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
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人們不可能主觀選擇;但對其判斷必須及時准確,認識超前或滯後都會干擾社會發展進步,甚至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發展。
備著20.jpg
1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理解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作出的,有充分的現實依據。原來關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的表述,不管是從社會生產方面還是社會需要方面,都已經不能准確反映這種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理所當然需要作出新的概括。這一論斷是極為深刻的,要求我們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進行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行思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斷和表述。
❷ 如何看待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1、第一,這一變化要求全面調整經濟結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從經濟方面看,就是經濟結構落後於市場需求的發展。對此,必須進行經濟結構全面深刻調整。
首先,產業結構要轉變,提升服務業的比重,使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其次,需求結構要轉變,降低依靠投資拉動增長的比重,提升消費拉動增長的比重,使國內需求成為增長的主動力;再次,收入結構要轉變,調整國民總收入的分布結構,增加居民收入所佔比重,大幅度提高居民購買力;
最後,發展動力要轉變,降低人力、資源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比重和環境消耗,提升技術進步和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比重,實現可持續增長。這些轉變具有全局性意義,將推動我國經濟的整體轉型升級。
2、第二,這一變化要求全面更新發展理念。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揭示了現階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抓住全面更新發展理念這個切入點。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實踐都是由發展理念來引領的。
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要求,全面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
3、第三,這一變化要求全面提升發展目標。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表明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要發生了重大變化,指向了「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更高標准。要達到這個更高標准,就要全面提升發展要求和目標,更好呼應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更加關注人民群眾在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其他方面的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不斷創造和發展「美好生活」的內容。
(2)如何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擴展閱讀: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將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也將給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正能量。
按照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要求,我國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將為國外高新技術、綠色低碳環保技術、高端製造業產品和現代服務業提供巨大市場。
按照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要求,我國將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這將為外商分享中國經濟發展新機遇提供巨大投資機會。
❸ 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1、這是基於現實情況。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這一判斷,認識到我國社會生產力實現了巨大發展,很多產品的生產能力進入世界前列,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二位,生活用品短缺狀況已根本改變。在此基礎上,人民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而同時,我們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難以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2、要正確理解「變」和「沒有變」二者的關系。這里講的「變」和「沒有變」,是辯證統一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指的不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必經的初始階段,而是我們落後所決定的特殊階段,這個階段至少上百年。今天,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很大,但人均卻仍處在世界比較靠後的位置,其他不少方面也與發達國家有著較大差距。所以,我國依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屬於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變」和「沒有變」,著眼點都是強調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❹ 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什麼
深刻認識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著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內容更豐富、需要在升級。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在社會發展方位上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徵,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著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內容更豐富、需要在升級。
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有什麼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主要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我們黨在1981年做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主要是基於當時不僅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社會生產力也相當落後。這一矛盾可以稱為「發展起來前」的矛盾。
❺ 如何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表現形式的變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利益錯綜復雜及分化組合,社會矛盾的表現形式呈現了新的特點:
群體性增強,如集體訪、越級訪、擇機上訪等;
對抗性增強,糾紛當事人情緒越來越激烈,對抗的程度加劇;
突發性增強,很多矛盾糾紛從發生到激化只有短短的時間,一觸即發,矛盾糾紛瞬間轉化為刑事案件。
❻ 如何理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十九大報告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進行修改,原因有三:
一是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落後的社會生產」的提法已經不能真實反映中國發展的現狀。
二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再只講「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全面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和需求。
三是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❼ 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1、新表述和先前的論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17-10-18十九大報告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981-06-27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2、轉化原因和新的要求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既是已往為解決矛盾而進行偉大實踐的歷史效果;又是今後為解決矛盾而進行偉大實踐的新起點,需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❽ 如何理解中國主要矛盾的變化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1949)。主要矛盾: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況。其中有:中華民族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矛盾,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派系之間的矛盾,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爭奪的矛盾等。在這些社會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兩對主要矛盾及其斗爭貫穿整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始終,並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1)新中國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新生共和國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徹底解決同三大敵人的矛盾;二是動員人民醫治戰爭創傷,恢復破敗的國民。(2)從1953年到1956年底主要矛盾:到1952年,隨著國民黨反動殘余勢力被消滅,鎮壓反革命運動取得偉大勝利,特別是土地改革的順利完成,使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中國還存在兩種基本的矛盾,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隨著土改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的解決就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56-)。(1)中共八大: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制度的歷史已經基本上結束。「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然而,由於各種主客觀的原因,主要是黨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左」的錯誤,上述正確認識後來未能很好地堅持下去。(2)十一屆六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糾正了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進而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對我國社主要矛盾作了規范的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❾ 如何認識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
❿ 如何認識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
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的認識體現在以下3點:
一、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集中反映出我國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徵。
可以看到,今天我國社會發展確實呈現出許多新的階段性特徵。一方面,我國經濟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長。另一方面,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處在中等收入階段,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實體經濟還不夠強,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是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長遠戰略的重要依據。
長期以來,我們黨就是通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揭示社會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從而科學制定黨在各個時期的綱領和路線的。
只有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嚮往,才能針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繼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論述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同時,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我們在學習領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政治論斷時,必須把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問題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變的問題統一起來思考和研究,把「變」和「不變」這兩個論斷統一起來理解和把握。
(10)如何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我們要切實弄清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主要依據,科學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工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主要工農業產品生產能力位居世界第一位,一些產品甚至出現大量過剩。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不符合實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體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它既表現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又表現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還表現為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本身不平衡不充分。
但必須認識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是進入新時代才出現的,而是在社會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情況下凸顯出來的。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緊緊扭住、著力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