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溫州的歷史介紹
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 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溫州古稱「甌」,早在4000多年前,這里就有原始甌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 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 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 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 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南宋時溫州在農業、造船、采礦等方面發展很快,並成為對外貿易口岸之一,此後溫州一直為歷代路、府所處。 由於土地肥沃,山海兼利,溫州物產十分豐富。已發現礦藏有鉛、鋅、錫等40多種,探明大小礦點300多處,明礬石儲量達2.2億噸,有「世界礬都」之稱。 溫州素以奇山秀水揚名海內外,境內雁盪山和楠溪江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區。北雁盪山號稱「寰中絕勝」,總面積460平方公里,有7個景區,500多個景點,奇峰怪石,移步換景,瀑飛泉涌,洞壑幽深,古人詩雲「欲寫龍秋難下筆,不游雁盪是虛生」。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灣72灘,灘灣風光四時晨昏變幻多姿,保持著田園式自然生態風光。沿岸還有古建築和大若岩等著名景點 溫州有泰順的「承天雪龍」、永嘉的「烏中早」、樂清的「饜盪毛峰」等珍品名茶,多年來中外馳名。 被稱為「神水」的泰順承天氡泉泉水含氡量高,是浴療、旅遊兼得之地。 溫州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內至今還保持著原始生態,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溫州的西雙版納」。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735942.html
Ⅱ 溫州歷史有多少年
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 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溫州古稱「甌」,早在4000多年前,這里就有原始甌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 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Ⅲ 溫州的歷史
溫州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典型成功代表之一。以歷史悠久的商業文化為底蘊,以非公有制經濟為平台,以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為途徑,以政策的適時適度引導為主要推動力,溫州人民創造出一個經濟超常規發展的奇跡。溫州經濟發展運行模式對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寶貴的借鑒作用。
一、歷史悠久的溫州商業文化 溫州的傳統文化,一直有著「追求功利型」特徵。由於溫州歷史上就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又遠離政治中心,從事小商小販的特別多。在北宋興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學派的「事功學說」,批評封建政府限制工商業發展的「重農抑末」思想,提出了「以利和義」、「義利並舉」的主張,在物質和道義的關繫上,摒棄了那種「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的重義輕利觀念,造就了溫州人強烈的商業意識和商業頭腦,溫州人把物質看成是道德思想的載體,把通過辛勤勞動擁有物質財富看成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溫州的傳統文化另一鮮明特徵就是務實,既不作空洞的玄學討論,也不過多理會外部環境的風雲變幻,自始至終追求「經世致用」。「致用」的目的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隨之自然孕育了溫州人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千萬」精神:克服千難萬險,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道盡千言萬語,不惜千辛萬苦,掙得千金萬銀。古已有之的重商傳統,認定了市場是衣食父母,利潤是終極目的。這些「功利主義」的商業文化傳統與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之間存在難以彌和的裂痕,在過去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只能被暫時封凍起來。然而,暫時的封凍也只是相對的。據《人民日報》1957年10月9日報道,早在1956年,溫州永嘉縣就進行了「包產到戶」的試驗。至1957年夏季,溫州各縣共約1000個農業社,包括178000多戶社員(占入社農戶的15%)參與了這一試驗。脫離土地的溫州農民,依靠世代相傳的商業智慧和技巧,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始小范圍地走向了市場競爭的舞台。當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計劃經濟下的意識形態略有松動,溫州人便迅速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形成對傳統計劃經濟意識形態的「背離」,這是「溫州模式」創始的重要文化動因。
二、崛起的動因———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溫州率先進行了市場趨向改革,政府放手發展私營經濟,大膽進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探索。溫州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1)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前店後廠」為主要特徵。由於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家庭工業和個體工商業,出現了「家家辦工廠、戶戶聞機聲」的景象,「前門開店、後院生產」是當時的典型模式。(2)1980年代中期到1992年,主要特徵是「股份合作制的孕育和誕生」。由於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個體或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企業更大規模、更高檔次的發展,於是,各個小企業紛紛走向聯合,由多個業主共同投資的股份合作制企業應運而生,「股份合作制」成為當時最典型的企業組織形式。(3)1992年到1998年,整頓理順、規范提高階段。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溫州市組織開展了以提高經濟整體素質為核心的二次創業,集中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對一些共性的問題做了適當的理順和規范。(4)1998年黨的「十五大」以後至今,健康發展階段。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的修憲精神,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到2002年5月份,溫州市個體工商戶21萬多個,非公有制企業4萬多家。全市非公有制企業數佔全市企業總數的90%以上;按照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資本比例法」推算,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多。
三、興盛的動因———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 溫州市經濟發展道路從以下兩組數字可以得到明顯反映:第一組數字是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變化,1978年是44.2:35.8:22.0,2001年是6.1:56.6:37.3,第二產業增長了58%;第二組數字是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第一產業增加值57.1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28.3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7.74億元。農村的城鎮化推動了農業的工業化,樂觀地講,溫州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典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工業企業在城市大量興建和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舉遷移。而溫州市的發展沒有走這條道路,而是加快以鄉鎮企業、私營經濟為依託的農業工業化來促進農村城市化,以發展小城鎮為重心走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到2000年,溫州市的建制鎮達到130個,人口達488.24萬人,人口超過5萬的建制鎮21個,其中以柳市、龍港為代表的30個經濟強鎮,其人口佔全市農村人口的38.6%,但其經濟總量占據了全市農村的82.6%。據估計,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小城鎮的崛起,溫州農村已經有100多萬農民轉移出來,成為城鎮居民。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表明,溫州市城鎮人口佔全市總人口比例達到了51%,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四、結語 (一)溫州經濟發展運行模式,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在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條件下創造出來的 市場經濟體制使溫州人如魚得水,為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完善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發展是硬道理,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促進發展,同時,改革又必須以思想解放為前提。溫州模式的成功,得益於積極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合理引導和發揮先進文化的驅動力,尋找和因勢利導本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二)溫州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政府的有效作為功不可沒 一是樹立服務意識。凡是應該企業辦的事情,政府堅決不幹預;凡是一家一戶企業辦不了的事情,政府主動承擔「牽線搭台」任務。二是制定支持政策。全國第一個私營企業地方行政性法規、第一個股份合作制 農業經濟問題 2002年第11期經濟地方行政性法規都出自溫州。三是加強管理引導。鑒於在經濟發展初期假冒偽劣產品對溫州經濟的負面影響,溫州市提出了「質量立市、名牌興業」的口號,經過近10年的努力,已經基本解決了假、冒、騙的頑症,溫州經濟開始轉為規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區域型、品牌型的經濟模式。(三)溫州市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方面的做法很有創新 (1)統一規劃、有序發展。結合建設「現代化新溫州」的導向戰略,政府按照「強化中心鎮、突出重點鎮、兼顧一般鎮」的原則,強化了中心鎮的中心地位。(2)改革機制、強化職能。相繼對行政管理體制、鎮級財政體制、城鎮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土地使用制度、戶籍制度、糧食購銷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等進行了配套改革。(3)支持扶植、表彰獎勵。對重點鎮給予某些縣級管理職能,在試點鎮建立健全縣級管理部門的延伸機構並賦予相應許可權,優先安排工業園區建設項目,在具備條件的試點鎮建立「投資開發公司」,按照經濟發展總量、增長質量、綜合實力等進行綜合評比,對先進城鎮予以隆重表彰和經濟重獎。(四)溫州經濟運行模式只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 在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後,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從不同方面進行著許多有益的探索。如:蘇州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方面進行了更為廣泛的有益實踐,該市農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約佔10%左右,並已經充分顯示出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成效。主要的具體組織形式有:股份制的各類專業合作社(聯合體)、會員制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合同制的「公司+農戶」的龍頭企業、村級(資產)股份合作社等。政府在提供寬松有利的環境上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例如江蘇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稅收、經營業務等適時出台了若干很好的政策,張家港市計劃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擔保基金,為各類技術協會、經濟組織等提供貸款擔保。另外,政府在各種生產要素、尤其是土地的流動和流轉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修正具體的操作辦法,在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探索和採用租用、入股等多種形式,保障了生產要素流動的有序進行,加快了農業產業化步伐,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Ⅳ 溫州歷史
遠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溫州古為甌。
先秦時期
約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溫州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0餘處,出土有石犁、石鐮、石斧、石錛、石刀、石鑿、石鏃、石網墜、石矛及紡輪等勞動工具。尚有夾炭陶片和夾粗沙陶片。先民從事漁獵和耕作。前475-前221年戰國時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疆。越部分族遷東甌定居。
漢至清
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劃天下為36郡,溫州屬閩中郡。前192年(西漢惠帝三年)惠帝劉盈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138年(東漢順帝永和三年)分章安之東甌鄉置永寧縣,西猶兼處州地,戶不滿萬。縣始於甌江北岸。是為溫州建縣之始。323年(東晉明帝太寧元年),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治所設於永寧,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建郡城於甌江南岸,相傳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後名鹿城。是為永嘉建郡之始。422年(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謝靈運貶寧永嘉,遍歷諸縣,多有題詠,成為山水詩鼻祖。前此數年,鄭緝之撰《永嘉群記》,是溫州最早的地主志,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並,稱永嘉縣,屬處州。後三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於括蒼(今麗水市)。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改括州為永嘉郡,郡治仍於括蒼。轄永嘉、括蒼、松陽、臨海四縣,計10542戶。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為括州。次年,析括州之永嘉縣]置東嘉州],轄永寧、安固、樂成、橫陽四縣。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724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溫州為永嘉郡,轄四縣,共計42814戶,241690口。758年(唐肅宗乾無無年)復改永嘉郡為溫州。是年,以李胥為監鹽官。
民國時期
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翌年7月廢溫州軍政分府,置溫州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共和國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Ⅳ 溫州到底有多少年歷史了,,,,,,,,,,,,,,急啊啊啊啊
溫州公元138年正式建縣,已經有了1874年的歷史
溫州地區遠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
先秦時期
約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溫州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0餘處,出土有石犁、石鐮、石斧、石錛、石刀、石鑿、石鏃、石網墜、石矛及紡輪等勞動工具。尚有夾炭陶片和夾粗沙陶片。先民從事漁獵和耕作。前475-前221年戰國時代),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疆。越部分族遷東甌定居。
漢至清
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劃天下為36郡,溫州屬閩中郡。
前192年(西漢惠帝三年)惠帝劉盈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138年(東漢順帝永和三年)分章安之東甌鄉置永寧縣,西猶兼處州地,戶不滿萬。縣始於甌江北岸。是為溫州建縣之始。
323年(東晉明帝太寧元年),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治所設於永寧,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建郡城於甌江南岸,相傳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後名鹿城。是為永嘉建郡之始。
422年(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謝靈運貶寧永嘉,遍歷諸縣,多有題詠,成為山水詩鼻祖。前此數年,鄭緝之撰《永嘉群記》,是溫州最早的地主志,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並,稱永嘉縣,屬處州。後三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於括蒼(今麗水市)。
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改括州為永嘉郡,郡治仍於括蒼。轄永嘉、括蒼、松陽、臨海四縣,計10542戶。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為括州。次年,析括州之永嘉縣置東嘉州,轄永寧、安固、樂成、橫陽四縣。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
724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溫州為永嘉郡,轄四縣,共計42814戶,241690口。
758年(唐肅宗乾無無年)復改永嘉郡為溫州。是年,以李胥為監鹽官。民國時期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翌年7月廢溫州軍政分府,置溫州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共和國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Ⅵ 溫州江心塔有多少年歷史
溫州江心雙塔位於甌江江心的孤嶼上。江心有東西兩峰,東為象岩,西為獅岩,兩岩上建有東西二塔。東塔建於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塔高32米。
距今有1156年的歷史了
Ⅶ 溫州這個地方古不古老有多少年的歷史
溫州是一座山水江海交融的濱海城市,一座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一座民營經濟發達的城市,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一座特別能創業的城市,一座努力走在前列的城市,一座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滿魅力與夢幻的城市,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溫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邇聞名。 溫州貴禮節,史稱[浙南鄒魯]。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溫州的錦綉河山、繁華都市、美麗鄉村、宜居環境、工商經濟、創新發展、人文歷史,歷來為詩人詞家閎嘆高賞,留下優美篇章。宋楊蟠《詠永嘉》(溫州古為永嘉郡)詩:「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繞畫樓。是處有花迎我笑,何時無月逐人游。西湖宴賞爭標日,多少珠簾不下鉤。」當代陳志歲《一剪梅·溫州》詞:「人說繁華比帝鄉,館廈皇皇,道路皇皇。山川瑰麗勝蘇杭,樓外花香,樓里人香。 攘往熙來富貴商,天上機航,水上舟航。王孫到此也牽腸,欲把他鄉,落作家鄉。」 溫州 溫州五馬街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浙南一帶稱作甌。《山海經》里說:甌居海中。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
Ⅷ 溫州的歷史變遷
北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永嘉吳表臣(1084—1150),字正仲,荊溪上湖即今西溪吳宅村人。與兄鼎臣同登進士第,初任通州司理參軍。北宋滅亡前夕,吳表臣回老家避亂。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高宗趙構自揚州南逃溫州,經御史中丞趙鼎(後為丞相)推薦,吳表臣再度出仕,任監察御史,兵部侍郎,四月間從高宗到越州(今紹興市),調任右正言,不久,以病請求外任,以直秘閣學士知信州。紹興元年(1131)被召為司勛郎中,遷左司諫。秦檜復相後,吳表臣官至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紹興十年(1140),秦檜令吳擔任使者,去和金議定地界,並指著政事堂(丞相議事之處)曰:「歸來可坐此。」遭吳拒絕。吳表臣不依附權貴的剛直行為,為世人所贊揚。紹興十一年(1141)與秦檜意見不合被罷官。不久,又起用為婺州知州,當地大水災,先發常平倉救濟,後再報告朝廷,頗得人心。因政績考核優良,任敷文閣待制,任滿即請求奉祠,進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在家閑居數年,後移居溫州校場巷(今蛟翔巷),晚號湛然居士。紹興二十年(1150)病卒於家。《宋史》對吳表臣的評價為「議論讜直,剛嚴鯁峭,不惑異說,不畏強御。」最後還用諺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信哉!」作為結語。徽宗政和二年(1112)平陽陳桷(1091—1154),原名緯,又名慶隆,字季壬,一作季任,號存隆,蒲城即今蒼南蒲城鄉人。殿試第三名中探花,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參軍,歷太學正、博士、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尚書虞部員外郎,進為禮部郎中。政和七年(1117)任提點福建路刑獄。紹興三年(1133)被召為僉部員外郎,升郎中,除太常少卿。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五年至九年,歷任泉州知州、兩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轉運副使。每到任,即檢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見。紹興十年至十四年(1140—1144)召為太常少卿、權禮部侍郎。秦檜為相,被罷官。不久,改秘閣修撰,提舉太平觀。紹興十五年(1145)起,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使。當時襄漢地區連年兵火,戶數已減至承平時二十分之一,而賦稅卻有增無減。陳桷請重行減免,深得民心。未幾,又值漢水泛濫,田園淹沒,廬舍飄盪。陳桷年已50歲,仍率領兵民修築堤岸,平息水患。十六年(1146),以疾乞祠,復秘閣修撰。提舉太平觀。二十四年(1154),改知廣州,充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未至而卒。著有《無相居士文集》16卷,已佚。陳氏身經哲宗、徽宗、欽宗、高宗四朝,一門五代顯宦,三世見於《宋元學案》,為溫郡世家。是年,永嘉薛弼(1088—1150),字直老,登進士第。曾知虔州、黃州、福州、廣州,擢敷文閣待制。是年,永嘉婁寅亮(約1092—約1166),字陟明,登進士第。初授州儀曹掾。靖康元年(1126)調越州稅院,後任上虞縣丞。曾兩次上疏論社稷大計,深為宋高宗賞識,擢為監察御史。後被時相秦檜所忌,以莫須有罪罷官(又傳被譴還鄉,激江水暴漲,父子同歿於大水)。陳傅良在《奏乞褒錄傅察、宗澤、婁寅亮子孫札子》中,贊揚婁寅亮「敢建大議」,今應列「褒崇之典」,「以廣恩惠,以勸忠力」。《宋史》有傳。是年,薛良貴字貴全,初名天球,登進士第。歷任光州、復州知州,終朝奉大夫,贈通奉大夫。宣和三年(1121)方臘起義軍南下,瑞安知縣王公濟招募鄉兵,把守環縣關隘。薛良貴嘗與兄薛良顯率鄉兵控要害,抵擋義軍進攻。薛良貴早歲入太學,元符間(1098—1100)因上書議論朝政,被取消學籍,改今名。
Ⅸ 溫州的歷史由來
溫州古為甌地,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
都地。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
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
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 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
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 。
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
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 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
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 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
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 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
並建立溫州市, 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 洞
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Ⅹ 溫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網路里有介紹,你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