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師這個詞在歷史上有什麼來歷嗎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 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我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古人席地而坐,以西邊為尊,故尊稱家庭教師為「西席」和「西賓」。
====
教師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我國西周時期的金文中,稱為「師氏」,簡稱「師」,系教國子的官員。原來是商、周軍隊的組織單位。西周的統治者為培養善戰的貴族弟子,開辦了「國學」,有高級軍官「師氏」任教。
由於「師」是傳授知識的,而「教」又是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從而使「教師」一詞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語出:唐代散文家韓愈《進學解》一文)者的美稱。
何謂「師」?我國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一書中是這樣說的:「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意思就是說:「師」這個字,就是人們對那些「教人們懂得道理的人」的稱呼。教師,一般指直接從事教育工作或其他傳授知識技術的人,也用來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學習的人。從事書中看,先秦時期就有師傅、師長、先生等稱謂,一直沿用至今。至於「老師」原是對年輩最高學者的稱呼,比如:我國漢代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一書里的「孟子荀卿列傳」中說:「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到後來,人們就習慣地把「老」和「師」並稱,逐漸地就不再管年齡的大小了,一概稱教師為老師了。「老」字在這里帶有了尊敬的味道。明清兩代時曾稱主考官為老師;清朝末期辦學堂,稱教師為「教習」;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因為教師同其他官員一樣依照法令任免,所以又把教師稱為「教員」,即:從事教學工作的官員的意思。
⑵ 老師名字由來的歷史
1、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直至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將西學(美式教育)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范》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國民政府時代開始,並一直沿用至今。
2、另外,在古代對教師還稱為「學師」、「師傅」、「外傅」等。古代貴族到一定年齡要出外就學,所從之師稱「外傅」。
3、在七十年代,對教師(知識分子)還有另外的別稱「臭老九」,那是「四人幫」年代對教師和知識分子倒行逆施,這已成為「歷史」了。在八十年代以後,「園丁」當屬對教師最「流行」的稱謂了。
4、我們平時雖然稱呼學校里某教師為「某老師」,但這里的「老師」其實是教師這種工作,教書是其基本功能。
(2)歷史上老師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擴展閱讀
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中國經濟步入快車道;改革開放已經開辟了廣闊市場,學校教師也應結合實際要求,大力提倡愛崗敬業,發揚公而忘私,無私奉獻,教書育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十分重要的。
這就要求教師對本職工作,應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有—種強烈的使命感。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師知識水平的制約,如果教師講課中對教材分析不透,對知識重點把握不準,要點講解不清,那麼學生聽過這堂課就會產生一種模糊的收獲不大的感覺。因此教師在講課前應吃透教材,抓住重點,拓寬知識,使學生每堂課都感到大有收獲。
教師隊伍里出現了這樣那樣的錯誤,某些道德敗壞的教師玷污了廣大教師形象,「師德」因此受到了拷問,從古至今,為師者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呈現在世人面前,淵博的知識,高度的責任,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奉獻,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最高准則,更是所有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教師被譽為「園丁、蠟燭、人梯、拓荒牛」等,該職業被稱為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
⑶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老師是誰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老師是孔子。
孔子是古代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經典的就是,他的弟子將他的思想、言行記錄之後而整理成的《論語》。孔子被後世尊稱為孔聖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人之首。
在春秋末期,孔子進行了私人講學,這是首次出現這種講學方式,之前一直是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孔子推行的講學之風打破了之前的壟斷,讓普通的百姓也能夠學習到知識。
孔子的政治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⑷ 在人類歷史上學校和教師在什麼社會已經出現
世界上最早的學校產生於何時何地?這個在不同的教材里會有不同的說法,今天我來逐一為大家進行分析。
一、泥板書舍」
這是古巴比倫蘇美爾人創辦的學校。古代生活在兩河流域的人們將粘土和水調勻,製成大小不等的泥板,作為「紙」使用,並將字寫在上面,然後再把它曬干或燒干,這就成了所謂的「泥板書」。由於學校用的教材是泥板書,學生做練習或作業也是用泥板,故將學校稱為泥板書舍。在泥板書舍中,負責人稱為「校父」,教師稱為「專家」,助手稱為大兄長,學生稱為「校子」。
在兩河流域的馬里城,考古發掘出了大量的古代的泥板書,並且發現了一條通道和兩間大的房間。從房間的整體布局上看,非常像一所學校。據此推測,這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建立在馬里城裡一所使用楔形文字教學的學校。也有人認為此校舍是公元前3500年前的建築,公元前18世紀曾被巴比倫國王漢莫拉比毀壞。
二、宮廷學校
公元前2500多年的宮廷學校是古埃及古王國時期的國王法老在宮廷里設立的學校,以教育皇子皇孫和朝臣的子弟為宗旨,可謂是埃及最早的學校。宮廷學校的教育內容涉及「書寫、閱讀、宮廷習俗和儀式」,學生們要學習社會道德、政治和法律方面的知識;學習宮廷社交的禮儀,懂得社會習俗;學習軍事課程,如練習射箭、騎馬、擲標槍、狩獵等;學習辭令,有訓條寫到;「辭令比武器更有力」;學習天文、數學、建築、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學生學習完畢,接收適當的業務鍛煉後,即分別被委任為官吏。
三、「成均」
中國大約在公元前3000餘年的原始社會後期已有學校教育的萌芽。據《周禮》記載,我國最早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2700年的五帝時代,名為「成均」。 考古發現的原始氏族公社後期遺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有點像現在的廣場,顯然是氏族部落成員集會的地方。遇上舉行各種典禮儀式,召開會議,宣講告示、規定、要求,以及採取某項行動前的動員、誓師等,都在這里舉行集會,可見其具有顯著的教育作用。國家產生之後,「成均之教」就成為社會教育的總稱,成均也成為天子之學的中心場所。董仲舒有:「成均,五帝之學」的說法。但這並不能被稱為是專門的學校。而我國最早的學校產生於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孟子》:「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庠,殷曰序,周曰校,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⑸ 老師的地位在古代各個朝代各有什麼區別
老師是現在社會上比較受到重視和尊重的行業,因為目前知識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沒有人不相信科學的力量,那麼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職業。
後來到了元朝時期,由於統治者將百姓的職業劃分為十個等級,這樣一來教師的地位就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因為在這種等級劃分裡面,教師被排在第九位,僅僅排在乞丐的前面,可以說老師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有些不懷好意的人給老師起了一個「臭老九」的外號。
到了現在社會,科學發展成為了第一生產力,沒有人再認為不讀書是一件好事,相反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考上好大學,教師又成為了一個人人尊重的職業。
⑹ 我國歷史最早出現教師是哪一年
孔子開創了私學,成為萬世師表,他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老師。因為,在孔子之前的中國從來沒有私學(學校),那個時候的文化都是官辦或是家族相傳,或是拜師學藝等等。而孔子創立的「私學」就是現在的「學校」的雛形,他不分貴賤能讓很多的百姓子弟同時接受教育,所以他很快擁有了眾多學生,後來他眾多的弟子也按照他的方式又將私學教育(學校)傳遍了天下,也為華夏創造了最古老的「教育形式」,也開啟中華文明蓬勃發展時期。
他用仁、義、禮、智、信等思想規范了中國人的道德。所以人們才稱他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⑺ 教師的歷史由來
在今天「科教興國」的口號下,教(老)師作為教育者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 教師的稱謂,最早見於西周金文中,稱為「師氏」,簡稱「師」,系教國子之官。原是商、西周軍隊的組織單位。
西周統治者為培養善戰的貴族子弟,開辦了「國學」,由高級軍官「師氏」任教。 由於「師」是傳授知識的,而「教」又是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從而使「教師」一詞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美稱。
何謂師?《說文解字》注曰:「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教師,一般指直接從事教育工作或其他傳授知識技術的人,還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學習的人。從史書中看,先秦時期就有師傅、師長、先生此類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至於「老師」原是對年輩最高學者的稱呼,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到後來,人們習慣地把「老」與「師」並稱,逐漸地就不再管年齡的大小,一概稱教師為老師了。
明清兩代時曾稱主考官為老師;清末辦學堂,稱教師為教習;辛亥革命後,因教師同其他官員一樣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稱教師為教員。
(7)歷史上老師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擴展閱讀:
淵源流變
教學生知識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
我們平時雖然稱呼學校里某教師為「某老師」,但這里的「老師」其實是教師這種工作,教書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
直至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將西學(美式教育)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范》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國民政府時代開始,並一直沿用至今。
老師,是傳授知識的人。
⑻ 「老師」這一名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老師稱呼的由來
老,古時對公卿大夫的尊稱。《禮記 . 王制》:「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左傳 . 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這里的「老」均為上公、大夫。師,用於對教師的稱呼源自唐代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此後,就把「老」和「師」合稱作為學生對教師的尊稱。應該注意的是,「老師」的「老」不同於「老張」、「老李」、「老二」、「老虎」等作為助詞的「老」,而是與「師」兩個尊稱的合稱。
到了明、清兩代,生員和舉子對主試的座主和學官也稱「老師」。
然而,「老師」這個詞不是唐朝以後才出現的。《史記 . 孟子荀卿列傳》中已經記載:「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不過當時僅指年輩最尊的學者。師父、師傅 對老師的尊稱。"師傅"原為春秋時國君的老師。
中國歷史上對教師的尊稱:
夫子 古代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尤其流行於舊時私塾。
師長 教師的尊稱。
外傅 古代對教師的特稱。
博士 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朝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教授 原為學官稱謂,自宋始於宋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後世相沿。
講師 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謂"講師"。
助教 古代學官名。教師,西晉武帝咸寧四年設置,協助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等都設有助教。明、清兩代,僅僅有國子監助教。為國子學(即後來的"國子監")教師。
教渝 宋代京師所設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稱謂,到元、明、清的縣學照樣設置。
教 習 明朝入選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後,教師仍用其名。
經師 漢代以後歷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經師"。
訓導 明清時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渝,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先生 古時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老師 原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稱謂。
⑼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老師
中國的第一位職業教師——孔子!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孔子的教育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開始辦學,到去齊國求仕之前,約7、8年時間。這一階段他的的門徒還不大多,但是辦學有成效,在社會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名聲。在這一時期,孔子的學生中有比他只小6歲的顏路(顏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歲的子路。子路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
第二階段:自37歲(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從齊國返回魯國到55歲(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遊列國之前。這一階段共計18年的時間。這18年中,孔子雖然有4年多的時間在做官從政,但並沒有停上授徒。這一階段是孔子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階段。他的教育經驗越來越豐富,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所收的弟子越來越多。除了魯國的學生之外,他的學生中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孔子的威望已經樹立起來。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大都是這一時期進入孔門的。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跟隨他周遊了列國,一部分從了政。
第三階段:自68歲(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遊列國結束回到魯國,到他去世,共5年時間。這時,他雖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魯哀公、季氏最終並沒有任用他。他雖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時也發表一些政見,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他把精力集中到辦教育與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了。這一時期他的學生也很多,並培養出了子夏、子游、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弟子。這幾個人後來大都從事了教育事業。對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對孔子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遊列國的十四年中,也沒有停止過教育活動。他在衛國、陳國先後住了數年的時間並沒有從政,弟子就在身邊,師生之間不可能不進行學術研討。他帶著弟子到列國去周遊,本身就開闊了這些學生的眼界,他們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練。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對於當時政治,尤其是對於孔子思想的傳播,對於儒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既是孔子的高尚師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孔子愛教育、愛學生,誨人不倦,他能平等對待學生,做到教學相長,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孔子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
學生們對老師非常崇敬,當有人誹謗孔子時.學生們站出來為孔子辯護,捍衛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其情感之深,勝於父子兄弟。
孔子死後,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
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老師是誰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教師,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1孔子簡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孔子教育活動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開始辦學,到去齊國求仕之前,約7、8年時間。這一階段他的的門徒還不大多,但是辦學有成效,在社會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名聲。在這一時期,孔子的學生中有比他只小6歲的顏路(顏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歲的子路。子路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
第二階段:自37歲(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從齊國返回魯國到55歲(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遊列國之前。這一階段共計18年的時間。這18年中,孔子雖然有4年多的時間在做官從政,但並沒有停上授徒。這一階段是孔子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階段。他的教育經驗越來越豐富,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所收的弟子越來越多。除了魯國的學生之外,他的學生中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孔子的威望已經樹立起來。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大都是這一時期進入孔門的。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跟隨他周遊了列國,一部分從了政。
第三階段:自68歲(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遊列國結束回到魯國,到他去世,共5年時間。這時,他雖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魯哀公、季氏最終並沒有任用他。他雖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時也發表一些政見,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他把精力集中到辦教育與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了。這一時期他的學生也很多,並培養出了子夏、子游、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弟子。這幾個人後來大都從事了教育事業。對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對孔子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