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夷山茶的文化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介紹: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稱於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於九曲溪畔設置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時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繼北苑茶而發展起來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處設置了「御茶園」,專制龍團貢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龍團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變了加工工藝,成為品質優異的散茶,譽滿天下。
地理環境: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相鄰的邊界,產茶歷史悠久,自蔡襄以後,山中所產的茶葉除寺僧供獻遊客外,主要作為貢品。
品質特點:其品質、外形肥壯勻整、緊結捲曲似蜻蜒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象蛤蟆背,具青翠、砂綠、蜜黃色澤且光潤;內質香氣馥郁芬芳、持久; 滋味醇厚甘滑;花果香撲鼻,喉韻明顯;湯色澄黃,清澈艷麗;葉底柔軟明亮,葉緣紅邊鮮艷,中部淺黃綠色,俗稱「綠葉紅鑲邊」,耐於沖泡。總之,岩茶具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的品質特點。集「香韻」味韻和「喉韻」為一體的「岩韻」特色。
2. 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的歷史溯源
武夷岩茶的製作可追溯到漢代。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經歷代的發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現了岩茶製作的完善技藝,首開烏龍茶製作的先河。
1661—1722年(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岩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著名的「僑銷茶」。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
大紅袍的來歷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3. 大紅袍的歷史故事
一、大紅袍的歷史故事:
1385年,明洪武18年,有一窮秀才丁顯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很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喝了之後治好。
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然後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喝了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
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達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
後來,眾人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二、大紅袍的品種: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3)武夷岩茶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功效作用:
1、 大紅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種有益成分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降血壓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綠茶的1.7倍,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作為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達1.1%,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作用。
2、此外還具有明目益思,輕身(減肥)耐老(延緩衰老),提神醒腦,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輻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膽固醇等等。
4. 武夷岩茶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年代
據當代茶葉專家陳椽等考證,我國茶葉在二世紀時由西南向東南傳播,不久武夷山就有茶了。
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稱頌,可追溯到南朝時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於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寫的《送茶與焦刑部書》(見《崇安縣志》第19卷)。孫樵在贈送武夷岩茶給達官顯貴的一封信札中寫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孫樵在這封信中,把出產在「建陽丹山碧水之鄉」的茶,用擬人化的筆法,美稱為「晚甘侯」。「晚甘」,甘香濃馥,美味無窮之意。「侯」,乃尊稱。「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對武夷山的贊語。當時崇安縣尚未建置,武夷山屬於建陽縣,故信中稱「建陽丹山碧水」。因此說孫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產。從此,「晚甘侯」遂成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5. 武夷山大紅袍的歷史傳說
1385年,明洪武18年,有一窮秀才丁顯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
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很是可愛。
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喝了之後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然後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喝了可以治百病
。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
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
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達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
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眾人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5)武夷岩茶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武夷大紅袍,因早春茶芽萌發時,遠望通樹艷紅似火,若紅袍披樹,因此得名。大紅袍素有「茶中狀元」之美譽,乃岩茶之王。
大紅袍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其條形壯結、 勻整,色澤深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 ,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
大紅袍的品種: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
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
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6. 武夷岩茶的歷史發展
商周時,武夷茶就隨其「濮閩族」的君長,會盟伐紂時進獻給周武王了。西漢時,武夷茶已初具盛名。
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宋代中國制茶技術進入改革時期,飲茶風氣盛行,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各地產茶不下百種,僅貢茶就幾十種。此時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貢茶的一部分,運往建州進貢。
元代的統治者嗜茶成性,且頗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選,於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為貢茶。
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為了監制貢茶,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設置「御茶園」當時武夷茶就大量進貢了,而且長達255年,從客觀上擴大了武夷茶的影響。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詔令產茶地,禁止蒸青團茶,改制芽茶入貢,逐漸向炒青綠茶轉變;明末清初由於加工炒制方法不斷創新,在制茶過程中不斷摸索,就出現了烏龍茶。
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發展時期,武夷茶區不僅有生產武夷岩茶、紅茶、綠茶,而且還有許多的名從。
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農民,以戶進行個體生產。爾後成立互助組,農戶聯戶生產,擴大了加工規模,岩茶產量達3000擔。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農民茶山歸集體所有,以生產隊為核算,進行生產、分配。
17世紀,武夷茶開始外銷。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采購武夷茶經爪哇轉銷歐洲各地。幾十年後,武夷茶已發展成為一些歐洲人日常必需的飲料,當時一些歐洲人把武夷茶稱為「中國茶」。英國最早的茶葉文獻中的「Bohea」意即為「武夷」之音譯。當時在倫敦市場上,武夷茶的價格比浙江的珠茶還要高,為中國茶之首。
19世紀20年代開始,武夷茶在亞非美一些國家中試種,至今已在30多個國家中安家落戶。進入本世紀80年代,武夷茶又風靡東瀛,被視為健美茶而傾倒無數佳麗。
1962年,岩茶總產僅2800多擔。此後的十多年,岩茶緩慢增加,至1978年總產才6400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茶葉生產得到重視。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市有茶山10萬畝,總產約8萬擔(毛茶),產值近億元,有大小茶家130個,茶業從業人員3萬人,茶葉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科研上也獲得新成績。武夷肉桂無性繁育成功,由名樅上升為品種,栽種面積約3萬里。
1995年,武夷山茶葉研究所對大紅袍經過十多年的反復實驗,無性繁育獲得成功,免除了斷代之憂,保持茶王大紅袍的特徵,並經省科委鑒定通過。
2002年武夷岩茶被國家確認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規范了一系列生產、製作、產品標准。6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強制性國家標准,規定武夷岩茶按茶樹品種分為名樅、傳統品種二類,按產品分為大紅袍、名樅、肉桂、水仙、奇種五類。大紅袍、名樅不分等定級;肉桂分特、一、二級;水仙、奇種分特、一、二、三級。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牽頭,將武夷星茶業與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強強聯合,組合為新的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形成了以武夷星為龍頭的武夷岩茶生產加工企業,大力發展武夷岩茶產業。
2010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創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紅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市政府申報的「武夷山大紅袍」被國家工商總局新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2011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創作的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與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在北京聯合推出的「印象大紅袍」專屬茶品牌。這是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的「印象鐵三角」合作執導的中國印象系列山水實景演出的第一個衍生茶類品牌,揭開中國茶葉品牌突圍序幕。同年,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武夷星WUYISTAR及圖」獲中國馳名商標。 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烏龍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產於閩北武夷山市(原祟安縣)武夷山岩上烏龍茶類的總稱。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
元代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7. 武夷山茶葉有怎樣的悠久歷史
武夷山茶葉生產的歷史悠久。早在商周時,武夷茶就隨其「濮閩族」的君長,會盟伐紂時進獻給周武王了。
西漢時,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間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到了宋代,武夷茶稱雄國內茶壇。大文學家范仲淹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及「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詩句。
元明兩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創設了皇家焙茶局,稱之為「御茶園」,從此,武夷茶大量入貢。
8. 武夷山茶的詳細資料
您慢慢看吧! 武夷岩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稱於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於九曲溪畔設置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時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繼北苑茶而發展起來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處設置了「御茶園」,專制龍團貢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龍團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變了加工工藝,成為品質優異的散茶,譽滿天下。所以,元朝以後的福建貢茶以武夷茶為最多,約佔全國貢額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後,武夷茶大量出口,促進了武夷茶的快速發展。武夷山位於福建與江西相鄰的邊界,產茶歷史悠久,自蔡襄以後,山中所產的茶葉除寺僧供獻遊客外,主要作為貢品。元末明初罷貢之後仍為世人所重,爭先恐後地購銷於國內外市場,成為世界聞名的茶葉。約在十六七世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貴族階層,已把飲用武夷茶作為集會宴客的一種高尚禮節,事後逐漸推廣到各階層的人們中去。茶葉成為歐美各國普遍的飲料之一,從而使我國茶葉外銷不斷增長。18世紀中期,就有學者把武夷茶定名為武夷變種Var.bohea,從此,武夷茶譽滿全球,自那以後,西歐人還把茶稱為「武夷」,並成為習俗。
北宋太平興國初年,朝廷特置龍鳳模印,遣使到建州,監造團茶以別一般的庶飲,龍團鳳餅從此誕生。當然也包括產於碧水丹山的武夷奇茗。由於當時崇安尚未建縣,而建州的州治建安縣已為人們所熟知,所以龍鳳團茶也稱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縣正式建縣,武夷山逐步走向興盛,文人墨客,達官顯宦,釋家羽士紛至沓來,名聲日高,武夷漸脫「北苑」之統稱而獨步傲立於茶壇,加之詩人的吟詠,武夷岩茶的名氣大盛。民國《崇安縣新志》載:「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劑子翚、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蘇軾在詠茶詩中寫道:「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說明武夷岩茶已經脫穎而出,崛起於岩壑之間,為名家所津津樂道,並開始步入皇家宮室,享譽於朝廷。與此同時,武夷名叢如鐵羅漢、墜柳條也開始形成。清朝學者郭伯蒼在《閩產錄異》中曾記述:清時山中仍有這兩種名叢,皆為宋朝留存下來的茶樹,「各僅有一棵,年產少許,為無價寶。」
宋朝南渡以後,來武夷山游覽、講學、隱居者日增,武夷山極為興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薈萃山中,鬥茶品茗,以茶論文,以文論道,極一時之盛,茶事因之興旺。著名詩人陸游到此贊曰:「建溪官茶天下絕」。(按,建溪起源於武夷山,流經崇安、建陽至建甌。建溪泛指該三縣。)從這詩里,足證武夷茶新軍突起,已與北苑茶同負盛名。朱熹在隱屏峰下構築精舍,著書立說,授經講學,聚友品茗,可謂是山中大隱者,頗具雅興,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塊有罅隙的天然石頭當做茶灶,以倡導茶事,並詠詩曰:「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傳說隱屏峰下,舊有朱熹手植茶一株,因山僧不堪縣官銖求,潛以沸湯澆之遂枯的故事。有清人詩句為證:「縣官不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朱熹在寓居武夷山之時,還親自攜簍去茶園採茶,以此為樂事,並以《茶坂》為題賦詩曰:「攜籯北嶺西,采擷供茗飲。一啜夜心寒,跏趺謝衾影。」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的游武夷詩也詠及武夷茶:「所將白石與青精,漫燃龍竹閑烹煮。武夷之山秀且高,參元堪把死生逃。」(見《武夷山志》22卷)青精指武夷茶,這位雲游道士對武夷山水、茶葉注滿情感。「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這是武夷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水調歌頭·詠茶》中詞句,茶如靈丹,清人脾胃。
近年,武夷山市志辦方留章先生,收到來自蜀省萬源縣友人惠寄的信札、資料等,言及於1988年在該縣石窩鄉古社坪村,發現一方完整的石刻,記載著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王雅父子從福建武夷山移植茶苗於本地種植的始未。碑雲「……時在元符二載,月應夾鍾,當萬卉萌芽之盛,陽和煦氣已發。前氏府君王雅與令男王敏,得建溪綠茗,於此種植……」。此碑中雖寫的是「建溪綠茗」,但在此的前幾十年,范仲淹詩已經說明「溪邊之茶」乃「武夷仙人從古栽」,因此說其是武夷之茶,並不牽強。可見,由於武夷茶在當時享譽極高,名聲遠播,身價不凡,為國人迢迢而求之品。其青出於藍,返回巴蜀,榮歸故里,理所當然。
9. 武夷岩茶大紅袍的歷史溯源
武夷岩茶的製作可追溯到漢代。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經歷代的發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現了岩茶製作的完善技藝,首開烏龍茶製作的先河。1661—1722年(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岩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著名的「僑銷茶」。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究。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 大紅袍的來歷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10. 閩鄉茶文化有怎樣的歷史背景
我國被稱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閩鄉茶文化風景線。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
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梁,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
福建茶文化凝聚著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我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刻於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300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岩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
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嘗試烏龍茶製作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蘊。
後世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岩縫茶香」。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戴忱題刻於蓮花石上的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樑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自此蓮花峰茶改稱石亭綠茶。
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後,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歐洲。
遊子思鄉,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後世古鎮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依然:茶綠峰青,開放幾更今古;
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建茶因產於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歷史悠久。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
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鬥茶比藝創時興。
北宋丁謂《詠茶》;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蔡襄撰《茶錄》;宋子安撰《東溪試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熊蕃撰《宣和北苑貢茶錄》……都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
據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1302年創立焙局,設置御茶園於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五千餅。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260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我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我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武夷茶歌》、《安溪茶歌》;陸廷燦《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董天工編《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和同治年間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
1890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
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崇安縣新志》記載:「武夷茶,始於唐,盛於宋元,衰於明,而復興於清。……」
武夷茶文化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有人曾贊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
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我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36峰、99岩的絕妙結合,它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
武夷岩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唐末,閬苑岩岩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
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安溪茶鄉人的生活內容。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
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歷代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
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甌里醞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
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