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春秋
孔子 《春秋》記事,從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史稱 春秋 時代。今多以 周平王 東遷至 韓 、 趙 、 魏 三家分 晉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為 春秋 時代。
B. 中國歷史朝代表中的"春秋"和"戰國"這兩個名是怎麼來得
春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卒的中國歷史時期。因 魯史《春秋》記錄了這一階段的歷史而得名。由於周的東遷,前人也稱這時期為東周。 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
戰國這個時期,戰爭愈來愈多,愈打愈大。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人們都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詳細介紹:
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zhanguo.htm
春秋是中國動盪不安,舊的制度和傳統行將瓦解、新制度正在孕育的歷史時期。按孔子的話說是「禮崩樂壞」,西周確立的宗法制、分封制及其傳統文化形態逐漸衰落了。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不再聽從周王的命令,為了各自的利益明爭暗鬥,混戰不止。有實力的諸侯國就打著維護周王尊嚴的旗號,聯合其他國家攻打敢於對抗周王的諸侯國,或者以「尊王」為名,攻打不利於自己的國家。於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他們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
春秋晚期,社會結構到政治體制等方面都在發生變化,文化教育也不例外。原來各種專業知識多由少數祝史等人員世代傳習,而這種「學在官府」的情況已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社會要求在官學外還應有私學,以培養、造就更多的學者和官吏人才。孔子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現的。他頌揚周文王和周公,但也受到春秋時管仲、子產的影響。他把歷史上的思想材料,加以提煉,創建了儒家學派。
到戰國時期,又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眾多的諸侯國只剩下「戰國七雄」,最後秦國滅掉其他六國,建立大一統國家。
C. 中國文化為什麼把歷史稱為「春秋」,而不是「春夏」或「夏冬」有何講究
以「春秋」指代歷史,是先秦時期中國人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既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又符合周禮制度。
春秋時代,也是中國德治傳統、禮樂文化和民族心理開始形成的時期,中國的政治生態、社會經濟、思想文化、民間社會開始日漸成熟。
《春秋》的地位
《春秋》用詞極其嚴謹,對人物的褒與貶、對事件的對與錯,敢於秉筆直書,以此達到贊、勸、懲等目的,是中國「良史」的發端。後世,「春秋筆法」 、「微言大義」也成了中國歷代講述歷史的一種特殊文化傳統。
漢代,《春秋》被儒家列入「五經」,奉為經典,設有博士,專門研習講解。歷代研習《春秋》學問之人不絕於世,《春秋》及其注釋、考證已經成為了一門學問「春秋學」。
《春秋》的衍生品
《春秋》文字記載較為簡單,全書一萬八千餘字。為了解釋《春秋》經文,有《公羊傳》、《榖梁傳》、《左氏傳》分別加以解釋,被稱之為《春秋三傳》,至南宋均被列入儒家「十三經」。
《公羊傳》作者相傳是公羊高,《榖梁傳》作者相傳是穀梁赤,這兩本書均以語錄、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春秋》的義理,重在挖掘字面背後的含義,著重宣揚儒家思想和「禮義仁智信」的觀念,與政治配合較為密切。
《左氏傳》相傳作者是左丘明,《左氏傳》以歷史資料解釋《春秋》經文,彌補《春秋》敘事不詳的缺點,補充了很多重要的史料。《左氏傳》在文學上成就也很高,後世很多歷史學家、文學家無不從《左氏傳》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春秋時代是段什麼樣的歷史時期?
因為《春秋》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後人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
但因為《春秋三傳》各自的起訖時間不同,所以對於春秋時期的斷代也有爭議,大體上有四種說法:
以《春秋》的敘事年限,作為春秋時代的年限。
上訖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限為前453年晉國趙、魏、韓三家聯合滅亡智氏或周威烈王命三家為諸侯的前403年。
上訖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限為周元王元年前476年(《史記·六國年表》的開始時限)。
上訖周室東遷的前770年,下限為前453年晉國趙、魏、韓三家聯合滅亡智氏。
按照歷史大勢來看,第四種說法較為符合歷史進程。
春秋伊始,鄭國以三代周王室卿士,先為小霸。不久,齊國崛起,齊桓九合諸侯,稱霸中原。與此同時,楚國日益強盛,興兵北上。不久,晉文公稱霸中原,秦穆公稱霸西戎,隨後形成晉楚兩大強國百年爭霸的局面。弭兵之盟後,晉楚兩國大體保持了和平。隨後,吳越相繼崛起,中原諸侯內部紛紛改革,舊貴族滅亡、新貴族崛起。大國相繼完成了局部統一,群雄並立,戰國時代到來。
春秋時代,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開始向社會下層擴散。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紛紛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各門派為實現政治抱負,不斷探求和創新,開始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景象,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結語】「春秋」指代歷史,自有其歷史淵源。介紹這段歷史的《春秋》和演繹這段歷史的「春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有奠定基礎的作用。
明白了春秋,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們的過去,發展我們的未來。
D. 中國歷代紀元表為什麼沒有春秋戰國的各個國家(齊秦晉宋鄭燕楚趙韓魏......)
春秋戰國屬於東周,東周時周王室勢力衰微,而依靠血緣關系建立的分封制已經不再牢靠,各諸侯國力量漸強,開始進行爭霸戰爭,導致了春秋戰國的混亂。需要說明一下,當時的「國」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是諸侯的封地,周天子掌管的「天下」才是現代意義的國家,所以紀元表只將東周記入,而沒有各諸侯國。公元前221年秦國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滅掉周王室,所以秦朝記入紀元表,這個秦朝和齊楚燕韓趙魏秦中的秦國不是一回事,秦朝是一個朝代,而秦國是一個封國。
E. 劍橋中國史為什麼沒有春秋戰國時期
有的。《劍橋中國上古史》內容從文明的起源—公元前221年,包含了春秋戰國時期,但尚未出中文版。
F. 二十四史為何不含春秋
春秋比二十四史要早,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 」。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
即:
《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三國志》(晉·陳壽)、
《晉書》(唐·房玄齡等)、
《宋書》(南朝梁·沈約)、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梁書》(唐·姚思廉)、
《陳書》(唐·姚思廉)、
《魏書》(北齊·魏收)、
《北齊書》(唐·李百葯)、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隋書》(唐·魏徵等)、
《南史》(唐·李延壽)、
《北史》(唐·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宋史》(元·脫脫等)、
《遼史》(元·脫脫等)、
《金史》(元·脫脫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G. 為什麼字詞典背後的歷史朝代表中沒有春秋五霸所屬的
因為春秋五霸都是周朝的臣民。他們並不是獨立的國家或朝代。
H. 為什麼不說《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而說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國榷》
先秦編年體史書流傳至今的,有《春秋》、《左傳》、《竹書紀年》(輯本)等。斷代編年史,是寫一個封建王朝興亡的歷史著作,如東漢荀悅《漢紀》、明談遷《國榷》等。編年體通史著名的有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清畢沅《續資治通鑒》等。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蘊涵著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學著作,這是從先秦孟、荀到兩漢馬、班諸家一致的看法。它的編年體例,為史學三大體例之一,「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垂範千秋,繼之者眾,《資治通鑒》最稱出類拔萃。——常識文學篇。
I. 中國歷史年表基本是按皇朝名稱更迭排序的,那為啥又用了春秋和戰國呢,既用了春
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動亂的年代,當時各個國家是非常多的,所以無法統一紀念,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紀年方法,所以只能春秋戰國時期紀年。
J. 中國歷史年代表
中國朝代 順序如下: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朝、 玄漢
、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 、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中部分朝代處於同朝並立,如五代十國,魏晉南北朝 等。
(1)夏 公元前2070----1600年 共470年姒啟(夏啟)
(2)商 公元前1600----1046年 共554年子成湯(商湯)
(3)周 公元前1046----256年共790年
(4)西周 公元前1046----771年 共275年姬發(周武王)
(5)東周 公元前770----256年 共515年姬宜臼(周平王)
(6)春秋 公元前770----475年共295年
(7)戰國 公元前475----221年共254年
(8)秦 公元前221----206年 共15年嬴政(秦始皇)
(9)西楚 公元前206----202年 共4年項羽(西楚霸王)
(10)南越 公元前203----111年 共93年趙佗(南越王)
(11)漢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共426年
(12)西漢 公元前206----公元8年 共214年劉邦(漢高祖)
(13)新 公元9----23年 共13年王莽
(14)更始 公元23----25年 共2年劉玄(更始帝)
(15)東漢 公元25----220年 共196 年劉秀(光武帝)
(16)三國 公元220----280年 共60 年
(17)魏 公元220----265年 共46年曹丕(魏文帝)
(18)蜀 公元221----263年 共43年劉備(漢昭烈帝)
(19)吳 公元222----280年 共59年孫權(吳大帝)
(20)晉 公元265----420年共156年
(21)西晉 公元265----317年 共53年司馬炎(晉武帝)
(22)東晉 公元317----420年 共104年司馬睿(晉元帝)
(23)十六國 公元304----439年共136年
(24)漢.前趙 公元304----329年共25年
(25)漢 公元304----319年 共15年劉淵
(26)前趙 公元319----329年 共10年劉曜
(27)成.漢 公元304----347年共43年
(28)成 公元304----338年 共34年李雄
(29)漢 公元338----347年 共9年李壽
(30)前涼 公元314----376年 共62年張軌
(31)後趙 公元319----350年 共31年石勒
(32)前燕 公元337----370年 共33年慕容皝
(33)前秦 公元351----394年 共43年符洪
(34)後秦 公元384----417年 共33年姚萇
(35)後燕 公元384----409年 共25年慕容垂
(36)西秦 公元385----431年 共46年乞伏國仁
(37)後涼 公元386----403年 共17年呂光
(38)南涼 公元397----414年 共17年禿發烏孤
(39)北涼 公元397----439年 共42年沮渠蒙遜
(40)南燕 公元398----410年 共12年慕容德
(41)西涼 公元400----420年 共20年李暠
(42)夏 公元407----431年 共24年赫連勃勃
(43)北燕 公元409----436年 共27年馮跋
(44)代 公元315----376年 共61年拓跋猗盧
(45)冉魏 公元350----352年 共2年冉閔
(46)西燕 公元384----403年 共19年慕容泓
(47)仇池 公元196----552年 共356年楊騰
(48)翟魏 公元388----392年 共4年翟遼
(49)西蜀 公元405----413年 共8年譙縱
(50)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51)南朝 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52)宋 公元420----479年 共60年劉裕(宋武帝)
(53)齊 公元479----502年 共24年蕭道成(齊高帝)
(54)粱 公元502----557年 共56年蕭衍(梁武帝)
(55)陳 公元557----589年 共33年陳霸先(陳武帝)
(56)後梁 公元555----587年 共33年蕭詧
(57)北朝 公元386----581年共196年
(58)北魏 公元386----534年 共149年拓跋珪(北魏道武帝)
(59)東魏 公元534----550年 共17年元善見(孝靜帝)
(60)西魏 公元535----556年 共22年元寶炬(文帝)
(61)北齊 公元550----577年 共28年高洋(文宣帝)
(62)北周 公元557----581年 共25年宇文覺(孝閔帝)
(63)隋 公元581----618年 共37年楊堅(隋文帝)
(64)唐 公元618----907年 共290年李淵(唐高祖)
(65)武周 公元684----705年 共21年武曌(武後)
(66)渤海 公元689----公元926年 共237年大祚榮(渤海王)
(67)南詔 公元738----902年 共165年皮羅閣(南詔王)
(68)五代 公元907----960年共54年
(69)後梁 公元907----923年 共17年朱溫(後梁太祖)
(70)後唐 公元923----936年 共14年李存勖(後唐庄宗)
(71)後晉 公元936----946年 共11年石敬瑭(後晉高祖)
(72)後漢 公元947----950年 共4年劉知遠(後漢高祖)
(73)後周 公元951----960年 共10年郭威(後周太祖)
(74)十國 公元892----979年共87年
(75)吳 公元892----937年 共45年楊行密
(76)南唐 公元937----975年 共38年李升
(77)吳越 公元893----978年 共85年錢鏐
(78)楚 公元896----951年 共55年馬殷
(79)閩 公元909----945年 共36年王審知
(80)南漢(越) 公元917----971年 共54年劉龑
(81)前蜀 公元903----925年 共23年王建
(82)後蜀 公元933----965年 共22年孟知祥
(83)荊南(南平) 公元924----963年 共39年高季興
(84)北漢 公元951----979年 共28年劉崇
(85)宋 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
(86)北宋 公元960----1127年 共168年趙匡胤(宋太祖)
(87)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共152年趙構(宋高宗)
(88)契丹.遼 公元907----1211年共305年
(89)契丹 公元907----947年 共41年耶律阿保機(遼太祖)
(90)遼 公元947----1125年 共178年耶律阮(遼世宗)
(91)西遼 公元1124----1211年 共88年耶律大石
(92)金 公元1115----1234年 共120年完顏阿骨打(金太祖)
(93)西夏 公元1038----1227年 共189年李元昊(西夏王)
(94)大理 公元937----1253年 共316年段思平(大理王)
(95)蒙古.元 公元1206----1636年共430年
(96)蒙古 公元1206----1271年 共6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元太祖)
(97)元 公元1271----1368年 共98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元世祖)
(98)北元 公元1371----1636年 共236年孛兒只斤妥懽貼睦爾(元順帝)
(99)明 公元1368----1644年 共276年朱元璋(明太祖)
(100)後金.清 公元1616----1911年共295年
(101)後金 公元1616----1644年 共28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太祖)
(102)清 公元1644----1911年 共267年愛新覺羅福臨(清世祖)
(103)太平天國 公元1851----1864年 共13年洪秀全(天王)
(104)中華民國 公元1911----1949年 共38年孫中山
(105)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