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觀是什麼意思
世界觀是指處在什麼樣的位置、用什麼樣的時間段的眼光去看待與分析事物,它是人對事物的判斷的反應,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
世界觀具有實踐性,人的世界觀是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不斷優化的。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可將它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類型,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1)世界歷史思想的字面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生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領悟人生真諦,首先要對「人是什麼」或「人的本質是什麼」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人的自我認識既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又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在中外思想史上,許多思想家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為科學揭示人的本質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資料。
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揭開了人的本質之謎。他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而使人的本質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學的說明。
Ⅱ 歷史的含義是什麼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2)世界歷史思想的字面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Ⅲ 歷史意義是什麼意思
就是一個事件對後來很長一個時期產生的影響。
在歷史上起到的較大的作用,比如: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打破了封建體制,結束了清朝的統治。
某個行為的歷史意義可以理解為這個行為造成了某些結果,這些結果直接改變了某個地區甚至國家乃至世界的歷史進程。
價值
歷史,是過去了的人類(或人們,不一定是過世的)已經歷了的曾經存在著的世界上的客觀事實、事情。這些經歷過的曾經存在著的重大的客觀事實、事情,一般都有史書記載,或者在古文物上留下了印記。於是便有被稱為史實的東西。
這些東西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以及社會實踐活動中,所遺傳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人們了解它、研究它、記住它,是為了吸取經驗,以指導現在和今後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
需要說明的一點,史書記載的所謂「史實」,由於它是當時或過後的自然人執筆所記,書寫的人不免由於他的自身經歷或者思想認識局限,因而在表述上會帶著主觀片面性;這樣,史書記載的東西也可能不一定是真正的歷史事實。
Ⅳ 「歷史」一詞有哪幾種含義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1. 過去事實的記載。 (1)《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 魯肅 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吳書》:「﹝ 吳王﹞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 指已過去的事實。 毛澤東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要使它……變成歷史的東西。」 3. 經歷,底細。 (1)《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了。」 (2)清 黃人《<錢牧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而自為風氣。」 (3)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的僕人。」 4. 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 (1)金一 《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上,多不過三四人。」 (2)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 中國的~,從此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3) 菡子《源遠流長》:「~在發展著,豐富著。」 5. 指歷史學科。 即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就該另編一部。」 6.指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
Ⅳ (世界歷史)思想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自由發展激勵的教育對象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努力而奮斗
Ⅵ 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思想解放運動分別是哪些國家的什麼運動宣傳的核心思想分別是什麼
中國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
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思想、辛亥革命時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思想是近代前期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維新思想與民主革命思想異同
同:用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反對封建主義
異:①宣傳方式:維新派用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同儒家思想相結合,在維護孔子名義下,批判封建因循守舊思想,用生物進化論批判封建舊制度 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為思想武器,進一步宣傳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
②途徑手段:維新思想不主張用暴力革命改變顯示,主張通過自上而下改革
民主革命思想主張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統治
③目標:維新思想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科技和文化教育,要求進行政治改革,變封建君主專制為立憲政體,但末觸及封建政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
民主革命思想照搬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反對君主立憲制的主張,要求推翻清政府統治,改變封建土地制度,並提出平均地權的土地綱領。
(2)三股進步潮流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進步性:①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②辛亥革命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③新文化運動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局限性:①維新思想未能把封建制度改革同封建經濟基礎結合起來;②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對封建思想徹底批判;③新文化運動雖補上這一課,但未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道路。
西方的幾次重大思想解放 運動
(1)文藝復興:15世紀後期,新航路的發現刺激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由義大利擴展到歐洲其它地區。16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達到高潮。如文學的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拉伯雷,自然科學方面的伽利略、哥白尼等,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束縛,使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使天主教的權威受到挑戰,其主張為創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後來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2)宗教改革:宗教改革運動是反對天主教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改革後創立的新教登上了歐洲歷史的舞台,與原來的天主教、東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馬丁•路德的教在德國北部和中部迅速傳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響,瑞士、法國、英國等國紛紛進行宗教改革,出現了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等新教。宗教改革是一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它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削弱了教會對人們思想和社會政治經濟的控制,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西歐宗教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想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
3 啟蒙運動的基本思想和影響。
基本思想:自由、平等(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理性王國,以理性為尺度,向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發起沖擊。
影響:①啟蒙思想家們著書立說,抨擊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破除了人們對天主教會和封建統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他們號召人民擺脫封建專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縛,人的權利得到進一步尊重。②在啟蒙思想家的啟迪下,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人人心。③在啟蒙運動的沖擊下,法國封建專制統治出現動搖,最終爆發大革命,封建王朝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④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法國,波及全世界。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啟蒙思想鼓舞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趕走殖民者,贏得獨立。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Ⅶ 世界觀的解釋
世界觀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也叫宇宙觀。
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根據對這兩者關系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世界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觀建立於一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和精神的科學的、系統的、豐富的認識基礎上,它包括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僅僅是認識問題,而且還包括堅定的信念和積極的行動。例如,共產主義世界觀就不僅僅包括對共產主義的認識和知識,而且包括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和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精神和積極地行動。
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會有不同的世界觀: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就是要維護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是要推翻資產階級的剝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制度。資產階級世界觀所信奉的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哲學;無產階級世界觀所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這兩種世界觀總是在不斷斗爭,總是相互對立的。
作為一個人來說,世界觀又總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機聯系起來的,世界觀總是處於最高層次,對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導向作用;同時世界觀也是個性傾向性的最高層次,它是人的行為的最高調節器,制約著人的整個心理面貌,直接影響人的個性品質。可以講,世界觀決定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它包括對人的生存和生活意義即人生觀的看法,它是屬於個性傾向性的范疇。價值觀的含義很廣,包括從人生的基本價值取向到個人對具體事物的態度。人生觀被認為是對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根本觀點。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否正確,將直接影響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者是統一的: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世界觀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和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同時任何世界觀的形成和確立都要利用先前遺留下來的現成的思想材料,這樣,新世界觀和舊世界觀之間存在著某種歷史的繼承關系。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態度和採用的方法最終是由世界觀決定的。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可以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提供正確的方法,錯誤的世界觀則會給人們的實踐活動帶來方法上的失誤。
世界觀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逐漸形成的。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首先形成的是對於現實世界各種具體事物的看法和觀點。久而久之,人們逐漸形成了關於世界的本質、人和客觀世界的關系等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世界觀。一般說來,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並以此來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在階級社會里,世界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階級的人們會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各種世界觀的對立和斗爭,歸根到底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不同的世界觀會指導人們採取不同的行動,從而對社會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一徹底的科學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
Ⅷ 在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價值是什麼呢
馬克思將世界歷史思想上升到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層面,通過對資本主義的歷史性追溯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進而指明了人類未來發展道路。馬克思提示過一個重要觀點,「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這一觀點在於說明探索高級的文明形態對於揭示低級文明形態的重要意義,而最為關鍵的在於二者之間的互釋性。
具體來說,對於資本主義的解剖是探索從前的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追溯資本主義之前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的歷史性根源。馬克思的兩大發現,無論是剩餘價值規律,還是人類歷史發展規律,都是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辯證分析,其意義在於深入把握和透析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以時代特徵為核心內容展開對於現實問題的理論探索,不但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野,而且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當代性。一方面,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對於時代特徵的認定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改變世界」的宗旨相契合的。准確把握時代特徵是改變世界的前提和條件,不能透視所處時代的本質,改變世界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