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洲三十年戰爭指什麼
歐洲三十年戰爭
公元前962年,德意志國王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創建了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帝國極盛時期,其疆域包括德意志、奧地利、捷克、義大利北部和瑞士等地。可是,到了13世紀末,德意志已經分裂為許多獨立的諸侯國,皇帝也失去控制整個帝國的權力。到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初,這個號稱「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帝國已今非昔比,窮途末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長期擔任帝國的皇帝,名義上是最高統治者,實際上已成為擺設,毫無實權。
這個皇帝對失去權力很不甘心,拚命想恢復往日的威風,這樣與諸侯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愈演愈烈。這時,各邦諸侯因信仰不同和教產矛盾,分別組成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為了與對方抗衡,雙方均尋求外國勢力的支持。這樣,已形成統一集權國家的英、法、西班牙等歐洲大國正在謀求對外擴張,遂把地處歐洲中心,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但又四分五裂、日趨衰落的德意志作為角逐目標。
當時,歐洲各國形成兩大對立集團:哈布斯堡集團由奧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聯盟組成,得到羅馬教皇和波蘭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團由法國、丹麥、瑞典、荷蘭、德意志新教聯盟組成,得到英國、俄國的支持。戰爭的導火線是波希米亞(捷克)爆發民族起義,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任命天主教教徒斐迪南為捷克國王。
捷克是1526年並入神聖羅馬帝國版圖的。當時德意志皇帝兼為捷克國王,此時捷克人享有宗教自決、政治自治等權利。但到德意志三世皇帝馬提亞時,他派遣耶穌會教士深入捷克,企圖恢復天主教,並指定斐迪南為捷克國王。德意志皇帝指定的捷克國王斐迪南是一個狂熱的耶穌會分子。他一上台,便殘酷地迫害捷克的新教徒。新教的教堂被拆毀,作新教禮拜的人被投入監獄,這些措施,激起捷克人民的強烈反抗。
1618年5月23日,一群武裝的群眾和新教教徒手拿鐵棍長矛,沖進捷克王宮,抓到了國王的兩個欽差。
「把他們扔出去!」「扔到窗子外面去!」
在一陣怒吼聲中,按照捷克的古老習慣,兩名走狗被人們從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出去,落在御城河溝的垃圾堆上,兩個人痛得哇哇亂叫。
這就是震動歐洲所有國家宮廷的「擲出窗外事件」,它是捷克民族起義的信號,也是三十年戰爭的開端。
奧地利決心發動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企圖一舉征服捷克。捷克人民也紛紛武裝起來,他們選出30名保護人(其中大部分是新教貴族)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捷克獨立。廣大武裝群眾佔領政府各部門,取消一切賦稅,並把壓迫新教徒最凶的耶穌分子全部驅逐出境。
開始階段,捷克起義軍進展順利,很快突入奧地利境內,逼近首都維也納。此時奧地利的新教徒也不滿皇帝統治,紛紛起來響應。
此時,德意志老皇帝死了,斐迪南接任皇位,仍兼任捷克國王,他得到捷克起義軍兵臨維也納城下的報告時,正同十幾位貴族在宮中開會商討對策,一名貴族見皇帝已嚇得渾身發抖,忙抓住他的肩章說:「皇上,現在還來得及,你快派代表談判簽字呀!」
捷克的起義眼看快要勝利了,可惜由於起義軍的領導權掌握在捷克貴族手裡,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幻想通過談判讓皇帝作出讓步。於是,他們下令停止攻城,派出代表進宮與皇帝談判,結果坐失良機,使皇帝贏得了喘息的時間。
斐迪南緩過氣來,向天主教聯盟求救,宣布剝奪捷克議會選出的新教聯盟首領、捷王普法爾茨選侯的爵位,授予天主教聯盟主力巴伐利亞選侯巴克米利安以公爵爵位。巴克米利安立即派出自己的精銳部隊2.5萬人「救駕」,由名將蒂利統帥。天主教同盟還向斐迪南提供了大量金錢援助。西班牙也派兵參戰。
1620年11月8日,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的白山,蒂利統帥的精兵與教軍2萬人展開決戰。雖然新教軍佔有位於白山和沼澤之間良好的防禦陣地,但士兵缺乏訓練,紀律鬆弛,步兵遭到敵兵的首次猛烈沖擊便四散潰逃。這樣,天主教軍只用不到兩個小時便取得了會戰的勝利。從此,捷克成為哈布斯堡奧地利的一個省,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長達幾百年之久,捷克人民陷入奧地利的殘酷統治之下。捷克起義被鎮壓後,德意志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了,不僅佔有捷克,而且和西班牙保持聯盟,把勢力伸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西班牙則想統治荷蘭,這又引起德意志新教諸侯的恐慌和英、法、荷等國的不安。於是,哈布斯堡集團與反哈布斯堡集團展開了激烈的戰爭。從此,這場戰爭轉變為廣泛的國際戰爭。
1625年2月,丹麥在英、荷、法等國的支持下,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聯盟為名出兵德意志,佔領盧特城。與此同時,曼斯菲爾德率英軍進占捷克西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起用瓦倫斯坦任武裝部隊總司令,與丹麥軍隊作戰。
瓦倫斯坦是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原為捷克貴族,但因長期在德皇軍中服役,已經德國化了,連他自己也自認為是德國人,他採用以戰養戰的政策,靠掠奪駐地居民的糧食和財富來維持軍隊的供應。每攻克一地,他的軍隊就像蝗蟲一樣將居駐地搶劫一空,人們稱他的軍隊為「瓦倫斯坦蝗群」。
1626年,瓦倫斯坦和天主教同盟的軍隊打敗丹麥和新教諸侯的聯軍。丹麥國王被迫於1629年5月在呂貝克簽訂和約,保證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務。德皇規定新教諸侯將1552年以後所佔教產全部歸還原主,同時根據瓦倫斯坦的計劃,德國在波羅的海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艦隊。
瑞典害怕德意志的計劃影響它在波羅的海的優勢地位,遂在法國大量金錢援助下,於1630年7月從法國北方打了進來,揭開了「三十年戰爭歐洲階段」的序幕。
7月6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統率1.3萬軍隊在德國東北部奧德河口登陸,不久,瑞典又派來了2.6萬人援軍,使古斯塔夫的總兵力達到近4萬人。而此時,天主教陣營發生了內訌,瓦倫斯坦被免職,瑞軍勢如破竹,迅速佔領德意志北部和中部許多地區。
德皇聞訊後令蒂利率軍阻擊。9月17日雙方主力集中於萊比錫附近的布賴滕費爾德展開決戰。蒂利軍3.5萬人,裝備火炮26門。瑞典軍2.4萬人,擁有火炮100門。
瑞典軍排成新型的線式陣形,而蒂利軍則按傳統戰法排成一個個密集的方陣,雙方先是互相炮擊,因瑞典炮兵火力占優勢而給敵人造成巨大損失。蒂利軍在炮轟後發起攻擊,但騎兵7次沖鋒都被瑞軍滑膛槍齊射的火力擊退。
這一仗,古斯塔夫沉著冷靜地調動兵力,發揮炮兵和滑膛槍的密集火力,徹底打敗了以長矛為主的蒂利方陣,蒂利軍傷亡達8000人,蒂利本人負傷,而瑞典和薩克森聯軍共傷亡2700人,其中瑞典僅傷亡700人。這是古斯塔夫軍事藝術的傑作,以機動加火力為基礎的新戰術第一次戰勝以數量加長矛為基礎的舊戰術,顯示了改革後的瑞典軍隊對舊式歐洲軍隊所具有的優勢。
後來,德皇再次起用瓦倫斯坦重新組建軍隊,收復了布拉,出師巴伐利亞,迫使瑞典軍撤向薩克森。1634年,德皇在西班牙軍隊支持下,在訥德林根大敗瑞典軍。瑞典軍被迫北撤。
瑞典戰敗,促使法國直接出兵。主戰仍在德國境內,但同時也在西班牙、西屬尼德蘭、義大利等地進行。法國和瑞典軍隊的勝利,使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無力再戰,被迫求和。1648年10月,參戰各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戰爭結束。
「三十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以反哈布斯堡集團的勝利告終。根據和約,歐洲領土被重新分割。法國奪得歐洲霸權;瑞典鞏固了在波羅的海的地位;德意志的經濟遭到嚴重削弱;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獨立;荷蘭和瑞士的獨立得到確認。它結束了自中世紀以來「一個教皇,一個皇帝」統治歐洲的局面,神聖羅馬帝國在事實上已不復存在。
這次戰爭對軍事學術和技術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是滑膛槍得以進一步改進,開始大量投入使用;
二是火炮開始實行標准化,炮兵成為一個獨立兵種,在戰斗中發揮重大作用;
三是舊的方陣戰術已經過時,新的線式戰術開始形成;
四是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實行徵兵制,建立常備軍,軍隊編制趨向精幹。
三十年戰爭
作者:admin 資源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296 更新時間:2004-11-28
17世紀上半葉,以德意志為主要戰場的一次席捲歐洲的戰爭。它是歐洲國家間爭奪領土、王位、霸權以及各種政治矛盾和宗教糾紛尖銳化的產物。戰爭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為一方,並得到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並得到教皇和波蘭的支持。 戰爭背景 13世紀以後,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權日益衰微,各邦諸侯割據稱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爾文教)的諸侯和信奉舊教(天主教)的諸侯在宗教糾紛掩飾下爭奪地盤和反對皇帝專權,並分別組成「新教聯盟」(1608)和「天主教聯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極力限制新教活動,爭取舊教諸侯重振帝國皇權,並得到羅馬教皇、西班牙和波蘭貴族的支持。法國為稱霸歐洲,力圖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狀態,支持新教諸侯反抗皇權;丹麥、瑞典早已覬覦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德意志領土和港灣;荷蘭和英國則不願帝國勢力在北歐擴張,英國還企圖削弱西班牙的勢力。這些國家都支持新教聯盟。1618年捷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1612~1619在位)企圖在捷克(波希米亞)恢復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為捷克國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其教堂,並宣布參加新教集會者為暴民。1618年 5月23日,武裝群眾沖進王宮,把皇帝的欽差從窗口拋入壕溝,史稱「擲出窗外事件」,它成為三十年戰爭的開端。(見彩圖三十年戰爭—擲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
戰爭過程 整個戰爭大致分四個階段:
①捷克-普法爾茨時期(1618~1624):「擲出窗外事件」發生後,捷克擺脫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1619年捷克議會選舉普法爾茨選帝侯弗里德里希為國王。162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軍,入侵捷克。為援助蒂利伯爵J.采爾克萊斯率領的天主教同盟軍,西班牙出兵普法爾茨。1620年底,捷克和普法爾茨聯軍在白山為天主教同盟軍所敗,弗里德里希逃亡荷蘭,捷克重歸奧地利統治。同期,休戰12年的西班牙和荷蘭於1621年戰事再起。
②丹麥時期(1625~1629):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勝利,引起外國參戰。丹麥得到英國和法國的資助,於1625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諸侯支持下攻入帝國境內。捷克貴族A.E.W.von 瓦倫斯坦率僱傭軍協同蒂利伯爵打敗丹麥軍隊。丹麥王國同皇帝於1629年 5月簽訂《呂貝克和約》,保證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務。皇帝的勢力伸展到波羅的海。
③瑞典時期(1630~1635):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勢力北進,促使瑞典加速軍事行動,與法國結成同盟。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軍於1630年7月進入波美拉尼亞,同勃蘭登堡和薩克森選帝侯聯合,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接連取勝。1632年,蒂利伯爵在累赫河戰敗身亡。呂岑會戰中,瓦倫斯坦戰敗,後被暗殺。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在會戰中陣亡。1634年皇帝聯合西班牙打敗瑞典軍隊,返回波羅的海沿岸。薩克森和勃蘭登堡於1635年5月同皇帝締結《布拉格和約》。瑞典國王率軍在波美拉尼亞登陸
④法蘭西-瑞典時期(1635~1648):瑞典軍隊戰敗,促使法國直接出兵,與瑞典聯合對哈布斯堡王朝作戰。1635年5月,法國又聯合荷蘭進入萊茵地區,瑞典軍隊在萊比錫附近的布賴滕費爾德取勝,並繼續南進。法國軍隊大敗西班牙軍。瑞典的勝利,又引起丹麥的不滿,1643~1645年丹麥同瑞典開戰,結果,戰敗求和。此後法、瑞兩國軍隊進入德意志南部。長期戰爭使雙方都有極大的消耗,帝國方面的困難更為突出。皇帝斐迪南三世(1637~1657在位)被迫求和,得到法國和瑞典的贊同。戰爭結
束。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1648年10月24日,參戰各方代表齊集明斯特市政廳簽署《奧斯納布呂克條約》和《明
斯特和約》。奧斯納布呂克和明斯特兩個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亞境內,故兩個和約統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和約規定:法國得到洛林的3個主教區(梅林、圖爾、凡爾登)和整個阿爾薩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及東波美拉尼亞的一部分、維斯馬城和不來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獨立;帝國境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邦諸侯的領地大體恢復到戰前的狀況,諸侯在領地內享有內政、外交上的自主權。關於教派問題,和約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繼續有效,承認德意志境內新舊教地位平等。
戰爭的結局 三十年戰爭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內分裂割據的局面;為法國稱霸歐洲准備了條件;西班牙的國力下降;瑞典的力量大增,成為北歐強國。
⑵ 線式戰術的演變發展
線式戰術體系的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了。在此之後的幾年裡,軍事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將軍們和理論家都十分關注線式戰術問題。隨著刺刀的出現,線式戰術可以說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但也還有一部分學者和將軍們依然留戀方陣沖擊戰術,倡導回到沖擊戰術時代。1724年,法軍的一位將軍,曾參加過多次戰役的一名老兵福拉爾建議,作戰中以縱深相當於正面兩倍的縱式隊形實施沖擊行動。他注意到,伊巴密濃達在留克特拉戰役中,曾以重型步兵大敗斯巴達的線式部署。受此影響,福拉爾堅信,以縱式隊形對縱深只有3列的滑膛兵線式隊形實施集中猛烈沖擊,肯定能輕而易舉地突破其隊形。突破後,縱式隊形就可一分為二,分別向兩個相反方向實施卷擊。因此,他還建議,在這種縱式隊形最外邊的一列士兵要裝備短的長矛。福拉爾的理論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既有贊同者,也有反對者。但是,福拉爾還是沒能說服大多數人,在實際作戰中,他的縱式隊形能否真的敢冒著滑膛槍火力齊射的危險前去突破對方的線式隊形;當然,他的這一想法卻對18世紀後期的軍事理論研究一直有著較大的影響,尤其是法國軍隊,在其規則中要求部隊部署成縱式隊形。
另一位法國元帥薩克斯,雖然不贊成採用縱式隊形,卻也傾向於實施沖擊戰術。他提出,應該讓一部分部隊裝備長矛和盾牌。更重要的是,當薩克斯的想法實施後,他確實發現縱深較大、正面較窄的縱式隊形,要比為最大限度發揮火力威力而部署成縱深淺、正面寬的線式隊形,更具有較強的機動能力。
主張使用滑膛槍在一定距離外進行火力作戰的人,仍然不能接受縱式隊形的集團沖擊戰術思想。於是,在軍事思想界另有一派人提出重新採用輕步兵戰術。傳統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輕步兵,無論是使用標槍、拋石器,還是弓箭,他們在作戰中都是各自為戰,而不是排成密集隊形,這樣,他們可以發揮投擲兵器的威力,對付敵人的重步兵;而避免與敵方的重步兵或重騎兵進行近距離搏鬥。大多數16世紀的火繩槍兵們也採用傳統輕步兵的散兵戰術,當然,他們在戰場上也以長矛兵方陣提供可靠的掩護。當古斯塔夫·阿道夫將所有的輕步兵都裝備滑膛槍,並與長矛兵部署在一線,這樣,這些滑膛槍手們就幾乎完全拋棄了傳統輕步兵的戰術。刺刀的出現,輕、重步兵合二為一,步兵隊形又回到了以前傳統重步兵的隊形上去了。
但是,步兵隊形的這一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訓練,要求所有的步兵在戰斗中都要保持線式隊形實施集團作戰的戰術技能,使得步兵完全丟失了傳統輕步兵的獨立散兵戰術。在戰場上,步兵如果採用傳統輕步兵的獨立散兵戰術,士兵們就可以充分利用戰場上的地形、建築物作掩護,很好地向對方線式隊形射擊,卻可以避免自己暴露於對方線式隊形的齊射火力之下。另外,一些部隊採用這種戰術,還可以有效地偵察、襲擊敵後勤運輸隊和供應基地。
隨著人們對輕步兵的戰場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在18世紀,步兵又進一步被區分為輕步兵和線式列陣步兵。兩種步兵的區別不在於他們使用的武器有什麼不一樣,而在於他們的行動方式不同。這兩種步兵都主要裝備滑膛槍。線式列陣步兵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他們排成隊形以抵擋敵方騎兵的沖擊,最大限度地加快火力射擊速度。輕步兵在戰術上主要強調分散獨立作戰,稱之為散兵作戰。他們可以利用各種條件隱蔽自己,以避免敵人的騎兵或線式列陣步兵的火力齊射,同時集中自己的火力打擊對方的列陣步兵目標。
訓練輕步兵作為散兵作戰,使得輕步兵在戰場特別適合擔負警戒、偵察以及襲擊等小規模行動。騎兵也分化出一種類似輕步兵的輕騎兵。輕騎兵一般裝備馬刀和手槍,專門擔負一些戰略性任務。而那些裝備差不多,但仍保留沉重護體盔甲、騎著體形高大戰馬的騎兵,仍然被訓練為在戰場上實施沖擊行動。裝備輕便滑膛槍的龍騎兵,在戰場上可以作為步兵使用,也主要執行一些戰略性的偵察或襲擊任務。
盡管技術上的進步使步兵和騎兵的射擊武器和沖擊武器合二為一,但是,輕步兵和輕騎兵具有較高的機動能力,輕步兵不再依賴相互制約的戰斗隊形,這就使得他們適合擔負一些獨立性的戰斗功能。自此以後,輕步兵和輕騎兵區別於其他步兵和騎兵,不再是看他們身上的盔甲或者所使用的武器,而在於他們平時的訓練及所擔負的戰略、戰術任務不同。當然,士兵身著制服的不同以及武器裝備的不同通常是區分不同種類部隊的主要標志。一些輕步兵部隊開始裝備裝填速度慢,但精度高的來復槍,而且,由於他們一般不用於對付騎兵的沖擊,所以,輕步兵的來復槍上都不裝刺刀。
18世紀上半葉,在戰術思想上的第三種改進措施是,提高對同一類步兵的戰斗隊形控制使用。由於沒有專門的長矛兵和滑膛槍手,部隊形成戰斗隊形應該變得更簡單。在實踐中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的是普魯士軍隊,他們在反復、認真的訓練中體會到了這一點。
在18世紀二三十年代,普魯士軍隊與歐洲其他國家軍隊不同,它們所有的團都採用統一的訓練體系。每個營包括8個排,每排是一個獨立的火力單位。各個火力單位都要進行裝填和射擊訓練,要求全營能達到每分鍾進行5次齊射。由於木製的送彈棍不適應如此頻繁的裝填射擊,很容易折斷,於是普魯士軍隊就用鐵制送彈棍代替了木製送彈棍。另外,普魯士軍隊還很注意訓練的長期性,要求士兵在隊形行進中保持很精確的步伐,這樣,全營在行進中能保持排面整齊。當有許多部隊在一起作戰時,也要求它們能在行進中保持線式隊形。為使各個營並列行進,保持一線,條令規定隊列行進的速度較慢,每分鍾75步。
普魯士軍隊讓每一列中的士兵肩並肩地挨著,各列之間的間距為5英尺。在戰場上,一步一步地行進,反復使用這種技能以形成一個方陣,以抵擋騎兵沖擊。但是,他們希望在戰場上盡量不用這種愚笨的方法,因為當騎兵從後面沖擊時,他們可以讓後面幾列的士兵向後轉,快速地對來自後面的襲擊作出反應。當然,普魯士軍隊的嚴格訓練,的確促使了部隊在戰場上展開成戰斗隊形的方法的改進。由於軍隊士兵成份相同,每個步兵團又都掌握了相同的技能,因此,在向戰場開進途中,普魯士軍隊將步兵編成二路縱隊。每一縱隊就是戰斗中標準的兩條戰斗橫隊中的一列。在行進中,一個營接著一個營。這樣,整個部隊在前進時就已是保持著戰斗隊形,在戰斗前,不需要再重新編成線式戰斗隊形。惟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當他們的行進方向是朝向敵人部署的垂直方向時,各個營如何轉動方向,才能形成營與營並列的、與敵方隊形平行的線式戰斗隊形。
普魯士軍隊的行軍序列與作戰時線式隊形次序一致,每營以各排為單位,一個排緊跟著一個排前進,就像他們在橫隊中一樣,成三列橫隊,每排有24名士兵組成並肩站立,兩側分別為一名軍官和一名士官。這種三列縱深的隊形正面不足20碼,縱深為4碼。每營的8個排一個跟一個行進,但保持一定距離,各排間距離為20碼,這個距離正好是一個排隊形的正面寬度。當營停止前進時,各排作一個90°轉向,這樣,整個營就可以成一線式戰斗隊形了。因為,在行進縱隊中,每排前後距離正好是一個排的正面寬度
這樣,一個營行進縱隊之長約為150碼,變為戰斗隊形時,其正面也為150碼。如果是一支有40個步兵營的軍隊,行軍時就編成兩個平行的由營組成的縱隊,每一個縱隊的長度約為2英里。部隊要轉換為戰斗隊形時,部隊必須停止前進,然後所有的排都轉個90°角。
為了使部隊轉過來後能面對敵人,普魯士軍隊可能以兩列並列縱隊在預定戰場的左側行進,當先頭營到達預定交戰線的左端時,行軍縱隊右轉90°繼續前進,在整個縱隊向與敵人部署平行的方向行進過程中,各排依次右轉90°角,填補預先留出的各排空隙,形成線式戰斗隊形。第二線部署也同樣先右轉行進,在前一線部署的後面幾百碼的距離上,與第一線部署平行行進。當先頭營到達預定交戰線的右端時,所有各營停止前進,所有各排再向左轉90°。這樣,整個部隊就面向敵人展開成了戰斗隊形
只要各排、各營熟練地掌握自己的行進技能,普魯士軍隊就能採取這種行軍方式,使軍隊在戰場上形成像指揮官預先計劃的戰斗隊形。迅速、准確地實施此種行進方式,普魯士就能快速地進行部署,出人預料地、或在敵人還沒准備好之前出現在敵人前面。當然,如果軍隊能夠在與敵人線式戰斗隊形平行方向行進,那麼部隊展開的速度會更快。因為,指揮官如果能夠很好地運用這種方法,當行進縱隊行進到敵人前面時,所有各排只需轉90°就行了。也就是說,部隊不需要專門進行部署,部隊只要停止前進,各排迅速轉90°角就行了。因此,如果普魯士的指揮官能夠設計出這種與敵人線式隊形平行的行進縱隊,那麼,訓練有素的普魯士軍隊就更容易實現在敵人准備好之前、或者預料之外展開成戰斗隊形。
軍隊構成所引起的傷亡變化
盡管由於近距離內的快速齊射對人員的殺傷力大大提高,但是,腓特烈大帝及其對手的軍隊在交戰中,雙方人員的傷亡比人們預想的要小。兩個世紀以來,戰爭中的人員傷亡在不斷減少。在三十年戰爭中,得勝一方的人員傷亡占其總兵力的12.5%,戰敗一方則為37.4%。這個數據與發生在100年以前戰爭中的人員傷亡比例不同,但是,我們不能以此得出什麼結論,因為,這一數據缺乏可比性。
然而,如果對1649-1701年間發生的戰爭傷亡數據進行比較,就會看出一個明顯變化。得勝一方的傷亡比例沒有多大變化,仍然是12.6%;而戰敗一方的傷亡比例則減少為27.6%。雖然這個時期線式戰術得到了廣泛運用,以及在這個時期的後期,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刺刀,但這些都不是使傷亡比例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部隊的嚴格訓練、編制固定的常備軍隊的出現是主要的原因。因為訓練有素、編制固定的常備軍隊,肯定要比三十年戰爭中缺乏訓練的僱傭軍隊,更能經得住戰敗的考驗。
1702-1763年,部隊廣泛裝備卡座式刺刀。這個時期,戰爭中得勝一方的傷亡比例還是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為12.5%;戰敗一方傷亡比例略有下降,為21.9%。由裝備帶刺刀滑膛槍手組成的步兵,成份單一,是一種優於騎兵的兵種。戰斗中失利後,其受到的損失會比以前的長矛兵和不帶刺刀的滑膛槍兵要小。武器裝備的變化,似乎是這個時期戰敗一方傷亡率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這個時期的軍隊在作戰中,不再成集團式集中部署,而是以橫隊方式展開,這或許也是導致傷亡比例下降的一個原因。因為,獲勝的一方,要想發現倉皇敗退的敵人,必須進行較大范圍的搜索,而且所發現的、可以對之攻擊的敵人往往規模很小。 [ 註:加斯東·博達爾,《克列格列克西肯的軍事歷史(1618-1905年)》(維恩和萊比錫,1908年)。 ]
由訓練有素、裝備帶刺刀滑膛槍步兵組成的常備軍隊,導致了在會戰中戰敗一方傷亡比例明顯減小。這個比例的減小,使得會戰對雙方軍隊的戰術影響在變小,這應該會使軍隊會戰的次數增多。道恩元帥對雇傭兵制度以來指揮官們對會戰的態度,發表了簡明的看法:「我認為,如果在一次會戰取勝後所獲得的優勢,要比被打敗後所遭受的損失,或者組織撤退所存在的危害要大的多的話,那麼你就應該決定會戰。」如果道恩元帥再考慮上對交戰取勝可能性的估計,那他將會有更堅定實施會戰的決心。 [ 註:克里斯托弗·達菲,《1740-1780年間奧地利帝國的武裝力量》(紐約,1977年版)第144頁。 ]
如果戰敗一方的傷亡損失下降的話,那麼一個指揮官將更願意冒險實施會戰。即使對於獲勝的一方,雖然不會再像以前會戰中那樣取得巨大的戰術勝利,那他也應該更願意實施會戰。因為,就像大多數的賭徒在賭博時一樣,在賠率相同的情況下,寧願多次下小的賭注,而不會一次性下大的賭注。
與三十年戰爭中的指揮官們相比,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期間,不像馬爾伯勒那樣很少作戰,他積極作戰,也承受了一些失敗。但是,正是通過積極、主動的頻繁會戰,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打破了敵人的後勤封鎖戰略,保住了重要的後勤供應基地,獲得了重大的戰略利益。
⑶ 在拿破崙時代陸軍主要戰法有哪些
步兵線列步兵(Line Infantry):最通常見到的普通步兵。排成兩到四排的行進與射擊的士兵主要裝備滑膛燧發火槍與套筒式刺刀。因為當時火器的不準確性以及裝填困難使得集群使用以及在更近距離上開槍顯得尤為重要,故訓練時注重忍耐性與隊形,提倡在敵方射擊後裝填時貼近敵人開槍再以刺刀沖鋒。 又因為往往隊形的破壞造成火力持續性缺乏,線列步兵的訓練及其注重保持隊列與不同隊形的變化,而這種訓練也是同學們軍訓時怨聲載道的踏正步排隊列的由來。 作為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線列步兵給其他兵種建立支撐,掩護與作戰術機動的平台。
線列步兵線列步兵主要隊形簡介:橫隊(Line)橫向長,而縱深成三到四排的陣型。為作戰時最常見隊形,可以成排射擊(fire by rank),第一排射擊完後裝填時第二排第三排得以射擊以保持火力持續性。在此基礎又有「fire and advance」戰術,呈鬆散的線列步兵在前排射擊完畢後後排士兵將前進一定距離再行射擊,如此交替,在火力不斷的情況下橫隊可以不斷向前推進。橫隊的缺陷也很明顯,首先是在行進過程難以保持隊形,往往軍官不得不停下隊形重新整隊,十分耗費時間。在跑動沖鋒中更是不可能保持隊形。並且橫隊也很難通過復雜或狹窄地形。典型戰例:克里米亞戰爭中被排成一排至兩排毫無縱深的英國的蘇格蘭衛兵。因英軍身著紅衣(Redcoats),遠看如一條紅線故得名「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縱隊(Column)橫向較短縱向較長的對形。縱隊因為容易保持,在行軍與突擊力上均顯著優於橫隊。偏向刺刀突擊作戰的俄軍尤其偏愛縱隊。但是縱隊也有其缺陷,首先因為橫向士兵較少,而只有前幾排的士兵得以射擊,故火力不足。其次縱隊在遭到炮火襲擊時遭受傷亡極大。設想一顆加農炮發射的實心彈擊中橫隊,能擊倒縱深士兵不過三到四人,而穿過縱隊時因為縱向士兵多炮彈將擊中的士兵數量將大大大於橫隊。典型戰例:奧斯特里茨「三皇會戰」中的沙俄軍隊便排成縱隊向法軍進攻。而滑鐵盧戰役時沖擊英軍陣地的法軍也採取了縱隊陣型。特別介紹 方陣(Square)將士兵朝四面部署為一個閉合的空心方形的陣型。樂隊與預備隊置於中央。方陣可以成編制地形成,例如在金字塔戰役中的法軍便成師形成方陣,並在陣中配屬了炮兵。方陣的作戰對象為騎兵。騎兵因為其無與倫比的機動性經常迂迴步兵側翼甚至背後進攻,而對此迂迴步兵往往不能作出及時調整陣型而被騎兵沖亂了隊形喪失戰斗能力。方陣恰恰彌補了步兵側後薄弱的特點,無論騎兵從何處沖鋒方陣都可以作出及時防禦,而林立的刺刀也使騎兵的馬出於動物本能不敢向前。在面對步兵特別是橫隊時方陣無效也無意義,並且因隊形密集懼怕遠程火力(如來復槍兵或者火炮)的攻擊。典型戰例:金字塔戰役中重創馬穆魯克騎兵的法軍大方陣及在滑鐵盧戰役中頂住拿破崙胸甲騎兵沖擊的英軍方陣。
方陣形成的操典
擲彈兵(Grenadier):選拔時的體格與身高要求都遠高於普通線列步兵的兵種,裝備原始版的手雷與燧發火槍。軍裝優質,並且帽子上有鮮艷的羽毛代表他們的不同。戰術運用與線列步兵相同。但因為精銳往往部署在關鍵部位,同時因為身高與體格過人在肉搏近戰中頗為重要。對敵方士氣打擊也極大,因精銳故經常作為近衛軍(Guard)使用。堪稱高富帥兵種。
擲彈兵輕步兵(Light Infantry):訓練時更注重射擊精確度卻幾乎忽略肉搏的兵種。使用普通滑膛槍,總裝備重量輕,運動速度快作戰靈活,具有足夠的紀律性可以組成線列作戰,也可排成分散陣型進行游擊與側擊。行軍時處於隊首,後退時負責掩護。輕步兵因為大多由老兵組成,故團隊精神(Esprit de Corps)與士氣均高於線列步兵。
輕步兵來福槍兵,或者獵兵(Skirmisher/Rifle):一般從獵人中召集。(也是他們被稱為獵兵的原因)射擊經驗豐富,使用來復槍 野外生存能力及耐力極強。與輕步兵不同的是獵兵只會使用分散陣型作戰。除了和輕步兵一樣要打頭陣打掩護外,主要功能為襲擊敵軍側翼(特別在是英軍中的使用),游擊襲擾,布置陷阱(比如對付騎兵的削尖木桿),襲殺對方指揮官等。但因為缺乏有效的肉搏訓練並且來復槍上無法加裝刺刀,故遇到肉搏或者騎兵幾乎無存活率。(現代戰場精射手Marksman的雛形)
來復槍兵民兵(Militia):平時有少量訓練,戰時召集的部隊,各方面訓練均不到位,裝備不佳,戰場紀律及士氣均不及職業軍人。 當時歐洲國家均有類似部隊,一般作為守備部隊使用,有時也作為不時之需投入正式戰場。而北非馬穆魯克民兵則更加基本是烏合之眾從各酋長處臨時組建的部隊,作戰能力值得懷疑。(可以理解為戰五渣)
埃及民兵主要武器:前裝燧發火槍(Muzzle-loader Flintlock Musket):由槍後方燧發火石的火花點燃外部火葯匣(連接槍管內部的火葯)以擊發,發射圓形子彈。(到美國內戰期間才有錐形子彈的大量運用)比起之前的火繩槍(Matchlock)有快速部署,減輕補給要求(不再需要火繩點燃火葯)的優點。結構又不如轉輪機火槍(Wheelock)復雜方便大量生產。射速平均三發一分鍾,射程最大150米,配有套筒式刺刀。同系列的還有燧發手槍(Flintlock Pistol)與卡賓槍(Flintlock Carbine)結構相同但二者較燧發步槍槍管較短,一般配發軍官與騎兵使用。
來復槍(Rifle):與大多數人的印象不同,來復槍的歷史和滑膛槍差不多,但是因為當時沒有標准化生產,而手工生產來福線非常困難,所以來復槍並不普及。只有獵人才會使用。並且為了保證氣密性,來復槍的子彈一般比槍口徑要略大,所以裝填困難,需要射手用小錘子與推桿把子彈一點點敲進槍管,造成裝填時間往往兩倍於普通步槍。但是因為來復線造成的子彈迴旋帶來滑膛槍無法比擬的精確度與射程,使用得當時可在戰場上起決定性作用。比如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軍專門有裝備光學設備(說白了就是原始版的狙擊鏡)的來復槍手專門狙殺大陸軍軍官,連華盛頓都險遭其手。最後因為在射手開槍前華盛頓轉身背對槍手,而那位槍手認為背後開槍乃不道德行為故作罷。不然恐怕歷史就要讓小小來復槍改寫了。
來復線手雷(Grenade):原始版的手雷,需要擲彈兵點燃後扔入敵陣,破片較少,但就當時來說是殺傷力較強並且震撼地方士氣的武器。並且手雷可以成片破壞敵方陣列,造成對方火力空缺讓己方突擊部隊有機可乘。
拿破崙時期的手雷拿破崙時期步兵還有運用原始地雷,手炮(擲彈筒)的紀錄,但因為並不普及,暫且不表。另外當時野戰工事也獲得了長足發展,步兵已經可以很好的挖掘戰壕布置拒馬等。刺刀(Bayonet)最初火槍兵並沒有配備刺刀,近戰時使用槍托與佩劍作戰。而對付騎兵時必須要有同時行進的長槍兵(Pikeman)方陣掩護,否則將束手無策。於是就出現了西班牙方陣(Tercio ),以長槍與火槍兵以一定比例形成方陣作戰。直到刺刀的發明,使火槍兵在面對騎兵時也有了自衛能力,於是漸漸地長槍兵退出了戰場。刺刀最初的發明眾說紛紜,有說是由獵人在打獵時裝在槍口用於近身防衛槍刺演變而來,又有說是從一次戰斗中一名火槍兵撿起斷掉的長矛插入槍管獲得的靈感。最初的刺刀(Plug Bayonet)如一把匕首,作戰時插入槍口內,把火槍變成長矛作戰。缺點是插入後很難拿出,又堵塞了槍口導致無法射擊。而後發明了套筒式刺刀(Ring Bayonet)解決了無法射擊的問題,但作戰時容易掉落遺失。最後被插座式刺刀(Socket Bayonet)取代。現代步槍基本都留有刺刀座或者導軌來裝備刺刀,(比如奧地利的AUG步槍的設計者曾認為現代步槍不再需要刺刀,但經實戰測試後來還是加裝了刺刀座)而刺刀的用途也不單限於作戰,可作為生存刀使用。
刺刀騎兵輕騎兵/驃騎兵 (Light Calvary/Hussar)作為一種輕裝騎兵其機動性無與倫比,使用彎馬刀或者長矛。但輕裝輕甲的輕騎兵在沖擊列陣好的步兵時效果甚微。故輕騎兵一般用作軍團間通訊,滲透,襲擊補給線及敵方傳令兵等。連拿破崙本人曾險些被俄國哥薩克騎兵(Cossack)捕獲。
輕騎兵
17世紀波蘭有翼驃騎兵重騎兵/胸甲騎兵(Heavy Cavalry/Cuirassier)顧名思義為重裝騎兵,騎高頭大馬,著重甲,人員挑選也極為嚴格,高大強壯者才得以入選。重騎兵沖擊時的沖擊力與氣勢對敵方陣型與士氣均有很大影響。當時作用相比現世的坦克。用長直馬刀,一般呈菱形或者三角陣型對敵方沖擊以達到最大效果。胸甲騎兵則是重騎兵的極致,法國胸甲騎兵只騎諾曼底地區的大型馬,胸著銅甲使火槍彈對其幾乎毫無效果,連皮靴都是加厚的。步兵對其除結方陣自保與希望炮彈直接命中胸甲騎兵外幾乎毫無辦法。但顯然的缺點是胸甲騎兵離開馬後身上的重量將使其寸步難行。
胸甲騎兵龍騎兵(Dragoon)一種接受步兵與騎兵訓練的騎兵。裝備馬刀與卡賓槍(剪短版的火槍),騎馬時作為騎兵使用,並且可以根據戰場需要到指定位置下馬作為線列步兵使用,配合騎兵炮使得部署火力非常便捷與靈活。拿破崙本人非常熱衷於使用龍騎兵,甚至有集合使用一整個龍騎兵軍的紀錄。也有直接在馬上射擊的火槍騎兵以及騎馬擲彈兵等變體。其名字聽上去雖然聽上去如神話中騎龍作戰的「龍騎兵」一般,但其實龍騎兵的得名是因為最初法國組建的此類部隊徽標上的龍形圖案故得名。
下馬作戰的龍騎兵特別介紹:馬穆魯克(Mameluke):意為「奴隸」,最初由阿拉伯帝國時期抓住或購買的高加索人俘虜組成的騎兵部隊,使用彎刀與盾牌。拿破崙時期的馬穆魯克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埃及的統治階級貝伊及其所率領部隊統稱,以騎兵為主,並不一定是奴隸兵。在火器普及之前的馬穆魯克是一隻足以改變戰場形勢的兵種。但隨著火器已普及的拿破崙時期其密集陣型反而使馬穆魯克自身深受其害。
馬穆魯克騎兵炮兵拿破崙時期的炮兵均使用滑膛前裝火炮,因氣密性差以及炮彈發射時帶出未燃燒火葯等問題(同樣問題也發生在前裝火槍上)射程均在500-1000米內。裝填過程繁瑣,且在發射一定數量炮彈後要清膛,清理未燃盡的紙質彈葯包殘留等。榴彈炮(Howitzer),炮管較短,射角高,彈道彎曲的火炮。因為其特殊的彈道所以受地形影響較小,對掩體或者城牆後的敵人員都可以造成殺傷。一般發射榴散彈或者燃燒彈。有時有熱氣球升空以觀察炮彈落點,是原始的炮兵觀測員。現代榴彈炮射程往往能達到50公里甚至更遠,在有觀測員(常為偵察兵或者狙擊手)情況下,可把誤差控制在數米之內,作遠程支援武器使用。
榴彈炮加農炮(Cannon):原指各種身管火炮,後來只用於直射火炮。炮管較長,彈道平直,膛口初速高。發射實心炮彈,葡萄彈或者破片炮彈(Canister Shot),用於對敵方直瞄射擊。口徑用炮彈重量區分(六磅,八磅,十二磅等)在野戰工事流行以後對掩體後的敵方人員作用不大,但對暴露在外與密集沖鋒的步兵與騎兵效果非常好,為己方步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援。其作用如此顯著使得法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加農炮上銘文Ultima Ratio Regum (kings' final argument)
加農炮迫擊炮(Mortar)最初迫擊炮發展於臼炮,口徑大,炮管極短,初速低,有弧形彈道。因其重量巨大故難以在野外機動,所以拿破崙時期通常作為攻城炮或者防守武器使用。後來有縮小型迫擊炮出現也作為步兵支援武器。發射炮彈與榴彈炮種類相同。
迫擊炮騎兵炮(Horse Artillery)與一般的炮兵不同,騎兵炮口徑偏小(6磅),有多匹馬匹牽拉,保證了其機動性。騎兵炮炮手也挑選於能熟練部署火炮的老兵部隊,保證其在最短時間內能部署於恰當位置發揮火力。拿破崙在戰爭後期馬匹不足的情況下不惜讓騎兵部隊步行作戰讓出馬匹來保證騎兵炮的馬匹供應,可見其地位。
騎兵炮海軍炮(Carronade)因為海軍炮不需要像陸軍火炮一樣機動,故海軍炮有自己獨特的炮架,並用粗麻繩固定以防其在顛簸時移動。海軍炮身管一般較加農炮較短,方便水手重裝填。發射炮彈與加農炮相同,另外也發射海軍獨特的鎖鏈炮彈。
海軍炮及底座火箭(Rocket)英軍最初使用這種用帶尾翼的尖頭長管形的武器。火箭不需要炮筒發射,只需要有發射架便可發射。在火箭的長管中帶有火葯或者燃燒葯,射程極遠並且以集群使用。對對方士氣打擊極大。現代火箭炮便基於此種武器。
火箭帕克炮(Puckle gun)嚴格意義上來說因其口徑小應當算在槍之列,但因為其整體偏大,且使用炮座用馬牽拉故在此歸於炮兵中。帕克炮是一種連發武器的嘗試,其後方有一圓盤(與左輪手槍類似結構)放制預先裝填好的彈葯。發射時搖動搖柄逐個擊發使其擁有「機槍」般的火力。而重新裝填時只需更換圓盤即可。類似的結構也被美國內戰時期加特林機槍(Gatling gun)使用。但二者與現代機槍均有本質區別,帕克炮與加特林機槍嚴格意義上只能一起裝填並一起手動發射的多個普通火槍而已。而第一把現代機槍馬克沁機槍(Maxim gun)則利用的是子彈底火燃燒造成膨脹的氣體壓縮復進簧來達到連發效果。
Puckle gun
Gatling gun炮彈介紹實心彈(Cannonball)顧名思義實心的金屬炮彈,呈球狀,為拿破崙時期最通用炮彈。主要對付建築與密集人員。
加農炮彈葡萄彈(Grape Shot):裝填時裝入數量較多的實心小顆粒炮彈,射程很近但散射面極大。(效果如現代散彈槍)是拿破崙擔任炮兵司令在巴黎平叛時向大群暴民射擊時發明。後用於野戰,近距離對密集陣型非常有效。海陸炮兵均有使用,威力足夠射穿船側木板。
葡萄彈,裝填時整包放入炮膛中榴散彈(Case shot):榴彈炮發射的爆炸性彈葯(與當時大量使用的實心彈對比)主要對付敵方有生力量。前期需要炮手估算距離以設置相應的引信,後期觸發式炮彈發明後大大增加其殺傷效率。
榴散彈燃燒彈/石灰彈(Carcass shot/Quicklime shot)在炮彈內部裝有燃燒物的炮彈,爆炸後散射面大持續時間較長,主要對付人員。石灰彈則是利用生石灰遇水反應劇烈升溫的原理大面積殺傷致盲敵方人員,現已禁用。
爆炸的石灰彈鎖鏈彈(Chain shot)海軍獨有的炮彈,由兩顆實心炮彈與中央連接的鏈條組成,主要目標為敵方艦船的桅桿,使其喪失機動性。(拿破崙時期海戰作戰目標基本以貼近登船以俘獲敵船為主,那麼打擊敵艦機動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鎖鏈彈總結拿破崙時期的兵種以及非常多種多變,所以要求指揮官學會如何合理使用各兵種與武器作戰,由此發展除了紛繁多變的戰術。但隨著武器的發展(後裝來復槍及阿姆斯特朗炮等)的發明,拿破崙時期時使用的戰術(如縱隊沖鋒)便失去了其效益,反而增加了傷亡,而美國內戰就是鮮明的例子。當然戰爭,特別是全面戰爭,不是單單軍隊個體的行為。沒有科學帶來的強大工商業基礎,沒有法國大革命中催生的民族主義,是不可能召集並裝備一個統一,團結的軍隊的。
⑷ 關於從古至今的戰術演變及使用
戰術~~可以說是硬拼不行的時候的一種戰場求勝策略,最早的是疑兵之計,如孔明的空城計,後來在作戰手段豐富的情況下,兵力和兵種的部署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年蒙恬靠著手裡30萬步兵打敗了冒頓單於的匈奴騎兵,其中重要的就是槍兵陣、戰車陣和連弩(不是諸葛連弩那種模式,而是三發或是五發連射)。後來,戰場機動手段的豐富之後,類似於德國閃電戰的非線性戰術就登上了歷史舞台。比較典型的是非接觸作戰和接觸式作戰,非對稱作戰,和對稱作戰非線式作戰和線式作戰非接觸作戰的典型就是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用占絕對優勢的空軍將伊軍的陸軍釘死在其所在的陣地上。而接觸作戰的經典戰例就是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中的漣水之戰,解放軍的裝備不如國軍的美械師,就將敵人放到近處再進行攻擊,湯姆森沖鋒槍這類武器的威力在50米之內就和解放軍的舊式武器沒差距了。而非對稱作戰,舉個例子就像輕步兵遇到大隊的鐵騎兵,結果幾乎是必敗。對稱作戰是雙方往往都不會採用的戰術,這種戰斗,作戰部隊的單兵戰鬥力,部隊協同能力,後勤保障和戰斗意志就成為了決定性因素。而非線式作戰的典型就像德軍的閃擊戰和鉗形戰術,往往能找到敵軍薄弱之處,一擊致命。線式作戰在現代可以作為非線式作戰的重要補充,佯攻,吸引敵人兵力都少不了線式作戰。
⑸ 線列步兵的廢除
拿破崙戰爭後,線列步兵仍然是主力部隊,而輕步兵則提供火力支援、掩護行進中的部隊。俄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在19世紀晚期仍使用線式戰術,例如克里米亞戰爭、普法戰爭。
在新武器發明後,線列步兵學說開始衰落。米林彈(Minie Ball)允許步兵射得更准、更遠。緊密陣型中的士兵成為了顯著的目標,南北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場戰爭後,後膛裝填步槍被採用,使得步兵的射程大大提高,射擊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19世紀60年代,大多數德意志國家與俄國都將自己的線列步兵與來復槍兵結合在一起,使用來復槍與散兵戰術。在普法戰爭後,德國、法國也效法前者。然而,英國保留了「線列步兵」的名字,即使他們在1853年開始使用來復槍,在1867年開始使用後膛裝填步槍,在布爾戰爭時由緊密線列改用鬆散陣型。
來復槍不斷提升的射速與在1883年發明的馬克沁機槍使得步兵在接近敵軍前就會承受巨大的傷亡。騎兵也因為步兵武器的改進而衰落。在20世紀初,步兵開始慢慢接受以輕步兵散兵陣型作戰,但是,仍然以線列步兵戰術訓練。
⑹ 線式戰術的介紹
線式戰術,是指17、18世紀歐洲一些國家軍隊的作戰方法。一般是將軍隊沿正面平均配置,展開成二至三線。各線相距50至200步,每線又分為3至6列,步兵居中,騎兵位於兩翼,火炮視情況配置在隊列的兩翼或各線之間。步兵在炮火支援下以緩慢的步伐(每分鍾75步)整齊前進。線式戰術提高了射擊武器的效果和步兵火力的作用。但此種戰斗隊形呆板,轉動不靈活,只能適應開闊地形,不便機動。19世紀初,線式戰術逐漸被縱隊形與疏開隊形相結合的戰術代替。
⑺ 線式戰術的巨大影響
【刺刀的出現對線式戰術發展的】
刺刀、燧發槍的出現與戰術的進一步變革
18世紀初,技術的革新極大地促進了戰術發展。輕步兵開始排成線式戰斗隊形,依賴其火力進行作戰,從而成為步兵中實施進攻和防禦的主要力量。自從戰爭中四種基本武器系統形成以來,武器自身的任何改進都對戰術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人們成功地將滑膛槍作些改進,以成為一桿短的長矛,這對陸地作戰的戰術發展產生極大影響。滑膛槍的第一步改進,是在槍管上加裝一把1英尺長的短刀。早在17世紀中葉,這種被稱為刺刀的短刀,最先在法國軍隊中出現,而後在其他國家軍隊中也相繼出現。一位當時的學者曾將這種短刀描述為,這是「一種沒有任何護手盤的寬刃短劍,只是將其一端簡單地加工成圓錐形,以便插入滑膛槍槍口固定。這樣,滑膛槍就可以取代長矛以對付騎兵的攻擊。在裝上刺刀前,士兵們首先可發揮滑膛槍射擊的優長」,而裝上刺刀後,滑膛槍手又都變成了長矛兵。 [ 註:戴維德·錢德勒,《馬爾伯勒時期的戰爭藝術》(紐約,1976年版)第82頁。 ]
即使滑膛槍裝上刺刀後,其總長度也只不過6-7英尺。可見,滑膛槍這一武器系統的不足不在於長矛的長短問題。事實上,在與騎兵的對抗中,步兵是把裝有刺刀的滑膛槍當作類似於短矛和利劍那樣的刺殺武器使用的,而不是像密集方陣中的長矛兵那樣使用長矛的。但是,對付手持長槍的騎兵,帶刺刀的滑膛槍就不那麼有效了,因為,這時需要的是防禦者用長矛構成的一道帶刺的防護屏障。但對於只裝備馬刀而不是長槍的騎兵,只要所有步兵都裝備上長矛型武器,哪怕性能不如長矛也行,騎兵就難以突破這種可以取代傳統重步兵的步兵陣形。但是,對於滑膛槍兵來說,如果放棄成排齊射的優勢,就容易受到騎兵的攻擊,因為,他們往往還來不及裝上刺刀,敵騎兵就已經到了。
直到17世紀90年代,卡座式刺刀替代了插入式短刀,長矛兵才徹底退出了戰爭舞台。卡座式刺刀是將刺刀的刀身插入固定在滑膛槍槍頭一側的金屬套筒上,這樣,滑膛槍就可以帶刺刀射擊了。這樣,裝備這種武器的步兵就可以同時擔負以往由重步兵和輕步兵分別擔負的任務。到1700年,當步兵中已普遍裝備了卡座式刺刀後,騎兵就不可能從正面再對步兵隊形實施有效的攻擊了。如果騎兵仍想從正面接近步兵,它將首先遭到來自滑膛槍隊形的排槍齊射,之後,還將遇到像長矛兵隊形一樣的有力抵抗。
手槍在與馬刀結合使用後,使得騎兵成為同時具有了重騎兵和輕騎兵雙重功效的武器系統。騎兵武器的這一發展,增強了騎兵對步兵的攻擊能力,而成為在開闊地帶最厲害的武器系統,除非輕步兵和重步兵能密切配合作戰,可以對騎兵造成一定威脅。但是,步兵裝備上卡座式刺刀以後,情況就倒過來了。由於騎兵手槍不敵滑膛槍,馬刀更不能有效地對抗由刺刀構成的屏障,所以,裝備馬刀和手槍的騎兵,就很難對裝備帶刺刀滑膛槍的步兵形成有效攻擊。
從下面的這段訓詞中可以看出,訓練有素、組織嚴密的帶刺刀滑膛槍步兵此時已經優於騎兵。1730年,一名西班牙將軍在給他的步兵訓話時講到:為了檢驗步兵的抗擊能力,指揮官「應該騎上一匹健壯的戰馬」,用「戰馬去撞擊站在地上、手裡只握有一根棍子的士兵;士兵們則用棍子去戳戰馬的眼睛或擊其頭部,最終使戰馬因害怕而拒絕前進」。此時,指揮官抓住機會地向士兵們說明:「既然一匹強健的戰馬都不能撞倒手裡只握有一根棍子的步兵,那麼,在吼聲震天的戰場上,面對裝備有帶刺刀滑膛槍的步兵營,騎兵則更不可能取勝——戰馬更容易受到驚嚇。」 [ 註:戴維德·錢德勒,《馬爾伯勒時期的戰爭藝術》(紐約,1976年版)第104頁。 ]
但是,騎兵具有快速機動能力,並且不必進行長時間的部署和准備就能迅速投入戰斗,因此,騎兵仍然擁有明確的進攻作戰優勢。再加上線式步兵隊形的翼側和後方完全暴露,也便於騎兵充分發揮它的這些進攻作戰優勢。由於3列縱深的步兵線式隊形就可以抵擋住騎兵的突擊,因此,步兵就形成一種每邊由3列步兵線式隊形組成的空心正方形全方位防禦陣形。可是,形成這種全方位防禦隊形需要一定時間,而且,騎兵的攻擊速度又很快,在煙塵滾滾的戰場上,騎兵的出現往往很突然,因此,步兵總是來不及組成這種能夠有效對付騎兵攻擊的全方位防禦隊形。然而,不管怎麼說,刺刀的出現還是大大動搖了騎兵在戰場上的統治地位。在整個18世紀,騎兵在西歐各國軍隊中所佔的比例也在逐漸下降。
刺刀的出現,使得軍隊成份趨於同一,從而,也使戰術家們的任務變得更加簡單。在古代,由於軍隊包括輕、重步兵和輕、重騎兵四種作戰力量組成,因此,戰術家們不得不考慮如何將這些不同的作戰力量有效組合起來,尋求以占優勢的武器系統去對付不佔優勢的武器系統。比如,拜占庭軍隊之所以多次戰勝對手,就是因為他們能根據不同的對手,靈活使用不同的作戰力量。在塔吉納會戰中,他們使用重型步兵和下馬騎兵改裝成的步兵攻擊哥特軍隊的重型騎兵;在卡西里努姆會戰中,他們則使用輕步兵來對付法蘭克軍隊的重型步兵。十字軍的戰術也是在使用強大的武器系統去對付處於弱勢的武器系統。
由於西歐各國從未重視過使用輕型騎兵,所以,裝備馬刀和手槍的輕騎兵的出現,也並沒有使他們的戰術問題簡單化。他們仍然保留著騎兵和輕、重兩種步兵,兩種步兵如果沒有密切配合,就極易遭受騎兵的攻擊。然而,刺刀的出現,不僅使軍隊中只剩下了步兵和騎兵,而且步兵也已代替騎兵占據了主要地位。如果,用D表示抵禦攻擊的力量,那麼,清楚地反映了這兩種武器系統間的相互關系。與早期戰爭中的4種作戰力量相比,戰術經歷了一種革命性的變化。
戰術家們不再像以往的戰爭中那樣,面臨著如何去抵擋更先進武器系統的攻擊問題,也沒有機會利用一種先進武器系統的優勢去對付另一種武器系統。戰術家應考慮的是如何利用騎兵突擊效果攻擊隊形散亂的步兵,或者去攻擊成線式戰斗隊形的步兵的翼側和後方。這對於聰明的指揮官來說,失去了一些發揮自己創造能力的機會,而對於平庸的指揮官來說,則少一些造成重大失誤的機會。由於軍隊成份的趨於同一,會戰不再具有較大的決定性,戰敗方的人員傷亡也大大減少了。
滑膛槍的重大改進也增大了其火力威力,從而使步兵更依賴火力的殺傷力。經過大約半個多世紀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到17世紀90年代,部隊開始大量裝備燧發槍。這種槍是靠燧石撞擊鋼片發出火花而點著火葯池中的火葯的。燧石夾在彈簧擊錘上,扣動扳機時,彈簧突然松開擊錘,撞擊火葯池上的金屬蓋片,撞擊的同時打開火葯池上的蓋片,並產生火花,點燃火葯池中的引火葯,從而將彈丸射出.顯然,燧發槍的機械原理比火繩槍要可靠得多,最初,燧發槍的點火有效率為2/3,而火繩槍的有效率僅為50%。後來,隨著技術進一步改進,滑膛槍的點火有效率提高到了85%。
一種內裝火葯和彈丸的長橢圓形紙殼彈筒的問世,極大地提高了燧發槍的射擊速度。對於舊式的火繩槍來說,槍手首先要用一個牛角製成的葯筒,將火葯池裝滿引火葯;然後,將一個小木管內的火葯裝入槍管;再從隨身攜帶的彈葯袋裡取出一粒彈丸,從帽子里取出一片布包上彈丸,一同裝入槍管內;用送彈棍將彈丸和布條捅緊;最後,取出燃著的火繩,拴在槍機上,以備最後點火射擊。而對於燧發槍來說,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首先,槍手用牙咬掉紙殼彈筒的尾蓋,用嘴含住彈丸;然後,將彈筒內的火葯倒入火葯池中一部分,剩下的火葯則裝入槍管內;將用嘴含著的彈丸和彈筒的紙殼一起,裝入槍管內;用送彈棍將彈丸和紙殼往下捅到火葯處,這就可以准備射擊了。火繩槍每分鍾只能射擊一次,而使用紙殼彈筒的燧發槍每分鍾可以射擊2-3次,甚至更多。
滑膛槍的另一個改進,是槍管採用硬度更強的金屬,以使其能承受更大的火葯裝填量,從而大大提高彈丸的初速。改裝後的滑膛槍可以使1盎司重的彈丸在槍口的初速達到每秒1000英尺。軍隊裝備的滑膛槍,盡管槍管既短又輕,口徑也不超過0.75英寸,但是,這些滑膛槍在射程和殺傷力方面,卻一點也不比槍管下側裝有一叉狀的笨重支架的老式西班牙滑膛槍遜色。新滑膛槍的射速是老式滑膛槍的3倍,槍機的擊發成功率也大有提高。
燧發槍的裝彈程序簡單了,同時,在裝填過程中,槍手不需要專門注意防備點著的火繩所造成的意外事故,因此,燧發槍帶來了步兵戰斗隊形的重大變化。火繩槍步兵,人與人之間的間隔至少要1碼,以便裝填彈葯,燧發槍步兵卻可以肩並肩挨著一起進行裝填,每個人只要有22英寸的空間就足夠了。這就是說,在每一列隊形中,裝備燧發槍步兵的人數要比裝備火繩槍步兵的人數多一倍多。這種更密集的步兵戰斗隊形,不但大大增加了每碼正面的火器密度,而且也使抵抗騎兵攻擊的刺刀屏障更密集。由於燧發槍裝彈速度快,步兵的戰斗隊形縱深可從以前的6列橫隊變為3列橫隊,同時還能保持1/3的人裝填好彈葯准備射擊,因此,指揮官就可以在正面寬度不變的情況下,將步兵組成一個更加密集的戰斗隊形。
盡管燧發槍的出現,要求戰術隊形做出相應的變革,但在實際過程中,這一變革過程卻是很緩慢的。直到18世紀中期,許多國家的軍隊在作戰時還沒有採用適應燧發槍射擊特點的3列橫隊隊形,而仍然採用4列橫隊隊形。18世紀中期以後,各國軍隊才逐漸接受了這種可以同時射擊的3列橫隊隊形。射擊時,第一列跪著,第二列彎腰半蹲著,第三列則完全站著。還有一種同時的射擊的方法是,第一列仍跪著,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動一下,從第二列士兵的間隙進行射擊。然而,採用第一種同時射擊的方法,第二列士兵的鎖骨很容易被擊傷,而採用第二種方法,第三列士兵射擊時又很容易傷著第二列士兵的手和胳膊,因此,三列士兵同時射擊很難完全令人滿意。最終,各國軍隊放棄了這種3列橫隊同時射擊的做法,當然,直到19世紀,這種做法才正式被取消。
由於此時的槍管是滑膛的,所以精度很差。再加上槍管內的黑火葯燃燒後很容易弄臟槍管,為了避免在戰斗中擦洗槍管,彈丸不得不做得小一些,其直徑一般比槍管直徑小1/20英寸還要多,因此裝填得很松。這樣做雖然影響了彈丸的初速和射擊的精度,但卻有利於裝填火葯,也不必擦洗槍管。也正是由於以上原因,各國軍隊都沒有使用有膛線的來復槍。因為,為了使彈丸在膛線作用下旋轉射出,彈丸必須緊緊與槍管貼在一起被送入槍管底部。少數來復槍手甚至帶上木槌,敲打送彈棍才能將彈丸送到槍管底部。
由於所有步兵都使用滑膛槍,射擊就更小心。當士兵們肩並肩站立著射擊時,他們所穿的軍服都必須改換,以免影響射擊。17世紀後期的寬邊帽子和全下擺的大衣,被換上了窄檐或無檐頭盔以及緊身軍服,以便士兵形成密集隊形。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火力威力一直困惑著戰術家們。他們從火繩槍的使用程序中去尋找更好的射擊方法。法國人將火繩槍改換成燧發槍的進度最慢,一直堅持採用較大縱深的隊形,通過增減隊形縱深的列數控制火力密度。當編成5列橫隊隊形時,一般首先是前4列先跪著,第5列站立著射擊;第5列射擊完畢後,第4列再站起射擊,依此類推,一直到5列都射擊完畢。由於只是一列一列地射擊,這樣他們就能夠根據情況合理分配或保留火力。
然而,用這種方法來控制整營的兵力進行射擊,則顯得很困難。為了更有效控制射擊,另外一些軍隊將一個營的兵力分編為18個排進行射擊。他們從整個營隊形的每個部位各抽出一個排編成3個組,每一組都可以獨立指揮射擊。由於每一組的各排來自於整個營正面,因此,在任何時候的射擊火力都來自於整個營正面。同時,整個正面不僅任何時候都有1/3的火力射擊,也都有1/3的火力預備著。讓每排的3列士兵同時射擊,可以使營指揮官較好地指揮控制部隊,同時,也可以利用營下級指揮官控制部隊以更好地行動。另外,以排為單位進行射擊,不僅使士兵裝填彈葯方便了,因為,這樣整個排的所有3列士兵同時在裝填,而且,還保證了在任一時刻,營隊形的任何一部位都有部分士兵在射擊,而另一些士兵則裝填好了彈葯准備射擊。
平時的訓練有助於士兵在戰斗中保持整齊的隊形,但是,整齊劃一的隊列行進,或者其他平時多麼「精彩的隊列動作」,在實際的作戰中實施起來都是困難的。「一塊耕種過的莊稼地或者深翻過的牧場,就足以打亂整齊的隊形。當一些士兵的步子走錯時,為了和其他士兵步子保持一致,就得趕緊調整,而當他們調整步子時,就可能掉到後面。而當他們趕上步伐前進時,其他人則又很快走錯了步子。這樣,整個前進的隊形就變得混亂,以致停下來。」平時的軍事訓練可以使士兵熟練掌握裝彈的技能,提高射擊的速度,但是,當兩排士兵彼此相距100碼開始對射時,本來有指揮的射擊就會變成單個自由射擊,因為,一旦射擊開始後,指揮官就再也不能有效控制他的士兵了。「特別是在持續時間長,戰斗又十分激烈時,當不少士兵被擊斃時,指揮官們就控制不住士兵們的隨意射擊。」另一位當時的學者描述了這樣一次使用滑膛槍的戰斗情景:「各排剛開始射擊時,或許只有二三個士兵沒有參加齊射而獨自射擊。緊接著隊形中就出現一片火海,各排與各列的士兵們混雜在一起,士兵們裝好子彈後就自行立即開火射擊,第一列的士兵也不再跪著射擊了,雖然他們也想那麼去做。此時,上至將軍,下至排長,面對這混亂局面,誰也無能為力。只有等待部隊自行進退了。」 [ 註:克里斯托弗·達菲,《腓特烈大帝的軍隊》(紐約,1974年版)第88-89頁。 ]
指揮官們在平時除了訓練士兵的射擊技能外,還訓練士兵形成用於對付騎兵沖擊的方陣,以及形成線式戰斗隊形。通過訓練,指揮官們使士兵們在硝煙彌漫、人喊馬嘶、血流成河的殘酷戰場上,仍能做到紀律嚴明,熟練地進行射擊、前進,盡可能快速地進行戰術變化。總的看來,盡管這些貴族出身的指揮官們,不重視採用引導的方式,指導士兵們進行訓練,而是更多地採用強制的手段迫使士兵訓練,但是,他們的訓練應該說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⑻ 戰爭故事
卡迭石之戰
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埃及與赫梯
爭奪對敘利亞的統治權
敘利亞卡迭石要塞
爭奪地區霸權
埃及軍隊2萬人,戰車2000輛;赫梯軍隊2萬人,戰車2500輛。
埃及軍隊未能奪取卡迭石要塞,被迫撤軍反埃。在此以後的16年中,兩國戰爭不斷,雙方都未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步兵與戰車協同,要塞守備戰與野戰結合,是這次會戰的主要特點。
商周牧野之戰
前1027年(一說前1057年)
中國商、周諸侯國
兼並統一國家
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部)
統一中國的戰爭
周武王參戰兵力:兵車300乘,甲士45000人,並聯合庸、蜀、羌、徽、盧、彭、濮等方國的部落的軍隊大舉討紂。商紂王參戰軍隊17萬人。
周武王大舉伐紂,由於商紂王統治腐敗,十幾萬大軍和奴隸紛紛起義,倒戈一擊,商軍當天「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紂王自焚而死,殷朝滅亡。周武王乘勝兵分四齣,征伐商朝各地諸侯,包括表示臣服的共652國,結束了商王朝600年的統治,確立了周王對中國的統 治。此戰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一次著名戰 例。
亞述戰爭
前744—前605年
亞述帝國與烏拉爾圖國等20餘國
爭奪地區霸權
敘利亞、巴比倫、埃及、埃蘭、阿拉伯、米底等地區
爭霸與反爭霸的戰爭
亞述帝國先後對20餘國進行征服,被征服的各國聯合打擊亞述帝國。
亞述帝國於前743年戰烏拉爾圖和北敘利亞六國獲勝,俘敵72950人。前739年征服和將服了敘利亞等19國。前691年埃蘭聯合別國進軍亞述,未成功。前652年埃蘭和聯軍與亞述激戰三年而失敗。前612年加勒底和米底聯軍攻佔帝國首都,亞述國王自焚於宮中,亞述帝國滅亡。
希波戰爭
前492年—前449年
希臘與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軍事擴張
希臘、波斯
侵略戰爭
雙方參戰兵力35萬人,戰船1400多艘。
戰爭第一階段(前492—前479年)波斯軍三次遠征希臘,被希臘軍隊擊退。前490年,波斯軍隊5萬人,戰船近400艘,第二次遠征希臘,雙方進行了馬拉松會戰。希臘軍隊以萬余兵力應戰,殲敵6400人,創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之一。前480年波斯軍25萬人,戰船1000艘,第三次遠征希臘。希臘聯軍10萬人,戰船450艘應戰,大敗波斯軍,轉入反攻。戰爭第二階段(前479—449年)希臘轉入進攻,由防禦性的正義戰爭轉變為侵略戰爭,希臘大敗波斯軍。雅典從此成為愛琴海地區的霸主。
秦統一六國的戰爭
前230年—前221年
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諸侯國
為統一中國
齊、楚、燕、韓、趙、魏諸侯國
統一中國的戰爭
秦軍投入作戰的兵力最高時為60萬人。
前230—222年,秦乘燕、趙交戰之機,秦大舉攻趙,將韓、趙國滅亡。前226年乘勝一舉重創燕國;前225年滅亡魏國;前224—223年滅亡楚國;前222—221年滅亡齊國。秦國用十年時間,進行了統一六國的戰爭,獲最獲勝利,結束了500餘年的諸侯割據、各國紛爭的混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一國家。
陳勝、吳廣起義戰爭
前209—前208年
農民起義軍與秦王朝軍隊
為推翻秦王朝的殘酷統治
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陳縣(今河南淮陽)、滎陽(今河南)、武關(今陝西)、咸陽、臨潼等地區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
農民起義軍數十萬人。
起義軍組織鬆散、缺乏作戰經驗,未建立根據地,過早集中主力與秦軍決戰,被秦軍各個擊破而失敗。但是這次農民起義戰爭,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為而後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條件。
項羽、劉邦滅秦戰爭
前208年—前206年
農民起義軍與秦王朝軍隊
為推翻秦王朝的殘酷統治
巨鹿(今河北平鄉)、碭縣(今河南夏邑)、城陽(今山東鄄城東南)、咸陽(今陝西)等地
農民起義戰爭
巨鹿之站,秦軍投入兵力40餘萬;劉邦軍到霸上時發展到十幾萬人。
巨鹿一戰殲秦軍主力20萬人,秦軍主力覆滅,為劉邦西進創造了條件。劉邦進至蘭田,大破秦軍。前206年10月,劉邦抵霸上(今西安東南)迫子嬰投降,劉邦入咸陽,滅亡秦朝。滅秦戰爭的勝利,完成了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使命,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軍推翻封建暴政的先例。但勝利後,劉邦又建立了封建王朝。
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
英國與法國
英爭奪領地;法國為把英軍驅逐出境
法國
侵略與反侵略戰爭
戰爭第一階段英軍入侵,法軍連連敗北,喪失領土,1360年被迫簽定和約,割讓領土給英國。1369年,戰爭第二階段開始,法軍收復大部失地,至1396年締結20年停戰協定。1415年英軍在諾曼底登陸並攻佔巴黎。1420年法被迫簽定喪權辱國的條約。隨後法以游擊戰與正規戰相結合,於1436年收復巴黎,至1453年法取得最後勝利,收復了境內全部失地。
三十年戰爭
1618年—1648年
哈不斯堡王朝同盟(西班牙、奧地利等)和反哈不斯王朝同盟(法國、瑞典、丹麥、荷蘭、德意志等國)
爭奪歐洲的霸權
以德意志為主要戰場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會戰規模一般由雙方兵力3-8萬人進行作戰。此戰是第一次全歐國際性的戰爭。
戰爭經歷四個階段,先後進行20次較大的會戰。以反哈不斯堡集團的勝利結束了這場戰爭。歐洲霸權轉到法國之手。此戰首次運用線式戰術,炮兵成為獨立兵種,並廣泛運用於野戰。
七年戰爭
1756年—1763年
英國、普魯士同盟和少數德意志諸侯國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同盟和瑞典、薩克森、西班牙及多數德意志諸侯國為一方。
爭奪殖民地和地區霸權
戰場遍及歐洲、北美、印度和海上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1758年戰局中,反普同盟軍隊31.6萬人;普方軍隊14.5萬人。1759年反普軍隊35.2萬人,英普同盟軍隊22.2萬 人。
戰爭初期法國取勝,並戰勝了英國艦隊。1758年經過佔領加拿大、路易斯安娜一部分和法屬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2年,俄國退出反普聯盟,將佔領的全部領土歸還普魯士並與普聯盟。此舉使普轉危為安,導致法奧俄同盟瓦 解。各國相繼停戰議和。此戰,英國獲益最大,從此成為海上霸主。
拿破崙戰爭
1792年—1815年
法國為一方;英國、奧地利、俄國、普魯士等國結成的七次反法聯盟為一方。
反法聯盟為鎮壓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為在歐洲建立政治經濟霸權
歐洲大陸為主、波及埃及
爭奪歐洲的霸權的戰爭
反法聯盟軍隊先後計用50萬、70萬人對法作戰;法軍60萬人。
第一次反法聯盟英普等七國聯軍入侵法國失敗;第二次反法聯盟解體;第三次反法聯盟破滅;第四次反法聯盟崩潰;第五次反法聯盟消失;第六次反法聯盟獲勝,拿破崙退位;第七次反法聯盟獲勝,拿破崙再次退位。1812年,拿破崙率60萬大軍入侵俄國,曾攻佔莫斯科,至12月底喪失軍隊50萬,以慘敗告終。拿破崙戰爭,從一連串的勝利走向最後失敗。拿破崙戰爭對於向歐洲擴展革命構想,促進舊封建制度的解體,產生了重大的作用,並為歐洲許多國家建立資本主義體系掃清了道路。
⑼ 腓特烈大帝與線式戰術,什麼是線式戰術
在開戰前,普軍以連為單位的縱隊行進,到達戰場上再立定轉向或行進間轉向,隊列變為射擊時的橫隊。閱兵場上不斷操練的隊列訓練和隊形變化,就是戰場上實際用到的戰術隊形和動作。戰場上任何人沒有命令不得做任何規定外的動作,即便取得勝利的部隊也必須保持隊形,而不能擅自追擊被擊潰的敵軍。否則,隊形散亂的軍隊無法保持火力,很容易陷入危境。1745年腓特烈大帝下令:「如果一名士兵在戰斗中左顧右盼或擅自離開隊形,他身後的軍士就有權用刺刀將其當場擊殺。」這就是腓特烈強調刻板的紀律和不斷操練的原因。腓特烈大帝在1752年寫道:「除非在和平時期對每名士兵在戰時必須做到的事進行嚴格訓練,否則他們只是一些徒有其名而不知如何打仗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