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鄲城縣的歷史
鄲城縣是我過建立後設置的新縣城。位於河南省東部。今鄲城縣地域,西周時屬厲(音lai)、陳,戰國後期屬楚。秦屬陳郡苦(音hu)縣和項縣。西漢時,境內設置寧平縣(治所即今寧平)和宜祿縣(治所即今宜路)。三國魏廢縣後,分屬陳郡 (國)武平縣和譙郡苦縣。兩晉至南北朝,苦縣先後改名父陽縣、谷陽縣,原地域仍屬之。隋開皇六年(586年),置鄲縣,為今鄲城設縣治之始。唐廢鄲縣,其地北部歸鹿邑縣、真源縣,南部歸宛丘縣、項城縣。五代至宋元,上述縣名有所更改,但轄地基本沿襲未變。明、清兩代,地域大部屬歸德府鹿邑縣,少部屬陳州府(明為開封府)淮寧縣,沈丘縣。民國3年(1914年)鹿邑縣在鄲城集設縣佐 ,至民國19年(1930年)廢除。民國30年(1941年),地域分屬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鹿邑縣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淮陽縣、沈丘縣。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縣境為共產黨領導的鹿淮太縣、鹿亳太縣和沈鹿淮縣等邊區民主政權的活動地區。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5月,析鹿邑、淮陽、沈丘3縣部分區、鄉設立河南省鄲城辦事處(縣級),屬淮陽專區。1952年8月,政務院正式批准置鄲城縣。1953年1月,淮陽專區撤銷,鄲城縣隸屬商丘專區。1958年12月,隨商丘專區並入開封專區。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鄲城復歸其領轄。1965年6月增設周口專區,鄲城縣改屬周口專區至今。
❷ 三國時期各州下轄郡,各郡下轄縣
東漢及三國時期的州郡劃分大致如下:(天下分為十三州,另有洛陽一地稱為司州或司隸。三國時期,各國為方便管理,對部分郡縣又做了重新劃分,下有敘述。
因此「州」是大於「郡」的,至於「八十一州」和「四十一州」的說法,可能是演義的作者將三國時期的州與後世所謂的州搞混了,因為後來諸朝開始設「道」、「省」等行政單位,而「州府」變成了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市」的行政單位。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其他的稱謂錯誤,比如州的長官,在東漢時稱「州刺史」,黃巾之亂後為方便管理聽劉焉建議改成「州牧」,完全掌握軍政大全。而書中的某些地方卻稱「X州太守」,是錯誤的。)
司州: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治所——河南(今洛陽市東)
幽州:分置涿郡、代、上谷、漁陽、遼西、玄菟、樂浪、右北平、燕國、遼東屬國等十郡一國一屬國,下轄69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北、遼寧與北朝鮮。治所——薊(北京城西南)。
冀州:分置魏郡、廣平、陽平、鉅鹿、常山、安平、平原、樂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間、清河、趙國、中山國等十三郡二國,下轄123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北、山西東部、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之地。治所——鎬(hao)(冀柏鄉縣北)
並州:分置太原、上黨、樂平、西河、雁門、新興等六郡,下轄44縣,屬魏地。約於今山西省與陝西省部分。治所——晉陽(太原市西)
青州:分置齊郡、濟南、樂安、北海、城陽、東萊等六郡,下轄62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與遼寧省遼河以東之境。治所——臨錙
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西界與河南省東北。治所——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
豫州:分置潁川、汝南、弋陽、陳郡、譙郡、魯郡、梁國、沛國等六郡二國,下轄94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南省。治所——譙(皖亳縣)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東海、琅琊、東莞、廣陵等六郡,下轄50縣,屬魏地。約於今江蘇省、山東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縣之地。治所——郯(魯郯城縣西南)
雍州:分置京兆、馮翊、扶風、北地、新平、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等十郡,下轄70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甘肅省東部。(雍州很奇怪,我查了許多資料,沒有一個提到它的治所的,所以抱歉了!)
涼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轄44縣,屬魏地。約於今甘肅省。治所——隴(甘清水縣北)
荊州:南陽、南鄉、義陽、江夏、襄陽、魏興、新城、上庸等八郡65縣屬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蘄春、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營陽、始安、邵陵、貴陽、始興等十六郡102縣屬吳地。約於今湖南、湖北、廣西北境、貴州東北部、四川東部以及廣東連縣等地,腹地頗大。治所——漢壽(湘常德市東)
益州:分置蜀郡、犍為、江陽、紋山、漢嘉、朱提、越雋、牂柯、建寧、興古、永昌、雲南、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涪陵、武都、陰平等二十一郡,下轄146縣,屬蜀地。約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治所——雒(四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
揚州:淮南、廬江等二郡十四縣屬魏地;丹陽、新都、會稽、臨海、建安、東陽、吳郡、吳興、豫章、廬陵、鄱陽、廬江、臨川、安成、廬陵南部等十四郡一都尉146縣屬吳地。約於今江蘇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數省之地。治所——歷陽(皖和縣,後遷壽春
交州: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屬國、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鬱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十五郡一屬國一都尉,下轄104縣,屬吳地。約於今廣西、廣東二省與越南國;後吳分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鬱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九郡,都尉另置廣州
治所——廣信(桂梧州市)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共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於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江東六郡指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廬江六郡。
❸ 長武縣的歷史
長武縣歷史攸久,文化燦爛。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置鶉觚縣,隸 長武縣博物館
屬北地郡領轄;東漢興平二年(195年),改屬新平郡;至黃初七年(226年),又改屬扶風郡;西晉時,鶉觚縣隸屬雍州安定郡,永嘉之亂(311年),鶉觚縣歸羌人占據,多民族雜居,局勢動盪,縣置有名無實;南北朝元欽元年(552 年),改稱設置宜祿縣,屬涇川趙平郡;歷經隋、唐、五代十國,宋咸平四年(1001年),宜祿縣改稱長武縣,隸屬涇州保定郡,歸彰化軍節度;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廢長武縣,轄地並入慶元路涇州涇川縣。今長武境內無縣置;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月,復設長武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從此,長武縣境域規模趨於定型,相因沿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長武改為沖繁難要缺,屬州直隸州領轄;民國時期,長武縣先後屬陝西省督軍府、關中道、陝西省長支署;民國十十九年(1940年)新縣制實施後,長武 長武縣博物館
為四等縣屬第七行政區;長武縣成立於1948年4月21日,因當時正值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西府出擊戰役,未及設立工作部門。縣長由劉剛同志擔任。4月24日晚,解放軍主力撤離,長武縣城失守,縣人民政府工作人員隨主力部隊戰略轉移。1949年7月25月,長武獲得解放,屬陝甘寧這區分縣行政督察區;1950年5月,長武先後隸屬咸陽專區、咸陽行政公署、咸陽地區下午公署;1983年9月,咸陽署改為地級市,長武屬咸陽市人民政府轄縣。全縣有文物遺址128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7處,唐昭仁寺以其虞書唐碑、大雄寶殿等文物吸引了境內外遊客。長武屬中華民族古人類發祥地之一,是古絲綢之路陸地通道必經之地,又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古公檀父因戍狄逼遷於歧下,唐太宗與薛家父子酣戰於「淺水塬」,郭子儀長武駐軍防守,范仲淹派宋良駐兵長武。因歷史上是「常常用武之地」而得名「長武」。也是古絲綢之路陝西的最後一站。
❹ 鄲城縣的歷史沿革
鄲城縣西周時屬厲、陳,戰國後期屬楚。秦屬陳郡苦縣和項縣。
西漢時,境內設置寧平縣(治所即今寧平)和宜祿縣(治所即今宜路)。
三國魏廢縣後,分屬陳郡 (國)武平縣和譙郡苦縣。
兩晉至南北朝,苦縣先後改名父陽縣、谷陽縣,原地域仍屬之。
隋開皇六年(586年),置鄲縣,為今鄲城設縣治之始。
唐朝時期廢鄲縣,其地北部歸鹿邑縣、真源縣,南部歸宛丘縣、項城縣。
五代至宋元,上述縣名有所更改,但轄地基本沿襲未變。
明、清兩代,地域大部分屬歸德府(今商丘)鹿邑縣,少部屬陳州府(明朝為開封府)淮寧縣、沈丘縣。
民國三年(1914年)鹿邑縣在鄲城集設縣佐 ,至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除。民國三十年(1941年),地域分屬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鹿邑縣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淮陽縣、沈丘縣。
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縣境為共產黨領導的鹿淮太縣、鹿亳太縣和沈鹿淮縣等邊區民主政權的活動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5月,析鹿邑、淮陽、沈丘3縣部分區、鄉設立河南省鄲城辦事處(縣級),屬淮陽專區。
1952年8月,政務院正式批准置鄲城縣。
1953年1月,淮陽專區撤銷,鄲城縣隸屬商丘專區。
1958年12月,隨商丘專區並入開封專區。
1961年12月,恢復商丘專區,鄲城復歸其領轄。
1965年6月,增設周口專區,鄲城縣改屬周口專區
2000年,撤銷周口專區,設立地級周口市,鄲城縣屬周口市至今。
❺ 彬縣的建置沿革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周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並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並入淳化縣,宜祿縣並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游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斗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梁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游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並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
彬縣歷史悠久。彬縣是後稷生地,公劉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居豳,定居農耕,教民稼穡。秦朝設為漆縣,東漢設置新平郡,北魏改為白土縣,西魏始設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民國初年裁州設縣。
❻ 周口市鄲城縣在歷史上屬於哪些國家
鄲城縣西周時屬厲、陳,戰國後期屬楚。秦屬陳郡苦縣和項縣。
西漢時,境內設置寧平縣(治所即今寧平)和宜祿縣(治所即今宜路)。
三國魏廢縣後,分屬陳郡 (國)武平縣和譙郡苦縣。
兩晉至南北朝,苦縣先後改名父陽縣、谷陽縣,原地域仍屬之。
隋開皇六年(586年),置鄲縣,為今鄲城設縣治之始。
唐朝時期廢鄲縣,其地北部歸鹿邑縣、真源縣,南部歸宛丘縣、項城縣。
五代至宋元,上述縣名有所更改,但轄地基本沿襲鄲城縣未變。
明、清兩代,地域大部分屬歸德府(今商丘)鹿邑縣,少部屬陳州府(明朝為開封府)淮寧縣、沈丘縣。
❼ 彬縣歷史
彬縣舊名邠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渭北塬。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3鎮247個行政村,總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之一。
夏(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地屬雍州。
彬縣大佛寺
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為豳國。史傳公元前16世紀夏末商初,公劉率部落成員居豳,建立豳國。商末、戎狄入侵,太王(古公亶父)遷岐下周原。
西周(前11世紀~前770),豳(邑)地屬王畿。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屬秦國。
秦(前221~前206),設漆縣,屬秦朝廷直轄地(內史)。
西漢(前206~8),仍置漆縣,初沿襲秦制,後隸屬司隸部左扶風。王莽改漆縣為漆治縣。
東漢(25~220),初沿襲西漢制。興平元年(194),析左扶風的漆縣、安定郡的鶉觚縣,設立新平郡。
魏晉(226~316),仍設新平郡,轄漆縣、汾邑縣,隸屬雍州。
東晉(317~419),初沿襲西晉制。至後秦,郡、縣俱廢。
南北朝,先後為北魏(420~534)、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領屬。北魏,皇興二年(468),於陳陽塬設白土縣,縣治在今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隸屬涇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分涇州之新平郡設立南豳州。因寧縣時稱豳州,故加「南」字以區別。廢帝三年(554),改為豳州(因撤銷了寧縣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
隋(581~618),開皇三年(583),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大業二年(606),撤銷豳州,新平縣改屬寧州,是年寧州又改稱豳州。大業三年再改豳州(治寧縣)為北地郡,新平縣隨之又屬北地郡。義寧二年(618),分北地郡之新平縣、三水縣,復置新平郡。
唐(618~907),武德元年(618),改新平郡為豳州,轄新平、三水2縣,屬關內道。二年,分新平,置永壽縣,州轄3縣。貞觀二年(628),又分新平縣,置宜祿縣,州轄4縣。神龍元年(705),劃永壽縣歸雍州,州轄3縣。景龍元年(707),永壽縣復屬豳州,州轄4縣。開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天寶元年(742)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為邠州,屬邠寧節度。
五代(907~960),沿襲唐制,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領屬。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以定平縣屬邠州。
宋(960~1127),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屬永興軍路。乾德二年(964)劃永壽縣歸乾州,州轄4縣。熙寧五年(1072),永壽縣復屬邠州;定平縣劃出,屬寧州,州轄4縣。政和七年(1117)定平復屬邠州,州轄5縣。政和八年(1118),永壽縣分出,改屬禮泉州,州轄4縣。宣和元年(1119),劃耀州淳化縣歸屬邠州,州轄5縣。
金(1130~1234),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四月,邠州並入金。隸屬慶元路,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
元(1230~1368),正大七年(1230),邠州為蒙軍所佔,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隸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路,不久改屬風翔路。至元七年(1270),三水縣並入淳化縣,宜祿縣並入新平縣,州轄2縣。至元九年(1272),直隸陝西行中書省。
明(1368~1644),設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直隸陝西布政使司。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州轄淳化縣,改屬西安府。成化十四年(1478),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分邠州設長武縣,州轄3縣。
清(1644~1911),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1912~1949),二年(1913),廢州設邠縣,屬關中道。十七年(1928)3月,設邠乾區,隸屬陝西巡按使,轄邠縣、乾縣、永壽縣、長武縣、麟游縣、栒邑縣、淳化縣、耀縣、汧陽縣、隴縣,是年8月裁撤。二十五年(1936),在邠縣設立陝西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長武縣、栒邑縣、乾縣、醴泉縣、永壽縣、淳化縣、耀縣、同官縣。二十九年(1940),同官縣劃歸第三區,耀縣劃歸第十區,七區轄7縣。三十三年(1944),栒邑縣、淳化縣劃歸二區,七區轄5縣。三十六年(1947),區重新調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邠縣、乾縣、醴泉縣、長武縣、永壽縣、栒邑縣和淳化7縣。三十七年(1948),淳化縣歸三原分區,七區轄6縣。民國中期,彬縣地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南部邊沿地帶,彬縣北部、東北部建有革命政權。1935年8月,成立正(寧縣)栒(邑縣)、邠(縣)革命委員會,領導甘肅正寧縣,陝西栒邑縣和邠縣永樂、曹家店地區的革命斗爭。1935年10月16日,以新正縣六區(底廟)為中心建立永紅縣蘇維埃政府,活動地區包括彬縣永樂。1936年1月,正栒邠革命委員會易名新正縣蘇維埃政府。1947年
彬縣地圖
10月,成立邠縣縣政府(駐龍高鄉梁家村),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3月改屬西府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18日,將原西府分區劃為邠縣分區和寶雞分區。邠縣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長武縣、邠縣、栒邑縣、醴泉縣、乾縣、永壽縣、麟游縣。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邠縣專署、邠縣縣政府進駐縣城。
建國後,1950年5月,撤銷邠縣分區,彬縣隸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並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隸屬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遂為市屬縣至今。
❽ 涇州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涇州,上。開元戶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二。鄉五十五。元和戶一千九百九十。鄉三十。今為涇原節度使理所管州二:涇州,原州。縣九。都管戶墾田《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屬秦,至始皇分三十六郡,屬北地郡。漢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即此是也。漢以六郡良家子補羽林郎,案六郡,安定即其一焉。後漢安帝永初五年,徙其人於美陽以避羌寇,郡寄理美陽,在今武功縣界美陽故城是也。至順帝移於今理,後魏太武神?三年於此置涇州,因水為名,隋大業三年改為安定郡。大業末,金城賊帥薛舉侵擾豳、涇,武德元年太宗西討,會舉死,因平舉子仁杲,遂改安定郡為涇州。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三百四十里。東北至寧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原州平涼縣一百五十里。北至原州城三百三十里。北至慶州三百二十三里。南至鳳翔二百五十八里。東南至?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隴州私路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龍須席。賦:麻,布。
管縣五:保定,靈台,臨涇,良原,潘原。
保定縣,上。郭下。本漢安定縣地,今臨涇縣安定故城也,後漢省。後魏文帝大統元年,自高平城移於今理,屬安定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涇州。至德二年,改保定縣。
涇水,在縣東一里。
折?庶故城,在縣東十里。西魏涇州刺史乙弗貴所築,隋末薛舉屯據於此城,舉死仁杲復竊據,武德元年討平之。
萬俟丑奴餘趾,在縣東五里。丑奴,高平人,後魏建義元年僭號於此。
靈台縣,上。西至州一百里。本漢鶉觚縣,屬北地郡,周屬趙平郡,隋開皇三年屬涇州。天寶元年,改為靈台縣。今縣理西陰密故城,東接縣城,即古密國之地是也。《詩》曰「密人不恭。」
臨涇縣,上。東南至州九十里。本漢舊縣,屬安定郡。隋大業元年於今縣理置湫谷縣,取縣內湫谷為名。十二年,復為臨涇縣,皇朝因而不改。按:縣有彭陽川,去彭陽縣一百步。縣界兼有漢安武、安武、彭陽、撫夷四縣之地。
良原縣,上。東北至州六十里。本漢三水縣地,屬安定郡,今安定縣界三水故城是也。隋大業元年,分安定縣之地置良原縣,縣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為名。
?水,一名宜祿川,西自隴州華亭縣流入。
石原,在縣西南,即所謂良原也。
潘原縣,中。東至州一百里。本漢陰盤縣,屬安定郡,在今?州宜祿縣西二十三里陰盤故城是也。地有陰?驛。
❾ 求東漢末年東漢十三州以及各郡縣的名稱
司州,東漢時轄郡七: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弘農郡,京兆尹,馮翎郡,扶風郡。
青州,轄郡、國六,縣六十五:平原郡、東萊郡、濟南國、樂安國、北海國、齊國。
徐州,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東莞郡,琅琊國,彭城國,東海國,下邳郡,廣陵郡。
兗州,轄郡、國八,縣八十:陳留郡,濟陰郡,山陽郡,任城郡,東平國,東郡,泰山郡,濟北國。
豫州,轄郡、國六,縣九十七:陳郡,汝南郡,安豐郡,弋陽郡,潁川郡,梁國。
幽州,轄郡、國十一,縣九十:代郡,上谷郡,范陽郡,燕國,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昌黎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帶方郡。
冀州,轄郡、國九,縣一百:中山國,常山郡,河間郡,渤海國,安平國,清河郡,魏郡,趙國,巨鹿郡。
並州,轄郡九,縣九十八:太原、上黨、西河、雲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
荊州,轄郡七,縣一百一十七:魏興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陽郡,南鄉郡,南陽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衡陽郡,建平郡,南郡。
揚州,轄郡、國六,縣九十二:蘄春郡,廬江郡,丹陽郡,吳郡,會稽郡,鄱陽郡,臨海郡,豫章郡,臨川郡,廬陵郡,建安郡,吡陵典農校尉部。
涼州,轄郡、國十二,縣九十八: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西平郡,金城郡,隴西郡,南安郡,廣魏郡,安定郡,扶風郡,京兆郡,北地郡,馮詡郡。
益州,轄郡、國十二,縣一百一十八:陽平郡,武都郡,漢中郡,巴西郡,梓潼郡,巴東郡,廣漢郡,東廣漢郡,巴郡,涪陵郡,江陽郡,踺為郡,漢嘉郡,蜀郡,永昌郡,雲南郡,建寧郡,興古郡,朱提郡,牂牁郡,越雋郡。
交州,轄郡七,蒼太十六:交趾郡,鬱林郡,蒼梧郡,朱崖郡,高涼郡,南海郡。
雍州,漢光武帝定都洛陽,設立過雍州,但是不久取消, 轄郡九。
(9)歷史上的宜祿縣在哪裡擴展閱讀:
東漢全國設十三州,一州所轄郡、國多少不等。每州設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屬郡、國,督察郡、縣官吏和地方豪強,糾舉不法,彈劾污吏。
東漢靈帝中平五年,選朝廷重臣出任州牧。從此,州逐漸變成行政區,州牧也成為常設的一方軍政長官。東漢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資望輕重為轉移。
❿ 三國演義時期各個州的城、縣、村
荊州:襄陽、長沙、江陵、武陵、零陵、桂陽、江夏、南陽(宛城)、新野、魏興(西城)、上庸、南鄉、新城。
揚州:柴桑、建業、吳、廬江、曲阿、丹陽、會稽、建安、吳郡、豫章、廬陵、合肥、壽春
司州:洛陽、平陽、河東(安邑)、弘農、河內
交州:交趾、九真、曰南、南海、蒼梧、合蒲、珠崖、鬱林、桂林
雍州:京兆(長安)、馮翊、扶風、安定、新平、廣魏、天水、南安、隴西
涼州:西平、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天水、安定、冀城
冀州:鄴、陽平、清河、平原、廣平、巨鹿、安平(信都)、南皮、樂陵、河間、常山
並州:上黨、西河、太原(晉陽)、樂平、雁門
幽州:代郡、上谷、薊、范陽、漁陽、右北平、遼西、昌黎、玄菟、遼東、樂浪、帶方
青州:樂安、臨淄、北海、城陽、東萊
徐州:東莞、琅邪、東海、彭城、下邳、廣陵、小沛
兗州:陳留、濮陽、山陽、任城、泰山、東平、濟北
豫州:魯郡、沛縣、睢陽、陳郡、穎川(許昌)、譙郡、汝南、弋陽、安平
1.司隸校尉部
京兆尹 治長安(今陝西長安三橋)。
領10縣:長安、長陵、陽唆、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右扶風 治槐里(今陝西興平)。
領15縣:槐里、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旬邑、安陵。
左馮翎 治高陵(今陝西高陵)。
領13縣:高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沒(去三點水加示部旁)栩、雲陽。
河東郡 治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
領19縣:安邑、聞喜、猗氏、大陽、河北、蒲坂、汾陰、皮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蟲加三點水)澤、東垣。
弘農郡 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黃河南岸)。
領9縣:弘農、陝縣、湖縣、華陰、盧氏、黽池、新安、宜陽、陸渾。
河南尹 治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領21縣:雒陽、平縣、平陰、谷城、河南、新城、梁縣、偃師、緱氏、鞏縣、成皋、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新鄭、密縣、京縣。
河內郡 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橋南)。
領18縣:懷縣、武德、平皋、州縣、溫縣、河陽、野王、波縣、軹縣、沁水、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盪陰、林慮。
2、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領17縣:陽翟、陽城、輪氏、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潁陰、許縣、新汲、鄢陵、長社。
汝南郡 治平輿(今河南汝南射橋)。
領37縣:平輿、上蔡、灈陽、吳房、西平、定潁、召陵、洇(去因加隱)強、西華、征羌、汝陽、南頓、陽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陽、安陽、新息、弋陽、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鮦陽、固始、項縣、宜祿、新陽、宋國、思善、城父、山桑、細陽、汝陰、慎縣。
陳 國 治陳縣(今河南淮陽)。
領9縣:陳縣、新平、寧平、武平、苦縣、柘縣、陽夏、扶樂、長平。
梁 國 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城)。
領8縣,睢陽、蒙縣、寧陵、鄢縣、谷熟、虞縣、下邑、碭縣。
沛 國 治相縣(今安徽濉溪張集)。
領21縣:相縣、肖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鄼縣、譙縣、鄲縣、鑕(去質加至)縣、竹邑、蘄縣、符離、谷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
魯 國 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領6縣:魯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3、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 治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
領17縣:陳留、雍丘、尉氏、扶溝、圉縣、襄邑、己吾、考城、外黃、濟陰、東昏、小黃、浚儀、封丘、平丘、長垣、酸棗。
東 郡 治濮陽(今河南濮陽慶祖北)。
領15縣:濮陽、白馬、燕縣、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東阿、范縣、谷城、臨邑、樂平、發平、聊城、博平。
濟陰郡 治定陶(今山東定陶城西北)。
領11縣;定陶、冤句、乘氏、句陽、成陽、鄄城、廩丘、離狐、成武、單父、己氏。
山陽郡 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昌邑)。
領10縣:昌邑、巨野、金鄉、東緡、防東、方與、高平、湖陸、南平陽、瑕丘。
任城國 治任城(今山東微山魯橋)。
領3縣:任城、亢父、樊縣。
東平國 治無鹽(今山東東平宿城)。
領5縣:無鹽、壽張、須昌、富城、章縣、東於陸、寧陽。
濟北國 治盧縣(今山東長清馬上附近)。
領5縣:盧縣、茌平、蛇丘、剛縣、成縣。
泰山郡 治奉高(今山東泰安范鎮)。
領12縣:奉高、博縣、梁甫、巨平、茌縣、嬴縣、牟縣、萊蕪、蓋縣、南武陽、費國、南城。
4、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 治平原(今山東平原飲馬店附近)。 領10縣:平原、高唐、祝阿、漯陰、安德、鬲國、西平昌、般縣、樂陵、厭次。
濟南國 治東平陵(今山東章丘棗園西北)。 領10縣;東平陵、土鼓、歷城、台縣,著縣、菅縣、東朝、鄒平、梁鄒、於陵。
樂安國 治臨濟(今山東高青高城鎮)。 領9縣:臨濟、高苑、千乘、樂安、博昌、利縣、寥城、壽光、益縣。
齊 國 治臨菑(今山東淄博臨淄區齊都)。 領6縣:臨菑、西安、昌國、般陽、廣縣、臨朐。
北海國 治劇縣(今山東昌樂堯溝鎮)。 領18縣:劇縣、東安平、平壽、營陵、朱虛、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於、都昌、下密、膠東、即墨、壯武、挺縣、觀陽。
東萊郡 治黃縣(今山東龍口黃城集)。 領12縣:黃縣、嵫(去山加巾)國、曲城、掖國、當利、盧鄉、牟平、東牟、昌陽、長廣、不其、黔陬。
5、徐州刺史部
琅邪國 治開陽(今山東臨沂北戴城子)。 領13縣,莒縣、東安、東莞、姑幕、諸縣、東武、琅邪、溝曲、陽都、臨沂、開陽、即丘、繒國。
東海郡 治郯縣(今山東郯城城北)。 領13縣:郯縣、襄賁、蘭陵、丞縣、陰平、戚縣、昌慮、合鄉、祝其、利城、贛榆、朐縣、厚丘。
彭城國 治彭城(今江蘇徐州)。 領8縣:彭城、留縣、廣戚、傅陽、武原、呂縣、梧縣、甾丘。
下邳國 治下邳(今江蘇邳縣古邳)。 領16縣: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慮、僮國、夏丘、徐縣、睢陵、盱眙、高山、淮陵、東城、曲陽、淮浦、淮陰。
廣陵郡 治廣陵(今江蘇揚州城北)。 領12縣:廣陵、江都、輿國、堂邑、海陵、高郵、平安、東陽、淩縣、射陽、誨西、鹽瀆。
太多,我就不一一復制了
樓主自己打開看吧 http://tieba..com/f?kz=527702683
村很難查的,只有州郡縣
http://www.3guogame.com/3guohtml/sgyy.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