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視死如歸這個詞語可以形容哪個歷史人物
李大釗、文天祥、 黃繼光、董存瑞、岳飛、譚嗣同、蘇武。
「視死如歸」具體解釋如下:
【解釋】: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
【出自】: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詩:「我們已經是視死如歸,我們大踏步地走著我們的大路。」
【近義詞】萬死不辭、殞身不遜、不避斧鉞、成仁取義、大義凜然、捨生忘死、臨危不懼、齒劍如歸、視死若歸、不屈不撓、不折不撓、殺身成仁、寧為玉碎、捨身殉難、寧死不屈、捨身取義、捨生取義、英勇頑強
(1)視死如歸表示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視死如歸反義詞:貪生怕死
【解釋】:貪:捨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畏縮不前。
【出自】:曲波《林海雪原》二:「他們沒有一個貪生怕死而逃跑的,他們知道多一個人多一分力量。 」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近義詞】貪生畏死、怕死貪生、欣生惡死、貪圖享受、愛生惡死、臨陣脫逃
【反義詞】奮不顧身、捨生忘死、視死如歸、前仆後繼、驍勇善戰、寧死不屈、以身許國、捨死忘生、不避斧鉞、殉身不恤、捨生取義、死不旋踵、驍勇善斗、萬死不辭、不知死活、從容就義、誓死不屈、齒劍如歸、臨危不懼、殞身不恤、同歸於盡、殺身成仁、出死入生、出生入死、赴湯蹈火、視死若歸
B. 視死如歸對應的人物
1、荊軻
荊軻,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荊軻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游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2、岳飛
岳飛,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岳飛的文才同樣卓越,其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輯有文集傳世。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3、董存瑞
董存瑞,河北省懷來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董存瑞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抗日戰爭時期,當過兒童團長,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任某部6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
4、黃繼光
黃繼光,生前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第一三五團二營六連通訊員。1952年10月20日在朝鮮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犧牲,年僅21歲。被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所在部隊黨委追授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
5、劉胡蘭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優秀共產黨員。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進中共婦女幹部訓練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做婦女工作,擔任婦救會秘書,後為主任,並成為中共候補黨員。14歲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15歲英勇就義,毛主席知道後非常傷心,專門為劉胡蘭題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她也是唯一三代領導人均為其題字的英雄。
C. 視死如歸指的是誰
視死如歸指的是是張巡。
張巡是中唐時期的人物,在唐玄宗時期,任雎陽太守。因為安祿山和發動的叛亂,他被圍困在雎陽城內。在小小的雎陽城中,他頑強抵抗。在敵軍的團團包圍之下,張巡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苦苦堅守。糧食吃光之後,他率先殺掉了自己的小妾,以食人肉。
後來城中的軍士爭相效仿。最終殺掉了三萬老弱婦孺。即便這樣,張巡也沒有投降,而是和叛軍奮戰到底。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被俘後被殺。雖然張巡的行為乍一聽似乎過於聳人聽聞,但是,這是因為他心中的信念而讓他堅持下去。他在城池被圍之後,就已經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但是他沒有選擇屈膝投降,而是奮戰到底。視死如歸。
(3)視死如歸表示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歷史上視死如歸的人物:
劉胡蘭在鍘刀下大義凜然;趙一曼在槍口前慷慨激昂;伏契克在絞刑架下深情演講,他們都是共產主義的好戰士。
譚嗣同:
1898年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秋瑾:
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後,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喻培倫:
1911年1月,喻培倫接黃興函約義舉於廣州。為做好起義的准備,喻培倫加緊研製炸葯,研製炸彈300多枚,運到廣州。起義前,同盟會在省港的黃興、趙伯先諸同志,考慮到喻培倫擅長科學技術,又忠勇任事,應留備黨國非常之用,勸其不必身臨險地,喻培倫奮然道:「儲才以備用,今日非有用時耶?且黨人孰非有用之才,倘須人人留為後用,誰與謀今日之事?自顧孱殘之軀,實不逮諸同志遠甚。為革命須流血者,尚可為前驅耳!」
D. 歷史上視死如歸的人物有哪些
一、項羽,名籍,字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
二、關羽,字雲長,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
三、龐德,字令明,建安年間,龐德跟隨馬超征戰平陽,抵禦袁將郭援、高幹,在馬上親斬郭援首級。張白騎在弘農反叛時,龐德也參與戰斗。每次出征常沖鋒陷陣,勇冠涼州三軍。後幾經輾轉,隨張魯歸降於曹操麾下,被授官立義將軍,封關內亭侯,食邑三百戶。
四、冉閔,字永曾,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以勇猛著稱。冉閔是五胡亂華時中原地區漢人起義首領之一,後被推為國主。五胡亂華,漢人如豬狗,他帶著漢人反抗,避免漢人滅族,他是漢族的救星,他用自己的所作所為,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中華文明。
五、單雄信 ,勇武過人,同郡與徐世勣關系友好,誓同生死。隋末與徐世勣一起加入翟讓的瓦崗義軍反隋。後翟讓被殺,李密與王世充偃師之戰時,單雄信歸降王世充,徐世勣投奔李唐。王世充被李世民擊敗後,單雄信被斬首。王世充召集四路反王一起對抗李世民,秦瓊中計負傷(一說是未避免秦瓊與單雄信見面,李世民將秦瓊支走)。
六、楊業,原名重貴。北宋名將。楊業少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獵獲總比他人多。讀書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年僅弱冠的楊業即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遠近聞名。後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國人號為"無敵"。
七、史可法,字憲之,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轉平各地叛亂。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繼續與清軍作戰。後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後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正值夏天,屍體腐爛較快,史可法的遺骸無法辨認,其義子史德威隨後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嶺。
八、陳玉成,原名陳丕成,洪秀全賜名玉成。廣西藤縣客家人,是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驍勇善戰,被封英王。他兩眼下有痣,遠望如四眼。安慶失陷後,陳玉成退守廬州,「請命自守」,並派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等遠征豫陝,「廣招兵馬,早復皖省」。陳玉成打算分兵掃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歸一統」。
九、齊學啟,湖南寧鄉人,生於1900年,國民黨新編第三十八師副師長,陸軍少將追晉中將銜,著名抗日將領。齊學啟在緬甸卡薩之戰前,齊學啟向部下叮囑:」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時矣,彈盡各自裁「,後身負重傷被俘,身陷敵營寧死不屈。齊學啟蘇醒過來發覺自己身陷敵營時,立即怒斥敵人,並拒絕換葯與進食,以求速死。
E. 視死如歸形容誰
視死如歸是形容英雄人物秋瑾的。1904年秋瑾不顧丈夫的阻撓,變賣首飾東渡日本,結識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她加盟孫中山的同盟會。1906年她帶領由留日學生組成的敢死隊回國,任大通學堂督辦。後因徐錫麟起義失敗而被捕,臨刑前說「革命黨人不怕死,欲殺便殺」。
視死如歸,漢語成語,讀音是shì sǐ rú guī,意思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
成語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
白話釋義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讓士兵視死如歸,我不如公子成父。」
(5)視死如歸表示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近義詞
捨生忘死,漢語成語,拼音是shě shēng wàng sǐ,意思是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成語出處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說與俺能爭好鬥的番官,捨生忘死家將。」
白話釋義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告訴俺能爭好鬥的番官,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的家將。」
F. 視死如歸是指哪個歷史人物
1、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唐宋典籍記載為周王族諸侯國項國後代 ,姬姓,項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縣(今江蘇省宿遷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
漢五年(前202年),兵敗於垓下,發生「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2、關羽
字雲長,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後來被孫權擒獲,關羽不肯投降,寧死不屈。
3、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祥興元年(1278年),在五坡嶺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達三年之久,屢經威逼利誘,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明代時追賜謚號「忠烈」。
4、史可法
字憲之,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北京城被攻陷以後,史可法便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繼續與清軍英勇作戰。後來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
5、齊學啟
湖南寧鄉人,國民黨新編第三十八師副師長,陸軍少將追晉中將銜,著名抗日將領。在緬甸卡薩之戰前,齊學啟向部下叮囑不成功便成仁,後身負重傷被俘,身陷敵營寧死不屈。
G. 視死如歸形容哪些人
視死如歸可以形容文天祥、譚嗣同、劉胡蘭、秋瑾、黃繼光、邱少雲等革命烈士。
視死如歸,讀音:shìsǐ rú guī
釋義: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
出處:秦國呂不韋及門客《呂氏春秋·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譯文:三軍將士,不怕犧牲,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怕死。
近義詞:捨生忘死、捨生取義、視死若歸
例句:三軍將士視死如歸、保衛疆土的精神,值得人民的敬愛。
(7)視死如歸表示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視死如歸的典故:
春秋時,周室衰微,齊桓公以管仲為相,對內提升國力,對外率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阻止蠻族入侵,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實力最為強大的一位。
管仲做齊國宰相三個月時,曾針對官員的才能優劣向桓公提出意見,他認為:隰朋善於言辭進退,可以立為大行;甯戚善於開墾種植,開發地利,可以立為大司田;王子城父善於領兵,能夠激勵士氣,讓士兵們不畏死亡,沖鋒陷陣,可以立為大司馬;
賓胥無決斷獄訟十分公正,不會濫殺無辜,可以立為大司理;東郭牙能夠犯顏直諫,不怕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桓公做到。
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後,十分贊同,便按管仲的意思,授予五人官職,讓他們聽命於管仲,為齊國效力。其中描述王子城父時,原文就用了「視死如歸」,後來「視死如歸」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H. 視死如歸可以形容哪個人物
視死如歸可以形容:劉胡蘭 董存瑞 李大釗 黃繼光 楊靖宇 ……這些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為革命不怕犧牲生命先烈都可以。
I. 視死如歸形容的是哪個人
「視死如歸」可以形容的人物有:
1、楊靖宇:
1932年,楊靖宇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
2、文天祥:
文天祥臨刑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做完了。」向南跪拜後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色如同生者一般。
3、於謙:
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
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天順元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4、向警予:
1928年3月20日,由於叛徒的出賣,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國民黨對她實施了嚴刑逼供,但她始終大義凜然,嚴守黨的秘密,嚴守共產黨員的操守,表現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和崇高品格。國民黨新軍閥決定在5月1日這個全世界工人階級的節日里處決向警予。
向警予視死如歸,在走向刑場的路上,沿途向廣大群眾進行演講。國民黨對此極端恐懼,憲兵們毆打她,想使她不再說話,但她仍然堅持地講下去。劊子手向她嘴裡塞進石沙,又用皮帶縛住她的雙頰,血沫從她的嘴角流出。向警予被押赴余記里空坪刑場,終年33歲。
5、劉胡蘭:
1947年1月12日,國民黨閻錫山軍和地主武裝「復仇自衛隊」包圍了雲周西村,將群眾趕到場地上,劉胡蘭因叛徒出賣被捕。在敵人威脅面前,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敵人問她:「你給八路做過什麼工作?」劉胡蘭大聲說:「我什麼都做過。」
「你為啥要參加共產黨?」「因為共產黨為窮人辦事。」敵人惱羞成怒:「你小小年紀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劉胡蘭斬釘截鐵地回答:「怕死不當共產黨!」殘忍的敵人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將同時被捕的6位革命群眾用鍘刀殺害。劉胡蘭毫無懼色,從容走向鍘刀,壯烈犧牲,年僅15歲。
J. 視死如歸代表人物是誰
視死如歸代表人物是:
一、項羽
項羽,名籍,字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並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
項羽於是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後揮刀自刎。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