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晉劇有多少年歷史
晉劇編輯[jìn jù] 漢族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外省稱之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於山西中、北部及陝西、內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有上路調和下路調之分,上路調為北路梆子,下路調為中路梆子。民國以後中路梆子興盛,遂以山西梆子專指中路梆子,建國後則稱晉劇。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間是晉劇的發展時期,當時班社眾多,人才輩出,尤其是以丁果仙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員出現之後,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歷史溯源編輯起源中路梆子的起源應在清代咸豐年間。道光初年,被當時稱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復興,所謂:"道光皇帝登龍廷,山西梆子又時興",蒲梆北上,來到了晉中、太原一帶演出,不僅轟動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區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賈們的娛樂要求,於是他們就以承包形式,邀請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這就是中路富商承辦戲班的開始,但劇種仍為蒲劇。其代表班有平遙縣的萬和班、小平遙班,及介休縣的吉慶班等。
到了咸豐初年,蒲梆開始冷落下來,致使中路地區出現了一個戲劇活動相對空缺的時期,這對酷愛著戲的中
路群眾,尤其是富商們來說倍感失望,於是少數人便開始邀請賦閑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藝人等,組織研討班子,擬創立自己的劇種。到了咸豐中後期,經過眾多班子的努力研討,終於在繼承蒲梆音韻和鑼鼓經點的基礎上,結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點,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雛形班社,並開始試點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縣三慶班,參加藝人,除了滯留的蒲梆藝人、秧歌及皮影藝人外,還有吹鼓手、店員、礦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會秩序好轉。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現,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財主們的青睞。於是先後成立了上、下聚梨園班、四喜班、四興班、四慶班等班社,在演出實踐中,互相學習,不斷改進,使唱腔及文武場面日趨完善;又學習外地劇種管理班社的經驗,使戲班逐步走向了正規化。戲班人員,除文武場保留中路籍藝人外,其他演員大都以高薪從蒲州聘來,所以民間有:"祁太鎦子,蒲州丸子"的諺語。戲班不屬商業性質,盈虧全由班主自負。只是每到一處,將木製的、標有某某縣某某財主所承戲班名稱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誇耀,還要在後台粉壁牆上題筆留名。這些舞台題筆內容廣泛,成為今天研究晉劇發展史的金石之證。
隨著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財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興趣。他們也從蒲州請來藝人或招來兒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數州縣初具規模。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丑、蓋陝西。人參娃娃、大嘴丑,後邊跟的一桿旗……"等戲諺流傳。
輝煌
光緒十年後,中路梆子再次興起,出現了中路藝人演中路戲的新氣象,使舊日那種蒲梆藝人演中路戲的局面開始改變。從光緒十五年後到清末中路梆子進入一個輝煌時期。演出活動有廟會戲、集市戲、踩台戲、開光戲、商行戲
、開市戲、求神戲、還願戲、祭祀戲、婚喪壽慶戲及官戲等。一般村莊,每年也唱戲一台;大型集鎮,每年多達5-10台,中路梆子已成為中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劇種了,而且它也隨中路商人遠足張家口、包頭、歸化等地,與當地劇種競獻技。中路梆子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地域關系,吸收民間藝術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風格,前場經譜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轄縣的上路班;汾州府轄縣的下路班;平定、遼州所轄縣的東四處班而區分。直到解放後上述三者的較小差異,合為一體。
中路梆子走向極盛之後,江南絲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爾還來,已勢頭大減。
辛亥革命後,中路各縣一度動盪不安,有錢有勢者大都採取迴避觀望態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為前清衙門、鏢局遺老等人充任。同時中路籍藝人隊伍也已成長壯大,蒲梆藝人中除定居者外,其餘已不再來中路搭班了。民國5-19年(1916-1930),山西局勢相對穩定,中路梆子又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
此時的中路梆子,班社林立,流派擴大。不僅紮根雁北、佔領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陝西省東北部,以及省內原平陽府、潞安府所轄的北部各縣,也發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橫跨中國北方的山西、陝西、河北、綏遠、察哈爾 5個省區的大型劇種,從而被人們稱為山西梆子。名伶薈萃,競爭激烈。中路梆子形成了一個人才濟濟、實力強大、互相競爭的大好局面。劇目繁多,文武齊備。由於人才輩出,上演的劇目多是名人手戲。常見的有《六月雪》、《鳳儀亭》、《金沙灘》、《上天台》、《白蛇傳》、《鐵弓緣》、《百子圖》、《法門寺》、《雙官誥》、《萬佛衣》、《汴梁圖》、《梅降褒》、《雙羅衫》、《十三妹》、《塔子溝》、《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錢豹》等,共 200餘本、回、出。可謂文武皆能、行行不擋。演技精湛,百花齊放。此時,各個班社盡展新招,各門藝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領風騷。
晉劇
從20年代起,山西梆子由於部分老藝人健在,舞台格局能維持男女同台演出,故涌現出了太谷錦藝園等上三班好戲。民國24年(1935),以著名女藝人丁果仙為首的步雲劇社,和以蓋天紅為首的唐風劇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擴大了山西梆子的影響,也與兄弟劇種藝人交流了經驗,豐富了自己。後來山西梆子出現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轉化的局面。隨之也帶來了潛在的問題:因女子演戲更能招來觀眾、更能掙錢的影響,各地掀起了一般專門培養女藝人的熱潮。山西梆子由於演員"陰盛陽衰",所以使許多優秀的盔靠戲、硬功戲、武打戲以及花臉、丑角戲等。逐步停演或失傳,也使這個北方劇種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轉悠揚的曲調和綿綿纏纏的作派所代替,從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種陽剛之氣和鏗鏘特色。
低潮
閻、馮倒蔣失敗後,山西經濟蕭條。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誤入歧途,腐敗風氣傳入戲班,造成台風不振,藝人思想墮落、藝術水平下降,給許多藝人的生活帶來嚴重困難,以至少數坤角藝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軍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迫使各地戲班全部解體,藝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國外,部分入改行種地。只有少數人進入太行、晉綏、晉察冀等革命根據地,以嶄新的面貌為抗日軍民演出服務。抗戰前後的10多年間,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難,造成了晉劇發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時期。
新中國的成立,給山西梆子開創了第三個輝煌時期。1956-1958年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區縣市以上劇團,相繼建立健全起來。最優秀演員集中在省城太原演出,於是把山西梆子正式定名為晉劇,各地縣所屬劇團名稱,也統一改為某某晉劇團。
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使晉劇成為首先被沖擊的目標之一,使晉劇再次走向低谷。1967年,劇團改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後又統一改唱樣板戲,上場藝人還要通過政審後方能登台。晉劇元氣大傷,造成了發展史上的第二次低潮時期。
② 五大劇種各有多少年歷史
五大劇種分別是京劇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豫劇,黃梅戲有百年的歷史。評劇100多年的歷史。,越劇150年的歷史。。
③ 畢姓介紹
一、姓氏源流
畢(Bì 畢)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高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於畢(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市之北),故稱為畢公高,並建立畢國。3000多年以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都是葬在此地。畢公高其子畢萬事晉,乃封於魏,其後代改姓為魏,並且成為戰國時代的著名姓氏。仍居於畢國者,遂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正由於這樣,現在的畢姓跟魏姓的,是同一血脈的一家人。
2、出自任姓所改。據《世本》所載:「系自任姓所改。」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中有畢姓: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下同),北魏孝文帝時改代北鮮卑族出連氏為單姓畢。
② 西域畢姓,本畢國胡人,以國為氏。
③ 匈奴屠各族亦有畢姓。
④ 達斡爾族畢力夾氏,漢姓為畢、楊。
⑤ 赫哲族畢拉氏,漢姓為畢。
⑥ 今彝、滿、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畢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武王駕崩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後人有一支以國為氏,稱畢姓。他們尊畢公高為畢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3000多年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長安、咸陽兩地之北,也就是說渭水的南北兩岸乃畢姓之發祥地。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仕晉,因功封於魏,到其曾孫魏文侯時,三家分晉,因此有畢姓改成魏姓者。雖如此,畢姓此際在山西紮根卻是不爭的事實。戰國時,滕國(今山東滕州)有畢戰,說明此際畢姓已進入山東。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漢時,南越將軍畢取降漢,被封為 侯。並有涿(今河北省涿州)人畢野白,這些史實表明,畢姓在北方已擴展於今河北,南方的廣西也有了畢姓人。此際,一支畢姓遠徙山東省東平,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居於東平郡的畢姓繁衍日盛,可謂族大人眾,名人輩出,此際見諸史冊之畢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緣關系者。另外,畢姓太原郡望、河內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壯大,北魏出連氏改畢姓後,入遷洛陽,使畢姓河南郡望尤為昌盛,並蔭及河內。唐安史之亂後,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畢宏入蜀,偃師人畢構裔孫一支遷居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鶻擄掠和黃巢之亂,有畢姓南及兩湖一帶。北宋時,代州雲中(今山西省大同)人畢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鄭州,其孫畢良史先遷蔡州上蔡,靖康之恥後,避居江東。與此同時,有畢姓因仁宦或避難之故遷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間以後,河南、山東的畢姓人,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通過海路,入遷東北三省。此際亦有沿海之畢姓赴台,或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者。如今,畢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佔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三、歷史名人
畢 構:字隆擇,河南偃師人,唐代大臣。六歲能文,擢進士第,景龍末召拜御史大夫,與河南尹李傑,皆一時選,世謂畢李。為政清嚴,官至太子詹事卒。
畢 炕:即畢構子。玄宗天寶末為廣平太守。時安祿山叛亂,攻城急,畢炕堅守不下,城陷死,謚忠。
畢 升:宋代活字印刷的發明者。杭州人。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做一層摻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定在鐵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使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把印刷技術提高到新的階段。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
畢 諴: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人,唐代大臣。文宗大和六年舉進士。懿宗時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終河中節度。通經史,工辭章,善書法。
畢 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
畢 漸:字型大小,江陵潛江(今屬湖北省)人,宋代官吏。哲宗紹聖元年中狀元。歷太常、鴻臚少卿,為膳部員外郎,出知荊南府。以文學致身,剛介自立,為時所稱。畢升:北宋人。仁宗慶歷時布衣,活字印刷術發明者。一改過去雕板印刷之弊病,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的推進舉足輕重。
畢 昌:杭州府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明代官吏,永樂年間進士。官吏部主事,歷郎中,居官清慎有雅度。官至南京左通政。
畢 沅:字湘蘅,一字秋帆,自號靈岩山人,江蘇省鎮洋(今太倉)人,清代大臣、學者。乾隆二十五年中狀元,授修撰,官至湖廣總督。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好著書。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岩山人詩文集》等。其弟畢瀧,善畫山水竹石,蒼渾而秀。精鑒賞,亦工詩。其女畢慧,善丹青,有惲壽平之風。亦工詩,有《遠香閣詩草》。
畢士安:字仁臾,代州雲中人,北宋大臣、著名宰相、學者。乾德四年進士,真宗登位拜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景德初拜同平章事,美風采、善談吐,年耆目目毛,讀書不輟,又精於詞翰,書法歐虞。
畢仲衍:宋代官吏。雲中(今河南省鄭州)人,畢士安曾孫。熙寧三年與弟畢仲游同登進士,歷官至官制局檢討,擢起居郎。著有《中華備對》十卷。
畢仲游:宋人官吏。雲中(今河南省鄭州)人,畢士安曾孫,畢仲衍之弟。熙寧三年與兄畢仲衍同登進士,曾任河東路提點刑獄,為官清廉,累官至吏部郎中。為文雄健博辯,多切事理。著有《西台集》。
畢再遇:袞州(今屬山東省)人,南宋名將。以蔭補官,隸侍衛馬軍司。武藝絕人。寧宗開禧間與金人戰,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智勇立奇功,時稱名將。嘉定元年,除左驍衛上將軍。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
畢振姬:山西高平人,清代大臣、學者。順治三年進士,授平陽府教授,官至湖廣布政使。在山東賑災有方。公餘苦讀不怠,時稱「有官僧」。有《尚書注》、《西河遺教》、《西北文集》等。
畢道遠:山東淄川人,字東河,山東淄川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光緒八年(1882年)授都御史,歷官至禮部尚書。書法米芾,名重一時。
畢占雲,又名畢瑞祥,四川省廣安縣人。1927年在湘軍任營長。1928年率部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特務營營長,第四支隊支隊長,第二縱隊司令員,紅12軍第120團團長、軍參謀長、代軍長,紅7軍第9師參謀長,紅22軍第六十六師師長、軍參謀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補充第一師師長,紅8軍參謀長,紅9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一局副局長兼參謀主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參謀處處長,綏德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軍委總部二科科長,太岳軍區參謀長,太岳縱隊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副司令員,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河南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省武陟縣一帶。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將秦朝三川郡改為河南郡 。相當於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括地誌雲:「今晉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平陽河水一名晉水也。」
東平郡: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南朝宋時改為郡。
2、堂號
經訓堂:畢沅沅幼年就失去父親,全靠母親張藻培育成人。張藻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才女,不僅能詩,而且學問淵博,著有《培遠堂集》。畢沅在她的調教下,6歲能讀《詩經》、《離騷》,10歲便通曉聲韻,善作詩文。隨後,張藻又親自把畢沅送到蘇州靈岩山,拜著名學者、詩人沈德潛和經學大師惠棟為師,以進一步拓寬視野。後來,畢沅中狀元當官,離開京城到陝西任巡撫,張藻還以母親特有的情懷,作54句270言《訓子詩》,殷切期望兒子「不負平生學,弗存溫飽志;上酬高厚恩,下為家門庇」。張藻病故後,乾隆皇帝特賜御書「經訓克家」四字褒揚。畢沅為了銘記母親和皇上的恩賜,特將室名稱作「經訓堂」,將自己的詩文集名為《經訓堂集》。
此外,畢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廉介堂」、「河內堂」等。
五、宗族特徵
1、畢姓是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明清兩代山東進士及第者為各省中最多,共有二十名,分布於淄川(五名)、新城(四名)、單縣、文登、益都、平陰(均為兩名)等地。另外,江西貴溪、河南羅山、山西高平、廣東番禺、安徽歙縣、雲南昆明均最少有兩名,以此可以看出明清兩代畢姓分布之一斑。
2、畢姓派生出了魏姓。已詳述,不贅。
============================================================
【畢姓宗祠通用對聯】
〖畢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姬九;
望出河南。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畢姓源流和郡望。
績嘉弼亮;
卦協公侯。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助武王滅殷商有功,受封於畢國,康王時曾受命保衛並治理東郊,作《尚書·畢命》,有句:「弼亮(輔佐)文、武、成、康四王,以正色率下,嘉績多於先王。」下聯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畢萬,畢公高的後代,輔助晉獻公滅霍、耿、魏有功,受封於魏。晉國大夫辛廖曾為畢萬占卜說:「吉。畢萬的後代一定會干大事,子孫會到公侯。」後來,魏與趙、韓果然三分晉國,均列為「戰國七雄」。
持鰲醉酒;
殺賊報仇。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畢卓,性嗜酒,嘗謂:「一手持蟹鰲,一手持酒杯,便足了一生。」下聯典指明畢著,字弢文,父戰死,女率遺兵,攻殺敵甚眾,奪父屍以歸。
翰林謙介;
吏部清狂。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畢卓。下聯典指北宋·畢士安。
-----------------------------------------------------------------
〖畢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布衣創活字;
巾幗存韜文。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發明家華升(?-1051),布衣出身。仁宗慶歷年間發明活字印刷術,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下聯典指清代女名人畢著,字韜文,歙縣人。其父守薊丘,與賊戰死。時著年二十,夜率精銳入敵營,殺其首領。工詩,有《韜文詩稿》。
祖孫皆進士;
父子俱使君。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畢士安(官至吏部侍郎)及其孫畢良史(紹興進士書畫家)。代州人。下聯典指後魏豳州刺史畢祖暉及其子義雲(充州刺史)。
蓮汀工詩畫;
子務擅琴棋。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女詩畫家畢慧,字智珠,號蓮汀,鎮洋人。工詩畫,有《遠香閣詩草》。下聯典指明代畫家畢本,字子務,號崑山,淄人。善畫山水人物,工詩嗜琴棋。
洪爐無久停;
日月速若飛。
——畢耀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監察御史、詩人畢耀《贈孤獨常州》詩句聯。
------------------------------------------------------------------
〖畢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殺賊報仇崇舊范;
持鰲把酒仰先型。
——畢耀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歙縣女子畢著,字韜文。父親鎮守薊州戰死。當時二十歲的畢著率精兵夜入敵營,殺其首領,用車子把父親的屍體拉回來。又能詩,有《韜文詩稿》。下聯典指東晉鯛陽人畢卓,字茂世,曠達而嗜酒,曾說:「得酒滿數百斛船,四季美味放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浮游酒船中,便足以了卻一生。」太興末年任吏部郎。一天,鄰居釀熟了酒,他因醉夜裡到人家瓮下偷喝酒,被管酒的人抓住,次日天亮一看,原來是畢吏部。
畢吏部持鰲醉酒;
韜文女殺賊報仇。
——畢耀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畢卓。下聯典指光天清·畢著。
-----------------------------------------------------------------
〖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胸富文章,美少年之登第;
德成隱逸,享耆老而掛冠。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益州長史畢構,字隆擇,偃師人。六歲能文,第進士,景龍末召拜御史大夫。為政清嚴。官至太子詹事卒。下聯典指宋代孝廉畢贊,長沙人。仕郡為引贊吏,性至孝,父母皆年八十餘。轉運使表其事,詔贊解職終養。競爭。
郡屬河南,一脈流芳繩祖武;
堂開培德,四支奕葉結家聲。
——佚名撰畢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歙縣長陔村畢氏宗祠聯。上聯典指畢氏郡望。下聯典指該祠偏殿名「培德」。
============================================================
附錄:【畢姓典故、趣事】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一次人類印刷史上的技術革命,在人類文明史上起著里程碑式的重大作用。
畢升的生卒時間、籍貫及經歷皆不可考。據《夢溪筆談》卷一八載:畢升用膠泥刻字,字的薄厚如一枚銅錢,每字一印,用火焙燒使之堅硬而為活字。排版時,先在鐵板上塗上松脂、臘和紙灰,鐵框排滿活字後,再在火上加熱將葯熔掉,用一塊平板按壓字的表面,使整版宇平如砥,就可印刷。這種印刷方法如果印刷數量少,收效甚微,要是印刷數量巨大的話,則變得十分神速。為了提高效率,一般要准備兩塊鐵板,一塊用來印刷,一塊則可排字。第一塊印完後,第二塊已准備好,這樣就可以交替使用,很快可成。每個字有幾個字模,尤其象「之」、「也」等字字模多達20個,以防同板內重復使用。如果有特殊字,旋刻之,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用。減少反復雕刻字模的過程是活字印刷最大的優點。雕版印刷時,每種書都要自刻一套印版,用過就作廢,而泥活字印刷便可印刷許多書籍而不會磨損字模,從而大大提高印刷效益。後代的木活字、銅活字都是從泥活字發展而來的。畢升發明泥活字,比德國丁·谷騰堡發明鉛活字早四百多年。
④ 港澳台的歷史(簡述),港澳台幾年回歸
香港
一直以來,歷史書籍記載香港的歷史,多由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說起。然而,香港早在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最有力的考古發現是:最近在香港最大的外島--大嶼山上,發現了一座5000年歷史的(古窯)。至於史前新石器時代的石刻散見在香港各地,雖然前人刻鑿的意義和創作者身分已不可考,但可以深信的是,這避風港和淡水灣曾經吸引不少在太平洋沿岸航行的古人在此停留。
約2000年前,在漢朝時,中國把香港納入版圖。坐落於九龍李鄭屋的漢墓就建於此時。十四世紀,許多廣東人紛紛來香港定居,還有從中國中部南遷至香港的(客家人)。許多現代香港人至今依舊向當日地主的後代支付(佃租),這些族群習稱為(新界五大族)。
根據一些最早的史冊紀錄,香港認定要成為一個經濟重鎮。官方史實中記載,軍隊最早駐守在屯門和大埔,目的是為了確保吐露港蜒另外,來自廣東東部的鶴佬漁民也到香港定居。十七世紀,滿清入主中國,為了剿平反對者及海盜,清廷嚴禁老百姓在沿海定居。最後,禁令廢除,新的移民又陸續到香港定居,即(客族)或(客家人)。
原本務農的客家人以後就開始種稻米、栽茶樹,亦出產莞香及鳳梨。家採收珍珠的利益;現在,屯門和大埔已搖身一變成為新界的兩個主要市鎮。
香港早期的生活方式,可在一些小漁村和小田莊里找到歷史證據。這些早期村落,許多至今仍有訪御牆、護城河及守衛室保護著。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澳門
澳門由秦朝起成為中國領土,從明朝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也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
澳門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縣的歷史關系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扎;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自古就是中國神聖的領土的澳門自被葡萄牙非法侵佔以來,澳葡政府時期的澳門盾徽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略的,是當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於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全國人大於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台灣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疏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某(此字打不出來)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據史籍記載,610年(隋大業六年)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到宋元時期(公元960一1368年),漢族人民在澎湖地區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以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公元12世紀,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始出現台灣的名稱。進入17世紀之後,漢人在台灣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集團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它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出現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台灣「一向屬於中國」,台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斗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台灣,成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把大陸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灣,重視土地開發和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台灣經濟的發展。到鄭氏政權末期,台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2萬人。
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清政府平定大陸後,開始謀劃進攻台灣,曾經採取招撫方針,企圖說服鄭氏降清未果。鄭氏政權曾多次反攻大陸沿海地區,至1678年秋鄭軍戰敗,所佔領的東南沿海州縣全部喪失,隨即完全退守台灣。此時,清朝政府統治中國已成定局,鄭氏政權逐步演變成為地方割據政權。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來)率眾歸順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9世紀60年代.台灣的淡水、雞籠、安平、打狗相繼開港、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出口則以茶、糖、樟腦為主。
l9世紀70年代,實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灣作為擴張的目標,聲稱台灣是「土番」居住區.是「無主之地」,不在中國主權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全台郡之生番,無一社不歸中國者」。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雖然軟弱的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由於西方列強向中國邊疆侵逼中國出現了邊疆危機。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中法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劉銘傳把眾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使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在台灣實行總督專制的統治體制,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灣社會,並且利用保甲制度作為警察政治的輔助工具。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灌輸忠「君」(天皇)愛「國」(日本)思想,力圖把台灣人民變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經濟上,實行「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由台灣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後期則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在台灣發展與軍需有關的工業,把台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功。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l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英勇的抗日戰爭,終於收復了台灣。台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⑤ 西周多少年歷史
西周朝代大約是275年歷史,(前1046—前771)。
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內亂,京畿之內分出東周、西周二侯國。兩國以伊洛河交匯處為界,西屬西周都王城,東屬東周都鞏,經東西周一分,天子周郝王失去了養生地,孤居成周城,經濟依賴於西周。
西周時期,周王直接統治地區和各諸侯國都有國、野。王或諸侯所居都城及其近郊稱為國,郊以外稱為野。居住在國中的是國人,其餘則是野人。國與野各方面制度均有所不同。這種差別的產生可能是由於周朝對各地的征服,占統治地位的周人處於國中,被統治的土著則居於野外。
西周是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始祖名棄,善種植,堯舜時被封為「後稷」,封於邰(今陝西武功縣及楊陵區一帶)。公劉時由邰遷到邠,到古公亶父時遷到岐山之陽的「周原」。
周人在這里興建城邑、疆理田地、設置官吏、建立軍隊,商代晚期已為渭水中游的強盛諸侯國。姬昌(文王)遷都豐(今西安市長安區馬王村一帶)。
姬昌死,其子姬發(武王)即位,在灃河的東岸營建鎬京(今灃東新區斗門鎮一帶)並修文王緒業,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京都從宗周遷至洛邑(洛陽),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周王是封建制國家的最高代表。在周王左右的重要輔佐人物,有太師、太傅、太保,合稱為「三公」或「師保」。如周文王、武王時的重要謀臣太公望,就被尊稱為「師尚父」。成王時,周公為師,召公為保,共同輔政。
一直到康王時,召公還擔任太保。師保統轄諸侯百官以奉侍周王,在政治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西周的國家實行分封制。即古書中所說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礎則是宗法。
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系的基本原則,其主要內容是嫡長繼承製。宗法制度是在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起來的,由它構成了等級階梯,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社會政治制度。商代已有嫡長繼承的雛形,到了西周時期,這一制度得到充分的發展,達到完備的程度。
⑥ 畢氏的來源
原以為咱姓畢的不多,今天上網一查,中國幾千個姓氏中,姓畢的居然還排在125位,1000個漢族人中就有1個咱姓畢的。
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尋根溯源 畢姓來源有三:1、出自姬姓。據《通志·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於畢(故址在今陝西省咸陽市北),其子畢萬事晉,乃封於魏,居於畢者以國為氏。2、據《世本》所載,系自任姓所改。3、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時改代北鮮卑族出連氏為單姓畢;西域畢姓,本畢國胡人,以國為氏;匈奴屠各族亦有畢姓;達斡爾族畢力夾氏,漢姓為畢、楊;赫哲族畢拉氏,漢姓為畢;今彝、滿、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畢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武王駕崩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後人有一支以國為氏,稱畢姓。他們尊畢公高為畢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三千多年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長安、咸陽兩地之北,也就是說渭水的南北兩岸乃畢姓之發祥地。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仕晉,因功封於魏,到其曾孫魏文侯時,三家分晉,因此有畢姓改成魏姓者。雖如此,畢姓此際在山西紮根卻是不爭的事實。戰國時,滕國(今山東滕州)有畢戰,說明此際畢姓已進入山東。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漢時,南越將軍畢取降漢,被封為 侯。並有涿(今河北涿州)人畢野白,這些史實表明,畢姓在北方已擴展於今河北,南方的廣西也有了畢姓人。此際,一支畢姓遠徙山東東平,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居於東平郡的畢姓繁衍日盛,可謂族大人眾,名人輩出,此際見諸史冊之畢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緣關系者。另外,畢姓太原郡望、河內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壯大,北魏出連氏改畢姓後,入遷洛陽,使畢姓河南郡望尤為昌盛,並蔭及河內。唐安史之亂後,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畢宏入蜀,偃師人畢構裔孫一支遷居鄆州須昌(今山東東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鶻擄掠和黃巢之亂,有畢姓南及兩湖一帶。北宋時,代州雲中(今山西大同)人畢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鄭州,其孫畢良史先遷蔡州上蔡,靖康之恥後,避居江東。與此同時,有畢姓因仁宦或避難之故遷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間以後,河南、山東的畢姓人,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通過海路,入遷東北三省。此際亦有沿海之畢姓赴台,或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者。如今,畢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佔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郡望堂號 畢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2、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3、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4、東平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
堂號:「廉介」、「河內」、「經訓」等。
宗族特徵 1、畢姓是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明清兩代山東進士及第者為各省中最多,共有二十名,分布於淄川(五名)、新城(四名)、單縣、文登、益都、平陰(均為兩名)等地。另外,江西貴溪、河南羅山、山西高平、廣東番禺、安徽歙縣、雲南昆明均最少有兩名,以此可以看出明清兩代畢姓分布之一斑。2、畢姓派生出了魏姓。已詳述,不贅。
名人精粹 畢構:河南偃師人,唐代大臣。六歲能文,擢進士第,景龍末召拜御史大夫,與河南尹李傑,皆一時選,世謂畢李。為政清嚴,官至太子詹事卒。畢炕:畢構子。玄宗天寶末為廣平太守。時安祿山叛亂,攻城急,炕堅守不下,城陷死,謚忠。畢訁咸:鄆州須昌(今山東東平)人,唐代大臣。文宗大和六年舉進士。懿宗時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終河中節度。通經史,工辭章,善書法。畢士安:代州雲中人,北宋大臣、學者。乾德四年進士,真宗登位拜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景德初拜同平章事,美風采、善談吐,年耆目目毛,讀書不輟,又精於詞翰,書法歐虞。畢仲衍、畢仲游:畢士安曾孫,鄭州人,宋代官吏。兄弟倆同登進士第。兄仲衍,歷官至官制局檢討,擢起居郎。有《中書備對》。弟仲游曾任河東路提點刑獄,為官清廉,累官至吏部郎中。為文雄健博辯,多切事理。有《西台集》。畢漸:江陵潛江(今屬湖北)人,宋代官吏。哲宗紹聖元年中狀元。歷太常、鴻臚少卿,為膳部員外郎,出知荊南府。以文學致身,剛介自立,為時所稱。畢升:北宋人。仁宗慶歷時布衣,活字印刷術發明者。一改過去雕板印刷之弊病,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的推進舉足輕重。畢再遇:袞州(今屬山東)人,南宋名將。以蔭補官,隸侍衛馬軍司。武藝絕人。寧宗開禧間與金人戰,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智勇立奇功,時稱名將。嘉定元年,除左驍衛上將軍。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畢昌:杭州府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官吏,永樂年間進士。官吏部主事,歷郎中,居官清慎有雅度。官至南京左通政。畢振姬:山西高平人,清代大臣、學者。順治三年進士,授平陽府教授,官至湖廣布政使。在山東賑災有方。公餘苦讀不怠,時稱「有官僧」。有《尚書注》、《西河遺教》、《西北文集》等。畢沅:江蘇鎮洋(今太倉)人,清代大臣、學者。乾隆二十五年中狀元,授修撰,官至湖廣總督。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好著書。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岩山人詩文集》等。其弟畢瀧,善畫山水竹石,蒼渾而秀。精鑒賞,亦工詩。其女畢慧,善丹青,有惲壽平之風。亦工詩,有《遠香閣詩草》。畢道遠:山東淄川人,清道光年間進士,授都御史,歷官至禮部尚書。書法米芾,名重一時。
⑦ 黃梅戲有沒有幾百年的歷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它發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多雲山,與鄂東和贛東北的採茶戲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 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黃梅戲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從清康熙、乾隆到光緒年間,是「三打七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這個階段全面實踐了傳統劇目、唱腔、表演藝術積累和劇種的廣泛傳播,期間傳統劇目非常豐富,藝人能演出的本戲、小戲有200多本,俗稱「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於黃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經承》《告壩費》《大辭店》《過界嶺》等。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民國九年(1920年)的《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第一次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黃梅戲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黃梅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桐城市與安慶市的交匯處,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在民國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黃梅戲的發展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從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黃梅戲入安慶城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台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台設置,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黃梅戲藝人帶著《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幾十年來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嚴鳳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攝製成影片,轟動海內外。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一個劇黃梅戲種。他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那還是近代的事。在這段時間內,他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姐妹藝術的精華,使自己逐漸完善起來而成為一個名劇。在談說這個名劇的時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這個劇種的團體,同樣經歷了這么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他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完善起來的。也可以說,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他的表演團體的形成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縱觀黃梅戲的表演活動,從業余性到專業性,大略可分為四個階段. (1) 萌芽階段的表演活動 只有表演者,沒有表演團體。這時期的黃梅戲,在宿松、懷寧的皖江一帶(現在的安慶地區),只是一些農民、手工業藝人如竹木匠、織工、裁縫等,用山歌、茶歌等結合旱船、龍舟民間歌舞形式,在廟會上或過年過節時演出、演唱,他們由一人牽頭,把自願者聯絡在一起,業余時間,自由結合,演唱完畢,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組合。而這一次的組合,與上一次的人員,就不一定相同了。這種演出、演唱,純粹是自娛自樂、與人同樂的性質,並不是以此為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所以說,早期的黃梅戲,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表演團體。 (2)早期階段的表演活動 相對固定、人員很少、形成業余或半職業的班社黃梅戲從山歌、茶歌、採茶燈、風陽花鼓調的演唱,發展到有簡單故事情節的二小戲、三小戲的時候,演唱者們,便不能如先前那樣隨意演唱了。由於是戲的演出,必須有排練,有服裝、道具等戲劇所需要的程序和要求,業余時間則不夠,加之,這種演出可能變成表演者的職業或半職業,他們便自然結合成一個團體。這就有了早期相對固定的黃梅戲班子,即現在稱之為表演團體的。這個時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節性的,基本是業余性或半職業性的。大多沒有固定的班址,內部鬆散,組織結構不完整,沒有嚴格的紀律約束,人員出入自由,因表演的內容不大,劇中的人物不多,只不過三兩出二小戲(小生、小旦)和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所以班子的人員很少,七八個人即可,所謂「七忙八不忙」,這是黃梅戲班子里流行的一句俗浯,就是說,這個班子七個人,就忙些,有八個人就不忙了。 因此說,中期階段的黃梅戲,已經有了一些相對固定的,人員很少的,但是業余或半職業性的表演團體。 (3)後期階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發展,走上正規、固定,劇目增多,行當全,從農村進入城市黃梅戲到了清末民初,兼收並蓄,已經發展成比較完整、成熟的劇種。除演二小戲、三小戲外,吸收了青陽腔、楚劇的大本戲。演大本戲,就要求班社要相對的穩定,要具備表演大戲的表現能力。因此這段時期,相繼出現了固定的職業性的班社,這種職業性的表演團體,為了生計,為了營業,為了保證收入,劇目要經常翻新,表演也要有一定的質量,人員增加了,行當齊全了,舞台美術(衣箱、幕布、道具、刀槍把子)也有了發展。班子不那麼鬆散了,組織管理上,有了班主,還有了聯系演出和管理生活的專職人員,流動性也增大了(即所謂「跑碼頭」)。這種職業性的表演團體,大約在清咸豐年間就已出現,如在咸豐七年(1857年).清軍多隆阿、鮑超曾在冬至這天.在宿松緘「為劇樓,演花鼓戲,邀各營隊長洎眾文吏聚觀」。(宿松縣志)這里說的花鼓戲就是黃梅戲。這個記述,說明兩個問題:一、多隆阿和鮑超看的這個黃梅戲,可能是一個陣容不錯,有一定演出質量的固定性職業班社。二、這個班社已進入劇場。可惜這個記述未記班社名字及其他活動情況,因此有人說,他也可能是一個非職業性的班子。但是在光緒年間之後,黃梅戲的職業班杜,在岳西、宿松、潛山、太湖、懷寧的皖西一帶就相繼大量出現。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桐城人瓦匠彭鴻華,人稱彭小佬,組織了黃梅戲班子,在懷寧的鄉間演出,稱「彭小佬班」。又光緒三十年(1904年)前後,王宏元在岳西組「同升班「。20年代到30年代,是黃梅戲職業班社發展比較多的時期,除長江以北皖西、長江以南的至德(今東至縣)、青陽、貴池、銅陵乃至徽州地區均有黃梅戲班社的組建。民國十五年(1926年),張廷翰在岳西組建「張翰班「 (又稱「良友班」)。民國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東至組建「同樂堂」,又名「槐珠班」、「檀家班」。王梓林於民因二十七年(1938年),在宿松組建「抗建班「,又叫「王梓林班「。時值抗戰時期,這個班子到抗戰後方演出,宣傳抗日救亡。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銅陵組建「椿月堂班「。抗戰勝利後,大江南北,此散彼聚,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比較活躍。1932年,丁永泉與藝友們一起,帶班子進入安慶市,結束了黃梅戲只在農村演出的歷史。此後,其他班社:仿效,也紛紛進入安徽的市縣演出。 總的說,後期的黃梅戲表演團體,比較正規和固定,演出劇目增多,行當比較齊全,流行地區擴大,並從農村進入城市。 (4)近期階段的表演活動 從職業班社轉為政府管理的職業劇團黃梅戲於1932年進入城市,到全國解放,20多年間,從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安慶市,到周圍各縣以及江南的銅陵、青陽、貴池等縣鎮,都有黃梅戲的班社活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的文化事業管理部門,通過對藝人組織學習、培訓等方式,將他們重新組織起來,置於政府領導之下,使之更好的學習和演出。如在安慶市,以丁老六(丁永泉)和他的兒子丁紫成、女兒丁翠霞,還有潘澤海和他的女兒潘王景琍,及後來從京班轉來的王少舫兄妹,組建了「民眾劇場」(當時場團合一,其實為民眾劇團)。不久,嚴風英回到安慶,參加了「群樂劇場」 (後改為「勝利劇場」,遷至錢牌樓新址)。又如桂春柏、桂月娥組建的「一二三班」,在銅陵被政府改為「銅陵新民劇團」。在此前後,安慶地區所轄各縣及江南各縣,將流動的職業班社及零星藝人,組成職業性的黃梅戲劇團。如望江縣藝人胡玉庭和懷寧藝人李桂蘭等人,從江北流動到至德,被至德組建為「至德大眾劇團」。桐城縣的文化部門將黃梅戲藝人陳國榮等,和一些業余演唱積極分子嚴雲林等人,組成「桐城人民劇團」。望江縣則是把半專業性的「涼亭劇團「和業余活動骨幹組成「望江流動劇社」。 這樣的恢復和重建表演團體,使原本流動性很強的「跑碼頭」狀況,都相對的穩定了下來,基本上在一個縣的范圍內活動和演出,並且多有固定的劇場。演出條件大大改善,脫開了「草台」和「地灘」。最主要的是,有了政府的領導和支持,自己管理自己,經濟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證。
⑧ 台灣的古代史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台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漸頻繁。元代進一步加強了對台灣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珍部員外郎阮監到台灣「宣撫」。公元1335年(後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台灣設立專門政權機構,也自此開始。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訪問南洋各國,曾在台灣停留,給當地居民帶去工藝品和農產品。至今民間傳說高雄鳳山的特產「三寶姜」,就是鄭和遺留下來的。15世紀以後,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游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到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時值福建大旱,,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領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率眾歸順清政府。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1885年清政府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為劉銘傳。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誕生。在祖國大陸解放的前夕,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部分軍政人員跑到台灣,他們依靠美國的庇護與支持,在台灣維持偏安局面,使台灣與祖國大陸再度處於分裂狀態之中。
⑨ 徽宗朝宰相韓忠彥生平簡介 韓忠彥是怎麼死的
韓忠彥(1038年—1109年9月16日),字師朴,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魏郡王韓琦長子。歷官開封府判官、知瀛州、給事中、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定州、戶部尚書、尚書左丞、同治樞密院事、知院事、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左僕射,知大名府,遭謫,以宣奉大夫致仕。大觀三年卒,年七十二,後謚文定。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全宋詩》錄其詩二首。
韓忠彥是怎麼死的
同年八月二十日(9月16日)卒,年七十二,謚文定。
紹興八年(1138年),韓忠彥配享宋徽宗廟庭。
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宋理宗命繪韓忠彥像於昭勛崇德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子十:錦孫、密孫、冶、洞俱早世。治、澡、浩、澄、濬、滂。事見《西台集》卷一五《丞相儀國公行狀》,《宋史》卷三一二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