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司馬曜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司馬曜(362年—396年),即晉孝武帝,字昌明,東晉第九任皇帝(372年—396年在位)。晉簡文帝司馬昱第六子,母為李陵容。
司馬曜四歲時被封為會稽王,咸安二年(372年)晉簡文帝駕崩前夕被立為皇太子並繼承皇位,時年十一歲。最初由大司馬桓溫輔政,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死,又由從嫂崇德太後褚蒜子臨朝聽政。太元元年(376年)太後歸政,實權由謝安為代表的陳郡謝氏掌握。太元八年(383年)在謝安等的輔佐下,擊敗前秦大軍,贏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保全了東晉王朝的國運。
司馬曜利用士族門閥人才斷層的空檔期,致力於沖破門閥政治的格局,恢復司馬氏皇權,遂以其弟司馬道子代替謝安執政,並成為東晉開國江左以來最有權力的君主。
⑵ 曜歷史原型
歷史來源行的話也是非常的 讓人家也是覺得非常靠譜這個東西的話也是非常有愛心的
⑶ 歷史上真的有東方曜嗎
東方耀
按《萬姓統譜》:耀,吳江人。洪武十一年,任本學訓導
⑷ 晉孝武司馬曜是怎樣的人歷史如何評價司馬曜
司馬曜(362年—396年),即晉孝武帝(372年—396年在位),字昌明,中國東晉第九任皇帝。他是晉簡文帝司馬昱第六子,母為李陵容。
司馬曜四歲時被封為會稽王,咸安二年(372年)晉簡文帝駕崩前夕被立為皇太子並繼承皇位,時年十一歲。最初由大司馬桓溫輔政,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死,又由從嫂崇德太後褚蒜子臨朝聽政。太元元年(376年)太後歸政,實權由謝安為代表的陳郡謝氏掌握。太元八年(383年)在謝安等的輔佐下,擊敗前秦大軍,贏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保全了東晉王朝的國運。
司馬曜利用士族門閥人才斷層的空檔期,致力於沖破門閥政治的格局,恢復司馬氏皇權,遂以其弟司馬道子代替謝安執政,並成為東晉開國江左以來最有權力的君主。但他耽於享樂,沉湎酒色,又與司馬道子爭權,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朝政日趨昏暗。後因司馬曜與寵姬張貴人酒後戲言,導致張貴人一怒之下殺了他,享年三十五歲。死後廟號烈宗,謚號孝武皇帝,葬於隆平陵。
司馬曜擅長書法和文學,有集二卷,已亡佚;《淳化閣帖》收錄其書法作品《譙王帖》。
⑸ 東方曜歷史上存在嗎
在歷史上並沒有東方曜這個人物,所以東方曜只是天美虛構出的一個英雄,不具有神話或者歷史背景。
曜,是騰訊手游《王者榮耀》中的戰士型英雄角色,於2019年5月30日上線體驗服,2019年6月27日正式上線。
曜是游戲中稷下星之隊隊長,隊員包括魯班大師、蒙犽、西施、孫臏。曜也是鏡的弟弟。
曜是一個從小懷抱英雄夢想的熱血少年,與冷靜強大的姐姐鏡激烈的爭奪著所有比賽的第一。盡管天性不同,但他們都到了稷下學習,渴望在這座象徵著王者大陸最高智慧的學府中獲得成長。
曜在老師莊周舉辦的歸虛夢演報名中結識到朋友並成為這支「星之隊」的隊長,他們的心靈突破了種種桎梏、在競賽角逐中相繼綻放異彩,曜通過環中夢競賽一節尋找到自我意識的根基,掌握到星辰之力,用劍劃下了有力的一筆,就像淹沒於漫天星辰中的星星,終於閃爍出獨屬他的光芒。
少年曜在環中夢里打敗了姐姐,然而作為英雄,一切才剛剛開始。
⑹ 司馬曜的歷史
史上死的最窩囊的,是東晉孝武帝司馬曜。這位老哥跟大多數皇帝一樣,沉迷於聲色,成天摟著嬪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寵妃張貴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訓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對罵的吵架。最後司馬同學給惹急了,甩出一句賭氣的話:「俺不理你了!俺那麼多妃子,俺找別人去!」說完,倒頭呼呼大睡了。
還在那兒清醒著的張貴人開始琢磨了,老傢伙要不理我了?找別人去,那哪兒能行?!現在我這么年輕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將來等我老了,還有好日子過啊?!越想越氣,越想越不妙,最後,張女士一咬牙,一狠心,招來幾個宮女,搬了幾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還在香甜睡夢中的司馬同學給活活捂死了。可憐純真的司馬同學,為了小兩口拌嘴得這么一句氣話,丟了幾輩次才修來的一條皇帝命。
⑺ 歷史上東方耀是誰
在歷史上並沒有東方曜這個人物,所以東方曜只是天美虛構出的一個英雄,不具有神話或者歷史背景。當然東方曜也可能是像策劃B神說的那樣,以他自己為原型設計的。
⑻ 東方曜歷史人物
王者榮耀東方曜的原型應該是東方未明,出自武林群俠傳系列。
武林群俠傳中,東方未明差不多是個中二少年,從小崇拜一個異次元的大俠小蝦米(玩過金庸群俠傳的應該都知道),跑到洛陽朝聖,最後沒學到正宗野球拳,反而集天下武功大成,自成一派。
(8)曜是什麼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東方未明是逍遙谷第四代三弟子,無瑕子的關門徒弟。從一個無名小山村出來的大英雄。從小就聽說了小蝦米前輩的光榮事跡,初到洛陽時就與逍遙谷少年英雄谷月軒相識並一見投緣,最後因緣際會拜入逍遙谷門下。
經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天下第一的神話高手。
⑼ 司馬曜的人物生平
晉孝武帝司馬曜,字昌明,生於晉哀帝隆和元年(362年)。他的祖父是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父親是會稽王司馬昱(後來的簡文帝),母親是李陵容(孝武文太後)。司馬昱共有七個兒子,但前五個都早亡,只有司馬曜和胞弟司馬道子存活下來。興寧三年(365年)琅玡王司馬奕繼承皇位後,司馬昱徙封琅玡王,四歲的司馬曜則繼其父會稽王之位。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大軍閥桓溫帶兵入京,發動宮廷政變,通過崇德太後褚蒜子之命廢司馬奕為東海王,並擁立琅玡王司馬昱即皇帝位,是為晉太宗簡文帝,司馬曜也就成為皇子。
東晉自司馬睿開國江左以來,一直處於士族門閥的輪流支配之下,形成門閥政治的格局,而除了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稍有作為以外,其他皇帝都是幾乎傀儡般的存在。到了簡文帝司馬昱時,這種皇權不振、士族專權的局面更達到極點,桓溫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連謝安都視其為「君」 ,史稱「政由桓氏,祭則寡人」 ,而他的野心則是要簡文帝「禪位於己」 ,達到傾移晉鼎的目的。簡文帝登基僅八個月便得了重病,於咸安二年(372年)七月二十三日連發四詔,催促尚居姑孰的桓溫入朝輔政,桓溫故意推辭;五天後,簡文帝病情加劇,遂冊封會稽王司馬曜為皇太子,並遺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又說:「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此時的晉朝國運可以說到了千鈞一發的地步,因為桓溫完全可以憑借簡文帝遺詔而篡晉自立,這是其他士族所不願看到的。因此,出身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當著簡文帝的面撕掉了這封詔書,簡文帝被迫同意將遺詔改為「「家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諸葛亮)、王丞相(王導)故事。」隨即簡文帝駕崩。 但群臣中仍有懾於桓溫淫威的人提議:「「當須大司馬處分。」出身琅琊王氏的尚書僕射王彪之正色說:「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諮,必反為所責。」於是朝議確定,皇太子司馬曜登基為帝,是為孝武帝。 崇德太後又以司馬曜年幼,又在為大行皇帝服喪為由,再次命桓溫行周公居攝故事,命令下達後,王彪之說:「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機停滯,稽廢山陵,未敢奉令,謹具封還。」此令遂未施行。 就在晉室命懸一線、不絕如縷的關鍵時刻,各家士族門閥聯手阻止了桓溫篡晉的陰謀,確保了司馬曜的順利即位及東晉王朝的延續。
孝武帝司馬曜剛繼位三個月,就發生了道教徒盧悚率眾三百人攻入建康殿庭,略取庫兵,欲復辟海西公司馬奕的變亂。此亂矛頭直指桓溫,客觀上增加了王、謝等士族抗拒桓溫的效果。桓溫在寧康元年(373年)二月自姑孰入京,風傳他有誅王、謝,移晉鼎的打算,王坦之、謝安等嚴陣以待,桓溫也只就前一年冬所謂彭城妖人盧悚率眾突入殿庭一事窮加究治。 稍後桓溫生病,病中猶要求朝廷為其加九錫,王坦之、謝安等延宕其事。 是年七月,桓溫死。孝武帝繼位之初的危機期總算有驚無險地過渡了。 桓溫雖死,門閥政治的格局依然延續。由於孝武帝年幼,為了防止桓溫之弟桓沖等譙國桓氏人物繼續專權,謝安在桓溫死後請出孝武帝從嫂崇德太後褚蒜子第三次臨朝聽政。 史載:「時天子幼弱,外有強臣,安與坦之盡忠輔衛,卒安晉室。」 謝安和王坦之在擁立孝武帝、匡扶晉室的過程中立下大功,自然也得到報償。所以,東晉實權仍由士族門閥把持,只不過由譙國桓氏逐漸轉移到太原王氏和陳郡謝氏手中。寧康三年(375年)五月,王坦之死,謝安勢力更盛,與桓沖分處中外,形成東晉權力結構的平衡。同年八月,孝武帝大婚,迎娶太原王氏名士王濛的孫女王法慧為皇後,其弟琅玡王司馬道子也迎娶太原王氏王坦之的從侄女為王妃,這不僅使太原王氏的影響力繼續存在於東晉朝廷,也為孝武帝後期主相相持的政局埋下伏筆。
太元元年(376年)正月初一,孝武帝元服,崇德太後歸政,謝安以中書監錄尚書事,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 謝安當權的最大弱點在於沒有可靠的軍事力量支撐。由於對內要防範仍在荊州盤踞的桓沖勢力,對外要對付日益強盛的前秦政權,陳郡謝氏對於武力的需求迫在眉睫。太元二年(377年),謝安推舉自己的侄兒謝玄為兗州刺史,鎮廣陵(今江蘇揚州),兩年後又兼領徐州刺史,駐節北府(今江蘇鎮江)。謝玄在此期間招募劉牢之、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洛及孫無終等驍將,整合他們麾下以流民為主的軍隊,組成了赫赫有名的「北府兵」。 北府兵戰鬥力極強,不僅是鞏固了陳郡謝氏的勢力,更為江左華夏政權的存續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孝武帝自登基以來,就一直面臨氐族政權前秦的威脅,東晉西部的益州和梁州就在寧康元年(373年)冬被前秦攻陷。太元以後,隨著前秦天王苻堅相繼滅掉前涼、代國,完成了對中國北方的統一,對東晉的覬覦之心也就更加強烈。此後秦晉交界的江淮一帶形勢愈發緊張,大戰一觸即發。太元三年(378年)四月,前秦派苻丕攻打襄陽,荊州刺史桓沖抵禦,孝武帝詔命謝玄發徐、兗、青三州人丁,遣彭城內史何謙游軍淮泗以為形援。 何謙出兵是北府軍的首次出戰,從此以後,上下游桓、謝軍隊配合,彼此策應,以分前秦兵鋒,形成東晉戰略的一個特點,對於保障最終勝利,起了重大作用。同年七月,秦軍也採取東西策應的戰略。秦將彭超請攻彭城,與攻襄陽之苻丕相互呼應。苻堅同意彭超的方略,並從西線分俱難、毛盛等軍自襄陽東略淮陰、盱眙,與彭超等合勢。從此東晉在下游開始受到壓力。到太元四年(379年)正月,襄陽失守,東晉守將朱序被俘,其後彭城、下邳、淮陰、盱眙先後並入前秦,建康告急,形勢對於東晉更加不利。
太元四年(379年)六月,北府兵在君川打敗秦軍,前秦勢力被逐於淮北,建康緊急狀態得以解除。盡管西線局勢仍不容樂觀,但君川之捷使北府兵獲得鍛煉,提高了士氣,為應付以後主戰場的東移和展開淝水之戰作了必要的准備。翌年幽州爆發苻洛、苻重之亂,苻堅忙於平叛,一時無暇南侵。太元六年(381年)十二月至次年九月,桓沖在荊州與前秦軍屢有戰事,或守或攻,小有收獲。前秦以苻融為征南大將軍,籌劃攻晉。太元七年(382年)十月,苻堅將大舉攻晉的計劃公開於群臣,群臣大多反對,強調「謝安、桓沖皆江表偉人,君臣輯睦,內外同心」 ,但苻堅志在必得,一意孤行,甚至已經安排孝武帝當尚書左僕射,謝安為吏部尚書,桓沖為侍中,並在長安給他們修好府邸。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至七月,桓沖率眾十萬反攻襄陽,分遣劉波等攻沔北諸城,楊亮攻蜀,郭銓攻武當。前秦苻睿、慕容垂眾五萬救襄陽,張崇救武當,張蚝、姚萇救涪城。這是桓沖在淝水之戰前夕為了減輕建康壓力而採取的一次大規模策應行動,使苻堅南侵之師疲於奔命。謝玄部下廣陵相劉牢之亦於此時遣宣城內史胡彬率眾向壽陽,以為攻襄陽的桓沖軍聲援,顯示出大敵當前時東晉內部桓、謝兩大門閥的團結。 但與此同時,桓沖推薦王薈出任江州刺史,謝安則推出謝輶來當江州刺史,兩方沖突又起,最後謝氏讓步,孝武帝以桓沖自領江州刺史。 這反映出門閥之間的潛在矛盾,為同仇敵愾的表象下增添了不和諧音符。
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前秦天王苻堅下詔大舉攻晉,試圖統一中國,淝水之戰終於爆發。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綿延數千里,水陸齊進,僅運糧船隻就有萬艘。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斷流」的來歷。 東晉北上抗擊秦軍的總共兵力才8萬,在宰相謝安的主持下,以謝石為大都督,謝玄為前鋒,北府兵為主力,前往迎戰。當時秦軍前鋒苻堅之弟苻融率30萬大軍首先到達潁口,秦軍初戰告捷,攻佔壽陽,又截斷了東晉派來救援的胡彬軍的退路,將其團團包圍在硤石。苻堅接到捷報大喜,他留大軍於項城,帶輕騎八千趕到壽陽,又派在襄陽俘獲的東晉將領朱序去勸降晉軍。 朱序則心懷故國,將秦軍部署和盤托出,並建議趁秦軍未完全集結,迅速出擊。謝石本來是打算堅守不戰,聽了朱序的話後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主動出擊。十一月,謝玄派劉牢之率精兵五千強渡洛澗,去攻擊對手的5萬人馬,大獲全勝,斬前秦梁成等10將。 洛澗之戰令晉軍信心倍增,謝石繼續揮軍水陸並進,直抵淝水東岸,在八公山邊紮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謝玄見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又不容許晉軍曠日持久地打消耗戰,便派使者去秦營,要求秦軍把陣地稍向後退,空出一塊地方,好讓雙方一決勝負。苻堅認為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沖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結果秦軍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腳大亂。謝玄率領八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發動猛攻。朱序這時在陣後乘勢喊叫:「秦軍敗了!秦軍敗了!」 秦軍有很多是強征入伍的,而且由多個民族組成,可謂同床異夢,人心本來就不穩,朱序這一喊,以為真的敗了,越發慌亂,爭相逃命,幾十萬軍隊就像山崩了一樣丟盔棄甲的大潰逃。謝玄等乘勝追擊,直至青岡(今壽陽西30里)。此時,苻融戰死,苻堅中了流矢,單騎北逃,朱序乘亂投奔晉營,東晉獲得淝水之戰的勝利。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並給後人留下了著名的歷史典故和成語。如「投鞭斷流」、「風聲鶴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直膾炙人口。
淝水之戰後,東晉趁北方大亂之機,收復了巴蜀及山東河南大片失地,一直打到黃河北面的鄴城。後來由於翟魏、西燕、後燕等胡族政權的反攻加上東晉朝廷的內斗,東晉在淝水戰後所收復的淮北土地至孝武帝末年又大部喪失。 淝水之戰的勝利延續了東晉王朝的命脈,但內部的權力結構卻發生微妙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則是統治集團的內訌。在門閥政治下隱忍已久的孝武帝司馬曜在前秦南侵期間的太元八年(383年)九月便以胞弟琅玡王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開始分謝安的權。 陳郡謝氏主導了淝水之戰的勝利,但卻遭遇功高不賞的窘境。這一是因為長江上下游的桓、謝矛盾,但該矛盾由於淝水戰後不久桓沖死去、桓氏暫時無人而化解;二是因為孝武帝、司馬道子代表的司馬氏皇權向士族門閥的挑戰,這是導致謝氏面臨危機的主要原因。當時太原王氏的王國寶等人以「讒諛之計」離間孝武帝與謝安關系 ,再加上謝安本有名士情結,不願爭權奪利,便作出讓步,於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自請北征,並於翌年四月出居廣陵,八月去世。司馬道子順理成章地成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隨著謝安被排擠及死去,謝玄也不能自安於北府之任,加以北伐失利和疾病的原因,於太元十二年(387年)正月解除兵權,退就會稽內史,一年後去世,他所節制的徐、青、兗三州也先後被司馬道子(兼領徐州刺史)和譙王司馬恬(青、兗二州刺史)這兩位皇室成員瓜分。謝玄的引退標志著陳郡謝氏的門閥政治落下帷幕,也意味著孝武帝完成了皇權的收回。
盡管孝武帝實現了親政,「威權己出」 ,但他顯然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孝武帝與其弟司馬道子一起沉湎酒色,把宮廷搞的烏煙瘴氣,又信奉佛教,寵幸僧尼,朝政日益昏暗。然而,在孝武帝和司馬道子「酣歌為務」的表面下,兄弟之間卻潛藏著深刻的矛盾,從而形成了太元後期的「主相相持」格局。主相相持直接表現為外戚太原王氏內部的矛盾,即孝武帝王皇後出身的王恭一系和琅玡王妃出身的王忱、王國寶一系之間的斗爭。太原王氏雖繼陳郡謝氏而興,但既無人才亦無事功,不足以制約皇權並維持政局的平衡,只有分別依附司馬氏而貪圖門戶利益。這與此前的門閥政治格局已大不相同。司馬道子成為宰相後,權勢越來越大,袁悅之更勸司馬道子專攬朝政,王恭乃請孝武帝殺袁悅之。孝武帝托以它罪殺袁悅之於市中,「既而朋黨同異之聲,播於朝野矣」。 主相之間的矛盾由於袁悅之被殺而公開化了,這是太元十四年(389年)十一月的事。
太元十四年(389年)六月和太元十五年(390年)正月,鎮江陵的荊州刺史桓石民和鎮京口的青、兗二州刺史譙王司馬恬相繼死去,對上下游的爭奪遂成為主相相持的焦點。江陵、京口兩藩分別為王忱和王恭所得,到太元十五年(390年)八月,司馬道子又以其同黨庾楷為豫州刺史。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王忱病死於荊州刺史任上,激起了孝武帝奪回荊州的努力,東晉政局又為之一變。司馬道子欲以王國寶繼其弟刺荊州,孝武帝自然不樂見荊州這塊肥肉落入司馬道子手中,他迅速採取行動,不經司馬道子所控制的吏部銓選,以「中詔」任命心腹近臣殷仲堪為荊州刺史。 與此同時,孝武帝還任命「以才學文章見昵」 的郗恢代替以老病退的朱序刺雍州,鎮襄陽。透過這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孝武帝在主相相持中佔了上風。 孝武帝的皇後是「嗜酒驕妒」的王法慧,她在太元五年(380年)去世,此後孝武帝未再立後,而是寵幸淑媛陳歸女和張貴人。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九月二十日,孝武帝在後宮清暑殿中與張貴人一起喝酒。孝武帝喝高了,對張貴人開玩笑說:「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沒生孩子,白占著一個貴人的名位,明天我就廢了你,另找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張貴人聽了後內心妒火中燒,而爛醉如泥的孝武帝毫無察覺,玩笑越開越厲害,張貴人遂起殺心。她先讓孝武帝周邊的宦官們也喝醉,等孝武帝和宦官們紛紛醉倒睡去後,她召來心腹宮女,乘孝武帝熟睡之際,用被子把睡夢中的孝武帝給活活捂死了。
隨後,張貴人謊稱皇帝於睡夢中「魘崩」。中書令王國寶深夜前來,叩打禁宮的大門,打算進去替皇帝撰寫遺詔,被王恭之弟侍中王爽阻止。而當時司馬道子(已徙封會稽王)也終日聲色犬馬,由其子司馬元顯執政,這對父子原本就站在孝武帝的對立面,正當主相相持中被孝武帝一方壓制,對孝武帝之死求之不得,因而對張貴人不予追究。 皇太子司馬德宗即位,是為晉安帝,晉安帝的智力殘疾程度甚於晉惠帝,自然也不會追究父皇之死。史學家呂思勉懷疑孝武帝以酒後戲言而被張貴人所弒乃真凶散布的謠言,但他被宮人弒殺應屬無疑,從而暗示孝武帝之死很可能是司馬道子父子及其黨羽王國寶等人策劃的陰謀。
司馬曜死後,謚號孝武皇帝,廟號烈宗,與孝武定皇後王法慧共葬於隆平陵(今南京鍾山之梅花山)。
⑽ 王者榮耀中的英雄的名字來源是什麼
1.三國演義(22):
蜀國(9)
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馬超、劉禪、元歌(龐統)
魏國(6)
曹操、司馬懿、夏侯惇、典韋、甄姬、蔡文姬
吳國(5)
孫策、大喬、周瑜、小喬、孫尚香
其他(2)
貂蟬、呂布
2.中國神話故事(16):
西遊記(3)
孫悟空、牛魔、豬八戒
封神榜(5)
姜子牙、楊戩、哪吒、太乙真人、妲己
搜神記(1)
干將莫邪
其他(6)
後羿、嫦娥、女媧、盤古、鍾馗、東皇太一
3.其他朝代歷史人物(47):
春秋戰國時期(15)
老夫子(孔子)、莊周、墨子、扁鵲、孫臏、廉頗、西施、鍾無艷、魯班大師、魯班七號、鬼穀子、阿軻、高漸離、白起、羋月
秦朝(6)
嬴政、蒙恬、李信、項羽、虞姬、雲中君(徐福)
漢朝(4)
劉邦、張良、韓信、王昭君、
南北朝(3)
花木蘭、蘭陵王、達摩
隋朝(2)
裴擒虎(韓擒虎)、伽羅(獨孤伽羅)
唐朝(14)
武則天、狄仁傑、程咬金、李元芳、上官婉兒、李白、明世隱(來自明崇儼與袁天罡二者合成)、蘇烈、楊玉環、公孫離(公孫大娘)、奕星(虛構出來的唐朝人物)、盾山(安祿山)、百里玄策(王玄策)、百里守約(裴行儉)
宋朝(1)
沈夢溪(沈括)
元朝(2)
成吉思汗、馬可波羅
4.外國人物(8):
神話人物(4)
雅典娜、露娜、亞瑟、安琪拉(梅林)
SNK人物(3)
橘右京、不知火舞、娜可露露
其他(1)
宮本武藏
5.自編人物(7):
蒙犽、曜、鏡、鎧、夢奇、米萊狄、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