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世界歷史理論說的是什麼意思

世界歷史理論說的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6-19 21:57:26

❶ 「什麼是世界史

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的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前就存在,但是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

世界歷史根據不同的時間段,可以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等;根據不同的地區,可分為不同地區的歷史;根據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為不同事物的歷史。

早期受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思潮影響,是先開始對各地區而不是整體的世界歷史發生了興趣,而啟蒙運動促成西方真正對於全世界的歷史發展產生興趣,到十九世紀史學更進一步發展,並形成許多解釋世界歷史的理論,雖然當時對於世界史的了解,常是西方中心而進化史觀式的,但是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

(1)世界歷史理論說的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世界歷史的發展並非是各文明地區各自獨立發展其各自的文明,很多的情況都是文明與文明之間互相影響所致。最早期的文明傳播是西亞與埃及文化傳播到克里特島,形成愛琴文明,愛琴文明在傳播到希臘半島,誕生出古希臘文化。

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影響方面,最著名的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把古希臘文化與西亞、波斯文化相融合,並且進而影響到印度。再者中國的張騫通西域,也讓許多西域文物流入中國,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份,如:琵琶、葡萄鏡。中國唐代的造紙術西傳,促成西方知識的傳播與普及。

歷史上重大的爭戰也往往間皆產生文明間的碰撞,進而發生相互影響。蒙古西征與十字軍東征,前者把火葯給帶進歐洲,但火葯帶來了更可怕的毀滅;後者雖然促成了歐洲的航運和商業發展,但卻使穆斯林世界(回教世界)與基督教世界的仇恨加深,沖突不斷。

❷ 怎樣理解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黑格爾世界歷史思想的聯系與區別

世界歷史概念在黑格爾哲學的總體框架內的含義是:在邏輯層面上,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呈現過程。「世界歷史在一般上說來,便是『精神』在時間里的發展一樣,這好比『自然』便是『觀念』在空間里的發展一樣。」

[6]黑格爾把世界理性看成是世界歷史的基礎,而世界歷史則是絕對精神通過自我精神呈現的過程,普遍性是其重要的品格。在時間層面上,黑格爾用世界歷史概念特指「法國大革命」和「地理大發現」以來的歷史。這一歷史在黑格爾看來有三個重要的特徵:一是整體性,二是互動性,三是過程性。

一般說來,馬克思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世界歷史范疇的:其一,在歷史學的意義上用來指人類歷史的整體發展過程,「整個所謂世界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7]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首先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世界史不是過去一起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8]他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命題表達了這一思想,這一命題在馬克思那裡至少有兩層相互聯系的內涵:一是這一轉變有深刻的生產力基礎,是生產力發展和各民族交往普遍化的產物,歸根結底是人類實踐發展的結果。二是這一轉變開始了「一體化」的歷史,它的完成標志著人類進入了一個各個民族、國家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全新歷史階段。其二,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還是一個歷史觀范疇。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首先是從個人的解放開始,而每一個單獨個人的解放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序是一致的。共產主義是馬克思為自己和實踐的唯物主義者設定的價值理想,同時它又是那種消除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這樣,世界歷史的完成也就標志著實現個人解放和產生共產主義。

❸ 世界史的兩重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兩重性的體現 民族性與世界性
在世界歷史條件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了世界性,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是最直觀基礎的特徵。
多樣性與統一性
從以上對於何謂世界史人們所持有的看法觀點及世界史在國內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世界史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世界史是其他國家、其他名族的歷史,強調的是其個體性、特殊性、多樣性的特徵;而另一方面,世界史是根據抽象出來的人類共性而組織起來的歷史知識體系,強調的是其整體性、普遍性、統一性的特徵。其中,從馬克思對世界歷史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強調了從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統一性,並且在強調統一性的前提下承認其多樣性,兩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交融補充的。
在多樣性與統一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前提下,世界歷史將機遇和風險放大,一方面更容易的吸收先進成果,另一方面又處於分工體系下端大量資源被發達國家佔領;同樣,在擴大自由的同時也愈來愈手段世界力量的支配。
3.3物質雙方互為前提
在社會有機體的歷史進化中,許多現象都是互為前提又互為因果的:人既是歷史的前提又是歷史的結果。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與消費、私有制與異化、資本與剩餘價值等都是如此,世界歷史同樣既是資本主義的前提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說唯物史觀是世界歷史理論的前提固然可以,因為馬克思確實是對黑格爾的世界歷史思想進行了唯物史觀的改造才形成世界歷史理論的。說世界歷史理論是唯物史觀的前提也無不可,因為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既離不開對近代以來的經濟政治關系的研究,又離不開他對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的改造。同樣的道理,說世界歷史理論是資本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前提固然可以,因為資本的原始積累與世界歷史形成過程是連在一起的,沒有對世界歷史的認識就難以對資本的形成和運動達到科學的理解,而說資本和剩餘價值理論是世界歷史理論的前提也能成立,因為若是不懂得資本的運動和國際市場及其作用就無法理解世界歷史的形成。所以世界史具有縱向的雙重性,物質雙方相互聯系、互為因果,同時,也符合事物相互轉化、不斷發展的哲學觀點。

❹ 「世界歷史」理論對我們理解全球化有何啟發

近些年來,全球化問題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所謂「全球化」,目前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全球化泛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和產生以來,至今仍在繼續的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日益拓展和加深的過程;狹義的全球化則特指20世紀70年代第三次科技產業革命以來,特別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以來,世界經濟政治關系的一體化趨勢。全球化是一個復雜的漸進歷史過程,是世界現代化的最新階段,它為每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發展都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人們作出審慎的選擇和回答。而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特別是其「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認識、分析全球化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工具。
由於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因而每個國家和地區在納入全球化軌道時,都會有不盡相同的戰略考慮和政策取向。類似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進入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有一個趨利避害的「選擇性進入」或者說「創造性進入」的問題。這種「選擇性進入」或者說「創造性進入」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在全球化過程中,維護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自身特色的「民族化」,從而對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❺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

關於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研究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建立在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系統考察之上。這一理論為我們深刻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在整體上洞察和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今天,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認真解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挖掘和研究這一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對於正確認識和積極應對全球化條件下的現實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有學者指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在方法論意義上主要有三點:一是使世界歷史的研究達到一種新境界,即注意從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來研究世界歷史,注意世界歷史的制度分析和整體把握;二是為觀察社會歷史演進開拓了新視野,即在考察社會歷史問題時,不能僅僅從一國的視野來考慮,必須同時具有「世界歷史」的眼光;三是為推動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自覺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潮流,以此來審視和進行我們的工作。
為了正確理解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一些學者主張以馬克思的文本為基礎,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挖掘和整理。他們認為,馬克思從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入手,以超地域性和超民族性為特點,對世界歷史進行了界定,並以此為依據,探索了世界歷史形成和發展的宏觀規律及微觀機制。在馬克思那裡,世界歷史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人類的普遍交往以及兩者之間的能動關系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機制。世界歷史發展道路的選擇並非是完全自然的歷史進程,人們可以在尊重客觀歷史演化規律的前提下能動地選擇自身發展道路。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現代化進程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因此,社會主義的發展應當融入全球化,但同時更應該在全球化進程中「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
學者們普遍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正確理解當今世界的全球化現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梳理馬克思的這一基本思想,是回應全球化浪潮的應有之義。有學者指出,馬克思關於「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論述是其世界歷史理論的核心,也是認識全球化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的關鍵。這一論述有兩層相互聯系的含義。一是指歷史向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的轉變,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的第一個階段。二是指人類普遍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因此,資本全球化既有給作為世界歷史性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因素的一面,又有為其發展造就有利條件和機遇的一面。對於當代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關鍵在於在實踐中正確把握機遇和風險的辯證法,不失時機地推進作為世界歷史性事業的社會主義的發展。
也有學者結合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中有關全球化的論斷,從理論剖析和實證考察等層面論證了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實現趕超型發展的意義。他們認為,後發國家應當以積極態度應對全球化,抓住機遇,趨利避害,推進民族經濟的發展,這對全球向更為公正、更為和諧的秩序演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處於大體相當的發展水平,尤其是發展中大國與西方發達國家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時,世界大同的美好前景,亦即馬克思的世界歷史存在將可能會變為現實。
就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西方全球化理論的關系,學者們也進行了比較研究。普遍的觀點是,西方全球化理論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明顯區別。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全球化進程中「兩極分化」原因認識的區別;二是對世界未來發展途徑認識的區別。因此,要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基礎辯證地看待西方的全球化理論,正確認識和把握全球化的進程和趨勢。這就要求堅持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所蘊含的批判精神,反對全盤吸收西方全球化理論的觀點;堅持世界歷史結構理論的正確觀點,批判「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確立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性事業的觀點,批判所謂的歷史終結論。
但是,也有學者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的關系提出不同看法。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確與當今的全球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存在可能的聯系;然而,簡單地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等同於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有待商榷。因為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在內容上已經大大超出了馬克思時代的想像,諸如跨國公司、國際競爭、國際金融風險等體現出來的現代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性決非馬克思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所能設想的。更重要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並不以排斥民族特殊性為最終目的,而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更多地是指由於大工業的發展,促使諸民族獨特性的分工的消滅,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單一的分工、交往和生產模式,世界諸民族間的發展道路也越來越趨於一致。所以,不能庸俗地將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等同於全球化,更不能斷章取義地做出全球化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庸俗理解。

❻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什麼

1、世界歷史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特殊狀態是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產物。
2、世界歷史形成的基本條件在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3、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社會歷史的世界化。
4、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基礎。

❼ 《共產黨宣言》中的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理論的關系是什麼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世界歷史」時代,是以開拓「世界市場」為基本形式的:大工業「把世界各國人民互相聯系起來,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到處為文明和進步作好了預備,使各文明國家裡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餘各國」。「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各國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緊地聯系起來,以致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國家發生的事情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34、241頁。)正是憑借著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資本主義才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廣泛的經濟聯系,把一切民族和國家都捲入了世界經濟體系。
今天的經濟全球化,這種情況是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呢?沒有。以實現全球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為目標的市場經濟,突破了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成了社會的開放性和競爭性。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資本是天生的國際派。激烈而殘酷的市場競爭,驅使資本佔有者奔走於世界各地,他們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

❽ 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應對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下的馬克思主義分析

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和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傳播使世界各地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進一步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各種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優化配置,是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的過程。經濟全球化不是近年來才有的現象,但也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浪潮中涌現出來的。經濟全球化不是一種目標,甚至也不是一種穩定的狀態,而是一種客觀趨勢和一個主觀的過程。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巨大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了解和研究這一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書中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他用科學的觀念解釋了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想對經濟全球化現象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它更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思想體系。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始終能清醒地應對不同時代的挑戰,不斷地破解各種課題,不斷實現新的突破。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我們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要善於把握理論聯系實際,去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就像經濟全球化,我們在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要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和解釋經濟全球化這一現象,從中我們能看到許多的哲學分析。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在這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理解和分析現實中的問題呢,

(一)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

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觀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基石。簡而言之,物質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為人的意識所反映。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意識從本質上是物質世界的主觀產物,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這表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並反作用於物質。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參與世界和改造世界。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與發展也正體現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經濟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當時的國際環境決定的。新航路開辟後,全球的貿易聯系與發展也就決定了經濟全球化這一現象的形成,而這正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意識能動於物質,在物質下充分發揮能動作用,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創新和發展世界。因此,對於經濟全球化,我們在享受它帶來優越的同時,也要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利用優越的經濟條件發展自己和社會。

(二)從辯證唯物法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

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1/3頁
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要求人們善於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中考查事物的普遍聯系。恩格斯在談到事物普遍聯系的「辯證圖景」指出,「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的交織起來的畫面。」作為一個普遍的哲學范疇,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聯系具有一系列特點: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和復雜性。聯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層含義: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聯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內在的結構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第三,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這在客觀上就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世界,不要孤立的看問題;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從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出發,不能把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歸結為人的主觀臆想;聯系的多樣性

和復雜性要求我們對事物所處的各種聯系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

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展。

發展是前進的上升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一切事物,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一個過程。恩格斯指出,「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盡管有種種表面的偶然性,盡管有種種暫時的倒退,前進的發展終究會實現。」馬克思哲學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之中,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馬克思認為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對立和統一分別體現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的統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二者是相互連結、相輔相成的,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統一性,斗爭性寓於統一性之中,沒有統一性也沒有斗爭性。因此,要正確地認識和把握矛盾,就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唯物辯證法也揭示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告訴我們要學會用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變化,也就是要從矛盾的兩個方面全面的看待問題;矛盾的特殊性告訴我們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它的影響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世界上的萬物都處在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都是統一的聯系之網上的一個網結,並通過這個聯系之網體現出聯系的普遍性。聯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孤立地看問題。經濟全球化的形成也說明了世界各國之間聯系的加強,各國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不僅不能離開世界大經濟格局的發展,還要更依賴於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經濟全球化體現了聯系的普遍性。?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之中,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經濟全球化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過程,它總是處在不斷地發展之中。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也帶動

2/3頁
了各個國家的發展,有利於各國優化資源配置、發揮比較優勢,為各國提供了發展機遇同時促進了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就這一點而言,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體現了馬克思哲學中發展的觀點。?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經濟全球化在為中國經濟帶來機遇和發展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的了風險和挑戰。經濟全球化不僅加速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擴展了中國的海外市場,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但發展的同時,中國也面臨著許多風險與挑戰。例如,全球化使我國金融市場面臨著巨大風險與挑戰,使我國企業面臨與跨國公司競爭的挑戰,使我國面臨地區發展差距進一步加大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的挑戰,以及人才流失和失業壓力的挑戰等等。這正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我們不能只片面地看待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帶來好處,也要看到我們所面臨的不利因素。同樣我們的眼光也不能局限於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不利影響,也要看到我國取得的種種進步

❾ 世界歷史理論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1.逐步改革我國經濟體制,形成更加適合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在當今世界歷史背景下發展生產力,市場經濟是必然的手段"。雖然,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但目前的市場經濟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我們的制度還有待完善。所以說,要實現生產力上的跨越式發展,合理的制度保證是非常必要的。2.努力開創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局面,從而為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提供契機。鄧小平提出的對外開放政策,使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可見交往是生產發展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當今全球化大環境下擴大交往程度,也就是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從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中的一員,中國經濟在世界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繼續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我國發展的步伐,這不僅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3.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就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不但可以利用世界上高科技含量的機器化生產力,更可以利用他們的信息化生產力。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不但是切實可行,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新型工業化是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的道路,是使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文明發展之路,是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最終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新景象。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指導下,我國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與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實現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為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最終實現我們的夢--中國夢。中國夢的及早實現更會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共產主義的及早到來,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世界的發展關繫到中國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理論說的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