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字的字體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各有什麼主要特點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作用,從一定意義上面來講,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讓大家慢慢成為一個整體。
總結: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作用,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讓大家慢慢成為一個整體。漢字應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歷史悠久。
⑵ 篆體字的歷史 從什麼時候人們開始寫篆體字
篆體字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⑶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分別是什麼時間形成的
1、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2、金文之始,實在盤庚遷殷後,距今約3300年。
3、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距今約2200多年。
4、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距今約2200年。
5、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約形成於漢末、三國時期,距今約1900多年。
6、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距今約2000多年。
7、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漢末即有雛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3)文篆體字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根據出土簡牘,隸書起源於戰國。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⑷ 篆體產生於什麼時候
篆體,篆體是流行於漢代以前的書體。廣義的篆體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就目前所能見到的文字資料來看,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大約通行於距今3千幾百年前的殷商時期。現今流傳的都是當時刻(或寫)於龜甲、獸骨上的遺物,故名之為甲骨文。金文是殷商至戰國(即距今3千幾百年至距今2千幾百年前)使用的文字,因其留傳下來的多鑄、刻在鍾、鼎、彝器等青銅器上,故又稱為鍾鼎文。大篆亦稱籀文,傳說是周宣王時太史范所創,被定為當時的正規書體,今存的石鼓文即大篆遺跡。小篆系在大篆基礎上刪繁變化而成,產生於秦代,故又稱秦篆。
⑸ 篆書在什麼朝代出現的
篆書,在周代就已經出現,產生於春秋戰國,流行於秦朝。
周代時期,鑄刻在鍾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鍾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秦篆"。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5)文篆體字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篆書的特徵有:
1、標准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凈而長,呈現出庄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
2、篆書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
3、篆書曲筆弧線,體正勢圓 ,篆字都是中鋒用筆,一律曲筆弧線,結體平正,橫必平,豎必直,形體大小均勻,體勢以圓為主,方中有圓。
4、因為篆書外形整齊圓潤,所以篆書筆畫相對於檔書和行草書而言要簡單一 點。但是篆書筆畫也隱藏著必要的起、行、收的過程。
⑹ 「文」字的演變過程
「文」字的演變過程:
「文」,常用漢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字。從甲骨文字形來看,「文」字像一個站立著的人形。最上端是頭,頭下面是向左右伸展的兩臂,最下面是兩條腿,在人寬闊的胸脯上刺有美觀的花紋圖案。義指「文身」。
金文的字形與甲骨文的字形完全一樣。小篆承續金文,而字形走上了線條化,「人」站立的樣子沒變,只是胸前的花紋圖案省略了,這與漢字的發展趨向簡化有一定的關系。隸書筆畫化。隸化後楷書有所變形,錯紋的形象被淡化,已很難看出「人」形。
「文」字的本義是「文身」。在這個意義上,後人増加了偏旁「糹」,產生了新的形聲字「紋」,表示花紋之義。也就是說,「文」是「紋」的古字。而「文」字的本義並沒有始終保持下來,而是不斷地被引申出其他含義。因為「文身」是在身上刺花,所以引申為「花紋」「紋理」。
(6)文篆體字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拼音:wén
四角碼:00400
部首:文
總筆畫:4
部首外:0
98五筆:yygy
86五筆:yygy
倉頡:yk
筆順:4134
釋義:
1、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錦。
2、刺畫花紋:~身。
3、記錄語言的符號:~字。以~害辭。
4、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憑。~藝。~體。~典。~苑。~獻(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
5、人類勞動成果的總結:~化。
⑺ 甲骨文、金文、小篆分別出現在幾千年前時間
1,甲骨文和金文,約為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 2,小篆(秦篆)先於隸書,但兩者都出現在秦代秦始皇時期(公元前259~前210年)。 3,楷書起源於東漢(又稱後漢),即公元25年--220年。 4,首批《漢字簡化方案》公布於1956年,正式向全國推行簡化字。而早在1906年,教育家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35年8月,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簡體字324個,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 附註1: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後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文字。 關於金文的起源,傳統的說法是: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1987年公布的新說法則是:一向被認為出現於甲骨文之後的金文,實際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附註2: 秦統一後,李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又叫小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李斯卒於公元前208年) 唐張懷瓘《書斷》中說:「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⑻ 漢字有多少年的歷史它擁有多少的甲骨文持續了多少年金文持續了多少年小篆持續
四千年的歷史了!
⑼ 文字有多少年的歷史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⑽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簡化字分別是多少年前出現的
你所提到的幾種字體的出現,並沒有準確的年份,而是一個大體的年代。根據史料記載,可以得到下列結論:
1,甲骨文和金文(請看附註1),約為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
2,小篆(秦篆)先於隸書,但兩者都出現在秦代(請看附註2)秦始皇時期(公元前259~前210年)。
3,楷書起源於東漢(又稱後漢),即公元25年--220年。
4,首批《漢字簡化方案》公布於1956年,正式向全國推行簡化字。而早在1906年,教育家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35年8月,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簡體字324個,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
附註1: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後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文字。
關於金文的起源,傳統的說法是: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1987年公布的新說法則是:一向被認為出現於甲骨文之後的金文,實際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附註2:
秦統一後,李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又叫小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李斯卒於公元前208年)
唐張懷瓘《書斷》中說:「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