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的社會屬性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其他社會現象相比有自己的本質屬性。教育本身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有著廣泛的聯系,因而教育還有體現自身特徵的一些社會屬性。
1.教育的永恆性。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和教育發展史來看,教育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為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教育從產生的第一天起,就已經具有傳遞社會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這兩種最主要、最基本的職能。人和社會都是依靠生產勞動維持生活,依靠教育傳遞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經驗。如果沒有教育,任何社會都無法進行物質財富和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可見,教育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類社會物質資料和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必不可少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普遍的永恆的范疇,具有永恆性。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教育。教育事業是永恆的事業,教育工作是永恆的工作,教育是一種永恆的社會現象。
2.教育的歷史性。
教育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時期,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內容和形式,因此,教育具有歷史性。教育的歷史性集中表現在時代性和階級性兩個方面。教育的時代性主要是指教育的發展受不同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教育,不同時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點,而同一時代的教育(無論其社會性質如何)也有某些共同的時代特徵。教育的階級性是階級社會里教育屬性之一。教育的階級性主要是指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哪一個階級的接班人,即教育為誰服務的問題。教育的階級性是由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所決定的,集中地體現為教育的社會性質。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所謂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一是指教育對社會發展具有能動性,二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發展的規律,因而不是被動、消極地為社會發展所決定、所制約,不是同社會發展保持完全的同步和絕對的統一。其具體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教育與社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當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剛剛建立的時候,舊的教育殘余和影響仍然存在,此時的不平衡表現為教育的滯後性。而當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即將崩潰的時候,新的教育會產生和萌芽,此時的不平衡表現為教育的超前性。在現代社會,由於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縮短與人才培養的周期延長的反差,使得教育發展必須「先行」,投資增長比例必須略高於經濟增長的比例,這也是教育超前發展的表現。
(2)教育受其它社會因素的制約
教育不僅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而且還受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制約,受社會意識政治、法律、哲學、文學、道德、宗教思想觀念的制約,受人口、地理、民族傳統因素的制約。因為以上諸方面的社會因素本身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對獨立性,那麼,反映這些社會因素影響和傳播這些社會思想文化的教育,也就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3)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和國際借鑒性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教育在發展過程中,自身那些在實踐中形成並被歷史實踐證明符合育人規律的行之有效的理論、觀點、制度、內容、形式、手段、方法等教育文化必然積淀成為優良的教育傳統,從而超越時代和歷史,被教育發展繼承下來。同時,世界各國教育發展中那些反映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反映現代生產和文化科學發展規律,在實踐中形成並被歷史實踐證明是先進的、科學的教育經驗和成果,也必然具有相互學習、借鑒的價值。
由於以上原因,教育發展對社會特別是政治、經濟制度而言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由於教育社會性、歷史性的本質,這種獨立性只能理解為相對獨立性,其發展進程遲早要同社會發展保持基本-致,其受其他社會因素制約的那些方面從根本上說仍然要通過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折射」,其歷史繼承和外域借鑒仍然要根據一定社會的價值尺度來選擇。
2. 教育的歷史繼承性具體表現為哪些方面
教育的繼承性表現在:
(1)一部分教育內容,如自然科學知識、語言文字知識等成為各個歷史時期教育的共同內容;
(2)某些教育組織形式適用於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如班級授課制自 16 世紀創建以來沿用至今;
(3)符合兒童、青少年認識規律的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如中國古代提出的「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直觀性原則」、「量力性原則」等,仍被現代教育理論所沿用;
(4)某些反映教育客觀規律的先進教育思想和理論,如和諧發展的思想,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等,都被繼承和發展。
(2)教育的歷史繼承性在哪裡擴展閱讀
教育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jiào yù。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
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地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
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
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3. 教師招聘重要考點之教育的屬性
教育的屬性在教招考試中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多以客觀題的形式考察為主,在考試中側重考察對教育屬性的理解。
1.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的本質雖然只有一句話,但考試的時候,考察形式和內容並不少。首先,是直接性考察。若題干問道"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或"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一般指的都是我們前面的那就話,也就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其次,是對這句話進行特徵的概括。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得知教育具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目的性、社會性。因此,在單選或多選時應注意選擇。當然,教育最根本的特點是社會性。
最後,通過對這句話的理解來判斷選項描述的現象屬不屬於教育現象。通過對這句話的分析我們會發現,教育是人特有的現象;而且是後天經驗。因此,當題目中出現動物現象、本能行為的一般都不屬於教育。比如嬰兒出生後的母乳吮吸活動、大猴子教小猴子爬樹等均不是教育現象。
2.教育的社會屬性
教育具有永恆性: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或者換句話說就是,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這里經常是判斷題出題的地方,比如將這句話改成"教育學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那就錯了。
教育具有歷史性: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這是因為教育既受當時生產力的制約,同時也受生產關系的制約。如咱們國家在奴隸社會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是"六藝",而封建時期主要的教育內容則是"四書五經"。
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具體可以表現在:
(1)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教育是有意識地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經驗以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2)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比如長善救失從《學記》開始,到現在都是我們比較重視的教育思想。
(3)教育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並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這里在做題時需要明確,教育可以超前於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也可以表現在落後於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
因此,在備考的時候需要著重對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進行理解,做題時謹慎、細致地進行分析。
1.下列現象中,不屬於教育現象的是( )。
A.媽媽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嬰兒吸奶
C.成人學開車 D.木匠教徒弟手藝
2.教育與社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表明教育具有( )。
A.依賴性 B.繼承性 C.相對獨立性 D.歷史性
答案:1.B 2.C
4. 歷史性和歷史繼承性有什麼區別呀
一、教育歷史性
它的概念是在不同的社會或者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比如說,在不同的社會,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在教育方面強調以討論授課為主,比較自由,但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一直延續著班級授課為主的模式。因此,不同社會階段,教育是不一樣的。又比如說,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中國的封建時期教育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在現在現代社會,強調的是男女平等教育。隨著歷史發展,教育在各社會階段都不一樣,這都體現了教育的歷史性。
二、教育歷史繼承性
這個是屬於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第二個具體表現方面。教育歷史繼承性主要是指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都前後相繼,後一時期的教育是對前一時期的繼承與發展,主要表現為教育內容的繼承和教育方法的繼承。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傳統。也就是說,我們教育下一代會保存和傳遞以往文化。比如我國中小學都會學習唐詩宋詞,這是從唐宋就流傳下來的。無論歷史怎麼發展,我們都會從中繼承相應的教育內容或者方法。這就體現了繼承性。
三、對比記憶
剛剛例子區分了兩者,簡單來說,教育歷史性可以概括為:不同時期,教育不同;教育歷史繼承性可以概括為:不同時期,教育相同。當我們拿到一個題的時候,如果教育性質、內容等與現在有變化的話,就可以選擇教育歷史性;如果是現在還在沿用的教育,就可以選擇教育繼承性。
5. 教師招聘怎樣區分教育的歷史性和繼承性
教育歷史性可以概括為:不同時期,教育不同;教育歷史繼承性可以概括為:不同時期,教育相同。
教育的歷史性是指教育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特點。比如說,在不同的社會,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教育方面強調以討論授課為主,比較自由,但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一直延續著班級授課為主的模式。因此,不同社會階段,教育是不一樣的。
又比如說,原始社會的教育是教育的其中一種形態,它主要形成於原始社會時期。原始社會的教育水平低,沒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機構,教育只是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進行的,教育內容貧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傳和實踐中的模仿。
教育繼承性是教育的屬性。每一時代的教育都與以往教育有傳承接續關系。優秀的歷史經驗是前人長期從事教育實踐和智慧的結晶,反映教育的某些客觀規律,具有超時代意義。繼承歷史經驗,是豐富繁榮本時代教育不可缺少的源泉。
教育的繼承性表現在:
1、一部分教育內容,如自然科學知識、語言文字知識等成為各個歷史時期教育的共同內容;
2、某些教育組織形式適用於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如班級授課制自 16 世紀創建以來沿用至今;
3、符合兒童、青少年認識規律的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如中國古代提出的「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直觀性原則」、「量力性原則」等,仍被現代教育理論所沿用;
4、某些反映教育客觀規律的先進教育思想和理論,如和諧發展的思想,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等,都被繼承和發展。
(5)教育的歷史繼承性在哪裡擴展閱讀:
教師招聘考試主要是以當地教育局組織的公考的聘用機制,教育局通過發布招聘簡章(一般是地區教育網或人事人才網)包括筆試-面試-考核-錄用-簽約等一般程序。
特崗招聘流程:①公布崗位;②自願報名;③資格審查;④考試和考核;⑤體檢;⑥確定招聘人選;⑦崗前培訓;⑧教師資格認定;⑨簽訂協議;⑩派遣上崗。具體招聘工作按各地方的特設崗位教師招聘辦法執行。
考查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教育基礎理論和面試
教育基礎理論和面試這種考查類型是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的考查方式,筆試部分考查的重點是教育基礎理論,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和教育法規等,面試通常採用說課或是試講的方式來測試考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即具體學科的講授,例如語文、數學等。
2、教育基礎理論、學科基礎理論和面試
教育基礎理論、學科基礎理論和面試這種組合方式逐漸成為各地教師招聘考試的命題范圍。它不但對教育學科所涉及的各門科目進行考查,同時也會考查考生對於所報專業學科的基礎能力和知識,以上兩部分會成為筆試出題測查的重點。
面試中採用說課或講課的方式進行考查,同時很多地區說課考查後會附帶出現結構化的面試題目。
6. 現代教育對古代教育的傳承體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現代教育承載和體現著傳統文化。事實上,從廣泛的社會實踐中便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滲透,而由於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聯性,又使傳統文化已經實現了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簡而言之,就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的琢磨與理解的過程,這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關系性的最顯著體現。
其次,現代教育作為文化傳遞的重要載體,無論是現代知識的教育,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都需要兩種鮮明文化基礎來支撐,這即是傳統文化存在於現代教育中的保證,並且在現代教育模式中得到了創新與發展。使人們既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又在不自覺地承繼著傳統文化,而這一切都歸功於現代教育。
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方式:
契合現代教育發展理念傳統文化由於受傳統教育理念及條件的局限,在文化傳承與發揚中方式較為單一,有些傳承方式與現代教育的課堂教育模式不相適應,缺乏傳統文化的傳遞大氛圍,從而導致傳統文化的沒落與消失。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審時度勢提升國家文化定位,將文化自信作為了重要的國家文化發展方略,極大地增強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活力,更好地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提供了重要平台。
因此,在實施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應契合現代教育的實踐需求,將傳統文化內容引入到現代教育之中,通過豐富的展現方式來提升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和號召力,並全面創新傳承的渠道,加強與社會、學校及家庭的合作,不斷實現傳統文化影響力的躍升,為社會營造出良好的傳統文化傳承氛圍。
7.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和不平衡性區別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和不平衡性區別:教育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和能動性。教育的相對不平衡性:是由於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公共財政體系不完善。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
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教育是有意識地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經驗以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②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
③教育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並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8. 歷史性和歷史繼承性的區別
歷史性和歷史繼承性的區別
一、教育歷史性
它的概念是在不同的社會或者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比如說,在不同的社會,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教育方面強調以討論授課為主,比較自由,但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一直延續著班級授課為主的模式。因此,不同社會階段,教育是不一樣的。又比如說,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中國的封建時期教育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在現在現代社會,強調的是男女平等教育。隨著歷史發展,教育在各社會階段都不一樣,這都體現了教育的歷史性。
二、教育歷史繼承性
這個是屬於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第二個具體表現方面。教育歷史繼承性主要是指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都前後相繼,後一時期的教育是對前一時期的繼承與發展,主要表現為教育內容的繼承和教育方法的繼承。任何教育都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傳統。也就是說,我們教育下一代會保存和傳遞以往經典文化。比如我國中小學都會學習唐詩宋詞,這是從唐宋就流傳下來的。無論歷史怎麼發展,我們都會從中繼承相應的教育內容或者方法。這就體現了繼承性。
三、對比記憶
剛剛通過例子區分了兩者,簡單來說,教育歷史性可以概括為:不同時期,教育不同;教育歷史繼承性可以概括為:不同時期,教育相同。當我們拿到一個題的時候,如果教育性質、內容等與現在有變化的話,就可以選擇教育歷史性;如果是現在還在沿用的教育,就可以選擇教育繼承性。
9. 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教育的相對獨立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教育是有意識地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經驗以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培養人是在教與學的對立統一中實現的;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特殊社會實踐。
2、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任何教育都有歷史繼承性。教育的歷史繼承性是指每個時代的教育都與以往的教育有著傳承和接續的關系。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正是因為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各民族的教育才具有各自的特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3、教育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盡管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有制約作用同時教育對生產力和政治經濟製作有促進作用但是從歷史上看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並非完全同步。
(9)教育的歷史繼承性在哪裡擴展閱讀:
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在一定時期內,由於人們的思想意識落後於較為先進的生產力,教育的思想、內容、手段、方法等也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另一種情況是,在生產力處於較低的水平下,由於文化交流、社會轉型甚或傳統的影響,教育的思想、內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產力發展的水平。
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教育的發展落後於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另一種情況是:教育的發展超過了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
10. 教育具有什麼性呢
教育具有以下幾性:
1、教育具有永恆性,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歷史性,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例如,西周時期教育的典型特徵就是「學在官府」,而春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興起,打破了「學在官府」的限制。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即教育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即教育的本質屬性,前文已有敘述,此處不再贅述;其次,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都前後相繼。
例如,書法、詩詞等內容在中國歷代教育中都有體現。此處需要考生和教育的歷史性進行區分:歷史繼承性強調的是不同時期教育具有相似性,歷史性強調不同時期教育具有差異性。
最後,教育具有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體現在教育超前或者落後於社會的發展。
例如,印度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但就業率不高就是教育落後於經濟發展的體現;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就是教育超前於經濟發展的體現。
教育的本質屬性要把握以下三點:
1、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現象,類似於「猴媽媽教小猴子爬樹」、「鴨媽媽教小鴨游泳」這樣的動物界養育後代的現象都不是教育。
2、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過程,人類所有的本能活動,例如吮吸、眨眼等都不是教育。
3、教育活動有三個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其中教育影響指的是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是教育影響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紐帶。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選擇和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教育影響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作用的橋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