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與時俱進是什麼意思
與時俱進的意思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前進。
該詞出自蔡元培撰寫《中國倫理學史》。
他把散見於中國古書中的「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等激勵人的說法概括綜合為「與時俱進」。
用該詞造句:馬克思思想具有與時俱進的的品質。
與時俱進由來已久,1910年初,蔡元培撰寫《中國倫理學史》。針對清朝末年中國思想文化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過中西文化對比。
是指准確把握時代特徵,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發展。
Ⅱ 我們為什麼要與時俱進
只有堅持與時俱進,才能不斷完善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各方面的體制,制定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路線、方針、政策,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堅持與時俱進,才能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人民群眾思想活動選擇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大,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對社會生活中涌現出的各種時代性課題作出科學的、創造性的回答和解決,創造適合時代特點、反映時代精神的先進文化;只有堅持與時俱進,才能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真正把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的最高標准,使黨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永遠得到人民的擁護,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由此可見,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只有發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不斷吸收科學的新經驗、新思想,不斷吸收新的理論成果,才能真正做到"三個代表"。
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艱巨的改革和建設任務,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如果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沒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論勇氣,黨的理論就不能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不能前進,我們就不能應對各種挑戰,就有被時代進步潮流淘汰的危險。
Ⅲ 簡述與時俱進的含義
【漢語文字】:與時俱進【漢語拼音】:yǔshíjùjìn【詞語解釋】:1.是指准確把握時代特徵,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發展。2.觀念、行動和時代一起進步,從而發生一些改變。3.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與時俱進是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和發展,是《文選》的哲學基礎和理論精髓。【歷史出處】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文化總源頭:易經,易經64卦中的遁卦,彖曰:遁,亨,遁而亨者;剛正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遁之時義大唉哉!損卦有雲: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皆行。益卦有雲: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皆行。【參考資料】網路:與時俱進
Ⅳ 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中與時俱進的理解
「與時俱進」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是科學的思維方法,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繁榮之路。正確理解與時俱進的科學內涵,把握與時俱進的科學方法,堅持與時俱進的內在要求,對於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當代意義。
「與」是跟、隨之意,在哲學上表達的則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觀點。一物隨一物,這就是聯系,而不是孤立、片面和割裂。「時」是個空間概念。這里的時空是四維時空。萬事萬物都存在於思維空間之中,所謂「會桃花之方圓,序天倫之樂事」。那麼,「時」,既指時代、社會、歷史之時空,也指社會歷史潮流和自然規律,即客觀存在的自然歷史事物。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形式。「俱」是全、都之意,表達的是一種系統觀點。「進」表示的是食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即辨證唯物主義指稱的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所體現的是一種發展觀、運動觀。總起看來,「與時俱進」是指一切從客觀存在出發,隨時空的變而變化,把握事物發展的大勢,促進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全面進步。「與時俱進」哲學上體現了和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矛盾運動的對立統一,不是主觀隨意、瞎闖蠻干,也不是事物運動中的自生自滅、隨波逐流,而是主觀與客觀、知與行、意識與存在的對立統一運動。它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它指導下制定的路線、綱領、方針、政策都屬於認識和社會意識范疇,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豐富。因此「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在於:具體而言,與時俱進就是要求我們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都要緊跟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全面地推向前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是聯系的、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哲學的基本規律。「與時俱進」就表徵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自《周易》而《論語》形成的中國古典哲學精神,最根本的是「天健行,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生生不已,自強不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與時俱進」就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思想的繼承和升華。
在新世紀的征途上,我們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承擔著領導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新的形勢、新的實踐、新的任務要求我們的思想認識決不能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一定要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前進。注重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我國世紀之交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站在時代的前列,把握時代特點和新要求,對新的實踐進行了新的理論概括。我們才能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能夠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巨大成功,就在於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來堅持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要堅持用發展的思路,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使一切符合科學發展的觀念、做法和體制都能得以發揚光大,一切與科學發展觀相違背的觀念,做法和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真正做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爭取持續、和諧、穩定、全面發展的績效,從而不斷促進城鄉區域的全面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道路上,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實現發展目標與發展績效的動態平衡,以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馬克思主義也必然要豐富、要發展。
只有「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才有生命力,黨的事業才能興旺發達。因此,「與時俱進」的時代意義包括以下三點:首先,「與時俱進」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歷史表明,一個萎靡不振、精神頹廢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不思進取的人不會有所作為。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是一個民族、國家乃至個人有所作為的首要前提,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驅動力。「與時俱進」所表現的正是這樣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它必將為中華民族的騰飛注入新的活力,為每個社會成員能動性的發揮提供精神動力;其次,「與時俱進」深化了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發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但在如何確立發展階段,如何選擇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問題上,就需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再次,「與時俱進」進一步強調了創新的理念和思想方法。其重要的時代意義,在於更加強調了創新的理念和思想方法,它不僅具有哲學上的方法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Ⅳ 試述與時俱進的哲學內涵以及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對與時俱進中的「時」,有人從時間、空間,歷史、現實,中國、世界等各個方面加以說明。然而,這種列舉式的說明,難以使人對其從總體上加以把握,並感到這種說明似乎寓意未盡。如果依據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即從社會實踐的意義上去理解,上述問題就可以獲得解決。也就是說,所謂「時」,是指人們的社會實踐及其變化。它既包括人們實踐環境的變化,也包括實踐主體及其相互之間關系的變化。具體說來,實踐主體包括群體主體(如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等團體以至地區、民族、國家)和個體主體;所說的實踐主體相互關系的變化,就是指個體、團體以至地區、民族、國家相互之間關系的變化;其所說的實踐環境不僅是指自然環境,而且包括社會環境,同時具體的社會環境還會因實踐主體的不同而不同。此外,無論實踐環境還是實踐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的變化,都會表現在時間、空間等各個方面。
與時俱進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
前述與時俱進的「時」是指人們的社會實踐及其變化,與時俱進的「進」則是指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能夠反映和駕馭這種變化,並且還要使這種變化始終朝著前進的方向。同時這種「進」又是一個過程,是沒有止境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認為,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任何時候都不是靜止不變的,其變化的總趨勢是發展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它是直線前進的,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會在某段時間或某一局部出現倒退現象。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由於人類實踐活動具有區別於自然界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既為人類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從而加速自己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給人類實踐帶來較大的風險,即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則會給人類造成傷害甚至是災難性的後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堅持與時俱進,就是號召全黨在其全部理論和工作中牢牢把握前進的方向。為此,就要經常和善於總結經驗,發揚成績,克服缺點和錯誤;根據實踐發展形成新的理論,應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不是因循守舊、無所作為,而是不斷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與時俱進與馬克思主義的否定觀
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牢牢把握住前進的方向,然而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實現與時俱進的基本方式,就是認識和實踐過程中的辯證的否定。從認識和實踐的主體角度說,就是要對以往形成的意識、觀念、規則、習慣等採取批判和揚棄的態度,即堅持其正確的內容,拋棄其錯誤的成分,並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這里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是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既不能曲解馬克思主義,也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凝固化。馬克思主義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僅以批判的態度對待一切人類文化遺產,而且以同樣的態度對待自身,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修正或完善自己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否定觀看來,任何真理(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過程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一樣,都是通過一系列的辯證否定方式實現的。真理發展過程中的否定,一方面是源於認識與實踐的矛盾,另一方面還產生於人們認識本身的無限性與有限性的矛盾。人類本身具有無限的認識能力,但是這種認識能力不僅要受到外部限制,如客觀事物的復雜性及其發展狀況和表現程度以及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水平等的制約,而且要受到內部限制,即人的肉體和精神狀況,特別是知識結構、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的制約。這就決定了要獲得一個正確的認識,必須經過實踐和認識多次的反復。客觀世界又是無限豐富和不斷發展的,所以認識過程也就沒有終結。當然,實踐和認識的每一次循環,並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內容上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即它是不斷接近、並且在相對意義上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也就是說,每一個真理性認識,都是人們擺脫原有的認識束縛,並根據在實踐中獲得的新結論對原有認識加以修正實現的。
綜上所述,對與時俱進的哲學理解,就是人們要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在對原有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揚棄的過程中實現創新,從而推動社會發展。
在實際生活中,要隨時留意身邊環境的變化,工作中不斷創新思維,發展新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此外,要有一定的政治敏銳性,緊跟黨中央的大政方針。
Ⅵ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與時俱進的重要性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這就從內涵上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在世情、國情和黨情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新世紀,把與時俱進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進取性
與時俱進更加突出了思想路線的進取性。與時俱進昭示和要求人們要有一種時不我待、不進則退的緊迫感,一種深切的歷史憂患意識,一種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一種不甘落後、奮起直追、實現民族復興的雄心壯志和能力。唯有堅持與時俱進,才能使我們黨永葆先進性,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時代性
與時俱進更加突出了思想路線的時代性。與時俱進昭示和要求黨的理論和人們的認識要跟上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不僅要與時代同步,正確反映時代的主題和本質,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認清並把握時代和世界發展的大趨勢,進而始終站在時代發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否則就要落伍,甚至被淘汰。
開放性
與時俱進更加突出了思想路線的開放性。與時俱進昭示和要求人們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戰略眼光,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既要著眼國內,也要著眼世界;既要著眼現實,也要著眼未來。只有把這些要求有機結合起來,對大局瞭然於胸,才能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思想路線自身就是一個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體系,它將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創新性
與時俱進更加突出了思想路線的創新性。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價值是發現和掌握真理。與時俱進的真諦是昭示和要求人們不斷發現和掌握新的真理,從而避免真理可能因跟不上事物的發展變化而變為謬誤,避免認識可能因跟不上事物的發展變化而產生偏差,使我們始終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進行卓有成效的社會實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Ⅶ 如何認識歷史也是與時俱進的
同古至今,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奴隸社會,直到社會主義社會,歷史都是一個有演變的過程,所以說歷史也是與時俱進的
Ⅷ 談談你對與時俱進的理解
人的發展,就是人的本質的發展。實際上是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就是人的社會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對社會關系的控製程度的發展。在人與自然、社會的統一上表現為在社會實踐基礎上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發展,就是在人的各種素質綜合作用的基礎上人的個性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並不是指單個人的發展,而是指全社會的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其次,人的發展不僅應當是全面的,而且應當是自由的。人的「自由發展」是指人作為主體的自覺、自願、自主的發展,是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進社會進步而發展,是把人作為目的而發展。再次,人的全面發展是具體的現實運動。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社會不斷實現的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一個辨證的歷史過程,它需要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並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要盡快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經濟上必須努力建設我們的小康社會,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第二,要在政治上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實現人民的願望和利益。
第三,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
第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
最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協調統一起來。
2馬克思主義誕生150多年來,實際生活變動之劇烈和深刻,達到了前人難以想像的程度。特別是進入充滿挑戰和希望的21世紀,國際局勢跌宕起伏,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人類社會處於一個大變化、大轉折的階段。從總的來看,國際范圍的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社會多樣化發展,相互交錯、變化多端。如果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拘泥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前進,甚至發生失誤。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必須始終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的道理所在。
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結晶,從來就不是一個凝固不變、自我封閉的體系,而是始終與自己所處的現實世界緊密接觸並相互作用,不斷吸收人類文明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關注和研究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在回應時代的挑戰中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
與時俱進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也是人類實踐和認識的發展規律。黨要踐行「三個代表」,就必須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決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黨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除了擁有各種先進條件外,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理論與實踐的先進性和創造力。失去先進性、創造性,無論擁有什麼條件,終歸站不住,終歸要失敗。
因此,堅持黨的先進性,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而與時俱進則是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我們要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