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彼得大帝改革內容以及影響
一、內容:
1、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
2、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
3、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
4、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5、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
6、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地位。
二、影響:
(1)對俄國影響
1、國力壯大,躋身歐洲強國行列。通過俄國與瑞典的兩次戰爭結果的比較,可清楚認識到,俄國通過彼得一世的改革,整體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歐洲的影響力也得到了增強。
2、保留封建農奴制,走上擴張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強農奴制基礎上實行的,俄國的經濟基礎沒有改變,這決定了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2)對世界的影響
1、對當時一些落後的封建國家有借鑒作用。
2、由於彼得一世鼓勵發展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所以對於當時的一些發達國來說,俄國是一個充足的原料產地、加工工場和勞動力市場。
(1)彼得大帝改革在歷史書上哪裡擴展閱讀:
背景:
18世紀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當時俄國社會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國歷史本身發展的必然產物。眾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教育方面。
都遠遠落後於西歐一些國家。17世紀末,在尼德蘭和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在俄國依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
列寧對這個封建農奴制國家作了如下的評述:「地主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需要有一種機構來使大多數人受他們支配,服從他們的一定的法規。
這些法規基本上是為了一個目的——維護地主統治農奴制農民的權力。」俄國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農奴制社會進一步的發展。這表現在服役封地和世襲領地趨於合流。
形成了統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種隸屬關系不同的農民(國有農民、宮廷農民、私有主農民)和其他壓在社會最低層的勞動人民都成為封建主剝削的對象。
農奴和奴僕互相接近而融合為一體;沙皇的專制權力,進一步加強,等級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絕對君主制過渡。當時,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
由於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民因飢荒、破產和貧困而四處逃亡,出現了大量土地荒蕪的現象。直至17世紀末,農業生產仍未得到完全恢復。
農民的耕地仍比過去減少20—25%。 為了確保足夠的勞動力,地主、貴族則採用超經濟強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剝削方法,即野蠻的搖役制,把農民強制束縛在土地上。
農民因而喪失了人身自由,淪為農奴。在這種封建農奴制的殘酷壓迫下,廣大農民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17世紀俄國雖然出現了工場手工業,但還很微弱,大量使用農奴勞動。
商品經濟還處在自然經濟的從屬地位,主要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後來,雖然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的微弱因素,卻一直受到還在發展著的農奴制的嚴重壓抑。
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俄國政治機構也存在著諸多弊端。17世紀的衙門制度,反映了俄羅斯統一國家中央政權機關仍不健全:行政、財政、司法的許可權不分。
分工不明確;財政制度紊亂;缺乏統一的監督;機構過於龐大。到17世紀末,衙門制度的流弊已非常嚴重。辦事效率極低,因循拖延之風泛濫,貪贓枉法、行賄受賄事件層出不窮。
俄國軍事制度也存在著不少弊端。舊時的貴族軍隊,因平時經營地產、臨打仗時行動遲緩,紀律松馳,已漸漸失去它的軍事意義。新成立的射擊軍,因主要由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
他們不僅當兵,平時還從事手工業和買賣,加上訓練和裝備都很落後,作戰能力很低,也不能適應國家對內政策和對外戰爭的需要。
俄國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後,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領域占絕對統治地位。居民中識字的人很少,社會上出現的書籍都是手抄本,錯誤連篇,價錢昂貴。
行銷的也都是一些宣揚宗教的作品。民間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術,普遍保留著極其愚昧落後的風俗。雖然開辦了一些學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會對非宗教的知識傳播採取敵視態度。
據統計,到17世紀下半期,象在莫斯科這樣的大城市,居民中識字的人數也僅占總人數的23.6%。甚至還有一些達官顯貴仍目不識丁。
特別在婦女中識字的人更少,就連在著名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中,所有的婦女幾乎全是文盲。這種落後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
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也看出這種落後狀態對俄國的嚴重危害,也曾有人試圖進行改革,但未能大膽果斷地進行,因而成效甚微。
彼得一世執政後,憑借其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毅然決然地拋棄俄國自大守舊的傳統,親自率團出國考察,學習西歐,實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膽果斷的全面改革。
❷ 彼得大帝改革的內容
彼得改革的內容十分廣泛,其具體改革措施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動,主要是在北方戰爭期間(1700—1721)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彼得的許多改革措施是圍繞著軍事改革而展開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彼得的「全部事業都是以征服波羅的海沿岸為轉移」 。為了擊敗堪稱歐洲強國的瑞典,奪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戰爭前夕,彼得就著手改組軍隊。1700年彼得下令廢除射擊軍,實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各階層不分貴賤,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間,先後徵兵53次,約有284.000人被強征入伍。為了提高軍隊幹部的技術和指揮能力,彼得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國去學習軍事,並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1721年,在俄國著名將領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時,在國內還開辦了各種軍事學校、技術學校和訓練班,大力培養軍事人才。
為了加強軍隊的組織性和戰鬥力,彼得一世親自主持制訂重要的軍事條令和章程。1716年頒布了著名的《軍事法規》。它總結了北方戰爭的經驗,包含了隊列和戰術訓練的基本原理,確定了軍隊的編制和組織原則。1720—1722年,又陸續頒布了《海軍章程》,對海上艦隊的編制、戰船的等級、海軍官員相互之間的關系及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明確規定。
彼得在領導海軍建設的同時,並注意對陸軍的集中統一領導。他根據北方戰爭的形勢發展,幾次調整統帥機構。1720年,成立了以緬什科夫為院長的「陸軍院」,加強對陸軍的領導。同時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為了滿足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願望,彼得於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為市政廳)。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據市政總局的規程,城市居民分為「正規」公民和「非正規」公民兩大類。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同時,各省還成立了參議會,其成員從地方貴族中選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對於國家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別的重視。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新建立的參政院由9名參政員組成。參政院擁有很大權力,從國家中央機構到地方行政系統,從財政預算、貢賦徵收到陸海軍的編制,都屬於參政院管轄范圍。
參政院成立後,1718—1721年間又相繼建立起11個院(分管陸軍、海軍、外交、稅務、開支、礦務、手工業、商務、監察、領地、司法),以取代舊衙門機構。每個院由10名重要成員組成。重要問題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採取投票的辦法解決。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於1722年1月24日,頒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員分成14個等級:在文職方面,從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職方面,從准尉和炮長直至大將、元帥。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於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在此法令頒布之前,彼得一世還頒布了「一子繼承法」,其目的除擴大國庫收入外,還旨在保證文武官員的來源。
第三,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彼得一世不僅在軍事、行政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大膽地進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將部分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主張由世俗官員來管理修道院的領地。彼得一世不僅限制教會經濟實力的膨脹,而且還限制教會的權力;把教會完全置於國家的管轄之下,使教會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1721年頒布了關於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廢除了總主教的職銜。政府根據管理世俗事務的委員會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會的宗教委員會,以此取代總主教的權力。這個宗教委員會後來改名為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總局長一職,從非宗教人士中挑選。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的局長及局內其他高級官員,象世俗官員一樣,由沙皇政府任命。於是,沙皇被稱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為了改變俄國文化教育的落後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級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同時,彼得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把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俄國來。
第五、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在改革期間,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在國內發展礦業和創辦有如外國通常開設的那些工廠企業」。為此,彼得一世以引進西歐先進技術力量為指導,對全國地下資源、鐵礦、銅礦、銀礦和煤炭等進行勘察和開采。在鞏固和擴大原有的場礦企業,把國家創辦的一些手工工場轉讓給私人經營的同時,政府又以提供勞力和貸款等優惠辦法,獎勵本國商人和外國企業主投資,建立起一批煉鐵、煉鋼、造船、兵工、採煤、製鞋、紡織、鋸木等近代場礦企業,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奠定了基礎。
彼得一世為保護和刺激年輕的民族工業的發展,制定了很高的進口稅,同時規定凡開辦工場的場主及其親屬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頭稅。1721年,他又規定工場主有權向貴族領主購買農奴充當本場的勞動力,凡領主擁有的地下礦藏,加以隱瞞,遲遲不開采者,處以死刑,以此促使領主興辦場礦,向工商業資產階級轉化。
第六、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為了促進商業資本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敕令,並將「城鎮居民分為3個行會,第一類是錢庄老闆、豪商大賈、醫生和大工場主;第二類是小手工業主和商販;第三類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於商人和工場主的市政制度,規定從第一行會中選出市政長官,由商人管理工商業、稅收和民事糾紛,藉以提高商人和工場主的政治地位。在經濟上又授予商人有貿易特權。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他認為「對外貿易是俄國吸收西歐文化,發展國內生產力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手段」。為此,他鼓勵商人組織公司,發展對外貿易。在國內則實行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此外,政府還大力整治交通,興建通商港口,開鑿維什尼、沃羅察克運河,使伏爾加河與涅瓦河互相溝通,從而加強了國內市場聯系,使俄國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結果:彼得一世改革對俄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把俄國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時代。馬克思就認為彼得一世改革「為結束俄國百年來的落後狀況,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更為形象地給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評價,說它「讓俄羅斯騰空而起」。
❸ 彼得大帝改革的具體史料有
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國最傑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國變成一個列強國的主要因素。
彼得於1672年生於莫斯科。他是沙皇亞歷克西斯和他的第二個妻子維塔利爾·納利什基娜的獨生子。彼得不到4歲父親就去世了。因為亞歷克西斯的第一妻子還為他生了13個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繼承人問題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殊死斗爭。有一次他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亞做了幾年攝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攝政王位。從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穩固。
1689年的俄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幾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歐落後幾百年。到處盛行著農奴制——實際上農奴的數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權力在減少。俄國錯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時機。牧師愚昧無知;文學暗淡無光,數學和自然科學無人問津。同西歐相比,俄國幾乎還在中世紀時期。在西歐,此時牛頓的《自然哲學原理》剛剛問世,文學和哲學事業繁榮昌盛。
1697至1698年間,彼得到西歐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次為他隨後的統治定下了基調的旅行。彼得此行率領了一個大約由250人組成的「龐大的使團」。由於彼得使用了一個假名(魯尤特爾·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許多否則就無法看到的事物。在這次旅行期間,他為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在普魯士學過射擊。他走訪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還參加了英國議會舉行的一屆會議。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彼得返回俄國,為了使俄國國家現代化和西方化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改革。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他在整個在位期間都鼓勵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他的統治下,城鎮的規模擴大了,資產階級在數量上有了增長,擴大了影響。
彼得在統治期間創建了第一支規模可觀的俄國海軍,並且按西方的形式對軍隊進行改編,配備軍服和現代火器,實行西方式的軍事訓練法。彼得也使俄國的民政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包括一項明智的改革,即提升公務員要根據其工作表現,而不是其世襲地位。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布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鬍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煙和喝咖啡。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可想而知,彼得認為俄國正教會是一股落後的、反動的勢力。彼得成功地對正教會實行了部分改組,並在很大的程度上獲得了對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國創辦非宗教學校,鼓勵發展科學。他還引進了儒略歷,並使俄文字母現代化。在他的統治期間,俄國創辦了第一家報紙。
除了所有這些內務改革外,彼得還對外交政策實行改革,這對未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俄國在南部與土耳其交戰,在北部與瑞典交戰。與土耳其初戰告捷,於1696年攻克了亞速港,從而在某方面來說給俄國開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統治晚期,土耳其在戰斗中佔了上風,1711年他被迫把亞速港交還給土耳其。
同瑞典作戰的整個局勢幾乎與同土耳其作戰的情形正相反;俄國人初戰失利,但贏得了最終的勝利。1700年,俄國與丹麥和薩克森結盟同瑞典展開了一場戰爭,當時瑞典是一個主要的軍事強國(波蘭後來也對瑞典宣戰)。1700年俄軍在納爾瓦戰役中失敗。這次戰役之後,瑞典國王就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敵人。與此同時,彼得重建俄國軍隊。瑞典和俄國再次交戰,1907年瑞典軍隊在波爾塔瓦徹底失敗。
俄國通過戰爭吞並的領土大體上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附近的一片重要領土。雖然征服的領土並不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它給俄國提供了巴爾干海上的一個出口,因而提供了一個「瞭望歐洲的窗口」。彼得在涅瓦河兩岸,即在征服瑞典所獲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聖彼得堡(今稱列寧格勒)。1721年他把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從此,聖彼得堡就成了俄國與西歐交往的主要地點。
彼得推行的許多國內政策和多次展開的對外戰爭當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可避免地要強行增收賦稅。高稅收和改革本身激怒了許多俄國人,出現了幾起叛亂事件,但是都被彼得無情地鎮壓下去了。雖然彼得在自己的鼎盛時期就有許多敵手,但是今天西方和共產黨的史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彼得是俄國沙皇中最偉大的沙皇。
彼得儀表非凡:高大魁梧(至少有6尺6寸),精力充沛,瀟灑歡快。但是他時常發脾氣,飲酒過度時就大發雷霆。彼得除了政治和軍事才能外,還對射擊、印刷、航海、造船等做過研究。他是一位傑出的帝王。
彼得結過兩次婚。他17歲時與尼多克亞結婚,他倆只在一起生活了一周的時間。他26歲時把她送進了一所修道院。1712年他與她離婚並同另一位女子結婚。他第二個妻子凱瑟琳是一位出身寒微的立陶宛女子。彼得與他的原配夫人有一個兒子叫亞歷克西斯,但是父子倆的關系也相當惡化。1718年亞歷克西斯被捕入獄,遭受嚴刑拷打,終於死在獄中。彼得自己於1725年初在聖彼得斯堡死去,終年52歲。他的繼位人是他的遺孀凱瑟琳(不要與凱瑟琳大帝混為一談)
把彼得列入本冊是因為他在俄國西方化和現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也許不禁要問:許多其他國家的統治者都推行過類似的政策,為什麼要讓彼得入冊而摒棄了其他大多數的統治者呢?
在20世紀的今天,大多數國家元首確實弄清了他們的國家特別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歐洲以外的大多數人對實現西方化的好處還認識不清。彼得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先於時代兩個世紀認識到使國家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由於彼得的遠見卓識,俄國雖然在他登基前還十分落後,但是卻有能力遠遠地超過了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由於在18世紀和19世紀西歐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俄國則無法同西歐並駕齊驅。
歐洲東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國家土耳其與俄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土耳其和俄國都是半歐洲國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兩個世紀當中,土耳其在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比俄國先進。就此而論,土耳其在整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比俄國先進。但是在1700年前後,沒有哪位土耳其君主認識到迅速西方化的重要性並把國家朝著那個方向推進。因此俄國自從彼得時期以來取得了迅猛的進展,而土耳其卻只是以緩慢的步子向前。直到進入20世紀,凱末爾·埃塔特克才領導土耳其朝著迅速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當時俄國對中亞的控制已相當穩固,俄國在工業和教育上都比土耳其先進。
今天我們無疑會把俄國比土耳其強大而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假設俄國沒有彼得大帝而土耳其當時有一位主張改革的偉大君主,那麼土耳其今天就可能是一個大列強國,而且很可能會控制住現在蘇聯的東亞地區(該地區的居民是伊斯蘭教徒;他們與土耳其人的關系比與俄國人的關系要密切得多)。雖然俄國人在彼得大帝以前就佔領了西伯利亞很大的一部分,但是要不是彼得制訂改革和現代化的方針使俄國強大起來,他們就會把已佔領的西伯利亞部分或全部地割讓給土耳其、中國或日本。
彼得大帝並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他的先見之明使歷史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方向,沿著一條否則就無法遵循的道路發展。基於這些理由,我覺得彼得在本書中應有一席之地。
在確定彼得的名次中,我把他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加以對比,從中受到了一定的啟示。伊麗莎白的知名度,特別是在西方要比彼得大得多。但是我覺得即使是說服一個最會說奉承話的俄國人相信伊麗莎白比彼得大帝影響大都是困難的。彼得遠比伊麗莎白更富有改革和開拓精神,他使俄國人走上了一條他們以前從未想過要走的路,而伊麗莎白主要代表了她的人民的一致願望。要不是事實上英國在這期間的大多數世紀中在世界上發揮的作用遠遠大於俄國的話,彼得和伊麗莎白在名次上的差距甚至還會大些。
❹ 主持了俄國歷史上第一次具有重大歷史影響的改革的沙皇
回答了要採納
這位沙皇是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ы),後世尊稱其為「彼得大帝」。
在位期間對俄國推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沙皇。
他繼位後積極興辦工場,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給俄羅斯帝國打下堅實基礎。
他下令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涅瓦河口建立了沙俄的新首都彼得堡就是蘇聯時期的列寧格勒今天的聖彼得堡,成為與西方交流的重要窗口。彼得大帝建立了新式西方化的軍隊,經過幾次小失利後,終於取得了對當時北歐軍事強國瑞典戰爭的重大勝利。
彼得大帝改革的領域非常廣泛,大力引進西方的書籍和生活方式,下令全體臣民不得穿傳統的長袍和留大鬍子。規定貴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齡必須上學,否則不得繼承爵位,並選派留學生去西歐學習。他還簡化了俄文字母,引進西方歷法,建立了俄國第一座圖書館、醫院、劇院、博物館、印刷所,還出版了第一份報紙,親自擔任主編。
彼得大帝對俄羅斯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近代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大帝時代。俄羅斯從一個受到前宗主國蒙古帝國影響的中古時期國家變成了近代化國家,從這時起沙皇俄國開始成為世界強國。
❺ 歷史上俄國彼得大帝什麼時候進行改革
彼得大帝的改革活動,主要是在大北方戰爭期間(1700—1721)進行的。
❻ 俄國彼得一世是從何時開始改革的
17世紀俄國雖然出現了工場手工業,但還很微弱,大量使用農奴勞動,商品經濟還處在自然經濟的從屬地位,主要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17世紀末,在尼德蘭和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俄國依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
彼得一世執政後,憑借其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毅然決然地拋棄俄國自大守舊的傳統,親自率團出國考察,學習西歐,實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膽果斷的全面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具有近代化意義。它反映了時代的要求,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國力壯大,躋身歐洲強國行列。通過俄國與瑞典的兩次戰爭結果的比較,可清楚認識到,俄國通過彼得一世的改革,整體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歐洲的影響力也得到了增強。
❼ 簡述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及結果
答:1861年農奴制改革背景:(1)19世紀中期,俄國的農奴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農民起義頻繁發生,俄國農奴制面臨嚴重危機。(3)1861年3月3日,沙皇簽署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
主要內容有:(1)法令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的人,但農民對地主的經濟依附關系依然存在。(2)法令規定:農奴獲得「解放」時還得到一塊份地,但是,具體份地的大小由地主決定,農民還要付出高額贖金。
性質:1861年改革是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
作用:農奴制的廢除使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獲得了必要的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但是,改革後的俄國仍然保持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7世紀末期,俄國仍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雖有零星的工場手工業,但資本主義並不發達,在經濟上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彼得一世掌權後,為改變俄國落後面貌,使之成為軍事強國,以滿中向外擴張的野心,決定實行改革。
內容:(1)引進西歐先進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仿照西歐樣式建立海軍和新式陸軍;(2)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擴大對外貿易;(3)興辦各類學校,特別是軍校,強制推行學校教育,還派人到西歐學習軍事、科學和技術,建立彼得堡科學院,引進外國專家學者,提倡西歐式的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4)改革行政機構,削弱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作用或者結果:彼得一世改革促進了俄國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為沙皇俄國進一步擴張創造了條件。
❽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彼得一世也就是俄國的彼得大帝,他是俄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在他親政後隨即開始了向西方學習,也就是彼得一世全面改革,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之一。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涉及到了俄國的方方面面。
此外,他還非常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❾ 彼得一世在哪一冊書上
彼得一世通過改革造就了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帝國,但是,俄羅斯的強國之夢並非始自彼得大帝。國家富強是彼得一世之前歷代俄羅斯君主,乃至俄羅斯民族的共同夢想。正是他們開疆擴土,勵精圖治,為彼得大帝開展宏圖偉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