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老淮安有多少年歷史

老淮安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18 14:21:28

A. 誰能把淮安的歷史大概給我說一下

秦漢時期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楚州區)、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涌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楚州(治今楚州區淮城鎮)、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素有「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 淮安楚州鎮淮樓
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府治於山陽縣(今楚州淮城)。明永樂年間,淮安(今楚州)漕運又興,境西北清江浦鎮也隨之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 管理全國水運的機構——漕運總督府
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淮安城(今楚州)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淮安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楚州)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里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斗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建國後
建國以來,淮安人民發揚老區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特別是在改革 淮安
開放以後,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把一個「一窮二白」的淮安建設成為江蘇新興的交通樞紐、工業城市,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幾經調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四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 2001年區劃調整前,地級淮安市原名淮陰市,轄清河、清浦兩區和漣水、淮陰、洪澤、盱眙、金湖五縣、以及代管一個縣級淮安市。 2001年市政府實施「三淮一體」戰略(即原地級淮陰市、原縣級淮安市、原淮陰縣「三淮一體」),充分利用原縣級淮安市的歷史人文等資源(註:原縣級淮安市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周恩來總理故鄉,並作為地區州、郡、府治所達千百年,長期為江淮平原中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人文歷史資源非常豐富),提升本地區整體知名度,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更名為楚州區整體劃歸為新地級淮安市的市轄區,原淮陰縣劃歸為新地級淮安市的淮陰區。如此,「三淮」整合為新地級淮安市,轄清河、清浦、楚州、淮陰四區。 有著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馬交匯之地,清乾隆年間盛極一時,其轄區楚州(原縣級淮安市)與運河沿線的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四大都市」,並享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譽。 淮安歷史上英才輩出,尤以楚州區為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就誕生在這里,此外還有漢代軍事家韓信,漢代辭賦家枚乘,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紅玉,「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清朝的抗英民族英雄關天培等,《老殘游記》作者劉鶚也是在淮安楚州區長期定居期間創作了《老殘游記》這一名作,吳鞠通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 淮安不僅人傑地靈,而且風景優美,沿大運河,環洪澤湖,既可領略自然風光,又可觀賞名勝古跡。境內的盱眙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明祖陵,以及秀美的河湖風光,為淮安新世紀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B. 江蘇省淮安市簡史

1 兩淮簡史
兩淮簡史

東夷文

兩淮乃淮陰與淮安的共稱,兩地同處淮河下游,語言相近、民風相通,歷史上曾多次合並又分置,筆者試圖通過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史料(以二十四史為主)對兩淮的歷史進行一些簡單的說明,並與大家共同探討與學習一下兩淮的歷史。

兩淮地區最早設立的行政區是秦朝所置的淮陰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初屬泗水郡後屬東海郡,淮陰縣治所設在甘羅城(在今碼頭鎮東北一里許,相傳為秦上卿甘羅所築)。

公元前201年劉邦設射陽侯國,曾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有功的項伯被封為射陽侯,封地在淮陰縣境東南,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國除。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淮陰縣又析置射陽縣,是為淮安建縣之始。

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制,改淮陰縣為嘉信縣,改射陽縣為臨淮亭。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復舊縣名。

三國時曹魏置盱眙為臨淮郡治,並移廣陵郡治於淮陰(今淮陰縣碼頭鎮),廢射陽縣(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後又廢)。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41年)廣陵郡還治今揚州,分置山陽郡,並設山陽縣,郡治山陽城。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又僑立兗州,治淮陰,齊又更名為北兗州。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東魏改北兗州置淮州,又分置淮陰郡,州、郡皆治懷恩縣(又淮恩縣,後周改為壽張縣),淮州領盱眙、山陽、淮陰、陽平四郡。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淮州為楚州,改淮陰郡為淮陰縣,改山陽郡為山陽縣,州治淮陰縣。開皇十二年楚州移治山陽縣。大業初年(公元605-610年)廢楚州改屬江都郡,淮陰縣並入山陽縣,不久又劃出,以後如此並劃數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東楚州,州治山陽縣,轄山陽、安宜、鹽城三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東楚州復改名為楚州,增轄盱眙縣。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分山陽縣復置淮陰縣。天寶元年改楚州為淮陰郡,乾元元年再稱楚州。後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楊溥改楚州為順化軍,不久恢復舊稱。

宋紹興五年(公元1131年),廢淮陰縣為鎮,六年復為淮陰縣。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改山陽縣為淮安縣,並升為淮安軍。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亡,宋又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復置淮安軍,僅轄五河縣一縣(泗州之五河口)。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置清河軍,僅轄清河縣一縣(泗州之清河口)。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淮安,同年設淮東安撫司,司治淮安縣。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安東州降元,以南宋山陽縣之馬羅軍寨置山陽縣。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設淮安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淮東安撫司設淮安總管府,領山陽、鹽城、淮安、淮陰、新城、清河(清河軍,至元十五年改清河軍為清河縣)、桃園七縣。至元二十年,升淮安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縣,轄山陽、鹽城、清河、桃園四縣。

明改淮安路為淮安府,治山陽縣,轄山陽、清河、鹽城、安東、桃園、沭陽六縣,海州、邳州二州。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平江伯陳瑄疏浚沙河,由淮安管家湖至鴨陳口入淮,起名清江浦。

清承明制,淮安仍名為淮安府,治山陽縣,轄山陽、清河、鹽城、安東、阜寧、桃園六縣。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移清河縣治清江浦,後清江浦又為淮揚道治所,江北提督、總兵駐地。

民國建立後廢除府制,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清河縣改名淮陰縣,山陽縣改名為淮安縣,江蘇全省劃為五道,淮陰縣為淮揚道治駐地。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淮揚道廢。民國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934——1937年)淮陰縣為淮陰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新四軍分別攻克兩淮,在清江浦建立清江市,為蘇皖邊區政府駐地,在淮城鎮建立淮城市(該市始隸屬於淮安縣,後升為縣級市,受轄於鹽阜地區)。

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年底第二次解放兩淮,成立兩淮市,政府駐清江浦,軍區駐淮城。不久廢除,兩淮復稱淮陰縣與淮安縣,淮陰縣屬淮陰專區(駐沭陽縣),淮安縣屬鹽城專區。

建國後1951年以淮陰縣城設立清江市,1952年淮陰專署遷駐於此。1954年淮安縣從鹽城專區劃歸淮陰專區。1958年8月清江市、淮陰縣合稱淮陰市。1964年市縣分置,復置清江市與淮陰縣。1970年為淮陰地區行政公署駐地。1971年淮陰縣駐地由清江市市區遷至淮陰縣王營鎮。1983年地改市,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升省轄市,下轄清河、清浦兩區。1987年撤銷淮安縣,設立縣級淮安市。

2000年12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撤銷縣級淮安市,設立淮安市楚州區,撤銷淮陰縣,設立淮安市淮陰區,自此三淮揭開了歷史新的篇章。

C. 淮安能稱得上歷史悠久的城市嗎

淮安可以稱得上歷史悠久的城市。

淮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秦時置縣,境內有著名的「青蓮崗文化」遺址。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駐有漕運總督府、江南河道總督府。歷史上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

淮安市淮安區(因原地級市淮陰市更名淮安市而改名楚州區,現已改回淮安區)是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那時候淮安、淮陰非同一城市)。

淮安是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宋元及之前的歷史不談,明清以來,除了是河道治理、漕運指揮、漕船製造、漕糧儲備和淮北鹽運集散五大中心之外,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中心。四大名著中除《三國演義》與淮安沒有多大的關系,《水滸傳》中的宋江就在楚州上的任,據說最終葬於此;《西遊記》的作者是淮安人;《紅樓夢》雖未言及淮安,曹雪芹祖父曹寅及舅祖李煦從康熙四十三年欽點輪流兼任兩淮巡鹽御史,書中林黛玉的父親也是兩淮巡鹽御史,兩淮鹽務中的淮北鹽集散中心就在淮安,這註定《紅樓夢》與淮安的不解之緣,晚晴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游記》作者也是淮安人。通俗小說之外,淮安還是朴學大師閻若璩、經學家丁晏的家鄉,南社詩人周實、阮式的家鄉,當代著名哲學家龐朴、學者許嘉璐的家鄉……

淮安府衙是中國僅存下來的兩座古代府衙之一,其大堂體量為全國之最。明洪武三年(1370),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將元代沂郯萬戶府和五通廟改建為淮安府的新府衙,此府衙一直沿用到清末,距離今天已有640多年了。200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個「淮安府署」里,歷史上發生過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如「感天動地竇娥冤」、 清嘉慶13年(1808)李毓昌(《天下糧倉》)案等都發生在這里。在淮安府衙的北邊,現在還有一條「竇娥巷」,是後人為了紀念竇娥,將她生活的巷子,改為「竇娥巷」。。。

D. 淮安的歷史事件

淮安的歷史劇
200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為紀念這一偉大光輝的歷史事件,全國各電視台及製作機構即將陸續推出一大批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為主要內容的影視作品,其中電影20部,電視劇200多部。在眾多的作品中,英氏公司推出的《地下交通站》作為唯一的反映抗戰題材的情景喜劇,以其獨特的形式,全新的視角而獨樹一幟,目前已成為國家廣電總局向全國電視觀眾推薦的重點劇目之一。也必將成為本年度觀眾收看的亮點。

《地下交通站》是首部反映抗戰題材的情景喜劇。經過長達兩年時間的精心策劃,目前已經初步成型。本劇以1940年前後冀中某小縣城——安邱的一個驢肉館——鼎香樓為背景,通過以蔡水根為首的幾位共產黨員的地下活動,以喜劇的形式,反映了當時我國人民艱苦卓絕英勇無畏的抗戰史,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鮮活的正反面人物形象。他們之中有將敵人玩弄於股掌之上卻頗得日偽賞識的我黨地下交通員、鼎香樓的大夥計蔡水根,有沉穩老到卻以一個唯利是圖的驢販子面目出現的聯絡員馮世昌,有聰明伶俐、刁鑽古怪、表面上以賣煙卷為生的「小八路」、「老黨員」小石頭,有神出鬼沒敢於當面戲弄日本特務頭子而對方卻渾然不覺的百變金剛、武工隊長夏永剛;也有善良膽小的掌櫃孫友福,正直魯莽的廚師楊寶祿,年老糊塗卻是非分明的東家齊老太太;還有兇殘、愚蠢時常無意中充當我方保護傘的日本憲兵司令野尻,狡詐、偽善最終因屢遭失敗而精神病發作的日本特務頭子黑藤,流氓假仗義卻時常被我方利用的偽軍隊長黃金標,無賴、貪婪卻時常被敵我雙方痛打的漢奸偵緝隊長賈貴。通過這些人物的活動,熱情地謳歌了我方的機智與勇敢,無情地嘲弄了日偽的愚蠢與兇殘,也真實地展現了廣大普通民眾的苦難與抗爭。

鑒於用喜劇形式表現歷史題材的難度,本劇在策劃期間,編劇組為尊重歷史事實,避免出現某些電視劇存在的不倫不類的戲說傾向,翻閱觀看了大量的圖文影像資料,走訪了眾多的參加過抗戰的老八路老戰士,絕大部分劇集都是由真實的歷史斗爭故事經藝術加工而成。編劇組這種嚴謹的創作態度,得到了國家廣電總局有關領導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北大圖書館、中國社科院圖書館的大力協助。

由於題材的新穎,本劇將一改傳統情景喜劇的套路,在故事性和娛樂性方面雙管齊下,使情節跌宕起伏、精彩刺激而又妙趣橫生。相對於傳統情景喜劇而言,本劇的故事都將是全新的,是傳統情景喜劇從未涉足的。其中有故布疑陣引發敵偽內訌,巧設妙計掩護從天而降的美軍飛行員,利用日軍與土匪的矛盾乘機搗毀敵人的軍火庫,引蛇出洞查出內部奸細,火眼金睛巧識敵人的反間計,聲東擊西保護民主人士前往延安,冒名頂替打入敵人內部……精彩劇集,數不勝數。

在劇本創作上,本劇將秉承英氏喜劇的一貫風格,在借鑒動作片、間諜片、懸疑片、驚險片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喜劇性,力爭推陳出新,使觀眾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受到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熏陶,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廣大觀眾的愛國熱情,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本劇將以英氏最強陣容為創作班底,屆時將邀請著名影星擔綱出演,相信又將是情景喜劇的又一力作,成為中國式的《虎口脫險》。

E. 淮安的歷史文化

淮安,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

夏商周時期,市境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既有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即淮揚運河)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淮系年表•序言》稱包括市境在內的古淮河中下游地區「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成為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國所有。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始置縣邑有淮陰(治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治今盱眙縣城東北)、東陽(治今盱眙縣馬壩東南)。西漢年間,市境大體屬臨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漣水縣西)、射陽(治今淮安區東南)、富陵(治今洪澤湖中)等縣。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今市區碼頭鎮、淮城鎮其時均為軍事要塞,多設州郡治所,為邊帥駐節之地。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南齊永明七年(489),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建置也較穩定,大抵淮北屬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北淮河對岸),淮南屬楚州(治今淮安區淮城),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楚州、泗州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全國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市境先屬淮南路,分屬楚州、泗州;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市境屬淮南東路。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為雙方反復爭奪,建置亦復紊亂多變。

元代,境內先後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區淮城鎮)。淮安路轄境包括今蘇北地區大部和皖北一部。

明清時期,境內置淮安府。明代淮安府轄山陽、清河、安東、鹽城、桃源、宿遷、沭陽、睢寧、贛榆、邳州、海州,計9縣2州,范圍包括今蘇北五市絕大部分地域。

其間,還有漕運總督、南河總督駐節淮安。漕運總督還經常兼巡撫江淮,節制淮(安)、揚(州)、廬(州)、鳳(陽)四府及徐(州)、滁(州)、和(州)三州,管轄范圍包括今江蘇、安徽二省的長江以北廣大地區。清末,一度設立江淮行省,淮安是江淮巡撫駐節之所,即省會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道署設今清浦區),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

由於處在敵後環境,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政區變化很大,頭緒繁多,大抵分屬淮海區、鹽阜區、淮南區、淮北區。

抗戰勝利後至1946年9月的一年間,淮安是華中解放區的中心、蘇皖邊區的首府,時蘇皖邊區南界長江、北界隴海鐵路、東至黃海、西至裕溪口一線,橫跨蘇皖豫魯四省之境,轄53個舊縣。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淮陰專區先屬蘇北行政區,後屬江蘇省。

經過1950年6月、1954年8月、1954年12月、1971年3月的幾次區劃調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轄宿遷、沭陽、灌南、泗洪、泗陽、漣水、淮陰、淮安、洪澤、盱眙、金湖11個縣和清河、清浦兩區,原轄縣灌雲劃歸連雲港市。

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2012年2月23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2016年,淮安市清河區、清浦區合並更名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更名為淮安市洪澤區。至此,淮安市下轄4區3縣: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5)老淮安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淮安市地形西高東低,除市境西南部的盱眙縣有丘陵崗地外,全市以平原為主體,地勢平坦。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9條河流縱貫橫穿。

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湖泊面積佔11.39%,丘陵崗地面積佔18.32%。

F. 淮安的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挖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河段——邗溝(即京杭運河的揚州至楚州段),溝通長江、淮河,由此與運河相伴相生。 故成為春秋戰國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所有。
秦漢時期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清河、清浦、
淮陰、淮安四區的大部分)、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內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淮安市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的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涌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的鹽運又興。楚州、泗州(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也素有「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稱。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頫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府治於山陽縣。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境西北清江浦也隨之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淮安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淮安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里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山陽縣更名為淮安縣(今淮安區),清河縣更名為淮陰縣(今淮陰區),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
淮安是革命老區, 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新四軍軍部 、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 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李一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斗過。在抗日戰爭時期,發生過劉老莊八十二烈士英勇殉國的壯烈事跡。 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
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
建國以來,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淮安人民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把「一窮二白」的淮安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新興的交通樞紐城市、江蘇省新型的工業城市、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1949年,成立淮陰專區。
1952年,淮安縣(今淮安區)從鹽城專區劃歸淮陰專區。
1970年,淮陰專區改稱淮陰地區,專署駐清江市。
1971年,原六合地區所屬盱眙、金湖2縣劃入淮陰地區,轄1市12縣。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地區。
1983年,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改由省直轄,撤銷淮陰地區。市區設清河區、清浦區2個區,將灌南縣、沭陽縣、宿遷縣、泗陽縣、泗洪縣、淮陰縣、淮安縣、漣水縣、洪澤縣、盱眙縣、金湖縣11個縣劃歸淮陰市領導,將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領導。淮陰市轄2區11縣。
1987年,轄縣淮安縣、宿遷縣改為縣級市。
1996年8月,沭陽縣、宿遷縣、泗陽縣、泗洪縣4縣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
2001年,江蘇省政府實施「三淮一體」戰略,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更名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江蘇省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
2012年,淮安市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至此今天的淮安市下轄清河區、清浦區、淮陰區、淮安區4區和漣水縣、洪澤縣、盱眙縣、金湖縣4縣。

G. 淮安有多少年歷史了

最新考證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

H. 淮安在中國的哪裡

淮安 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馬交匯之地,清乾隆年間盛極一時,與運河沿線的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四大都市」,並享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譽。 淮安歷史上英才輩出,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就出生在這里,此外還有漢代軍事家韓信,漢代辭賦家枚乘,抗金女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等,《老殘游記》作者劉鶚也是在淮安長期定居期間創作了《老殘游記》這一名作。 淮安不僅人傑地靈,而且風景優美,沿大運河,環洪澤湖,既可領略自然風光,又可觀賞名勝古跡。境內的盱眙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明祖陵,以及秀美的河湖風光,為淮安新世紀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淮安概況 區號:0517 郵編:223000 2007年8月,淮安市固話、小靈通升至8位。原7位號碼在前面加8。 位置:位於蘇北平原腹地,京杭大運河與古淮河交匯處,境內有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全市總面積1.01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218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總人口近500萬,其中市區人口246萬。 區劃:轄清河區、清浦區、淮陰區(原淮陰縣)、楚州區(原縣級淮安市)和金湖、盱眙、漣水、洪澤4縣。 淮安原名淮陰,於2001年2月1日始改名為淮安。淮安市是江蘇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古往今來一直是軍事要地。2005年開始通了火車,告別了蘇北一直沒有火車的歷史。 行政區劃 2005年,淮安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 淮安市 面積8962平方千米,人口523萬人(2004年)。 清河區 面積 134平方千米,人口 32萬人。郵政編碼223001。 清浦區 面積 293平方千米,人口 32萬人。郵政編碼223002。區人民政府駐承德南路66號。 楚州區 面積1439平方千米,人口119萬人。郵政編碼223200。區人民政府駐淮城鎮。 淮陰區 面積1264平方千米,人口 87萬人。郵政編碼223300。區人民政府駐王營鎮。 金湖縣 面積 737平方千米,人口 36萬人。郵政編碼211600。縣人民政府駐黎城鎮。 盱眙縣 面積2430平方千米,人口 74萬人。郵政編碼211700。縣人民政府駐盱城鎮。 洪澤縣 面積1009平方千米,人口 39萬人。郵政編碼223100。縣人民政府駐高良澗鎮。 漣水縣 面積1656平方千米,人口104萬人。郵政編碼223400。縣人民政府駐漣城鎮。 淮安市概述 淮安地處蘇北腹地,北接連雲港,東北接鹽城市,偏南接揚州市,南鄰安徽省,西連宿遷市。總面積10072平方公里,總人口524.06萬,現轄4縣4區。

I. 江蘇淮安的歷史

江蘇淮安的歷史;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涌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兆頁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清江浦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兩淮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楚州)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里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斗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閱讀全文

與老淮安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