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羅馬廣場廢墟遺址歷史多少年

羅馬廣場廢墟遺址歷史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6-18 05:05:45

❶ 古羅馬斗獸場距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亦譯作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
有1945年的歷史

❷ 《羅馬廢墟》

①真沒有想到,在羅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廢墟。
②一座座傾塌的城牆,一間間殘破的宮殿,一根根班駁脫榫的石樑,一個個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條條被毀壞得不成形狀的通道隨處可見,或掩映在綠樹叢中,或豎立在草坪之上,或橫亘在街邊路旁,或緊靠著新的建築,尤其使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廢墟都在羅馬市區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顯眼醒目之處。凝視著這些廢墟,我忽然發現羅馬充滿著一種殘缺的美,一種古舊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築來,殘缺的廢墟更能給人以振撼,更能給人以深思,更能給人以力量,更能給人以啟迪。
③(a)於是,我不由地驚嘆和欽佩起羅馬人來。(b)他們不愧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一族。(c)因為他們深深的懂得,廢墟是歷史的遺物和文明的見證,毀掉了廢墟也就毀掉了歷史的文明。(d)這無異於民族精神的自殺。(e)只有尊重廢墟,才能超越廢墟,去創造新的輝煌。(f)正因為廢墟有著永恆的巨大的魅力,羅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嚮往的地方,每天從四面八方來廢墟游覽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g)羅馬人把廢墟變成了寶貝,變成了無與倫比的財富。
④羅馬廢墟,一個千古流傳之絕響,一個萬世不滅之輝煌。
還有一句,我不知放哪裡,我就寫出來了啊
面對古羅馬文明的廢墟,他們沒有用推土機把它們推倒和鏟平,也沒有在廢墟上去恢復和重現古羅馬的壯麗輝煌,而是獨具匠心地將廢墟原封不動的保存起來。
我現在知道全文了,(*^__^*) 嘻嘻……
真沒有想到,在羅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廢墟。早就聽說羅馬是一件精緻的建築藝術作品,尤其是那規模宏偉金碧輝煌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高聳雲天氣勢非凡的聖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風凜凜的埃曼紐爾二世騎像紀念碑,充滿神秘色彩的許願噴泉,更是以它們獨特的建築藝術聞名於世。

在筆者的想像中,羅馬一定很美,很繁華。然而,當汽車進入市區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沒有流光溢彩,沒有生機盎然,一切都是舊的,街道是舊的,房屋是舊的,整個羅馬就像一件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歷史文物。
汽車在一座殘破卻很雄偉的橢圓形建築物前停了下來,筆者的眼前頓然一亮,這不就是古羅馬斗獸場的廢墟嗎?這座於公元72年由4萬名戰俘用8年時間建起來的巨大建築,雖然毀壞嚴重,殘破不堪,但不愧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傑作。它的形狀很像今天的體育場,近50米高的外圍牆是用磚石砌成的三層石柱拱廊,周圍有80個出入口,裡面的階梯式座位能同時容納5.5萬名觀眾,其規模之宏大,設計之科學,建造之精巧,不要說在兩千年前,就是在現在,也令人驚嘆不已。陪同的宋群先生告訴我們,從斗獸場建成的第一天起,裡面就浸滿了野蠻與血腥。達官貴人們為了尋求刺激和歡樂,在這里上演了長達500多年的「人獸斗」。那是怎樣一種殘酷的場面啊!奴隸、囚犯同老虎、獅子在進行血淋淋的搏殺,統治者和權貴們卻在看台上開懷大笑。最後,鮮血流盡了,獸性也滿足了。望著這座體現了人類高度文明的建築,我怎麼也無法把它和野蠻、血腥聯系在一起。在詛咒它的同時,又暗暗地為這座輝煌建築的廢墟歷經漫長的風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慶幸。要不然我們只有從史學家的筆下去尋找它的蹤跡了。
離斗獸場不遠,便是羅馬廣場廢墟。這個古羅馬的心臟地區,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如今卻雜草叢生,成了一片斷壁殘垣。華麗的埃米利亞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亂的石塊;雄偉的馬森齊奧殿堂,只剩下幾堵厚厚的破牆;高大的蒂奧斯庫雷神廟,只剩下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為氣派的薩圖爾諾農神廟,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撐的大門;為了紀念貴族與平民之間修好的和平神廟,只剩下光禿禿的廟墩基座。還有那維納斯女神廟、米利亞殿堂、羅莫洛神廟、凱撒神廟,也都化作一堆堆的碎石和亂磚。徜徉在這羅馬廣場的廢墟之中,彷彿就像在古羅馬的歷史中漫步。我們不能親見古老的歷史,但廢墟卻可以告訴你昔日的輝煌。殘破的廢墟正是完整歷史的映照,而完整的歷史也正是因為殘破的廢墟才得以頑強地展示著自己。倘若沒有廢墟,人類的歷史就會變得蒼白單調,就會變得殘缺不全。
羅馬城簡直就是一個廢墟的世界。一座座傾塌的城牆,一間間殘破的宮殿,一根根斑駁脫榫的石樑,一個個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條條被毀壞得不成形狀的通道隨處可見,或掩映在綠樹叢中,或豎立在草坪之上,或橫亘在街邊路旁,或緊靠著新的建築。尤其使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廢墟都在羅馬市區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顯眼醒目之處。凝視著這些廢墟,筆者忽然發現羅馬充滿著一種殘缺的美,一種古舊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築來,殘缺的廢墟更能給人以震撼,更能給人以深思,更能給人以力量,更能給人以啟迪。

羅馬人不愧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一族。面對古羅馬文明的廢墟,他們沒有用推土機去把它們推倒和鏟平,也沒有在廢墟上去恢復和重現古羅馬的壯麗輝煌,而是獨具匠心地將廢墟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廢墟是歷史的遺物和文明的見證,毀掉了廢墟也就毀掉了歷史和文明。這無異於民族精神的自殺。只有尊重廢墟,才能超越廢墟,去創造新的輝煌。正因為如此,羅馬人才以巨大的勇氣和膽識精心地保護著每一處廢墟,羅馬也因此成為全世界人都嚮往的地方。每天從四面八方來廢墟游覽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旅遊業成為羅馬空前興旺的朝陽產業。羅馬人把廢墟變成了寶貝,變成了無以倫比的財富。

羅馬廢墟,一個千古的絕響,一個永恆的魅力,一個不滅的輝煌。

❸ 有關於羅馬廢墟的資料

意真沒有想到,在羅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廢墟。
到達義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們乘車從一個叫美女城的小鎮前往羅馬。這天天氣特別好,秋陽燦燦,秋風習習,高速公路兩旁的松樹就像一把把張開的綠色巨傘,撐著藍天白雲,景象美麗極了。早就聽說羅馬是一件精緻的建築藝術作品,尤其是那規模宏偉金碧輝煌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高聳雲天氣勢非凡的聖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風凜凜的埃曼紐爾二世騎像紀念碑,充滿神秘色彩的許願噴泉,更是以它們獨特的建築藝術聞名於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羅馬一定很美,很繁華。然而,當汽車進入市區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沒有流光溢彩,沒有生機盎然,一切都是舊的,街道是舊的,房屋是舊的,整個羅馬就像一件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歷史文物。
我不禁有些失望,誰能料到舉世聞名的羅馬竟會是這般模樣。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時候,汽車在一座殘破卻很雄偉的橢圓形建築物前停了下來,我的眼睛頓然一亮,這不就是古羅馬斗獸場的廢墟嗎?這座於公元72年由4萬名戰俘用8年時間建起來的巨大建築,雖然毀壞嚴重,殘破不堪,但不愧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傑作。它的形狀很像今天的體育場,近50米高的外圍牆是用磚石砌成的三層石柱拱廊,周圍有80個出入口,裡面的階梯式座位能同時容納5.5萬名觀眾,其規模之宏大,設計之科學,建造之精巧,不要說在兩千年前,就是在現在,也令人驚嘆不已。陪同的宋群先生告訴我們,從斗獸場建成的第一天起,裡面就浸滿了野蠻與血腥。達官貴人們為了尋求刺激和歡樂,在這里上演了長達500多年的「人獸斗」。那是怎樣一種殘酷的場面啊!奴隸、囚犯同老虎、獅子在進行血淋淋的搏殺,統治者和權貴們卻在看台上開懷大笑。最後,鮮血流盡了,獸性也滿足了。望著這座體現了人類高度文明的建築,我怎麼也無法把它和野蠻、血腥聯系在一起。在詛咒它的同時,我又暗暗地為這座輝煌建築的廢墟歷經漫長的風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慶幸。要不然我們只有從史學家的筆下去尋找它的蹤跡了,就像我們中國的阿房宮一樣,只能從司馬遷的《史記》和杜牧的詩文中去想像它的輝煌壯麗了。其實,豈止是阿房宮,據說宋代以前的建築哪怕是廢墟也很難覓到一座了。
離斗獸場不遠,便是羅馬廣場廢墟。這個古羅馬的心臟地區,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如今卻雜草叢生,成了一片斷壁殘垣。華麗的埃米利亞殿堂,只剩下一堆零亂的石塊;雄偉的馬森齊奧殿堂,只剩下幾堵厚厚的破牆;高大的蒂奧斯庫雷神廟,只剩下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為氣派的薩圖爾諾農神廟,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撐的大門;為了紀念貴族與平民之間修好的和平神廟,只剩下光禿禿的廟墩基座。還有那維納斯女神廟、米利亞殿堂、羅莫洛神廟、凱撒神廟,也都化作一堆堆的碎石和亂磚。徜徉在這羅馬廣場的廢墟之中,彷彿就像在古羅馬的歷史中漫步。我們不能親見古老的歷史,但廢墟卻可以告訴你昔日的輝煌。殘破的廢墟正是完整歷史的映照,而完整的歷史也正是因為殘破的廢墟才得以頑強地展示著自己。倘若沒有廢墟,人類的歷史就會變得蒼白單調,就會變得殘缺不全。
從羅馬廣場出來,我以為再也看不到什麼廢墟了。誰知羅馬城簡直就是一個廢墟的世界。一座座傾塌的城牆,一間間殘破的宮殿,一根根斑駁脫榫的石樑,一個個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條條被毀壞得不成形狀的通道隨處可見,或掩映在綠樹叢中,或豎立在草坪之上,或橫亘在街邊路旁,或緊靠著新的建築。尤其使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廢墟都在羅馬市區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顯眼醒目之處。凝視著這些廢墟,我忽然發現羅馬充滿著一種殘缺的美,一種古舊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築來,殘缺的廢墟更能給人以震撼,更能給人以深思,更能給人以力量,更能給人以啟迪。
於是,我不由地驚嘆和欽佩起羅馬人來。
他們不愧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一族。面對古羅馬文明的廢墟,他們沒有用推土機去把它們推倒和鏟平,也沒有在廢墟上去恢復和重現古羅馬的壯麗輝煌,而是獨具匠心地將廢墟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廢墟是歷史的遺物和文明的見證,毀掉了廢墟也就毀掉了歷史和文明。這無異於民族精神的自殺。只有尊重廢墟,才能超越廢墟,去創造新的輝煌。正因為如此,羅馬人才以巨大的勇氣和膽識精心地保護著每一處廢墟,羅馬也因此成為全世界人都嚮往的地方。每天從四面八方來廢墟游覽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旅遊業成為羅馬空前興旺的朝陽產業。羅馬人把廢墟變成了寶貝,變成了無以倫比的財富。
羅馬廢墟,一個千古的絕響,一個永恆的魅力,一個不滅的輝煌。

❹ 距今6000年,古羅馬最大城市如何做到遺址保存完整的

羅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也是有著輝煌的歷史和文化!有一座距今6000年歷史的城市,他曾經是古羅馬最大的城市。這座城市保存的十分完好,至今還完整的保留著古代的遺址。這座城市就是以弗所,又被稱為艾菲斯。

以弗所如今歸屬於土耳其管轄,地理位置在愛琴海的旁邊。歷史學家研究,公元前十世紀左右,充滿智慧的雅典人建造了這座城市。

這座古老的城市中心,是一座兩層的大理石建築,這是著名的古老圖書館,塞爾丘克圖書館。塞爾丘克圖書館是一個羅馬人為紀念父親而建造的。這座除書館建造的雄偉壯麗,令人驚嘆。難得的是保存得還比較完好。如今,以弗所古城仍然有許多的遺址沒有被挖掘出來。最著名的戲院遺址。也只挖掘出了一半兒。

為什麼以弗所古城的遺址都保存到這么完好?也許是因為當時的工匠們智慧勤勞,擁有著非凡的建築工藝。也一定與建築材料的結實有關。另外也許和很少有人為和自然災害的破壞也是有一定關系的吧。

❺ 德國法蘭克福羅馬廣場的歷史沿革

中世紀時期,羅馬廣場是整個法蘭克福的中心廣場。集市和商品交易會,以及政治性集會和法庭審判都在這里舉行。這個地方可能是由當時主宰了當地商界的義大利商人命名的。二戰中,圍繞著這個五角形廣場的桁架樓房遭到了徹底摧毀。二戰後不久,廣場就得以重建,而廣場東邊的那一排樓房,即古諾斯安格(Grosser Engel),高爾德格萊夫(Goldener Greif),威爾德曼(Wilder Mann),克萊納大赫博格(Kleiner Dachsberg),以及古佑斯勞奔博格(Grosser Laubenberg),直到1980—1986年才得以重建,並且是採用了粉飾性極強的粹克百克風格。不久後,人們就發現了這些建築物的缺憾之處:才幾年的時間,樓房就出現了很大的裂痕,必須加以修繕。廣場中央建於16世紀的正義噴泉使人想起中世紀法庭審判的情形。

❻ 古羅馬歷史發展史簡介

義大利古羅馬競技場羅馬斗獸場(Colosseum)
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

❼ 古羅馬城市廣場的簡介

古羅馬廣場(Roman Forum)是古羅馬時代的城市中心,其中還殘留了些許的古羅馬時期的重要建築的廢墟。屹立在此地的建築物有提圖斯凱旋門、奧古斯都凱旋門、塞維魯凱旋門、凱撒神廟、灶神廟,維納斯和羅馬神廟。古羅馬政治、宗教、商業、娛樂等建築的聚集地又可以被稱為「古羅馬廢墟」。
羅馬市政府刻意保留了這塊殘垣斷壁,為全人類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這片古羅馬廢墟猶如大露天博物館不僅吸引著全世界慕名而來的遊客一探究竟,還吸引著眾多考古工作者和歷史學家前來探尋古羅馬當時的生活百態,很具有考古價值。這片廢墟其實最早是被破磚亂瓦覆蓋,到十九世紀才被重見天日,古代勞動人民為我們留下了一片難得的建築遺跡,讓人聯想到昔日的繁榮富裕的生活。

❽ 羅馬的歷史沿革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納維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這里已有羅馬人居住。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悠久歷史。羅馬人驕傲地稱它為「永恆之城」。
相傳羅馬的創建人羅慕洛是母狼喂養大的,古羅馬的城徽圖案是母狼哺育嬰兒。
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和首都。公元1-2世紀羅馬成為西方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羅馬城進入全盛時期。
在羅馬長達約2800年的歷史上,曾經歷了東羅馬帝國、西羅馬的輝煌時期。
1870年,義大利王國軍隊攻佔羅馬,義大利統一事業完成。
1871年,義大利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往羅馬。 母狼哺嬰著名的「母狼乳嬰」故事記載了有關創建羅馬古城的傳說。公元前7、8世紀,羅馬國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奧篡位驅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結合,生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奧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台伯河。落水嬰兒幸遇一隻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後被一獵人養育成人。後來,兩兄弟長大後殺死了阿姆利奧,並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他們建新都。後羅慕洛私定城界,殺死了雷莫,並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後定為羅馬建城日,並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
義大利首都羅馬是世界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沉澱了數千年歷史遺跡,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它建在台泊河之間的7座山岡上,幾經毀滅又幾度復興。古羅馬遺跡規模宏大,令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
羅馬,一個古老的名字,羅馬被譽為「萬城之城」是因為他有著輝煌的歷史,羅馬帝國的榮耀,天主教廷的至高無上都構成了羅馬近2500年的輝煌。
羅馬是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羅馬西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市區跨台伯河兩岸,架有橋梁24座。人口283萬(1988)。
約公元前二千年初,羅馬人從東北移居於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紀築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羅馬城。
公元756-1870年為教皇國的首都,1870年義大利王國統一後成為義大利首都(教皇國退至梵蒂岡)。
工業有食品、紡織、機械、印刷、化工、電子和塑料等。義大利電影工業的主要中心。西北沿海的奇維塔韋基亞為其主要港口。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
占城區面積40%的古羅馬城多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如弗拉維安半圓形劇場、羅馬斗獸場、大雜技場、萬神殿、戴克里先公共浴場等)和藝術珍品。城西北的梵蒂岡為羅馬教廷所在地。有教堂、宮殿、博物館、大學(2013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301-400段第36位的羅馬第二大學)、科學院和圖書館等。
羅馬位於義大利半島中部,南北走向的亞平寧山脈把義大利半島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亞平寧山脈西邊,有一條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羅馬即建於台伯河岸。羅馬初建時距離台伯河口的奧斯蒂亞(Ostia)約26公里,但由於泥沙在河口堆積,河口逐漸延伸,古城奧斯蒂亞的港口今天已位於距離海洋6公里的內陸。。
羅馬位於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紀20~50年代建成,是擁有摩天大樓的現代化城市。
羅馬教廷所在地梵蒂岡位於古城區西北角。羅馬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歷史博物館。在羅馬古都遺址上,矗立著帝國元老院、凱旋門、紀功柱、萬神殿和大競技場等世界聞名的古跡;這里還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精美建築和藝術精品。
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適合出遊的季節。 羅馬共和國的最初時期,羅馬陷入了平民和貴族之間的長期斗爭中,同時羅馬也開始同近鄰發生戰爭,並逐步征服周邊地區吞並領土,羅馬的勢力越來越大,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但是到了公元前390年,羅馬沒能擊退凱爾特人的侵略,為了保衛疆土,羅馬相繼建造起了城牆、水渠和亞壁古道。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羅馬經歷先後三次布匿戰爭徹底擊敗了來自北非卻控制著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又經過公元前215年至前148年的四次馬其頓戰爭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羅馬發展成為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和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但是在公元前133年至前123年格拉古兄弟改革失敗後,羅馬共和國進入了不穩定的時期,並在羅馬內戰(公元前133年—前30年)時達到高峰。愷撒在成為終身獨裁官後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將古羅馬論壇擴建,並建造了尤利烏斯論壇(帝國議事廣場)。公元前44年愷撒被暗殺,公元前27年屋大維大權在握結束羅馬共和國,進入羅馬帝國時代(公元前27年—476年)。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476年)是一個古代羅馬的國家,在當時占據了整個地中海。
通常把羅馬帝國分為前期帝國時期(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時期(193年~476年),也有人又從後期帝國中分出3世紀危機時期(193年~284年)。羅馬本來使用拉丁語,但隨著領土擴張至希臘、中東一帶,希臘語變成了主要語言。就連當時成書的新約聖經也是用希臘語寫成。由於語言上的分歧,羅馬帝國在五世紀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帝國。羅馬帝國自建立以來,一直對外擴張,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古代超級大國。
羅馬帝國以羅馬城為中心,版圖不斷擴張,逐漸控制了整個地中海區域。這個成功歸根於軍事征服和經濟優勢,以及對鄰近文明有選擇性地同化,尤其是對伊特魯里亞和古希臘。
羅馬人的統治擴張到了幾乎整個歐洲和地中海沿岸,公元前1世紀,羅馬已經成為一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城市,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政治上,都是羅馬帝國的中心。當時的羅馬已經擁有了一整套有效的給水和排水系統,完整的城市道路網,和有效運作的城市消防和警察系統。盡管如此,屋大維時期大興土木所建造的建築在64年尼祿(54年—68年在位)統治下羅馬城的一場大火中遭到嚴重毀壞。
在弗拉維王朝(69年—96年)的統治下,羅馬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在這一時期建造了一大批著名的建築,如羅馬斗獸場和帝國議事廣場的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由圖拉真(98年—117年在位)在2世紀初完成,卡拉卡拉(211年—217年在位)和戴克里先(284年—305年)的公共浴場以及周邊的圖書館,成為了羅馬生活中的固定內容。這一段時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最鼎盛的時期,戴克里先執政時期,羅馬的人口數達到最高點,但是由於羅馬帝國的皇帝熱衷於排場,建造越來越宏偉的建築,如巴西利卡,羅馬帝國開始走上了衰敗之路。
隨著君士坦丁大帝在330年建成「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羅馬也逐漸失去它的政治地位。 自屋大維在前27年建立元首制,羅馬帝國進入前期帝國時期。屋大維在位期間,對外征戰,將帝國版圖擴大到了多瑙河以北。屋大維的統治為隨後的百餘年帶來了很長一段時期的穩定局面,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
14年奧古斯都逝世,養子提比略繼位,開創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到克勞狄一世(41年~54年在位)時,對外發動戰爭,攻佔了不列顛南部、日耳曼尼亞、敘利亞和非洲北部地區。
到尼祿繼位(54年~68年在位),由於他統治殘暴,引起人民反抗,並導致了猶太戰爭。
經過一些行省總督爭奪皇位的內戰,韋斯巴薌最後在69年建立了弗拉維王朝。弗拉維王朝經過提圖斯和圖密善兩位皇帝的統治,涅爾瓦於96年繼位,開創了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也被稱為五賢帝時代。這五位皇帝謙虛,愛戴臣民,這段時期也是自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羅馬帝國的基礎設施,如: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貨幣制度都在這個年代得到統一,並通行全國。有文人將這個年代稱贊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五賢帝時代權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各個皇帝選擇其承繼人,然後收養他為義子,如此避免了權力交替前後的政治動亂。由於這些皇帝沒有血緣關系,五賢帝時代不能算為一個朝代。以下為五賢帝時代的五位皇帝。
96年-98年涅爾瓦(Nerva):採用寬厚的政策,開創養子繼承製。
98年-117年圖拉真(Trajan):在位時開拓疆土,在他死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極限。東到美索不達米亞,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顛,北至喀爾巴阡山脈和黑海北岸,地中海成為了帝國的內海。
117年-138年勇帝哈德良(Hadrian):健全了帝國的官僚機構
138年-161年安東尼·庇護(Antoninus Pius):此時羅馬帝國達到極盛。
161年-180年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此時帕提亞帝國屢犯邊疆,北方蠻族也乘虛而入。帝國的實力開始出現頹勢。
180年馬可·奧勒留病逝,由親生兒子康茂德(Commos)繼位。192年康茂德被殺, 安東尼王朝告終。 181年-284年間,隨著叛亂事件增加,軍隊的力量不斷增強,從而威脅到皇帝的施政。50年內有26位軍人篡位,歷史將這些篡位者稱為「軍人皇帝」,也稱為三十僭主。這一時期也被稱為三世紀危機時期。
塞維魯王朝(181年~205年)滅亡後,政局混亂,在西方形成了包括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在內的高盧帝國(259年~273年),在東方產生了地處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帕爾米拉帝國(262年~272年)。奴隸和隸農起義遍及義大利和行省。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284年-305年在位)取得了帝國政權,最終把這個混亂局面收拾過來。他把皇帝的權力、以及整個帝國一分為四,分別由兩位正帝(奧古斯都)及兩位副帝(凱撒)共同治理,使羅馬帝國得到暫時的安定,稱之為多米那特製(也叫四帝共治制)。當時除了他以外,他把另一個正帝的位置給了馬克西米安,讓他統治帝國的西部,而自己則成為東部的正帝。其中最高的統治者是戴克里先。這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分裂的淵源。另一方面,雖然他一人的成功,但對基督教的迫害失敗,使他死後再次引來混亂。
306年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做皇帝,重新統一帝國,廢除四帝共治制。雖然同樣強力執行專制,但卻選擇和基督教勢力妥協,並於西元313年公布米蘭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與此同時,將國都遷往東部拜占庭,並改國都名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死後,爭奪帝位的斗爭重新開始。 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分治帝國。狄奧多西一世(379年~395年在位)當政時一度恢復統一,但他死後,帝國分裂為兩部分:西羅馬帝國(首都梅蒂奧拉努,今米蘭)和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5世紀的歐洲人口大遷移期間,羅馬先後遭到哥特人(410年)、汪達爾人(455年)和勃艮第人(472年)的入侵和洗劫。
476年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493年東哥特王國建立。羅馬人口逐年減少,530年只剩下約10萬,但城市的建築在東哥特人的統治下仍舊保存完好。羅馬城真正的災難是哥特人同查士丁尼一世統治下的東羅馬帝國之間的戰爭,537年羅馬的幾乎所有排水管道被徹底摧毀,羅馬議會制度被廢除,羅馬人的正常城市生活在東羅馬帝國和哥特人的戰爭中下遭到破壞,這一時期修建的最後一個著名建築是608年的佛卡斯圓柱。
羅馬從555年起歸屬了東羅馬帝國,城市管理制度上受到教宗的很大影響。8世紀至11世紀間陸續受到倫巴第人等的入侵和佔領,城市范圍被局限於台伯河沿岸。在近一千年的時間里,羅馬城曾是在西方世界政治上最重要、最富有和最大的城市,即使是在羅馬帝國開始衰落和分裂後,在羅馬最終失去了首都的地位給米蘭和拉韋納後依然如此,羅馬的威望超過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隨著早期基督教的崛起,羅馬主教在宗教和政治上的作用日趨重要,終於成為了教宗,羅馬也成為了天主教的中心。在410年西哥特王國國王亞拉里克一世率軍攻陷羅馬並大肆洗劫,和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交替地被拜占庭帝國統治和被日耳曼人劫掠,在中世紀早期人口銳減到了僅僅2萬人,羅馬在名義上成為了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一直持續到751年,拜占庭的敵人倫巴底人攻打以拉韋納為中心的拜占庭禮教區,處死最後一位拜占庭禮教區主教,把拜占庭勢力逐出了義大利。
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獻給了教宗,賦予教宗對羅馬和周邊地區的世俗管轄權,創建了教宗國,史稱「丕平獻土」。這給予了羅馬新的政治角色,羅馬作為教宗國的首都,一直持續到1870年教宗國被義大利王國吞並。
天主教使徒聖彼得和保羅曾在尼祿統治下的64年羅馬大火後被害殉道,人們認為他們被一同埋葬在了羅馬,雖然歷史學家對此存有疑問,但這依舊使得1300年起羅馬成為了天主教徒朝聖的聖地,是中世紀除耶路撒冷和孔波斯特拉的聖地牙哥外的又一座主要朝聖聖地。羅馬在這一時期建造了多座重要的建築,其中就包括世界最大的教堂,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的聖伯多祿大殿。
800年,教宗利奧三世在羅馬加冕查理大帝為神聖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羅馬同時也成為了教宗和神聖羅馬帝國爭奪的焦點。羅馬除了在中世紀的一些短暫時期是獨立的城市外,幾個世紀中的大部分時間仍舊是教宗國的首都和「聖城」,即使在1309年至1337年天主教教廷從羅馬遷移至阿維尼翁時也不例外。
1527年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的軍隊侵入義大利焚掠了羅馬,羅馬不再具有政治力量,轉而在羅馬教廷的支助下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代的文化和藝術活動中心,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羅馬建築以教堂為主,還有眾多方尖碑、宮殿和噴泉廣場等,這些建築一直保存到了今天,羅馬舊城是羅馬城內除梵蒂岡外的另一處世界遺產。 17世紀羅馬人口再次大幅增長達到了10萬人,但是因為受到反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羅馬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仍舊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的首都。義大利在1861年終於統一並成立義大利王國,羅馬在1871年成為義大利王國的首都。
1929年墨索里尼代表義大利政府和羅馬教廷訂立拉特蘭條約,羅馬教廷承認羅馬作為義大利國家首都的地位,義大利政府則承認羅馬教廷對梵蒂岡范圍內的主權。
在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後,羅馬見證了由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法西斯力量的壯大,墨索里尼在1922年10月進駐羅馬,標志著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上台掌權,和一個同納粹德國聯盟的義大利帝國的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同盟國的轟炸和納粹的佔領使得羅馬受到嚴重的破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的公民投票決定廢除君主制,成立了現在的義大利共和國。羅馬在義大利戰後重建和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義大利經濟奇跡」背後的驅動力的角色,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成為「時尚之都」。

❾ 誰有好的關於歷史廢墟的資料

它們曾經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它們的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見的;工商業的繁榮和藝術水準的高超,令人驚嘆。當它們達到繁榮顛峰,成為精美絕倫的城市的時候,整個歐洲還處於蠻荒狀態。
可是,它們消失了。
一如它們不可思議地創造出輝煌文明一樣的不可思議地消失了。
留給了這世間太多的謎團,人們唯有發出千年一嘆……

1.龐貝(Pompei):繁華的哀傷

公元前10世紀,龐貝只是一個小集鎮,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生產。後來,它演變成一座繁華的城市,約有2萬居民。它面積約1.8平方公里,環繞有4800多米長的石砌城牆,兩條筆直平坦的大街將全城分成9個城區,裡面小街小巷縱橫相連,路面用碎石鋪成。大街兩旁有人行道,街寬達10米,鋪著整塊的大石板;十字路口雕花石砌的水池裡滿是清涼的泉水。最宏偉的建築物集中在
城西南,這兒是政治、經濟、宗教的中心。龐貝人奔放的個性和整座城市歡愉的風情,至今仍令2000多年後的人們傾倒。
地球上有1500座活火山,維蘇威是其中最活躍者之一,它海拔1277米,位於義大利西南海岸,可以俯瞰那不勒斯海灣。它已經平靜了幾百年,人們都以為它是座死火山,但公元63年,它開始變得不安靜,其後小震不斷;至公元79年,它突然變成不眠的活火山,帶給龐貝城以滅頂之災。
8月24日中午,悶熱的天氣令人窒息。突然,一塊奇怪的雲從維蘇威山頂升起,太陽暗淡下來,接著一聲巨響,火山口揭蓋了!熔化的岩石以1000度的高溫沖出火山口,火紅色的礫石飛上7000米的高空。火山灰、浮石、火山礫構成的「陣雨」在龐貝城下了8天8夜,接著是高熱水蒸氣形成的瓢潑大雨掃盪了山頂的灰渣,混濁的泥流漿沖向山麓的平原。
火山爆發18個小時後,火山碎屑將整個龐貝城掩埋,最深處竟達19米,曾被譽為美麗花園的龐貝消失了。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人有時間逃命,至今在遺址只發掘到2000多具屍骨。後來,考古學家將石膏漿灌進已經乾枯了的屍體空殼,製成許多和真人一樣形狀的石膏像,再現了受難者當時絕望和痛苦的表情,令觀光者無不唏噓嘆息。
新的城鎮很快又矗立起來。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已忘卻了這座完整密封於佔地65公頃的火山屑中的羅馬古城,只叫它「西維塔」。
1707年,有人打井時掘出了三尊衣飾華麗的女性雕像,但只將其當作海灣沿岸古代遺址中的文物。1748年,又有人掘出了被火山灰包裹著的人體遺骸,這才想起了那座被掩埋中的古城。1750年,一群義大利農民挖水渠時發現了金幣,接著又掘出刻有「龐貝」字樣的石頭,沉睡了1600多年的古城開始蘇醒了,大批考古學家和尋寶者聞風而至。
龐貝最初是坎帕尼亞人的城市,在曠日持久的較量中,它於公元前89年秋被羅馬人征服。富有表現欲的龐貝人在公元前6世紀前~8世紀中,創造了空前的文明神話,濃墨重彩的肉慾享樂活動,勾畫出他們多元的世情風俗畫面。
遠古的龐貝富庶而又開放,工商業的繁榮和藝術水準的高超,令人驚嘆。商業的發達產生了不少銀行家,商業之神墨丘利清秀可人的形象隨處可見。和諧有序的社會從未有過階級斗爭,也沒有種族歧視。每年7月,市民們選舉市政官員。婦女的地位與男人一樣,城內的小酒館很多,多由女人經營,是休閑的好去處。人們對維納斯極為崇拜,稱她為「龐貝女人」,她的任何錶現形式,都受到歡迎。
觀看角斗是龐貝人一種殘酷的愛好,已有專職的角鬥士出現,他們是最令人羨慕的人。城東南角的圓形露天劇場也兼作角斗場,有灌水和防泄系統。四周層環的觀眾席,分下、中、高席,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可容納5000人。中心低處為舞台,可進行海戰表演。它建於公元前70年,比羅馬圓形劇場還早40年。
龐貝人對神極為崇拜,也不排斥外來的神,他們認為赫克力士是龐貝的創造者,維納斯則是龐貝的守護者。他們也熱愛藝術,戲劇、繪畫、雕刻都是他們所鍾愛的。浴場也是龐貝城的一大景觀,而且都集中在市中心,遍布的浴場滿足了人們日益高漲的享樂慾望。德國詩人歌德在游覽龐貝後說:「在世界上發生的諸多災難中,還從未有過任何災難像龐貝一樣,它帶給後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悅。」而英國文學批評家泰納則感嘆道:「它是一座灰紅色的城市。」「那時候的人,是用整個身體活著。」
2.巴比倫(Babylon):天堂的失落

巴比倫最初不過是由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沖擊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一個無名小城,後來不斷壯大和輝煌,佔地2100英畝,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成為兩河流域的明珠。古城遺址在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90公里處,3800年前,這里誕生過強大的巴比倫帝國,帶給人類歷史空前的輝煌,其古老的文明由蘇美爾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迦勒底人共同創造,史稱巴比倫文明或「巴比倫一亞述文明」。巴比倫城在《聖經》中被稱為「天堂」。
巴比倫城以其豪華壯麗著稱於世,包括王宮、神廟、大道和寺塔。其城門尤為世界之最,共有100多座,城池的8道城門用8個神的名字命名,最著名是北門,以巴比倫神話中掌管戰爭和勝利的女神伊什塔爾命名。城門高12米,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每道門有4個望樓,相互間以拱形過道相連,牆外壁及塔樓用色彩艷麗的彩釉磚和琉璃磚砌成,磚上飾有獸類浮雕,浮雕高約90公分,共有575座。由於多次戰火,此門現為該城惟一完整的建築,由柏林國家博物館復原收藏。
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也由巴比倫創立,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正文有282條內容,用阿卡德語寫成。此外,巴比倫還第一個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並實行7日一周制度。後來的希臘文化、羅馬文化都深受其影響。
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也屬於巴比倫文明,它最令人稱奇的是供水系統。空中花園實際上是一個築造在人造石林之上,具有居住、游樂功能的園林式建築體。它呈階梯型,中央矗立一座城樓,有幽靜的山間小道,上面栽滿奇花異草,下面是潺潺流水,由於花園比宮牆還高,又被稱為「懸苑」。
「楔形文字」因其形狀像楔子而命名,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它由圖畫文字經幾百年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年中期才完成。19世紀中葉,英國人萊亞德在發掘亞述王國首都尼尼微時,將2萬多塊楔形文字碑帶回英國。這種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印證了《聖經·創世紀》上「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解決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爭論最激烈的上古大疑案之一:遠古初民時代,地球確曾是被一場特大洪水淹沒過,由此,全世界才會有這么普遍的關於一場大洪水的傳說。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佔領了巴比倫城,巴比倫開始失去往日的輝煌,到亞歷山大大帝時期,它逐漸勢微。公元前330年春,亞歷山大引兵北上追殺了波斯國王大流士,並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但他還不到33歲時,即因發熱生病而亡。
從亞歷山大進入巴比倫到塞琉西王朝時期,巴比倫城開始沙漠化。至公元前2世紀,古巴比倫被沙漠徹底摧毀,在歲月無情的滌盪下,滾滾黃沙掩埋了昔日輝煌無比的巴比倫城。1958年,伊拉克政府開始對城址中的遺址進行修復。

3.佩特拉(Petra):中東玫瑰紅

被穆斯林看做「禁區」的佩特拉地處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貿易之路上,傳說中它是摩西「擊石出水」的地方。摩西是希伯來先知、猶太民族的立國之父、猶太教(又稱「摩西教」)的創始人。他依*上帝的力量,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後重返迦南。傳說只是想像,但佩特拉卻的確有著沉重和不尋常的歷史,它是中東古代城市中的一個另類。
佩特拉在希臘語中意為「岩石」,隱藏在狹窄而陰森的西克峽谷中,建築物雕築在紅色和粉紅色岩壁上,最引人的特徵是其色彩:在陽光照耀下,粉紅、紅、橘色及深紅色層次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閃閃爍爍,神奇異常;但據考證,早先它既不是玫瑰紅也不是類似鮭魚的粉紅色,而是灰泥粉飾,與今天看到的完全不同。它是已消失的納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廟。納巴泰人與貝督因人一樣,是阿拉伯游牧民族,公元前6世紀從阿拉伯半島北移於此,並建立了佩特拉城,因為這兒水土肥美而又地勢險要。在其全盛期,居民多達3萬人,比早期歐洲人估計的大得多。王國由大馬士革一直延伸到紅海地區,連原來的阿拉伯文字也被納巴泰文化所替代。他們曾鑄造自己的錢幣,修建了希臘式的圓形劇場,蜚聲於古代世界。
但其後的5個多世紀,除貝督因人知道它存在於大漠與高山間,幾乎無人造訪過。公元1世紀,羅馬人攻入,它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稱作阿拉伯佩特拉,是羅馬帝國最繁榮的一個省。公元4世紀,它淪為拜占庭(或稱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成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稱東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東山再起,波及西亞和北非地區,最終控制了從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廣大地區,阿拉伯佩特拉又成為伊斯蘭帝國的一個小省。石頭城在十字軍東征時再次興旺,直到12世紀後再次被遺棄。14世紀中,地處土耳其中心地帶的奧斯曼帝國強大起來,17世紀,成為地跨亞、非、歐的穆斯林軍事封建帝國。由於幾個世紀帝國與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各國戰火不斷,奧斯曼土耳其人及他們遍布中東和北非的臣民對歐洲人頗懷疑心,獨身途經此地的基督徒會被驅逐出境甚至殺害。1812年,一名化裝成阿拉伯商人的瑞士探險家奇跡般地通過西克峽谷,發現了佩特拉,而6年前,他的同道、德國學者卻因基督教身份被揭穿而慘遭殺害。
20世紀,佩特拉「禁區」重又被打開,但它的幾度興廢乃至最終被遺棄,始終是一個謎,因為即使它一度失去了對商道的控制權,仍然可能倖存,而它卻為什麼卻沒有倖存下來呢?這一直是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4.科潘(Copan):馬雅切膚之痛

1502年,哥倫布最後一次橫跨大西洋,在宏都拉斯海灣碰見一群他們從未見過的「怪異」人種——瑪雅人(又譯「馬亞」、「馬雅」),繼而打開了美洲大門,使這片土地既成為天堂,又成為印第安人的地獄,人們將其視作哥倫布一生最偉大的錯誤。
瑪雅文化誕生於公元前2世紀,大約在公元前250年即進入所謂的古瑪雅時代,其中心地帶從瓜地馬拉高原、墨西哥城、薩爾瓦多、宏都拉斯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遼闊平原,身處其間的科潘古城是其前哨。
瑪雅文明至今仍留給世界許多的不解之謎!
公元前1100年,瑪雅先民出於一種對離奇世界的幻覺,開始在各地修建大型城市,並像其他古代民族一樣修建了一座座巨大建築;不同的是,瑪雅建築散布在高山叢林中,也未修建連接都市與密林的道路。他們的金字塔與埃及不同,前者是空心的,內部為帝王陵寢;後者是實心的,塔頂供教士們辦公、居住或觀察天象之用,塔前廣場是民眾參加祭典的場所。在熱帶雨林中建造世界最大的超文明金字塔,所需巨石必須從10公里外運來,再切成塊狀。瑪雅人始終不曾使用過金屬,這些巨石從何而來,如何搬運,至今仍是一個謎。瑪雅人修建巨大建築不僅是為了居住,其中包含了深奧的科學道理,如金字塔型神廟有12個平台和365階,每一平台代表一月,每一階代表一天,計算了一年的時間;有的建築指出金星或月球的運行;有的則表示出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瑪雅人的歷法可維持到4億年以後,計算的太陽年與金星年的誤差可精確到小數點後4位。他們把一年分為18個月,測算的地球年為365.2420天,現代人測算為365.2422天,誤差僅0.0002天;他們測算的金星年為584天,與現代人50年內的測算僅差7秒。幾千年前的瑪雅人就能有這么精確的計算,簡直不可思議。他們還保持著一種特殊的宗教紀年法,一年分13個月,每月29天,稱「佐爾金年」,此種歷法從何而來,也是一個謎。
瑪雅人還有著無與倫比的數學造詣和獨特的謎一樣的文字。瑪雅文字最早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是用800個符號和圖形組成的象形文字,詞彙量多達3萬個;主要是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稱、數目字、方位、顏色及神只的名稱;大多記載在石碑、木板、陶器和書籍上;至今只破譯出其中數字和歷法的記號,某種人名、城市名,及少量有限名詞和某些表示動物的繪畫文字。他們曾留下過幾千本書或手抄本,但只有4本倖免於西班牙傳教士和時間的蹂躪。瑪雅人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就掌握了「0」這個數字概念,比中國和歐洲人早了800年~1000年。此外,瑪雅人精美絕倫的雕刻、繪畫和青銅藝術也令人咋舌。
16世紀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陸時,瑪雅人還巢居樹穴,以採集為生,過著原始部落生活,但公元前8世紀的他們,怎麼會產生如此高度的文明?實在是匪夷所思。
在殖民者入侵之前,大多數瑪雅城市早已荒廢幾百年,瑪雅人似約好了一般,各自放棄了城中的一切,帶上他們民族文化中最為神聖的東西,到達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瑪雅異常璀璨的文化就如此突然地中斷了,這給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

閱讀全文

與羅馬廣場廢墟遺址歷史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