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歷史上怎麼沒有西征

中國歷史上怎麼沒有西征

發布時間:2022-06-20 08:19:56

Ⅰ 中國古代戰爭都用東征,西征,南征,為何單獨北要用北伐

這是沒有什麼定規的,並不是說東啊西啊南啊稱征,北叫伐的,這只是對外發起戰爭稱征,對內戰爭稱做伐而已,其實就是討伐無道的意思。至於為何歷史上很多都是北伐,這只不過是巧合,剛好是位於南的政權討伐到了北方的政權僅此而已。就例如說漢武帝的時候,對匈奴用兵就也是稱北征匈奴的。北方的鄰國大多的時候都是不太容易「征」的,通常是由於襲擾了中原邊境,而不得不「伐」的。

這就是我國古代史上北伐和南征的形成原因和歷史依據。縱觀我國歷史,大家知道的有祖狄北伐,五胡亂晉以後,北方陷入了胡人的控制下。西晉許多人退到了南方,這些到了江南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恢復中原,經常率軍渡江北伐!祖狄北伐只是一個代表。然而,當時北伐成功的幾乎沒有。

Ⅱ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伐」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著名的武王,他從西向東發動攻擊,歷史上稱呼為武王伐紂。討伐這個詞一會涉及到主體和客體的區別。一般來說,討伐的人是客人,而征一般都是自吹自擂的。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北方中原長期處於統治地位,許多朝代都以北方為中心。所以北方一般說「伐」。

這是中國古代北伐和南征的形成原因和歷史基礎。我們知道,北伐的祖逖經過五亂之後,北方落入了胡人的控制。西晉時,很多人移民到南方,來到長江以南的人總是想著恢復中原,常常率領軍隊渡江北伐。例如朱棣的北伐,但是北伐一般都很難成功。

Ⅲ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

所謂「用兵之名有四,兩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討,天子自往曰征。」這是啥意思呢?通俗來講,就是說古代戰爭分為討,伐,征,攻四種形式。

征是中央的、正統的戰爭;伐是戰爭的大小之戰,說白了是以大欺小;討看言字旁,是正義的討伐,一般在討之前都有一番正義言辭滔滔不絕;攻就不必說了,就是主動發動戰爭的意思。

歷史上有過很多北伐,不過由於是北強南弱的原因北伐的成功率很低罷了,不過也能夠出現朱元璋的北伐和民國時期北伐戰爭的成功。

Ⅳ 中國古代進行征討,一般都說東征、西征、南征,為什麼北卻是用北伐呢

東征、西征、南征和北伐在根本意義上是不同的,雖然我們常說北伐,但是北征並不是不存在的,相反在記載中使用的次數還是比較多的。只是在常見的歷史故事中採用北征的比較多,二者的區分並不是十分的明顯。

南宋高宗時期的岳飛北伐

靖康之變後,北宋覆亡,金兵鐵蹄滌盪中原。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岳飛懷揣精忠報國之志,奉宋高宗趙構之命,揮師北伐。此次北伐戰爭的主要目的是驅逐金兵,收復中原故土,一雪靖康之恥,也是一次師出有名,抵禦金兵入侵的正義戰爭。岳飛率軍一路北上。

由於岳家軍的良好素養和岳飛的聲名遠播,岳家軍受到基層百姓的大力支持,一路北上勢如破竹,一舉為南宋收復多個被金兵侵佔的城池,其中有隨州,唐州,信陽等地。也是南宋建國以來,收復失地最多的一次北伐戰爭了。但後期因為爭一些原因,岳飛被迫放棄北伐,最終含冤而亡。

綜上,從諸多著名的北伐戰爭可以看出來,之所以後期「北伐」較「北征」而言被人接受的程度更高。首先是由於國內多次著名的侵略戰爭都是由北向南傾進。其次是由於歷史上幾次著名的具有代表意義的北伐戰爭,都是屬於討伐范疇的。

Ⅳ 古代打仗叫「東征、西征、南征」,為何北卻用「北伐」

在我國古代戰爭的歷史中,我們經常看到諸如「 南征」,「 東征」,「 西征」和「 北伐」之類的詞。 這些話不僅是宗教的話,甚至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但是讓人們關心的是他們都提到戰斗。 為什麼東南,西,西三個方向都表示「正」,而北方經常是戰斗? 對此是否可能有「怪異」的強調?

因此,關於位置和征服的表述,我們可以總結為:「鄭」強調人 表達自己的人是正統的,所有四個方向都可以與之匹配。 。 就其原始含義而言,「 伐」還可以在四個方向上使用,並且通常可以指所有操作。 只是在實際使用中,「 北伐」曾經對應於北方少數民族的「南部入侵」,這是中原政權的自我中心表達。 自近代以來,「 北伐」之戰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結果,「 北伐」的受歡迎程度如此之高,以至於幾乎掩蓋了「北方進行曲」。

Ⅵ 為什麼中學的中國古代歷史書上沒有蒙古大軍西征

成吉思汗只強調戰爭,對文治方面的貢獻幾乎為零,很少注意記載歷史方面的東西,導致成吉思汗的很多事跡沒有流傳開來,就失傳了。這是古人的因素。
由於現在社會以和諧文化為主,不強調侵略文化,因此蒙古人西征屬於世界史的范疇,不輸入中國古代歷史的范疇。加上西征軍建立的汗國實際上是獨立的,不服從窩闊台和忽必烈管的。所以我認為把西征軍的歷史歸於世界史的范疇也是比較恰當的。

Ⅶ 歐洲人歷史上有多次遠距離東征,中國有遠距離西征嗎拜託各位大神

成吉思汗時有.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第一次西征(1219-1225)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為了肅清乃蠻部的殘余勢力,以及消滅西域的強國花剌子模(Khorazm),便藉口花剌子模殺蒙古商隊及使者,親率二十萬大軍西征。他的四個兒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以及大將速不台、哲別隨行。蒙軍長驅直入中亞後,於1220年攻佔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馬爾干(Samarkand),其國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別等窮追之。因此蒙軍便西越裏海、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Russ),於1223年大敗欽察(Kipchak)和俄羅斯的聯軍。另成吉思汗又揮軍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闌丁,在印度河流域打敗之。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發展為四大汗國。 第二次西征(1235-1244)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後三子窩闊台繼任大汗。窩闊台於1235年派遣其兄術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萬大軍再度西征。西征軍很快就徹底滅亡花剌子模,殺札闌丁。不久又大舉征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基輔諸城,並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心挺進。1241年,北路蒙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Legnica),大破波蘭與日耳曼的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義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為「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台駕崩的噩耗,於是急速班師。 第三次西征(1253-1260)蒙哥於1251年即大汗位後,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亞地區,頭等目標是消滅木剌夷國(Mulahida,在今裏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軍盪平木剌夷之地,並揮師繼續西進,攻陷報達(Baghdad,今巴格達),屠殺八十萬人,滅亡歷時五百餘載的黑衣大食(Abbasids)。此後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聖地麥加,攻佔大馬士革,其前鋒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東部的塞普勒斯島)。本來他還要進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陣亡的消息,便率主力班師。

Ⅷ 遼國和金國為何沒有西征歐洲

上面有人胡說!蒙古在西征成功四十餘年之後才滅掉南宋,怎麼可能先滅南宋再西征呢?所以以是否征服了中原王朝來看遼金是否西征是不對的。應該說,
遼金在征服了中國北方的部分領土之後,即開始「漢化」,盡管這一過程使得契丹和女真民族 進步了,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他們這些「馬背民族」尚武精神的逐漸落敗。戰則要符合仁義,原來的尚武的少數民族軍事階層(如金朝的「猛安謀克」)貪戀過上漢族地主式的安逸生活,不想西征; 占據了當時尚屬水多草美,十分富饒的華北、 中原(金)等地,不願西征也沒必要西征。
反觀蒙古帝國,它在西征之際,雖然取得了中國北方的一些土地,但僅限於今內蒙古一帶,尚未取得中國文化的核心發源地——黃河地區。所以他們還沒開始漢化,還保留著馬背民族的血性。同時,地處蒙古帝國西翼的花剌子模王國不斷挑釁和威脅蒙古,西遼又是蒙古統一過程中早已經定下要滅的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幅員遼闊,自然成吉思汗的鐵騎就踏遍了從蒙古向西直至歐洲中部的廣大土地。

蒙古第一次西征

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成吉思汗滅亡西遼後,其地便與中亞最強大的國家花剌子模王國接壤。花刺子模王國原是裏海之東的小國,都城兀籠格赤(原名花刺模,一作烏爾達赤,蒙古人稱玉龍傑赤,在今土庫曼烏爾根奇)。宋慶元六年(1200年),摩訶末繼位後,逐漸強盛,奪取西遼西部地區;又通過多次遠征,吞並了波斯(今伊朗)、阿富汗等周圍各國,達到全盛時期。建新都於撒馬耳干(今烏茲別克之撒馬爾罕),企圖遠征蒙古,派使節到中都(今北京),探聽大蒙古國虛實和路線。其後,由於分封諸子,政出多門,國力漸弱。 元太祖十年(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節到花剌子模王國,締結通商貿易協定。成吉思汗按協定派出使臣與商隊450人,500頭駱駝,攜帶大批金銀珠寶與商品前往通商。至訛答剌(一作兀都刺兒,在今哈薩克奇姆肯特西北),總督亦難出見財起意,誣指商隊為間諜,上報國王屠殺之,侵吞商品與駱駝。成吉思汗為集全力攻金,避免中斷貿易,爭取和平解決,派出使臣,致書摩訶末責其背信棄義,要求交出兇手。摩訶末拒絕要求並殺害正使,剃光兩位副使胡須,押送出境。 成吉思汗遂以攻金事付木華黎,而自謀征討花剌子模之事。十三年(1218年),滅西遼後,蒙古西境遂與西域接壤。十四年,成吉思汗親統大軍西征,歷時五年。消滅了40萬軍隊,征服了花剌子模。

十四年六月,成吉思汗親統大軍從額爾的失河出發,越過阿勒台山,經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仰吉八里(今新疆馬納斯西北)、天地(今新疆寨里木湖)、畏兀兒(今新疆東南地區)、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北)、哈刺魯(今哈薩克伊犁河以北地區)各以兵從,共23萬人,號稱60萬。摩訶末與大臣議定,命各城堅壁清野,不出戰。 成吉思汗於是年中秋前後抵達虎思斡耳朵,稍事集中休整,立即向錫爾河進攻;以哲別率5000騎兵為奇兵,取道畏兀兒、可失哈兒(今新疆喀什市北)、拔汗那(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地區),進入阿姆河上游,從花剌子模東南部,進攻摩訶末戰略上敏感的地方。以造成切斷王國與兩大資源地和新軍籌建基地阿富汗與呼羅珊聯系的假象,吸引摩訶末的注意力。摩訶末中計,派其主力指向拔汗那對付哲別. 成吉思汗率主力乘機推進到錫爾河的訛答剌,分軍為四;第一路軍由皇子察合台、窩闊台指揮,留攻訛答剌。經強攻六個月,最後佔領訛答剌,活捉亦難出;第二路軍由皇子術赤指揮,順錫爾河西北攻佔昔格那克(也稱速黑納黑,今哈薩克契伊利東南)、訛跡邗(今吉爾吉斯斯坦烏支根)、巴耳赤邗(今契伊利西北),氈的(今哈薩克克齊爾·奧爾達東南);第三路由阿剌黑、速亦客禿、塔孩指揮,沿錫爾河東南攻佔伯納克特(一作別納客,今烏茲別克塔什干西南)、忽氈(今塔吉克之列寧納巴德)。成吉思汗與拖雷率領主力,以速不台為先鋒,渡過錫爾河,通過600公里寬的基吉爾庫姆沙漠,直取不花剌(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撒麻耳干,切斷摩訶末向受圍各城支援的通道。

成吉思汗於十五年秋,派以術赤為主帥,察合台、窩闊台為副,指揮第一、二路軍往攻玉龍傑赤,次年攻克。成吉思汗用了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消滅花剌子模國30萬軍隊,攻佔花剌子模本土和河中地區,取得了具戰略決戰性的河中戰役的勝利,為滅亡花剌子模國打下了基礎。 成吉思汗軍至撒麻耳干,獲情報:摩訶末已從忒耳迷(今烏茲別克捷爾梅茲北)渡河,暫住夏營地,兵力不多。於是派哲別、速不台、脫忽察兒三將,各率領1萬騎兵往攻,摩訶末認為新都撒麻耳干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沒有三至四年不能攻克,不料五天陷落,遂率部逃竄,路經納克休普(今阿富汗馬扎里沙里夫北)、巴里黑(馬扎里沙里夫西)、你沙不兒(今伊朗東北部內沙布爾)、可疾雲(今伊朗德黑蘭西北加茲溫)、哈馬丹(今伊朗德黑蘭西南哈馬丹),馬三德蘭(今伊朗東北部馬贊德蘭省)至裏海阿疏兒·阿迭島(今伊朗戈爾甘河口以西,其島或已下沉)、阿必思渾島(今已無可考)隱蔽。哲別、速不台二將率領部隊跟蹤追擊,俘其母後禿兒堪可敦和嬪妃,繳獲了金庫,押送撒麻耳干至成吉思汗大本營。術赤、察合台、窩闊台待命往攻玉龍傑赤,阻擊乘船沿海北上的摩訶末軍。

當摩訶末得知其母後、嬪妃被俘,幼子喪命,又患肋膜炎,自知不久於世,乃立札蘭丁為嗣主。成吉思汗立即命令哲別、速不台率領3萬騎兵(包括脫忽察兒之1萬騎兵)北越高加索探察。哲別、速不台率軍由南面迂迴裏海,進入亞塞拜然(今亞塞拜然)進行了喬治亞(或稱谷兒只,即今喬治亞)之戰,掃盪高加索南北諸役,舉行了帖雷克河之戰、迦勒迦河之戰,破俄羅斯聯軍10萬,打開了俄羅斯大門,班師回國。 拖雷奉命率領軍掃盪阿姆河以西呼羅珊地區(今土庫曼南部、伊朗東北部和阿富汗西北部地區)。成吉思汗率領主力攻佔忒耳迷及渡口,進軍忽兒忒地區(今阿富汗北部)和撒蠻(今阿富汗北部之薩曼甘),攻佔了巴達哈傷(今阿富汗東北部興都庫什山以北,噴赤河以南地區)和巴里黑、塔里寒(今阿富汗東北之塔利甘),平定了阿姆河以北地區,爾後進軍並攻克了另一個塔里寒(又稱言內思剌惕——苦黑)。 札蘭丁繼位國王,決心據舊都玉龍傑赤抗擊蒙古軍。玉龍傑赤有9萬守軍,但守將不擁護甚至密謀殺死札蘭丁。札蘭丁率領帖木兒·滅里等300騎逃奔到哥疾寧(今阿富汗喀布爾西南的加茲尼),廣事號召,奮力救亡,其部下從四面八方投奔而來,馬魯都督汗滅里(也稱額明木勒克)、賽甫哀丁———阿里拉黑各率領4萬人馬來到,札蘭丁信心倍增,重整軍備,准備反攻。兩軍在巴魯安(又作八米俺,在今阿富汗喀布爾西北巴米安)遭遇。成吉思汗聞報立即率領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各軍向巴魯安急行軍,追殲札蘭丁,於十六年十一月舉行申河(今印度河)戰役,全殲札蘭丁4萬多眾,札蘭丁率50餘人向印度逃遁。成吉思汗派拖雷、巴拉二將渡申河追擊札蘭丁,未獲而還。

點評: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戰爭在中國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特點為軍事、政治、外交綜合運用。成吉思汗的戰略基本原則是: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在政治上,爭取對方貴族、官吏、宗教領袖、軍事首領等代表人物降服,在軍事上,針對花剌子模分軍防守要點的特點,採用迂迴及突然襲擊等戰術,逐次佔領對方戰略要點,從而取得了第一次西征的勝利。

Ⅸ 蒙古帝國西征屬於中國歷史嗎

蒙古帝國西征倒底屬不屬於中國歷史呢?這個話題很敏感,如果放在國外那可能扯一大堆,歐美歷史學家把蒙古西征看得比元朝都重要,尤其俄羅斯還時不時因為西征這事把他拍成電影,喜歡選擇在蒙古國取景,而不是國內有眾多名跡的橫店,畢竟蒙古歷史肯定離不開中國元素。俄羅斯拍了部《拔都汗》挺有意思的,可劇情過於西化,相對於前兩部《成吉思汗》哪還是有差距的,俄羅斯在拍,日本也在拍,就連美國也在跟風,拍了部《馬可波羅》。為什麼國外這樣紛紛熱捧元劇,而中國卻顯得很冷淡,《成吉思汗》雖然很成功,可《忽必烈》卻一直遲遲未拍,眾多元史資料欠缺,斷層嚴重。

而忽必烈元朝被證實,是因為它各方面達到要求,所以被當做中原王朝,忽必烈建立行中書省制,建都北京,建立元朝,統一中原,改年號,稱皇帝,祭天,祭祖,朝服禮儀,尊孔儒之道,元帝國南遷農耕地區正好印證它屬於中國歷史。忽必烈建元後,還把以前幾位大汗以中原皇帝定位,採用蒙漢雙重身份,成吉思汗為太祖,窩闊台為太宗,貴由為定宗,蒙哥為憲宗,元朝似乎把之前蒙古帝國合法化了,但仍改動不了原有的規則,他和阿里不哥之爭就證明他是不合法的,竊取蒙古帝國權利,他只算革新派而已,元朝建立,蒙古帝國分裂就證明這一點。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怎麼沒有西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