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道法六個維度是什麼
六個維度維度一,加大探究性與開放性試題的比例,同時減少知識性、技巧性試題。維度二,繼續加大閱讀能力的考查力度,
『貳』 中考歷史的重點是什麼
從近幾年的中考歷史試題來看,基礎題所佔比例較大,突出考查學科的基礎知識,而大部分基礎知識來源於課本。因此,復習的第一步要以課本為主,打牢基礎,決不能舍本求末。那麼,在復習中怎樣掌握基礎知識呢?
1.熟悉課本,善於讀書。讀書也要講究技巧,而不是走馬觀花似的瞧。具體方法是先讀目錄,分清教材有哪幾個單元,每個單元的中心內容是什麼,每個單元有哪幾篇課文,這些課文之間有什麼聯系?其次要注意課文中有哪些歷史圖片、地圖和文字資料,這些圖片和資料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課後的思考題應如何回答?做到知道哪些問題在第幾冊、第幾章、第幾節。例如:中國歷史第三冊第十二課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包括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三個子目錄,這三個子目錄概括了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掌握了這三個子目錄,這一課的內容就大體掌握了,考查到相關的知識點時,就會迅速快捷地定位於此。
2.重視課堂45分鍾。做到認真聽課,關注老師多次強調的內容,因為這些內容往往是被反復考查的重點,有些內容是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綱要精心揣摩出來的,決不能放過。此外,同學們應抽時間理解記憶基本知識點,這樣可以減少翻書的時間,提高答題速度。
構建知識體系
開卷考試更加註重對能力的考查。2007年中考歷史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共佔了25分(滿分40分),如果心中的知識是一盤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應變能力,那是天方夜譚。因此,為了把知識學活,用活,第二步的任務主要是結合課本,比較對照,重新組合教材,「縱橫」串聯地歸類知識,形成知識網路。
(一)理清線索。如: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資產階級革命可歸類: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1789-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861-1865年美國內戰;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這就是「橫」的聯系。再如:中國近代史中,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族的抗爭就可以「縱」向串聯歷史知識,如下:
1.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1)鴉片戰爭《南京條約》;(2)第二次鴉片戰爭;(3)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
2.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1)太平天國運動;(2)義和團運動;(3)戊戌變法;(4)辛亥革命。
(二)善於比較。如:比較19世紀60年代俄國、日本的改革;將19世紀末出現的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聯系,從改革的背景、性質、內容、作用、局限性等方面比較,明白為什麼一個成功、一個失敗。
此外,還有以時間為基點的知識串聯,如:《辛丑條約》、辛亥革命、共產黨的成立、「九一八」事變的年代分別是: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總之,歷史事件之間是互相聯系和前後相承的,縱橫串聯十分重要,既可以鞏固基礎知識,又可以加深對知識實質的理解。
解題訓練
近年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歷史教材和中考試題都十分注重對學生研究能力的考核,從這幾年的試題內容看,已從單純的記憶型向研究型、開放型轉變。在2007年的中考歷史評卷中發現,有些同學不會閱讀,不會審題,不會識圖,語言表達能力差,失分較多。因此,必須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要做典型試題,如近年的中考題,熟悉一下題型。解題時,必須要讀懂題意,抓住「題干」和題中的關鍵字,理清題目考查的是哪一階段的知識點。如選擇題可運用直選法、排除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問答題是一種多功能的題型,中考歷史問答題在朝開放性方向發展,難度略有偏高。解題時,要仔細審題,理清考查的知識點,審出「題眼」,即原因、標志及意義之類的關鍵詞語;答題要緊扣題目,簡明扼要,避免重復啰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題時多角度地理解題意,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才能在考試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叄』 中考歷史考試范圍是什麼
中考歷史考試范圍從內容上看:分為世界史和中國史。
從微觀上看:一個事件要分幾部分來考察,也就是大題中的1234小問。主要分為:事件的原因、過程(其中的人、地、時間、結果)、影響(作用)、啟示(開放性為主)。所有時間都可以這樣考。
總想考察歷史事件間的聯系。這是比較難的的一部分,多通過材料大題讓找聯系、啟示。要求考生要自己的准確認識、理性的去分析。
中考簡介
初中畢業考試(The Academic Test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簡稱「中考」,是檢驗初中畢業生是否達到初中畢業水平的考試。
它是初中畢業證發放的必要條件,中國將這幾科考試科目規定為國家課程的學科,全部列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
初三中考的考試時間一般在6月20日左右。全國各省市不統一,按本地時間計算。
『肆』 中考歷史主要考哪些內容
分三個方面
一.從內容上看:分世界史和中國史。考察歷史事件對其歷史的影響,這是宏觀的考察。世界史和中國史所佔的的分值不同,大多數地區中考側重於中國史。
二.從微觀上看:一個事件要分幾部分來考察,也就是大題中的1234小問。主要分為:事件的原因、過程(其中的人、地、時間、結果)、影響(作用)、啟示(開放性為主)。所有時間都可以這樣考。
三.總想考察歷史事件間的聯系。這是比較難的的一部分,多通過材料大題讓找聯系、啟示。要求考生要自己的准確認識、理性的去分析。
其實歷史不難,認真復習,把歷史當做一串串有趣的故事自然會學好。
『伍』 歷史中考
一、讀練結合,強記要點
初三歷史總復習階段,涉及到了初二、初三所學的中國近代,世界近、現代歷史知識,內容多、頭緒紛繁,這就需要明確一個指導思想:依標扣本,讀練結合,強記要點。先依據《考試說明》,引導學生對照考試要點,認真進行閱讀,並按照識記、理解、運用三個層次落實在教材上。每個子目、知識點上逐一標記清楚,然後按照這三個掌握層次,教師精講並指導學生細讀。教師的「講」應是講清要點,表述歷史概念要准確完整,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著眼於學生能力的訓練,做到「注重基礎,知能並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生記憶。強化記憶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只靠死記硬背,應該針對不同歷史知識的不同特點和要求,引導學生採用不同的記憶方法。在復習時還應注意整體效益,確保優生,抓差生,兼顧全體。對每一課的要點進行提煉,抱西瓜,丟芝麻,從而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如復習九年級第十五課《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可以抓住五大要點:⑴內戰的根本原因;⑵直接原因;⑶內戰的爆發及進程;⑷《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⑸內戰的意義。這些要點可以以多種形式出現,如:選擇、材料解析、簡答題等。只要記住這些知識點以及內在的聯系,就牢固地掌握了這個歷史事件。按照這樣的方法把幾本歷史教科書中的要點逐一梳理,再按歷史分期、題型進行歸類,全部要點就得以濃縮。這些要點其實就是考點,抓住了它就等於抓住了教材的靈魂。
二、三輪復習,落實到位
復習應該多輪反復,按不同層次確定不同的目標要求。
第一輪:復習進度慢一點,步子穩一點,要求細一點,落實具體一點。在復習過程中,穿插一些練習,以達到單元、課過關的目的。在復習方法上,以讀為主,精講促讀,認真選題,以題促讀,扎扎實實打好基礎。這是大面積提高復習質量的重要階段。比如:中國近代史上的三條線索:中國人民的屈辱史、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和中國人民的探索史。1840年6月,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這是一個點。1895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這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又是一個點。1901年9月清政府又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淵,這又是一個點。把這些點串起來組成一部屈辱史的一條線;把林則徐、鄧世昌、義和團運動等串起來就組成抗爭史的一條線;把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串起來就組成中國人民探索史的一條線。三條線就構成了中國近代史這個面。
第二輪:復習要綜合,有跨度,有比較,有重點,既抓縱向線索,又抓橫向聯系,分門別類,在同中找異,異中求同,適當組合。在評價人物、綜述事件、觀點運用、材料分析等方面都要加強指導,理清線索,把點、線、面上的知識貫穿起來,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構建知識網路,獲求規律性的認識。復習到民主革命時期救國救民的方法時,可由洋務運動、聯繫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且指出三者之間的聯系。復習到中國共產黨的幾次重要會議時,可由一大聯繫到遵義會議、七屆二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復習到資產階級革命可從英國聯繫到美國、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復習到都江堰可聯繫到大運河、三峽工程等等。這樣就把一個一個的點連成了一條一條的線。這種復習方法,能夠使學生更加系統地掌握知識。具體方法是:
1.以人物為「點」,貫穿相關知識,從他們的成敗得失來認識歷史中發展的規律。
2.以過程為「線」,縱向串連歷史知識,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三次人民起義為標志的三次革命高潮形成革命不斷深入、上升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反對國內封建勢力和國外干涉,進行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是這段歷史時期的基本線索。
3.以事件為「面」,從橫向上把相關的歷史事實組合成一個塊面。如從明治維新事實組合成一個塊面。根據明治維新及其前後的史實就可以看出,這時日本社會的面貌及其變化。
4.以相關的歷史知識組合為「體」,比較對照,辨析異同,在錯綜復雜的歷史知識中,認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立體化。
這四種方法,在初三總復習階段十分必要,這樣既突出了重點,把好關鍵,又培養了能力。
第三輪:根據中考《考試說明》規定的《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考試要點,在復習中,及時總結,查漏補缺,繼續鞏固,訓練爬坡。使教材的內容、考試要點轉化為學生掌握的要點,然後轉化為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形成獲得成績的要素。這是用汗水換來的收成能否顆粒歸倉的重要階段。復習鞏固的方法很多,略舉幾例:(1)10分鍾記憶法。上課後用10分鍾左右的時間背誦指定的內容,然後教師檢查。(2)競賽記憶法。教師只提出一個或兩個知識點,不能貪多,讓全班學生進行比賽,邊記邊寫,教師逐個收「卷」。(3)模擬測試法。平時題量不宜過大,也不能太難,要少而精。中考前的模擬測試量可適當增大,難易適中。(4)補考激勵法。對個別模擬測試成績較差的同學,可給一段時間把剛考過的測試卷再做再記,一周後,用原試捲去測,多數學生得滿分。學生的積極性也高了,一次模擬測試後記會一套試卷,十次就是十套試卷。這種辦法適用於一些學困生。
三、讀講練評,注重落實
「讀」是基礎。要強調學生反復讀記,多次重復,提高課本利用率,不斷同遺忘作斗爭。①讀記的量:從單元、課、目到文字、圖像,從史實到史論都要求學生逐一閱讀。②讀記的方法:照書本讀,原詞原句數時數事讀,劃框框,圈點點,分層次讀;做筆記,列表格,畫圖示讀。③讀記的目標:重點記憶,准確無誤;理解記憶,左右逢源;聯想記憶,舉一反三。
「講」是關鍵。教師為主導,「導」就是引,「引」就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講。①抓歷史走向,抓前後照應,講清歷史事件始末,一個人物,一個事件,一個過程,在某一單元、課了結,順勢追問反溯,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識點串連起來,如把孫中山各個時期活動加以整理,列成專題講給學生。②抓關鍵、抓重點。主要是抓住「轉折點」、「新階段」、「開始」、「開端」、「性質」、「標志」等,如中國近現代史,課本明確指出具有轉折意義的黨的重要會議就有三次,都屬於重點。③抓深入、抓疑點,明知故問,有意設疑,多問幾個「為什麼」。所以「講」是開思路,保理解,啟思維,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練」是鞏固,也是應用,但是,練不可過多。可採取三種形式;一是自測訓練;二是口頭提問;三是統一測試。試題要利於學生理解,消化。
「評」是提高。每次練習、測試之後,都應重視講評,質量是靠練和評得出來的。在評的過程中,主要是評出方法,評出信心,教會學生如何審題和解題技巧,不斷自我完善。試卷評講課是有效學習過程中「再學習」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應要求學生聽講時必須要堅持「亡羊補牢」和「未雨綢繆」兩種心態。所謂「亡羊補牢」就是自己做錯了的題目,一定要認真聽教師講解,掌握分析思路和解題訣竅,反思自己當時為什麼會做錯,避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所謂「未雨綢繆」就是即使自己沒有做錯,在教師進行講解的時候也應當認真,有些同學只是選擇題恰巧蒙對了答案,或是文字題一知半解地寫了洋洋灑灑一大段,其實並沒有真正地掌握要點,要利用試卷評講課的機會,溫故而知新,能夠加深印象,進一步鞏固知識。
最好採用互動評講的方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在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課堂主導的作用,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促進教學互動。因此,要改變「一家獨唱」的課堂風格,可以邀請學生談談自己的解題思路,同時提醒其他學生對比自己的分析思路,然後由教師進行總結概括。鼓勵學生發言,促使學生在試卷評講過程中積極思維,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程度。
總的來說,中考的歷史復習教學要基於課標、教材與考試說明,立足基礎知識的掌握與能力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識,不斷提高復習教學的效率。
『陸』 歷史中考主要考哪幾方面的內容
基礎知識會考時間地點人物文獻事件等,這些東西都要知道了解還能簡述,還有識圖題,主要是秦始皇,開國大典,中英香港交接儀式,馬克思恩格斯,蒙娜麗莎這些常考,三大戰役,戰國七雄,三國協約這三副圖的位置要記、綜合題的話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會運用所學的知識,還會出現一些符合當前國際形勢的題目,我預測今年可能會考和新疆有關的知識,我們這邊還有十分的地方文化常識,不知道你那裡有沒有,不過話說回來,老師沒有給你們發考標嗎
『柒』 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有哪些
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有: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製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6、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7、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8、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9、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10、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11、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12、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13、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14、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5、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6、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7 、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18、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19、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20、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21、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22、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陳,都城均在建康。
23、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24、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捌』 2016歷史中考范圍是那些
Ⅰ.命題指導思想
一、依據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和學生實際選用的教材。
二、結合我市初中歷史教學的實際。
三、命題力求科學、規范、公平,試題有較高的信度,難度適當。試題易、中、難比例7:2::1。
四、不同版本、不同學制不受影響,中考命題遵照本說明。 Ⅱ.考試內容及要求 一、考試要求
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初中教學的目標要求,歷史學科注重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即掌握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認識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徵及發展趨勢,同時注意考查學生初步運用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綜合、觀察、比較、概括和表述歷史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內容的考查,寓於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之中。教材中的小字、注釋不作考試要求。 各部分內容考查比例:
中國歷史 中國古代史
20分 60分
合 計 100 分
中國近代史
25分 中國現代史 15分 世界歷史 世界古代史
4分 40分 世界近代史
20分 世界現代史
16分
試題題型及分值
選擇題40小題,每小題1分,共40分,非選擇題含材料解析題和簡答題等,共60分。 二、考試內容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上冊
1、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①西周的分封制 2、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3、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4、第8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5、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6、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7、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①漢武帝的大一統 8、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9、第16、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二) 七年級下冊
1、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2、第2課 「貞觀之治」
3、第3課 「開元盛世」 ①「開元之治」 4、第7、8課 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一)、(二) 5、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6、第12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7、第13、14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一)、(二)
8、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①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9、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①君主集權的強化 10、第18課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①收復台灣
11、第19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八年級上冊
1、第1課 鴉片戰爭
2、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①火燒圓明園 ②俄國侵佔中國大片領土 3、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4、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5、第6課 洋務運動
6、第7課 戊戌變法 ①百日維新 7、第8課 辛亥革命 8、第9課 新文化運動
9、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0、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第14課 難忘「九一八」
12、第15課 「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權」
13、第16課 血肉築長城 ①平型關大捷和台兒庄戰役 ②中共七大 ③抗日戰爭的勝利
14、第17課 內戰烽火 ③重慶談判 ②轉戰陝北 15、第18課 戰略大決戰
16、第19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17、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18、第21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19、第22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八年級下冊
1、第4課 工業化的起步
2、第5課 三大改造
3、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①探索中的良好開端與失誤
4、第8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 5、第9課 改革開放
6、第10課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7、第12課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①「一國兩制」的構想 ②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8、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9、第16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①中美關系正常化 ②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世界歷史》 九年級上冊
增加:第2課 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 1、第3課 西方文明之源
增加:第8、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二) 2、第10課 資本主義世界的曙光 3、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4、第12課 美國的誕生
5、第13課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6、第14課 「蒸汽時代」的到來
7、第17課 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8、第18課 美國南北戰爭
9、第19課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10、第20課 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11、第22課 科學和思想的力量 12、第23課 世界的文化傑作 九年級下冊
1、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
2、第2課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3、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第4課 經濟大危機 5、第5課 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6、第8課 美國經濟的發展 7、第9課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8、第10課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9、第11課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①東歐劇變 10、第14課 冷戰中的對峙
11、第15課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①「一超多強」 12、第16課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13、第17課 第三次科技革命
『玖』 歷史中考重點知識歸納有哪些
歷史中考重點知識如下:
1、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2、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3、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4、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5、武則天及其統治: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她當政期間,繼續實行發展農業生產,選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拾』 廈門中考綜合素質評價中考總評六個維度 各個維度良好要幾分
六中沒一中雙十好那是事實......可以保送就別怕...真沒想到六中還有這種老師,,,,,,他亂來了話去報告教育局, 六中是沒有一中好。如果六中有一中雙十好的話,至少分數線會比他們高,而且高材生都是朝著一中雙十的方向前進,如果六中比他們好的話,優生也自然會把方向盤調到六中的。這種事實沒必要跟那個老師爭論。能保送的話就不用怕,他給你評價也要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