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奉節歷史上有什麼起義

奉節歷史上有什麼起義

發布時間:2022-06-18 05:13:05

❶ 歷史上著名的白蓮教起義都有哪些

清嘉慶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湖北、四川、陝西三省,以白蓮教為組織形式的農民反抗封建壓迫的起義。1786年人口3億9110萬人,起義失敗後,人口為2億7566萬人,相互屠殺損失了1億1千萬人口。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九年多的戰斗中,占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征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四百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餘名,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此後清王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強征民夫堵塞黃河缺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紅巾軍大起義,紅巾軍即與白蓮教有密切的關系,元末朱元璋依附「明教」韓山童起義,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其實也是白蓮教的一支。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二月(1420年)山東白蓮教女教首唐賽兒‎發動起義,旋即失敗

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白蓮教活動頻繁。到了乾隆後期,清朝國力日衰,是白蓮教鼎盛時期,在東北和南方各省廣泛流行,其中又以大乘教流行最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水教徒王倫聚眾起義。

嘉慶年間白蓮教與地方人民結合,引發川楚教亂,頗傷清朝國力。

❷ 王小波和李順是怎麼起義的

北宋用以觀察敵情的巢車模型北宋初,川峽地區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強、寺觀霸佔。許多農民淪為客戶(包括旁戶),客戶佔主客戶總數的比例很大,一戶地主往往佔有旁戶幾十家、幾百家,乃至上千家。旁戶的人身隸屬關系很強,數世相承,被視同奴僕,承擔繁重的田租和賦役,生活艱難。地主、官僚卻奢靡享樂,作威恣暴,縱欲貪攫,殘害人民。川峽階級矛盾極為尖銳。

宋滅後蜀後,幾年內把後蜀倉儲財物全部運到京師。又以「上供」等方式掠奪布帛,設置博買務壟斷布帛的購銷,禁止民間交易,使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更加貧困。對於川峽盛產的茶葉,宋政府「掊取」茶利,斷絕了很多茶農和茶商的生計。這些都加速了階級矛盾的急劇發展,小股農民起義時有發生。

宋太宗趙炅即位後,川峽天災頻仍,餓殍載道,民不聊生。淳化四年(993),在永康軍青城縣(今四川灌縣南)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

王小波,或作王小皤、王小博,青城縣味江人,茶農出身(一說茶販出身)。淳化四年二月,他聚集群眾,發動起義,宣稱:「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旁戶紛紛參加起義,很快攻克青城縣。接著,直插彭山,懲殺了貪暴恣橫的縣令齊元振,眾至一萬餘人。此後,轉戰於邛州(今四川邛崍)、蜀州(今四川崇慶),所到之處,令鄉里富人大姓,具報其家所有財粟,除留其家用而外,一切調發,分給窮人,得到群眾擁護,隊伍增到數萬人。十二月,起義軍在江原縣(今四川崇慶縣東南)與官軍激戰,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檢使張玘射傷,仍奮力殺死張玘,攻克江原。王小波終因傷重犧牲,其妻弟李順被推為領袖。

李順率領起義軍從江原出發,繼續戰斗,攻克蜀州。又克邛州,殺死知州、通判等官吏,都巡檢使郭允能逃到新津。起義軍在新津猛攻官軍,打死郭允能,佔領新津縣。然後分兵兩路,一路迂迴攻克雙流、溫江、郫縣和永康軍(今四川灌縣);一路由李順率主力攻成都,在成都西郭門失利,轉而攻克漢州(今四川廣漢)、彭州(今四川彭縣)。這時起義軍已壯大到數十萬人。

起義爆發後,宋太宗將知成都府吳元載革職,派郭載代之。郭載與西川轉運使樊知古、都巡檢使郭延濬等加強成都府的防禦;梓、遂十二州都巡檢使盧斌也自梓州(今四川三台)率兵赴援。淳化五年(994)正月,起義軍猛攻成都,大敗官軍,郭載等逃走,盧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

起義軍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李順為大蜀王,年號應運,以吳蘊為中書令,計詞、吳文賞為樞密使,又派兵四齣,攻佔州縣,北到劍州(今四川劍閣),東到夔峽,控制了川峽大部分地區。秦隴地區趙包等數千人和峽路數千漕卒也准備響應。

宋太宗急令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統軍從劍門入川;又增派雷有終、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門,進行鎮壓,並一再下詔招撫,命張詠知成都府,伺機入川。王繼恩分兵兩路,撲向劍州、閬州(今四川蒼溪東南)。這時,起義軍戰線長,兵力分散,又將主力長期圍攻梓州,另一部膠著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城外。四月,王繼恩軍破劍州、綿州(今四川綿陽)、閬州、巴州(今四川巴中);東路官軍亦進入夔門,攻戰於涪江流域。

王繼恩率軍猛攻成都,十多萬起義軍攖城拒守,展開激戰。五月六日,成都失陷,計詞、吳文賞等十二名起義軍首領被俘,後在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就義。李順於城破時被殺害(一說李順撤出成都,輾轉到廣州,三十年後,在廣州遇害)。九月,張詠到任,協同王繼恩鎮壓起義軍。

成都失陷後,起義軍仍在各地戰斗,陵州(今四川仁壽)、閬州、蓬州(今四川儀隴東南)、合州(今四川合川)都有激戰。張余率領一萬余戰士,沿長江東下,連克嘉(今四川樂山)、戎(今四川宜賓東)、瀘(今四川瀘州)、渝(今四川重慶)、涪(今四川涪陵)、忠(今四川忠縣)、萬(今四川萬縣)、開(今四川開縣)八州和雲安軍(今四川雲陽),隊伍擴至十餘萬人。乘勝攻夔州(今四川奉節白帝城),並派兵攻施州(今湖北恩施)。宋政府增派峽路都大巡檢白繼贊率精兵入夔門。五月下旬,張余起義軍在夔州西津口迎擊官軍,腹背受敵,失利,兩萬多戰士犧牲,舟船損失千餘艘。張余率軍西退。十一月,吳蘊在眉州犧牲。十二月,大蜀政權知嘉州王文操叛降。嘉州失陷,張余被捕,至道元年(995)二月在嘉州就義。至道二年(996)五月,李順余部王鸕鶿在邛蜀山區稱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敗。

王小波、李順起義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

❸ 重慶奉節縣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奉節自夏商以來為荊.梁兩地所轄地域,自古以來便有人聚居,但正式有記載的為秦國(當時秦國尚未統一中國)第一次設立魚腹縣,時間與設立巴郡相同,為公元前314年,屬於東周戰國時期.距今確切已有2323年的歷史.參考資料:<奉節縣志><維基網路>

❹ 詩城的歷史沿革

奉節,先秦時期,屬荊梁之域。
奉節縣在重慶市的位置(深紅色處)
秦代,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屬巴郡魚復縣。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二年(222年),改為永安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恢復魚復縣名。[3]
南北朝時期,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魚復縣為人復縣。
唐朝,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人復縣為奉節縣。
明末清初,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多次轉戰夔州,張獻忠死後,起義軍余部組成「夔東十三家」,與清軍大戰於川東。戰亂延續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飢饉、病疫,出現「村不見一舍,路不見一人」的荒涼景象。清康熙年間,採取輕徭薄賦、免其編審、永不加賦等措施招民墾荒,外省貧民紛紛遷移入川,奉節人口得以恢復和發展。至
奉節縣城區
嘉慶元年(1796年),奉節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這就是奉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寧縣並入奉節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設置大寧縣。
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四川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區署設在奉節,後改設在萬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起奉節屬四川省萬縣專區;1968年屬萬縣地區;
1992年屬萬縣市;
1997年3月,重慶恢復中央直轄市,隨萬縣市隸屬重慶,後直屬重慶。
信州,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行政區劃名稱,治魚復縣(今重慶奉節),北周、隋、唐三朝在此曾設置信州總管府,為一級行政區劃,管理區域包括:信(夔)、硤、歸、施、業、浦(萬)、臨(忠)、涪、渝、谷、南、智、務(思)、黔、充、思、巫、平、溱十九州,包括今天重慶直轄市全境、四川東部、湖北西部、貴州省大部。
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分益州東部而置信州,治魚復縣(今重慶奉節縣東,西魏改人復)。
武成元年(559),北周明帝開始在「州」之上建制「總管府」,作為地方最高行政管理機關,統一管理地方軍事、民政全部事務;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州、郡、縣地方3級管理模式,構成新型的總管府、州、郡、縣4級地方行政管理體系。
至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共設置包括信州總管府在內的22個總管府,其中信州總管府初始下轄7州,轄區大約為今天重慶直轄市、川東、鄂西等整個四川東部。
大象二年(580)九月,北周將益州(成都)管內「新(今四川三台)、遂(今四川遂寧)、普(今四川安岳)、合(今重慶合川)、瀘(今四川瀘州)、戎(今四川宜賓)」6州並隸信州總管府,至此,奉節信州總管府轄區范圍擴大到13州,相當於今天鄂西、重慶直轄市,再加四川省一半以上的地理,凸現了當時奉節信州的重要地位。
唐武德二年(619年),因避皇外祖獨孤信之諱,改名夔州,仍置夔州總管府

❺ 奉節 文話

解放初的奉節城
奉節歷史悠久,地域文化積淀深厚,在6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6000多年前,境內人民就與三峽地區、鄂西南和湘北地區人民一起共同創造出聞名全國的大溪文化。一直為蜀東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明末清初,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多次轉戰夔州,張獻忠死後,起義軍余部組成「夔東十三家」,與清軍大戰於川東。戰亂延續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飢饉、病疫,出現「村不見一舍,路不見一人」的荒涼景象。清康熙年間,採取輕徭薄賦、免其編審、永不加賦等措施招民墾荒,外省貧民紛紛遷移入川,奉節人口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至嘉慶元年(1796年),奉節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這就是奉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現今大多數奉節人溯祖尋源都是外省移民的後代。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寧縣(今巫溪縣)並入奉節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設置大寧縣。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節縣人民響應辛亥革命,宣布獨立。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四川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區署設在奉節,後改設在萬縣。
1949年12月3日,奉節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節縣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節屬四川省萬縣專區,1968年屬萬縣地區,1992年屬萬縣市。1997年3月隨萬縣市隸重慶市,後直屬重慶市。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了解奉節歷史不是為了講故事,而是借鑒歷史,立足現在,建設未來,是為了從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不犯或少犯錯誤。大家都知道,愛國、愛家鄉、愛人是一致的,一個不愛身邊人的人,一個不愛家鄉的人,很難說他會愛國,所以熱愛和了解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歷史顯得尤為重要。

近代、現代、當代的劃分
近代: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是以資產階級登場歷史舞台為標志。
現代: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的新中國成立。以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為標志。
當代: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

近現代史上奉節最早成立的公立學校
1904年(光緒三十年),知府潘炳年創設夔州府師范傳習所。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制度,夔州府中學堂成立西坪,即現在的奉節中學前生。同年,知縣侯昌鎮創辦奉節縣高等小學堂。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夔州府中學堂學生,反對官紳壓制師生言論而罷課,並成立學生自治會。1912年(民國元年),創設夔州府師范學堂於西坪,夔州府中學堂遷考棚街。這就是奉節近現代史上最早的公立學校。

辛亥革命對奉節的影響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1911年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因為1911年為舊歷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作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對中國國內的民族關系及同時期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不僅結束了此前立憲派實行君主立憲的努力,而且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系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
那麼辛亥革命對奉節產生過什麼影響?奉節在辛亥革命中有過什麼行動?這些是今人不甚了解的。1911年即辛亥年閏六月初四,在全國革命形勢和民族革命家、本縣知名人士鄧孝可的影響下,奉節召開了保路同志協會成立大會,到會2000餘人。會後派人到各鄉進行演說,揭露清廷的腐敗。當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到奉節後,奉節民眾備受鼓舞,覺醒的民眾四處聯絡革命志士,策反地方武裝。青年學生張聖吁、張伯仁等積極宣傳革命道理投筆從戎,到巫山參加「北伐軍學生炮兵隊」。而奉節地方官僚則惶惶不可終日。四川總督趙爾豐,派候補道余大洪帶兵三個營駐夔州防守,余畏懼不敢到夔,委知府成昌為監督,奉節知縣曹彬蓀為提調知府成昌一面擁兵自衛,給部隊發三個月的「恩餉」以收買軍心;一面解散夔府中學堂,命學生返回原籍,防止學生在奉節聚會鬧事。貪婪殘暴的知縣曹彬蓀夥同警務長徐希賢領千餘人嚴加防守企圖作垂死掙扎。曹發誓要與清廷共存亡,並揚言,如有人敢造反,就關閉城門放火,同歸於盡。
與此同時,成昌應巫山請求,派孫秀山領團練去巫山設防,恰逢奉節袍哥大爺周海田同革命黨人胡立山(雲陽人,留日學生)由宜昌到巫山上岸,周胡均與孫有舊交,勸孫返奉策動部隊倒戈,孫欣然同意,孫即向巫山知縣謊稱知府令其將團練隊伍帶回,於11月23日帶隊返奉,將隊伍隱蔽在城外,乘夜進城,與團練局、建武營、巡防營的頭領鮑蘭舫、孫繼武、許良成、范群生等共商倒戈事宜。緊急關頭,萬縣巡防軍管帶劉漢卿也派部將彭相臣帶手令來奉,命在奉節駐防的清軍頭目范友清做好部隊的倒戈工作。革命黨人見時機成熟,與11月25日下午在玉皇閣召開會議,研究行動計劃,決定釋成昌以示寬仁,殺曹令以懲貪婪。11月26日下午,先由孫秀山回團務局進行布置,,再派人請曹知縣到團務局商量要事,曹帶著警衛來到團務局,剛一落座,周海田手舉炸彈一躍而上,大呼「革命軍到了,誰敢動就拉響炸彈!」。與此同時,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袍哥兄弟、煤炭工人等蜂擁而入,迅速繳了警衛的槍。卜吉廷、陳漢清等人抓住曹知縣的發辮邢非吾向曹猛刺一刀,但未中要害。周海田將曹拖出團務局,陳漢清又向曹腹部連刺兩刀,當即斃命。接著周海田等帶隊沖進府衙,一陣排子槍,成昌魂飛魄散,繳印投降。這次反正,由於軍隊倒戈,故兵不血刃,市者不驚,耕者不廢。
11月27日,由孫繼武、周海田等主持在萬壽宮召開民眾大會,宣布奉節反正成功。一時全城張燈結綵,鑼鼓喧天,凡官署都插上白旗,上書「大漢」兩個紅字,,以示投降。清王朝在奉節的統治宣告結束。
辛亥革命的勝利促進了奉節地方工業的發展,鄧孝可先生率先創辦了官督商辦的「夔府寶華煤炭公司」,親任經理,統買統銷奉節各煤窯的煤炭。促進了奉節煤炭產業的發展。

鄧孝可先生是我縣原茅田鄉人,字守源,號嘉魯。生於1869年,卒於1949年。他是我縣著名的愛過文化人士。他自幼敏而好學,聰慧過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舉,光緒二十九年(1903)春,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與梁啟超過往甚密。光緒三十三年(1907)冬,鄧回國,在上海與章士釗、章太炎等人,縱論天下事。返里後,力主改革體制,興辦實業。鄧孝可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1910年8月《蜀報》成立,鄧孝可出任主編。1911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會成立,鄧被選為同志會文部長,領導創刊《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並任主筆。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鄧失意消沉,長期賦閑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九.一八」事變後,等異常氣憤,要家人肩套黑紗,上書白字「誓雪國恥,不自由,毋寧死!」其愛國氣節感天動地。1949年鄧在上海病逝。鄧孝可可以算作這一時期本土文化代表人物

❻ 奉節地名的變化和由來

奉節古稱魚復,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於巴國之地置巴郡,魚復縣隨巴郡同置。東漢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據蜀稱帝,在瞿塘峽側山頭築白帝城。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夷陵之戰後敗退白帝城,改魚復為永安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恢復魚復縣名。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魚復為人復。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人復為奉節。明末清初,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多次轉戰夔州,張獻忠死後,起義軍余部組成「夔東十三家」,與清軍大戰於川東。戰亂延續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飢饉、病疫,出現「村不見一舍,路不見一人」的荒涼景象。清康熙年間,採取輕徭薄賦、免其編審、永不加賦等措施招民墾荒,外省貧民紛紛遷移入川,奉節人口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至嘉慶元年(1796年),奉節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這就是奉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現今大多數奉節人溯祖尋源都是外省移民的後代。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寧縣(今巫溪縣)並入奉節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設置大寧縣。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節縣人民響應辛亥革命,宣布獨立。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四川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區署設在奉節,後改設在萬縣。1949年12月3日,奉節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節縣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節屬四川省萬縣專區,1968年屬萬縣地區,1992年屬萬縣市。1997年3月隨萬縣市隸重慶市,後直屬重慶市。

❼ 張獻忠是如何起義的

張獻忠(1606~1646)字秉吾,號敬軒,延安衛柳樹澗(今陝西定邊東)人。家貧,曾在延安府(今屬陝西)充捕快手,繼投邊營。崇禎三年(1630),陝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是年十月,農民軍首領王嘉胤據府谷,破河曲。獻忠率米脂十八寨農民應之,自號八大王,人稱「黃虎」。翌年,獻忠已成為農民軍三十六營中的一營之首,轉戰陝豫。八年(1635),東征皖北,眾逾萬人。九年闖王高迎祥被俘死,獻忠一軍稱最強。同年秋,獻忠義軍自均州(今湖北均縣)與老回回馬守應等攻襄陽(今湖北襄樊),又聯合羅汝才、劉國能等人東下,與久據皖中英山、霍山的賀一龍、賀錦合營,轉戰至淮陽。十年(1637)春,轉戰太湖、蘄州(今湖北蘄春西南)、黃州(今湖北黃州)、安慶等地,破和州(今安徽和縣)、含山、定遠,眾至二十萬。同年秋,明軍集中兵力,加強部署,進行反撲。起義軍連遭失利,先走麻城,後西退至谷城。為保存實力,獻忠於十一年五月偽降於明總理六省軍務兼兵部尚書熊文燦。

獻忠偽降後,名義上歸明朝節制,實際惟向熊文燦催索餉銀。他屯兵數萬於谷城,打造武器,訓練士卒,為再舉義旗進行准備。十二年(1639)五月,再起,奪取庫藏,釋放獄囚,誅殺地方官吏,谷城、房縣所駐明軍多投降起義軍。七月於房縣西之羅犭英山敗明軍左良玉部,斬獲甚巨。熊文燦因此棄市,左良玉降秩三級。獻忠軍威名大震。十月,明兵部尚書楊嗣昌督師至襄陽,部領各路兵凡十萬,以「四正六隅」之策進剿起義軍。十三年(1640)春,瑪瑙山等役義軍連敗,退於興歸山區,收集散亡。後轉戰於湖廣、四川、陝西三省交界地帶,數月後連破新寧(今四川開江)、大竹、大昌(今四川巫山北)、開縣,尋連克川東各州縣。又針對楊嗣昌圍剿戰略,採取「以走致敵」之計,自十三年七月至十四年(1641)一月,北起廣元,南至瀘州、南溪,西起成都,東至巫山、夔門(今四川奉節),義軍足跡幾遍全蜀。明軍疲於奔命,只得尾隨其後,問其所向。十四年二月,獻忠突然率軍出川入楚,攻佔襄陽,殺明襄王朱翊銘,發庫藏銀賑濟飢民。楊嗣昌被迫自縊,其圍剿戰略徹底失敗。張獻忠起義軍開始進入極盛時期,轉戰河南、湖北及皖中北部各州縣。十六年(1643),又在蘄黃一帶號召農民參軍,隊伍迅速擴大,五月取武昌,執明楚王朱華奎以王府所存銀錢散濟貧民。改武昌為天授府,以為京都,稱大西王。建制置官,開科取士,蘄、黃一帶二十一州縣悉附。八月,棄武昌西進,復南下蒲圻、嘉魚,克長沙。又攻佔常德、寶慶(今湖南邵陽)等府。分兵進攻江西。十月,連破永新、吉安、萍鄉、袁州(今江西宜春)、安福、萬載等城。十一月克建昌(今江西南城),繼下撫州(今江西臨川)、南豐。起義軍在楚贛之間進兵神速,所至輒破,每使敵軍猝不及防。當時,湖南大部、湖北中南部、江西中部、廣東北部以及廣西全州已皆在農民軍控制之下。

張獻忠大西政權鑄造的鋼印

十六年(1643)歲末,張獻忠決計入川建立基業,遂率軍打進四川。十七年(1644)正月下夔州、萬縣、涪州(今四川涪陵)。繼由江津順流東下,六月克重慶,執殺明四川巡撫陳士奇。八月克成都後,分兵略地,先後下四川州縣五六十。十月,以成都為西京,建立政權,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崇禎十七年為大順元年,並設置內閣和六部,對前明投順官吏加以任用。以汪兆齡為內閣大學士兼左丞相,嚴錫命為大學士兼右丞相,胡默為吏部尚書,王國寧為戶部尚書,吳繼善(一雲江鼎鎮)為禮部尚書,龔定敬為兵部尚書,李時英為刑部尚書,王應龍為工部尚書。還建置各院監寺科道,委派官吏。地方政權分府、州、縣,分設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同時統一軍制,共編一百二十營,營設總兵。最高武官為將軍,有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次有都督多人。為收羅人才,還開科取士,所取進士舉人分別選授中央及地方官吏。為吸取外國先進科學技術,聘請義大利傳教士利類思、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為「天學國師」,詢問西方各國政事、天文、數學等方面的知識。二人曾為獻忠製作天球儀、地球儀和日晷等。

張獻忠在四川嚴厲鎮壓橫暴地方的官紳和地主,但措施過激,波及面過寬。起義軍內部則嚴格約束士卒,不許淫掠。對違紀者有由「捆打」至「梟示」的處罰,但往往禁而不止。還釋放獄囚,散府庫金銀賑濟貧窮。在起義軍佔領時期,過去曾受官紳地主壓迫的奴僕或紛起暴動響應獻忠,或向起義軍地方官府告發故主罪狀,使其受到制裁。起義軍尤注意團結少數民族,派人到各地招撫各少數民族,免其三年租賦。除個別部族外,四川少數民族多行歸附。為保持過去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茶馬貿易,獻忠還任命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州王國臣為茶馬御史,以司其事。

獻忠占據四川時期,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已在清軍進攻下逐漸敗亡。清軍佔領黃河流域各省後,分兵南下。清順治二年,派人入川向獻忠招降,獻忠嚴加拒絕,並召集諸將計議征伐。三年八月,清兵逾劍閣(即劍門關)入閬中。獻忠率軍迎擊,至西充的鳳凰山,清兵猝至,因疏於防備,未及戰斗,獻忠已被清兵射死,起義軍大敗。余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等率領,南下雲貴,聯合南明永明王共同抗清,康熙元年(1662)最後失敗。

❽ 李自成起義的發展和勝利有哪些

自成投闖王高迎祥,為八隊闖將,轉戰陝、晉、畿南。豫楚等地。七年(1634),高迎祥農民軍被圍困於漢中附近峽谷中,自成重賄明總督陳奇瑜,偽稱解甲歸農,得脫圍困。既出棧道,連破麟游、永壽等七縣,勢力愈強。九年(1636)七月,迎祥在陝西盩屋(今周至)戰敗,被俘犧牲,自成承襲闖王名號,轉戰於陝南及四川東北部地區。十一年(1638),起義軍敗於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劍州(今四川劍閣)入甘肅,又走避寧羌(今陝西寧強)。六月至漢中。是時農民軍首領大多敗降,唯李自成農民軍仍堅持戰斗。是年冬,明三邊總督洪承疇、陝西巡撫孫傳庭設伏於潼關原,起義軍損失過重,潛伏陝南山區。十二年(1639),避走巴東。十三年(1640)二月,自成軍又在奉節魚腹山失利,為避實就虛,乃走大寧(今四川巫溪)、竹山,返陝南,再次潛伏商雒山(今陝西商州東南)中。

同年,河南省發生嚴重災荒,農民紛起暴動。十一月中旬,起義軍經陝南商州突出武關,轉戰河南,農民爭附,連下豫西南各州縣。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獻策、李岩等先後投奔起義軍。十四年(1641)初下洛陽,殺明福王朱常洵,開倉濟貧,聲勢迅速擴大。此後,三次圍攻開封,連獲項城、襄城、朱仙鎮、郟縣、汝寧五次戰役的勝利,執殺明兵部尚書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及陝督楊文岳等,大敗陝督孫傳庭。明軍主力被消滅,起義軍控制河南全省,部眾近百萬,其他農民軍首領如羅汝才、袁時中等多歸附自成,李自成起義軍成為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主力。

自佔領洛陽始,李自成漸將過去的流動作戰改為每得一城,分兵據守的軍事戰略,十六年(1643)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鍾祥),打出「剿兵安民」旗號,散發「三年不征」傳單。尋移檄黃州,揭露朱明暴政,宣傳自己興仁義之師、拯民於水火的作戰宗旨。兩年多席捲河南五府數十州縣,及湖廣荊、襄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陽(今湖北襄樊)為襄京,成立新順政府,自成自號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羅汝才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轄區西起潼關,東至歸德(今河南商丘)、汝寧(今河南汝南),北濱黃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今湖南澧縣),派遣地方官吏者凡七十多州縣。

起義軍雄據荊襄,遂圖謀取京師直。李自成採納謀土顧君恩之策,先取陝西,作為根據地。十六年九月,起義軍與明孫傳庭兵戰於河南郟縣,深溝高壘以疲明軍,並利用連日陰雨,明軍糧運不繼之際,遣輕騎出汝州(今河南臨汝)斷截明軍糧道,大敗孫傳庭,殺傷明軍四萬多人,獲器仗輜重數十萬計,傳庭奔潼關。此後起義軍分兩路進兵陝西,一路經浙川下商州(今陝西商州)入陝南;自成則親率大軍趨潼關。十月,陷潼關,明軍潰敗,傳庭戰死。十七年(1644)正月,起義軍攻克西安,乘勝取寧夏、蘭州、西寧、永昌、庄浪等地。

起義軍佔領西安後,即正式定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以崇禎十七年為永昌元年。並改西安為長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稱王。同年二月,起義軍分兩路進攻北京,一路由先已進入山西的大將劉芳亮等率領,從平陽(今山西臨汾)經陽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衛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等地,然後經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牽制明朝南路援軍;一路由自成親自率領,渡黃河,下太原,傳檄各州縣,揭露朱明種種罪狀。山西農民群起響應,各府州縣望風而下,自成遂率軍北上,經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南下,三月十八日圍困京師。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今景山)。明朝滅亡。

❾ 奉節的老革命還健在的有哪些

輾轉三十天找到紅岩烈屬

奉節籍紅岩烈士彭如松之女彭緒敏81歲高齡仍健在

夔商訊 彭詠悟、江姐等紅岩英烈的名字耳熟能詳,但312位紅岩烈士中,有171位身份不明,有的甚至連照片也沒有留下,就於重慶解放前夕倒在敵人的屠刀之下。近日,縣民政局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奉節籍紅岩烈士彭如松「尋親」,終於在石崗鄉找到了其81歲的女兒彭緒敏,從而再次翻開了奉節革命斗爭的歷史篇章以及永垂不朽的紅岩精神。

來自紅岩聯線的函

2009年1月18日,縣民政局雙擁辦副主任王斌收到了一封來自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的函。函件中稱:今年是紅岩烈士殉難60周年,計劃在11月27日至30日舉行紀念活動,但因為種種原因,其中一部份烈士的親人至今無法找到,其中彭如松烈士的原籍是奉節,希望縣民政局能幫忙查找其親人下落。

接到函件後,王斌吃了一驚,在優撫檔案中,並沒有彭如松及其親屬的資料。通過查閱檔案,王斌終於在《四川省奉節縣烈士名錄》找到了彭如松的名字和籍貫。《四川省奉節縣烈士名錄》上記載彭如松於1894年出生於奉節縣明水公社鵝頸大隊(現屬石崗鄉)。

紅岩烈屬已81歲

王斌立即聯系石崗鄉民政辦幹部,然後通過民政幹部聯系村裡的幹部,終於打聽到烈士的女兒彭緒敏還健在。此時,王斌又得知單位有一位同事和彭緒敏是同一個村,再次通過同事打聽得知彭緒敏的兒子楊自濤在永安鎮香山小學當門衛。

2月11日,王斌和同事一起到香山小學找到了楊自濤。楊自濤自稱是彭緒敏的的親生兒子,說其母親彭緒敏已經81歲,現住在老家石崗鄉曇花村,身體還算硬朗。同時索取到了楊自濤夫婦與彭緒敏的合影一張。

2月18日,王斌和楊自濤同石崗鄉民政幹部張真永冒著細雨,踏著泥濘,驅車三個多小時來到曇花村四社,見到了81歲的彭緒敏和她的部份直系親屬,並送去了300元慰問金和兩床棉被。

81歲的彭緒敏老人頭發盡白,但身體硬朗,聽力健全,講起她父親彭如松參加革命時的事跡,頭頭是道。

遺憾的是並沒有找到彭如松烈士的遺物等東西。詢問了相關情況後,王斌隨即與村鄉聯系,落實了彭緒敏老人及護理人的農村低保待遇。

紅岩精神永存

據了解,因種種原因,像彭如松一樣身世不明的紅岩烈士有171位,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正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尋找烈士親屬的下落,今年的「11.27」紅岩紀念日將邀請烈士的直系親屬到重慶,並製作紀念畫冊,從而改變每年前來弔唁的就只有相對固定的100多名烈士親屬的局面。紅岩聯線負責人說:「我們想在60周年之際能給烈士們一個圓滿的交代,讓紅岩精神永遠傳承發揚。」

彭緒敏老人的兒子楊自濤說,有了他外公那一批革命前輩的流血犧牲,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年「11.27」紀念日,他將親自陪同母親到重慶參加紀念活動。

相關鏈接

彭如松簡介:曾保護彭詠梧

彭如松,奉節人,1894年生。1930年,在本地曇花鄉(現青政鄉)謀取鄉公所師爺職業,先後當上副鄉長、鄉長,里應外合與反動派公開斗爭。並秘密與本地地下黨員接觸,逐漸了解和靠攏共產黨。

1947年川東臨工委委員彭詠梧,按照黨中央關於開展蔣管區農村游擊戰爭的指示精神,負責開展下川東的工作,先後派人到曇花鄉,聯絡爭取彭如松支持游擊武裝斗爭。同年11月,彭詠梧與江竹筠夫婦等,到下川東直接領導開展武裝斗爭,組建「川東民主聯軍」;12月到奉節為組建「奉(節)大(大寧即現巫溪)巫(山)游擊支隊」,到曇花鄉安排彭如松以鄉長的公開身份,掩護革命活動。

同年12月15日,彭如松以兒子彭緒祚結婚辦喜酒的名義,由彭詠梧等召集奉大巫及雲陽縣邊境的170餘名游擊武裝代表,在他家開會成立游擊支隊。不料,被國民黨反動當局察覺,派人混入暗中監視,彭如松沉著機敏,立即派人保護彭詠梧等領導人,疏散各路參會的代表,安排人進城觀察縣保安大隊的動靜,派人在周圍要道偵察敵情,避免了一次革命隊伍暴露夭折的危險。

1948年1月8日,奉大巫支隊起義,轉移突圍中,彭詠梧等同志犧牲,游擊隊遭敵重兵圍剿而失散,敵人派一個團圍剿曇花鄉,將彭如松等抓到鄉公所刑訊逼供。敵人施用酷刑打得彭如松皮開肉綻,摧殘得骨瘦如柴,昏死過去,醒來後他仍堅定地說:「我不知道共產黨的任何情況,你們就是槍斃我,也還是這些話。」不久,國民黨重慶行轅下令,將他秘密押解重慶「中美合作所」,囚禁在渣滓洞監獄,於1949年8月19日,被敵特摧殘致死。1950年2月,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❿ 白蓮教起義詳細過程

乾隆後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並土地。人口急增、耕地不足,導致糧價猛漲,飢民日眾。加以封建統治階級生活奢侈,貪官污吏橫行,人們不滿和反抗情緒日增,白蓮教的宣傳也隨之增加了反抗現實的內容。乾隆三十九年,教首樊明德在河南向教徒提出已到「末劫年」,將要「換乾坤,換世界」。
稍後,劉松、劉之協、宋之清等在湖北、四川、安徽等地傳教時,又提出「彌勒轉世,當輔牛八」(牛八即朱字拆寫,暗指明朝後裔),宣稱「黃天將死,蒼天將生」,入其教則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災厄。入教後,「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習教之人,「穿衣吃飯,不分爾我」,「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等。這種宣傳既符合小生產者平均、平等和互濟互助的要求,又滿足了他們反抗求生的願望。因此,到乾隆末年,白蓮教已發展成一支強大的勢力,並醞釀舉行武裝起義。

乾隆後期,白蓮教在楚、川、陝三省迅速發展,清廷下令逮捕教中骨幹,要求「全教拿獲,毋使一名漏網」。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各地教首除劉之協等少數人逃脫外,大多被捕。地方官吏乘機勒索,不遂所欲即以邪教治罪;加之為鎮壓湘、貴苗民起義,徭賦極重,致使大批農民破產,無法生活。劉之協等遂以「官逼民反」為號召,與各地教首約定嘉慶元年三月十日同時起義。
因事泄,宜都、枝江張正謨等提前於正月初七日發動,長陽、長樂(今五峰)林之華、覃加耀接踵而起,當陽、來鳳、竹山、孝感等地亦有人繼起響應,並佔領當陽,攻破竹山、保康二城。二月初二日,襄陽張漢朝(即張富國)起義於黃龍,姚之富、王聰兒起義於夾河州,河南鄧州高均德起義於高家灣。此三支義軍於三月間集中於襄陽以北呂堰、雙溝地區,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所有起義隊伍,不論男女,「都以白布纏頭作記認」。

清廷為之震驚,急由陝西、廣西、山東調兵7000人,會同湖北及四川清軍共萬餘人,由都統水保及湖廣總督畢沅等指揮,實行分區圍攻。各地白巾軍修築寨壘,據險防守。清軍兵少,分散,進攻多受挫。四月,清廷又增調直隸(今河北)、山西兵各2000人,同時命永保統一指揮各軍。經兩月激戰,六月,參將傅成明部在孝感被襄陽白巾軍以伏擊戰全殲。至此,清軍「先後徵兵數千,皆全軍覆沒」。清廷再增調湖南苗疆兵2萬人來援,形勢開始逆轉。八月,竹山、當陽、枝江各地白巾軍寨壘多被攻破。最早起義之張正漠部亦在灌腦灣被殲。僅林之華部仍活動於長陽滋丘一帶,襄陽白巾軍活動於襄陽北及隨州、鍾祥一帶。清軍重兵多在湖北南部,姚之富等遂向北擴展,進至河南唐縣(今唐河)一帶。清廷又增調山東、直隸及京師健銳、火器營兵6000人來援。

1、四川白巾軍:正當清軍集中兵力會攻襄陽白巾軍時,四川達縣徐天德率眾數千人,於九月十五日起義於亭子鋪;東鄉(今宣漢)冷天祿、王三槐起義於蓮池溝,巴州(今巴中)羅其清、通江冉文儔等先後響應,共有義軍十餘支,各有眾數千,「概以白巾裹首」,分別占據山區險要,築壘防守。署四川總督英善及成都將軍勒禮善率兵進擊東鄉,在娘娘廟老營灣兩次受挫被殲數千,此時白巾軍已遍布川東、川北。清軍兵力既少,兩次被殲後士氣又極低。但白巾軍既未能相互聯合,又未能擴張戰果,仍分散守寨,各自為戰。四川形勢未有更大發展。
2、襄陽白巾軍:襄陽白巾軍先在陳家河(襄陽北)以伏擊戰擊敗追擊清軍,後又擊敗河南巡撫景安所率4000人清軍於魏家集(今鄧縣南),迫其退守南陽。嘉慶帝將永保治罪,改令惠齡統一指揮各軍。二年正月,湖南苗疆暫時平定,鎮壓苗民起義之清軍萬餘人,轉用於進攻白巾軍,徐天德、王三槐部在金峨寺、香爐坪一帶,遭清軍重兵圍攻,損失嚴重,僅餘2000餘人。襄陽白巾軍在清軍圍攻下,亦損失甚重;遂改據守寨壘及硬拚戰法為流動游擊戰法,分三路經河南、陝西向四川作戰略性轉移。沿途「不迎戰,不走平原,唯數百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伺機以伏擊、突襲等戰術,痛擊追擊清軍。途經秦嶺,大批流民加入,隊伍日益壯大,經四月轉戰,六月二十三日到達東鄉,與四川白巾軍徐、王部會師。
嘉慶帝切責各統兵大臣,再次更換統帥,命陝西總督宜綿取代惠齡統一指揮各軍。七月間,清軍集中於川東、川北,對白巾軍形成包圍態勢。當地人口稀少,義軍數萬人食糧難以籌集。襄陽白巾軍留一部兵力由李全率領,協同四川白巾軍作戰,主力分兩個梯隊重返湖北。姚之富、王聰兒部為一梯隊,由奉節出川,在白帝城與阻擊清軍激戰3晝夜,進入巴東、歸州(今秭歸)地區,乘虛攻下興山,經保康、南漳向襄陽前進;高均德等部為二梯隊,出川後經當陽、遠安向荊州(今江陵)前進。清軍急調重兵加強荊、襄防務。襄陽白巾軍突然回師房縣、竹山。八月,在鄖西大敗明亮部,殺護軍統領惠倫及豐伸布。爾後北進陝西。九月,李全部亦至安康。
襄陽白巾軍回師荊襄,調動清軍主力集中於湖北,四川白巾軍壓力遂減輕。大批群眾加入四川義軍,攻佔巴州、達州地區許多城鎮,聲勢復振。十一月,襄陽白巾軍翻越大巴山,再度進入川北。俟清軍集中至通江、太平一帶時,再返陝西。清軍堵、追均無成效,陷於被動。嘉慶帝第三次易帥,命湖廣總督勒保統一指揮各軍。三年二月,襄陽白巾軍姚之富部進攻郡縣(今眉縣)不克,李全部經盞厔(今周至)進逼西安,在焦家鎮與總兵王文雄部激戰失利。兩部遂分路向湖北轉進。
三月,姚之富部在山陽之石河鋪、寬坪等處連遭挫折,至三岔河(今陝西鎮安東南與鄖西交界處)被清軍及鄉勇包圍。激戰終日,轉戰至鄖西之卻花坡,矢盡援絕,突圍未成,全軍覆沒,姚之富、王聰兒跳崖自殺。李全、高均德兩部在兩河關(今旬陽西北)、茅坪(今洋縣北)等地亦屢次失利,遂西進鳳縣,經略陽、寧羌(今寧強)入川,五月至儀隴,與羅其清、冉文儔部會合。白巾軍全部入川,清廷集中5萬兵力,三路進擊。
在川白巾軍,仍多依險築壘,固守硬拚,遭很大損失。羅其清、冉文儔先後被殺,王三槐被誘俘,僅冷天祿等數部,轉移至梁山、忠州及川東地區。四年初,嘉慶帝親政,總結三年戰爭教訓,在政治、軍事上進行調整:撤換作戰不力的惠齡、宜綿、景安、秦承恩等領兵大臣;任勒保為經略大臣,統一指揮川、陝、楚、豫、甘五省軍隊;大力推行鄉勇、團練,保甲制度,築堡團守,堅壁清野,同時採用「剿撫並用」方針,宣傳「若能悔罪投誠」,「不咎既往」。
白巾軍亦接受三年戰爭教訓,放棄固守寨壘戰術,改用分散出擊與流動作戰相結合的戰術,開始分路向川西、甘南及陝、楚作大范圍的往返流動,以便於保存自己、籌集軍糧、擴充人員、爭取主動及伺機殲敵。白巾軍的多路流動作戰,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主動,部隊日益壯大,清統兵大臣福寧上奏:「賊以脅從而日增……新起之賊實多於剿除之數」;清軍疲於奔命,大量減員。清領兵大臣明亮上奏:「臣自去秋至今,日夜追賊,往返五省,所領兵3000……僅存千餘」。
嘉慶帝於七月再次更換統帥,將上任僅半年之勒保「逮問治罪」,八月改任額勒登保為經略大臣。額勒登保任經略後,採取「驅各路之賊逼歸川北」,然後「聚而殲旃」的作戰方針,同時大力推行團練、寨堡及堅壁清野政策。九十月間,張漢朝戰死、高均德被俘,徐天德部略有斬獲,唯冉文儔之侄冉天元一年來多次擊敗清軍,部隊又發展至萬餘人,活動於大竹地區。十二月間,川北各部白巾軍北進陝南,一部由略陽強渡嘉陵江進入甘肅秦州、鞏昌地區。
清軍主力尾隨白巾軍進入甘陝,冉天元乘虛趨定遠,於五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搶渡嘉陵江進入川西,進攻蓬溪縣城。四川總督魁倫命總兵朱射斗,率兵3000人馳援,冉天元圍城打援,於十九日在老虎岩以伏擊戰全殲清軍,殺朱射斗。部隊迅速發展為5萬餘人,聲勢大振。德楞泰急從廣元、昭化南下增援。冉天元再以後退誘敵、設伏聚殲戰術,在江油包圍了清軍溫春、賽沖阿兩部,予以殲滅性打擊。三月,該部在馬蹄崗與清軍激戰三晝夜,德楞泰僅余親兵數十人,行將就殲,都司羅思舉突率鄉勇來援,冉天元被俘,清軍反敗為勝。冉部萬·余,由張子聰等率領,南下太和鎮(今射洪),渡過潼河,進入川西富庶地區。成都戒嚴。嘉慶帝逮魁倫入京,令其自殺,重任勒保為四川總督。
活動於湖北之徐天德、樊人傑等部白巾軍,轉戰鄂西北,六月間在南漳馬家營擊敗明亮部,殺總兵王凱等;十月,在遠安牛鹿坡擊敗追擊清軍,殺總兵李紹祖、參將沈慶春等。
3、甘肅白巾軍:活動於甘肅之高天升、馬學理等部白巾軍,由階州(今武都)進入龍安。閏四月,在竹子山口擊敗清軍,殺總兵施縉後再返甘肅;八月間,夜襲陝甘總督長麟於徽縣伏家鎮,殺將軍富成及游擊台清阿等官兵千餘;九月,進至陝西,在略陽、沔縣(今勉縣),殺總兵札勒杭阿,在西鄉法寶山殺提督王文雄、副將鮑貴等。

白巾軍雖然仍獲多次作戰勝利,但自身損失很大。自五年夏起,清廷「築寨團練」及「堅壁清野」等措施逐漸生效,使白巾軍在戰略上開始轉入被動,不僅糧源、兵源日漸減少,而且行動經常受阻,難以進行大范圍的流動作戰,而主要在川、陝、楚邊境地區進行出擊及流動。六年正月至七月間,在清軍連續進擊下,各部白巾軍僅剩干余或數百、數十人,基本上被限制在南山老林之中。實力較強者,尚有苟文明、樊人傑及蒲景等少數幾部。
至七年七月時,此三部亦先後被清軍殲滅。十二月,額勒登保上報嘉慶帝「大功底成,川、陝、楚著名首逆全數肅清」,實際上尚有多部小支白巾軍活動於南山老林進行游擊作戰。八年二月,清驍將、提督穆克登布深入老林追擊,為少數伏擊戰士格殺。八月,被清廷解散之部分鄉勇,參加白巾軍,不時向老林以外出擊。九月,在西鄉附近擊敗堵擊的清軍,殺副將朱槐。白巾軍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又堅持戰斗1年余,直至九年九月,最後一位白巾軍首領苟文潤被叛徒殺害,歷時9年的白巾軍(白蓮教)大起義方告結束。

閱讀全文

與奉節歷史上有什麼起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