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從歷史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如何從歷史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發布時間:2022-06-18 06:43:00

❶ 歷史材料解析題如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原文在這里
綜觀近年的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千變萬化,但命題者的目的始終握住一個宗旨,就是著重考查考生在《考試大綱》中對材料處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閱讀理解歷史材料」;二是「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這三條能力要求成了指導我們解答材料解析題的依據。那麼,我該如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呢? 1、帶著設問讀懂、讀透材料
第一、閱讀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前提條件。這一步驟大約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讀、泛讀,瀏覽,了解大意,就是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泛讀要具備語文課里的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大體了解時間、人物、地點、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聯系,讀出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一遍閱讀全部文字,決定取捨。如題號後是:「閱讀下列材料」,則一眼掠過,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第二遍細讀、精讀,注意材料里提供的每一個重要的信息,比如每一段材料的出處,這個材料是從哪本書里摘出來的,這個信息要注意,往往給我們起一個提示的作用。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藉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次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同時用符號(直線或曲線)畫出關鍵詞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還要考慮各段側重點是什麼,作者對事件所持的態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場,觀點等。古代史的材料多為文言文,須像語文課上分析古文一樣,進行字斟句酌,讀透材料的本義並挖掘其引申義;有帶解釋的字詞千萬要好好把握,往往是解題答題的突破口。世界史的材料多為外來的翻譯文,有的句子很長,很難讀懂,可以按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處理找出句子的主幹部分(主、謂、賓語,再找定、狀、補語等)達到明確中心意思的目的。正確閱讀理解材料雖然與語文閱讀水平有關,但在閱讀理解時必須具有歷史意識,運用歷史觀點,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站在歷史知識體系的高度進行閱讀.第三遍結合設問重點讀,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號標出的關鍵語句,重新閱讀、理解,然後加以概括作為答案,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時間。設問的實質是使對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設問的定向作用表現在:確定信息提取方向,幫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擱置其餘信息。確定與相關知識聯系的方向。確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第二、除讀懂材料正文外,還要特別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開頭)和材料出處(多注在材料末尾),它們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應給予重視。有時命題專家把材料出處放在每段材料的開頭,這不僅僅是設計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視的作用,並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讀和必須思考的。特別是材料出處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須更加留心細讀,它對解題肯定有用。可見,放在材料開頭的材料出處一定有用,是必讀的,放在材料後面的材料出處,有的對解題有用,有的無用,要在第一遍閱讀時決定取捨。其次是准確識別材料中對歷史的敘述、描述的和對歷史的看法、評價之間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對歷史的敘述、描述是表達客觀歷史事實本身;對歷史的看法、評價是表述作者對自己的一種態度。二者在後人對歷史的認識中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材料解析題其信息的獲取,不僅僅體現在材料的本文,而且其編者的按語、材料的出處、時間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三、注意從材料正文的開頭、結尾、省略號兩邊獲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為止,這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為答題服務;省略號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信息。 第四、理清材料與課本關系。材料解析題源於課本,又高於課本。讀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史實和基本觀點後,要將材料的基本信息點與教材的基本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回答問題就不難了。這就是解析材料題過程中的「知識遷移」.一般來講,結合材料,結合教材的知識,兩者要注重,還要注意題目提出的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就讓你依據材料,就不用過多地考慮教材的知識,如果不是的話,就是說這個題目的答案可以從材料里提取出來,同時要結合課文當中的觀點、認識或者是看法。
在進行「知識遷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在遷移課本知識來回答設問時,還要對所結合的教材內容進行辨別取捨、擇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二是被遷移的知識除了歷史知識之外,還包括有關政治學、哲學、經濟學基本原理等,注重學科間知識的相互聯系。通過「知識遷移」,實際上是為最後總結答案勾勒框架模型。細審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當命題者將分散各處的歷史語段和圖表資料陸續摘出,並加以有機組合,輔以各種設問時,這樣形成的新材料、新情境加深了閱讀的難度,但答案隱含於材料及所學知識中。所以,在細讀設問後,考生要帶著設問精審材料,把握材料內涵,按圖索驥,找出有效信息。
1.審材料中體現出來的時間。時間是歷史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標志,注意時間信息就能把材料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加以分析。材料題中時間信息散見於材料的各個角落,或於材料文字間明確提示,或隱於表述時間及材料出處。考生在閱讀時要注意圈出時間,並聯系已有的歷史階段概念,明確是否屬於同一時期,進而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材料。
2.審材料中人物的階級本質或材料出處。不同的人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因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階級屬性,有利於考生通過材料的文字表象分析出真實含義。
3.審材料中文字的層次性:材料題信息量大,閱讀時要藉助標點符號(尤其是分號和句號)及關鍵性的連詞(「因為」「但是」等)劃分層次,理解各層次的含義和各層次之間的聯系,關注總結性的詞句,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內容。此外,還要注意各段材料的側重點。
4.審材料的「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蘊涵在材料中的、對題後設問具有針對性、對解答問題具有實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這些信息我們一般可以直接從材料的出處、注釋、內容中獲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觀點主張、歷史發展規律等。這一過程也就是進行「材料處理」的過程。在獲取了「有效信息」以後,我們還必須將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實與客觀歷史的真實、材料反映的觀點主張和歷史發展規律與唯物史觀進行比較分析,確定作者的階級立場和價值取向等,從而判斷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實的真偽、觀點主張的正確與否以及是否有悖歷史發展規律等。

❷ 如何提高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從根本上來講,提高語文古文造詣,因為試卷上歷史材料一般都是古文寫的。然後呢,學會看關鍵詞,看看題中那個字詞在對應的材料中出現,。最後,看看這些歷史材料里,哪些內容覺得有些似曾相識,仔細研究跟他有關的。列出來,看題目,再一一排除。我現在高二,這些都是我的經驗,主要都是針對試卷的。還有其他方法。多看看歷史野史,歷史小故事,有關歷史的影視劇。

❸ 如何從歷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或從中選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觀點。」這是高考考試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據上述要求,近年來在全國高考各種模式試卷的歷史試題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試題頻繁出現。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以下題為例。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海國圖志》材料二師夷智以造炮製船。──《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初則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君主者權偏於上,民主者權偏於下,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於張國是;欲張國是,莫要於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於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於設議院」。──鄭觀應語材料四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變法通議》請回答:(1)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別的觀點?概述其基本思想。(2)比較材料一、二的異同點。(3)材料三所說「商務」指什麼?「與外人商戰」是什麼意思?(4)在學習外國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進步?

❹ 如何從歷史材料中得出歷史結論

做好歷史材料分析題可分為四步:審題
、讀材料、鏈接、
答題

一、審題:拿到材料首先讀題,不要急於看材料,審題包括該題中有幾個要回答的問題,每個題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只有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
二、讀材料:讀懂材料是答好題的前提。一般情況下讀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段、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內容;第二遍細讀,對材料去粗取精的簡單處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詞,找到材料之間的對比處,即關聯信息;第三遍重點讀,結合前後問題有重點地細讀材料,理解材料與問題之間的關系,閱讀材料正文的同時,還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出處。
三、鏈接:就是將材料與課文所反映的相關知識建立關系,判斷材料所反映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該內容在教材中怎樣論述的,據此而建立答題的大方向,其次將材料與熱點問題聯系。
四、答題:答題前請寫出簡單的題綱,答題一般有四種問法,一是「根據材料回答」,答案根據材料的內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問的是根據這幾段材料回答,請綜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別寫出,不要籠統概括,那樣你是寫不完整的;二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這類問題答案不能全從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須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據上述材料談自己的看法」回答,這種提問題文綜考試以來的新問法,是將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詞作答案的關鍵;四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從所學知識出發探索歷史問題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內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在語言表達上要准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書寫工整。答題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無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對題,即置材料於不顧一味回歸教材;三忌白話連篇,不注意語言的表達,措詞隨便無中心;四忌堆積詞藻。
答完題後,檢查書寫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誤之處,再進行補充。

❺ 如何教初中生從歷史材料題中提煉有效信息

立足課程文本,了解史料
(1)了解歷史、歷史學、歷史學科
二期課改新教材一改老教材黑白配的單調版本,色彩絢麗,圖文並茂,清新活潑。雖然面貌全新,但要體現歷史的韻味,探究歷史的本源,還必須深入到基本的史料。對於剛剛接觸歷史的初中學生而言,首先必須清楚歷史是什麼?學生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浩如煙海,一一記載談何容易。教師告訴學生歷史不僅指過去的事實本身,更是指人們對過去事實的有意識、有選擇的記錄。而對於歷史的專門性研究,就是歷史學,簡稱為史學,也可稱之為歷史科學,它不僅包括歷史本身,還應該包括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研究和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以及總結研究歷史的方法和理論。歷史學是一門科學。中學歷史課程是幫助學生認識人類文明發展歷程,培育人文素養,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歷史事實是客觀的,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是如何「究天人之際」?換句話說,他如何知道過去?帶著這一問題,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歷史的殿堂。
(2)了解史料及其分類

通過學習「中華文明的發軔」,學生知道我們的祖先是猿人,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最早的國家是夏朝,甲骨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這都是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得出的結論:是什麼。教師問學生:歷史學家憑借什麼得出這些結論呢?學生回答說:根據原始人類遺址、傳說、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和殷墟甲骨文遺址。教師告訴學生:這些都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就是史料,它是構成歷史的基本材料,是歷史學的載體。如何將這些史料進行分類呢?(見右圖)看完這張圖,學生對史料有了一個基本概念。
隨著歷史學習的深入,學生對史料的認識不斷拓展。知道圖畫、文字、音像、神話、民間故事、新聞、文學藝術、史家的論述等等,均是史料。知道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等。在佔有史料的基礎上,如何知道呢?
2. 圍繞重點難點,理解史料
有效的教學,必須為學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供路徑、方法和思維的准備。圍繞重點和難點,選擇史料,提取信息,事半功倍。
如在上《商周文化的瑰寶》一課時,確定本課重點為甲骨文和青銅器的價值。難點為用實物史料證史,認識文物的多重價值。下面是其中一個片段:
……
師:甲骨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證據何在?
生:清朝末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發現一味名為「龍骨」的中葯上有刻紋,判斷這是一種失傳的古文字。而這一「龍骨」產於河南安陽。
師:王懿榮用24兩銀子買下了12片甲骨文,僅憑這12片甲骨文能否說明甲骨文就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呢?(學生一時茫然)

出示材料:圖片(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堆積層)和史料(1903年劉鶚拓印《鐵雲藏龜》,含1000餘片甲骨;1908年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含2000多片甲骨)。
師:這些材料說明什麼?
生:說明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多,已經成為常用文字,便於研究。
師:歷史學家研究的結果如何呢?
生: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從甲骨文的文字結構看,甲骨文已具備了「六書「中的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造字方法。
師:這又怎能說明甲骨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呢?(學生若有所思)
出示圖片: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灰陶尊。並告訴學生,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學術界大多數學者探討漢字的起源,都以甲骨文為基礎向前推。殷墟甲骨文是商王朝後半期實用的漢字,商王朝的前半期和夏王朝應該是有文字的時代。在夏代的文字未發現之前,漢字的源頭只能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器物上去探求線索。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距今六七千年的陶器上。如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缽口沿上,已有27種刻劃符號。灰陶尊發現於距今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從形體結構分析,已與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的「旦」字十分相似。所以目前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
師:為什麼史學家斷定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呢?
生:因為甲骨文的主要發現地河南安陽小屯村原本是商朝的都城。
師:文物也會人為遷移,僅憑這一個證據能否說明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呢?(學生感覺困難)
出示史料:王國維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於研究商朝歷史,用甲骨文證實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中所列的商王世系的可靠性,並糾正了其中的某些錯誤。
師:這就是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所以斷定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在上面分析基礎上,請同學們結合書中「記載日食的卜骨」和「祭祀狩獵卜骨」,說一說堪稱商周文化瑰寶的甲骨文,其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生1: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它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志之一。
生2:這些甲骨文很美,有研究價值。
師:單從文字上看,有文字研究價值。從歷史角度看呢?
生:它是實物史料,是最有價值的史料,可以用它來證文獻史料。它記載商朝占卜的內容,便於後人了解商朝的歷史。
師:也就是說具有史料價值。
……

❻ 怎樣做好歷史的材料題並有效地提取信息!

絕對原創,嚴禁轉載

如何做材料型歷史選擇題

做歷史材料型選擇題主要採用以下步驟:
第一步:分清題型結構。材料型選擇題的題型結構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在選擇題的題干中引入一些材料,並根據材料設置備選項;第二種是題干里沒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第三種是選擇題的題乾和備選項都引入材料。
第二步:審題。材料型選擇題的立體感和動態遷移感強,迷惑性大,認真審題,對材料型選擇題尤其重要。
(1)審題時抓住關鍵詞語,提取有效信息,明確要求回答內容。
(2)注意細節,對材料來源及作者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來源及作者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
(3)找出試題中的條件限定語。
第三步:解答。
(1)進行定位,聯系所學知識,找出課本上與試題對應的具體知識點,把材料與教材相聯系。
(2)知識遷移,按題目要求,根據試題中的條件限定語得出答案。

【例l】日本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稱:「日本希望和平解決『中日間戰爭』(即日本在1937年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引者注),從1938年到1941年間多次通過各種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沒有成功。」當時的事實真相應該是
A.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妄圖打通大陸交通線
B.日本「速戰速決」諸計劃破產,被迫改變對華方針
C.日本建立偽滿洲國,妄圖轉移國際視線
D.百團大戰後,日本希望同中國政府和平談判
【解析】B 本題主要是針對目前日本右翼勢力沉渣泛起,否定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國這一史實而提出的設計,目的是還歷史本來面目,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本題題干是一段文字材料,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引者注,一個是時間,都是時間上的限定條件,特別是「從1938年到1941年」。根據這一時間可以排除A和C項,「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妄圖打通大陸交通線」是在1944年;「日本建立偽滿洲國,妄圖轉移國際視線」是在1932年;D項中「百團大戰」發生在1940年,但與當時歷史特徵不相符。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可知,當時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於1938年被迫改變對華方針,對國民黨政治進攻為主。
【思維誤區】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會認為「和平方案」與「日本希望同中國政府和平談判」這一內容相符,誤選D項。這主要是由於審題不清和對歷史背景把握不準而造成的。

【例2】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軍參加正面戰場抗戰的是
A.《血戰台兒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變始末》
C.《百團大戰始末》
D.《血色雄關:太原會戰紀實》
【解析】D 本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要求根據材料內容與題干要求對比進行選擇,這種習題的主要解法是找出題干中的條件限定語和中心語。在「反映八路軍參加正面戰場抗戰的是」這一要求中「抗戰」是中心語,「八路軍」和「正面戰場」是條件限定語,與選擇項比較就能得出答案。1937年,八路軍115師奉命開赴山西,參加太原會戰,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平型關大捷。
【思維誤區】學生會誤選C項,沒有注意「正面戰場」。

閱讀全文

與如何從歷史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