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被稱為什麼或者是在歷史上叫過什麼名字
上海:簡稱「滬」,有「東方巴黎」的美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擁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別 名:申城,魔都,大上海,上海灘,東方巴黎。
② 上海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稱變遷
春秋時屬吳,吳滅後入越;越王無彊大敗於楚,後成為楚國春申君的封地(故上海 松江府全境圖(清嘉慶)別稱「申」)。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今蘇州)並轄有疁縣(今崑山)、由拳縣(今嘉興)和海鹽縣等。疁縣包括今上海全市大部(其餘尚未成陸),前207年疁縣改名婁縣。晉時松江(吳淞江)居民創造一種竹編捕魚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處稱「瀆」,松江下游一帶被稱「扈瀆」,後又改「扈」為「滬」。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刺史趙居貞上書,奏請劃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設華亭縣。宋淳化二年(991年)松江淤淺,船泊支流「上海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華亭縣在上海浦西岸設「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格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轄華亭縣(一府一縣)。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華亭縣部分,設上海縣,均隸於松江府。上海縣縣治在今黃浦區,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1]明宣德五年(1430年)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南直隸(江蘇和安徽全境),上海縣歸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上海縣歸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設江蘇省和安徽省,從清朝前期開始,上海屬江蘇省(巡撫駐蘇州)下轄的蘇松太道[2]的松江府。江蘇海關(簡稱江海關)由雲台山(連雲港)移來,江海關總監由駐南京的兩江總督兼任。
③ 上海的別名是什麼
上海別名:滬,申城。
上海的別名叫做魔都、申城、上海灘、大上海、東方巴黎,土壤面積為6340.5平方千米,下轄16個市,分別是黃浦區、虹口區、楊浦區、閘北區、普陀區、長寧區、靜安區、徐匯區、浦東新區、閔行區、奉賢區、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嘉定區、寶山區、崇明區。
上海的地理位置在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南邊臨杭州灣、北邊連接長江、東面臨凍害、西邊連接著江蘇和浙江省。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也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全年降水量豐富、日照比較足,四季分明。
別名的由來
上海的原名上海浦,得名於上海歷史上地處吳淞江支流。以後省去「浦」,便形成了「上海」這個順口的地名。
上海的別名稱「滬」,由「扈」字衍變而來。古代上海瀕臨東海的,當地漁民曾用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於是成為了上海的別稱。
「申」作為上海別稱,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上海西部地區屬楚國黃歇的封地。黃歇號春申君,因此稱為「申」。
④ 上海以前叫什麼名字
上海以前被稱為「滬瀆」:
上海(簡稱:滬、申)是中國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江海國際性港口,設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市與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春秋屬吳國,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
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⑤ 上海古代的時候叫什麼名字
上海古代的時候叫申、滬。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現今的松江區),范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上海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辟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一百年裡,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拓展資料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網路-上海
⑥ 上海在古代叫什麼
上海,古稱「滬」或「申」。
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春秋末年入於越,戰國時屬楚國,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貫穿現代上海的黃浦江也稱春申江,故上海別稱為「申」。
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從陸家嘴鳥瞰浦西迷人夜景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所以,松江 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上海的由來:
「上海」因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位置在今天松江區,是上海地區建縣之始。宋末置上海鎮。
1292年,元朝設上海縣,縣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黃浦江沿岸,一般被視為上海市歷史的起點。
明朝時,上海逐漸興盛,1553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在原南市區,現與黃浦區合並),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
近代上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
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⑦ 上海古稱是什麼
上海,古稱「滬」或「申」。
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春秋末年入於越,戰國時屬楚國,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貫穿現代上海的黃浦江也稱春申江,故上海別稱為「申」。
上海位於北緯31°14′,東經121°2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
上海平均海拔高度2.19米,大金山島為上海最高點,海拔高度103.7米。上海河網主要有流經市區的主幹道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楊河、淀浦河等。
城市象徵:
上海市市花1986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在上海的氣候條件下,白玉蘭開花特別早。清明節前,它就會繁花盛開。白玉蘭潔白如玉,晶瑩皎潔,開放時朵朵向上,溢滿清香。
上海市市標1990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圖案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
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最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⑧ 上海的由來。
上海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⑨ 上海以前叫什麼
古稱:
申城
華亭
上海歷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早在帝嚳及堯、舜禹時期屬古揚州域。上海,春秋為姬姓諸侯國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開始建城。「申城」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城市。
後來申城城址幾經變遷,地名已經過多次更改。終於在三國時期於佘山附近固定了下來,並更名為「華亭」,唐朝設縣,同時華亭縣北部的青龍鎮也逐漸發展起來。1264年左右,市舶分司機構由青龍鎮移駐上海鎮,至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朝廷批准上海鎮建獨立縣。此日定為上海建城紀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於是上海和華亭成為雙子城。明代在華亭、上海地區設立松江府。清代設立蘇松太道松江府,蘇松太道中後期依其駐地又俗稱為上海道,為清朝江蘇省下屬的道級行政區劃之一,轄管蘇州府、松江府和太倉直隸州,順治年間駐地為太倉,康熙時期駐地為蘇州,雍正之後駐地為松江府下轄的上海縣。清初順治年間,設立分巡蘇松兵備道,轄蘇州府、松江府,隸屬江南省,道署駐太倉州。1663年(康熙二年),蘇松道改為蘇松常道,增轄常州府,道署隨之移駐蘇州。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常州府改屬江鎮道,於是蘇松常道改名蘇松道。1724年(雍正二年),原屬蘇州府的太倉州升為直隸州,於是蘇松道改名蘇松太道。
1730年(雍正八年),太倉、通州2直隸州成立太通道,於是蘇松太道再改為蘇松道,應江蘇巡撫尹繼善奏請,道台衙門也在這時從蘇州遷往松江府下轄的上海縣。當時的道台為徐永佑。1741年(乾隆六年),太倉州還屬蘇松道,於是蘇松道又改為蘇松太道。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蘇州府單獨成立蘇州糧儲道,蘇松太道轄境減少為松江府和太倉直隸州,因而改名為松太道。1808年(嘉慶十三年),蘇松糧儲道和松太道再度合並成立蘇松太道,道台衙門仍設在上海縣城。)
⑩ 上海在明朝的時候叫什麼名字,也叫上海嗎,當時是不是也很繁華
上海市市區在明朝為上海縣。明朝上海縣歸南直隸松江府管轄。不叫上海,當時也很繁華。上海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 據考古發掘, 上海地區已發現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古文化遺址25處, 分別反映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 早晚有序的文化疊層關系,完整體現了上海史前的歷史。
這表明早在6000年前, 上海地區的先民們已在這里勞動、生息。
以後英租界和美租界合並, 成立公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面積達32。82平方公里。租界成為中國土地上的「國中之國」。 開埠後的上海, 成為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的主要口岸。 外國資本控制了上海海關的關稅行政大權, 壟斷了絕大部分金融外匯和進出口業務, 攫取了中國沿海南北洋和長江航運權。
先後在航運、 銀行、洋行、加工、印刷、制葯、建築、公用事業等領域開辦了一批近代企業。一批批外國冒險家先後來到上海, 投機買賣,牟取暴利。上海成為冒險家的樂園。同一時期, 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 清政府陸續在上海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如江南製造局、 招商局、電報分局、機器織布局等。
民族工商業也得到相當發展,其中棉紡織、麵粉、繅絲、 卷煙等行業發展尤為迅速。20世紀20 年代後期到 30年代初期,上海近代工業在企業數量、技術裝備、 工廠管理等方面都在全國確立了優勢地位,同時, 新的工業門類不斷開拓。
上海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基地。隨著經濟發展, 上海一度成為遠東的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