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什麼有關歷史類的好看的書
我平時看的比較多的是關於歷史人物的
給你推薦幾本
《四大古典美女》《唐太宗》《魏徵秘史》《大唐遺恨》《武則天》《史記》,本人比較偏愛唐朝,所以唐朝的人物傳和歷史看的最多,另外,《史記》真的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書,文言文的看著挺深奧的,可以找一本翻譯過的
『貳』 史書分為什麼什麼幾種類型寫的
一、按真實性分類:
正史:以紀傳體、編年體的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史書叫正史。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除少數是個人著述(如司馬遷的《史記》、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
別史:主要指編年體、紀傳體之外,雜記歷代或一代史實的史書,如《東觀漢紀》、《東都事略》、《大金國志》以及《通志》等史書都屬於別史。由此可見,別史實際上是正史類史籍的重要補充部分,猶正史之別支,所以《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別史類敘》中才有「猶大宗之有別支」的說法。由著名學者創作的,有時與雜史難以區分。如《漢晉春秋》。
雜史:只記載一事之始末,一時之見聞或一家之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它不同於紀、傳、表、志等體例齊全的正史,也不同於關系一朝執政的別史。它不受體例限制,博錄所聞,雖雜荒疏淺,卻可彌補官修史書的疏漏與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類別。
野史:有別於官撰正史的民間編寫的史書。
稗史:通常指記載閭巷風俗,民間瑣事及舊聞之類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近代人徐珂的《清稗類鈔》。有時也泛指「野史」。
二、按體例分類。
紀傳體:紀傳體史書創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用「本紀」敘述帝王;用「世家」記敘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用「表」統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書」或「志」記載典章制度;用「列傳」記人物、民族及外國。歷代修正史都以此為典範。又如《漢書》。有個別的正史沒有書或者志,比如《三國志》
編年體:編年體史書按年、月、日順序編寫,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以編年體記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如《左傳》、《資治通鑒》等都屬於這一類。《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紀事本末體: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這種體裁的特點是以歷史事件為綱,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現有九部紀事本末體的古籍。
國別體:國別體史書創始於《國語》。國別體史書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分載多國歷史。如《戰國策》都屬於這一類。
三、按時空分類
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歷史的史書稱為斷代史,創始於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餘都屬斷代史。
四、按學科分類
記載各種專門學科歷史的史書稱專史,如:經濟史、思想史、文學史、史學史等。
『叄』 中國歷史書籍有哪些
強推《上下五千年》、《國史大綱》等
『肆』 歷史類的書籍有那些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述了五千年的烽煙迭變,從史家巨制《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棟的各類野史、筆記、演義,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重視與珍愛,使之無愧於「歷史的民族」的美譽。然正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現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為此,20世紀初,隨著對19世紀苦難的痛定思痛、對舊史學的反省以及新世紀初新史學的落地而生,新式中國通史應運而生。所謂「新式中國通史」,從史書編纂體裁上是相對傳統的舊史學而言的。新式《中國通史》問世之前,司馬遷的紀傳志表體通史、司馬光的編年體通史堪為古代兩大通史經典。至於各種《通鑒紀事本末》、《通鑒綱目》、《綱鑒易知錄》之類的匯輯,皆可作為適應不同需要的通史典籍。而「新式中國通史」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從史書編纂取材記敘內容上而言,傳統通史性史書大多以記敘帝王政治史為主,而「新式中國通史」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早在1900年,章太炎撰寫《中國通史略例》時,已經就新編中國通史的宗旨、體例乃至具體篇目發表了相當系統的看法。章太炎認為修撰中國通史的宗旨,一是為了「知古今進化之軌」,一是為了「振勵士氣」。其所擬議的體例,實際是試圖綜匯中國原有各種史書體例之長,推陳而出新。文內雲:「不必以褒貶人物、臚敘事狀為貴,所重專在典志,則心理、社會、宗教諸學,一切可以熔鑄入之。典志有新理新說,自與《通考》《會要》等書,徒為八面鏈策論者異趣,亦不至如鄭漁仲《通志》蹈專己武斷之弊。然所貴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發明社會政治進化衰微之原理為主,則於典志見之。一方以鼓舞民氣,啟導方來為主,則亦必於紀傳見之。四千年中帝王數百,師相數千,即取其彰彰在入耳目者,已不可更仆數。通史自有體裁,豈容為人人開明履歷,故於君相文儒之屬,悉為作表.其紀傳則但取利害關系有影響於今日社會者,為撰數篇。猶有歷代社會各項要件,苦難貫串,則取械仲紀事本末例為之作紀.全書擬為百卷,志居其半,志(表)紀傳亦居其半,蓋欲分析事類,各詳原理,則不能僅分時代.函胡綜敘,而志為必要矣;欲開浚民智,激揚士氣。則亦不能如漁仲之略於事狀,而紀傳亦為必要矣。」1901年9月,梁啟超在《清議報》上發表《中國史敘論》,從世界史學變革的大背景上展開論題,文首指出,新舊史學特質上的差別,主要是;「前者史家不過記載事實,近世史家必說明其事實之關系,與其原因結果。前者史家不過記述人間一二有權力者興亡隆替之事,雖名為史實,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體之經歷,及其相互之關系。」〔1〕可見《中國史敘論》無疑屬新編中國通史第一篇帶綱領性的宣言書。梁啟超於1918年致陳叔通書中透露了他規制的《中國通史》體例有載記、年表、志略、列傳四類。1920年完成春秋、戰國的《載記》、《年表》各二篇,語盲文學和三代宗教禮學《志》各一篇.1922年在南開講演時還說「蓄志此業,逾二十年」(《中國歷史研究法》)。只可惜章太炎、梁啟超當時皆身系政治,心多旁騖,忙於社會活動,終究未能親自擔綱來實現編著《中國通史》的宏願。
晚清學制改革,各類學堂,學校風起雲涌,課程革新的需要,推動了以教科書形式出現的中國通史編著步入高潮.1896年、1898年李端棻、康有為先後向清政府呈《請推廣學校折》、《請開學校折》。作為「晚清新政」的組成部分,清政府先後有壬寅學堂章程(1902年)、癸卯學堂章程(1904年)之頒.1905年上諭更明令廢止科舉,各類新學堂遂迅速興起,數量呈直線上升之勢.在清廷頒布的《癸卯學堂章程》(陽歷為1904年1月)中即規定小學歷史課程的目標是「俾知中國文化所由來,及本朝列聖德政,以養國民忠愛之本源,尤當先講鄉土歷史,采本境內鄉賢名宦、流寓名人之事跡……以動其希賢慕善之心」;中學的目標是「注意在發明實事之關系,辯文化之由來,使得省悟強弱興亡之故,以振國民之志氣」。〔2〕歷史課程既為所頒新學制必開的課程,因此編寫中國通史教材成了當時急不可待的教學必需。柳詒徵增輯的《歷代史略》就曾因此被清政府列為暫定中學教科書。
雖然整個20世紀,各種中國通史編著本,其中絕大多數或起於教學需要,或被各級學校採用為教科書,但是,20初以來問世的中國新式「歷史教科書」與新式「中國通史 」不能等同視之。否則,20世紀中國出版的所有初中、高中、大學的歷史教材都可稱為「中國通史」,這顯然難以成立。以一般認識而論,可說前者不能充當後者,而後者可以充當前者。正因如此,鮮有嚴謹的學者將夏曾佑的《中國歷史》三冊(即《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1904~1906),呂瑞廷的《新體中國歷史》(1907),章嶔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三冊(1908),潘武的《歷史教科書》(1913),鍾敏龍的《新制本國史教本》三冊(1914),傅運森的《歷史教科書》(1923),顧頡剛、王鍾麟的《本國史》(1923),王鍾麟的《新時代本國史教科書》二冊(1927),周予同的《開明國史教本》(1931)等名家名教材當作「中國通史」論著視之。〔3〕而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四冊(1923年初版),王桐齡的《中國史》三編和第四編上冊,鄧之誠的《中華二千年史》等等中國通史著作,大多作教材或講義之用。〔4〕20世紀初~30年代初冠名為「中國通史」的通史論著以黃現璠、劉鏞合著的《中國通史綱要》上、中、下冊(1934年7月完成)、繆鳳林的《中國通史綱要》三冊(1935年8月完成)〔5〕為序。被日本學術界譽為「中國通史權威」鄧之誠曾為黃現璠、劉鏞合著《中國通史綱要》上冊作序,言:「近代恆重視歷史一科,重其能隨時代思想以前進也……。蓋史學之專研,已成為一世之風尚矣。獨惜中國通史之編纂,尚未為學者所注意,坊間所見之本,非稗販東西洋陳籍,以其見解為見解,即徒事零星掇拾,詳則嫌於支蔓,略則嫌於掛漏,求其詳略得宜,去取適當,足以發揚中國文化,供一世參考,及自修者,殆無有也……世固尊重中國史學,而為史學見端之通史,及獨付闕如,非可惜之甚者耶?黃君現璠劉君鏞專意讀史,以其專研之暇,共成中國通史綱要三冊。雖僅備綱領,而首尾貫串可觀,遍及各個時代之制度沿革社會進化,而因果關系一目瞭然,取材皆注其出處,使讀者可以由是而知中國史之梗概,更可由是而加詳加博,可謂繁簡相馭,條理分明者矣。予喜其有益於教課者之參考,及自修者之探導,故樂為之序,倘因是書行世,而發見通史之需要,尤為切至……」。〔6〕可見鄧之誠當時並未將問世的中學、高中教科書視為:《中國通史》著作。這從黃現璠於1933年7月所撰《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一文對中國歷史教科書問世以來中學常用的51本歷史教科書直言不諱地點評中同樣可見一斑。文中說道「我國之有歷史教科書,自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創辦中學始。自此至今(即1933年——筆者按),約三十年。在此三十年過程中,中國學術思想,一以歐風美雨之侵入;一以國體政權之改變,多所興革,花樣翻新;歷史教科書,當亦混入旋渦,時常改遍。茲將其改編經過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帝王政治敘述時期,自光緒二十八年至民國二年(1902~1913年);第二社會文化敘述時期,自民國三年至十六年(1914~1927年);第三新史學時期,自民國十七年至現在。」帝王政治敘述時期「經時十二年,出版教科書約十三部,在此十三部著作中,一言以蔽之,『帝王政治』而已。蓋前三部記載,全為帝王家譜,後十部雖稍改進,然大部分材料,仍偏重政治,謂之為『帝王政治敘述時期』,誰曰不宜。本期教科書,除呂瑞廷《新體中國歷史》,夏曾佑《中國歷史》,章嶔《中國歷史教科書》外,皆無足觀。且最錯誤者,是採用日人著述為藍本,改作教科書,或直接用之為教科書。蓋本國歷史,原有其特別的目的和效用,教科書正為實現此目的工具。外人著述,無論如何,必不能准此目的。」〔7〕黃現璠於文中對呂、夏、章三氏所撰歷史教科書的推薦,主要是以體裁、內容編輯新穎為其評判標準的,而他對「採用日人著述為藍本,改作教科書,或直接用之為教科書」的現象甚感不滿,主要是針對柳詒徵、吳葆誠等人借胎日人之作出世的教科學以及直接將日本富山房編纂的《中國歷史問答》翻譯後當作輔助教材而言的。例如,1902年9月,柳詒徵出版的《歷代史略》六卷,即是他在南京江楚編譯局擔任分纂之職時以日本近代東洋史泰斗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卷四至宋代止)為基然後再增輯元、明兩卷匯編而成的。次年,柳氏在南京思益小學堂講授中國歷史,用的課本即為《歷代史略》。黃現璠於文中明確地指出了當時中國名賢異口同聲推崇的日本東洋史家桑原騭藏所著《東洋史要》四卷的不足之處,同時向史學界發出了振聾發聵之聲:(《東洋史要》)「上古史,尚插以神話;文化材料,多付闕如;且重要史事,亦多遺漏,實非完善之作。不過在當時教科書中,稱為善本,名賢同聲推重,幾至人手一簡,可知國人歷史知識,在日人之下,由來已久。嗚呼!亡國非一道,救國亦多端,吾國史學家,其知猛醒焉末?」文中還說「民國十年瑞典人Andeson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新石器文化,然當時教科書亦未採用。至民國十七年,即本期教科書,始多記載地下發現之石器,開前此未有之記錄。再自國民政府成立,以黨治國,歷史記載多含黨義,故本期所謂新史學,實以『石器』、『黨義』而得名,並非如魯濱遜之所謂新史學也。不過本期作者,注意地下遺物,可謂走入研究史學之新途經矣。」〔8〕由此又反映出黃現璠新史學觀念與眾不同之一貌。
『伍』 推薦幾本歷史類的書籍看看
1、《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在本書中,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
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2、《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L·S·斯塔夫里阿諾斯
該書內容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0世紀70年代多極世界相對峙時期,上下數十萬年,一氣呵成。該
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人口、移
民、種族關系、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
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約翰·赫斯特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
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
4、《明朝那些事》——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
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
5、《中國人史綱》——柏楊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作家著史的最傑出代表作。該書完
成於監獄之中,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
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
此書有如下優點:首先是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其次,在章節
安排上富於創造。全書以「世紀」分章,以問題分節,給人以明快的感覺。
6、《大秦帝國》 ——蕭然
嚴格尊重歷史事實,充分吸收最新歷史研究成果,讓深邃的目光穿越時空,以宏大浩盪的氣魄,充
滿激情的筆墨,刻畫了一大批個性鮮明、呼之欲出的歷史人物,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巨幅歷史畫
卷,展示了嬴秦家族五百年的奮斗史和秦王國、秦帝國的興亡歷程。
『陸』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是什麼書
歷史就是從人類可以知道的那時起到現在這一秒之前所發生的事,當然還要有人知道且把它記錄下來讓別人知道.
這可是一本知識淵博的書,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比如學"好",等等.
『柒』 中國的史書有什麼樣的分類我想了解先秦史,可以參考哪些史書
我國史書的分類
正史
史學分類書目名稱。指官方編纂或認可的、最正規最重要的史書,正史之名始見梁代阮教編著《正史削繁》。《隋書·經籍志》將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史記》、《漢書》列為正史。唐劉知幾《史通》中則把《尚書》、《春秋》及其後的紀傳、編年體史書視為正史。《明史·藝文志》亦以編年、紀傳二體史書為正史。清乾隆四年編纂《四庫全書》,欽定自《史記》至《明史》等二十四史為正史,私家不得擅自增益。1921年北洋軍政府又增柯劭所撰《新元史》,合稱二十五史。
雜史
泛指我國古代私家著述的史書,是以記載帶有掌故性見聞為主的史書。它即不同於紀傳表志等體例齊全的正史,也不同於關系一朝大政的別史,它不受體例限制,博錄所聞,雖則雜蕪疏淺,卻可彌補官修史書之疏漏與不足。它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類別。
別史
一種私修史書之稱謂。指按一定體例系統記載歷朝或一代大政史實的史書,不屬正史與雜史之列。別史之名始見於南宋陳振孫《直錄書齋解題》一書。後來的《宋史·藝文志》、清黃虞稷《千傾堂書目》及《四庫全書》等多有承襲。明代柯維騏所撰《宋史新編》等即為別史。
野史
我國史書分類中雜史的一種。指與官修正史相對的私撰史書。大多無一定體例,均為雜記異錄性質,然史料詳實,記敘生動。野史之名始見於《唐書·藝文志》所載《大和野史》,明高儒《百川雜志》始立為一門。野史盛行於宋明兩代。
稗史
雜史之一種,是中國古代記敘街談巷議、閭巷風俗、朝野軼聞的書籍。它體裁不一,隨聞而錄,甚或類似小說,對研究歷代社會風俗及歷史事實、社會環境頗有參考價值,因此類史書多古代稗官小吏所撰,因而得名。
私史
我國史書的一種分類。指官修或未經國家認定的正史以外所有私家個人撰寫的史書,如別史、雜史、野史等皆為私史。〕
專史
史書分類之一種。指專門記載某一學科或領域的歷史著作。如文化史、軍事史、文學史、史學史、哲學史等,後來其意域逐漸廣泛,凡是專記一人或專敘一事的史書,也稱專史,如《揚州十日》、《虎門銷煙》等皆屬專史。
通史
史書的一種,指記載歷代史實、貫通古今的歷史著作。與只記一個時代的斷代史不同,通史連續記載歷代史實、軼聞,便於讀者了解歷史全貌。根據不同體例,通史可分為紀傳體通史、編年體通史、紀事本末體通史和典志體通史。
斷代史
史書的一類。指與通史相對的僅記載單一朝代史實的歷史著作。斷代史始創於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後世的正史皆屬此類。
這里有個網站:先秦史研究
http://www.xianqin.org/
『捌』 中國古代史書的類型與簡介
按照體例分為四種
紀傳體:紀傳體史書創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用「本紀」敘述帝王;用「世家」記敘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用「表」統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書」或「志」記載典章制度;用「列傳」記人物、民族及外國。歷代修正史都以此為典範。又如《漢書》。有個別的正史沒有書或者志,比如《三國志》
編年體:編年體史書按年、月、日順序編寫,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如《左傳》、《資治通鑒》等都屬於這一類。
紀事本末體: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這種體裁的特點是以歷史事件為綱,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現有九部紀事本末體的古籍。
國別體:國別體史書創始於《國語》。國別體史書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分載多國歷史。如《戰國策》、《三國志》都屬於這一類。
按時間和空間分為以下幾種
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歷史的史書稱為斷代史,創始於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餘都屬斷代史。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另外,還有記載各種專門學科歷史的史書稱專史,如經濟史、思想史、文學史、史學史等。
『玖』 中國歷史記載書分那幾大類
史書的分類
1、紀傳體(以人為主)—例:四史(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范曄後漢書、陳壽三國志)、台灣通史。
2、國別史(以國為主)—例:左丘明國語、戰國策。
3、編年體(以時為主)—例:司馬光資治通鑒。
4、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例:通鑒記事本末。
5、政書(以典章制度為主)—例:三通(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 。
※何謂紀傳體史書:以人物為中心來記載史事。
※重要觀念:
1、正史皆屬紀傳體—例:二十五史
2、紀傳體未必是正史—例:連橫台灣通史
『拾』 讀歷史悟人生屬於什麼類型書籍
《弟子規》是社會行為規范標准類的書,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等。
(10)歷史是什麼類型的書擴展閱讀
一、總敘
1、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解釋:弟子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謹言慎行、信守承諾。
2、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解釋: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學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後,有多餘精力,就應該多學多問。
二、入則孝
1、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解釋: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
2、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解釋: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3、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解釋: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4、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解釋: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
5、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解釋: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6、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解釋: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7、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解釋: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8、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解釋: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9、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解釋: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10、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解釋: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11、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解釋: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12、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解釋: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13、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解釋: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4、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解釋: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三、出則弟
1、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解釋: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2、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解釋: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3、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解釋:不論飲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4、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解釋:長輩呼喚別人,應該立即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個人,應該及時告知長輩。
5、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解釋:稱呼尊者長輩,不應該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長輩面前,應該謙虛有禮,見到尊者長輩有所不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6、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解釋: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後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7、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解釋:如果遇見長輩時,自己是騎馬或乘車,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
8、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解釋: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該坐著。具體是長輩坐下前,晚輩不應該先坐;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才可以坐。
9、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解釋: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應該低聲細氣,不應該咋咋呼呼;但聲音太低,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
10、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解釋: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稍慢一些才合禮節;長輩問話時,應該站起來回答,而且應該注視聆聽,不應該東張西望。
11、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解釋:對待父輩祖輩,如養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長輩,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兄輩,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長,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同胞兄長一樣友愛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