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沈陽的歷史是什麼
沈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特大城市。因地處古瀋水(今渾河)之北而得名(南面有渾河,山南水北為陽)。沈陽地區蘊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3萬年前,沈陽地區已有人類活動。早在7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上古人類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春秋戰國時期燕國設立方城(侯城前身)起,沈陽的建城史已2600餘年。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遷都於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滿清國。1644年清世祖福臨,率滿清軍隊攻入關內定都北京後,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沈陽故宮,是中國現今僅存最完整的兩座皇宮建築群之一。
⑵ 沈陽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7200年前 人類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 燕國的重鎮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沈陽隸屬遼東郡 西漢時期 沈陽已具有城市輪廓,稱為「侯城」 唐代 改稱「瀋州」 公元921年 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 金代時期 金太祖攻佔沈洲,沿用「瀋州」之名 1296年 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於沈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歷史。 1386年 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 1625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 1643年 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 1644年 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 1657年 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1911年 辛亥革命後,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1923年 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 1929年 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1931年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1948年11月2日 沈陽正式解放 1953年 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 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1964年 中共遼寧省委決定設立沈陽專區 1993年 原鐵嶺市的法庫、康平縣劃歸沈陽管轄,新民縣撤縣建市[編輯本段]三,行政區劃沈陽市轄和平、瀋河、皇姑、大東、鐵西、東陵、於洪、渾南、沈北、蘇家屯10個市區.以及新民(市)、遼中、法庫、康平4個縣。1和平區:總面積37.6平方公里,人口66萬。和平區是沈陽中心城區。東北第一區。2瀋河區:總面積19.6平方公里,人口61萬。瀋河區是沈陽中心城區,沈陽市的中央商務區(CBD),正在打造沈陽第一個無居民區。3皇姑區:總面積40.7平方公里,人口80萬。皇姑區是遼寧省人民政府、省軍區及各大省直機關駐地,是遼寧省的行政文化辦公中心。4大東區:總面積51.2平方公里,人口63萬。沈陽東部工業區,居住區,沈陽汽車城所在地。5鐵西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 人口102萬。 鐵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裝備部。6東陵區:總面積為913平方公里 ,人口30萬。東陵區是沈陽的東部旅遊度假休閑區,區內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國際航空港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正在被努力打造成東北亞地區門戶樞紐機場。7於洪區:總面積774平方千米,人口55萬。於洪區是沈陽大工業區。8渾南新區:總面積292平方千米 , 人口30萬. 渾南新區是沈陽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9沈北新區:總面積1098平方千米,人口58萬。沈北新區是國務院批準的中國第四個國家級新區,是中國唯一一個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的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未來沈陽的金融商貿開發區。10蘇家屯區:總面積762平方公里,人口43萬。蘇家屯區是國務院批準的沈陽南部副城,是沈陽經濟區的中心,是沈陽市連接沈陽經濟區的一個戰略門戶。11新民市:總面積3350平方公里,人口69.5萬。12遼中縣:總面積1645平方公里,人口53萬。13法庫縣:總面積2320平方公里,人口44.5萬。14康平縣:總面積2175平方公里,人口35萬。
⑶ 沈陽發生了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沈陽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
1636年蒙古歸順清朝,用白駱駝馱著蒙古聖物——嗎哈噶喇金佛、傳國玉璽來沈陽。清太宗皇太極敕建蓮花凈土實勝寺,因其是清皇室家廟,因此又稱皇寺。
1911年辛亥革命後,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臨委在沈陽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將中共滿洲省臨委改為中共滿洲省委。陳為人、劉少奇、陳潭秋、羅登賢等先後擔任省委書記。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3)沈陽市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沈陽東陵區多為丘陵山地沈北新區北部有些丘陵山地,往南逐漸平坦;蘇家屯區除南部有些丘陵山地外,大部分地區同於洪區一樣,都是沖積平原。
新民市、遼中區的大部分地區為遼河、渾河沖積平原,有少許沼澤地和沙丘,新民市北部散存一些丘陵。全市低山丘陵的面積為1020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12%。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分布於東部山區的西坡,向西南漸拓。
沈陽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
⑷ 沈陽在歷史上叫過幾個名字
瀋州、沈陽中衛、盛京、奉天。
公元前300年,燕國將領秦開率軍驅逐東胡,在此地築候城 (候,是斥候的候,為瞭望 之意)。顧名思義,「候城」即為瞭望之城,隸燕遼東郡襄平縣。此為沈陽建城史之初,距今已2300餘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沈陽隸屬遼東郡(遼陽)。
西漢時期,已有史書稱之為「候城」 ,隸屬漢遼東郡(遼陽),為遼東郡中部都尉的治所,說明「候城」在西漢時期已經規模頗大。唐代改稱「瀋州」。五代時期,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金代時期,金太祖攻佔瀋州,沿用「瀋州」之名。
元朝元貞三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瀋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這里的「沈陽」是取瀋州和遼陽各一字而成,與「瀋水之陽」關系不大。 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天眷盛京」,故稱「盛京」。
順治十四年(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今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中國清朝時期,全國只有在北京城設順天府,盛京城奉天府跟其並稱,可見規格之高。
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5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改奉天省省名為遼寧省;4月2日,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4)沈陽市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盛京是清朝(後金)在1625至1644年的首都,1644年-1912年的陪都。即今遼寧省沈陽市。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並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沈陽迎來了歷史性轉折,從一個軍事衛所,一躍成為盛京皇城,逐步發展為東北中心城市。
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盛京為留都。順治十三年(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設奉天府,故沈陽又名「奉天」。
奉天,是沈陽市舊稱。1625年,後金遷都盛京(今沈陽)。清兵大舉入關之後,建都北京,稱為京師(今北京)。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今沈陽設奉天府,自此奉天之名方開始正式出現,並一直沿用至民國的北洋政府時期。
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於南京國民政府;並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改奉天市為沈陽市。自1929年起,奉天重新改稱沈陽。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年3月,在日本的扶植下偽滿洲國成立,沈陽再次被更名為奉天,直至1945年抗戰全面勝利,重新使用沈陽作為市名,沿用至今。
⑸ 介紹一下沈陽的歷史
⑹ 沈陽市多少年歷史
2600餘年。
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7200年前,有中華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陽鳥圖騰文化)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鎮方城(侯城前身),隸燕遼東郡襄平縣,為沈陽建城史之初,距今2600餘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沈陽隸屬遼東郡(遼陽)。
西漢時期,始稱「侯城」,隸屬漢遼東郡(遼陽)。是為沈陽正式建城之始。
唐代改稱「瀋州」。
公元921年,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
金代時期,金太祖攻佔瀋州,沿用「瀋州」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於沈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漢族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修建沈陽城牆(磚城)。沈陽的軍事地位益加重要,是明朝經營關東的重要基地。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
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1948年11月2日,沈陽正式解放。
2013年,沈陽市升格為新一線城市。
⑺ 沈陽的歷史
沈陽城自戰國時期修築候城以來,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沈陽城的發展歷程是:從邊塞駐軍的小城(候城),發展為縣城(候城縣),毀於戰火後重建,再發展為契丹皇族的私城(瀋州),毀於戰火後又重建,再發展為路城(沈陽路),再發展成為中衛城(明朝),最終成為新興王朝的都城(清盛京城),清朝遷都後變成陪都(留都)。
沈陽之所以幾經戰火後又重建使用,就是因為沈陽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作為長城防線附近重要的軍事要塞,遼陽扼守遼河一線,控防長城沿線,是一道天然軍事屏障,直到努爾哈赤統一遼東和東北廣大區域後,長城已不再起作用,戰略性的地理優勢使得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從此沈陽就成為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
(7)沈陽市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截至2018年,沈陽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100家,旅行社222家,星級飯店96家。全年旅遊總收入583.7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國內旅遊收入562.8億元,增長13.2%,外匯收入3.44億美元,增長4.0%;接待國內外旅遊者6401.1萬人次,增長11.9%,其中,國內旅遊者6333萬人次,增長12.0%,入境旅遊者68.1萬人次,增長5.4%。全市在建旅遊項目96個,當年投資108億元。
沈陽十景:福陵疊翠、御苑松濤、渾河晚渡、塔灣夕照、柳塘春雨、道院秋風、神碑幻影、陡山霽雪、鳳樓觀塔、萬泉垂釣。
⑻ 沈陽有多少年的歷史
7200年前 人類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 燕國的重鎮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沈陽隸屬遼東郡
西漢時期 沈陽已具有城市輪廓,稱為「侯城」
唐代 改稱「瀋州」
公元921年 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
金代時期 金太祖攻佔沈洲,沿用「瀋州」之名
1296年 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於沈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歷史。
1386年 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
1625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
1643年 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
1644年 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
1657年 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1911年 辛亥革命後,沈陽成為奉系軍閥統治的首府。
1923年 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
1929年 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後,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1931年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並侵佔沈陽後,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1948年11月2日 沈陽正式解放
1953年 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 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1964年 中共遼寧省委決定設立沈陽專區
1993年 原鐵嶺市的法庫、康平縣劃歸沈陽管轄,新民縣撤縣建市
[編輯本段]三,行政區劃
沈陽市轄和平、瀋河、皇姑、大東、鐵西、東陵、於洪、渾南、沈北、蘇家屯10個市區.以及新民(市)、遼中、法庫、康平4個縣。
1和平區:總面積37.6平方公里,人口66萬。和平區是沈陽中心城區。東北第一區。
2瀋河區:總面積19.6平方公里,人口61萬。瀋河區是沈陽中心城區,沈陽市的中央商務區(CBD),正在打造沈陽第一個無居民區。
3皇姑區:總面積40.7平方公里,人口80萬。皇姑區是遼寧省人民政府、省軍區及各大省直機關駐地,是遼寧省的行政文化辦公中心。
4大東區:總面積51.2平方公里,人口63萬。沈陽東部工業區,居住區,沈陽汽車城所在地。
5鐵西區:總面積128平方公里, 人口102萬。 鐵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裝備部。
6東陵區:總面積為913平方公里 ,人口30萬。東陵區是沈陽的東部旅遊度假休閑區,區內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國際航空港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正在被努力打造成東北亞地區門戶樞紐機場。
7於洪區:總面積774平方千米,人口55萬。於洪區是沈陽大工業區。
8渾南新區:總面積292平方千米 , 人口30萬. 渾南新區是沈陽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9沈北新區:總面積1098平方千米,人口58萬。沈北新區是國務院批準的中國第四個國家級新區,是中國唯一一個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的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未來沈陽的金融商貿開發區。
10蘇家屯區:總面積762平方公里,人口43萬。蘇家屯區是國務院批準的沈陽南部副城,是沈陽經濟區的中心,是沈陽市連接沈陽經濟區的一個戰略門戶。
11新民市:總面積3350平方公里,人口69.5萬。
12遼中縣:總面積1645平方公里,人口53萬。
13法庫縣:總面積2320平方公里,人口44.5萬。
14康平縣:總面積2175平方公里,人口3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