⑴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分布
譚姓,中國姓氏之一,相傳周初大封諸侯時,譚國為姒姓諸侯國,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
⑵ 譚姓的來源,歷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1、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3、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廣西大部分地區。
http://www.10000xing.cn/x293/files/2007021320553915856273888.html
⑶ 清水才久村譚姓有哪些歷史名人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⑷ 譚姓歷史上有哪些大官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⑸ 譚姓的歷史名人分別是干什麼的
維新變法里的譚嗣同
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持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葯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政
1906年出生,原名譚世銘。湖南湘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譚震林
1902—1983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新四軍老戰士。湖南攸縣人。青少年時期當過裝訂工人、書店學徒。1925年參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茶陵縣從事工人運動。1927年秋上井岡山,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28年9月任中共湘贛特委代理書記,不久任書記。1929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縱隊黨代表,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司令員、政治委員等職,為建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31年初任紅十二軍政治委員,1932年任福建軍區司令員。
⑹ 譚姓的名人故事(只須知道名字)
譚夫吾:著名戰國時期吳國人物。
譚 峭:字景升;泉州人(今福建泉州)。著名五代時期道教學者。
譚 綸:(公元1520~1577年),字子理,號二華,江西宜黃譚坊人。著名明朝軍事家、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
譚嗣同:(公元1865~1898年),字復生,號壯飛,又署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通眉生;湖南瀏陽人。著名清朝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
譚廷襄:(公元?~1870年待考),字竹崖;浙江省山陰(今紹興)人。著名清朝大臣
譚紹光:(公元?~1863年待考),祖貫廣東南海里水村興義坊,廣西桂平人。著名太平天國慕王。
譚元春:(公元1586~1637年),字友夏;湖廣竟陵人(今湖北天門)。著名明朝文學家,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
譚鑫培:(公元1847~1917年),原名譚金福;江夏人(今湖北武昌)。著名近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和戲曲革新家。
譚人鳳:(公元1860~1920年),亦名譚有符,字元善,石屏,號石叟,雪髯;湖南新化人。著名近代民主革命先驅。
譚延闓:(公元1880~1930年),字組庵,號畏三;湖南省茶陵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北伐軍總司令。
譚平山:(公元1886~1956年),廣東高明人。中共政治局委員、民革中央常委。
譚植棠:(公元1893~1952年),曾用名昌泰;廣東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著名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中國共產黨廣東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
譚錫疇:河北吳橋人。著名現代地質學家。
譚天度:(公元1893~1999年),廣東高明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員優秀黨員。
譚震林:(公元1902~1984年),原名譚喜起;湖南攸縣城關鎮人。著名的無產階級政治家、軍事指揮家。
詳細內容見http://zhummzyking.bokee.com/viewdiary.13844063.html#
⑺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的譚姓名人有譚嗣同、譚甫仁、譚震林、譚政等。
⑻ 歷史上的譚姓名人,近代
你說的是譚延闓。
譚延闓的字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顏真卿楷書自從被米南宮批判之後,一直不很被重視,宋、元、明三代不出一個善寫顏體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書法的天下。直到清中葉劉石庵以及後來錢灃、何紹基、翁同龢等出,顏書才始得到復興。但清代書家多數還是寫行草書,篆隸也頗有好手,只是規規矩矩的楷書尚不多見。錢灃是一時名家了,學顏字得其神趣,氣象渾穆。但橫平豎直處時顯板硬,不若魯公之靈妙。即使如此,同時代及後世,楷書領域內,錢灃也是罕有其匹的。楷書是能顯示真功夫的,一點一畫,稍有偏差,一望便知。
⑼ 譚姓的歷史名人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於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回到武漢,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組織召開的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初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前身)主任等職。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綽號「譚校長」,為已故足球名宿譚江柏之子,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新會,香港流行樂壇的殿堂級歌手之一,音樂人與電影演員,60年代末為失敗者樂隊成員,1973年任溫拿樂隊主音歌手,1979年單飛後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反斗星》,1981年憑《假如我是真的》奪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84至1985年初推出的三張唱片《愛的根源》,《霧之戀》,《愛情陷阱》被譽為愛情三部曲,1984-1987年連續四屆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之後退出領獎。1996年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為美國百老匯牆面兩名華人照片之一。
⑽ 譚氏都有那些名人和有錢人
譚詠麟,譚晶,譚盾,譚耀宗,譚惠珠,譚錦球,譚志峰,譚偉豪,譚伯源,譚浩強
譚雅玲,譚躍,譚旭光,譚耀文。
實際就不詳細說明了,若有興趣的話,您還是一一網路一下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