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慶朝天門改名了嗎
沒有改名。
重慶朝天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渝中半島的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是重慶以前的十七座古城門之一。南宋時期宋朝定都臨安,即今天的杭州,那時有聖旨傳來是經長江到達朝天門。
所以才有了朝天門這個名字。朝天門左側嘉陵江納細流匯小川,縱流1119千米,於此注入長江。朝天門是兩江樞紐,也是重慶最大的水路客運碼頭。
(1)朝天歷史地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人行石階沿山而上。
明初戴鼎擴建重慶舊城,按九宮八卦之數造城門17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即朝天門。門上原書四個大字:「古渝雄關」。朝天門,為歷代官接皇帝聖旨的地方,因古代稱皇帝為天子,故此而得名。
歷代古都多建在洛陽,長安(今西安),開封,燕京(今北京)到重慶路途最短的線路是川陝路,只因當時由四川劍閣、廣無至陝西沔縣的蜀道,經河北或陝西,河南,再經湖北,在宜昌逆水乘船約需一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到達重慶。
1891年重慶辟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撤除。1949年的「九.二」火災使朝天門附近2千米的區域化為一片廢墟,從此,朝天門僅余城基牆垣。今天的朝天門客運碼頭,新建宏偉的朝天門廣場,是中、外遊人觀賞兩江環抱重慶半島,山水相映、百舸爭流的好地方。
『貳』 求告知,朝天有古蜀道么
朝天區的明月峽就是劍門蜀道之一,龍門閣也有古蜀道遺址。明月峽是三國蜀漢時期,修建的棧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叄』 誰知道朝天門地名的由來和其文化內涵啊
重慶一個很著名的地名,重慶周圍多山,古時候的交通主要是靠水運,以前朝廷派使者來重慶,重慶的地方官員都是在兩江交匯的地方去迎接,因為朝廷使者是代表皇帝,也就是天子的,所以就給那個地方取名為朝天門。那裡是古渝州的重要港口,也是對外聯系的重要樞紐。
HOHO,在下是重慶的~~
『肆』 朝天門的由來
古代時,皇帝的聖旨需要太監親自帶到當地去宣讀,而走水路又是較為便捷的途徑。於是朝天門就成為了迎接皇帝聖旨的地方,因為古代稱皇帝為天子,所以得名朝天門。
朝天門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處,自古就是重慶的重要交通節點,重慶最大的水運碼頭,這里以前確實有一座城門,是古代重慶十七座古城門中最大的一座。從地理位置來看,現今所說的朝天門泛指渝中半島收攏的地方,北鄰嘉陵江,南鄰長江,兩江於渝中半島匯聚為一股長江。
(4)朝天歷史地名叫什麼擴展閱讀
關於朝天門何時得名,傳說頗多,其中一種說法是南宋時期,當時都城在長江下游的臨安(今杭州),皇帝的聖旨要傳達到重慶,都是沿著長江逆流而上,最後達到朝天門碼頭,地方官員都要在出城門迎候。古時候皇帝為「天子」,故這座城門就此得名「朝天門」。
1898年3月9日清晨,英國人立德樂駕駛「利川」號蒸汽輪船出現在了朝天門碼頭,這是第一艘開進重慶的輪船,它也真正撞開了重慶對外開放的大門。立德樂之後,外國商船接踵而至,越來越多的洋人來到重慶,重慶航運業和城市近代化歷程從此開始。
從現代人的角度看,百年前重慶開埠是被迫的,但開埠卻在客觀上加強了重慶與外部的聯系,西方的現代化因素由此逐漸輸入重慶,有效刺激了當地的經濟結構向工業化時代轉型,從而促進了重慶的城市近代化。
『伍』 朝天門的歷史意義
朝天門是兩江樞紐,也是重慶最大的水碼頭,自古江面檣帆林立,舟楫穿梭,江邊碼頭密布,人行如蟻。門外沿兩邊江岸有不少街巷,雖以棚戶、吊腳樓居多,可也熱鬧成市,商業繁盛,門內則街巷棋布,交通四達。所以直到今天,這一帶仍是城內最繁華的商業批發零售區。
不過,古時朝天門主要的作用,還是如民諺所說,是「迎官接聖」,即上級有重要官員來重慶,或者皇帝有聖旨、詔諭到重慶,就都在朝天門碼頭靠岸,地方官員也到朝天門碼頭迎接,這也是朝天門得名之由。據說,早先朝天門碼頭是不準一般民船停靠的,為的是防止閑雜人員等影響治安,後來,雖然取消了這個禁令,但民船也只能靠旁邊小碼頭,最大、最好的碼頭,仍然是留給官船用的。
朝天門老城門消失於何時吳濤說,據史料記載,1927年,重慶設市,為了擴大城市規模,解決街道狹窄和交通擁擠問題,重慶開始進行近代市政建設,其內容主要是擴建碼頭和拓寬道路,包括城牆、門樓和房屋在內的舊建築,被成批拆除,原有城市格局變化加速,朝天門因其交通上的重要性,首當其沖,成為在這一輪大拆大建中,第一個被拆毀的城門。
至此之後,至少有550多年歷史的古代重慶城的象徵———朝天門城樓,就從人間消失了,甚至連城門照片也沒留下一張。 故宮國寶曾經藏身對岸
尋完朝天門的芳蹤,我們順著奔騰而去的長江而上,希望能在交錯而生的小巷中,找到擁有美麗名稱的翠微門。但連日的尋尋覓覓,最後卻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後,我們只能在吳濤的敘述聲中,聯想那個曾在百年前,繁華熱鬧的絲綢絹帛碼頭。
據吳濤介紹,在重慶碼頭城市形成之初,朝天門下的翠微門碼頭就是絲綢、綢緞及絹帛的出入港口,那時四川境內的重慶、閬中、合川等地都盛產絲綢,川絲也是全國市場上的俏貨,翠微門附近也就集聚了川內各大綢緞幫,是全川最大的絲綢市場。當年曾盛極一時的「寶圓通」商號在翠微門外就是以經營布匹、棉紗最為出名。
站在翠微門附近的江邊舉目望去,對岸繁華的南濱路上,一幢幢仿西洋式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接踵而建。指著數百米江面外的慈雲寺,吳濤說,寺廟旁邊的安達森洋行,曾在抗戰時期成為近4000箱故宮國寶的藏身之處
洋行坐落在海獅路2號,與慈雲寺毗鄰,背山面水,四周綠樹成蔭,地理位置極佳。當年,瑞典商人安達森在此修建洋行倉庫,最初經營中國土特產進出口貿易,其建築也極具倉儲式建築特點,幾棟大大小小的倉庫由下向上,層層疊疊依山而建,一條長而陡峭的石梯,把幾棟倉庫串了起來,每座倉庫前面,都有一處上下貨物的平台。
據說,以前為了提高效率,倉庫里還裝有直接通往碼頭的絞車,大宗的貨物,都是通過絞車進行運輸,這里,所有房屋都建在很高的石基上,極為堅實。
抗戰時期,安達森洋行曾存放過被迫南遷的近4000箱故宮國寶,並躲過了日軍的轟炸,使這批文物毫發未損,這段經歷,也成為重慶人津津樂道的佳話。
吳濤說,9·18事變後,故宮近60萬件文物,從天安門撤出,遷往南京保存,後又往內地疏散,其中近4000箱文物就存放在安達森洋行倉庫。據安達森洋行當年的工人回憶,當時,為保存文物共租用了4個倉庫,每當日機來轟炸時,安達森就把瑞典國旗懸掛在門口的旗桿上,以免遭到日機的轟炸。
『陸』 朝天門的歷史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昔日水碼頭,今日大港口。世紀之交的朝天門,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不舍晝夜地接送八方賓客,運送來往物資。朝天門是重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張「名片」,是重慶對外開放的象徵。黔江卷煙廠的「朝天門」承載著濃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成為黔江卷煙廠亮給社會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第一篇
「朝天門」的由來
霧靄,漸次褪去,武陵山腳下沸騰的土地徹夜喧囂不息。在一輪圓月輝映下,燈火闌珊的黔江城區,顯得愈加夢幻迷人。
在黔江卷煙廠廠部機關會議室里,新產品商標「諸葛命名會」正在連夜召開。能不能在全廠徵集篩選上來的370多件創意稿中,精選或提煉出一個新產品的商標名稱呢?大家都在細細地琢磨,苦苦地思索……
一篇「金口岸——朝天門」的來稿,引起了大家對世界知名碼頭——朝天門的無窮聯想。是啊!重慶剛剛直轄,其政治、經濟地位陡升,黔江亦隨之劃歸為有「內陸香港」之稱的山城直管。身處巴渝東南武陵山腹地的黔江卷煙廠,至今尚無一個在全國能夠叫得響的品牌,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能不能抓住機遇,巧借重慶直轄之東風,迅速夯實企業發展基礎,提升品牌效應和企業形象呢?回答是肯定的。朝天門,這條巴渝黃金水道,這個名揚四海的通商口岸,或許會成為黔江卷煙廠「借船出海」和快速沖出武陵深山,走向市場的金字招牌。
好,新產品就叫「朝天門」!大家都為商標的妙手偶得而驚喜。一錘定音後,大家迅速展開商標申報及生產組織工作……於是「朝天門」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黔煙人揚帆遠征的「通海戰艦」。
古老印跡 醇和回憶
朝天門,是重慶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的重要港口,陪都千年通商碼頭,歷來就是古代巴國打通西南出口的黃金樞紐港和重要的水上交通門戶。泱泱江水,呈磅礴之勢,合流東去。天地之道,日月更迭;凡世人間,朝代興亡。雄關漫道,朝天門古老滄桑的歷史印跡隨時代的變遷而彌顯清晰。
明洪武四年,「古渝雄關」大興土木,建城門十七,九開八閉,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依山沿江而築,雄踞半島之端,高十丈許,城門高懸「朝天門」三字金匾,其勢其景彰顯萬里歸和之雄壯……
朝天門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雲集和兵家必爭之地,更有墨客騷人紛至沓來,登臨城門,把酒臨風,面對激盪澎湃之江水,揮毫潑墨,吟詩作賦,盡情高歌。
重慶直轄以來,黔江卷煙廠及時抓住機遇,強化管理打基礎,圍繞品牌做文章,企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以「黔龍」、「小南海」、「天友」為骨乾的主打品牌和以「朝天門」等新產品為代表的形象品牌走出巴渝深閨,企業名聲鵲起。
「朝天門」禮贊
為了更好地在「根據地」展示黔江卷煙廠的實力,黔煙人在重慶市開展了一系列聲勢浩大、行之有效的新產品上市宣傳促銷活動。如今,「朝天門」終於風姿綽約地出現在市場大舞台上,為重慶煙草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煙草流通領域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1999年2月,國家煙草專賣局原局長倪益瑾,帶著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卷煙工業企業發展的無比關切,從千里冰封的北國趕赴黔煙視察,對黔煙圍繞品牌抓管理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重慶市原市長蒲海清在視察黔煙時這樣說道:「『朝天門』,這個牌子不錯啊!重慶的黃金門面和招牌,讓黔江人給『借』去了,說明黔江卷煙廠有人才、有眼光的嘛!」難怪乎著名作家黃濟人先生在來黔采風時,即興揮毫,洋洋灑灑萬言——《黔江出了個「朝天門」》,以示對黔煙「朝天門」品牌及文化內涵的高度贊譽。
『柒』 重慶朝天門的名字由來是怎樣的
恕我孤陋,到現在都還沒有看到過一張完整的、刻著「古渝雄關」或者「朝天門」幾個字的老照片現世,大家對朝天門這座城門的最直觀的視覺印象,最多隻來自於19世紀的重慶老地圖。
某天,朋友很興奮地告訴我,他終於找到雄壯的朝天門的老照片了!
我也很激動,心跳加速地看他點開了手機上的一張黑白照片。
雄壯的城樓上,確實寫著「朝天門」三個大字,門樓也確實是個老門樓。
「你說這是不是朝天門!」他興奮地看著我。
我遺憾地告訴他:這,可能是朝天門,但肯定不是重慶朝天門。
——不是位於長江、嘉陵兩江交匯的朝天門。
中國有多少「朝天門」?在中國古代城池的門號中,朝天門是一個比較著名,且意義特別的門號。
翻閱書籍,就會發現,除了重慶朝天門外,歷史上曾命名城門為朝天者,有臨安府(杭州)、簡州(簡陽)、咸淳府(忠州)、永康軍(灌縣)、建寧府(建甌)、贛州、廣州等,年代涵蓋唐至清代。
這個門號的來歷,史書記載:「天下州郡城門之向帝都者,素號朝天門」。
也就是說,朝「天」門,是因為朝向天子駐蹕的帝都而得名。
說白了,這個門號在政治上具有朝天面聖、歸順向化的象徵意義,門的朝向都在頂禮膜拜國君,對於王朝國家的城池來說,朝天門無疑為「天字型大小第一門」,但由於各地都想表達一下崇敬之情,又沒有誰去注冊朝天門這個城門的商標,結果朝天門就四處開花了。
所以,重慶人記憶中那個兩江交匯之處的地名「朝天門」,只是中國若干個朝天門中的一個,那張老照片,也許是前面說的其他城市的朝天門。
然而,當你向外地朋友談及重慶的時候,別人能說出來的重慶地名,很可能有「朝天門」。
為啥很多人說到山城重慶就會談及朝天門?
▲清末《重慶府治全圖》上的朝天門
對於更多的重慶人而言,他們寧願相信,這座自重慶第一次築城以來就雄踞兩江的城門,這座自古以來都代表著重慶光榮與夢想的城門,它的名字應該與它的歷史一樣久遠。
能延續這么多個朝代而坐不改名,立不改姓,「朝天門」的存在,對重慶人來說,根深蒂固,不會因廣場、建築的修建而不再。
大江東流,朝天門永遠都在,那是外地人心中對重慶的一個指代,那是本地人身上對重慶的一個印記,也是古城重慶一路走來的一個見證。
『捌』 重慶地名的來歷
關於重慶北部新區四鎮地名的由來
人和:清道光年間更名瓦店子場為人和場,取人以和為貴之意。
大竹林:由於當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禮嘉:清乾隆初已建為李家場,因隸屬江北廳禮里,地瀕嘉陵江邊,故更名禮嘉
鴛鴦:在原鴛鴦鄉政府所在地場邊小溪上30米間有兩橋並列;又有大樹一棵兩枝主幹直搭對岸,形成天然橋梁,似鴛鴦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節)
重慶城地名最「喜劇」
作者:陳仁德
說聊齋,話聊齋,重慶的地名有點怪;蝦子 、癩子壩,這樣的地名惹笑話;螞蝗石、麻風河,叫我說都不好說;不好說,也要說,說來大家樂一樂。
沙區篇
「犀牛」還在「屙屎」呀?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上月某天,本城一家媒體登出了一則停電通知,上面赫然寫著:「停電范圍包括沙坪壩區的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天啦,「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這是什麼地名啊!不少讀者看到報紙後都很氣憤,他們不相信自己身邊這座美麗的城市竟有如此醜陋不堪的地名。一些讀者就此提出了質疑和抗議。後來有關人士到區政府查詢,區政府的人也搞不清楚,問到街道上才搞清楚了,你猜啷個回事?沙坪壩區還真有「犀牛屙屎」和「犀牛屙屎抽水」這兩個地名。這下大家更氣憤了,直轄多年了,重慶一直在大步走向文明與進步,這樣的地名豈不損壞了重慶的形象?
江北篇
「蝦子土扁」太「蝦子」
接下來的故事是:今年秋天的一天,江北區政府邀請了一批知名的文化人開會,開會的議題不是別的,是討論如何為一個地名更名。大家都知道,江北區政府將搬遷到另一個地方去重起爐灶,堂堂區政府所在的地方當然要很氣派,可惜那個地方卻有一個十分難聽的名字,叫蝦子 。眾所周知,蝦子在巴渝方言里是貶義的,一般是指那些卑微委瑣的人,誰也不願當蝦子。如今區政府要建在那裡,在有些人看來,就有幾分尷尬了。
蝦子 是怎麼得名的呢?那是因為那裡的一條小溪里有一塊石頭形似蝦子的緣故。好傢伙,後來高速公路修建到那裡時,便在路邊高高地樹起了一個標志性的字牌,上面大書「蝦子扁」三個字,過往車輛老遠就能看見,這下蝦子 便聲名遠揚了。
且說江北區政府的會開了半天,與會者都一致認為蝦子 實在是有損形象,但終於也沒有確定出更好的名字來替代,所以,直到今天,你從那裡經過,蝦子 三字依然高高地聳立在那裡。
惡俗篇
「癩子」「麻風」要醫治
兩個故事講完了,但是重慶的惡俗地名遠不止這些喲,類似的地名還真不少。隨便說幾個吧:螞蝗石、黃泥塝、癩子壩、麻風河、歪嘴子,簡直嚇人一大跳,聽到都惡心,誰能相信這竟是一個正在向國際大都市邁進的城市裡的名字?我們當然知道,每個地名後面都有自己的來歷,比如螞蝗石,一定是那個地方曾經螞蝗猖獗;黃泥塝一定是相當於黃土高坡的那種,但是我們無論怎麼也從中感覺不到文化,感覺不到時代進步的影子。
今年6月,地名的問題引起了市人大的注意,他們組成執法檢查組分赴主城九區展開了一場「地毯式搜索」,要將這些惡俗的地名一網打盡,這總算讓大家鬆了一口氣。可是,那些惡俗的地名什麼時候才會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呢?
宗族篇
「百家爭鳴」好鬧熱
農耕文化在地名上的另一反映是宗族色彩特別突出,好像老重慶全是被不同的宗族分割了一般,一個宗族劃出一個地盤,然後就以自己的姓氏為那塊地方命名,這家那家,應接不暇,整個感覺就是活脫脫的一個「百家爭鳴」。不信你看:王家沱、唐家沱、郭家沱、李家沱,一家佔住一沱。楊家坪、陳家坪、潘家坪,一家佔住一坪。謝家灣、肖家灣,一家佔住一灣。
假如你從兩路口趕車去楊家坪,要從好幾家門前過呢。車開出去一會就到了王家坡,接下來是肖家灣,剛走出肖家灣,售票員已經在喊馬家堡了,還沒有來得及喘氣,袁家崗又到了,最後還要經過謝家灣,才最終勝利到達楊家坪。趕一次車好像一次宗族的巡禮,這不是折磨人嗎?
大概在農耕時代人們長期處於自然經濟狀態,自耕自食,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久而久之就各自為陣村自為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格局。你看看,重慶哪裡不是「自成一家」:周家壩、劉家壩、冉家壩、童家溪、詹家溪、董家溪、楊家坪、陳家坪、潘家坪、童家橋、楊公橋、陳家橋、馬家岩、曾家岩、黃家埡口———唉,累了。
聯想篇
五寸路不止「五寸」
如果說重慶老地名的特點是農業文化痕跡明顯的話,那麼,重慶現代的地名的特點簡直就是沒有文化。一條街的命名簡單到極點,把起止兩地各取一字連在一起就是一個街名,於是就有了石橋鋪到小龍坎的石小路,從五里店到黃花園的五黃路等等(舉也舉不完啊)。
這樣一來,毛病就出來了。
有一條路叫五寸路,只有五寸長的路?
有一條路叫彈雞路,專門彈雞的路?
有一條線路叫較新線,比較新的線路,還不算舊哦?
如果是初到重慶的人,任憑他有超人的想像力,恐怕絞盡腦汁也猜不到這些地名是怎麼回事?當然,只要稍稍指點一下就可以茅塞頓開,五寸路是五里店到寸灘,彈雞路是彈子石至雞冠石,較新線是較場口到新山村。明白是明白了,可是也就失望了,怎麼就想不出一個稍微有點文化的名字來,重慶真的沒有文化嗎?
想到這里,就有些氣短了。
農耕篇
重慶還在「灣」「壩」頭?
重慶老地名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農耕文化的痕跡十分明顯。
請看看下面的地名吧:
大田灣、學田灣、菜園壩、冬筍壩、苦竹壩、茄子溪、李子壩、枇杷山,這些地名無一個不是與農耕有關的。地名作為歷史文化的一種積淀,反映出那些地方的歷史特點,讓人藉以了解歷史的演變,只要看到這些地名就會立即知道,哦,原來這里是農田,原來這里是種茄子的。
但是今日的重慶畢竟不是大鄉場,而是一個世界知名的大都市。
當你站在火車站的廣場上仰望高高的候車大樓,環顧車水馬龍凌空飛架的高架橋,感受現代城市文明的強烈氣息時,忽然有人大喊「菜園壩」,你頓時就會覺得「菜園壩」這個名字與眼前的景物是多麼的不協調,即使你有十分的興致,也會一下興味索然。當你在大田灣體育場觀看激動人心的球賽或者異彩紛呈的明星演出,尖叫聲吶喊聲響成一片,你感到全身像燃燒一樣的痛快時,如果你不幸產生聯想:這里是一灣好大好大的水田喲,那麼眼前那些閃爍的明星可能就會幻化為正在田裡栽秧的農民了,要不怎麼叫大田灣呢?
不是大家都說要與時俱進嗎?那麼這些從遙遠的農耕時代走來的與時代不相適應的地名是否也該與時俱進了?我們還要把它們帶到未來的什麼時代去呢?
鬧劇篇
「文革」重慶滿地「紅」
說地名說到這里,又想起了重慶地名史上的一次大鬧劇。
那是1966年夏天,文革的高潮正一浪高過一浪,所有東西貼上了革命的標簽,地名也不例外。這樣一來,重慶朝天門港口便成了「紅港」,與之相配套的「紅港系列」有紅港路(原陝西路)、紅港支路(原曹家巷)、紅港前街(原余家巷)、紅港中街(原白鶴亭街)、紅港後街(原豐碑街)等等。
紅字成為最革命的名字,於是鵝嶺成了紅嶺,孟園成了紅園,菜園壩成了紅岸。此外,紅旗路、紅衛路、紅星路、紅光路、永紅巷、捍紅路、紅鋒坡等等,差不多把能用的都用完了。
紅字不夠用了,就接下來用東風、曙光、向陽、革命、前進、解放、長征、勇敢、立新、抗美、援朝、五一、八一、延安、井崗山、大慶、大寨、南泥灣等名字,總之越革命越好。
以上種種街名,後來被人戲稱為「造反街名」。文革後撥亂反正,大都改回了原名,算是給歷史開了個玩笑。
參考資料:重慶北部新區管理委員會 中國姓氏網
『玖』 朝天宮地名的由來
朝天宮位於水西門莫愁路東側的冶城山上。朝天宮古建築群佔地面積約七萬余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江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文廟建築群。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曾在此設立冶煉作坊煉制兵器,故名冶山。其後歷代帝王在此建寺廟宮殿,名稱更迭,歷經興廢。明朝建都南京後,在此建朝天宮,作為朝廷舉行盛典前練習朝廷禮儀的場所,也是官僚子弟襲封和文武官員學習朝見天子的地方。朝賀天子禮儀表演是南京市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在國內著名的明史專家指導下,按照明朝的程式編排的。共有6場11項程序,即駕幸、進表、傳制、進見、樂舞昇平、還宮。演員陣容達250人,其中文武舞百戲、丹陛大樂和中和韶樂等,聲勢浩大,氣勢磅礴。
南京和北京各有朝天宮一座。南京朝天宮在江蘇南京市水西門內。相傳該處原為吳王夫差所築之冶城,晉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宮,五代吳王楊溥於其地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1008~1016)間,改名祥符宮,續改天慶觀,元元貞(1295~1296)間,改額玄妙觀,尋升大元興永壽宮。①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易今名。②前有三清殿,後有大通明殿,另有飛霞閣、景陽閣等。內有習儀亭,為文武官員演習朝賀禮儀之所。清乾隆二十九(1764),皇太後發帑重修,為金陵道觀之最。咸豐(1851~1861)中被毀,同治四年(1865),於舊址改建孔廟,並遷雞鳴山江寧府學於此。③北京朝天宮 在北京市皇城西北阜成門內。原址為元之天師府,明宣德八年(1433),詔仿南京朝天宮改建而成。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該年所立之《御制重修朝天宮碑》雲:「洪武甲子(1384),即皇城(金陵)西北建朝天宮,規模宏敞,視他觀宇特異。凡遇朝廷三大節令(指元旦、冬至、聖壽節——引者注),百官預習禮於此。……及宣宗章皇帝踐祚之八年,因仿南京之規,亦於皇城西北建朝天宮。……嗣是以至於今日,又五十載矣,殿宇畫像,不得不敝者。……遂命官一一新之。以成化庚子(1480)二月為始,至辛丑(1481)六月訖工。首三清殿以奉天尊,通明殿以奉上帝,次普濟、景德、總制、寶藏、佑聖、靖應、崇真、文昌、玄應九殿,以奉諸神。又萬歲、東西具服殿,以伺駕幸之所。祠、堂各二。鍾樓、鼓樓二。碑井亭五(疑為「三」——引者注):紫虛、朝天、玄都。門三,並蓬萊真境牌樓。他若道錄司、齋堂、方丈、諸羽流棲息、廚浴、倉庫、廂房,通數千間。神座、階道以石,周圍垣牆以土,崇深廣大之觀,金碧輝華之飾,既堅且美,實完實足,較之前有加矣!」④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引明憲宗詩曰:「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棟三千間。」⑤可見其規制之宏偉壯麗。清於敏中等《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二雲:「朝天宮本元代舊址,盛於明嘉靖時,……考《名山藏》所紀,其崇奉與大高玄殿相埒。」⑥「天啟六年(1626)六月二十日夜,朝天宮災,……十三殿齊火,不以次第及,燼不移刻,無所存遺」。⑦此後再無興復。《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二雲:「今阜成門東北雖有宮門口、東廊下、西廊下之名,其實周回數里,大半為民居矣。西廊下有關帝廟,乃土人因其餘址而葺之者,然止大殿三楹。殿前甬道,綿亘數百武,砌石斷續,猶見當時規制。宮後向存舊殿三重,土人呼為獅子府,蓋即元天師府也,今皆廢。」⑧上述二處朝天宮現皆為歷史遺跡。
朝天宮是讓文武百官學習朝見天子的地方,才叫「朝天宮」
朝天宮位於水西門莫愁路東側的冶城山上。朝天宮古建築群佔地面積約七萬余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江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文廟建築群。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曾在此設立冶煉作坊煉制兵器,故名冶山。其後歷代帝王在此建寺廟宮殿,名稱更迭,歷經興廢。明朝建都南京後,在此建朝天宮,作為朝廷舉行盛典前練習朝廷禮儀的場所,也是官僚子弟襲封和文武官員學習朝見天子的地方。朝賀天子禮儀表演是南京市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在國內著名的明史專家指導下,按照明朝的程式編排的。共有6場11項程序,即駕幸、進表、傳制、進見、樂舞昇平、還宮。演員陣容達250人,其中文武舞百戲、丹陛大樂和中和韶樂等,聲勢浩大,氣勢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