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古人是如何記錄歷史時間

中國古人是如何記錄歷史時間

發布時間:2022-06-18 17:57:19

『壹』 「一寸光陰,一寸金」,古人是怎麼來記錄時間的

一頓飯的時間,一炷香的時間,一個時辰,這些都是描述時間的詞彙。一寸光陰一寸金,現在的我們越來越知道時間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珍惜時間,時間的流逝是我們永遠也追不上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時間的長河都不緊不慢的從上面流過,最後也經過時間的沉澱給人類留下了珍貴的寶物。

時間最早是無形的,在最開始的原始時期時間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還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存在;原始的人類想法也是簡單的,宇宙的浩瀚無窮不禁引起了人類的思考。

後來在社會的進步人類發展過程中記錄時間的工具“鍾表”誕生了,但在沒有鍾表之前人類是怎麼樣記錄時間的?對於我們充滿智慧的祖先們是如何記錄不斷消逝的時間的?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到底存在著怎樣的時間制度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跨越時間回顧歷史,來看看我們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一、最早的在遠古時期的人類,是怎麼記錄時間的呢?

開始把時間劃分為更細的單位,把一時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稱來表示。

其計時的劃分方法,在《晉書·律歷志》景初歷的記載較為詳細:“黃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

古人非常聰明,很早就發現日月星辰等天氣現象的運動和時間有某種聯系;掌握星星月亮太陽運行的規律,觀察太陽月亮的方位,了解星星分布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了解當時大概的時間。

十二時制源自古人觀察太陽所在的方位來決定時刻。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後就產生了信息和電的發明,由此鍾表也就孕育而生。

鍾表的誕生更是代表了人類歷史社會又向前邁了一大步,也同時讓人們的生生活越來越便利,生活和工作都更有規律。

鍾表種類繁多,小到懷表手錶,大到掛鍾等等,他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佔的體積雖然不大,但是卻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時代性的意義。

鍾表上的指針好像一隻無形的手,推進著人們生活的不斷向前發展。

讓人們流逝過的時間在表盤上留下深刻的印記,讓那些無形逝去的時間變成可以見到的刻度,讓那些歷史不再被輕易遺忘。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加尖端更加先進的技術。但是永遠無法磨滅鍾表在人類歷史上這一深刻的烙印。

朝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時間的長河源遠流長,從古代流到了現在也將會流淌到將來,時間給我們人類留下的痕跡是永遠抹不去的。

古代的雞鳴起床到現在也經常在人們口中聽說,從原始時期的根據太陽的位置確認時間,到結繩記賬法,刻木相會再到日晷的出現,沙漏的發展,到現代的鍾表電子表,全都體現出我們中國社會的進步之快。如果沒有記錄時間的東西出現,那我們人類的生活將會一塌糊塗,不知道會衰敗到什麼程度。

我們了解了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以及發展,全都體現著人們偉大的智慧的結晶,隨著時間越來越准確的記錄與傳遞,人們的生活也走向了正軌,所以說時間的記錄確認是非常具有重要性的。

『貳』 古代時期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人類計量時間遵循的基本原理是承認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又以有規律勻速的周而復始的運動形式作為計量標准。中國古代實用的計時儀器包括圭表、日晷和滴漏。

圭表出現略早,約西周時期,日晷和滴漏在漢代就開始常用。圭表和日晷都是藉助太陽計時。表是一根直立的柱子,圭是與表垂直的座。為在陝西留下的周公測景台就是一個巨大的圭表。日晷的計時精度可精確到刻。

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慢慢對於時間有了更細致的了解,也制定了更為精確的時間概念。如用十二地支的方式來計時,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就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晚上用打更的方式來通報時間:一晚上共有五更,一更的時間長度也是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

『叄』 歷史的記憶,中國古代怎麼記載年份

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二、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個年號,但前面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後來才追加的,他本人親自定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禪泰山後,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從此以後,新皇帝即位,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元代以前,一個皇帝一般有多個年號。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基本就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年號紀年不僅是我國的一種紀年法,而且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

(3)中國古人是如何記錄歷史時間擴展閱讀

干支歷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乾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十天乾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組成60組不同的天乾地支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

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干支歷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學稱北斗星斗柄所指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

根據我國古文獻文記載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干支,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在後來的傳承中,黃帝時代(有說是漢代)把干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系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簡化後的「干支」。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

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干支歷通過天乾地支論若干恆星、太陽與地球的關系,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

『肆』 古代歷史是怎麼記錄下來的

是通過史官記錄的。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4)中國古人是如何記錄歷史時間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幾位史官:

1、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2、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

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3、紀曉嵐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

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

他的詩文,經後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由紀曉嵐負責編撰的《四庫全書》是一部研究中國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4、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漢初楚元王(劉交)四世孫。

治《春秋穀梁傳》。曾任諫大夫、宗正等。成帝時,任光祿大夫,終中壘校尉。曾校閱皇家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

全書按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5、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官

『伍』 古代人用怎樣記錄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由於計時器即鍾表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演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中國的十二時辰以子時為首,以夜晚11時
起至夜1時為子時,在夜11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1時以後為次日。

古時辰 子時 丑時 寅時 卯時 辰時 巳時
俗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今時間 23 - 1時 1 - 3時 3 - 5時 5 - 7時 7 - 9時 9 - 11時

古時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時 23時 0時 1時 2時 3時 4時 5時 6時 7時 8時 9時 10時

古時辰 午時 未時 申時 酉時 戌時 亥時
俗稱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黃昏 人定
今時間 11 - 13時 13 - 15時 15 - 17時 17 - 19時 19 - 21時 21 - 23時
古時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18時 19時 20時 21時 22時

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

時辰

子時 二十三點到一點
丑時 一點到三點
寅時 三點到五點
卯時 五點到七點
辰時 七點到九點
巳時 九點到十一點
午時 十一點到十三點
未時 十三點到十五點
申時 十五點到十七點
酉時 十七點到十九點
戌時 十九點到二十一點
亥時 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

循環使用,一周期為12個。經常與天干配合使用,60個為一周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干支,共8個字,因以得名。

紀年時,每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也叫生肖。

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歷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歷書註明某陰歷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

紀時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

地支對應的生肖、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近似農歷月份、近似陽歷月份、紀時的時刻、五行、陰陽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節氣時間段 近似陰歷月份 近似陽歷月份 時刻 五行 陰陽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時—1時 水 陽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時—3時 土 陰
寅 虎 立春—驚蟄 正月 2月 3時—5時 木 陽
卯 兔 驚蟄—清明 二月 3月 5時—7時 木 陰
辰 龍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時—9時 土 陽
巳 蛇 立夏—芒種 四月 5月 9時—11時 火 陰
午 馬 芒種—小暑 五月 6月 11時—13時 火 陽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時—15時 土 陰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時—17時 金 陽
酉 雞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時—19時 金 陰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時—21時 土 陽
亥 豬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時—23時 水 陰

每年都有一個生肖,在該年出生的人就「屬」這個生肖。人的歲數是12的倍數即為本命年,因為當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編輯]
組合
地支有六個組合,稱為「六合」,有四個由三個地支組成的局勢,稱為三合局和全會方局,這種地支組合之後,亦會變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地支除了會合化局之外,地支還有互相沖克及相刑,故此亦會產生不同的較應。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為陰陽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會: 亥子丑會北方水局 寅卯辰會東方木局 巳午未會南方火局 申酉戌會西方金局
地支相沖: 子午相沖 丑未相沖 寅申相沖 卯酉相沖 辰戌相沖 巳亥相沖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為無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為持勢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為無禮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為自刑之刑
[編輯]
其他用處
地支主要用來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來分章節,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數學剛傳入中國時,中國的數學家用天乾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別代表k-v這12個字母,大寫字母用代表小寫字母的漢字加口字旁表示。

『陸』 古代人記錄時間的方法

日晷標記時間,滴漏計時,觀日月星計時。

『柒』 古代人如何記錄時間、怎麼表達時間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7)中國古人是如何記錄歷史時間擴展閱讀:

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里都設有鍾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於現在的24分鍾。其實很多稱謂也流傳了下來,活躍在今人的口頭,但我們往往不知道這么說的原因是什麼。

再比如,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是古代漢族民間使用天乾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那麼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據說干支紀日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來,其順序從未間斷或錯亂過。

中國傳統上使用的是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曾出現數百個年號用於紀元。清朝帝王統治瓦解之後,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歷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民國紀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年法。不過,民間歷書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紀日法。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仍然沿用傳統農歷推算。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

『捌』 中國古代怎麼記載年份

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二、典籍記載北宋時女真族記年齡用自己看過幾度草青為標志。這種以草木枯榮為一年的習慣很多民族都有。不過漢民族很早就發現了白天用立木測日影的方法。

古人用這樣簡單的方法發現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兩分兩至之上,又發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後發展成二十四節氣。

三、中國古人認識一年的另一個途徑來自於夜晚對於星星的觀察。經過精密的觀測,古人發現了頭頂的星空上,北極星永遠安定地掛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節不斷地旋轉,斗勺柄春天指東,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

聰明的古人於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個星區,又在每個星區選出代表性的七顆星,這就是二十八星宿。如果把一年的時間比喻為一個鍾表表盤,那麼北極星就是鍾表的表芯,北斗七星就是指針,而二十八星宿則是周圍的時間刻度。

四、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個年號,但前面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後來才追加的,他本人親自定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禪泰山後,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從此以後,新皇帝即位,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元代以前,一個皇帝一般有多個年號。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基本就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年號紀年不僅是我國的一種紀年法,而且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

(8)中國古人是如何記錄歷史時間擴展閱讀:

古代人最早發明的時間刻度單位

循環是時間生活最重要的特徵。晝往夜來,月升月落,春夏秋冬,時間的腳步循環往復永不停歇。而先民們對時間的認識,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最早被發現的時間刻度單位應當是「日」。太陽是全世界人認識時間的第一個標志物。先秦時代的《擊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的升與落是一日勞作和休息的標志。由晝與夜組成的一天,則是一年的基本單位。

漢字中,「旦」字表示太陽剛剛升起,把「旦」倒過來就是古體字的「昏」。隨著先民們認識的深入,白天和黑夜又被細分。《左傳》記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這種劃分一日為十時的方法,應當和古代傳說羲和生了十個太陽相關。

但後來普遍流行的是一日為十二時辰的分法。一日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兩個小時。比日大一號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月亮定期的循環變化。

王國維在釋讀殷商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後指出,殷商時代已經分一月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後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後至於晦日曰既死霸。可知當時已經對月亮的變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干支紀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年號紀年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古代人怎樣發現了時間的秘密?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人是如何記錄歷史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