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上真觀距今多少年歷史

上真觀距今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19 20:09:05

① 蘇州區域詳解

市情概況
蘇州,古稱吳、吳都、吳中、東吳、吳門,現簡稱蘇。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江蘇省第二大城市。 蘇州位於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海口處,京滬鐵路、京滬高鐵和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是蘇州相冊(15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蘇州是中國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是江蘇省的經濟中心、工商業和物流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下轄的常熟市、崑山市、吳江市、太倉市和張家港市等五個縣級市的經濟實力均列全國百強縣(市)前十位,其中崑山、張家港、常熟分別位居第一,第三位。 在2009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蘇州位居全國第九,唯一進入前10名的地級市。 蘇州位置
蘇州東鄰上海,瀕臨東海;西抱太湖,背靠無錫,隔湖遙望常州;北瀕長江,與南通隔江相望,南臨浙江,與嘉興接壤,所轄太湖水面緊鄰湖州,東距上海市區80千米。是江蘇省的東南門戶,上海的咽喉,蘇中和蘇北通往浙江的必經之地。 蘇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因其從古至今繁榮發達、長盛不衰的文化和經濟,被譽為「人間天堂」,素有「絲綢之都(絲綢之府)」、「園林之城」。蘇州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又因其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城特色,而有「東方威尼斯」、「東方水都(東方水城)」之稱。現今的蘇州已經成為「城中有園」、「園中有城」,山、水、城、林、園、鎮為一體,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古韻今風、和諧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 蘇州
2004年曾經成功舉辦世界遺產大會。2006年舉辦了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 2007舉辦了第16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並將金雞獎初評永久評獎基地落戶——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2007年12月22日,永久落戶蘇州太湖的全國首個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全國性一級民間社團組織——太湖文化論壇,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太湖文化論壇的成立將為世界文明的對話以及區域文明的合作搭建一個永久性的平台。太湖文化論壇永久壇址設在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中信太湖城,太湖文化論壇常務理事會設在中國北京。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共11個。蘇州共轄6個市轄區(金閶區、滄浪區、平江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代管5個縣級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太倉市、崑山市、吳江市)。市區戶籍人口240.21萬人。全市暫住登記人口472萬(2009年數據)。蘇州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市轄區
【吳中區】 (面積 672平方千米,人口599650人。郵政編碼215128) (駐長橋街道) 長橋街道/越溪街道/郭巷街道/橫涇街道/香山街道/蘇苑街道/龍西街道/城南街道/角直鎮/木瀆鎮/胥口鎮/臨湖鎮/東山鎮/金庭鎮(舊稱-西山鎮)/光福鎮 【相城區】 (面積 416平方千米,人口369269人。郵政編碼215131 (駐元和街道)元和街道/太平街道/黃橋街道/北橋街道/望亭鎮/黃埭鎮/渭塘鎮/陽澄湖鎮 【金閶區】 (面積 37平方千米,人口207926人。郵政編碼215008) (駐石路街道) 石路街道/留園街道/虎丘街道/白洋灣街道/彩香街道 蘇州行政區劃圖
【平江區】 (面積 22平方千米,人口228913人。郵政編碼215005) (駐平江路街道) 觀前街道/平江路街道/蘇錦街道/婁門街道/城北街道/桃花塢街道 【滄浪區】 (面積 25平方千米,人口325542人。郵政編碼215006) (駐雙塔街道) 雙塔街道/南門街道/胥江街道/吳門橋街道/葑門街道/友新街道 【虎丘區】 (蘇州高新區)面積 258平方千米,人口331363人。郵政編碼215004) (駐獅山街道) 獅山街道/橫塘街道/楓橋街道/鎮湖街道/滸墅關鎮/ 通安鎮/東渚鎮
縣級市(代管)
常熟市(駐虞山鎮)(面積1263平方千米,人口1066417人。郵政編碼215500) 轄9鎮1街 虞山鎮/碧溪街道(2010.6設)/梅李鎮/海虞鎮/古里鎮/沙家浜鎮/支塘鎮/董浜鎮/尚湖鎮/辛庄鎮 崑山市(駐玉山鎮)(面積 927平方千米,人口699885人。郵政編碼215300) 轄10鎮 玉山鎮/巴城鎮/周市鎮/陸家鎮/花橋鎮/澱山湖鎮/張浦鎮/周庄鎮/千燈鎮/錦溪鎮 張家港市(駐楊舍鎮)(面積 813平方千米,人口900132人。郵政編碼215600) 轄8鎮 楊舍鎮/塘橋鎮/金港鎮/錦豐鎮/樂余鎮/鳳凰鎮/南豐鎮/大新鎮 吳江市(駐松陵鎮)(面積1192平方千米,人口797240人。郵政編碼215200) 轄9鎮 松陵鎮/盛澤鎮/同里鎮/汾湖鎮/平望鎮/橫扇鎮/七都鎮/震澤鎮/桃源鎮 太倉市(駐城廂鎮)(面積 642平方千米,人口467168人。郵政編碼215400) 轄7鎮 城廂鎮/沙溪鎮/瀏河鎮/浮橋鎮/璜涇鎮/雙鳳鎮/陸渡鎮
其它
蘇州工業園區(與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設的具有影響力的工業園區)區域面積288平方千米 人口339398人 (駐婁葑鎮) 婁葑鎮/唯亭鎮/勝浦鎮
編輯本段環境
主要數據
2007年蘇州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99.83%;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75.58%,比上年提高6.17個百分點;市區空氣環境質量優良以上天數達到326天,比上年提高2天。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經緯
市中心位於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2′
氣候
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溫15.5℃,1月均溫2.5℃。7月均溫28℃。 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雨量充沛,平野稻香,碧波魚躍,農副物產十分豐富,人們傳誦的「近炊香稻識紅蓮」、「桃花流水鱖魚肥」、「夜市買菱藉,春船載綺羅」的詩句,就是歷代詩人對蘇州物產富足的贊美和謳歌。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蘇州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太湖
地形 蘇州市隸屬於兩個省一級的自然地理區: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和太湖平原地區,分屬於4個二級自然區:沿江平原沙洲區、蘇錫平原區、太湖及湖濱丘陵區、陽澄淀泖低地區。地貌特徵以平緩平原為上,全市的地勢低平,自西向東緩慢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陽澄湖和吳江一帶僅2米左右。
山脈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區和太湖諸島,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還有南陽山(338米)、西洞庭山縹緲峰(336米)、東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靈岩山(182米)、漁洋山(170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等。
水系
蘇州境內河港交錯,湖盪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於西隅的太湖和漕湖;東有澱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長江及京杭運河貫穿市區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東進淀泖後,經黃浦江入江;運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黃浦江東泄入江,由此形成蘇州市的三大水系。 蘇州地區河網密布,市區是江南水網的中心和全國河流最密集的地區,周圍是全國著名的水稻高產區,農業發達,有「水鄉澤國」、「天下糧倉」、「魚米之鄉」之稱。有宋以來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綜述
蘇州自古有京杭運河貫穿而過。現有京滬鐵路以及312,204等多條國道經過蘇州。蘇州有光福機場(軍用為主),並與無錫市政府、江蘇省政府合資建設蘇南碩放國際機場;鄰近的主要機場還有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浦東國際機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等。其高速公路密度達到德國水平,是交通 滬寧高速 雙向8車道
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樞紐城市。蘇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有491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數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路網密度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01年至今,滬寧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繞城高速公路、滬蘇浙高速公路、蘇通大橋南接線工程等相繼建成通車。期間,滬寧高速公路和蘇嘉杭高速公路南段還實施了改擴建,方便駕駛員和市民出行。高速公路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5.78公里,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蘇州全市還建成了高速公路樞紐11個,互通50個,形成了「一縱三橫一環二射」的高速公路網,全市95%的鄉鎮實現了15分鍾上高速公路。
水運
蘇州組合港:蘇州位於長江南岸,建港條件優越,建有張家港港、常熟港、太倉港,均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2002年,由原張家港港、常熟港和太倉港三港合一組建成的新興港口蘇州港,原三個港口相應成為蘇州港張家港港區、常熟港區和太倉港區。張家港港務集團現有萬噸級泊位16個,常熟港萬噸級以上泊位11個,太倉港已建成集裝箱、件雜貨、石化等各類大小泊位5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4個。蘇州港繁忙的業務,使蘇州成為我國重要的水(海)運城市。蘇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4634.1萬噸,比上年增長21.1%,集裝箱吞吐量272萬標箱,比上年增長5.8%。2009年末蘇州港已建成萬噸以上泊位105個。
長途客運
蘇州是江蘇省通往上海、浙江的「東南門戶」.蘇州市區共有4個長途客運站----蘇州客運北站,蘇州客運南站,蘇州客運西站,蘇州吳中區客運站. 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上半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10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一級公路113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德國水平,全市95%的鄉鎮實現15分鍾上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公路以上水平。
鐵路
蘇州站是上海鐵路局直屬站,是辦理客貨運輸的特等站。位於蘇州城區北端外城河北岸。市區還有蘇州新區站、蘇州園區站、高鐵蘇州北站等火車站。 滬寧城際軌道交通工程,是繼合寧城際鐵路之後,江蘇省又一條城際鐵路專線。它將成為長三角地區城際交通的重要快速通道。這條時速350公里的城際鐵路從現在的南京引出,經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和上海等21個車站,全長300公里,其中,江蘇省境內269公里,工程建設總投資約400億元,由鐵道部、上海市和江蘇省共同出資建設。 在建的京滬高鐵正線全長約1318km,線路自北京南站西端引出經北京南站、廊坊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滄州西站、德州東站、濟南西站、泰安西站、曲阜東站、滕州東站、徐州東站、宿州東站、蚌埠南站、(定遠站)、滁州南站、南京南站、鎮江西站、丹陽北站、常州北站、無錫東站、蘇州北站、崑山南站、虹橋站。
地鐵軌交
蘇州為中國第一個獲批軌道交通的地級市城市,目前獲得國家批准正在建設的有地鐵1號線、2號線、4號線,地鐵1號線於2007年12月26日舉行開工典禮,預計2011年6月通車。蘇州地鐵2號線於2009年12月25日開工建設,預計2014年6月通車。4號線於2010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 蘇州地鐵標志
2014年-2015年,4號線、8號線一期也有望建成通車,並逐步實現蘇州軌交網路與上海、無錫等周邊地區軌交的接軌。 蘇州市遠期(2030年前)地鐵線網規劃將建成9條線。總長為318公里,其中,中心城區265公里。其中中心城區為220公里。中心城區站點數量181座,換乘站37座。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綜述
公元前514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前來投奔的楚國大臣伍子胥建吳國都城闔閭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城裡仍有許多當年留下的地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蘇州城建城早,規模雄大,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為國內外所罕見。蘇州古城的古跡密度在中國僅次於北京和西安,列全國第三位。蘇州古城和蘇州園林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遺產」集於一身。而崑曲、陽澄湖大閘蟹、周庄是三張國際級、重量級品牌。 蘇州園林甲天下,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其中九座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截止2009年有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世界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進入國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的有蘇州古城歷史街區和江南水鄉古鎮.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拙政園、留園兩席;「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鍾聲。 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 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蘇州發現了許多遠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為豐富,著名的有趙陵山遺址、少卿山遺址、綽墩遺址、草鞋山遺址、羅墩遺址等,其中趙陵山遺址1992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蘇州現有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崑山周庄、吳江同里、蘇州角直),7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蘇州東山、蘇州西山、蘇州光福、蘇州木瀆、吳江震澤、太倉沙溪、崑山千燈),還有一大批保存較好的古鎮(如吳江的黎里、盛澤,崑山錦溪,太倉瀏河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吳中區的東山村、明月灣),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平江路 ,山塘街。
名稱由來
相傳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季歷有子昌,古公亶父認為昌有興王業的才能,想把君位傳給季歷再傳於昌。泰伯、仲雍了解了這一意圖後,為尊重父意,避讓君位而逃避到當時被稱為荊蠻之地的江南。並隨鄉入俗,自行「斷發文身」。表示他們已是荊蠻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繼位了。他們的這一義行,以及他們帶來的周族先進的文化和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擁護,在梅里,泰伯被擁立為君長,國號為「勾吳」(勾吳的「勾」是荊蠻語的發聲詞,無實際意義,勾吳即吳。但在出土的吳國青銅器上,作「攻吳」、「工吾」等,沒有「勾吳」)。泰伯到梅里,這梅里是指什麼地方,至今說法不一。至南朝無錫縣令劉昭注《後漢書·郡國志》時方說無錫梅里有泰伯墓,但沒有發現有城的遺址。在蘇州靈岩山下發現了春秋時大城的遺址。 從泰伯起十九傳至壽夢繼位稱王(公元前585年),吳國始有確切紀年。吳國的都城不斷遷徙,隨著吳國的崛起,需要尋找新的建都地,而位於太湖東北岸的蘇州,由於自然條件十分優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壽夢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將都城遷至蘇州。並經過多年的不斷經營,具有相當規模。可是由於史籍沒有記載,當時城址已無從查考。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國。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池,自此,蘇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後越國滅吳,並於公元前379年將越國都城遷到姑蘇,戰國時期,公元前248年,楚國春申君受封於吳,並以蘇州(吳墟)為首邑,為蘇州的發展作出貢獻,蘇州至今有地名黃埭和位於蘇州古城王洗馬巷內的春申君廟紀念他,並把他作為蘇州的守護神供奉在城隍廟內。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吳都城設會稽郡、吳縣,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縣,或有時稱為吳州。公元589年,隋改吳州為蘇州(以蘇州城西姑蘇山得名,蘇州的名稱始此。另姑蘇山由吳王闔閭建姑蘇台得名,現山上仍有遺跡)。公元778年,唐朝設蘇州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從此,蘇州名稱被固定作為通稱。公元1113年,宋改蘇州為平江府。綜合歷史變革,蘇州有很多的別稱:姑蘇、吳、吳縣、東吳、平江、吳中等等。又由於蘇州城內河道縱橫,又稱為水都、水城、水鄉,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游記》將蘇州贊譽為東方威尼斯.蘇州古城被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贊為「鬼斧神工」。
建置沿革
吳:西周 闔閭大城 吳都(公元前514年) 吳:越滅吳 徙都 吳為越都 (公元前379年) 吳:春申君黃歇受封於吳 為都邑 (公元前248年) 吳縣:秦始皇帝二十五年 會稽郡治所(公元前222年) 泰德:王莽篡漢,復古改名,仍為會稽郡治所(公元8年) 吳縣:漢永建四年 吳會分治,為吳郡治所 (公元129年) 吳縣:漢建安元年(196年)至212年,為東吳孫氏政權首都。 吳州:南朝 陳禎明元年(公元587年) 蘇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蘇州:唐太宗貞觀元年,江南道治所(公元627年) 蘇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為江南東道治所(公元733年) 中吳:後唐同光二年(924年) 平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平江達魯花赤總管府:元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 隆平府:元 至正十六年(1356年) 蘇州府:明 應天巡撫駐地 屬中書省1367年 蘇州府:清康熙六年,江蘇省會 江蘇巡撫,布政使駐。(1667年) 蘇州市:1949年 蘇州市(省轄)、蘇州專區:1953年 蘇州市(地級):1983年
編輯本段民族宗教
民族
蘇州是地處沿海的少數民族雜散居城市,有47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1.6萬人,佔全市總人口2.4‰;其中回族人口有3700餘人,佔少數民族總人數23.13%。在47個少數民族成份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壯族、朝鮮族、苗族、土家族;人口在100人以上的民族有:蒙古族、滿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藏族、維吾爾族、瑤族、畲族、仡佬族等。蘇州市區有民族成份39個,少數民族人數5200餘人。其中回族2515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72%。
宗教
蘇州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場所有:道教宮觀有玄妙觀(位於觀前街)、玉皇宮(園區)、城隍廟(位於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觀;佛教有西園寺、寒山寺、北塔報恩寺(位於人民路)、文山寺、靈岩山寺(木瀆鎮)、包山寺(吳中區西山島)園區重元寺、來風寺、常熟虞山興福寺、張家港鳳凰山永慶寺、雙杏寺、吳江平望鎮小九華寺、崑山海藏寺;其他宗教的有聖約翰堂、使徒堂、楊家橋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② 蘇州有什麼寺院

蘇州比較有名的寺廟有: 西園寺、寒山寺、靈岩山寺等等。
西園寺,別名戒幢律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留園路西園弄18號,東靠留園,西鄰寒山古寺,北倚虎丘風景區,南臨閶門運河。
西園寺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始名歸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寺內五百羅漢堂為中國四大羅漢堂之一,於1982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
寒山寺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靈岩山寺地處江蘇省蘇州市太湖之濱,木瀆古鎮西北,位於有著「秀絕冠江南」之稱的海拔二百二十公尺(高三百六十丈)的靈岩山麓上;始建於西晉,是一座具有1600餘年歷史的庄嚴古剎。
靈岩山寺又名崇報寺,梁時名秀峰寺,唐代始稱今名。明弘治年間寺廟遭毀。清康熙時重建。咸豐時又毀於戰火,現存殿主要為印光法師於三十年代重建。

③ 蘇州寺廟介紹

道教宮觀有玄妙觀(位於觀前街)、玉皇宮(園區)、城隍廟(位於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觀;佛教有西園寺、寒山寺、北塔報恩寺(位於人民路)、文山寺、靈岩山寺(木瀆鎮)、包山寺(吳中區西山島)園區重元寺、來風寺、常熟虞山興福寺、張家港鳳凰山永慶寺、雙杏寺、吳江平望鎮小九華寺、崑山海藏寺;其他宗教的有聖約翰堂、使徒堂、楊家橋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④ 荊門民居有哪些特點 百度知道

一. 古街民舍
1、 張集老街民舍 張集老街始建於唐宋年間,長只有一里,卻古色古香,另具一格,房屋都是青磚熟瓦,一律兩層木樓,臨街牆用木板裝成,晚上早卸,便於生意。一條主街橫穿東西,木樓台閣鱗次櫛比,兩關三巷四門錯落有致,東有朝陽關,北為闕平關,北山巷,南水巷,中間夾著爬蹋巷;東為大東門,西為魁星閣,南為斗迎門,北為小北門,兵匪年代,只要四門一閉,街內百姓可保安然。
老街的青石板路最為人稱道,街面呈馬鞍形,中間為一米風寬的青石板,兩邊砌著錯落有致的鵝卵石,晴天走路無灰,雨季走路防滑。夜闌人靜時分,有人行於街上,「嘚嘚」之聲在幽靜夜晚回響,卻是別有一番韻味。
2、石牌老街古建築 石牌位於鍾祥市西南邊陲,濱臨漢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明古鎮,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石牌鎮上原有關帝廟、泰山廟、葯王廟、雷祖殿、上真觀、陝西會館、西方丈七座古戲樓,來往戲班演出頻繁,現僅存的關帝廟戲樓,屋宇完好.
石牌鎮區內古街衢橫縱交錯,其中古建築有34座,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古戲樓、崇果寺、文景閣、李氏民宅、明清民居建築群;古文化遺址有六處:龍子膀化石產地、萬子田遺址、彭家台遺址、上陳坪遺址、樂堤城址、瓦瓷窯址;古墓葬有長崗嶺墓群、石崗墓群、肖家冢墓葬群、馮家雙冢墓等22處;
3、大泉村古民居,最早的始建於明朝嘉慶年間,至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數量眾多,據初步統計,僅在大泉村就有21座,計大、小400餘間。這些古民居,不僅獨具特色,且又保存尚好,其建築風格,一般都為5正5廳,中間設天井和廻廊。若將前院算起,每座佔地也都在3.5五畝左右。只有兩座或三座連牆的,每座佔地才是2.5畝。從外觀看,均為鳥翅飛檐,屋脊的兩端和中間,皆設有獸頭。由門而入,又是另外一番情景:大門兩側設有內方外圓的雕格花窗。門上設有暗檐和雕花頂板,門楣上設有2-3個圓形「乾坤」,石料的門坎兩端,均有刻著蘭、竹、梅等不同圖案的石質壓車軸。而門向又尤為奇特:它們大多不是依牆面所定,而是有意將其做出,然後再側朝著另一方向。廊柱下的石墩也各不相同,它們有的系鼓形雕花,有的則為「方正肅挺」。廊柱與屋樑的相接處,也都依著「風水」,用木板雕魚或者雕獸以後補角,顯得尤其別致。所有檐口、過梁、隔板,刻畫著各種花、鳥及走獸。

附:特色民居選介
東漢陶樓 荊門市五里岳飛城遺址出土了一座東漢古墓出土的陶樓,是當時地主宅院的模型,體現了「重堂高閣「氣派。共分前樓、後樓、僑樓、堂院四大部分。前樓三層,門前一狗一雞把門,門內廳堂寬闊;橋樓兩端分別連接前、後樓,中間寬敞的庄園呈方形天井式;後樓亦為三層,頂上再築望樓。用以警戒和監視莊田耕種的農奴。樓面飛走獸,樓壁高築、規模宏大。這是研究我國東漢社會結構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現收藏在市博物館
九十九間屋 座落今馬河鎮院子河村,亦稱周氏住宅,據史料記載,該屋是嘉慶年間(公元1804年)侍郎周堤告老還鄉時,按山東民居住房結構修建而成的青磚大瓦房,分左、中、右三大院,每院前後共有七重,相互之間都有門徑相通。九九之數,每一間唇齒相依。另有南、北、前、後四個花園,其中前花園設室內,其他三個花園均附在室外。相傳只能做九十九間,多一間都會倒塌。「九九」之數代表著九九歸一、天長地久等頗為深厚的內涵。九十九間屋建於嘉慶九年元月二十八日,座東北朝西南,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420.40平方米。主建築為99間,實為102間,設左、中(為大門)、右三門,前後布局各三進,六個老式八大間,由十二個老式八大間組成一個十分完整的住宅群。其中南北房、廂房72間,後堂屋5間,後天井5個,後前廳5間,中後堂 5間、中天井 5個,中前廳 5間;前後堂 5間。前天井 5個,前廳 5間。南北開間為 76米,進深 45.4米。整棟建築因山坡地勢而建,前低後高。北門左前方相隔3米處(馬車道)建有附屋(長工住房),中前方是稻場及池塘,南門右相隔3米處(馬車道)建有附屋(馬棚、豬圈),南北開間為24米,進深18米,建築面積為432平方米。雙坡青瓦屋面,外牆為240毫米老式磚斗牆,內隔牆大部分屬木板、木製花窗,門框為石雕,由前、中、後天井排水,右後牆角設有炮樓.現存約30間,大部分被拆毀,99間屋構思豐富,結構嚴謹、工藝精湛,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荊門地區農村住宅建築的悠久歷史水平。

吳氏老屋 位於京山錢場鎮西北2公里處的吳家大灣。始建於1891年(清光緒17年),三層建築,外牆為土坯牆,內牆為杉木結構,裝飾華麗、典雅。屋長31.2米,寬15.2米,高7米。
老屋坐北向南。瓦頭重檐,帶萬字花紋,底瓦瓦頭為駿馬圖案。朝門深2米,朝門與前廳之間是杉木板牆。大門兩邊是高0.6米的青石門墩。
進門是前廳,前廳深4米,寬5米。前廳兩邊各有一間寬5米,深6米的大房。大房房門朝向天井。

跨過前廳的石門檻是前天井。天井長5.5米,寬3米,四周和底板均用青石砌成。天井正中是一塊長2米,寬1.3米的長方形石板鋪成的橋。天井口高4.5米,有50塊布瓦瓦頭鑲嵌雙龍戲珠的圖案。天井四周是寬1.2米的走廊。東西走廊過去是廂房,廂房寬2米,深5.4米。每間房均安有4扇高2米,寬0.5米的雕花木門。
前天井過去就是大廳。天井與大廳之間上部為寬7.5米,高1.5米的杉木鑲嵌的鼓皮,鼓皮下為6塊並排著的排方。排方寬0.5米,它的下方中間為寬4米的木門檻。兩邊各有兩根高5米的杉木廊柱,4根圓形廊柱均落在4個鼓狀的石礅上。大廳寬6.5米,深6.8米,大廳兩邊是長5米,寬2.5米的廂房。大廳與廂房間為6根圓杉木支撐的列架。列架上端是一根大梁。大梁由三板圓木排列而成。大梁底部兩頭各有一條長約兩米雕刻精美的鯉魚相對而視。
大廳走過去是後天井。大廳與後天井之間為8根圓柱分前後兩層排列的門樓。門樓寬6.8米,深1米。中間為6扇雕花中門,中門兩旁各有兩扇耳門。
後天井的大小及周圍情形大致與前天井同。不同的是後天井兩邊的廂房與天井走廊間鑲嵌著一塊寬2米,高1.3米,厚0.1米的青石板。石板落在條形石門檻上。每間廂房兩頭是兩扇木板小門。
後天井過去是堂屋。天井與堂屋間為6扇雕花堂門。堂門前上方有一道雕刻精美的春梁。上面刻的是一組龍鳳呈祥的圖案,龍頭居中,左右兩旁各有一隻鳳凰仰首向龍。
6扇雕花門有兩扇正中是麒麟圖案,每扇門上一隻麒麟,三隻各具情態。一隻麒麟後腿微弓,兩只前爪匍匐在地,張牙咧嘴,虎視眈眈的盯著一獵物;一隻前足踏玉凈瓶,後足蹬寶葫蘆,仰天長嘯,十分威武;還有一隻端坐於一巨石上,兩只前足捧一枚巨大的古幣。
中間的兩扇正中各有一組人物雕刻,坐旁為一采葯老翁,挽著高高的發暨,右肩扛扁擔,扁擔兩頭各掛一精緻的篾簍。
跨過木門檻就是堂屋。堂屋寬5.5米,深7米,兩旁各一間寬3.5米,深7米的正房。堂屋均為土坯磚結構。房上檁條齊整。每根檁條下都有一方木,兩邊正方上整齊的排著表擱木。擱木上鋪著厚厚的樓板。堂屋後壁偏左開一後門。

⑤ 吳縣的歷史沿革

吳縣地區,商末屬「勾吳』國。周時,境內先後成為吳、越、楚三諸侯國轄地。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建立吳縣(蘇州市姑蘇區)算起,則有二千多年歷史。秦設吳縣後,地域、轄屬屢有變化。除王莽新朝一度改為泰德縣外,縣名沿用至今。至東漢末年,吳地屬孫權割據地。晉武帝滅孫皓,分天下為十九州,吳屬揚州。晉太康四年(283)縣境北部析置海虞縣(今常熟市)。宋、齊、梁、陳四代吳縣均為吳郡,梁代侯景之亂時,吳郡一度還曾被稱為吳州,後吳州、吳郡、吳縣治所同駐一城。
隋開皇九年(589)改吳州為蘇州。十一年(591)吳縣縣治遷徙至橫山(今新郭鎮)。唐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吳縣東部地置長洲縣,兩縣分境合城而治。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分縣境南部設吳江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長洲兩縣均屬浙江西路。清雍正二年(1724),劃長洲縣東南部建立元和縣,與吳縣、長洲縣合城而治。後又劃吳縣東山、西山建太湖、靖湖兩廳。至1912年,復並三縣兩廳為吳縣。1928年,劃吳縣城區設蘇州市,1930年撤銷市建置,轄區復歸吳縣。
縣以下行政區劃,鄉區自秦至清設鄉,城區唐宋建坊,明清改廂。鄉以下基層組織,秦為亭、里,唐設里、保、鄰,宋改保、甲,元建村、社,明初為里、甲,後又改設都、圖、村(鎮),清襲明制,保留都、圖,增建保、甲、牌制。民國初,縣以下改為市、鄉,市、鄉下沿用清末的都、圖;繼而改為區、鄉(鎮)、閭、鄰制,旋又改閭、鄰為保、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保留區、鄉(鎮)制,廢保、甲,改設行政村、組;1957年撤銷區級建制,1958年又改鄉、村、組為公社、大隊、生產隊;1983年起復為鄉(鎮)、村、組。1987年底,全縣轄11鎮24鄉,共833個行政村,9443個村民小組。2000年底,全市轄29鎮,3個區,共610個行政村、7303個村民小組。 魏黃初二年(221)八月,魏封孫權為吳王,吳縣所在的吳郡隸屬吳國。
吳寶鼎元年(266),析吳郡與丹陽郡之地置吳興郡,吳縣仍為吳郡首縣。 晉太康元年、吳天紀四年(280)三月,晉滅吳,吳縣隨吳郡歸屬晉。吳縣仍為吳郡首縣。
晉咸和元年(326),司馬岳封為吳王,吳郡改為吳國,吳縣隸吳國。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罷吳國,其地復為吳郡,吳縣仍為吳郡首縣。
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吳郡改隸南徐州。次年,吳郡復歸揚州。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攻佔吳郡郡治所在地吳縣城,改吳郡為吳州。梁大寶元年(550)二月,復改吳州為吳郡。 隋開皇七年、陳後主禎明元年(587),析揚州地置吳州,吳郡隸屬吳州,州、郡、縣三級治所同駐吳縣城。
隋初廢郡,地方行政建置改為州、縣兩級。開皇九年、陳後主禎明三年(589),隋滅陳,廢吳郡,改吳州為蘇州(因吳縣姑蘇山而命名),吳縣隸蘇州。蘇州由此得名。
隋大業元年(605),復改蘇州為吳州,吳縣隸吳州。大業三年,又改吳州為吳郡,吳縣隸吳郡。
大業十年(614),御亭(今望亭)建堰閘。 唐武德元年(618),沈法興起兵占據江南十餘郡,稱江南道大總管。翌年自稱梁王。武德三年,李子通占據吳郡。武德四年,唐平定江南地。唐廢郡設州,改吳郡為蘇州,吳縣隸蘇州。
唐貞觀元年(627),全國分為十道(道為監察區),蘇州屬江南道。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吳縣地置長洲縣,吳、長洲兩縣(同治今蘇州市姑蘇區)隸蘇州(直至清末)。時吳縣31361戶,長洲縣23700戶。
唐開元四年(71.6),吳縣升為望縣,長洲縣次之。開元二十一年,分江南道為東、西兩道,蘇州隸江南東道,道治設於吳、長洲縣城內(今蘇州市姑蘇區區)。
唐天寶元年(742),蘇州又改為吳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吳郡為蘇州;又置浙江西道,蘇州隸浙江西道。翌年,廢長洲縣,改置長洲軍。
唐大歷十二年(777),廢長洲軍,仍置長洲縣。十三年,蘇州升為雄州,吳縣仍為望縣,居蘇州七縣之首,長洲縣次之。十四年,合浙江東西二道(後仍時有分合)。
唐元和二年(807),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使升為鎮海軍節度使,蘇州隸鎮海軍。
元和五年(810)蘇州刺史王仲舒令築城南運河堤為路,並帶頭捐寶帶,於十一至十四年(816—819)建造寶帶橋,使松陵鎮與治陸路相通。
十年(869)長洲人歸仁紹殿試進士第一人:狀元及第。由此下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吳縣、長洲、元和縣考取文武狀元總計34名(含外籍)。 清順治二年(1645)元月三日清軍進占蘇州城,吳縣、長洲縣歸清。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是年,清軍總兵土國寶屠城,由盤門殺至飲馬橋,城區遭受嚴重破壞。(1644—1661)吳縣有63832戶,65610人,逃亡在外371375人。
順治十八年(1661)二月四日,府學生另及眾千餘人,為反對貪官污吏,託言順治皇帝駕崩。至文廟哭訴,遭到當局鎮壓,仉用賓,金聖嘆等18人被殺害,是清史上有名的「哭廟案」。
康熙六年(1667)始設江蘇省,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蘇州府治和吳縣、長洲縣同駐蘇州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抵滸墅關,視察河工及江南賦糧重地,游覽虎丘、盤門、瑞光寺、拙政園等,駐蹕織造公署。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初三,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蘇州,到虎丘,登靈岩山,到鄧尉山聖恩寺,夜宿四宜堂。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抵姑蘇,至虎丘、華山、東山、太湖等地巡視,賜「碧螺春」茶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第四次南巡,二月十一日抵邑境,第二日至虎丘,隨後去浙江。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第五次南巡,三月十七日抵邑境,入虎丘,路遇雨即返,至穹窿山上真觀,賜「餐霞挹翠」額。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第六次南巡,二月十六日抵縣,駐蹕虎丘,題字「虎阜祥寺」。康熙五十五年人口猛增至194144丁,其中吳縣78230丁,長洲縣115914丁。
清雍正二年(1724),析長洲縣地置元和縣,吳、長洲、元和三縣同城而治,均隸蘇州府。雍正八年,設太湖水利同知,駐吳江同里;雍正十三年,太湖水利同知改為撫民廳,移駐吳縣洞庭東山,割吳縣東山設太湖廳,加督捕銜,專理民事,隸蘇州府。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第一次南巡 ,二月二十一日抵縣,駐織造府行宮,傳諭減免江蘇秋欠地丁銀228萬余兩,二十二日至虎丘,黃村人張宗包獻吳山十元景畫冊,乾隆於每幅畫上題詩一首。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第二次南巡,二月二十三日臨虎丘,為獅子林寺題額。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第三次南巡,三月十四抵縣境,至光福香雪海,雷音寺,上虎丘。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第四次南巡,二月二十六日抵蘇,到虎丘。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第五次南巡,二月抵縣上虎丘。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第六次南巡,二月四日抵縣境,初八登靈岩山,宿靈岩山行宮,次日至天平,書「高義園」額,十八日至虎丘禪寺。嘉慶十五年(1810),三縣共1655619人(其中吳縣1170833人,長洲縣266944人,元和385970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吳縣、長洲、元和三縣合計2975313人。當年人口密度已超過每平方公里千人,居全國之首。城區蘇州為世界第一大城市。清咸豐十年四月十三日(1860年6月20日),太平軍攻佔蘇州府城,建蘇福省,蘇州為省會。省下設郡、縣,蘇州府改為蘇州郡。十一年春,太平軍在洞庭東山設東珊縣,轄東、西洞庭山,隸蘇州郡。清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清軍重占蘇州城,仍恢復舊制。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洞庭西山置靖湖廳,隸屬蘇州府。
清宣統二年(1910),三縣二廳共200477戶,624326人。宣統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在蘇州成立中華民國蘇軍都督府和蘇州軍政府。同年十月初四(11月24日),裁蘇州府及長洲、元和、吳三縣,設蘇州;立蘇州民政長署,轄原長洲、元和、吳三縣地區,隸蘇軍都督府。十月十三日(12月3日),改蘇軍都督府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府,蘇州隸江蘇都督府。 民國元年(1912)1月,江蘇都督府頒令廢府、州,並縣、廳。同月,蘇州改稱吳縣。廢太湖、靖湖二廳,設太湖縣,旋易名為洞庭縣。7月,省議會裁撤洞庭縣,其地歸屬吳縣。12月14日,江蘇省行政公署在南京成立,吳縣隸江蘇省。全縣共1027091人。
民國3年6月,江蘇省劃分為五道。吳縣為特別級縣,隸江蘇省蘇常道,道治駐吳縣。
民國16年4月,廢蘇常道,吳縣為一等縣,屬江蘇省。
民國17年12月10日,吳縣城區劃出建蘇州市,市、縣分治。民國19年5月16日,撤蘇州市,仍並入吳縣。
民國22年3月28日,江蘇省劃分為13個行政督察區,吳縣隸第三行政督察區,區行署設在吳縣。同年12月26日,原13個行政督察區裁並為9個,吳縣隸無錫區。民國24年1月,吳縣列為一等縣。民國25年5月1日,無錫區改為第二行政區,吳縣仍隸屬之。
民國26年爆發中日戰爭。11月15日,國民黨吳縣政府遷至無錫盪口、甘露附近,仍隸第二行政區,成為流亡政府。11月19日,日軍侵佔吳縣。民國28年初,吳縣政府駐宜興張渚鎮,吳縣為二等縣,隸江南行署第二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2年10月,張渚淪陷,吳縣政府又撤離張渚。抗日戰爭勝利後,縣政府仍遷回吳縣城區。
民國26年12月3日,偽蘇州地方自治委員會成立,吳縣歸其管轄。民國27年3月,偽吳縣政府建立。5月23日,江蘇省偽政府在蘇州建立,吳縣隸屬之。民國30年7月1日,汪偽政府在蘇州設立第一區清鄉督察專員公署,吳縣隸第一區。同年12月底,第—區清鄉督察專員公署撤銷,吳縣淪陷區仍隸偽江蘇省政府,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民國29年9月,蘇州縣人民抗日自衛會成立,下轄7區l鎮,在吳縣境內的消陸區(今沺涇鄉消涇與湘城鄉陸巷一帶)隸屬之。民國30年2月,蘇州縣人民抗日自衛會撤銷,陽澄湖地區建洋(陽)澄縣政府,轄吳縣境內的消陸、洋沺(今沺涇鄉一帶)及常熟縣內的辛莫區,隸屬江南第一行政區。7月,洋(陽)澄縣縣、區政府均遭日偽破壞。 民國29年9月,吳縣蘇西北地區渭黃區人民抗日自衛會成立,隸屬無錫縣人民抗日自衛會。翌年2月,縣、區自衛會撤銷,正式成立無錫縣政府,先後在吳縣蘇西北地區成立的漕東區(2月)、漕南區(3月)、東橋區(4月)、黃埭區(6月)等4個區級政府均隸屬之,無錫縣政府隸屬於江南第二行政區。同年9月,因日偽「清鄉」,上述4區均撤銷。民國34年春,錫東縣蘇西北(吳縣境內)行政辦事處成立,下轄漕東、漕南、東橋、黃橋4區。同年7月,撤銷蘇西北行政辦事處,成立蘇州縣政府,駐黃橋方浜村,隸屬蘇中第六專員公署;下轄漕湖(後稱漕東)、東橋、黃橋、陽澄、黃埭5區。11月,因奉命北撤,蘇州縣縣、區政府均撤銷。
民國30年8月,蘇西(太湖)行政辦事處建立,隸屬江南第六行政區,下轄其後成立的陽西(西華)、香山、陽東、西山等4個區的辦事處。翌年4月,因日偽「清鄉」,上述辦事處均撤銷。民國32年5月,中共蘇西縣委設立陽山、彭山、鄧尉,西華等4個區級行政辦事處。民國33年3月,西華區辦事處遭敵破壞。同年1l月,太湖縣行政辦事處成立,駐馬山島,隸屬蘇南第二行政專署,下轄蘇西(吳縣)、錫南(無錫縣)、馬山(武進縣)三地區及蘇西地區轄原屬蘇西縣的剛山、彭山、鄧尉3個區級行政辦事處。次年2月,增設蘇西、洞庭行政辦事處,作為太湖縣辦事處的派出機構;分別管轄陽山、彭山、鄧尉和東山,西山5個區級行政辦事處(或區公所)。同年9月底,因奉命北撤,縣、區各級辦事處均撤銷。
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國民黨吳縣政府接收偽吳縣政府,吳縣隸江南行署。9月4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在吳縣接收偽江蘇省政府。10月,江南行署撤銷,於武進成立江蘇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吳縣隸屬之,為一等縣。10月15日,江蘇省政府遷至鎮江。民國35年,江蘇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武進移駐吳縣,吳縣仍隸屬之。
民國38年2月5日,江蘇省政府在吳縣設立辦事處;至24日,江蘇省政府全部遷至吳縣。4月25日,國民黨江蘇省政府、第二區專員公署及吳縣政府均逃離縣境。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市、縣分設,析城區和郊區置蘇州市,周圍鄉村為吳縣。5月1日,吳縣人民政府成立,隸於蘇南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解放後的吳縣,沒有另建縣城,全縣的黨政機關駐於蘇州市區。7月,東山、西山及太湖湖區劃建太湖行政辦事處。
1950年4月15日,太湖區行政辦事處隸屬蘇州行政區,相當於縣級機構,轄原屬吳縣的東山、西山兩區。同月又劃吳縣橫涇區和武進縣馬山區歸其管轄。太湖區共轄東山、西山、橫涇、馬山四區,包括太湖全部水域及其島嶼。全縣共686569人。
1951年,由吳縣劃出城東、城西兩區組成蘇州市郊區。同年6月,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撤銷,東山、西山、橫涇3區仍劃歸吳縣(馬山區已在2月劃歸武進)。1952年7月,復建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隸屬蘇州區專員公署,轄東山、西山兩區和太湖中島嶼及水域。
1953年5月,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改建震澤縣,並將吳縣橫涇區和武進縣馬山區劃歸其管轄,與吳縣均隸屬蘇州專員公署。1954年6月,馬山區劃無錫市。
1959年4月,撤銷震澤縣,復並入吳縣、吳江縣,隸屬蘇州專員公署。
吳縣(1958—1978)人民公社:保安公社、望亭公社、東橋公社、黃橋公社、楓橋公社。
1984年開始,吳縣在離蘇州市中心約3千米的城南開辟總面積為20平方千米的新城區(今屬吳中區)。
1989年8月,吳縣機關遷入新城區。
1995年6月,撤消吳縣,建立吳縣市(縣級),以原吳縣行政區域為吳縣市區域,市人民政府駐長橋鎮。
2000年,吳縣市轄29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1,128,429人,其中長橋鎮 24920人、車坊鎮 46709人、郭巷鎮 32331人、甪直鎮 63068人、越溪鎮 19370人、望亭鎮 39692人、通安鎮 41723人、東橋鎮 26379人、黃埭鎮 45693人、黃橋鎮 27393人、東渚鎮 33541人、鎮湖鎮 20202人、陸慕鎮 48758人、蠡口鎮 44001人、西山鎮 42196人、渭塘鎮 34042人、北橋鎮 37557人、太平鎮 28918人、湘城鎮 29267人、陽澄湖鎮 21007人、木瀆鎮 71438人、藏書鎮 28673人、光福鎮 38999人、胥口鎮 22110人、太湖鎮 9577人、橫涇鎮 36764人、浦庄鎮 21752人、渡村鎮 25252人、東山鎮 52492人、月浜街道 25656人、蘇苑街道 24997人、龍西街道 24600人、吳縣市經濟開發區 25185人、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11266人、江蘇省太湖採石公司 2901人。
2000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吳縣市,設立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
2001年2月28日,吳中區正式掛牌。行政區劃調整後,蘇州市轄張家港、常熟、太倉、崑山、吳江5個縣級市和平江、滄浪、金閶、虎丘、吳中、相城6個區,市區面積擴大到1730平方千米,人口205.9萬。 新設立的蘇州市吳中區轄原吳縣市的長橋、胥口、木瀆、橫涇、渡村、東山、西山、藏書、光福、鎮湖、東渚、甪直、車坊、郭巷15個鎮。區人民政府駐長橋鎮。吳中區面積767平方千米,人口56.32萬。2001年,吳中區轄15個鎮:長橋鎮、胥口鎮、木瀆鎮、橫涇鎮、浦庄鎮、渡村鎮、東山鎮、西山鎮、藏書鎮、光福鎮、鎮湖鎮、東渚鎮、甪直鎮、車坊鎮、郭巷鎮。 新設立的蘇州市相城區轄原吳縣市的陸慕、蠡口、黃橋、渭塘、太平、湘城、陽澄湖、北橋、黃埭、東橋、望亭、通安12個鎮。區人民政府駐陸慕鎮,相城區面積490平方千米,人口40.2萬。

⑥ 石牌鎮的經濟概況

石牌鎮全鎮擁有耕地面積11.3萬畝。在農業結構調整上,緊緊圍繞傳統產業調優,優勢產業調強,特色產業調多,區域規模調大,就業渠道調寬,增收門路調廣,農業效益調高,鎮域經濟調活的思路,突出水產產業化經營,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三個重點,實施優良品種,優異設施,優化模式,優質服務的四優工程,並建有蘇州府旅遊觀光農業園、千頭梅花鹿養殖中心等高科技高效益農業項目。
2013年,石牌鎮實現農業產值7.3億元。 石牌鎮鎮內有鄉鎮工業26家,私營企業172家,門類涉及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油脂化工、鋁業生產、服裝鞋帽、豆具生產、造紙、建築建材等六大類數十個品種,年工業產值5.2億元,利稅2000萬元。全現有個體工商戶9000餘家,從業人員3.4萬人,其中長年在外從事豆製品加工的有2.8萬人,遍布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及東歐、東南亞等八個國家和地區,年創產值超10億元,利潤3.2億元。
2013年,石牌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2.76億元。 石牌鎮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因濱臨漢江,水路交通發達,商賈雲集,有「小漢口」之稱。境內文物古跡眾多,現存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保存完好的古街道12條,明清民居建築群落100多處。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古戲樓、付氏民宅等;古文化遺址有大官堤遺址、萬子田遺址、彭家台遺址、上陳坪遺址、樂堤城址、瓦瓷窯址等6處;古墓葬有長崗嶺墓群、石崗墓群、肖家冢墓葬群、馮家雙冢墓等25處;古石刻有重修鳳台寺前後殿碑、重修崇果寺碑記、正氣凌霄匾等3處;革命遺址及墓葬有辛亥革命老人鄒榮煊墓、賀龍元帥祖籍地、石牌火神街56號、石牌老街等4處;古樹名木眾多,崇果寺內的一棵古銀杏樹高20米,直徑1.5米,是鍾祥市重點保護樹木。 1、關帝廟古戲樓。關帝廟古戲樓(今石牌小學院內)創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五十七年(1714—1717年),重修於清乾隆四十二年菊月(1777年),現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為兩層宮殿式建築,高9米,寬9米,長12米,面積110平方米,前後兩重,單檐歇山頂。上面用琉璃瓦覆蓋樓頂,閃光耀眼;下面用石柱子頂托樓身,堅實牢固;飛廊四周,斗拱建築,雕巧玲瓏,備極工緻。從創建到現在,歷時300多年,雖多次兵燹浩劫、風雨摧殘,但整個建築結構還是完好,若加以修茸,仍可恢復原貌。現在樓下門牆兩側石柱上鐫刻著氣韻遒勁的楹聯:「似演麟經善惡收場分袞鉞,差怡鳳目笙歌振響葉琅璈」。在戲樓的進口處,原有3米高的屏牆,屏牆的園門上書有醒目的「正氣凌霄,威震華夏,德配天地,道貫古今」的十六個大字橫幅;戲樓門口有石獅一對,雄踞兩旁;戲樓的正面與關帝廟相對,是一片廣闊的場地,可容觀眾1000多人;場地兩側有院牆。從清乾隆以來,外地來演出的名班,僅有文字記載的就有20多個。
2、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原崇果寺內(今石牌小學幼兒園內)。距今有350年歷史。樹高約20米,直徑1.5米,樹冠原有20米,每年春夏兩季,枝葉繁茂,碩果滿枝。現已列入荊門市古樹保護序列。
3、胡氏民宅。清代,位於石牌鎮山街22號。坐東向西,面臨山街,面闊四間13米,佔地42×13平方米。整體建築呈四進院落形式,呈「目」子型,屬前店後宅式民居,是石牌傳統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硬山式屋脊,黑瓦白牆,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架結構,牆體為石牌民間廣泛採用的灌斗牆。垂直於街道沿中軸依次布置沿街店鋪、天井、廳堂、天井、內院、天井、後院等(後院已毀)。兩側有保存完好的三疊封火牆分隔兩側居民。天井在石牌民居中非常有特點,呈正方形,地鋪青石地幔,一角設有下水道,天井兩邊對稱布置廂房,四周裝飾輕盈通透的木隔扇。店鋪面闊三間,二層,寬13米,深7米,利用穿枋外挑承檐檁,臨街為木板門窗(已毀現改為磚牆)。廳堂二層,室內用木質隔扇門相隔,一層上有閣樓,採用木質密肋樓板,並有木質雕花欄桿。該民居保存基本完整,木構架雕刻較精細,建築具有一定的地方特點,對於研究明清鄉土建築具有較高研究價值。2012年列為鍾祥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4、李氏民宅。清代,位於鍾祥市石牌鎮石牌社區衣街,現為居民李仁敬住宅。民宅為重檐硬山式,三層二天井。以中軸線為中心,兩側對稱。建築坐北,大門面向石牌古鎮繁華街道衣街。木質樓板,網格花窗,龍鳳雀替,造型古樸典雅。1994年列為鍾祥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李氏家有一張象牙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李家老祖母留下來的。床分3層,木質結構,做工精湛,成棕紅色;床體上雕花全部象牙鑲嵌,門楣上有喜鵲登門、青松、葡萄等藝雕;床頂的門楣上還有3幅精彩的山水絹畫。這張床目前已睡了6代人,床上的油漆是越擦越亮,從不生蟲。
5、吳氏民宅。清代,位於鍾祥市石牌鎮石牌社區東街20號。整體建築呈四進院落形式,坐東朝西,前店後房式,是石牌傳統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建築沿中軸線分布有前廳為店鋪(現已毀)、後面以天井為核心的合院空間作為生活起居場所。前廳與後院處有一道圍牆相隔,中有門,向後依次為廳、天井、正房、天井、後廳、廂房及圍牆花園等,面闊三間6.8米,通長35米,總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築為硬山頂,磚木樑架結構,兩側有較高的封火牆分隔兩側居民,正房面闊三間6.8米,進深三間7米,二層,室內用木質隔扇門相隔,一層上有閣樓,採用木質密肋樓板,並有木質雕花欄桿,可環顧天井及正堂。正堂兩側有東西廂房,廂房前有廊與正房前廳相連,中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設施、石台階保持原樣。該民居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木構架雕刻精細,建築具有一定的地方特點。在該條街道比較突出,70年代該建築還做當地銀行場所用,對於研究明清鄉土建築具有較高研究價值。2012年列為鍾祥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6、孟家大院(原名蔡家大院)清代,位於鍾祥市石牌鎮石牌社區東街中部。整體建築呈四進院落形式,坐西朝東,前店後房式,是石牌傳統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建築沿中軸線分布有前廳為店鋪面,闊三間11米,進深一間6米,二層,臨街有木質隔扇窗,雙披檐;後面以天井為核心的合院空間作為生活起居場所。前廳與後院處有一道圍牆相隔,中有門,向後依次為廳、天井、正房天井、後廳等,總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後廳及花園全毀。前廳及正房為硬山頂,磚木樑架結構,明間前有挑檐,兩側有較高的封火牆分隔兩側居民。前廳、後堂為二層,室內用木質隔扇門相隔,採用木質密肋樓板,並有木質雕花欄桿,可環顧天井及正堂。正堂兩側有東西廂房,廂房前有廊與正房前廳相連,中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設施、石台階保持原樣。該民居保存完整,規模宏大,木構架雕刻精細,建築具有一定的地方特點。該條街道比較突出,面闊比較寬闊,對於研究明清鄉土建築具有較高價值。2012年列為鍾祥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7、付氏民宅。清代,位於鍾祥市石牌鎮石牌社區集街46號。整體建築呈四進院落形式,坐北朝南,前店後房式,是石牌傳統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也是保持較完整的建築之一。建築沿中軸線分布有前廳為店鋪、後面以天井為核心的合院空間作為生活起居場所。前廳與後院處有一道圍牆相隔,中有門,向後依次為廳、天井、正房、天井、後廳、廂房及圍牆花園等,總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建築為硬山頂,磚木樑架結構,兩側有較高的封火牆分隔兩側居民,廳與堂有方形抹角天井廂房相連。前廳、正房、後堂為開三間闊6.8米,進深一間7米,二層,室內用木質隔扇門相隔,一層上有閣樓,採用木質密肋樓板,並有木質雕花欄桿,可環顧天井及正堂。正堂兩側有東西廂房,廂房前有廊與正房前廳相連,中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設施、石台階保持原樣。該民居保存完整,規模宏大,木構架雕刻精細,建築具有一定的地方特點。該條街道比較突出,對於研究明清鄉土建築具有較高價值。2012年列為鍾祥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8、閶門。始建於明朝中期,位於集街與東街交叉口處,建築面積41.49平方米,是一座高7.5米、長4.2米、寬5.23米的過街門樓。形制為單檐硬山二層門樓,北、東、西立面為磚牆,北立面設石券門,南立面設木構過街樓。閶門結構形式比較特殊,混合了抬梁式木構架承重體系與硬山磚牆承重體系,其內部結構為不對稱的屋架體系,與北、東、西側磚牆體無剛性連接,但屋面同時搭設在木屋架和磚牆之上,形成混合結構。 石牌鎮戲劇種類繁多,尤以漢劇為盛,被譽為「漢劇發展的搖籃」。石牌鎮上原有關帝廟、泰山廟、葯王廟、雷祖殿、上真觀、陝西會館、西方丈等七座古戲樓,來往戲班演出頻繁。現僅存的關帝廟戲樓,屋宇完好,仍留有清代各地戲班來此演出的文字記載,計有全國各地戲班30個。

⑦ 蘇州旅遊,求景點推薦.

蘇州的唐寅園,唐寅園里有很多關於唐伯虎的書畫作品和史料傳說,裡面的景點構造及布局也很精緻巧妙,真正是中國田園文化、江南造園文化和書畫文化的完美結合。時間允許的話,可以看看哦

⑧ 玄妙觀的歷史沿革

蘇州香火最盛的地方並非佛教寺廟,而是道教的玄妙觀。
玄妙觀始建於西晉,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觀內建於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構古建築。殿內供奉的高達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稱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觀中現存有唐吳道子畫老君像、玄宗贊、顏真卿書法等碑刻,彌足珍貴.
除三清殿和正山門外,玄妙觀還有歷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從東腳門依次為:神州殿(元)、太陽宮(清)、天醫葯王殿(宋)、真官殿(元)、天後殿(清)、文昌殿(清)、祖師殿(元)、斗姆閣(清 )、火神殿(清)、三茅殿(宋)、機房殿(明)、關帝殿(元)、東岳殿(宋)、痘司殿(宋)等十四處,西腳門配殿依次為:雷尊殿(元)、壽星殿(宋)、水府殿(清)等七處。三清殿後為彌羅寶閣,再後面是蓑衣真人殿(宋)、肝胃殿(清)、薩祖方丈殿。各殿所供神像大都出自神話傳說,如太陽神、雷神、火神、關帝、文曲星、灶神、土地、八仙、壽星、觀音等,體現了蘇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間信仰的色彩,曾是城鄉老百姓精神寄託和休閑娛樂的去所。從康熙十三年(公元674年)玄妙觀建築群圖上可以看出東至洙泗巷, 西臨大成坊,北至舊學前河,南面有黃色照牆橫亘正山門兩側,整個建築群十分壯觀。彈丸之地集中了宋元明清歷代殿宇,真可謂是一座古典建築的博物館。
據道光《元妙觀志》圖載,清代玄妙觀盛時佔地5.5萬平方米,共有30多座殿閣。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正山門、三清殿、彌羅寶閣,其他殿閣分布在25處自成院落的「子院」內,如眾星拱月般從東、西、北三面圍繞著中軸線上的主要殿閣,形成一片巍峨壯麗的建築群。但自咸豐、同治之際遭受戰火後,即漸趨衰落,未能恢復舊觀,宏偉的彌羅寶閣也於民國元年(1912)8月28日失火焚毀。1956年,整修三清殿、 正山門及東、西諸殿門牆,清理廣庭。同年,玄妙觀三清殿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後遭受損壞,1981年再修三清殿及正山門。1982年,玄妙觀三清殿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市政府又連續撥巨款重修玄妙觀正山門和三清殿,殿內神像重塑金身,已於1999年元月開光慶典。
玄妙觀多數殿宇各有山門、照牆,觀內廣場商販與百戲雜陳。觀內方丈殿為穹窿山上真觀下院,直至民國初,該殿振法堂內高懸戒規,內容主要有不準娶家室、不準目無師長等。違反戒規者,輕則重責、重則開除(俗稱「貼革條」)。方丈為一觀之主。民國元年8月28日, 大廈三層、飛甍隆棟的彌羅寶閣失火焚毀,內僅金身神像就有380餘尊,閶門外十房庄淘沙戶曾擬出資1萬元承包清除火場垃圾。方丈倪仰雲因失火被提出公訴並辭職,自此方丈威信大降,戒規鬆弛。方丈管2房、6殿。至北伐時,方丈殿還有五六處山房,近百間屋。各房輪流執管殿事,有帳房、文書及香工10餘人,廚師2人。其餘12房分掌一至二、三座殿,實各為一獨立道院。22年太陽宮住持許鶴梅曾去上海合夥開設玄妙觀分院,一年後因生意不好而收歇。20年代至抗日戰爭中,祖師、灶君、八仙、壽星、水府、關帝諸殿相繼圮廢、改建或被日機轟炸震坍。三清殿內擺滿字畫攤,屋面被敵偽人員捉鴿子踐踏得嚴重漏雨。機房殿曾開設賭場,長期出租和被典賣的有神州殿和痘司殿。民國6、32、33和35年曾先後修葺東岳、真官、雷尊和觀音殿,但其餘諸殿日趨破敗。近解放時正山門淪為銀元市場。至1949年存正山門及殿17座(即三清、方丈、 真人、肝胃、葯王、東岳、火神、三茅、天後、真官、文昌、機房、三官、雷尊、觀音諸殿及斗姆閣、太陽宮)。1952年有道士33人,家屬83人,香工6人;有屋523.5間,內自用200間,余多出租。1956年統計,佔地51.72畝,神像519尊,同年將廣場周圍600餘戶店攤居民遷出,斗姆閣改建為書畫店。1957年全觀收入:房地租454元,香火94元,法事29元,其他343元。1958年11月道教學習會直接掌管三清、星宿(原屬觀音殿,1956年將在清殿花甲星宿塑像遷入,故名)兩殿及雷尊、 火神的大殿部分,余殿除留少量道士自住外,都交給房管局管理,13道房至此消失。1959年東岳殿焚毀。該殿內的五嶽樓,構建工巧,四面殿宇,中峙一樓,「大躍進」中全殿拆去。1964年市政府又撥款整修,三清殿與正山門油漆一新,廣場中遍植綠樹草茵。「文化大革命」起,除三清殿神像幸獲保存(「玉清」神像的頭部被砍)外,其餘神像、道經、科書被焚燒數晝夜,銅像8尊亦被毀,三清殿一度改為收租院泥塑展覽會,兩廊各配殿在 60~70年代陸續改作商店、倉庫、菜場。
其間失去的殿宇分別為彌羅寶閣,1912年失火焚毀,原地改建中山堂;灶君殿,1917年出借給同仁救火會,1930年被會擅自拆除改建,後為勞保用品商店;太陽宮,1914年為吳縣黃天源糕團店門市部;東岳殿,1922年出租給昆劇業余劇團,1959年東岳殿失火燒毀,1961年該殿山門及殿址由影劇公司使用;斗姆閣,解放前為攤販公會使用,抗戰勝利後被典賣給居民,現為民居;祖師殿,1937年蘇州淪陷時毀,現為輕工門市部;八仙殿,1931年坍毀,現為菜場;三官殿,1931年借給春苑茶館,現為茶場;水府殿,1931年造國貨公司時,將北局觀前菜場遷移至此,殿被拆掉;關帝殿,1937年日機轟炸被震坍,現為花木盆景公司;痘司殿,30年代被典押後成為民居。今仍屬道教使用的除正山門、三清殿外,尚有火神殿、財神殿、星宿殿、雷尊殿,其餘的則後來又被有關單位佔用或拆除。
玄妙觀內文化積淀深厚,民間傳說動人,舊有十八景之說,分別為元趙孟頫所書玄妙觀重修山門碑、麒麟照牆、朝北玄帝銅殿、六角亭、釘釘石欄桿、一步三條橋、無字碑、海星壇、一人弄、楊芝畫、運木古井、妙一統元匾額、靠天吃飯圖碑,如今十八景中還保存九處。玄妙觀文物中著名的還有歷代碑刻,有老子像碑、永禁機匠叫歇碑等等計有八十一塊。除部分收藏在文廟外,還餘下不少成為碑廊,現藏在輕工門市部夾弄內,歷劫不滅,彌足珍貴。
玄妙觀值得一提的還有正山門八字照牆,當年為此還掀起過一場軒然大波。照牆前原有一排平屋,有七、八家商鋪,1930年觀前街拓寬,影響這些商鋪,德記地產公司出面向玄妙觀方丈顏品笙協商拆除照牆,租用兩側地基,搭屋經商,條件是訂約十五年,付給押金一萬元。此舉一出,引起地方人士反對,形成「保古派」與「保商派」之爭,後經江蘇省建設廳批准,正山門兩端建起了與玄妙觀極不協調的三層樓房,道觀古樸肅穆的風貌從此不復再現。
彌羅寶閣失火
玄妙觀三清殿之後,原有一座始建於明正統三年(1438)的彌羅寶閣。閣高3層,闊9間,飛檐翹角,高聳雲天,十分壯觀。所供神像,上層是萬皇帝主,左右配祀28星宿;底層是萬地帝主,左右配祀60花甲星宿。露台石刻尤稱珍貴,轉角處嵌有畫像石,一刻□爵祿來同像,一刻掛印封侯像,另一面刻有八蠻進寶圖。露台扶欄亦有精美石雕,古氣磅礴,與山東武梁祠、郭巨墓漢畫石刻,神態逼肖,當為晉寧道院或唐開元宮之舊物。如此一座堪稱蘇州樓閣之最的古建築, 卻不幸毀於民國元年(1912)8月28日晚的一場至今原因不明的大火之中。
葉聖陶在失火當日日記中記雲:「入夜,紅光燭天,人聲喧沓,開門而望之,在余家西北面,繼而鑼聲四應矣。後知燒去者為觀里彌羅寶閣。此閣年代極古,工程至鉅且精。偌大建築物付之一炬,殊可惜,且守者止一二人,石柱堅牆何致起火?即著火亦何致全毀?一般迷信家恐又將造出許多神話也。」翌日葉至現場察看後於日記中寫道:「晨至頡剛處,幾伊亦來,乃偕赴觀里觀火場劫場。可憐庄嚴宮殿只剩碎瓦殘灰,神鬼威力果何在哉!亦可稍示迷信家矣。然觀里為吳中名勝,遠道來游者至多,故觀里商業亦為蘇地冠,從此或將冷落矣。入訪詢起火原由,亦雲不可得知,徒知先有火在第二層,而第二層樓則常閉者也。」又聖昌熾《緣督廬日記》壬子年七月十六日記雲:「晚餐正陳,陡聞樓上驚呼聲,一舉首則霄半有光煜然,牆壁窗牖皆如倒景反射,再視則紅火燭天矣。亟登樓視之,白煙蓬蓬而起,火星飛爆,如萬弩之齊發,寂無警笛耳輪,但聞膈膊聲。自夜七鍾半,焚至八鍾半始熄。」偌大一座樓閣化為灰燼。是失火?還是縱火?至今仍是謎。
中山堂即在彌羅寶閣原址建造,現為影劇公司佔用。

⑨ 請問下蘇州最好玩的旅遊景點是那幾個啊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自古就是旅遊的好去處,小編特收錄了今年09年,蘇州旅遊景點排行榜,希望對你的旅遊有指導作用哦
NO.1啟園
啟園
啟園,俗稱席家花園。始建於1933年,由旅滬工商業者席啟菘個人出資建造工程費時三年,耗資10萬銀圓。園林位於太湖之濱,依山傍水,風景獨好,為江南少有得山麓湖濱園林,園內藏山納湖,非同步易景,既融蘇州園林小巧玲瓏,曲折幽深的藝術特色,又具脈接七十二峰,波連三萬六千頃的粗獷氣魄。整個園內廳堂軒榭、廊舫齋館,花徑曲橋,散落其間,與天然山水渾然一體,風光旖旎,令人心曠神怡!
其主建築為"鏡湖廳",雄視於層林山水之間,端莊典雅。憑欄遠眺,青山為背,綠水鋪前,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確能添人游興。廳前一湖名:鏡湖,四周置滿假山。湖前為花園及小景,再往前就是太湖大堤,中以石橋兩座連接太湖和園內環河及鏡湖。人立石橋,但覺太湖碧波滔滔,近在腳下,遠處水天一色,大有海闊天空之感。
NO.2雕花樓
雕花樓
雕花樓原名春在樓,典出蘇州清代詩人俞樾名句「花落春仍在」。座落在蘇州東山古鎮上。
雕花摟佔地二畝,始建於1922年,為上海富商、東山人金錫之宅第,耗資十七萬銀元(合黃金3741兩),歷時三年才得以竣工。
整個建築處處有精美絕倫的雕刻。以質地論,有木雕、磚雕、石雕、金雕;以技法論,有浮雕、圓雕、鏤空雕、陰陽雕等。春在樓是整幢大樓的主體建築,廳內有金雕、磚雕、石雕、木雕,其分布密度堪稱天下之最。而據專家鑒賞,雕刻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正對著春在樓的磚雕門樓。它分上、中、下三欄:上欄為「八仙上壽圖」,以喻壽;中欄為「鹿十景」,以喻祿(鹿與祿諧音);下欄為「郭子儀拜壽」,七子八婿,子孫滿堂,以喻福。三根望柱分別雕福、祿、壽三星坐像,以示「三星高照,恩澤萬代」。中坊門額是磚雕陽文「隸修厥德」四個隸書大字;左右兩兜獨雕「堯舜禪讓」以喻德,「姜太公遇文王」以喻賢。在不足三平方米范圍內,雕刻的內容如此廣泛而又和諧同意,且造型古樸,結構嚴謹,雕工精湛,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作品,實極少見。
紫金庵
紫金庵位於東山古鎮的紫金庵創建於梁陳時期,唐貞元年間復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大殿左右兩壁十六尊泥塑彩繪羅漢像,相傳為南宋民間雕塑名手雷潮夫婦的作品;後壁八尊塑像,則是邱彌陀在明代末年增塑。
殿內十六尊泥塑彩繪羅漢像,比例適度,容貌各異,各顯妙相,姿態生動;它們面部表情細膩,富於性格特徵,衣褶流轉自如,能表現質感。稱頌它們「精神超忽,呼之欲活」實不為過。三尊大佛,形制古樸,為同類塑像中少見。觀音像神態安詳庄嚴,有唐塑「吳帶當風」之勢。殿內「慧眼」、「華蓋」、「經蓋」三寶著稱於世,表現了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寫實和傳神的優秀傳統,顯示了古代匠師們的高超藝術創造才能。羅漢群像等彩繪裝鑾工藝精湛,是清朝蘇州塑物彩畫方面的代表作品。世人稱紫金庵泥塑彩繪羅漢為「天下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國雕塑美術史上少有的佳作。
NO.4天池山
天池山
「姑蘇名山無多少,唯有天池形勢好。四面山光施彩色,松柏常被白雲繞。」清代詩人王珏的一首七言絕句,是對天池山的最好的演繹。
位於蘇州西南藏書鎮境內的天池山,與姑蘇名山天平、靈岩一脈相連,是浙江天目山的余脈。因半山坳中有天池,故而得名。景區以山林、石景、泉水而著稱,山明水秀,環境清幽,這里有水底煙雲--半山中的天池清澈見底、藍天白雲、怪石嶙峋、林木蔥郁,皆倒映水中,浮影若現,美不勝收。這里還有奇峰秀石:巍然兀立,狀似含苞的蓮花峰;形象逼真,妙趣橫生的金蟾峰;峰嵐缺口,奇石林立的天門嶁,讓人目不暇接。
景區內最具歷史文物價值的,莫過於寂鑒寺內的三座石屋石佛,據考證,三座石屋相繼建於元代至正十七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此外,東西石屋內,還設有石佛,兩座石佛均因石制宜,天然渾成。石屋石佛,是研究元代建築與雕刻藝術的珍貴材料。
NO.5穹窿山
穹窿山
穹窿山景區歷史悠長,集政治、軍事、宗教、文化於一山,豐富的人文景觀是其又一資源優勢。古代大軍事家孫子隱居在此,並寫出了中國歷史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清帝乾隆六次臨山,留下無數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西漢大臣朱買臣,曾在此砍柴、讀書;抗金名將韓世忠與部下更相聚於此觀景賞月。全長12公里的盤山公路蜿蜒曲折,直達山頂,貫穿各個景點,著名景點有:孫武苑、朱買臣讀書台、望湖園、上真觀、寧邦寺、玩月台等。
穹窿山景區是我們秉承吳中區「做美太湖山水,打造吳中新城」的重點項目工程,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旅發公司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景區風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後的開發建設將在加強景區基礎配套的基礎上,更著眼於旅遊景區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的合理搭配,更注重於景區文化內涵的拓展和延伸。相信隨著景區的深度規劃策劃,穹窿山景區一定能成為一座以自然生態資源為基礎,以孫子文化為主題,以宗教文化、皇家文化、休閑文化為補充的太湖第一名山、聖山。
NO.6拙政園
拙政園
此地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音:yù,<書>賣)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拙政園全園佔地78畝(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NO.7獅子林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江蘇省蘇州市城區東北角的園林路23號,佔地1.1公頃,開放面積0.88公頃。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中峰禪師曾倡道天目山獅子岩,取佛書「獅子吼」之意,易名為獅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歲的大書畫家倪瓚(號雲林)途經蘇州,曾參與造園,並題詩作畫(繪有《獅子林圖》),使獅子林名聲大振,成為佛家講經說法和文人賦詩作畫之勝地。清乾隆初,寺園變為私產,與寺殿隔絕,名涉園,又稱五松園。1917年為顏料買辦商人貝潤生購得,經9年修建、擴建,仍名獅子林(園東為貝氏家祠、族學和住宅)。由於林園幾經興衰變化,寺、園、宅分而又合,傳統造園手法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貝氏家族把西洋造園手法和家祠引入園中,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於一體的寺廟園林。
NO.8蘇州虎丘公園
蘇州虎丘公園
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何年海涌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涌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涌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剎近城郭,峰從海涌來。」(顧瑛)「嘗疑海上峰,湧起自天外。
望採納

⑩ 東方威尼斯——蘇州的簡介

蘇州網路名片
中文名稱: 蘇州
別名: 姑蘇、平江
行政區類別: 省轄市,行政級別為地級市
所屬地區: 江蘇省
下轄地區: 金閶區、滄浪區等
政府駐地: 金閶區
電話區號: 0512(+86)
郵政區碼: 215000
地理位置: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中心
面積: 8488平方公里
人口: 2009年,戶籍總人口826萬人
方言: 吳語(Wu Chinese)
氣候條件: 屬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車牌代碼: 蘇E
市花: 桂花
市樹: 香樟
時間: 北京時間。UTC+8。

目錄[隱藏]

行政區劃
自然地理
交通情況高速公路
鐵路
城市地鐵
歷史文化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民族宗教
經濟國內生產總值
開發區概況
主要外企
高校院所
蘇州旅遊蘇州A級景區點名錄
蘇州紅色旅遊
蘇州旅遊節日
最佳旅遊時間
主要賓館
蘇州特產
蘇州戲曲
蘇州方言
蘇州名人
友好城市
其它蘇州行政區劃
自然地理
交通情況 高速公路
鐵路
城市地鐵
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民族宗教
經濟 國內生產總值
開發區概況
主要外企
高校院所
蘇州旅遊 蘇州A級景區點名錄
蘇州紅色旅遊
蘇州旅遊節日
最佳旅遊時間
主要賓館蘇州特產蘇州戲曲蘇州方言蘇州名人友好城市其它蘇州

市情概況 蘇州,中國城市,古稱吳、吳都、吳中、東吳、吳門,現簡稱蘇。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蘇州虎丘塔公元前514年建城,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也是4個全國重點環境保護城市之一。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蘇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實際享受副省級城市待遇,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蘇州位於,太湖之濱,長江南岸的入海口處,京滬鐵路、京滬高鐵(在建)和多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蘇州東鄰上海,瀕臨東海;西抱太湖,背靠無錫,隔湖遙望常州;南臨浙江,與嘉興接壤,所轄太湖水面緊鄰湖州;東北枕長江,東距上海市區80千米。是江蘇省的東南門戶,上海的咽喉,蘇中和蘇北通往浙江的必經之地。 蘇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因其從古至今繁榮發達、長盛不衰的文化和經濟,被譽為「人間天堂」,素有「絲綢之都(絲綢之府)」、「園林之城」。蘇州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今有「回眸難忘錦綉園,淺笑又憶煙雨巷」的名聯傳誦於世。又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又因其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城特色,而有「東方威尼斯」、「東方水都(東方水城)」之稱。現今的蘇州已經成為「城中有園」、「園中有城」,山、水、城、林、園、鎮為一體,古典與現代完美結合、古韻今風、和諧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2004年曾經成功舉辦世界遺產大會。2006年舉辦了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 2007舉辦了第16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並將金雞獎初評永久評獎基地落戶——蘇州科技文化藝術中心。2007年12月22日,永久落戶蘇州太湖的全國首個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全國性一級民間社團組織——太湖文化論壇,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太湖文化論壇的成立將為世界文明的對話以及區域文明的合作搭建一個永久性的平台。太湖文化論壇永久壇址設在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中信太湖城,太湖文化論壇常務理事會設在中國北京。 蘇州城市精神 崇文 融合 創新 致遠 市標蘇州市標 蘇州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5次會議於1995年4月26日通過以水城門、流水、蘇州(用漢語拼音)組成的圓形圖案為蘇州市市標。圓形象徵日月同輝,天長地久;圖案中央的水城門突出了蘇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水城門下面的流水表示蘇州是「江南水鄉」兩個圓形組成的偏心圓展示了蘇州勃勃生機,燦爛輝煌的明天。 現任領導市委書記蔣宏坤(省委常委),市長閻立。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共12個。蘇州共轄7個市轄區(金閶區、滄浪區、平江區、蘇州國家高新區(虎丘區)、 吳中區、相城區和中新蘇州工業園區),代管5個縣級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太倉市、崑山市、吳江市)。市區戶籍人口240.21萬人。全市暫住登記人口472萬(2009.1數據)。 市轄區:人口367.64萬人(截止至2009.12.31)面積1650平方公里 吳中區 (面積 672平方千米,人口599650人。郵政編碼215128)(駐長橋街道) 長橋街道/越溪街道/郭巷街道/橫涇街道/香山街道/蘇苑街道/龍西街道/城南街道/角直鎮/木瀆鎮/胥口鎮/臨湖鎮/東山鎮/金庭鎮(舊稱-西山鎮)光福鎮 相城區 (面積 416平方千米,人口369269人。郵政編碼215131(駐元和街道)元和街道/太平街道/黃橋街道/北橋街道/望亭鎮/黃埭鎮/渭塘鎮/陽澄湖鎮蘇州工業園區金閶區 (面積 37平方千米,人口207926人。郵政編碼215008) (駐石路街道) 石路街道/留園街道/虎丘街道/白洋灣街道/彩香街道 平江區 (面積 22平方千米,人口228913人。郵政編碼215005) (駐平江路街道) 觀前街道/平江路街道/蘇錦街道/婁門街道/城北街道/桃花塢街道 滄浪區 (面積 25平方千米,人口325542人。郵政編碼215006) (駐雙塔街道) 雙塔街道/南門街道/胥江街道/吳門橋街道/葑門街道/友新街道 虎丘區 (蘇州高新區)面積 258平方千米,人口331363人。郵政編碼215004) (駐獅山街道) 獅山街道/橫塘街道/楓橋街道/鎮湖街道/滸墅關鎮/ 通安鎮/東渚鎮 蘇州工業園區(與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設的具有影響力的工業園區)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千米 人口339398人 (駐婁葑鎮) 婁葑鎮/唯亭鎮/勝浦鎮 縣級市:五市總人口3930842人(截止至2009.12.31) 常熟市(駐虞山鎮)(面積1263平方千米,人口1066417人。郵政編碼215500) 虞山鎮/梅李鎮/海虞鎮/新港鎮/古里鎮/沙家浜鎮/支塘鎮/董浜鎮/尚湖鎮/辛庄鎮 崑山市(駐玉山鎮)(面積 927平方千米,人口699885人。郵政編碼215300) 玉山鎮/巴城鎮/周市鎮/陸家鎮/花橋鎮/澱山湖鎮/張浦鎮/周庄鎮/千燈鎮/錦溪鎮 張家港市(駐楊舍鎮)(面積 813平方千米,人口900132人。郵政編碼215600) 楊舍鎮/塘橋鎮/金港鎮/錦豐鎮/樂余鎮/鳳凰鎮/南豐鎮/大新鎮 吳江市(駐松陵鎮)(面積1192平方千米,人口797240人。郵政編碼215200) 松陵鎮/盛澤鎮/同里鎮/汾湖鎮/平望鎮/橫扇鎮/七都鎮/震澤鎮/桃源鎮 太倉市(駐城廂鎮)(面積 642平方千米,人口467168人。郵政編碼215400) 城廂鎮/沙溪鎮/瀏河鎮/浮橋鎮/璜涇鎮/雙鳳鎮/陸渡鎮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經緯度:市中心位於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2′ 氣候 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蘇州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太湖地形 蘇州市隸屬於兩個省一級的自然地理區: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和太湖平原地區,分屬於4個二級自然區:沿江平原沙洲區、蘇錫平原區、太湖及湖濱丘陵區、陽澄淀泖低地區。地貌特徵以平緩平原為上,全市的地勢低平,自西向東緩慢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陽澄湖和吳江一帶僅2米左右。 山脈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區和太湖諸島,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還有南陽山(338米)、西洞庭山縹緲峰(336米)、東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靈岩山(182米)、漁洋山(170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等。 水系 蘇州境內河港交錯,湖盪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於西隅的太湖和漕湖;東有澱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陽澄湖、金雞湖、獨墅湖;長江及京杭運河貫穿市區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東進淀泖後,經黃浦江入江;運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黃浦江東泄入江,由此形成蘇州市的三大水系。 蘇州地區河網密布,市區是江南水網的中心和全國河流最密集的地區,周圍是全國著名的水稻高產區,農業發達,有「水鄉澤國」、「天下糧倉」、「魚米之鄉」之稱。有宋以來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
[編輯本段]交通情況
蘇州自古有京杭運河貫穿而過。現有京滬鐵路以及312,204等多條國道經過蘇州。蘇州周邊有無錫蘇南國際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浦東國際機場等。其高速公路密度達到德國水平,是交通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樞紐城市。蘇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有491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數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路網密度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01年至今,滬寧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繞城高速公路、滬蘇浙高速公路、蘇通大橋南接線工程等相繼建成通車。期間,滬寧高速公路和蘇嘉杭高速公路南段還實施了改擴建,方便駕駛員和市民出行。高速公路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5.78公里,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蘇州全市還建成了高速公路樞紐11個,互通50個,形成了「一縱三橫一環二射」的高速公路網,全市95%的鄉鎮實現了15分鍾上高速公路。 蘇州組合港:蘇州位於長江南岸,建港條件優越,建有張家港港、常熟港、太倉港,均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2002年,由原張家港港、常熟港和太倉港三港合一組建成的新興港口蘇州港,原三個港口相應成為蘇州港張家港港區、常熟港區和太倉港區。張家港港務集團現有萬噸級泊位16個,常熟港萬噸級以上泊位11個,太倉港已建成集裝箱、件雜貨、石化等各類大小泊位5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4個。蘇州港繁忙的業務,使蘇州成為我國重要的水(海)運城市。蘇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4634.1萬噸,比上年增長21.1%,集裝箱吞吐量272萬標箱,比上年增長5.8%。2009年末蘇州港已建成萬噸以上泊位105個。 蘇州為中國第一個獲批軌道交通的地級市城市,目前獲得國家批准正在建設的有軌道交通1號線和2號線,軌道交通1號線於2007年12月26日舉行開工典禮,預計2012年底通車。蘇州地鐵2號線於2009年12月25日開工建設,預計2014年6月通車。
高速公路
蘇州是江蘇省通往上海、浙江的「東南門戶」.蘇州市區共有4個長途客運站----蘇州客運北站,蘇州客運南站,蘇州客運西站,蘇州吳中區客運站. 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上半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10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2公里,一級公路113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德國水平,全市95%的鄉鎮實現15分鍾上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公路以上水平。
鐵路
蘇州站是上海鐵路局直屬站,是辦理客貨運輸的一等站。位於蘇州城區北端外城河北岸。地址:蘇州市平江區車站路27號,郵編:215031。 滬寧城際軌道交通工程,是繼合寧城際鐵路之後,江蘇省又一條城際鐵路專線。它將成為長三角地區城際交通的重要快速通道。這條時速350公里的城際鐵路從現在的南京引出,經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和上海等21個車站,全長300公里,其中,江蘇省境內269公里,工程建設總投資約400億元,由鐵道部、上海市和江蘇省共同出資建設。 在建的京滬高鐵正線全長約1318km,線路自北京南站西端引出經北京南站、廊坊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滄州西站、德州東站、濟南西站、泰安西站、曲阜東站、滕州東站、徐州東站、宿州東站、蚌埠南站、(定遠站)、滁州南站、南京南站、鎮江西站、丹陽北站、常州北站、無錫東站、蘇州北站、崑山南站、虹橋站。
城市地鐵
蘇州地鐵標志蘇州市已確定在「十五」期間啟動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這一工程的前期准備從1997年就拉開了序幕,並於去年6月份正式委託法國索非圖公司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詳細規劃。經過二輪專家審查後,最終報告於近日正式形成。 蘇州軌道交通規劃順利通過專家組審查,如果一切順利,到2014年後,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都有望建成通車。11月21日,從由建設部委託省建設廳具體組織實施的《蘇州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審查會上傳來消息,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蘇州非常有必要盡快建設軌道交通」,並且也是國內唯一一個擁有城市軌道交通的地級市。 據悉,省建設廳將根據此次專家組意見進行討論,成文後交建設部,建設部再與國家發改委對蘇州軌道交通規劃進行會簽,最後上報國務院進行立項審批。市軌道建設指揮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順利的話,2014年,軌道交通1號、2號線有望建成通車,2018年,3號、4號線也有望建成通車,並逐步實現與上海、無錫等周邊地區軌道交通的接軌。 蘇州市遠期(2030年前)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將建成9條線。總長為318公里,其中,中心城區265公里。其中中心城區為220公里。中心城區站點數量181座,換乘站37座。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蘇州於公元前514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前來投奔的楚國大臣伍子胥建吳國都城闔閭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城裡仍有許多當年留下的地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蘇州城建城早,規模大,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為國內外所罕見。蘇州古城的古跡密度在中國僅次於北京和西安,列全國第三位。蘇州古城和蘇州園林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遺產」集於一身。而崑曲、陽澄湖大閘蟹、周庄是三張國際級、重量級品牌。 蘇州園林甲天下,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其中九座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截止2009年有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世界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進入國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的有蘇州古城歷史街區和江南水鄉古鎮.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拙政園、留園兩席;「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淀,蘇州博物館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鍾聲。 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 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蘇州發現了許多遠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為豐富,著名的有趙陵山遺址、少卿山遺址、綽墩遺址、草鞋山遺址、羅墩遺址等,其中趙陵山遺址1992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 她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蘇州現有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崑山周庄、吳江同里、蘇州角直),7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蘇州東山、蘇州西山、蘇州光福、蘇州木瀆、吳江震澤、太倉沙溪、崑山千燈),還有一大批保存較好的古鎮(如吳江的黎里、盛澤,崑山錦溪,太倉瀏河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吳中區的東山村、明月灣),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平江路。
名稱由來
相傳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季歷有子昌,古公亶父認為昌有興王業的才能,想把君位傳給季歷再傳於昌。泰伯、仲雍了解了這一意圖後,為尊重父意,避讓君位而逃避到當時被稱為荊蠻之地的江南。並隨鄉入俗,自行「斷發文身」。表示他們已是荊蠻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繼位了。他們的這一義行,以及他們帶來的周族先進的文化和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擁護,在梅里(今無錫縣梅村)泰伯被擁立為君長,國號為「勾吳」(勾吳的「勾」是荊蠻語的發聲詞,無實際意義,勾吳即吳。但在出土的吳國青銅器上,作「攻吳」、「工吾」等,沒有「勾吳」)。泰伯到梅里,這梅里是指什麼地方,至今說法不一。至南朝無錫縣令劉昭注《後漢書·郡國志》時方說無錫梅里有泰伯墓,但沒有發現有城的遺址。在蘇州靈岩山下發現了春秋時大城的遺址。 從泰伯起十九傳至壽夢繼位稱王(公元前585年),吳國始有確切紀年。吳國的都城不斷遷徙,隨著吳國的崛起,需要尋找新的建都地,而位於太湖東北岸的蘇州,由於自然條件十分優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壽夢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將都城遷至蘇州。並經過多年的不斷經營,具有相當規模。可是由於史籍沒有記載,當時城址已無從查考。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國。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池,自此,蘇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後越國滅吳,並於公元前379年將越國都城遷到姑蘇,戰國時期,公元前248年,楚國春申君受封於吳,並以蘇州(吳墟)為首邑,為蘇州的發展作出貢獻,蘇州至今有地名黃埭和位於蘇州古城王洗馬巷內的春申君廟紀念他,並把他作為蘇州的守護神供奉在城隍廟內。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吳都城設會稽郡、吳縣,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縣,或有時稱為吳州。公元589年,隋改吳州為蘇州(以蘇州城西姑蘇山得名,蘇州的名稱始此。另姑蘇山由吳王闔閭建姑蘇台得名,現山上仍有遺跡)。公元778年,唐朝設蘇州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從此,蘇州名稱被固定作為通稱。公元1113年,宋改蘇州為平江府。綜合歷史變革,蘇州有很多的別稱:姑蘇、吳、吳縣、東吳、平江、吳中等等。又由於蘇州城內河道縱橫,又稱為水都、水城、水鄉,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游記》將蘇州贊譽為東方威尼斯.蘇州古城被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贊為「鬼斧神工」。
歷史沿革
吳:西周 闔閭大城 吳都(公元前514年) 吳:越滅吳 徙都 吳為越都 (公元前379年) 吳:春申君黃歇受封於吳 為都邑 (公元前248年) 吳縣:秦嬴政二十五年 會稽郡治所(公元前222年) 泰德:王莽篡漢,復古改名,仍為會稽郡治所(公元8年) 吳縣:漢永建四年 吳會分治,為吳郡治所 (公元129年) 吳縣:漢建安元年(196年)至212年,為東吳孫氏政權首都。 吳州:南朝 陳禎明元年(公元587年) 蘇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蘇州:唐太宗貞觀元年,江南道治所(公元627年) 蘇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為江南東道治所(公元733年) 中吳:後唐同光二年(924年) 平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平江達魯花赤總管府:元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 隆平府:元 至正十六年(1356年) 蘇州府:明 應天巡撫駐地 屬中書省1367年 蘇州府:清康熙六年,江蘇省會 江蘇巡撫,布政使駐。(1667年) 蘇州市:1949年 蘇州市(省轄)、蘇州專區:1953年 蘇州市(地級):1983年
[編輯本段]民族宗教
民族 蘇州是地處沿海的少數民族雜散居城市,有47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1.6萬人,佔全市總人口2.4‰;其中回族人口有3700餘人,佔少數民族總人數23.13%。在47個少數民族成份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壯族、朝鮮族、苗族、土家族;人口在100人以上的民族有:蒙古族、滿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藏族、維吾爾族、瑤族、畲族、仡佬族等。蘇州市區有民族成份39個,少數民族人數5200餘人。其中回族2515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72%。 宗教 蘇州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場所有:道教宮觀有玄妙觀(位於觀前街)、玉皇宮(園區)、城隍廟(位於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觀;佛教有西園寺、寒山寺(位於虎丘區)、北塔報恩寺(位於人民路)、文山寺、靈岩山寺(木瀆鎮)、包山寺(吳中區西山島)園區重元寺、來風寺、常熟虞山興福寺、張家港鳳凰山永慶寺、雙杏寺、吳江平望鎮小九華寺、崑山海藏寺;其他宗教的有聖約翰堂、使徒堂、楊家橋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這些宗教場所大多是蘇州的旅遊名勝景點。
[編輯本段]經濟
國內生產總值

閱讀全文

與上真觀距今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