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演變歷史是什麼意思

演變歷史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6-20 22:35:49

Ⅰ 歷史流變 什麼意思

歷史流變 是指歷史隨時間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 有一個學科叫「流變學」是指材料的應力、應變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現象。希望對你有幫助,呵呵 在下也是理解的,一家之說。

Ⅱ 歷史變遷具體指什麼

指某物的歷史發展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比如;
入黨誓詞的歷史變遷大致經歷了5個階段:中國工農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的十二大至今。每個階段的入黨誓詞都能充分反映出當時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使命,雖然文字表述略有不同,但對黨的忠誠、對共產主義的追求是永恆不變的內容。

Ⅲ 文字的演變歷史是什麼

1、從中國考古發現來看,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因此有些國外的專家學者不承認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只承認自商代以來的3500年文明史。

2、商朝滅亡了,但甲骨文卻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演變為金文字形。西周時,金文大量鑄刻在青銅器上,與青銅器一起見證了當時的社會風貌。甲骨文和金文都屬廣義上的大篆。

3、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流行使用「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的石鼓文。

4、秦滅六國後,將文字統一為小篆,後演變為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直至今天所認識和使用的簡化漢字。

(3)演變歷史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漢字特點

漢字源於圖畫,由原始的圖畫演變而成。其似畫非畫,似字非字,我們稱為圖畫文字。圖畫文字經過了三千多年的逐漸演變,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到楷書,以至於現代的電腦字體。圖畫文字已成為筆劃省簡、具規模的漢字了。

漢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有著獨特而又崇高的地位。

Ⅳ 中國漢字的演變史是什麼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秦) (漢)(魏晉)(草書)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體系的相當成熟的漢字材料。這種文字是清末光緒年間(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陽縣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發現的。
特點
a 瘦弱纖細的風格。由於這種文字受到書寫工具的限制,所以筆道都是直的,有時與圓轉相同。故而字形瘦長,線條細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勁的風格。b形體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一個字刻怎樣去寫,還沒有完全固定下來,並保留著濃重的描畫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圓,筆畫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寫法可橫可豎,偏旁可左可右,還有多種異體,還有合文寫法。

二、金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謂青銅器是銅和錫合金製造的器皿。這種合金更堅固,因其顏色發青,故稱青銅器。主要有樂器「鍾」,食器「彝,尊,爵」,洗器「盤」,兵器「戈,戟」等。
特點
a 瘦弱纖細的風格。由於這種文字受到書寫工具的限制,所以筆道都是直的,有時與圓轉相同。故而字形瘦長,線條細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勁的風格。b形體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一個字刻怎樣去寫,還沒有完全固定下來,並保留著濃重的描畫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圓,筆畫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寫法可橫可豎,偏旁可左可右,還有多種異體,還有合文寫法。
三、大篆
1、產生
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里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因其帶有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特點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後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四、小篆
1、產生
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春秋戰國時的「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書同文字」的改革,統一了文字。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即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的區域性文字——六國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這就是說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了大篆的形體結構,改變了大篆的疊床架屋,復雜的寫法,逐漸整齊統一,穩固定型而成,如「商:(大)(小)」
③把原來沒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統一起來,使一個偏旁只有一種固定的寫法,如「(心),(衣),(水)」並確定了每個偏旁在漢字形體中的部位,不能隨意正反,左右顛倒。每個字的書寫筆數也基本固定了。這就使字體基本上定型化,統一化了。

特點
曲折宛轉的風格。小篆在大篆圓轉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起筆和收筆大都是渾圓。轉角處都帶弧形,曲折引長而劃一,使線條更勻稱圓轉,字形長圓,體勢雄健,已線條化了。觀《嶧曲線之美,線條勻凈圓暢,柔中帶剛。歷來被視為篆書的正宗。因筆畫圓勁豐腴如筷子,
古稱「玉筋篆」,後代的篆書家,如唐山刻石》運筆宛轉自如,字態活潑矯健,極盡代的李陽冰,南唐徐弦,無不從李斯的風范中立下根基。
用線條代替了圖形。小篆是規范的字體,比大篆更整齊定型。用線條代替了復雜的圖形,基本上脫離了圖畫,確定了漢字的符號性。異體字也基本上廢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寫實的特點。
另外,勻圓宛轉的線條,弧線的連筆,起訖不清,不便書寫。「篆書」這個名稱,在當時還沒有。直到漢代「隸書」出現以後,才把這種文字稱為「篆書」。因此,篆書是相對隸書而言的。小篆正式通行的時間不長。漢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兩千多年來,印章一直用小篆鐫刻,篆刻是我國的傳統藝術之一。

五、隸書
秦代有兩次文字改革,一是統一文字,由大篆改為小篆;二是使用了較小篆潦草些的隸書。這是第二塊里程碑——文字發展擺脫像形性。
1、產生
隸書是從小篆脫胎出來的。始於秦朝,經過兩漢231年(前206—25)的演變,到漢代才臻於成熟。隸書是漢代的主要通行書體。這樣說來,隸書可分秦隸,漢隸兩個發展階段,又稱古隸和今隸。

特點
a.、點畫轉寫線條
漢隸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小篆曲折宛轉的線條。整個字體稜角鮮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長圓變成扁方。這種變化稱謂「隸變」。這極大的擺脫了線條的束縛,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統,使漢字的象形圖畫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現行文字的基礎,使之變成純符號性質的文字。
b.、筆勢飛揚成波勢
「蠶頭燕尾」是隸書的主要特點。「蠶頭」指起筆處重而禿,呈方圓;「燕尾」指收筆處輕而上翹,拖一個捺狀的尾巴。如有的橫畫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狀。但在隸書中強調「燕為雙飛」即在一個字的結構中,只允許主要筆畫出鋒,挑出「燕尾」狀,其它諸筆都成禿筆,以方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來,形成左右飛揚之勢。撇捺做慢彎形,尾部尖細,捺角向上推,呈波勢。
這樣,整個字體上下收緊,左右舒展,以主筆「蠶頭燕尾」貫穿字中。魏晉時代,漢隸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筆勢波磔,向左右分開,象「八」字形狀一樣,左右分散。
隸書,無論是平平展展的,還是翩翩飛動的,由於字形較扁,總比等比例書看上去安穩。隸書出現是漢字形體發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時代,開創今文字新的時期,有劃時代的意義。

六、楷書
楷書,也叫「真書」或「正書」。楷是規矩,整齊,楷模的意思,是說這種字體可作為法式,模範,即標准字體。
1、產生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興於漢末,盛於魏晉南北朝。直到現在,仍是漢字的標准字體,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
東漢,三國魏時的書法家鍾繇的小楷《賀捷表》,雖還沒有擺脫隸書筆意。但已是今天見到的最早的楷書了,是由隸向楷過渡的典型作品。其主要橫畫已失去了「蠶頭燕尾」特徵,撇捺已成銳勢,但還存在隸書遺意。有的捺畫還順勢飄揚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飛揚。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黃庭堅》《樂毅論》改變了鍾繇變漢隸為楷書後仍存有隸意的筆法。凡鍾書仍作波挑的地方都斂鋒不發,從形體上完全自立了。至今仍採用他創造的字體,字形。
魏碑,是在漢隸的基礎上漸演變的楷書體。雖是楷書,卻融篆勢隸意,草情等眾妙於其調。如方筆魏碑的典型代表作《始平公造像》,稜角分明,雄強樸拙。所有點畫都寬厚肥壯而不呆板,顯示出剛健的氣勢和飄逸的風格,有陽剛之美。

、特點
楷書字體確實頗具規模。這種字體同漢隸的基本結構雖相同,但它是對隸書的改造而成的,它吸收了隸書結構勻稱明晰的優點,改變了隸書的筆勢或適當簡化。
形體上,漢隸向外推開,呈「八」字扁方形。楷書向里集中,成「永」字方形。
筆畫上,發展了隸書的點橫撇捺豎鉤等筆畫。如漢隸和撇是慢彎狀,尾不尖細,有時上挑,;略有勾形;而楷書的撇是筆勢斜下,導尖細,不挑不勾。尤其是橫畫,楷書沒有「蠶頭燕尾」的波勢了。漢隸波動,楷書平穩。
楷書在擺脫古代漢字圖形意味這一點上,比隸書又進一步。它完全是由完備的筆畫組成的方塊符號,作為方塊漢字,從此定型。
楷書印刷體:印刷上常用的各種變體,
宋體,橫細豎粗—通用印刷體;
仿宋體,粗細不分,秀麗—序言;
楷體,詩詞正文正楷,接近手寫體,比仿宋豐滿—通俗讀物,小字課本;
黑體,莊重—標題。

七、草書
草書一般是比正式字體寫的草一些的字體。廣義的說,自有漢字以來,篆隸楷書通行時,都有相應的草體。但「草書」成為一種字體的專稱,是東漢以後,並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種。
1、章草
是隸書的草寫體。相傳西漢元章劉奭shì時,黃門令使游創制的。現流傳的有他的《急就章》,取其章字叫「章草」。筆畫常帶草意,有連筆。仍保留隸書的波磔,但字字獨立,不相連屬。筆畫界限清楚,布局也較勻稱,書寫比隸書簡便迅捷的多。如西晉書法家索靖的《出師頌》,用筆既沉穩勁健,又活潑靈捷,是標準的隸草,歷來習草者皆視為正宗法帖。
2、今草
是章草的繼續,是楷書的快寫體。東漢末年一直流傳至今。今草,體勢連綿,一筆到底,一氣呵成。雖偶有不連,但血脈不斷。字字顧盼呼應,貫通一氣。今草寫起來靈活流暢,簡易快速。但往往難以辯認。如王羲之的《十七帖》體勢婉轉,寬態活潑。歷代視為草書的絕品而奉為法度(標准)。
3、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礎上任意增減筆畫,恣意連寫。興於唐代。狂草筆形連綿不絕,上一字的末筆常與下一字的首筆相連,甚至數字一筆揮成,偏旁混用,其部位也改變的厲害,可謂任意揮灑,狂放不羈,較難辨認,很少有實用意義。但在書法藝術上有狂放的風格。如盛唐的張旭,懷素,有「張顏醉素」或「顛張狂素」之稱。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體勢連綿,筆意奔放,給人一種開朗而有變化的感覺。這種狂放不羈的草書,是追求純藝術的表現,抒發自己的情感。
總的說來,草書把楷書十幾筆的字,用兩三筆畫出來,這種高度簡化,可以達到快寫的目的,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八、行書
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始於楷書出現以後,盛於魏晉,晉代已流行。直到現在仍是手寫時最多,最廣泛的一種字體。
行體兼采楷草的優點,是草書的楷化或楷書的草化。近楷而不拘謹,近草而不狂縱。接近楷書的叫「行楷」,接近草書的叫「行草」。
行書簡化了楷書的筆畫,採用草書連綿的筆法。筆畫連綿而又各字獨立,清晰易認。書寫效率較高,成為楷書的輔助字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姿媚飄逸,幽雅清秀。另有集字成碑的《聖教序》是盛唐長安張福寺和尚懷仁從唐內府收藏的王羲之的行書墨跡中集中而成。此舉共費20餘年,選字均為王書的上乘之作,摹勒精美,歷代十分珍重。又如唐代李的《雲麾將軍李思訓碑》,用筆硬挺奇崛,以險絕取勝。橫筆明顯向右上方傾斜(左低右高),雖借鑒《聖教序》,但奇偉雄強之勢勝於晉人,別開一門。宋代書法成就,行書突出,出現了蘇軾、黃庭堅、蔡襄等書法家。
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兩種字體的過渡,不是新舊銜接,繼承,起伏突變。而是新舊交搭,並行,逐漸替變的。在前一種通行的形體中,就已經蘊育萌芽一種更適合實際需要的新的形體結構,最終取代了前一種字體,而居於統治地位。
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統一後的小篆,到漢代的隸書,魏晉以後的楷書,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主流。隸書通行後的草書和楷書通行後的行書,是這一種演變的兩個旁支。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
↓↓
(章)草行書
↓↗
(今)草↗
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曰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Ⅳ 演變和演化有什麼區別

演變:指歷時較久的發展變化。
演化:多指自然界的變化。演化又稱進化,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間具有差異的現象,以及解釋這些現象的各種理論。

演變是個短時間的過程。演化是長時間的。演化是量變的一個過程,演變是質變的一個過程。演化到一定的時間程度就達到了演變。演變重在變的過程,演化重在結果。

Ⅵ 演變,演進,演繹,演化的意思各是什麼

演變為develop或evolve,歷時較久的發展變化,如: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演變的。
演進graal progress或evolution,為演變進化的簡稱。
演繹dece,則是一種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關於特殊情況下的結論。
演化evolution,多指自然界的變化。如:生物演化。

Ⅶ 演變是什麼意思

【詞條】:演變
【讀音】: yǎn biàn
【釋義】:指歷時較久的發展變化。
【近義詞】:孳乳;嬗遞;嬗變;迭嬗。
【例句】:①衛生學已經演變為預防醫學。古代至現在演變真是很大。
②衛生學已經演變為預防醫學。

Ⅷ 演變的意思

演變的意思:變化發展。指歷時較久的發展變化。近義詞有孳乳;嬗遞。

演變的讀音:yǎn biàn。

演變的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七:「大家全不曉得國家大事要怎樣演變。」

演變的例句

1、面對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我們必須猜拳行令,做好反和平演變的思想准備。

2、資產階級預言家們把中國和平演變的希望寄託在新中國第四代青少年身上,那隻能是白日做夢。

3、他由一個黨的高級幹部演變成的腐敗分子,教訓是深刻的。

4、人類歷史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演變發展的過程。

5、魔術師的表演變幻莫測,令我眼花繚亂。

Ⅸ cpu的演變歷史是什麼

cpu的演變歷史發展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1階段:

第1階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檔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1代,基本特點是採用PMOS工藝,集成度低(4000個晶體管/片),系統結構和指令系統都比較簡單,主要採用機器語言或簡單的匯編語言,指令數目較少(20多條指令),基本指令周期為20~50μs,用於簡單的控制場合。

第2階段:

第2階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檔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2代,它們的特點是採用NMOS工藝,集成度提高約4倍,運算速度提高約10~15倍。

第3階段:

第3階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3代,其特點是採用HMOS工藝,集成度和運算速度都比第2代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指令系統更加豐富、完善,採用多級中斷、多種定址方式、段式存儲機構、硬體乘除部件,並配置了軟體系統。這一時期著名微機產品有IBM公司的個人計算機。

第4階段:

第4階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處理器時代,又稱為第4代。其特點是採用HMOS或CMOS工藝,集成度高達100萬個晶體管/片,具有32位地址線和32位數據匯流排。每秒鍾可完成600萬條指令(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MIPS)。

第5階段:

第5階段(1993-2005年)是奔騰(pentium)系列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5代。內部採用了超標量指令流水線結構,並具有相互獨立的指令和數據高速緩存。隨著MMX(Multi Media eXtended)微處理器的出現,使微機的發展在網路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等方面跨上了更高的台階。

第6階段:

第6階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6代。「酷睿」是一款領先節能的新型微架構,設計的出發點是提供卓然出眾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謂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於筆記本處理器的。

Ⅹ 歷史嬗變什麼意思

嬗變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蛻變,第二種解釋是徹底改變(特徵和條件的改變)

第三種解釋是演變的意思

如果和歷史搭配成一個新的短語,就是歷史演變過程或者歷史變化的意思

閱讀全文

與演變歷史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