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山國的歷史記載
《故國中山》落實在文字上也是十分成功的。格局大,觀古照今;氣象大,縱橫歷史;境界大,國家利益;完全不似小女子筆墨,具有立馬橫刀、鼓角悲鳴的激越之氣。這就要說到近年來勢衰的「歷史文化大散文」:自從余秋雨先生《文明的碎片》大受讀者追捧以後,也跟著出現了一批「大歷史隨筆」寫家,寫得好的自然有,但後來泛濫以後,就逐漸被讀者冷眼,原因是有的文章完全沒有生命的激情,只是資料的堆砌;更惡劣的是拿來別人的研究資料,用幾個形容詞一「文學」,就成了「歷史文化大散文」了。其實好的散文隨筆需要三個基本條件,一生命的激情,二詩意的審美,三哲學的光芒,而凌駕於其上的綱領是思想的力量,也即獨特的見解,被張中行先生強調為「思想最重要」。這些優點,在《故國中山》中一一都見到了,所以它才被譽為一本奇書。
古中山國都城遺址 王墓在靈壽、平山清朝縣志有記載
近年來從報刊上看到由於古中山國都城遺址究竟是在靈壽故城村還是在平山三汲鄉一帶,目前學界與民間都存在很大爭議。2010年10月間燕趙晚報刊登「古城村頭尋古跡 夢縈中山傳薪火」省會40餘名博友前來我縣故城村,探究古中山國遺址。進行實地考察之後,又召開了中山國歷史文化研討會。博友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活動,讓他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古中山國歷史縮影……。資深報人洛釗說:「古中山國都城和王陵兩個慨念需要搞清,現在基本可以肯定,王陵在平山三汲村一帶,都城在靈壽故城村」。同時他還提出保護挖掘古中山國文化的希望和建議等。博友們尊重科學、尊重歷史,注重考古證據,求真務實的精神,使我們土生土長的靈壽公民深受感動,激發起我們尋找國家級古中山國都城遺址的決心,更是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於是,在近幾年收集到有關資料,特別是清朝年間靈壽、平山縣志,進行認真查閱之後,得知有關古中山國都城遺址和王陵縣志上都有記載和註解。今將摘錄如下:
一. 靈壽舊縣志 古中山國都城遺址記載
(一) 重修縣署碑銘記:「溯自中山建國,逮及前明代產偉人載在至乘……。」
註解:中山國,古國名,春秋時建立,又稱鮮虞,至戰國時期仍存在,曾以靈壽為國都。
(二)沿革:「靈壽 禹貢冀州之城,春秋時屬鮮虞國,威烈王時建中山國,屬中山。魏樂羊伐中山,取之。文侯封樂羊於靈壽。中山復國。桓公徙都靈壽,其後不恤政,為趙武靈王所滅。」
(三)古跡:「趙王城在縣西十五里。頹垣尚存,周十里。唐章懷太子注後漢書,邳彤傳雲:靈壽故城在今恆洲,靈壽縣西北即此城也。土人每於雨得銅刀、銅鏃、古錢等物。趙王台在故城內,周百餘步,高五、六丈。世傳為趙武靈王所築,上有武靈王廟。養魚池在故城內,趙王台東里許。八角井在趙王台下,今湮。相傳池、井俱武靈王遺跡。」
(四) 戰國名臣:「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文侯封樂羊於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中山復國,至趙武靈王時,復滅中山。」
(五) 靈壽新縣志也有古中山國都城遺址記載:「故城古城遺址,位在縣城西北7.5公里處,傾井鄉故城村(村在古城內)包括古城牆、趙王台、八角井、養魚池、三教殿等。城牆土築,南北長1400米,東西寬1300米,高3至7米,厚約40米。該城世傳為趙武靈王所築,故名「趙王城」。舊志還載,自漢初置靈壽至晉,治所在此城,今村名「故城」即緣於此。史籍多稱中山桓公復國,徙都靈壽。爾後史家多以靈壽故城曾是中山國都邑。而今考古學家根據平山三汲鄉出土文物資料考證,提出作為中山國都邑的靈壽城在今平山縣三汲鄉,目前定論尚未形成。
二 .平山舊縣志古中山國王墓記載
(一)藝文志:《徙建平山縣學記》,今摘錄其中一段:「平山正定屬邑,邑宰,韓公實丞相魏國公獻公諸孫也。丞昔之日,夙夜究心,求其所以建學之材與力,講請於公,公或不足以給,取於民,民將病焉。乃廢縣北之林山道宮盡得其才,糾集工徒徙建縣之隅……。」
註解:林山,本縣三級鄉境內分東林山,西林山,東林山西山腳有道宮,西林山南面有中山國王墓。(見597頁)
(二)沿革:「平山為禹貢冀州地。後分九州為十二州,而平山則屬並州。春秋時為晉蒲邑,因蒲水出中山蒲陰古名。戰國為番吾郡,地屬趙……」。
(三)冢墓:
1.唐天壽太子墓,在林山下,土坑尚在。
2.潘河二丞相墓,在天壽太子墓右,碑記尚在,有「蕭蕭雙冢林山下,徒使英雄淚滿襟」之句。
(四)賊寇盜墓紀事:
「世宗嘉靖三十二年冬,礦賊樂師庫寇河北,百戶伸死之,縣北林山下有古冢,土人耕種有得金銀、古銅者。礦賊樂師庫率賊千餘人,持刀鳴金伐冢,逼民響,不與者殺之,掘數丈,堅不可入。百戶屈伸奉檄糾往捕,戰不勝,死之。知縣李從今督眾奮擊,賊乃遁去。」
(五) 林山寨:「在縣北二十里,滹沱河北岸。」
(六) 支鍋石和雌雄柏
1.支鍋石:在縣西六十里。文都河中有巨石如鍋形,下支三小石,河水從石下流去。
2.雌雄柏:在縣北林山寺內。二株東西對立皆大數圍,蒼蔚可觀。
以上所摘錄支鍋石、雌雄柏似於古中山國毫無關聯,其實有很大關系,此可見平山縣志寫的慎至又慎,一塊奇石、一顆奇樹都寫在縣志,那麼為何不提平山三汲鄉古中山國都城靈壽城,平山靈壽縣志都未記載,這是為何?
Ⅱ 論中山國的興衰
早期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唐縣、阜平、曲陽、順平一帶的山區,早期都城在顧(今定州)。 主要遺址有唐縣北城子、西城子、固城、洪城、軍城,曲陽黨城,順平子城、中下邑遺址。出土的器物中有游牧民族特點的雙耳銅釜、扁方壺、獸首青銅短劍和金腕飾、嵌松石金質虎形牌飾,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與華夏諸國文化交流與影響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叫中山國: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來歷,有說是周文王後裔畢萬公的後裔,也有說是來自周文王封給弟弟虢叔的西虢國。西虢國歷代國君世襲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職,同時又是三公之一,擔負為周王朝南征北戰、東討西殺以懲罰不臣的任務,可能是周宣王時期虢國國君虢季子白北御獫狁﹐在內蒙古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後,其部分後裔就留在陝北了。鮮虞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這一帶是鮮虞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該書記載,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姓諸侯國,還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其中就有鮮虞。 中山國包括今河北石家莊地區,是嵌在燕趙之內的一個小蠻夷之國,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同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魏滅中山和趙滅中山的階段。
戰國時期,中山國在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之中,為燕趙的歷史抒寫了絢麗的篇章。中山國生於患難之中,被大國所欺而變強,為強國佔領又復生,其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見。在強國包圍之中發展經濟、壯大自己,幾乎躋身強國之列,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就被趙國所滅,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中山國滅亡的深層原因,並不僅僅在於其小。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小國是可以利用強國之間的矛盾,爭取時機,謀得生存,並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中山國一開始也正是這樣落而後起、死而復生的。最早,中山國地處陝北,乃晉之附屬小國。內憂外困,不斷遭到衛國進攻。它沒有坐等挨打,經數十年跋涉遷徙,於公元前506年左右進入河北。從今唐縣開始,逐漸占據今保定和石家莊一帶,才有了新的立足之地。這時已近春秋時期尾聲,韓、趙、魏不但三家分晉,還要爭奪中山。大約在公元前432年前後,中山成為趙的傀儡政權。然而中山人並沒有屈服,於公元前414年乘趙國內亂,在顧(今定州市)重建獨立政權。但為時不久,經過改革而強大的魏國在先後擊敗齊楚並佔領秦西河之地後,派樂羊、吳起於公元前406年滅掉中山。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國之辱,於公元前381年在齊國的支持下重新復國,遷都靈壽(今平山縣三汲)。這次領導復國的桓公很有作為,幾次打敗趙國的進攻,疆土擴展至五百里,並修築長城抵禦外侵。從桓公開始,中山兩代君主「身勤社稷」、「憂勞邦家」,自強自立,富國強兵。當時,列國以戰車數量衡量國力,中山國被稱為僅次於戰國七強的「千乘之國」。這些史實足以證明,中山人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以桓公時期的勢頭發展下去,中山國是足以以弱勝強、弱而後強的。列國之天時並非先滅中山。 中山國所佔的地利,雖不比秦國「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野」,但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晉之咽喉,憑滹沱河(史稱「小黃河」)之天塹,戰守遷之便利優於趙國之邯鄲而不亞於燕國之幽薊。而且,石家莊和保定一帶兼有太行山川和華北平原之利,發展農牧業生產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在石家莊地區及其以南一帶,自殷商以來就是華夏族經營農業的地方,當時已經有了相當的在平原淺山發展農牧業生產的經驗。對此,中山人來到之後便兼收並包,並且注意學習、吸收中原地區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更需要指出的是,中山國統治者已經認識到「賦斂平則庶民附」,注意減輕農民負擔而調動其積極性。同時,中山國還注重發展交通,陸路大道可以南接邯鄲,北通燕涿,東到齊國國都,西北可到代國。境內河流眾多,水運可通齊國。商貿發達,糧食貿易規模可觀。《史記》稱中山人「仰機利而食」,商業活動已相當普遍。交通和商貿帶來活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此外,制陶業、木製業、絲麻業等均為中山國的重要經濟部門,手工業以「多美物」著稱,釀酒業已有相當發展。銅器冶鑄和鐵器冶鑄工藝進步,技術水平很高。中山王墓出土的長方形鑄鐵大盆,重達126.4公斤,其鑄件之大、用鐵之多在國內發現的戰國鐵器中絕無僅有。在石家莊市區內市庄戰國文化遺址(今省文化廳院內)出土的一批鐵制工具,其中有的斧子是用高溫液體還原法煉出的鐵水澆鑄的,有兩件鐵斧還經過淬火柔化處理。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較早使用退火柔化技術製造的鐵質工具。更令世人驚嘆的是精美絕倫的絲麻織品。在兩座中山王墓出土的紡織品中,其紡織、刺綉工藝之精美,品種之豐富,在中國先秦遺址考古發掘史上首屈一指。刻立於公元前四世紀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國碑碣文化的開山鼻祖;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錯金銅版「兆域圖」,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築平面設計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築圖。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錯金銀青銅器及器物上鏤刻工整的長篇銘文,反映了中山文化的華麗風韻。 一個區區小國,承受燕趙等四麵包圍的強大政治軍事壓力,邊境戰爭不斷,負擔巨大的軍費開支,在短短幾十年之中,經濟社會得到如此發展,技術獲得如此進步,令人難以想像。這足以說明,即使是小國,只要堅韌自立,勵精圖治,是能夠富國強兵、由弱變強的。 正如列國主要由於自身原因而被秦國所滅一樣,中山國被趙國所滅的主要原因也在於其自身,在於中山國統治者治國、治軍、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誤,在於思想衰退和政治腐敗。這里,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這個本來生於憂患的小國,面臨敵國虎視眈眈、隨時入侵的危機,卻丟掉了憂患意識。桓公復國之後主政近四十年,其繼承者成王後期,不是韜光養晦,吸取教訓,卻忘乎所以,自我膨脹。公元前323年,魏、趙、韓、燕為了對抗秦、齊、楚三個大國,互相稱王,同時為了離間中山國與齊國的關系,鼓動中山稱王。中山成王頭腦發昏,不顧齊國反對,非要稱王不可。結果,圖虛名而招實禍,失去了齊國這個比較可靠的支持者,使自己陷入孤立。到了中山王,簡直驕橫起來。公元前314年,忘記趙國在後,竟然趁齊國出兵干預燕國內亂之機,大舉進攻燕國。中山在這場戰爭中,「辟啟封疆,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克敵大邦」,甚至佔領了燕下都。這樣一來,中山國更是得意忘形。其實際「戰果」,首先把燕國推向對立面,死敵增加了一個大國。而且,這種有利的形勢並沒能維持多久,由於各大國出面干涉,施加壓力,齊軍很快撤出燕國。中山以傾國之力奪取的大片土地又為燕國收回。 中山國不能居安思危,當然無改革進取之心。當時,秦、趙、魏等國推行變法,改革弊政。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學習北方少數民族之長處,實行胡服騎射;為了對付秦國,曾裝扮成使者,冒著風險去秦國探聽虛實。而中山國在這樣的嚴峻形勢面前,不是卧薪嘗膽,卻醉心於孔墨學說。儒家和墨家思想是為拯救當時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的社會苦難所開的葯方。由於它不適應諸侯間所進行的兼並戰爭的需要,所以在列國中沒有市場。而中山國卻奉為治國之術。真正的法家治國之才不能引進,本國的智能之士被排擠出去,重用的「士」也多是平庸之輩,以致造成國內人才匱乏。列國都在獎勵耕戰,中山國卻推行「貴儒學賤壯士」政策,致使「戰士怠於行陣」、「農夫惰於田」,很快出現「兵弱於敵,國貧於內」的局面。這種狀況,能不加快亡國的步伐嗎? 中山王不思進取,還表現在一心追求君王的虛幻體面和奢侈享樂的生活。諸如,不顧國家的安危,恣意行歡作樂,大修宮殿,大造陵墓。從對中山墓葬的發掘情況看,都設有墓道、積石、積炭,多層棺槨,內葬珍寶,外葬車馬,並仿效趙、魏、燕大國的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君王貪圖享受,必然親近重用阿諛奉承之輩,造成政治腐敗。中山王最寵信的是相邦司馬喜,在陪葬之物上還刻有他的功績。而司馬喜擅政弄權,善搞陰謀詭計。季辛得罪了他,他令人暗殺季辛的仇人爰騫,卻栽贓於季辛。中山王誅殺季辛,為他排除了異己。陰姬與江姬爭奪王後之位。陰姬便重賄司馬喜,求其幫忙。司馬喜親自跑到趙國,極力誇贊陰姬的美麗,誘勸趙王向中山索要陰姬;再跑回中山,又勸中山王趕快立陰姬為後,以絕趙王之望。中山王遂立陰姬。《韓非子》說,司馬喜「善於趙,嘗以中山之謀微告趙王」。如果真是這樣,司馬喜還是一個大內奸。內奸為相,豈不亡國! 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國民間也颳起嚴重的腐朽之風。《史記》說中山國「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富貴,入後宮,遍諸侯。」其中,「跕屣」是一種足尖著地的舞步。能歌善舞,喜好聚會娛樂,不能說是不好的民風。但是與農夫「惰於田」、「戰士怠於行陣」聯系起來,可見好逸惡勞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王公大臣之家,無不行樂,民間好事之徒動輒殺人越貨,挖墳盜墓,誰還思治國之事?當時的有識之士,從中山國的腐朽民風看到其政治腐敗,斷言中山即將亡國。 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當然,國家有難,必有忠臣。在抵抗趙軍過程中,中山人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呂氏春秋》),抵抗是十分頑強的。然而,大勢去矣,中山國軍民的鮮血再不能使中山國死而復生。趙國吞並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勝,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廢掉並遷到膚施(今陝西省榆林之南),中山國最後滅亡。 中山國在歷史上逝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其興衰一直在昭示後人: 一個國家不論大小,統治者勤政憂民,奮發向上,國家就興旺發達;昏暗弄權,奢靡淫樂,國家就衰落敗亡。這也可以說是一條規律,值得後人深思。
Ⅲ 中國歷史文化的特點及原因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Ⅳ 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原因六個字
1丶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丶中華民族精神是力量之源
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在艱難困苦中退縮過、屈服過、沉淪過,而是知難奮進、百折不撓並最終在挫折中奮起,就是因為偉大的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
3丶能應對挑戰
當前,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要使全體人民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高舉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4丶有著巨大的作用
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培養全體公民愛國主義情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客觀需要,是推進當代先進文化建設、創新時代精神的客觀需要,是增強綜合國力,應對經濟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觀需要,是塑造與培養新一代合格人才的客觀需要.
Ⅳ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呢
戰國時期,中山國在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之中,在燕趙的歷史中書寫了絢麗的篇章。中山國生於患難之中,被大國所欺而變強,為強國佔領又復生,其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見。在強國包圍之中發展經濟、壯大自己,幾乎躋身強國之列,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就被趙國所滅,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國民間也颳起嚴重的腐朽之風。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
Ⅵ 「中山國」在戰國時期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和特殊的地位呢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戰國七雄之外,還有一個諸侯國也留下了一段特殊的歷史——中山國。
可想而知,中山國在當時的處境是怎樣的了,一個生命力頑強,堅忍不拔的國家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Ⅶ 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王學習儒家文化的歷史
早期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保定市唐縣、阜平、曲陽、順平一帶的山區,早期都城在顧(今定州)。主要遺址有唐縣北城子、西城子、固城、洪城
、軍城,曲陽黨城,順平子城、中下邑遺址。出土的器物中有游牧民族特點的雙耳銅釜、扁方壺、獸首青銅短劍和金腕飾、嵌松石金質虎形牌飾,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與華夏諸國文化交流與影響。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叫中山國。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來歷,有說是周文王後裔畢萬公的後裔,也有說是來自周文王封給弟弟虢叔的西虢國。西虢國歷代國君世襲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職,同時又是三公之一,擔負為周王朝南征北戰、東討西殺以懲罰不臣的任務,可能是周宣王時期虢國國君虢季子白北御獫狁﹐在內蒙古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後,其部分後裔就留在陝北了。鮮虞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這一帶是鮮虞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該書記載,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姓諸侯國,還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其中就有鮮虞。
中山國是嵌在燕趙之內的一個小蠻夷之國,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同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魏滅中山和趙滅中山的階段。
歷史
邢侯搏戎
春秋時期的鮮虞部落聯盟,由鮮虞、肥、鼓、仇由幾個部落組成,逐漸開始擴張勢力。最初實力薄弱,受到邢國的抗擊,史籍中多次記載邢國打敗戎狄的記載,有效的捍衛的西周的疆域和中原諸國,春秋末期,邢國衰弱,公元前652年春,鮮虞出擊邢國,次年又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
晉伐鮮虞
春秋中後期,鮮虞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採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後消滅鮮虞的戰略。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未滅掉鼓。當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第二年冬,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大軍進,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率軍攻鼓,俘國君鳶鞮,使鼓成為晉的屬國。六年後,鼓被徹底毀滅。
公元前5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報了晉滅肥、鼓,佔領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天,晉國拒絕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備專心對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
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將之列入中山國版圖。前491年,晉大夫荀寅因晉內亂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為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為報復中山國,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這次進攻對鮮虞中山國的打擊極為沉重,以至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其後,晉國又把矛頭指向中山國的最後一個屬國仇由,晉國的智伯(名荀瑤)詭計多端,唯恐仇由國路險難行,遂新鑄大鍾一口,詭稱送給仇由國君,使仇由國「斬岸堙溪」以迎鍾。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瑤的詭計,多次勸說國君,但仇由國君得鍾心切,不聽勸阻,七天之後仇由被滅。
外圍掃清後,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國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
魏滅中山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中山國在這個動盪的年代,開始了復興。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因此遭到魏國的進攻。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三年後又改派少子摯,後來擊被立為魏國國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國的殘余退入太行山中。
趙滅中山
中山被滅後,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 趙世家》記載:「趙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長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據專家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國西北邊界,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35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疆域
春秋時的鮮虞國,大致南疆在今槁城、晉州一帶,北疆在今唐縣西南(鮮虞中人邑),西面在今太行山上的井陘、孟縣一帶,東面的疆域主要在滹沱河沖積扇地帶,即今日的河北石家莊。春秋末至戰國初年,中山國開始擴張領土。戰國中期,中山桓公復國後,領土進一步擴張。中山國強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區南部、石家莊地區大部、邢台地區北部及衡水地區西部,南北從鄗至鴟之塞約200公里,東西從井陘到扶柳約150公里,按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圖》上所標的長度比例推算,中山國疆土合戰國時長度單位為南北距離606里,東西距離454里,總面積與《戰國策.秦策》中「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之說吻合。
經濟
史稱「中山地薄人眾。」中山國受地理環境和鮮虞族傳統生活習俗的影響,牧業與農業生產並存發展。北部以牧業為主。南部以農耕為主。中山國手工業生產非常發達,其工匠製造的銅、玉、陶、金、銀、骨、石等大量精美的藝術品,在數量、造型、工藝水平上,都有很高水平,《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正是對中山國手工匠人的工藝技巧和絢麗多姿的工藝品的贊嘆。
中山國也鑄造自己的錢幣。早期主要使用晉國的貨幣空首尖足布和燕國的貨幣尖首刀,後來,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成白」刀幣。在國都中,還有專門仿鑄燕、趙貨幣的作坊。
在軍力方面,大約有千輛戰車和幾萬兵力。
文化
中山國建立後,鮮虞族在思想、文化、藝術上與漢文化逐漸融合,它的音樂舞蹈藝術既有游牧民族剽悍雄健的傳統,又吸收了華夏藝術柔和婉麗的風格,陽剛與陰柔同存並濟,形成了中山藝術的獨有特色。思想方面,「中山專行仁義,貴儒學」,接受了儒家文化,中山國君尊賢重士,在重大政治活動中發揮士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平山出土的銅器銘文中,大談天命、忠、孝、仁、義、禮、信等,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色彩。
語言文字方面,中山國也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長篇銘文,篆書文字全部為漢字,字體工整規矩。
遺址
中山國故都遺址位於林山腳下的中山國都城景區,面積35平方公里、為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中山國都城所在地。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出土文物多為稀世珍寶,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轟動。現存有宮殿區、居民區、陶器場、冶煉場、遺址十多處。城後依東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處,山峽內有萬壽寺遺址、陰陽柏及眾高僧墓塔群(現有十三處)。林山峽水庫碧柳環抱山水互映,可開展各種水上活動。
出土文物
據了解,中山王「錯」的墓是已發掘的中山國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山王墓,記者看到,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長九十七米,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呈「斗」形;地下部分包括槨室、東庫、西庫和東北庫。主室的後半周有陪葬墓六座,於前面和旁側有車馬坑二座、雜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雖被多次盜掘和破壞,但仍有大量珍貴文物出土,包括銅器、鐵器、金銀器、陶器、玉石器、瑪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王陵及都城
上世紀70年代,中山國的王陵和都城在平山縣三汲鄉被發掘後,絢爛的中山國終於呈現在考古學家面前了。雄偉的城牆,夯土厚達50多米,突顯出中山國的輝煌繁盛。宏大的「山」字形大墓、豪華的車馬坑、
中山王三器
新奇的葬船坑、華美的青銅器……出土的器物之繁多之華美之奇崛,令世人震驚不已。雖然在當時7個「萬乘之國」各建霸業的局面中,中山這個夾在燕趙之間、東西只有500多里的國家,只是一個「千乘之國」的小國,然而它卻在其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堪稱「中華輝煌」的燦爛文化。比如構思拙樸、結體宏大的山字形禮器,顯示出中山文化的粗獷線條。奇想巧變、設幻詭異的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虎噬鹿屏風座」、「雙翼神獸」、「犀牛器座」等閃爍著鑄造工藝的炫目華美。最令人驚喜的是「中山王三器」——大銅鼎、方壺、圓壺,上面刻滿了長篇銘文,讓今人看到了嚴整規矩、悠長秀麗、刀法洗煉的戰國文字,其中鐵足大銅鼎上刻銘469字,是國內已發現的戰國時期字數最多的一篇銘文。
中山國興亡的警示
戰國時期,中山國在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之中,為燕趙的歷史抒寫了絢麗的篇章。中山國生於患難之中,被大國所欺而變強,為強國佔領又復生,其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見。在強國包圍之中發展經濟、壯大自己,幾乎躋身強國之列,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就被趙國所滅,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中山國滅亡的深層原因,並不僅僅在於其小。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小國是可以利用強國之間的矛盾,爭取時機,謀得生存,並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中山國一開始也正是這樣落而後起、死而復生的。最早,中山國地處陝北,乃晉之附屬小國。內憂外困,不斷遭到衛國進攻。它沒有坐等挨打,經數十年跋涉遷徙,於公元前506年左右進入河北。從今唐縣開始,逐漸占據今保定和石家莊一帶,才有了新的立足之地。這時已近春秋時期尾聲,韓、趙、魏不但三家分晉,還要爭奪中山。大約在公元前432年前後,中山成為趙的傀儡政權。然而中山人並沒有屈服,於公元前414年乘趙國內亂,在顧(今河北定州市)重建獨立政權。但為時不久,經過改革而強大的魏國在先後擊敗齊楚並佔領秦西河之地後,派樂羊、吳起於公元前406年滅掉中山。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國之辱,於公元前381年在齊國的支持下重新復國,遷都靈壽(今平山縣三汲)。這次領導復國的桓公很有作為,幾次打敗趙國的進攻,疆土擴展至五百里,並修築長城抵禦外侵。從桓公開始,中山兩代君主「身勤社稷」、「憂勞邦家」,自強自立,富國強兵。當時,列國以戰車數量衡量國力,中山國被稱為僅次於戰國七強的「千乘之國」。這些史實足以證明,中山人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以桓公時期的勢頭發展下去,中山國是足以以弱勝強、弱而後強的。列國之天時並非先滅中山。
中山國所佔的地利,雖不比秦國「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野」,但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晉之咽喉,憑滹沱河(史稱「小黃河」)之天塹,戰守遷之便利優於趙國之邯鄲而不亞於燕國之幽薊。而且,石家莊和保定一帶兼有太行山川和華北平原之利,發展農牧業生產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在石家莊地區及其以南一帶,自殷商以來就是華夏族經營農業的地方,當時已經有了相當的在平原淺山發展農牧業生產的經驗。對此,中山人來到之後便兼收並包,並且注意學習、吸收中原地區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更需要指出的是,中山國統治者已經認識到「賦斂平則庶民附」,注意減輕農民負擔而調動其積極性。同時,中山國還注重發展交通,陸路大道可以南接邯鄲,北通燕涿,東到齊國國都,西北可到代國。境內河流眾多,水運可通齊國。商貿發達,糧食貿易規模可觀。《史記》稱中山人「仰機利而食」,商業活動已相當普遍。交通和商貿帶來活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此外,制陶業、木製業、絲麻業等均為中山國的重要經濟部門,手工業以「多美物」著稱,釀酒業已有相當發展。銅器冶鑄和鐵器冶鑄工藝進步,技術水平很高。中山王墓出土的長方形鑄鐵大盆,重達126.4公斤,其鑄件之大、用鐵之多在國內發現的戰國鐵器中絕無僅有。在石家莊市區內市庄戰國文化遺址(今省文化廳院內)出土的一批鐵制工具,其中有的斧子是用高溫液體還原法煉出的鐵水澆鑄的,有兩件鐵斧還經過淬火柔化處理。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較早使用退火柔化技術製造的鐵質工具。更令世人驚嘆的是精美絕倫的絲麻織品。在兩座中山王墓出土的紡織品中,其紡織、刺綉工藝之精美,品種之豐富,在中國先秦遺址考古發掘史上首屈一指。刻立於公元前四世紀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國碑碣文化的開山鼻祖;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錯金銅版「兆域圖」,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築平面設計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築圖。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錯金銀青銅器及器物上鏤刻工整的長篇銘文,反映了中山文化的華麗風韻。
一個區區小國,承受燕趙等四麵包圍的強大政治軍事壓力,邊境戰爭不斷,負擔巨大的軍費開支,在短短幾十年之中,經濟社會得到如此發展,技術獲得如此進步,令人難以想像。這足以說明,即使是小國,只要堅韌自立,勵精圖治,是能夠富國強兵、由弱變強的。
正如列國主要由於自身原因而被秦國所滅一樣,中山國被趙國所滅的主要原因也在於其自身,在於中山國統治者治國、治軍、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誤,在於思想衰退和政治腐敗。這里,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這個本來生於憂患的小國,面臨敵國虎視眈眈、隨時入侵的危機,卻丟掉了憂患意識。桓公復國之後主政近四十年,其繼承者成王後期,不是韜光養晦,吸取教訓,卻忘乎所以,自我膨脹。公元前323年,魏、趙、韓、燕為了對抗秦、齊、楚三個大國,互相稱王,同時為了離間中山國與齊國的關系,鼓動中山稱王。中山成王頭腦發昏,不顧齊國反對,非要稱王不可。結果,圖虛名而招實禍,失去了齊國這個比較可靠的支持者,使自己陷入孤立。到了中山王,簡直驕橫起來。公元前314年,忘記趙國在後,竟然趁齊國出兵干預燕國內亂之機,大舉進攻燕國。中山在這場戰爭中,「辟啟封疆,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克敵大邦」,甚至佔領了燕下都。這樣一來,中山國更是得意忘形。其實際「戰果」,首先把燕國推向對立面,死敵增加了一個大國。而且,這種有利的形勢並沒能維持多久,由於各大國出面干涉,施加壓力,齊軍很快撤出燕國。中山以傾國之力奪取的大片土地又為燕國收回。
中山國不能居安思危,當然無改革進取之心。當時,秦、趙、魏等國推行變法,改革弊政。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學習北方少數民族之長處,實行胡服騎射;為了對付秦國,曾裝扮成使者,冒著風險去秦國探聽虛實。而中山國在這樣的嚴峻形勢面前,不是卧薪嘗膽,卻醉心於孔墨學說。儒家和墨家思想是為拯救當時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的社會苦難所開的葯方。由於它不適應諸侯間所進行的兼並戰爭的需要,所以在列國中沒有市場。而中山國卻奉為治國之術。真正的法家治國之才不能引進,本國的智能之士被排擠出去,重用的「士」也多是平庸之輩,以致造成國內人才匱乏。列國都在獎勵耕戰,中山國卻推行「貴儒學賤壯士」政策,致使「戰士怠於行陣」、「農夫惰於田」,很快出現「兵弱於敵,國貧於內」的局面。這種狀況,能不加快亡國的步伐嗎?
中山王不思進取,還表現在一心追求君王的虛幻體面和奢侈享樂的生活。諸如,不顧國家的安危,恣意行歡作樂,大修宮殿,大造陵墓。從對中山墓葬的發掘情況看,都設有墓道、積石、積炭,多層棺槨,內葬珍寶,外葬車馬,並仿效趙、魏、燕大國的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君王貪圖享受,必然親近重用阿諛奉承之輩,造成政治腐敗。中山王最寵信的是相邦司馬喜,在陪葬之物上還刻有他的功績。而司馬喜擅政弄權,善搞陰謀詭計。季辛得罪了他,他令人暗殺季辛的仇人爰騫,卻栽贓於季辛。中山王誅殺季辛,為他排除了異己。陰姬與江姬爭奪王後之位。陰姬便重賄司馬喜,求其幫忙。司馬喜親自跑到趙國,極力誇贊陰姬的美麗,誘勸趙王向中山索要陰姬;再跑回中山,又勸中山王趕快立陰姬為後,以絕趙王之望。中山王遂立陰姬。《韓非子》說,司馬喜「善於趙,嘗以中山之謀微告趙王」。如果真是這樣,司馬喜還是一個大內奸。內奸為相,豈不亡國!
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國民間也颳起嚴重的腐朽之風。《史記》說中山國「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富貴,入後宮,遍諸侯。」其中,「跕屣」是一種足尖著地的舞步。能歌善舞,喜好聚會娛樂,不能說是不好的民風。但是與農夫「惰於田」、「戰士怠於行陣」聯系起來,可見好逸惡勞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王公大臣之家,無不行樂,民間好事之徒動輒殺人越貨,挖墳盜墓,誰還思治國之事?當時的有識之士,從中山國的腐朽民風看到其政治腐敗,斷言中山即將亡國。
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當然,國家有難,必有忠臣。在抵抗趙軍過程中,中山人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呂氏春秋》),抵抗是十分頑強的。然而,大勢去矣,中山國軍民的鮮血再不能使中山國死而復生。趙國吞並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勝,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廢掉並遷到膚施(今陝西省榆林之南),中山國最後滅亡。
中山國在歷史上逝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其興衰一直在昭示後人:
一個國家不論大小,統治者勤政憂民,奮發向上,國家就興旺發達;昏暗弄權,奢靡淫樂,國家就衰落敗亡。這也可以說是一條規律,值得後人深思。
中山君主及在位年份
稱號姓名在位年數在位年份中山文公?-前414年中山武公9前414年-約前406年中山桓公29約前406年約前380年-約前350年中山成公22約前349年-前328年中山王?18前327年-約前310年中山王??(左妾右子)(上次下蟲)11約前309年-前299年中山王尚尚3前298年-前296年
歷史記載
在戰國七雄秦、楚、齊、燕、韓、趙、魏之後,還有一個第八雄,即中山國。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戰國中山國這朵奇葩一直閃爍著神秘的光彩,史冊上關於它的記載很多,首次出現在公元前506年,直至公元前295年趙國滅中山國的二百多年間,都依稀可見。比如《史記》、《左傳》、《竹書紀年》等重要典籍里,都有關於中山國的記載。西漢末年劉向的《戰國策》「待遇」最高,不但專門設有《中山策》,還把中山國和戰國七雄同等對待。不過,所有這些記載都比較零亂,不但零零星星的,加起來總共也就一萬多字,還缺乏准確的和正面的描述,以至於使中山國披上了模糊的外衣。到了當代,文化大師郭沫若也一直苦苦尋覓中山國的蹤跡,直到他去世之前,還在深深惦念這個歷史上的「藝術王國」。
文字記載
《故國中山》落實在文字上也是十分成功的。格局大,觀古照今;氣象大,縱橫歷史;境界大,國家利益;完全不似小女子筆墨,具有立馬橫刀、鼓角悲鳴的激越之氣。這就要說到近年來勢衰的「歷史文化大散文」:自從余秋雨先生《文明的碎片》大受讀者追捧以後,也跟著出現了一批「大歷史隨筆」寫家,寫得好的自然有,但後來泛濫以後,就逐漸被讀者冷眼,原因是有的文章完全沒有生命的激情,只是資料的堆砌;更惡劣的是拿來別人的研究資料,用幾個形容詞一「文學」,就成了「歷史文化大散文」了。其實好的散文隨筆需要三個基本條件,一生命的激情,二詩意的審美,三哲學的光芒,而凌駕於其上的綱領是思想的力量,也即獨特的見解,被張中行先生強調為「思想最重要」。這些優點,在《故國中山》中一一都見到了,所以它才被譽為一本奇書。
消失的王國之謎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縣農民平整農田時刨出戰國時期的大瓦,從而引出村民劉西梅老人關於古石神秘文字的故事。於是,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個神秘王國與今人不期而遇了。
1974年冬,平山縣三汲鄉農民開始大規模平整農田,不斷到附近一些被懷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被農民刨開的封土下,到處埋著戰國時期宮殿建築用的大瓦。面對這一情況,河北省文化局很快批准了古墓發掘計劃。
當地農民向考古隊長陳應祺講起一件往事:30多年前,村裡有個叫劉西梅的老人曾挖出一塊刻有文字的石頭。考古人員隨後在劉西梅家看到這塊石頭,雖然當時不能解讀這些戰國時代的文字,但他們意識到,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個神秘王國與今人不期而遇了。
公元前5世紀,周王朝統治日漸衰落,中國進入戰國時代。一個在北方大山深處逐步壯大起來的古老民族———鮮虞,建立起中山國。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子民向東越過太行山,定都在諸侯國勢力薄弱地帶。這個弱小的國家從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強敵的不斷侵擾,終於在公元前407年被魏國所滅。逃避於大山之中的中山國桓公勵精圖治,經過20多年抗爭,再度出山復興了自己的國家。此後,中山國逐漸國富兵強,開疆拓土。然而公元前296年,國力日衰的中山國抵擋不住強敵進攻而陷落,一代強國至此滅亡。
對於這個幾經起落的國度,人們只能從史書零星的記載里,粗略判斷出它的發展脈絡和地理方位,但從未有任何考古發現能夠證實這些記載。
陳應祺把石頭上古老神秘的文字描摹下來,寄給了古文字專家李學勤。經過研究,李學勤肯定了這塊石頭屬於戰國時代的遺物,並對文字進行了翻譯。「監罟有臣公乘得守丘其舊將曼敢謁後俶賢者」,這些古文字是戰國時代叫公乘得和叫舊將曼的人留給後人的,意思是:告訴後來的君子們,我們兩個給國王看守園囿、給他捕魚,現在又給他看守陵墓。
2000多年前兩個守墓人留下的這段話,證明了這里是戰國時代一個王家園陵的所在地。
Ⅷ 中山的歷史文化
http://61.142.114.242/history/bzsls.htm
裡面是中山歷史網.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進取精神,為了謀生不惜背井離鄉、遠涉重洋艱苦創業;辦事靈活求實,頭腦敏銳,較少保守思想,力求創新;民風平和有禮,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惟富有者多豪奢、愛面子、講排場、慕虛榮。
根據中山人的民性民風,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擬定「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為中山人精神。
鄉土舊習與陋習
中山部分地區長期以來因襲一些傳統的舊習甚至陋習。這些舊習俗自民國時期以來已逐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其中有的是陋習,與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相違背,解放後已被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不落家
中山北半部接近順德的小欖、古鎮、東鳳、南頭等地,歷史上曾有過「不落家」的風俗。這種習俗是新娘出嫁後名義上是夫家的人,但從回門之日起仍在娘家居住,只有逢年過節或在丈夫、翁姑生日時才返夫家一日一夜或半日不宿,一直到懷孕後或結婚滿三年才正式到夫家長住,稱「落家」。
自梳女
解放前,小欖、古鎮、東鳳、南頭、黃圃等經濟作物地區受鄰縣順德的影響,部分鄉村婦女也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由於這一地區的農業以桑蠶為主,婦女都是主要勞動力,收入並不少於男性,所以才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當某姑娘立下決心不嫁時便擇定吉日,宴請親友,並拜神發誓,表態「梳起」。她們保留長辮,尊稱姑婆,俗稱自梳女。自梳女可選擇志趣相投的(亦是自梳女)結為「金蘭」,甚至另闢一居所聚居,生活上互相提攜,這種房子稱為「姑婆屋」。自梳女可收養嗣女,承繼產業,嗣女及長也要「梳起」,如此代代相傳,但長幼之間全無血緣關系。解放後,自梳女的習俗已逐漸絕跡。
娘子出家
解放前,小欖、古鎮等地曾盛行已婚婦人以「不落家」為名,逃避夫妻生活而外出當傭工,過獨身生活,但名義上仍保留原來的婚姻關系。這些婦人稍有積蓄時則出資為丈夫娶「平妻」(又稱二娘),以其為夫家生兒育女,並資助丈夫維持家計。到終老時,則在夫家殮葬,並得到平妻所生子女的供奉。民間稱此俗為「買門戶」。稱呼這類已婚女人,一般前冠其夫姓,後稱其本姓,即某某氏大媽。此俗解放後已廢。
公雞拜堂
民國以前,香山一些地區曾有這種陋習:當男女兩家議定婚盟後,新郎突然出走抗婚,或出洋做工求學,不能及時返家成親,而女家又不肯易期相就時,男家則由大妗姐抱一隻大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拜堂。這公雞在拜堂後放進專設的雞籠飼養,永遠不殺,讓其自然死亡。這種陋習使一些女子與公雞拜堂成婚後,往往由於丈夫永遠不歸而寡居一生。
冥婚
解放前中山有冥婚的習俗。一般人家、特別是富有人家在未婚兒子死後為其物色對象(已死去的未婚女子),並擇吉日成婚,此謂冥婚。在迎娶之夜,男家的轎扛神位到女家迎娶,女家用紙制鬼衣及竹紙粘合製成的各類嫁妝,抬至男家供拜焚燒。男家則設這對鬼夫妻的靈位於神樓,並擇一侄輩為其嗣,常年供奉香燭。男女兩家永遠行姻親之禮。
秋社
小欖解放前有農民在秋收後(即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祭祀酬謝土地元神的儀式,其後倡為「春祈秋報」。今此俗已廢。
行儺
行儺,又叫「打伙福」,是小欖地區的舊俗,意為祛除邪鬼遊魂作祟以保地方平安。每年冬至前十餘天起由各坊社(以明代衛所所轄范圍,每一衛所為一個坊)的主事人組織信眾,抬出主帥廟中的菩薩偶像安放在適合的祠宇內座鎮,等候善男信女膜拜。從翌日起,按照佔卜的順序,依次在每個坊社活動一天。當日,坊眾上香燭,奏鼓樂,抬著神像遊行於坊社內街巷。解放後已廢此陋俗。
另外,解放前的迷信陋習還有贊星、許願、契神、游神等,今均已廢棄。
Ⅸ 中山國的興亡警示
戰國時期,中山國在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之中,為燕趙的歷史抒寫了絢麗的篇章。中山國生於患難之中,被大國所欺而變強,為強國佔領又復生,其不屈不撓、頑強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見。在強國包圍之中發展經濟、壯大自己,幾乎躋身強國之列,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就被趙國所滅,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中山國滅亡的深層原因,並不僅僅在於其小。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小國是可以利用強國之間的矛盾,爭取時機,謀得生存,並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中山國一開始也正是這樣落而後起、死而復生的。大約在公元前432年前後,中山成為趙的傀儡政權。然而中山人並沒有屈服,於公元前414年乘趙地內亂,在顧(今定州市)重建獨立政權。但為時不久,經過改革而強大的魏在先後擊敗齊楚並佔領秦西河之地後,派樂羊、吳起於公元前406年滅掉中山。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國之辱,於公元前381年在齊國的支持下重新復國,遷都靈壽(今平山縣三汲)。這次領導復國的桓公很有作為,幾次打敗趙國的進攻,疆土擴展至五百里,並修築長城抵禦外侵。從桓公開始,中山兩代君主「身勤社稷」、「憂勞邦家」,自強自立,富國強兵。當時,列國以戰車數量衡量國力,中山國被稱為僅次於戰國七強的「千乘之國」。這些史實足以證明,中山人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以桓公時期的勢頭發展下去,中山國是足以以弱勝強、弱而後強的。列國之天時並非先滅中山。
中山國所佔的地利,雖不比秦國「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野」,但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晉之咽喉,憑滹沱河(史稱「小黃河」)之天塹,戰守遷之便利優於趙國之邯鄲而不亞於燕國之幽薊。而且,石家莊和保定一帶兼有太行山川和華北平原之利,發展農牧業生產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在石家莊地區及其以南一帶,自殷商以來就是華夏族經營農業的地方,當時已經有了相當的在平原淺山發展農牧業生產的經驗。對此,中山人來到之後便兼收並包,並且注意學習、吸收中原地區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更需要指出的是,中山國統治者已經認識到「賦斂平則庶民附」,注意減輕農民負擔而調動其積極性。同時,中山國還注重發展交通,陸路大道可以南接邯鄲,北通燕涿,東到齊國國都,西北可到代國。境內河流眾多,水運可通齊國。商貿發達,糧食貿易規模可觀。《史記》稱中山人「仰機利而食」,商業活動已相當普遍。交通和商貿帶來活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此外,制陶業、木製業、絲麻業等均為中山國的重要經濟部門,手工業以「多美物」著稱,釀酒業已有相當發展。銅器冶鑄和鐵器冶鑄工藝進步,技術水平很高。中山王墓出土的長方形鑄鐵大盆,重達126.4公斤,其鑄件之大、用鐵之多在國內發現的戰國鐵器中絕無僅有。在石家莊市區內市庄戰國文化遺址(今省文化廳院內)出土的一批鐵制工具,其中有的斧子是用高溫液體還原法煉出的鐵水澆鑄的,有兩件鐵斧還經過淬火柔化處理。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較早使用退火柔化技術製造的鐵質工具。更令世人驚嘆的是精美絕倫的絲麻織品。在兩座中山王墓出土的紡織品中,其紡織、刺綉工藝之精美,品種之豐富,在中國先秦遺址考古發掘史上首屈一指。刻立於公元前四世紀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國碑碣文化的開山鼻祖;在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錯金銅版「兆域圖」,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建築平面設計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築圖。中山王墓出土的大批精美錯金銀青銅器及器物上鏤刻工整的長篇銘文,反映了中山文化的華麗風韻。
一個區區小國,承受燕趙等四麵包圍的強大政治軍事壓力,邊境戰爭不斷,負擔巨大的軍費開支,在短短幾十年之中,經濟社會得到如此發展,技術獲得如此進步,令人難以想像。這足以說明,即使是小國,只要堅韌自立,勵精圖治,是能夠富國強兵、由弱變強的。
正如列國主要由於自身原因而被秦國所滅一樣,中山國被趙國所滅的主要原因也在於其自身,在於中山國統治者治國、治軍、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誤,在於思想衰退和政治腐敗。這里,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這個本來生於憂患的小國,面臨敵國虎視眈眈、隨時入侵的危機,卻丟掉了憂患意識。桓公復國之後主政近四十年,其繼承者成王後期,不是韜光養晦,吸取教訓,卻忘乎所以,自我膨脹。公元前323年,魏、趙、韓、燕為了對抗秦、齊、楚三個大國,互相稱王,同時為了離間中山國與齊國的關系,鼓動中山稱王。中山成王頭腦發昏,不顧齊國反對,非要稱王不可。結果,圖虛名而招實禍,失去了齊國這個比較可靠的支持者,使自己陷入孤立。到了中山王,簡直驕橫起來。公元前314年,忘記趙國在後,竟然趁齊國出兵干預燕國內亂之機,大舉進攻燕國。中山在這場戰爭中,「辟啟封疆,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克敵大邦」,甚至佔領了燕下都。這樣一來,中山國更是得意忘形。其實際「戰果」,首先把燕國推向對立面,死敵增加了一個大國。而且,這種有利的形勢並沒能維持多久,由於各大國出面干涉,施加壓力,齊軍很快撤出燕國。中山以傾國之力奪取的大片土地又為燕國收回。
中山國不能居安思危,當然無改革進取之心。當時,秦、趙、魏等國推行變法,改革弊政。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學習北方少數民族之長處,實行胡服騎射;為了對付秦國,曾裝扮成使者,冒著風險去秦國探聽虛實。而中山國在這樣的嚴峻形勢面前,不是卧薪嘗膽,卻醉心於孔墨學說。儒家和墨家思想是為拯救當時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的社會苦難所開的葯方。由於它不適應諸侯間所進行的兼並戰爭的需要,所以在列國中沒有市場。而中山國卻奉為治國之術。真正的法家治國之才不能引進,本國的智能之士被排擠出去,重用的「士」也多是平庸之輩,以致造成國內人才匱乏。列國都在獎勵耕戰,中山國卻推行「貴儒學賤壯士」政策,致使「戰士怠於行陣」、「農夫惰於田」,很快出現「兵弱於敵,國貧於內」的局面。這種狀況,能不加快亡國的步伐嗎?
中山王不思進取,還表現在一心追求君王的虛幻體面和奢侈享樂的生活。諸如,不顧國家的安危,恣意行歡作樂,大修宮殿,大造陵墓。從對中山墓葬的發掘情況看,都設有墓道、積石、積炭,多層棺槨,內葬珍寶,外葬車馬,並仿效趙、魏、燕大國的陵墓,都有高大的封土。君王貪圖享受,必然親近重用阿諛奉承之輩,造成政治腐敗。中山王最寵信的是相邦司馬喜,在陪葬之物上還刻有他的功績。而司馬喜擅政弄權,善搞陰謀詭計。季辛得罪了他,他令人暗殺季辛的仇人爰騫,卻栽贓於季辛。中山王誅殺季辛,為他排除了異己。陰姬與江姬爭奪王後之位。陰姬便重賄司馬喜,求其幫忙。司馬喜親自跑到趙國,極力誇贊陰姬的美麗,誘勸趙王向中山索要陰姬;再跑回中山,又勸中山王趕快立陰姬為後,以絕趙王之望。中山王遂立陰姬。《韓非子》說,司馬喜「善於趙,嘗以中山之謀微告趙王」。如果真是這樣,司馬喜還是一個大內奸。內奸為相,豈不亡國!
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國民間也颳起嚴重的腐朽之風。《史記》說中山國「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富貴,入後宮,遍諸侯。」其中,「跕屣」是一種足尖著地的舞步。能歌善舞,喜好聚會娛樂,不能說是不好的民風。但是與農夫「惰於田」、「戰士怠於行陣」聯系起來,可見好逸惡勞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王公大臣之家,無不行樂,民間好事之徒動輒殺人越貨,挖墳盜墓,誰還思治國之事?當時的有識之士,從中山國的腐朽民風看到其政治腐敗,斷言中山即將亡國。
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當然,國家有難,必有忠臣。在抵抗趙軍過程中,中山人吾丘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沖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呂氏春秋》),抵抗是十分頑強的。然而,大勢去矣,中山國軍民的鮮血再不能使中山國死而復生。趙國吞並中山之初,曾扶持了傀儡中山王勝,公元前295年又把他廢掉並遷到膚施(今陝西省榆林之南),中山國最後滅亡。
中山國在歷史上逝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其興衰一直在昭示後人:一個國家不論大小,統治者勤政憂民,奮發向上,國家就興旺發達;昏暗弄權,奢靡淫樂,國家就衰落敗亡。這也可以說是一條規律,值得後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