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寧津縣的名勝
蟋蟀文博館
該館總面積580平方米,以「弘揚蟋蟀文化、展現民俗底蘊」為主題,綜合運用聲、光、電等現代高新技術手段,採取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突出收藏、研究、展示三大功能,主要包括互動多媒體、浮雕、圓雕、蟋蟀文化故事、蟋蟀標本、書畫、蟋蟀用具等,為
蟋蟀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化交流場所。
碧霞祠
寧津碧霞祠又叫李滿碧霞祠,位於寧津縣城北13公里、大柳鎮鎮政府駐地北3公里處。由於歷史的原因碧霞祠遭到破壞,1992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得以重建。
B. 寧津縣的名人
劉翰(生卒年月不詳),宋代名醫,山東寧津縣人。劉翰祖傳中醫,世代研習醫道,曾任朝散大夫、鴻臚寺丞。
宋延年(?—1901),字錦彪,山東寧津縣人,自幼酷愛武術,空閑練武漸精,經縣試獲第三名。
龐際雲(?—1884),原名震龍,字省三,山東寧津縣人,幼年勤奮好學,天資聰慧,清道光二十三年中舉人,咸豐二年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俗稱翰林,後人稱龐翰林。 張長俊 男,1964年9月出生在寧津縣保店鎮西街,師從天津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剪紙學會會長仉風皋先生。
王培元 男,1959年9月出生,祖籍河北省吳橋縣,在寧津縣婦幼保健院工作,詞作家(國家二級作詞)。
王煥琦 男,漢族,1949年11月出生,寧津縣張大庄鄉王壕村人,小學文化,中共黨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張慶峰 男,70年代出生,山東寧津人,從事過地毯圖案設計,廣告裝璜,現為寧津縣清風書畫院院長。
C. 寧津屬於什麼市
寧津縣隸屬於德州市。
寧津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冀魯交界處,東臨樂陵市,南連陵城區,西與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的吳橋、東光、南皮三縣隔河相望。
寧津縣隸屬於德州市,屬黃河沖積平原,區劃面積833平方公里,轄2個街道、9個鎮、1個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304個農村社區,人口47萬,耕地73萬畝,屬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2.3°C,降水526.2毫米,光照2764.6小時。
寧津縣歷史悠久,縣域文化源遠流長,是全國有名的「文化縣」,是「中國五金機械產業城」、「中國實木傢具之鄉」、「中國桌椅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雜技)之鄉」和「中華蟋蟀第一縣」。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區)。
(3)寧津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寧津縣旅遊景點
1、寧津文化藝術中心
寧津縣文化藝術中心是縣委、縣政府為打造文化強縣和旅遊強縣而投資興建的民生城建項目,於2010年12月建成使用,分為四層主體樓和文化廣場兩部分,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
一樓設有寧津展覽館、大型影劇院和多功能廳,二樓設有寧津蟋蟀文博館、雜技文博館、《大刀記》文博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美術館、博物館、美術培訓館、舞蹈訓練館八大展館,布局新穎、設施先進、內容豐富。
2、康寧湖風景區
康寧湖雜技主題文化公園由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文昌路西側,黃河大街南側,寧德路東側規劃佔地1080畝,總投資4.5億元,是一座集雜技文化、旅遊、休閑、娛樂於一體的水景主題綜合公園,也是寧津縣打造「雜技之鄉,蟋蟀之都,美食之城」的點睛之筆。
康寧湖雜技主題文化公園以寧津傳統雜技文化為主要元素,以金小丑雜技文化景觀大道、雜技文化景觀柱、雜技浮雕和主題雕塑為主景觀,輔以古建築群、水面、噴泉、假山、親水平台、植被等特色景觀。
同時採用體量尺度、實體、空間、材質、色彩、紋理等造型藝術手法,將主體雕塑、景觀小品、欄桿、路燈、標牌、標識、室外傢具、樹木等細部實體與雜技文化元素統籌結合,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以雜技藝術文化為主題,以雜技元素為鏈接的特色文化景區。
3、寧津縣崔楊文化風景區
寧津縣崔楊文化風景區被評為國家2A級旅遊景區。在抗戰初期,寧津崔楊村一帶曾是冀魯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活動的中心,肖華司令員、津南地委書記馬振華烈士經常在此居住活動。
當時為支持抗戰,崔楊村組織起四盤鐵匠爐,為八路軍游擊隊打造大刀,崔楊村民踴躍參軍,後來有17名烈士為國捐軀。
抗日戰爭紀念館很快建了起來,2015年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館藏500多件抗戰文物和圖片,是全省最大的村級紀念館。在旅遊的推動下,抗日名將肖華舊居、婚房、指揮部遺址也陸續被修繕,對外開放。
D. 寧津是哪裡的
寧津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冀魯交界處,東臨樂陵市,南連陵縣,西與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的吳橋、東光、南皮三縣隔河相望。
屬黃河沖積平原,區劃面積833平方公里,轄9鎮1鄉2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04個農村社區,人口47萬,耕地73萬畝,屬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2.3°C,降水526.2毫米,光照2764.6小時。
寧津縣歷史悠久,縣域文化源遠流長,是全國有名的「文化縣」,「雜技之鄉」的美譽斐名海內外,「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上保店」的「三大名吃」更是被人們所熟知。
E. 寧津縣的歷史沿革
名稱變更
原名臨津縣,因臨鬲津河得名。金天會六年(1128年)秋,縣城毀於大水,東遷現址,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
歷史沿革
唐虞時期為兗州域。夏、商時期為鬲國地。周為兗州域齊無棣邑地。春秋時期屬齊地。戰國時期為趙地臨樂邑。
秦屬巨鹿郡,因地處古胡蘇河畔,置胡蘇亭(今縣城西保店鎮)。漢時縣境西部屬東光縣,南部屬重平縣,東北部歸臨樂縣。三國時期屬魏地冀州樂陵郡新樂縣。北魏屬滄州安德郡重平縣。東魏天平元年(534年),由胡蘇亭改置胡蘇縣,屬冀州渤海郡。北齊天保四年(553年),廢胡蘇縣,並入重平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制胡蘇縣,屬兗州平原郡。唐武德六年(623年)胡蘇縣屬滄州;天寶元年(742年)胡蘇縣改名臨津縣,先後屬景州、滄州。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元年(936年)割瀛州與契丹,臨津縣屬瀛州。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收復瀛州地,臨津縣屬河北道瀛州。宋熙寧六年(1073年)廢臨津縣,並入南皮縣,縣城更名保安鎮。金天會五年(1127年)復置臨津縣,屬河北東路景州;天會六年(1128年)秋,臨津縣城毀於大水,東遷12公里,即今縣城,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元、明、清均屬河間。
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直隸改稱河北,寧津屬河北省1940年,為紀念中共津南地委書記馬振華烈士,改名為振華縣。
1949年初復名寧津縣,先後隸屬渤海行署、滄南行署、德州專區、滄州專區、天津市、滄州專區、德州地區。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准撤銷德州地區和德州市,設立地級德州市和德城區。此縣劃歸德州市。
F. 山東寧津有什麼名吃
長官包子,產地是寧津縣長官鎮,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其特點是:面白皮薄、肉多餡肥、入口軟而不粘、兜餡韌而不破,上捏三十二折,熟後如盛開的菊花,形味俱佳。
大柳面大柳面產地在寧津縣大柳鎮,它以條長數尺,梳而不亂,縷分條析,軟而有力著稱,故又有「弓弦面條」「金絲纏碗」之美名。大柳面因最初形成於寧津縣大柳鎮,故名「大柳面」。相傳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最初由張家面鋪所創,清光緒年間,張家面鋪的第5代傳人張連貴,十幾歲就熟練掌握了擀麵的技藝和面鹵的調配方法。他收教徒弟,擴大經營,技藝代代相傳。
現寧津縣城開設的大柳面館有三、四家,以張連貴的得意門生??王文選其子王福成,在舊城南首開設的「正宗大柳面館」最為地道。寧津縣其它鄉鎮也有經營大柳面的,其大柳鎮的幾家面館,每到夏日生意火爆時,河北等地的食客便駕車前來品嘗。
大柳面有其獨特的製作工藝,以精粉為主料,加入適當比例的配料,不同季節,配料的比例也不一樣,然後加水和面,擀成薄片。醭面以細玉米面為最佳,現在一般都使用玉米澱粉。制條時,刀工講究粗細均勻,輕按快切,製成後,撒開如網,搭桿如絲,下鍋制熟後,韌而不斷,筋軟光滑。
大柳面的鹵可謂多種多樣,最主要的一點是因人而宜,客人喜歡什麼樣的就做什麼樣的。一般在明檔上擺五六種,到時由客人自選,然後再加調配料,如黃瓜絲、香醋、香椿芽等,拌食的調配料可多達十幾種。大柳面營養豐富,易於消化,老少皆宜。其特點是,細如粉絲,色如嫩柳,素有「弓弦面」、「金絲纏碗」的美稱。 近幾年,省內外許多飯店慕名而來,參觀學習,大柳面名師王文選也曾多次到外地表演,傳授技藝。1981年,「日本料理團」來德州時,王師傅進行了操作表演,日本客人品嘗後贊不絕口。據悉,1979年《中國新聞》就曾報道過寧津大柳面。1982年《中國財貿報》、《中國鄉鎮企業報》,1987年山東電視台也介紹過大柳面。最近「大柳面」還注冊了商標,製成真空包裝的商品,銷往國內的多個城市。
保店驢肉保店驢肉始於清朝嘉慶年間,原產地是寧津縣保店鎮,創始人為李氏三兄弟。其特點是肉質鮮嫩、瘦而不柴、爛而不散。一般以冷食為上,常為酒宴之佳餚,已被載入《中國土特產品名吃大辭典》。
G. 山東寧津縣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9年8月12日,山東寧津縣轄9個鎮、1個鄉。9個鎮:柴胡店鎮、時集鎮、杜集鎮、長官鎮、大柳鎮、相衙鎮、保店鎮、大曹鎮、張大庄鎮。1個鄉:劉營伍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鄉鎮:
1、劉營伍鄉
劉營伍鄉位於寧津縣北10公里處,與河北省東光縣交界,總面積36平方公里,轄8個社區37個自然村,耕地3.5萬畝。該鄉把棉紡行業確定經濟發展主導產業,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打造集棉花收購、加工、紡紗、織布一條龍的產業聚集區。同時,大力發展了畜牧養殖業和葡萄種植產業。
2、柴胡店鎮
柴胡店鎮位於縣城東南部,史稱青龍古鎮,面積113平方公里,轄56個社區,132個行政村,耕地10萬畝,鎮域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濱德高速公路和314省道穿鎮而過,是寧津縣科學發展綜合示範鎮、德州市市級中心鎮、山東省文明鎮、山東省「百鎮建設示範行動」示範鎮、山東省西部經濟隆起帶區域重鎮。
按照「工業立鎮、文化強鎮、商貿活鎮、蔬菜富鎮」的總體思路,全力打造「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鄉村秀美、生機盎然」的科學發展綜合示範強鎮。
3、張大庄鎮
張大庄鎮地處兩省三縣(山東省、河北省,寧津縣、東光縣、南皮縣)交界,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15個社區,耕地面積4.52萬畝。近幾年已發展形成:木器加工,糧食收購、化工、棉花加工、五金機械加工五大類產業群。該鎮還擁有魯西北最大的糧食收購基地、交易量最大的化工物流企業。
4、大柳鎮
大柳鎮位於縣城北10公里處,總面積51.8平方公里,轄17個社區,2.78萬人,耕地面積5.8萬畝。鎮內著名的李滿碧霞祠與泰山碧霞祠齊名,已有百年的歷史。「大柳面」作為寧津美食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名遠揚。近年來,形成了以汽車內飾件、木器加工、紡織紗管、五金標准件製造等行業為主的產業體系,其中汽車內飾件、木器加工業居全國領先地位。
該鎮還是德州西瓜、花卉苗木的主要生產基地,全鎮西瓜種植面積在1200畝以上,生產的「京新」、「華夏新紅寶」等西瓜品種在全國西瓜評比會上獲得部優產品稱號,建有以李滿、小郭、王壕為中心的萬畝花卉苗木繁育基地。
5、相衙鎮
相衙鎮位於縣城西部,西隔漳衛新河與吳橋、東光兩縣相望,總面積54平方公里,轄18個社區67個自然村,耕地4.2萬畝,是全縣棉花和果品主要的生產基地,素有「氣泵之鄉」的稱譽。近年來,全鎮工農業發展迅速,農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H. 寧津屬於哪個市
寧津屬於德州市。
寧津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冀魯交界處,東鄰樂陵市,南連陵城區,西與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的吳橋、東光、南皮三縣隔河相望,總面積833平方千米。
寧津縣境內有國家一級文物漢代陶樓,有建於明永樂年間的長官清真寺,有連體並生數百年的奇異之樹楊抱槐,有風味獨特的"三大名吃"長官包子、大柳面和保店驢肉。
(8)寧津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寧津縣境地處華北平原東部的黃泛區平原之中,地貌為西南高東部低的傾斜地面,有古河漫灘、緩坡、決窪三種平原,局部出現緩崗和河槽,地面形成為高、坡、窪、沙相間分布的黃河沖擊地貌。
寧津縣地貌屬華北地台渤海凹陷的一部分。凹陷形成較早,約在古生代後期。隨同泰山、太行山、燕山等高地隆起。平原部分下降而初具規模。
到第三紀中期的喜馬拉雅運動,渤海凹陷劇烈下降副海平面以下,而成為海水入侵地帶,直到中更新世,華北還大部分為淺海。
後隨之內應力消弱,外應力加強,以黃河為主的河流不斷決泛,泥沙的充填沉積,使地面不斷升高,海水不斷東退,歷經滄桑,逐漸形成了現在這廣闊平坦的第四紀沉積層深厚的黃泛平原。
I. 寧津的歷史文化
寧津縣歷史悠久,縣域文化源遠流長,是全國有名的「文化縣」,「雜技之鄉」的美譽斐名海內外,「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上保店」的「三大名吃」更是被人們所熟知。寧津蟋蟀寧津蟋蟀居全國之首,兼具南北蟲的特點,而集於一身。寧津蟋蟀即有南方蟋蟀的優點,即有南蟲的個大、頭大、頂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又有北方乾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受口與兇悍,具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故是近年來全國蟋蟀大賽的冠軍。並在香港蟋蟀比賽中兩次奪魁。故而形成了全國性的蟋蟀市場,吸引了許多大城市的人慕名而來。
歷史上寧津蟋蟀聞名北方,為歷代帝王斗蟋的進貢名產地。故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民間傳說。
「雒」姓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姓氏。而寧津就有兩個村落聚集這一姓氏。東雒村是主體,有300多戶、1000多人口,憑借著「雒」姓吸引著學者遊客參觀訪問東雒村,了解「雒」的相關歷史,東雒村人民淳樸善良、勤勞能幹,以這樣的品德獲得了旅客的好評。相信東雒村會發展自身的優勢,不久就會發展成一個旅遊勝地。
J. 山東省德州市東七里鋪距今多少年的歷史了
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新華街道於官屯社區曾有七西、七中、七東3個行政村,在明清時期合稱南七里鋪村。村名來源於過去的驛傳制度,此處因設有驛站且距城七里,故作驛站名稱呼之。解放後為便於管理,人為分成3個行政村,並按中東西方位取名。現如今,3個行政村又合並建立了三七社區。這個社區的前面是岔河,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徹底根治運河水患,而沿陳公堤修建的泄洪河道,於寧津縣的大曹鎮處與減河並流。南七里鋪村不僅歷史長而且故事多。陳氏家族曾是這個村的名門大戶,家族中自然有說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