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1、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造就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文化力量。
2、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構成要素,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長葆活力。
3、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當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引導他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2. 教育部完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什麼如此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一、傳統文化中積淀著中國發展的巨大內力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蘊豐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展,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
孔子思想對個人道德修養,尤其對青少年的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十分有益。孔子思想就是要把人培養成為有愛心、有情懷、有擔當、愛學習、求上進的君子,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注重自我修養和道德實踐。
孔子思想有利於國家治理和黨風廉政建設。他的「為政以德」、「為國以禮」、「正身修己」、「敬德保民」、「先富後教」和「孝悌」、「慎獨」、「中和」思想
以及義利觀等,今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提到「正衣冠」,與《禮記》所說「人之所以為人」首先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異曲同工,
都是強調人的基本素養。
孔子思想作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能作為聯系全球華人的精神紐帶。孔子思想中自強不息、家國同構、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哺育了一
代又一代優秀的炎黃子孫。中華文化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構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今天依然能夠團結凝聚各族兒女以及世界華人,匯聚成改革發
展的正能量。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華文化是其豐厚的文化土壤。孔子「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與馬克思主義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在思維方式與方法上都主
張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知行合一。孔子集中華文化之大成,深刻思索人性和人的價值,希望人們明理修身,循道而行,推延親情,放大善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
系與之一脈相承。
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孔子所闡述和確立的很多價值觀念仍然是我們的立足點,這是中
華兒女的生命底色,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人要立,國將興,就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二、科學把握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方法
強調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孔子儒家思想,採用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著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這對於科學對待傳統文化,更好地進行傳統文化宣傳教育十分重要。
要正確估價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水平。中華文化連綿不斷,經過損益發展,到西周時期形成了「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明。春秋末年以降,面對新的形勢,孔子等思
想家系統總結歷史文化,其思想的形成有一個廣闊文化背景。只有對早期中國智慧進行整體觀照,系統思考,全面把握,才能認清傳統文化特質,掌握孔子思想精髓。
要認清儒家思想在歷代社會的變遷。歷史上儒學確曾出現過蛻變。先秦時期,儒學具有顯著的「德性色彩」,漢代以後的帝制時代,儒學染上了「威權色彩」。就像
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本來是強調「正名」,主張君、臣、父、子各盡本分,後來卻片面強調君權、父權。因而應認真研究,正本清源,認清
變化,澄清誤解。
要有科學對待傳統文化的辯證思維。對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孔子儒家思想,應充分認識其合理精華,摒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也要看到其時代性特徵,看到其唯心保守
成分。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和不合理成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擇善而從,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要特別注意傳統文化的時代融
入性,抽象其精神,創造性地加以現代價值轉換。
引自於 楊朝明
3.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構成要素,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長葆活力。
2、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
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中華傳統文化即是先秦時期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關於對人、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即「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戰國時期兼並戰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頻繁,規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遼東,滅齊,中國統一,這期間又是兩百多年,孔孟思想雖沒有滅跡,但也少有人傳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對這些思想的傳承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到宋朝,公元後1150年左右,朱熹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發現了儒、道、佛之學的破綻,於是專心儒學,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
他在本土儒道與董仲舒陰陽五行理論的基礎上,融合外來的佛教,實現了最早的洋為中用,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然而在中國元明清三代,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把朱學扭曲鞏固起來,作為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政治文化專制的理論依據,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1919年的「五四運動」,乃是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一方面是企盼與要求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的實現與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全盤性反傳統的興起與泛濫。
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仍然有全盤西化的思想在存在。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斥儒學、佛教、道教為封建糟粕,以為只有「科學」才能強國、才能救國。
4. 歷史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一、歷史文化底蘊體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
歷史是一個永不枯竭的物質和精神載體。它往往體現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美譽,全在於它們燦爛的歷史文化積存。中國長城,西安兵馬俑,埃及金字塔這些令人震驚的世界遺產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響,這全在於它們所遺存的是古中國和古埃及的燦爛文化,它們已成為了一個國家古代文明的精神象徵。二十一世紀以來,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越為世人所重視,大多數國家現在都成立了專門的文物保護機構,並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制軌道,規范和約束人們對於歷史文化的具體行為,這無疑是對歷史文化保護的一大貢獻。
二、歷史文化底蘊對於民族心理有重大影響。
歷史文化帶給後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往往會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心理構成,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思想行為方式上受到傳統文化遺存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國,傳統歷史文化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更是深遠。
三、歷史文化底蘊對旅遊經濟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從現實的角度去探掘歷史文化,我們會吃驚地發現,歷史文化帶給我們當今社會的價值是多麼巨大。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現在所創造的巨大財富,簡直無法用具體的數據來加以統計。
隨著現代科技工業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巨大的飛躍。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巨大成果的同時,世人又往往會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影響。包括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等各個方面。由此而帶來的歷史文化旅遊應運而生,且成為最受歡迎的旅遊方式之一。其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是我們很難用准確的數據來估量的。比如在歷史景觀中,歷史文化往往會令人神思遐想,浮想聯篇,無不勾起人們對古代社會的聯想。追溯歷史,探尋古人遺蹤,遊人往往會產生更大興致。人們帶著懷古幽思不遠千里紛至沓來,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言而喻。同時,歷史文化底蘊可以提升地方品味。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地方文化經濟產業發展的獨特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大有文章可作。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沒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城市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那裡盡管有高樓大廈和現代文明,但人們走進去,該會留下多大的遺憾啊。
四、歷史文化底蘊拉動歷史性投資。
在經濟社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產業投資。而作為歷史文化所拉動的必然是歷史性投資,其近期與遠期價值不可低估。
人們談及金字塔自然會想到埃及,說到埃及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埃及金字塔;談及長城、故宮、兵馬俑,大家馬上會聯想到中國,說到中國,又會立刻想到中國長城。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了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形象的代言。正是由於歷史文化的獨特價值,我們探討和研究歷史性投資這一重要的投資方式,來引導人們如何培植和利用好歷史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5. 國家重視傳統文化有什麼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是國家的思想根基,人不能忘本,有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很有必要保留下來的。在各異質文明空前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個性的文化、才是世界性的文化。
在對待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上,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
中國自古就有保護文化遺產的深厚傳統,但是現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是以2001年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為開端的。
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很多經驗,已由以往單項的選擇性的項目保護,走上全國整體性、系統性的保護階段。
(5)中國為什麼重視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傳統內部應該有反思和批判的聲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會導致全民性的心靈空虛和價值混亂。
傳統中也有糟粕和偏狹,需要我們理性對待,去偽存真,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
非遺保護的實踐,正是抱著尊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態度展開的。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的累累碩果,它經受歷史的考驗,代表了中華文化的追求與走向。
深蘊著民族的道德與思想,彰顯著群體的創造力與想像力,體現著人類精神活動的縱深與精微。它既是積累,沉澱了整個社會歷史的質量與品味,更是開創,顯示著強勁的抗逆性、適應性、開放性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
6. 為什麼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特別愛好歷史
世界史其實就是一部東西方民族與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
受基督教影響的西方歷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響的東方歷史文化,自古以來體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也深刻影響著東西方人不同的歷史觀。
由於前期對於歷史的不重視,導致西方國家很多歷史都遺失了,所以西方的歷史可以分為可知的歷史和不可知的歷史,可知的歷史自然是通過史書去了解,對於那些不可知的歷史,只能是通過考古去論證。
西方國家由於對古代歷史真實性的缺乏,使得西方人不會像我們一樣,在對待歷史的時候,不會陷入是非對錯的討論中,而注重歷史的發展規律和大勢的把握。
7. 為什麼我國十分重視文化,要建立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長期發展的持久動力。要建立文化強國就要發展符合時代潮流的本國文化,當今社會我們就要以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體系,努力發展屬於大眾,民族,社會的文化,發展人民大眾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讓文化生活真正的融入到百姓生活當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擁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我們要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生根發芽,不斷創造出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文化。讓每一個人在社會主義文化中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讓每一個人在社會主義文化中能夠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現在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更多的圖像文化為民眾接受。我們要把握住時代脈搏,積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文化觀念。
8. 歷史文化的意義
文化遺產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繪畫、遺物、銘文等文物;在景觀,建築樣式結合等方面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築或建築群體;從歷史、美學和人種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工物品或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等。
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各類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對於人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並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8)中國為什麼重視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怎麼保護中華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
(一)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和必要的物質技術支持。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對於一些難得的傳統文化資料國家和相關部門要給予必要的物質、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讓研究人員能夠研究下去。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對於一些具有傳統文化意義的文化載體,如村落、寺廟、街道、碑刻、古城及其他建築,還有些各少數民族文化的有形物質載體,如服飾、器皿、農具、造景、雕塑及其他美術品等,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大保護力度。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腐朽、落後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原則。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勇於發揚光大,並努力探尋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再創新的理念。
而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等文明成果,不能一味教條地學習,將之吸收和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備。
(四)拓寬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渠道。要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標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並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
網路-歷史文化遺產
網路-文物
9. 如何看待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反復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文化,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生產的能力及其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系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了解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有著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10. 中國歷史文化的特點及原因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