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1)如何看待歷史上的人物擴展閱讀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歷史人物評價五大原則:
1、階級原則
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2、歷史原則
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
3、大節原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4、雙贏原則
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兩點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
參考資料網路-歷史人物
參考資料人民網-陳雲黨史觀的鮮明特色及其當代價值
『貳』 如何評價歷史中的人物
講述歷史離不開歷史人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並不否定領袖、英雄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一些傑出的歷史人物,往往會對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發生重大影響,因此,他們才會青史留名,流芳千古。如果排除他們,無視他們所起的歷史作用,那麼歷史也就不成其歷史。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事求是地介紹和評述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的右史人物,尤其是他們的政治主張、思想觀念、社會活動以及重要著述,以幫助學生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進而能對歷史現象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是歷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正因為如此,《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一些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有重要影響,也應該正確地實事求是地給以敘述和評價。對歷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進行分析批判。」「老師應要求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正確的認識……」國家教委考試中心《歷史科考試說明》也明確地規定:學生要具有「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可見,做好歷史人物的教學,在歷史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進行歷史人物教學應堅持的原則
1、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1)要用「普遍聯系」觀點看待歷史傑出人物的產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每一個事物和現象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是受著周圍具體的、歷史的條件所制約的。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在一定條件下得到發展,又在一定條件下趨於滅亡。評價歷史人物,離不開對他所處的歷史時代、社會矛盾的分析,尤其是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一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才能找出歷史人物應運而生的社會基礎,即要避免將英雄人物神化,又要避免用現代人的標准要求歷史人物。
(2)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歷史人物,防止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
列寧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毛澤東把分析矛盾的方法通俗地歸結為「兩點論」,即「一分為二」。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如此。如孔子,作為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是值得肯定的;作為思想家,他的政治理想、政治主張是為了挽救已處於「禮崩樂壞」、窮途末路的奴隸制,則是保守的、反動的,但他的關於「仁」的道德觀念,又包含著一定的「民主性的精華」,可以起到緩和階段矛盾的作用,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因此他的思想才會在漢代被借用改造,成為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又如,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但他的暴政統治,卻使秦朝成了短命王朝。再如岳飛是抗金英雄,名垂千古,但他畢竟是地主階級的將領,所以鎮壓過農民起義。……
2、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在肯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個前提之下,承認傑出人物的活動對於推動歷史的發展進程具有重大的作用。
傑出人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任何傑出人物也不能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而他們自己卻是順應著歷史發展的趨勢出現的。傑出人物,由於各方面的條件,能夠比其他人看得較高較遠,他們的思想能夠及時地集中反映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反映當時條件下人們的某些進步願望和要求,起到了發起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如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的領袖,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
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到由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有所不同。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產生的傑出人物,由於他們認識社會發展趨勢和反映人民群眾要求的正確程度,個人的品質和意志的強弱不同,也對他們所起的作用大小有一定的影響,如無產階級革命領袖與資產階級的左派人物的差別;無產階級革命領袖之間的差別。
二、進行歷史人物教學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
1、進行歷史人物教學,要通過對歷史人物剖析,使學生在了解史實、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
講述歷史人物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受到教育,從歷史人物身上吸取有益的東西。如:通過講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讓學生學習公而忘私、「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公無私的精神;講越王色踐「卧薪嘗膽」的故事要說明:國弱被人欺,要想不被人欺,就要奮發圖強,以激勵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講衛青、霍去病英勇作戰的事跡,讓學生學習他們為國獻身的精神;講張騫與班超事跡,對學生進行報效國家和維護民族團結的教育;講范仲淹針對時弊,敢於提出改革措施,時刻把國家安危放在心上,讓學生學習他「先天下這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通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講述,最終能使學生既能對歷史人物做出正確的認識,合理的評價,又能受到豐富的思想教育。
2、方法的選擇應該符合學生思維發展和歷史人物活動的具體實際,做到從史實過渡到思想教育,過渡要自然,不使學生感到生硬。
以教育學生學習英雄人物高貴品質為例,如果只是羅列史實,平鋪直敘,學生不易受到教育,而用一、兩件比較典型的事例或英雄人物的豪言壯語則會達到好的效果,如在講譚嗣同為變法獻身的高尚品質時,可講三方面,一是變法失敗時他不逃不走,殺身成仁以死報國,在家等了三天被頑固派逮鋪,且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二是獄中堅強不屈,;神態自若,寫詩道:「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三是刑場上視死如歸。三個方面用四、五分鍾時間,其高貴品質表現的淋漓盡致,即可喚起學生的共鳴。再如講李大釗為共產主義而獻身的高貴品質時,為了表現他歷盡磨難英勇不屈,可突出講述敵人在其手指上插入竹簽的情景,使學生自然地想到十指連心的鏡況,從心裡產生出敬佩的心情。為了表現他的信仰,著重引用他最後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說,那就是「不能因為你們今天餃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如同紅花中的種子撒遍各地;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中國,必然要取得光榮的勝利。」
3、在教學中,要選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
如利用各種直觀的手段,把歷史人物講「活」,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在活生生的歷史教學中,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用反襯法在講述正面人物的同時,對歷史上的民族敗類,國家的蟊賊、革命的叛徒、反動勢力的首惡等的嘴臉和罪孽,進行揭露和有聲有色的講述,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疾惡如仇的革命正義感;還可以用詩、詞、曲、民謠、對聯、評論、小說等,用以說明歷史人物的活動。如講唐太宗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可引用他說的一句話:「自古畢責中華,賊夷狄,聯獨愛之如一。」講戚繼光的愛國精神,可引他詩中的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講武則天的統治可引郭沫若對她的評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從而使武則天的地位和功績一目瞭然。也可以利用重要人物的誕生日、紀念日作人物專題報告等。
『叄』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
一、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原則
(1)必須運用客觀、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必須堅持用實踐的標准。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也是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唯一標准。有的歷史人物的活動的主觀動機雖然是好的,但是實踐效果不一定好。有的雖然主觀動機不好,但是客觀效果卻是誰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進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必須堅持用生產力的標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標准,主要是看這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就是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標准。促進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
為此,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當先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或特定的歷史階段)進行考察和評價。首先要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如果脫離了時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評價任何一個
歷史人物時,都應當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2)必須運用全面的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動或歷史事件集中起來,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和評價。絕對不能只根據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進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斷定。
(3)必須運用「史論結合」的原則。「史論結合法」是我們評價歷史問題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種評價方法。評價時應當有史又有論,而且史實要典型,要有較強的說服力;結論要客觀、公正、合理、准確而精練。
二、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2)應當堅持以「階級角度」來衡量,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是一定社會的一定階級的利益的代表,為本階級服務,充分體現了本階級的一些階級利益。我們應當准確地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階級屬性。
綜上所述,我們在評價任何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都必須堅持以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基本標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進行全面而准確的評價,從而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科學的歷史結論。
『肆』 如何正確對待歷史人物
我歷來主張以一種大歷史觀來對待歷史,這包括很多方面,就不細說了,這里說下我對它定義的核心三點。
第一,不可偏頗,要多方查證,不可偏聽偏信,因為歷史基本都是勝利者寫的,為尊者諱的觀念很容易使真相被淹沒。
第二,無論歷史真相是什麼樣的,我們都要尊重。個人喜好是個人喜好,但是不可用個人喜好來造謠抹殺和篡改歷史,而且要就事論事,不可一概而論,這既是對歷史人物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尊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歷史其實就是人類的歷史,以歷史關鍵人物為坐標流動方向的人事等復雜的集合,我們評判一個人物一個歷史事件的標准就是其出發點以及結果是否對人民造成了良好的影響。這就是大歷史觀的根本所在,人本思想,民本思想,任何人物,任何王朝,任何政黨,只要對人民有利,我們都要支持,只要背離人民,壓榨人民,我們都要反對!
『伍』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5)如何看待歷史上的人物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
3.階級性原則: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4.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生在明確評價標准和原則之後,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歷史上有記載,對人類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參考鏈接:
網路-歷史人物 (史學名詞)
『陸』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
一、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說的就是從古代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身上吸取一些對當下政治有益的部分,而不是單純為了評價而評價,更重要的是發掘其對後世的現實意義,從中可以吸取哪些好的方面,去除一些不好的方面,使今人更好地看待我們的社會,看待他人與自己的關系,看待事業的成敗得失,從而升華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力量,這便是強調了歷史對現實的指導作用。
二、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歷史史實的基礎上,用事實說話,讓事實說話
評價歷史人物說到底就是評價其一生的事跡及其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而這就要求對歷史事實進行負責任的考證和修訂,只有事實首先正確,才可能使結論正確,否則,基本史實不明,張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須有」的史實,則從中得出的結論一定是錯誤的。
我們所要評價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會有眾多的歷史事件貫穿其一生,所以必須首先廣泛的了解、佔有這些基本的事實材料。通過佔有豐富的材料,對不同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對正確的史實進行研究,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必須堅持史論結合原則:論從史出、史由證來,這樣評價的歷史人物才具有真實性,可信性。
三、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將人物盡可能還原到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
我們不能拿今天的標准去評判當時的古人,不能從今人的喜惡出發,去不負責任地指責古人的缺失和錯誤,甚至拿今人和古人做牽強附會的類比,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
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一文中講到:「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這雖然是對孫中山個人作出的評價,但實際上,不苛求古人是馬克思主義歷史主義評價歷史人物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從歷史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列寧在《評經濟浪漫主義》一文中講得好:「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
四、評價歷史人物要做到一分為二,實事求是
鄧小平曾說過:「評價人物和歷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
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對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的評價,既高度贊揚了資產階級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空前成就,又對它所具有的弊端和腐朽的一面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只有一分為二看待歷史人物的功與過兩個方面,才能真正了解歷史人物,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
此外,評價歷史人物還要遵循一些原則。如時代性原則: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史料的發現可能會顛覆之前的某些論證,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也要做到與時俱進;發展性原則:人物是變化發展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對於不同的時代要賦予歷史人物不同的內涵;多邊性原則: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可能會產生不同評價,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評價也不盡相同,評價人的階級身份、個人修養、 知識儲備等不同也會影響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青史憑誰定是非?」「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歷史人物的風風雨雨、起起落落、功功過過都已成為過去,但是作為歷史工作者肩負著崇高的社會責任,必須以崇高的使命感和科學嚴謹的態度做好歷史人物評價這一重要工作,才能無愧我們的歷史,才能無愧我們的時代。
『柒』 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首先,我認為要做到盡量客觀,必須摒除待評價事物或人物與自身的利害關系,也即你說了實話不會對你造成任何負面影響。當然這一點在評價政治人物時很難做到,但凡一個沒有脫離社會的人,都具備階級屬性,存在階級立場的條件下,客觀幾乎不存在。不要受到某一思想或某一言論的洗腦。思維模式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當你多年受到某一思想熏陶時,你考慮問題的方式總是會圍繞著這一模式進行展開,自然而然地,你做出的評價便是思維灌輸者的評價,更談不上客觀。跳出自我角色去考慮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排除那些得道高人的原因,因為這並不簡單。
對於這個動態過程來說,的確急不得什麼,到一定時候甚至不那麼看重評價了,天地不仁,君子不仁,無論是大人物還是草民眾生,都只能在有限的時空環境下做一個箭在弦上火上眉毛的決策。
『捌』 如何客觀看待歷史人物
第一,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在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時,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進行考察,即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關系。
因為,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舞台,個人的思想和活動受眾多條件的制約,只有考察歷史人物個人背後的社會歷史條件,發現歷史規律,才能了解歷史人物活動的實質。
第二,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
明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要求
第一,能夠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和歷史作用做出恰當評價。
第二,能夠對歷史人物在某一具體事件的立場、觀點、態度做出分析評價。
第三,能夠對歷史人物相互之間的評價(可以是同時代人,也可以是不同時代人)或現實中的人物對某一歷史人物的評價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並能說明自己的觀點。
第四,具備從所提供的有關某一歷史人物或相關歷史人物活動的歷史材料中,獨立地提出適當的觀點或假設,並運用基本的演繹或歸納,證明或反駁等邏輯方法做出較為完整的論證或闡述的能力。
『玖』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知乎
我覺得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應該要把他放在當時的那個時代背景下來評價,這樣的話才能夠顯得更加公平一些,也就是說,不能夠脫離他所在的時代背景,因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明他在那個時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是一個最基礎的東西,畢竟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夠超越自己所在的時代,另外,對於一個人也應該要辯證的分析分析一個歷史人物,既要分析他好的一方面,也要分析他不好的一方面,這個是一個問題,也就是說,這樣才能夠更加全面地去了解一個人,才能夠對一個歷史人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有更加全面的一個了解,畢竟從歷史上來說,這些人物事實上應該都是算歷史影響很大的人物,也就是說要從他們的歷史影響,也就是對於歷史的一個作用,是推動作用,還是其他的作用,這個也應該進行一個了解才行,所以我覺得對於歷史人物的一個分析,或者說是評價應該要從多個角度進行一個分析才行,這樣才能夠對這些歷史人物有更深刻的一個了解,畢竟歷史人物都是復雜的,所以說不能夠去了解他的一方面,必須了解他各個方面到底是什麼情況?所以從這一方面出發,我覺得評價歷史人物,一方面應該辯證的看待問題,另一方面,應該站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去看問題,不能夠超出他所處的時代,這樣對他肯定是不公平的,還有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所做的歷史事件,就要判斷這件歷史事件對於歷史的一個推動,或者說是其他的作用,這個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