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歷史是否是絕對客觀的是否不以人的一直為轉移
歷史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當然我們心裡要清楚,歷史教材和歷史書並不是客觀的。
❷ 如何理解歷史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1.歷史的概念
歷史是什麼呢?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搞深入研究的人,都無法迴避這個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處在相異時空環境下的人會給出彼此不同的答案。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歷史一詞本身概念界定的困難,似乎超過了其他任何語匯。直到今天,圍繞這一概念的討論,仍然處於錯綜復雜、眾說紛紜的狀況。從學理上講,這種現象實屬正常,恰如歌德所說,「人們只是在知識很少的時候才有明確的知識,知識會隨著懷疑一起增長。」
A.歷史一詞所包含的三層含義
國內比較權威的史學理論著作認為,歷史一詞包含著三層含義。
「第一,它指以往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或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歷史,即作為歷史研習者認識對象的客觀存在的歷史;
第二,它指人們的歷史認識或作為歷史認識集中成果的歷史著作,即作為認識主體對客觀歷史過程進行重建的主體化的歷史;
第三,它指歷史學這門學科,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說,就是研究人類社會發生過的各種歷史現象並探尋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杜經國、龐卓恆、陳高華著:《歷史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頁。)
如果將這三個層次進行進一步的整理的話,可以認為,歷史包含著兩個基本要素,即過去發生的事情和人們對這些事情的理解。這也就牽涉到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問題。
2.西方史家論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A.修昔底德的史學認識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以尊重歷史事實的客觀性著稱的人,他不輕信傳聞,力求使自己的敘述與事實相符合。但是,和其他古典歷史學家一樣,他也將歷史學的道德垂訓功能擺在歷史寫作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開篇,修昔底德闡明了自己寫書的目的,「我的這部歷史著作很可能讀起來不引人入勝,因為書中缺少虛構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和將來也會發生的類似的事件(因為人性總是人性)的人,認為我著作還有一點益處的話,那麼,我就心滿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眾一時的嗜好,而是想垂諸永遠的。」(修昔底德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謝德風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18頁。)看來,作者是想借記述雅典國家的興衰成敗來勸戒後人,以史為鑒。比如,他經常以當事者的口吻創作長篇演說辭,實則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在膾炙人口的《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的演說》中,修昔底德極力贊頌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B.蘭克的史學認識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蘭克所創建的「蘭克學派」以客觀主義史學著稱。他們有一句名言:歷史是怎樣發生的,我們就怎樣去記述它。在蘭克所處的時代,歷史學的地位迅速提升,以至後人稱19世紀是「歷史學的世紀」。當時的歷史學家往往對自己的學科充滿了必勝的信念,受過嚴格歷史學專業訓練的學者認為,只要通過一端時間的整理過去遺留下來的史料的科學工作,歷史的原貌即可全面、徹底、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蘭克和他的學生們花費了大量精力,留下《拉丁和條頓民族史》等傳世之作。表面上看,蘭克學派似乎作到了將個人的主觀因素完全排出了歷史寫作,而在實際上,他們的這種努力是無法完全實現的。蘭克一方面強調歷史的客觀性,但是另一方面卻歷史具有規律性。他以一種典型的精英史觀向世人宣稱,整個歷史都是上帝的手筆,在神意的導引下,帝王將相按照自己的意圖創造了歷史。所以,蘭克學派歷史學家使用是史料也大都關乎社會上層人物的一舉一動,底層人物則被排除於他們的歷史視野之外。盡管在形式上,蘭克學派遵循的是客觀的科學的制史方法,但從根本上講,這些全都是服務於其「精英史觀」、貫徹其主體意識的。
C.克羅奇的史學認識
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奇是倡導歷史相對主義的代表人物,以強調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聞名。他認為歷史學家應該「只聚精會神於與一個問題相適應和構成活生生的積極歷史、即當代史的某一點上」;相反,不依賴主體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體歷史是不存在的。(克羅奇著:《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傅任敢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7頁。)在克羅奇看來,認識者通過主觀感知和個人需要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才是真正的歷史。「歷史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它的資料就在我們自己的胸中。」
(克羅奇著:《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第14頁。)而其他多餘的、游離於其視野之外的歷史則是虛假的和完全不可靠的。在這里,相對於客觀歷史而言,人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
D.柯林武德的史學認識
柯林武德是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在歷史哲學上主張「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是當事人的思想動機決定了他的行動、從而推動了歷史的運動。「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所要發現的對象並不是單純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現的思想。」(柯林武德著:《歷史的觀念》,何兆武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243頁。)所以,歷史學家必須研究人類行動背後是思想。繼克羅奇之後,柯林武德將歷史認識中的主觀因素的作用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3.歷史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總體來看,歷史研究離不開歷史認識的主觀性和歷史本身的客觀性。歷史學科在某種程度上要求二者的互動。對於過去發生的事件而言,其客觀性是不依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而歷史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又必須依賴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作出具體而深入的解釋。任何歷史研究都不可能絕對排斥人的主體活動,這在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大顯著特性。將歷史學科建設成類似純自然科學的模式,似乎是沒有可能的。因為歷史是不能重演的,其規律性只是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才有效。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沒有必要那樣做,從現實的角度看,處在不同時代的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要求具有批判意識的歷史學家根據以往的所謂客觀史實重新作出與時俱進的精彩闡釋。
4.歷史認識的相對性
A.歷史認識的相對性的含義
歷史認識就本質而言是相對的,相對性的含義在於認識對象比其他科學認識對象具有更突出的自主選擇性、非重復性和非直觀性;歷史認識主體處於歷史普遍聯系的總過程中,對歷史客體的認識活動不能純客觀地超出自己具體的、時代的思想水平,傾向和價值觀念的制約
歷史認識的絕對性只存在於某些關於具體史實的單稱判斷,或者代表著人類歷史認識無限發展的承繼系列的只能逐步接近的方向。
在懂得歷史認識相對性的基礎上才可能深入探討歷史認識與其他科學認識的共性,客觀地謀求各門科學間的借鑒與結合。
B.對歷史研究者的要求
歷史研究者必須經常性地進行自我反思,注意自己的潛在意識、知識特性和其他思想觀念傾向在何種程度和意義上映射在自身的歷史認識的結果中,以及如何對待這種成分,進而,需以更大的關切注意史料中滲入的他人的主觀因素,以最大可能地消除其消極影響。在作出概括性的、普遍性的認識結論時,注重追尋其所以成立的前提、尤其是理論性前提本身的特設性和假設成分。最後,對於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歷史認識,放棄認識已經終結的意識,在現實的基點上隨時准備投入歷史的再認識。(以上參閱趙軼峰:《歷史認識的相對性》,《歷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❸ 歷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歷史當然是客觀的,不會以任何人的主觀意願所呈現,有可能會被一時掩蓋真相,但不可能永遠。但每個人在理解和學習歷史時,多少都會主觀一些。
❹ 我們所說的歷史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並不是絕對的主觀和客觀哦!歷史是客觀的,但是我們所說的歷史卻依然是由人傳承下來的,如司馬遷寫《史記》,他也是加入了自己個人的主觀情緒!我們也會受到別人的主觀情緒所影響。所以,任何事情都是相對。沒有必要去糾結太多
❺ 歷史學家的公正性是否決定歷史的客觀性
不是,歷史客觀和歷史學家公正是兩回事。
歷史學家公正,只能說明他對歷史的研究十分嚴謹,不會胡亂將自己的揣測強加到歷史事件中;
歷史的客觀性,則是由歷史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因為歷史是過去的人和事件的發展。而我們局限於不能穿越時光回到過去,所以無法驗證歷史的真實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是誰也不能斷言的,即使證據十分充分。
❻ 如何看待歷史的客觀性問題
首先,我們應以務實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即所謂「務實的實在論」。雖然語言本身是不透明的,是建構出來的,也有其內在主觀性,但是語言還是可以與事件連在一起的,「事實」與「語言」更是相互依存的。如此一來,歷史學家便可以用語言來捕捉自身之外的事物了。其實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會構建他們自己的一套詞彙,這就達成了一種語言共識,即語言具有相對穩定性。雖然以前的歷史資料都變成了一種文本,已不具備以前的客觀性與權威性,但是這個問題也要辨證地來看待,正是因為語言的相對穩定性,所以文本所蘊涵的內容還是可以被傳播的,即文本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這種可信度已經相對化了。
其次,我們需要合理相對主義的歷史學。雖然後現代主義以相對主義來懷疑一切,解構一切,但是無形中卻將相對主義絕對化,即絕對的相對主義。這種絕對主義顯然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如果一切都不可信,人類便無法生存。所以我們需要的歷史觀應是一種合理相對主義的歷史觀,也就是把相對主義本身也相對化、務實化。前文已經講過世界上不存在普世的史觀和史學,所以從多元文化角度來看待歷史的相對化歷史便勢在必行。但是將歷史相對化到什麼程度,即所謂合理相對主義中的「理」的定位問題卻是很難弄清楚的,並不能簡單地將這種「理」等同於理性主義中的理性。我認為這個「理」本身也是相對的,有待於進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最後,我們需要新文化史所倡導的史觀,即微觀史觀。新文化史其實是傳統的現代科學歷史與後現代主義歷史之間的一種妥協,是一門通過深度描述語境(context)來研究象徵符號的歷史。既然我們無法做到絕對客觀,何不如將歷史研究微觀化、細致化。雖然這是一種看似文學化了的歷史,但是新文化史卻是在將古人的日常生活細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供其得出自己的結論,比純粹文學還是要客觀很多的。過去史家的任務是解釋歷史,而新文化史家卻是通過呈現自己對歷史的理解來喚起世人自己對歷史的理解。雖然「一千個人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人終歸定位的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別人。除了理解,新文化史倡導的另一個任務便是保持懷疑,即認識到歷史本身的局限和不足。若沒有這個懷疑精神,以比爾德為代表的美國進步學派也不會揭穿愛國頌揚式的精英歷史,如此,歷史便走入死胡同,就不可能進步。而絕對客觀的歷史也會將歷史問題蓋棺定論,歷史研究之路也會越走越窄,直至消亡。我認為歷史應該是一門開放並且有活力的學科,沒有定論、百家爭鳴的學風才是歷史的魅力所在。正所謂「所有歷史都是中期報告」。其實我本人從初中到高中,再到本科以及研究生所接受的歷史教育也經歷了一個從客觀的科學史觀到新文化史觀的轉變,恰好也是20世紀國際上史觀轉向的一個縮影。縱然「那高尚的夢想」(歷史的客觀性)如同彼岸花一般遙不可及,但是歷史的魅力還是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史家向「那高尚的夢想」一步一步地邁進!
❼ 結合史實談談如何檢驗歷史認識的客觀性
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是分析的歷史哲學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歷史哲學從探討歷史的本質和規律轉到對歷史認識主體的認識以及對歷史認識的反思,即從思辨的歷史哲學轉向批判的、分析的歷史哲學。批判的、分析的歷史哲學主要關注二個問題: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和歷史理解和解釋模式(包括普遍歷史規律)問題。本文探討其中的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 本文從介紹各學派對於歷史認識的客觀性的基本觀點入手,由於篇幅和作者的能力有限,每個學派只選擇一兩個代表人物進行分析。 首先介紹國外學者的觀點,對於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國外學者大概形成了三個基本派別。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證主義學派的缺陷日益突出,人們開始懷疑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首先登場的是狄爾泰、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克羅齊和柯林武德。他們對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持懷疑的態度,認為歷史認識活動是一種人類的精神活動,歷史是人類思想的產物。客觀的歷史不可能,歷史認識的客觀性不可能。維護實證主義觀點的學者站出來了,曼德爾鮑姆就堅持認為可以達到對歷史的客觀性認識。以沃爾什為代表的相對客觀主義採取折中的態度,認為歷史認識可以達到弱化的客觀。其次,介紹國內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也是眾說紛紜。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在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上都很難有一致的認識。為什麼呢?作者試圖從歷史認識的客體,主體和歷史認識檢驗標准這三個方面來分析這一現象。具體分析歷史認識客體的性質、認識主體的特性和檢驗標準的多樣性。無論歷史認識客體還是歷史認識主體,它們本身就具有很多復雜的特性,這些足以讓歷史認識難以達成一致見解。再加上歷史認識客觀性的檢驗標准也難以操作,所以歷史認識客觀性很難有一致見解。那麼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是否可能,怎樣才能達到客觀的認識?在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上,我們認為實現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純客觀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堅持唯物史觀所主張的「自為的客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看待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
❽ 歷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讀史的意義在於什麼
在甲骨文中,“史”,下半部分是一隻手,上半部分是一個“中”字,意為“執中”。這個字形就形象地概括了歷史的要義:客觀記錄所發生的事件。問題是,有客觀就有主觀,客觀是相對的,主觀才是絕對的,是人都脫離不了主觀的束縛,那麼歷史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呢?
❾ 歷史應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主觀的歷史有什麼意義
在甲骨文中,“史”,下半部分是一隻手,上半部分是一個“中”字,意為“執中”。這個字形就形象地概括了歷史的要義:客觀記錄所發生的事件。問題是,有客觀就有主觀,客觀是相對的,主觀才是絕對的,是人都脫離不了主觀的束縛,那麼歷史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呢?
❿ 歷史學是否具有客觀性
是的,歷史學尊重事實,並以事實為依據進行研究和剖析,人的主觀思維所做出的決斷和言行而產生真實的結果也是客觀事實的表現,對已發生的事實憑空編造或歪曲的假象不具客觀性,歷史學就是對真真假假若隱若現的歷史事實進行抽絲剝繭的探尋、分辨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