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福建土樓有多少年歷史

福建土樓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1-31 17:25:36

『壹』 福建土樓的歷史和故事

福建土樓歷史:
福建土樓最早建於唐代,而現存的還是以清朝康熙年間至上世紀70年代所建的土樓為主。永定是土樓的發源地,後建的南靖土樓群,據說也是永定的師傅所建。
永定的土樓主要以圓寨和方樓為主,而圓寨在建築學上是最具代表性、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在崇山峻嶺之間,圓寨宛如一天外來物,突兀眼前。巨大的圓形恍惚與天穹呼應,朴實的黃土牆又如此貼近大地。建築上圓寨巧妙地利用其圓筒狀結構均勻傳遞載荷,牆體之中埋有竹片木條等韌性物料,因此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至今仍未有土樓因地震而倒塌的記錄。圓寨土樓還利用其厚達一米的土牆體,在圓寨內部形成一個小氣候帶,既能保證冬暖夏涼,又能保持寨內的濕度。
當然圓寨最重要的作用還數抵禦外敵,在歷史的長河裡,這里曾屬於贛閩粵三不管的地帶,客家人經常遭到土匪、倭寇的襲擊,且不同姓氏間的家族武裝沖突也經常發生。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客家人要建造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聚族而居,以保性命,客家土樓也因此誕生。因此一談起抵禦外敵,老人們總有說不完的「敵人久攻不下,土樓安然無恙」之類的故事。
除此之外,老人們最為自豪的就是客家人自創的在紅土壤中加入紅糖、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飯作建築材料建造厚實的土牆,據說這是為進一步加強泥土的黏性,以加固牆體。
人文風俗:
福建土樓人家的婚姻、喜慶風俗——土樓人家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土樓人家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土樓人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土樓人家雖不免亦存在重男輕女的成見,但總體上,男女關系還是較平等的。如,土樓人家婦女與男子在家中同樣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時,與兄弟平等;出嫁時, 父母重視其婚嫁,夫家也必須按傳統禮節,循規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婦。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隨著社會的變遷,雖有更改,但大致上還是參照舊制辦理。六祀儀式:「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和古之"六禮"大同小異。婚禮儀式中,仍有鬧房,圓房等舊俗。
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宴請女兒,女婿,謂之「請三朝」。這天,女兒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趕回夫家。有些鄉間,娘家過幾天請一些婦女親友到女兒家中做客;或娘家請女兒回家做滿月酒(結婚滿月時)。男女親家各擇日期,設宴互請,謂「上門」,以求加強兩親家間的往來。
結婚宴請賓客,俗稱「喜酒」,禮節甚為隆重,過去

『貳』 福建土樓簡介

外形

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圓土樓。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結構

福建土樓結構有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也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福建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了這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13]

建築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紅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牆厚達一米至二米的土樓,堅固得可以抵禦野獸或盜賊攻擊,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涼等功用。

福建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最厚處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筋混凝土般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

龍岩市永定區的振成樓按八卦圖形設計,其神奇的構造傾倒世界;位於華安縣的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綜合價值最高的單體建築,最早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靖的田螺坑土樓群由5座土樓組成,如飛碟從天而降,極富視覺沖擊力;河坑土樓群13座土樓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河道間,構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絕景。

『叄』 福建土樓的歷史

自己上網查一查,相關資料有,福建土樓的歷史背景,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肆』 福建土樓那麼著名,土樓的發展史是怎麼樣的

福建土樓那麼著名,土樓的發展史是怎麼樣的?

福建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因其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以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著稱,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被譽為「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築奇葩」,「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這些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

『伍』 福建土樓始於那個朝代為什麼叫客家土樓

福建土樓始於宋元時期,因為福建土樓是客家人聚族而居,並用夯土牆承重的大型群體樓房住宅,所以又叫客家土樓。

福建土樓介紹:

福建土樓主要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岩市、泉州市境內,包括南靖土樓、永定土樓、華安土樓、平和土樓、詔安土樓、泉州土樓等土樓群。現存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式土樓有30多種23000多座。

福建土樓起源於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是閩南地區自唐以來「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的產物。 福建土樓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

(5)福建土樓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福建土樓的發展歷史:

宋元時期(11世紀~13世紀),是福建土樓的形成階段。早期土樓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大多沒有石砌牆基,裝飾也較粗糙,形式基本為正方形、長方形。關於最古老的土樓,最早記載「土樓」的文獻是《重修虔台志》。

明代(14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民愈益重視教育,置學館,設書院,勸民入學,漸成風氣。通過科舉致仕不斷涌現。這些發跡官宦之家,大興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築規制興建土樓,建築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

清代、民國(17世紀中葉~20世紀上半葉)時期,閩南地區條絲煙、茶葉等加工業蓬勃興起,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於人口的增長,為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勢必建造更大規模的樓房,

讓眾多的宗親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以適應家族的興旺,居住的安全。於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圍樓以及方形、圓形等豐富多姿的土樓。其特點為規模宏大、類型多樣等。在晚期,外來文化影響在部分土樓的建造中並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20世紀50年代以後,該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樓,一直延續現在。這時期,土樓建築比較注重實用性,結構簡練,缺少華麗的裝飾。

『陸』 廈門土樓的歷史

1,土樓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產生於11—13世紀(宋元時期),經過14—16世紀(明代的早、中期)的發展,至17—20世紀上半葉(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達到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而這一過程又與北方人民大規模的南遷密切相關,福建尤為明顯。

2,土樓的產生與中原居民大南遷是有著密切關系的。西晉永嘉年間(307—312年),由於北方連年戰亂,又出現罕見的大旱和蝗災,中原居民大量舉族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帶來中原先進的文化,福建開始顯現新的生機。

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為了鞏固對福建的統治,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閩,駐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

3,北宋末期,特別是南宋時期(1127—1279年),由於北方受金人攻打、統治,中原民眾舉家南遷者甚多,這些南遷者多經江西贛州進入福建西南部的汀州,

帶入中原的語言、文化,經過與當地文化的長期融合,形成了以客家話為代表的客家民系,並通過隨後的繼續向南、向海外的遷徙,形成了主要分布於中國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台灣的客家人群體,以及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客家華僑群體。

4,在土樓的建築形式上,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福建的生土夯築技術已相當成熟,福州新店戰國晚期至漢代古城遺址(公元前2世紀—前1世紀)、

武夷山城村閩越王城遺址(公元前1世紀)等所遺留的城牆,均為生土夯築而成。唐五代(7—8世紀)以後,福建地區出現的具有強烈軍事防禦性質的堡、寨,其堡、寨的牆體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築。

5,宋元明時期(11—14世紀),由於社會動亂,許多戰事延至福建境內,再加上沿海地區時常遭受海寇侵襲,這些具有強烈軍事防禦性質的堡、寨形式所具有的功能,

逐漸被移植到民居建築上。以四周夯土牆與圍牆內部木結構建築共同承重的土樓建築形式,逐漸大量出現。

『柒』 福建土樓簡介

客家土樓又稱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閩西南的永定、南靖和華安等地,是客家人世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奇特的風格、巧妙的構築、恢宏的規模,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葩。現存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式土樓有30多種23000多座,形成一個個依山偎翠、錯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土樓群,如:永定初溪土樓群、南靖書洋鄉田螺坑土樓群等。
樓不僅引起了建築界的注意,同時也吸引了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民俗學等中外學者專家的濃厚興趣。2001年,由福建永定、南靖、華安三地土樓組成的「福建土樓」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已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檢查、評估和驗收。
最大的圓樓是永定縣大竹鄉高頭村的「承啟樓」,
全樓直徑73米,三圈四層,共400個房間,住60戶人家。最小的圓樓是永定縣的「如升樓」,共12層12間房,住6戶人家。最古老的圓樓要數華安縣沙建鄉的「齊天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雲霄縣深土鄉東平村有個「八卦堡」,整個村子由五圈圓環構成,中心是完整的圓樓,外圍四圈斷斷續續按八卦陣布局,環繞四周。位於南靖縣書洋鄉下坂村的裕昌樓被稱為「東倒西歪樓」,該樓建於明成化r年間(1487年),幾乎所有看得見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據說最大的傾斜角有15度!
在1900多年前,中原一帶歷經變亂,舉族南遷的客家人,幾經輾轉,來到閩西南一帶的山區,為避免外來沖擊,他們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土樓。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捌』 福建土樓的歷史沿革

形成階段
宋元時期(公元11世紀~13世紀),是福建土樓的形成階段。早期的土樓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大多沒有石砌牆基,裝飾也較粗糙,形式上基本為正方形、長方形。對於最古老的土樓的研究,發現最早記載「土樓」的文獻是《重修虔台志》。
發展階段
明代(14世紀末開始至17世紀初),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民愈益重視教育,置學館,設書院,勸民入學,漸成風氣。通過科舉致仕不斷涌現。這些發跡官宦之家,大興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築規制興建土樓,建築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標志著福建土樓進入發展階段。
鼎盛階段
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清代、民國),該地區條絲煙、茶葉等加工業蓬勃興起,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於人口的增長,為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勢必建造更大規模的樓房,讓眾多的宗親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以適應家族的興旺,居住的安全,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圍樓以及方形、圓形等豐富多姿的土樓,其特點為規模宏大、類型多樣、工藝精湛、裝飾華麗。在晚期,外來文化影響在部分土樓建造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這是福建土樓的鼎盛階段。
延續階段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當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樓,一直延續至今。這時期,土樓建築比較注重實用性,結構簡練,缺少華麗的裝飾。這是福建土樓的延續階段。

『玖』 福建土樓的人文歷史

同宗血緣凝聚力
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樓集體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強烈的家族倫理制度。土樓的建造,一般都是在同宗血緣家族的最高大的樓體和堅固的牆基穩重存在和發揮作用。同宗聚居的土樓里,一樓之內乃「一公之孫」。樓內數十、數百人中,有父母、兄弟、叔侄、妯娌、婆媳等宗親關系,多代同堂,擁有共同的祖輩,最高長輩具有絕對權威,同樓人聚居共財。
道家哲學思想
在客家土樓建造中,八卦的運用可謂精彩絕倫,不僅八卦土樓完全以八卦精髓為建樓指南,而且其他類型的土樓建造亦多用八卦擇地定位,鎮宅禳邪,出煞保安。在田樓,建於樟州市詔安縣官陂鄉大邊村,其建造完全按八卦精義進行。主樓共分八卦、八大部分,每卦八開間,合六十四卦六十四開間。八卦八等分勻稱,每等分之間從一層直起泥牆作防火牆。八卦樓內門戶講究,每家的家門都有門楣和堂號。門框懸帖各種八卦平安符,樓上樓下除精美鏤雕花窗外,還有特殊的八卦保安厭勝吉符意義的門窗彩畫。
濃厚的文化性
客家人重視文化教育,在中國山區農村中早已形成一種特別的風氣。尊師重教的傳統,使許多土樓內專設學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學堂,供本樓及鄰近子弟學習文化。土樓家族有一習俗,族中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場功名之後,都在祠堂前池塘外沿兩邊豎石筆一對。石筆,古稱「謗木」,即後來的華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榮耀的象徵。石筆是一種華麗而壯嚴的石雕物,依中舉級別、品位高低和文武不同,石筆長短、底座式樣和筆身雕刻均各不同。在客家地區,不少土樓門前豎有石筆。土樓家族還很注意「興詩立禮」,樓內隨處可見的對聯無時不在激勵後輩學子求上進。土樓明珠振成樓,除具獨特的八卦建築風格外,樓內一幅幅對聯和題詞,就是前輩期望後輩知書識禮成大器的家訓,深具典型意義。 生土建築的活化石
唐末宋初以前永定就有客家先民居住。永定客家土樓是永定客家人從黃河流域輾轉遷徙到永定之後,將遠古的生土建築藝術發揚光大並推向極致的特殊產物。公元13世紀(元代)以後,永定客家土樓已相當普遍。公元15世紀70年代(明代中葉)以後,永定客家土樓進入了成熟期,建築工藝爐火純青,造型多樣化,功能日趨完善。公元17世紀50年代(清代初)以後,永定客家土樓進入了全盛時期。甚至到了2001年仍有人建土樓。從明代起,隨著永定人遷居鄰近地區南靖、平和、新羅、大埔等地的人口漸多,永定客家土樓的建築工藝也開始傳播到那裡。 現存最古老的土樓——龍安寨。方形土樓,坐落在城郊鄉古二村,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沒有石腳牆基。今存遺址(包括部分殘牆)。
最富麗堂皇的圓樓——振成樓。坐落在湖坑鎮洪坑村,建於民國元年(1912),被稱為「土樓王子」,以中西合璧、內部空間設計精緻多變而著稱。2環,外環高4層,直徑57.2米。
最令人震撼的土樓群——初溪土樓群。位於下洋鎮初溪村海撥400-500米大山深處的山腰上,山勢峻峭,形成於明代初(公元13世紀初)至現代。包括5座圓樓在內的近百座土樓,是人與自然完美結合、和諧相處的典範。
規模最大的圓樓——承啟樓。坐落在高頭鄉高北村,又名天助樓,被稱為「福建土樓王」。始建於明祟禎年間(1628年~1644年),直徑73米。「高四層,樓四圈,上下四百間;圓套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鼎盛時期住過800多人。
現存年代最久的五鳳樓——裕隆樓。坐落在高陂鎮富嶺村,始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佔地面積5113平方米,3堂2橫式。1959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一書對該樓作過詳細介紹。
佔地面積最大的土樓——永隆昌樓。府第式方樓,坐落撫市鎮新民村,建於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佔地面積達11519平方米。全樓共有95個廳堂、624個房間、144道樓梯、7口水井、8個門坪、16個大小樓門。 沙石蛋白建堅固土樓
福建土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現今逾千座土樓分布於福建西南山區,主要分為圓樓、方樓及五風樓等,建築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紅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墻厚達一米至二米的土樓,堅固得可以抵禦野獸或盜賊攻擊,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涼等功用。
美國曾誤為核彈發射井
形狀獨特的客家土樓,竟在六十年代的冷戰時期,被美國誤為核彈發射井,雖經過20年的研究,用間諜衛星拍下無數圖片(土樓的俯視圖),但仍無法了解1500座「核彈發射井」中的「機密」,中情局在1985年終派出一對夫婦偽裝遊客,到福建閩西永定縣調查,終於發現那些「發射井」,原來是歷史悠久的土樓,絕不是間諜衛星所發現的「核武設施」,才令美國當局鬆了口氣。

『拾』 土樓有幾年的歷史

漳州土樓研究專家、73歲的曾五嶽先生認為福建圓土樓發源於九龍江中下游及比鄰地區,是漳州先民抗倭的產物。土樓是明代九龍江下游及比鄰地區的漳州人在抗擊倭寇的血雨腥風中創造出來的,它最早出現的時間應是明嘉靖年間。這可從諸多史料得到證實。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龍溪知縣劉天授修篡的《龍溪縣志》里並沒有任何關於「土樓」的隻字記載,但是明崇禎六年(1623年),《海澄縣志》卻記載了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年)進士、廣東廉州知府、海澄人黃文豪的一首《詠土樓》詩,這是有史可查最早一首詠土樓的詩,在此之前,全國所有史籍中都沒有出現「土樓」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專有名詞。明萬曆元年(1573年)的《漳州府志》記載:「漳州土堡舊時尚少,……嘉靖四十等年以來,各處盜賊生發,民間團築土圍、土樓日眾,沿海地方尤多。」並一一列出了龍溪、漳浦、詔安、海澄的土堡、土樓數量。這是正式文獻中第一次出現「土樓」這一名詞,而當時漳州府所屬的平和、龍岩、漳平都沒有關於土樓的記載,可見在嘉靖年間,土樓僅分布於九龍江下游兩岸。 明天啟元年間(1621-1627年),龍溪進士陳天定寫給漳州知府施邦曜的《北溪紀勝》說當時「煙火稠密,樓堡相望」,龍嶺(今華安縣城華豐鎮)以下諸村「連山築堡」,可見當時九龍江中下游樓堡之多。如今在九龍江中下游的天寶、上坪、仙都等地仍保留明嘉靖至清初的土寨圓樓,就是實證。土樓之所以首先出現在九龍江下游,源於民眾為了應付突如其來的倭患而採取的自衛措施。當時倭寇從海上登陸,沿九龍江迅速向內地流動,官兵猝不及防,自身難保,百姓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地取材,建造土堡、土樓以抵禦。這可從黃文豪寫作《詠土樓》的時間得到映證。黃文豪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舉,次年登進士第,而倭寇恰恰是在嘉靖丙辰同年開始對漳州進行大規模騷擾,當時民間爭相建造樓堡,黃文豪可謂土樓誕生的歷史見證人。這首《詠土樓》真實地記錄了土樓誕生的原因,「倚山為城,斬木為兵」,指的是土樓的地理環境和建樓原由,「接空樓閣兮跨層層」,說明閩南低矮的堂屋已難抵擋倭寇進犯,只有多層樓閣才能保護生命安全。清康熙《漳浦縣志》也明確指出:「土堡之置,多因明季,民罹饒賊、倭寇之苦,於是有力者率里人依險築堡,以防賊害耳。」土樓原型是官方海防衛城。南靖的懷遠樓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華僑匯資白銀萬兩締造,龍岩適中鎮現存260多幢土樓,是福建土樓最為密集的地方,也是清代「煙商大款」構建的。由於南靖、永定土樓數量密集,恢宏壯觀。

閱讀全文

與福建土樓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