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紅軍長征屬於什麼歷史時期

紅軍長征屬於什麼歷史時期

發布時間:2022-06-18 01:50:31

㈠ 紅軍長征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1、背景
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由於中共臨時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雖然紅軍英勇奮戰一年,付出重大傷亡,但未能粉碎敵人的"圍剿"。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2、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他們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出的英雄史詩。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強大隊伍,長征中紅軍表現出的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前進的巨大動力。
長征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中國革命的航船終於有了一位能駕馭其進程的舵手!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為代表的一批黨的領袖人物。

㈡ 紅軍長征歷史資料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五座終年積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過入跡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斗300多次。
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斗千百次。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㈢ 紅軍長征發生在什麼時期

紅軍長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發生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7-1937.7),也稱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㈣ 紅軍長征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什麼時間結束

紅軍長征開始時間: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紅軍長征結束時間: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階段:

長征准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長征失利階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長征轉折階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會師階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4)紅軍長征屬於什麼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長征的由來: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

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

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

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余里的長征」。

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陝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征。

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征「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

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餘里的長征。

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於「二萬五千里長征」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

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㈤ 紅軍長征是哪一年開始的 長征是什麼時候勝利結束的

紅軍長征是1934年開始的, 是1936年勝利結束的。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輾轉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他們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出的英雄史詩。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強大隊伍,長征中紅軍表現出的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前進的巨大動力。

㈥ 紅軍長征屬於四史中的什麼

屬於中國近代史裡面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㈦ 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意義是什麼

背景:

1.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2.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3. 中革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意義:

1. 長征是歷史的新記錄,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中國紅軍在長征途中,擊潰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戰勝人間稀有的艱難困苦,開辟了中國人民前進的道路。

2. 一口吃掉。紅軍在毛澤東領導下,四渡赤水,佯攻貴陽,威逼昆明,擊潰國民黨軍許多追殲部隊。接著,又向北勝利前進。在長征中紅軍共擊潰國民黨軍410個團和無數土匪、地主武裝,佔領五六十個城市,一路浩浩盪盪,所向無敵,是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的圍追堵截遭到破產。這充分證明了紅軍是英雄好漢,是不可戰勝的力量。

3. 長征是宣傳隊,它在中國廣大地區內宣告:紅軍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紅軍不但是一支不可戰勝的軍隊,而且又是一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宣傳隊。紅軍在長征途中隨時向群眾宣傳抗日道理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尤其是紅軍進入大別山彝族少數民族地區時由於歷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閡,以及反動派的造謠欺騙,曾受到彝族三個家族的襲擊,致使紅軍長征一度受阻。

4. 紅軍便向他們宣傳、解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劉伯承還與彝族首領結拜兄弟盟友。此後,紅軍不但安然通過,而且在沿途得到彝族人民的幫助,有些彝族人民還參加了紅軍。紅軍的宣傳,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覺悟,使各族人民深切認識到紅軍是人民解放者,認識到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能獲得真的的解放。

㈧ 長征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歷史背景如下:

1933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要控制地區)。在前四次戰役中,由於實施毛澤東的運動戰方針,國民政府軍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均以撤退告終。

在第五次戰役中,由於毛澤東失去領導權,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原名秦邦憲)採納德國軍事顧問李德的建議,放棄過去四次反「圍剿」斗爭的積極防禦方針,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採用軍事冒險主義,提出了「御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要求紅軍在根據地之外抵抗國民革命軍,決定在國民黨之前搶先行動,發動所有紅軍展開全面進攻,並爭取蘇維埃在全中國的勝利。

但中央蘇區只有1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數萬游擊隊,在搶先進攻後不久即遭到巨大損失。這時共產黨方面決定進行陣地防禦,輔以「短促突擊」(短距攻擊),意圖抵擋國民革命軍的前進。但這個行動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不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府瑞金的北大門廣昌陷落,紅軍死傷一萬餘人。

(8)紅軍長征屬於什麼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長征的意義:

1、通過紅軍長征確立了毛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

2、紅軍長征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

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勝利。

4、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㈨ 紅軍長征 時期 是解放戰爭時期嗎

紅軍長征時期是指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不得不進行的戰略轉移,過程時間是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徵到1936年10月最後1支長征紅軍到達陝北。
解放戰爭是指1946年國共談判破裂,以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為標志開始的戰爭,經過3年戰爭,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經過戰略防守,戰略反攻到最後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最終國民黨被徹底打敗。到1950年,僅剩台灣地區未解放。

㈩ 長征的歷史背景

長征的歷史背景: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的「左傾」錯誤指導下失敗,被迫長征。  歷史意義:完成了戰略轉移,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宣傳了黨的宗旨,發揚了革命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

(10)紅軍長征屬於什麼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80多年前,四路紅軍相繼撤離苦心創建經營的蘇區,跨越萬水千山,歷盡千辛萬苦,勝利完成了這次決定中國命運的革命力量的戰略大轉移,創造了人間奇跡。

偉大的創舉必然順應時代的需求。那麼,紅軍長征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製造了「一二八」事變,進一步加快侵華步伐。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佔山海關、熱河,並侵佔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鋒芒直指平津。

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團結禦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

1933年4月6日,蔣介石在《告各將領先清內匪再言抗日電》中宣稱:「剿共」前線的將領「若復以北上抗日請命,而無意剿匪者」,「決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斬無赦」。在蔣介石集團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相繼以失敗告終。

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蔣介石集團「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遭到國人不滿和輿論譴責,甚至遭到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實力派的反對。

發表於《獨立評論》上的一篇題為《假如我是蔣介石》的文章,批評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殺政策」,它使中國變成「一大塊肥肉」,然後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

在廣東的國民黨中央委員致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為「今日事勢,舍抵抗而外,實無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國民政府切實進行抗戰。1933年5月,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隨後收復了察哈爾省全部失地。

閱讀全文

與紅軍長征屬於什麼歷史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