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西漢如何選拔官員

歷史上西漢如何選拔官員

發布時間:2022-06-19 09:09:37

❶ 西漢官制的選舉制度

西漢選拔官員,主要的是文學和吏道兩類。前者指對古代典籍有研究,道德有稱者,後者指明習法律與行政技術、官員子弟以及王侯子弟。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高帝首次下求賢詔:「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命令各公卿、郡守、諸侯王、列侯舉薦賢才以供朝廷選擇,違者論罪有差。 戰國時代,齊、魏、秦等國均設置博士官,秦置博士官70人,主要負責禮儀,也參議朝政。漢沿置,初置員甚少,也不為人所重。漢文帝即位後,增設博士官至七十餘人,儒士為主,雜以他士。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置五經博士,按《詩》、《書》、《禮》、《易》、《春秋》分置博士。甘露三年(前51年)宣帝下詔在石渠閣講求儒術,討論按照儒家的門派分置博士官。次第至黃龍元年(前49年)共置五經十二家博士(《詩》,齊、魯、韓。《書》,歐陽、大、小夏侯。《易》,施、孟、梁丘。《禮》,後氏,《春秋》,公羊、穀梁)。
博士品級(比六百石)不高,但是聲望很高。博士的晉升非常容易,往往獲得越級提拔,迅速得以出任九卿,太子太傅,大夫,侍中等重要官職,外放即為郡守、尉、諸侯相、刺史。博士出身的官員,有很多最後出任御史大夫、丞相的。
博士官的任命以學術為首要條件,選擇非常嚴格。《漢書·儒林傳》說:「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稱者。」 漢朝以孝治天下,特重孝廉之科,所以中選的人也很少。
文帝十二年(前166年)下詔說:「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民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萬家之縣,雲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為了鼓勵應選者,文帝特派謁者勞賜孝者每人帛五匹,悌者和力田每人帛二匹。 這個科目是指因事臨時下詔公卿郡國推舉特定方向的人才,因事而異。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至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使絕國者。」這里主要是要徵求軍事和外交人才。
察舉茂才異等的要求非常嚴格,舉薦不當要按罪論處。漢元帝時,富平侯張勃推薦陳湯為茂才。而陳湯因匿喪不赴被司隸校尉參劾,為此張勃坐選舉不實,削戶二百,陳湯下獄論死。 惠帝四年(前191年)正月,令天下察舉孝悌力田者,免其徭役。高後元年(前187年),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7年)三月,詔以各鄉戶口多少為比例,設置三老和孝悌力田,常置。

❷ 漢朝的選官制度

漢朝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舉里選」 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

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徵聘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徵聘之方,由來已久,如秦孝公公開下令求賢即屬徵聘性質。秦始皇時叔孫通以文學征,王次仲以變倉頡舊文為隸書征,亦皆屬徵召性質。到了漢代,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賢詔,也是繼承了這一方式。以後自西漢武帝以至東漢,相沿成例。

(2)歷史上西漢如何選拔官員擴展閱讀

察舉制主要是依靠中央的三公九卿、郡守、列侯以及地方上的高級官員, 從平民或低級官吏當中按照一定的標准選拔在道德、品行、才能方面符合當時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入朝為官。

選的對象為沒有官職的讀書人,拔的對象是下級官吏。按規定,他們都必須是品德高尚、學識才幹出眾的人。由下而上推舉官吏的辦法,在秦代已有,但作為完整選士制度的察舉制,則是在西漢時期才開始確立。

徵辟是漢朝封建統治者為搜羅人才、以加強統治而採取的特別措施,盡管由此入仕者的數量不多,但它通過皇帝徵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給予應征者以特殊禮遇,可以使得一些本不願為官的碩學名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統治階層中來,而且統治者也可以籍此沽得求賢之名。所以徵闢作為對察舉制的補充,它和察舉一起構成了漢代選官制度的總體。

❸ 漢代的選官方式是什麼

察舉、徵辟制銓選制度中國古代官吏銓選的途徑很多,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制等。主要有三個階段和三種制度,即先秦的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 世襲制亦稱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後,出現了「大人世及以為禮」的世襲制。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系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薦舉制是薦舉賢才,授以官職的官吏選拔制度。舉薦的標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沖破 了先秦貴族血緣世襲制的藩籬。西漢的察舉、徵辟制的出現,是薦舉製成熟的標志,而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 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敗。 察舉是根據皇帝詔令所規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級官員,通過考察向中央推薦士人或下級官吏的選 官制度。它也是薦舉制精髓所在。察舉分詔舉與歲舉。詔舉是皇帝下詔選取特殊人才。歲舉是地方長官定期定 員向朝廷推薦人才。察舉的科目主要有賢良方正、孝廉、太學博士弟子及特舉特科等。有時皇帝對於賢良方正等用「對策」、「射策」的方式進行考核。徵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選拔任用屬員的一種制度。皇帝特徵、聘召人才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屬官為「辟」。東漢後期選拔官吏中鑽營請托、結黨營私和弄虛作假之風盛行,察舉、徵辟制漸趨敗壞。 曹魏時,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書陳群建議,實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設大小中正 官,負責按家世門第和道德才能,並博採輿論,從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評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級授官。九品 中正制是察舉制的發展,它將選官權由地方收歸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學分類上是一種創新,選才標准趨於周密。魏、晉時期門閥統治的加強,至東晉後此制弊端叢生,中正權重,品評隨意,世族門閥把持中正,控制選舉,至後期造成「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族無過進之路」。九品中正制已成為門閥統治的工具。 科舉制隋統一全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廢九品中正制,設秀才科。隋煬帝時 又建進士科,以「試第」取士,並創立了以公開考試,擇優選才為特徵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創於隋代,形成於唐 代,發展完備於宋代,強化於明代,衰落於清代,先後綿延1300多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官吏主要銓選 制度。其主要特點是:①公開考試,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競爭。除工商隸皂倡優等人士外,不論門第等級和貧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均可懷牒於州縣公開報考。它沖破了魏晉以來的門閥統治,為中小地主階級的士人入仕開辟了途徑。②考試制度日趨完備。科舉即分科舉士,按科目性質又可分文舉、武舉。文舉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臨時設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試方法和內容各異。考生來源也趨正規,屬京師或州縣學館的士子叫「生徒」;經地方考試及格的稱「鄉貢」。考試程序,唐代有州試和省試,宋代增加殿試,明代以後又有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三年一考,由皇帝親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③以文化知識為主要錄取標准。科舉考試科目不同,內容各異,但考詩賦、經義、策問、算學、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識為主。科舉制在前期有一定積極意義。明清加強了君主專制集權以後,科舉制從考試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①考試內容重經義,不切實用。考試命題必須依朱熹所注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為主,並「代聖賢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課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內容空洞,束縛人們的思想。③考題割裂,偏、難、奇、奧,加之科場舞弊,請托監臨,官場腐敗現象日益滋生。科舉制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阻礙,至清末終於被廢止(見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制雖為隋、唐以後官員銓選的主要途徑,但世襲制,薦舉制以及軍功、吏進、納貲捐官、蔭封等其他 選官制度作為科舉制的補充形式仍繼續存在。2

❹ 漢朝時如何選拔人才做官

漢朝建立以後,皇帝有時會徵召有才能的人出來做官。到了漢武帝時期,這種徵召人才為 官的方法作為一種制度被確立下來,稱為「徵辟」。徵辟制是漢武帝時開始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東漢沿襲西漢,在任官制度上實行察舉制、任子制和徵辟制。所謂徵辟制, 其實可以分為「征」和「辟」兩類:一是朝廷特徵士人,為「徵召」。例如《漢書》所記,是「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二是長官自行辟除士人,稱為「辟除」。西漢之時,既有徵召, 又有辟除,二者合稱「徵辟」,東漢也是如此。除徵辟制外,察舉制也是漢代的一種主要的選官制度。察舉就是由丞相、刺史、列侯等推 舉,經過考核合格者即任以官職,主要科目有賢良、文學、孝廉、秀才等,是士大夫仕進的主要途徑。察舉起於漢初,至武帝時已成定製,是兩漢重要的出仕途徑之一。朝廷根據不同需要設立 各類科目,指定有關官員擔任舉主,依規定推薦相應人才。定期的察舉科目稱為歲舉或常科,如孝廉、秀才科等。由皇帝不定期下詔要求貢舉的為詔舉或特科,如賢良、明經、文學、有道等科。 察舉的對象,既有平民,也有現任的吏員。隨著世卿世祿制度的衰落,以推薦方法選錄官吏逐漸成風。西漢初漢高祖劉邦曾下詔徵召 賢能。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下詔,察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詔公卿、諸侯王、郡守舉賢良能直言能諫者,被舉者百餘人參加對策,並根據等第授予官 職,特科察舉的制度就此正式成立。漢武帝時,董仲舒認為當時官吏多出於「貨選」或「任子」,所以未必稱職,建議由列侯、郡守 歲貢吏民之賢者。武帝採納他的建議,於元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詔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這種察舉就通稱為舉孝廉,並成為漢代察舉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

❺ 西漢時實行怎樣的選官制度

.察舉制
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時間是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舉制不同於以前先秦時期的世官制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漢代察舉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斷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為多,是根據對專門人才的需要而設立。這些科目,劃一由皇帝確定。按照舉期分類,察舉的科目可分為常科(歲科)與特科兩大類。歲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特科又分為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歲科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為最重要。特科中則以「賢良方正」為最重要。漢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時要求舉賢良方正,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在位)時要求舉孝廉,這都是察舉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如果按照四科標准分類,以「德」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為主的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為先,在學問上則以「儒學」為主。

❻ 漢朝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究竟是怎樣的

我們都知道漢朝是在推翻秦朝大一統局面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但是在建立的過程中歷經數十年的戰亂,所仰仗的基本都是市井屠狗之輩,諸如蕭何、張良治世之才卻是少之又少。

所以,漢朝在建立之初便面臨著人才缺失的局面,這對於新興政權的生存也是極為不利的。基於此,出台一套能夠有效維護封建統治需要的人才選拔制度顯得極為迫切。

西漢文帝十五年,漢文帝下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之,博納以言」。至此,貫穿漢朝數百年歷史的察舉制選官方法雛形孕育而生。

總體來講,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以察舉制為主,其貫穿於整個漢朝歷史。在察舉制之外,還有著許多形式多樣且較為靈活的選拔制度,它們的出現反應出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發展走向。

❼ 漢武帝劉徹時期的選官制度,是怎樣的

漢初,西漢官員的選官制度主要依靠“任子”和“貲選”制。

“任子”是漢初選官、任官時一項最重要的制度,被明確於西漢的律法條文之上,《漢書.哀帝紀》載:“除任子令及誹謗詆欺法”,顏師古注:“應劭曰:‘任子令者,《漢儀注》:“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年,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不以德選,故除之。’任者,保也。”

“任子”是西漢二千石以上官員專屬的一項特權,始於文帝時期,“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噲任盎為中郎”(《史記.袁盎傳》),這是西漢關於“任子”為官的一條最早的記載。

“任子令者,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年,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就是說官秩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只要任職滿三年,皆可推薦子孫一人為官,在這之中朝廷不問子弟德行、才幹如何,只要推薦就能直接被選為“郎官”。當然如果是功勞特別卓著的文官武將或是皇親國戚,他們可薦舉子孫兩人或數人以上為“郎官”,如平陵侯蘇建,他三個兒子都因“任子”得“郎官”職,再如武陽侯史丹,他的九個兒子也都因“任子”相繼得“郎官”職。

而也就在武帝這樣的用人方針下,“漢之得人,於此為盛”(《倪寬贊》)的盛況隨之出現。

一時間武帝朝人才濟濟,“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此時武帝朝武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文有公孫弘、董仲舒、兒寬、東方朔、桑弘羊等名臣,武帝因這些人才的存在,最終完成了“漢興五世,隆在建元”的壯舉。

❽ 西漢選拔官員的制度如何

西漢選拔官員也很嚴格。漢文帝時就已經有從社會基層選用賢良和孝廉的做法,指令中央官吏和地方官吏從下級屬吏、民間地主和部分自耕農人中選拔從政人員。名臣晁錯就是以「賢良文學」之選,又經帝王親自策試,得以升遷為中大夫的。

❾ 西漢時期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是什麼

哈哈我剛學完這段古代史
西漢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叫「察舉制」以及皇帝徵召
察舉即選舉,是一種自下而上推舉人才為官的制度
察舉的依據是孝、廉
漢武帝後令郡國歲舉孝廉各一人,對象有吏有民,實際上包括才能之士和品德優秀之人。
皇帝徵召:漢武帝令官吏陪同人才入京,沿途供給食宿
到京城後武帝召見
被看中的
授予官職

❿ 漢代的選官制度是

漢朝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制和徵辟制。
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舉里選」 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在選官制度日趨腐朽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世代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並發展起來。後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權,選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另外,西漢皇帝還徵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職。
徵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徵聘是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徵聘之方,由來已久,如秦孝公公開下令求賢即屬徵聘性質。秦始皇時叔孫通以文學征,王次仲以變倉頡舊文為隸書征,亦皆屬徵召性質。到了漢代,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賢詔,也是繼承了這一方式。以後自西漢武帝以至東漢,相沿成例。對於德高望重的老年學者,且特予優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可謂開了漢代安車蒲輪以迎賢士的先例。皇帝徵聘,為漢代最尊榮的仕途,被征者來去自由,朝廷雖可督促,如堅不應命,亦不能強制;且於既征之後,地位也不同於一般臣僚,大都待以賓禮。
辟除是高級官員任用屬吏的一種制度。漢代辟除官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三公府辟除,試用之後,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薦舉與察舉,可出補朝廷官或外長州郡,故公府掾屬官位雖低,卻易於顯達。一種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資歷、功勞,或試用之後,以有才能被薦舉或被察舉,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長吏。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西漢如何選拔官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