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和林格爾縣有多少年的歷史

和林格爾縣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19 22:22:06

『壹』 呼和浩特歷史沿革

摘要 30~50萬年前,呼和浩特地區就有人類生息。夏商周三代,北方許多游牧部落在此活動。戰國趙武靈王於陰山河曲築雲中城(遺址在托克托縣古城村西),秦置雲中郡,治在雲中城。漢仍置雲中郡,高帝六年(前201)分雲中郡增設定襄郡,建成樂城為郡治(遺址在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魏設雲中縣。魏齊王年間(240~254),鮮卑族拓跋部定都成樂城,改稱"盛樂",北魏建國後設為北都,北齊於此置紫河鎮。隋唐時期稱"白道川"和"哈羅川",先後為突厥人和回紇人據地,中央王朝與之時戰時和。隋於盛樂城置金河縣,並於城南築大利城,唐於此設單於都護府。唐神龍三年(707),邊將張仁願築東受降城(遺址在托克托縣城關鎮北),以扼突厥。遼、金、元三代稱"豐州灘",遼神冊年間(916~921)築豐州城(遺址在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西南),金、元沿用。遼初又在東受降城置東勝州,金、元仍沿用。明洪武四年(1371)在東勝州舊址置東勝衛,並於南部置鎮虜衛(衛址在托克托縣黑城子)。明成化年間(1465~1487),蒙古達延汗統一蒙古諸部,領有此地;後其孫阿勒坦汗(俺答)率土默特部駐牧豐州灘,隆慶五年(1571)受明封為"順義王",次年築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老城)。清初為清王朝靖北據點。雍正元年(1723),置歸化城理事同知廳,直隸山西朔平府。雍正十三年(1735)議築綏遠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為八旗兵駐防城,乾隆四年(1739)築就,設將軍署,後增置綏遠同知廳。1912年改歸化廳為歸化縣,1913年合並綏遠廳為歸化縣,1914年改為歸綏縣。1928年綏遠省建立,以歸綏城區設歸綏市,為省會。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954年4月25日,撤歸綏省,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歸綏市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的城"。

『貳』 呼和浩特歷史的變遷

「呼和浩特」是蒙古語,譯成漢語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簡稱「青城」。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同時這里還被譽為「中國乳都」、「北方葯都」。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城,關於其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呼和浩特在建城時,明朝政府曾派人來這里幫助燒磚,當時燒出的都是青磚,用青磚蓋起來的城市遠遠望去泛著青色,所以把它叫做「青城」;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呼和浩特南臨黃河、北依陰山,陰山又稱之為大青山,所以呼和浩特就因北面的青山而得名「青城」。歷史上的呼和浩特主要有新城和舊城兩大部分組成,這兩座城市大部分修建於明清之際,呼和浩特的舊城史稱「歸化城」,是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首領阿拉坦汗主持修建的,關於阿拉坦汗修建呼和浩特,在當地有許多傳說,它印證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也開拓了呼和浩特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在公元16世紀初,也就是明朝時期,蒙古族著名的領袖阿拉坦汗率部駐牧在豐州灘,並把這一地區改稱「土默川」。公元1579年(明萬曆七年)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名字叫鍾金)主持修建了弘慈寺(現在的大召)。1581年明朝政府批准了他建城的請求,並派來了大批能工巧匠,援助了大量物力,幫助阿拉坦汗修建城池。竣工後明朝給這座城市賜名為「歸化城」,意思是歸順、化一。蒙古族則習慣稱之為庫庫和屯(即呼和浩特的諧音)。在阿拉坦汗去世後,他的妻子三娘子堅持同明朝的友好互市關系,交換雙方所需物資。為穩定大局,按照當時的婚俗繼續下嫁,此舉深受明政府推崇和欣賞,於是把她封為「忠順夫人」。三娘子當時居住在呼和浩特,她勤政為民,深得百姓愛戴,所以後人又把歸化城(舊城)稱為「三娘子城」,目的是用以紀念這位蒙古族的巾幗英雄。關於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性,我們如果有機會參觀一下城寺結合的「美岱召」,就會有更多的了解。明朝中後期滿族在東北崛起後,清軍迅速入關,蒙古諸部對於歸順清朝的問題上,政見不一。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准葛爾部逐漸強大起來,其首領葛爾丹發動兵變,嚴重威脅清政權。康熙皇帝親征葛爾丹,在征戰期間康熙曾駕臨呼和浩特,在這里他認識到呼和浩特在軍事防務上的重要性。後來在雍正十三年,大臣們積極上奏,要求在呼和浩特修一座新城,被稱之為「綏遠城」,意思是綏靖遠方。因為綏遠城在歸化城東北部,修建年代晚於歸化城,所以老人們習慣上把歸化城稱之為舊城,把綏遠城稱之為新城加以區別。歸化城和綏遠城相距約5公里。但是新城和舊城之間沒有直接到達的交通道路,從新城去舊城,必須向西直走現在的新華大街,然後轉到姑子板巷,折向西南,才能到達舊城。在1913年,北洋軍人張治任綏遠將軍時,認為舊城與新城交通不便,於是開辟了一條直通舊城與新城的大馬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現在這條路是呼和浩特的商業中心,老牌的民族商場、天元商廈、新興的商業精英--維多利商廈、維多利購物中心,王府井商廈,即將崛起的海亮大廈也在這條路上。後來在歷史的變遷中,逐漸把新舊兩個城市統一起來,於是又有了歸綏市的稱謂。抗日戰爭期間,日寇為欺騙和擾亂人心,將其改名為厚和市,抗戰勝利後恢復原名歸綏市,知道新中國成立後,在1954年恢復了舊稱「呼和浩特」的稱謂,並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如今的呼和浩特市下轄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縣(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和武川縣)、四區(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和賽罕區)和一個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金川開發區,總面積1.7224萬平方公里。

『叄』 和林格爾縣的介紹

和林格爾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為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所轄旗縣之一。北靠呼和浩特市郊區、土默特左旗,西連托克托縣,南接清水河縣,東與涼城縣、山西省左雲縣毗鄰。面積3401平方公里。下轄四個鄉、三個鎮、一個經濟園區,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新民街北黨政大樓。

『肆』 和林格爾的歷史

和林格爾系蒙古語,意為20間房子,因清初新設驛站有20戶人家而得名。
和林格爾縣歷史悠久,秦屬雲中郡、西漢置定襄郡,北魏時曾建都盛樂,唐代置單於大都護府,其後歷代都設縣置郡【其故址在今上土城村北,西漢為定襄郡成樂城,北魏時為盛樂,唐朝初年,663年(龍朔三年)遷渤海都護府於漠南(即漢代成樂城),更名為雲中都護府,第二年又改稱為單於都護府或稱單於大都護府,唐朝中期以後,出現了節度使制度,745年(天寶四年)王忠嗣任振武節度使,將振武軍遷至單於大都護府,振武節度使管轄著單於大都護府。從設置單於大都護府時起,這里就成為內蒙古中部的重要政治軍事中心。遼代在此設置振武縣,為豐州下屬的縣城。金代振武城地方居民更少,改稱為振武鎮。元代稱為振武城,可知當時居民已剩下不多了。元王朝為了利用振武城以南,渾河沿岸的可耕地,在渾河北面設置了紅城屯田所(今和林格爾縣小紅城),軍民共同在這一帶墾殖,生產的糧食多次輸往陰山以北地區賑濟。元朝北遷後,振武城便淪為廢墟。清朝初年曾有少量居民住在城內,清朝末年以後便遷移出去。】 。清康熙年間,在現在的城關鎮置二十家子驛站,因為當時有二十戶人家,所以叫二十家子。(和林格爾蒙古語為二十家子,和林格爾縣名稱由此而來),雍正六年設和林格爾理事通判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和林格爾縣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縣署為縣政府。
1949年10月1日,和林格爾縣民主政府在黑老夭區中壩村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民主政府遷回縣城。1950年2月5日,原國民黨縣政府撤消,正式成立了和林格爾縣人民政府。新中國成立後,和林格爾縣先隸綏南專署、薩縣專署,後隸平地泉行政區、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烏蘭察布盟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伍』 長城有多少的歷史(幾歲)

3700年,從商朝開始

首先「朝」的定義是某一個政權統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區的國家才叫某朝。所以應該為:
夏,商,周(西周,東周),秦,漢{西漢,東漢),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十國,遼,夏,宋,金,元,明,清。
而三國時期(魏,蜀,吳),是三分天下,所以只能稱之為國。
五代十國就更靠不上邊了

『陸』 呼和浩特的歷史沿革


呼和浩特文明起源於大窯文化,大窯文化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保合少鄉大窯村,距市區33公里,在1973年發現並發掘。該遺址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五個文化期。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胡服騎射的發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鮮卑拓跋的龍興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匯、碰撞、融合的前沿。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
西漢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塔利村(舊稱「塔布陀羅亥」,蒙古語譯音)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
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盛樂經濟園區西)。
唐代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
708年(唐中宗景龍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
1581年(明萬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蒙古語為庫庫和屯。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毀。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並,稱歸綏。
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復稱歸綏市。
1949年9月19日,時任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的國民黨將領董其武,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率部起義,綏遠省及省會歸綏獲得和平解放。
1950年1月20日,成立歸綏市人民政府。
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同時,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
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駐察素齊)劃歸呼和浩特市領導。
1963年將土默特旗劃歸烏蘭察布盟。
1970年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左旗(駐察素齊)、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
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1996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的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2000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調整呼和浩特市市轄區行政區劃,郊區更名為賽罕區。

『柒』 呼和浩特有幾個旗縣區

截至2017年底,呼和浩特轄4市轄區(回民區、玉泉區、新城區、賽罕區)、4縣(托克托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和林格爾縣)、1旗(土默特左旗)。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先秦時期,趙武靈王在此設雲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縣境。民國時期為綏遠省省會,蒙綏合並後,呼和浩特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市中心城區本是由歸化城與綏遠城兩座城市在清末民國合並而成,故名歸綏。1954年改名為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經濟實力百強城市,被譽為「中國乳都」。同時也是呼包銀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2018年12月,被評為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

(7)和林格爾縣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城市概況

呼和浩特地處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全市總面積1.72萬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300萬人。現轄4區、4縣、1旗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市區平均海拔1050米。

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5℃—8℃,年平均降水量337—418毫米,四季變化明顯,氣候宜人。

呼和浩特建城歷史可追溯至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1572年(明朝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與明朝「通貢互市」建立友好關系,並在這里修建城池,命名為「歸化」,蒙古族人民稱為「庫庫和屯」(即「呼和浩特」),成為現代呼和浩特市的雛形。 1954年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北擁草原、南臨黃河,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市內有距今70萬年的古人類石器製造場遺址「大窯文化」,有始築於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代的中國最古老的「趙長城」,有公元1世紀作為「胡漢和親」歷史見證的昭君墓,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寫的天文圖金剛舍利寶塔,有被譽為「佛教建築典範」的席力圖召;

呼和浩特也是絲茶駝路中轉之地,是召廟文化盛行之地,是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匯、融合的前沿。

『捌』 內蒙古和林格爾壁畫是在哪個朝代產生的

漢代(具體為東漢)

1971年發現,系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墓在和林格爾縣東南40公里新店子鄉小板申村西,北距呼和浩特市95公里,為一東漢多室磚墓。墓室全長19.85米,墓壁上塗白灰,白壁上有彩色圖畫,尚存有46組、57幅畫面,畫中可辨之榜題250條。前室與中室壁畫繪出墓主歷任官職情況,其最後職務是護烏桓校尉;後室壁畫描繪了墓主晚年家居之庄園圖景;耳室多為奴僕雜役放牧、種地畫面。壁畫布局精緻,技巧嫻熟,形象地反映了東漢後期農牧業生產、塢壁庄園、車馬出行、城垣官署、舞樂百戲、歷史故事以及祥瑞等,畫中烏桓、鮮卑族人物形象頗多。為研究歷史及北方少數民族史之重要資料。

『玖』 和林格爾縣的歷史沿革

和林格爾縣歷史悠久,秦屬雲中郡、西漢置定襄郡,北魏時曾建都盛樂。
唐朝初年,663年(龍朔三年)遷渤海都護府於漠南(即漢代成樂城),更名為雲中都護府,第二年又改稱為單於都護府或稱單於大都護府,唐朝中期以後,出現了節度使制度,745年(天寶四年)王忠嗣任振武節度使,將振武軍遷至單於大都護府,振武節度使管轄著單於大都護府。從設置單於大都護府時起,這里就成為內蒙古中部的重要政治軍事中心。
遼代在此設置振武縣,為豐州下屬的縣城。金代振武城地方居民更少,改稱為振武鎮。
元代稱為振武城,可知當時居民已剩下不多了。元王朝為了利用振武城以南,渾河沿岸的可耕地,在渾河北面設置了紅城屯田所(今和林格爾縣小紅城),軍民共同在這一帶墾殖,生產的糧食多次輸往陰山以北地區賑濟。
元朝北遷後,振武城便淪為廢墟。
清朝初年曾有少量居民住在城內,清朝末年以後便遷移出去。清康熙年間,在城關鎮置二十家子驛站,因為當時有二十戶人家,所以叫二十家子。雍正六年設和林格爾理事通判廳。
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和林格爾縣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縣署為縣政府。
1949年10月1日,和林格爾縣民主政府在黑老夭區中壩村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民主政府遷回縣城。
1950年2月5日,原國民黨縣政府撤銷,正式成立了和林格爾縣人民政府。新中國成立後,和林格爾縣先隸綏南專署、薩縣專署,後隸平地泉行政區、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
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烏蘭察布盟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閱讀全文

與和林格爾縣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