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慶城縣怎麼樣

歷史上慶城縣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6-21 00:11:24

Ⅰ 甘肅省慶陽市有多少個縣

慶陽市有7縣,即慶城縣、華池縣、寧縣、鎮原縣、合水縣、正寧縣、環縣。

慶城縣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馬蓮河中上游,東鄰合水,西瀕蒲河與鎮原縣相望,南和西峰區毗鄰,北與環縣、華池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7°16′32″—108°05′49″,北緯35°42′29″—36°17′22″。

截至2020年,慶城縣轄9鎮6鄉2個辦事處,總土地面積2692.6平方公里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慶城縣常住人口235154人 。

慶城縣古為禹貢雍州之地,是華夏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94年被評為甘肅省歷史文化名城。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20年2月,經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審定,慶城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批准退出。

補充:

2020年,慶城縣實現生產總值78.9億元,增長6%(可比價下同)。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計入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44.7億元,增長9%;第三產業增加值23.2億元,與上年持平。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9年的11.7:58:30.3調整為13.9:56.7:29.4。



Ⅱ 請教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的歷史沿革

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 地理位置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 縣名 正寧縣 (漢語拼音:Zhengning Xian) 面積 全縣面積1319.5平方公里。 政府 縣人民政府駐山河鎮, 郵編 745300。 代碼 621025 電話區號 0934 汽車牌照 甘M 正寧概況 正寧縣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東南部、子午嶺西麓。東接陝西黃陵縣以子午嶺為界,南鄰旬邑縣,西南與彬縣相鄰,西接長武縣以涇河為界,北壤本省寧縣。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07°56′20″—108°38′08″,北緯35°14′40″—35°36′18″之間。屬黃土高原溝壑區,黃土層厚度90—150米。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1460米,地貌梁、峁、溝交錯,河、川、塬相間,分為四塬三川;地形東高西低、東寬西窄,略呈三角形,東西長63.5公里,南北寬40.2公里。 行政區劃 正寧縣轄4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山河鎮、榆林子鎮、宮河鎮、永和鎮、西坡鄉、永正鄉、周家鄉、湫頭鄉、五頃塬回族鄉、三嘉鄉。縣境內有子午嶺林管局正寧分局:西坡林場、秦家林場、中灣林場、中灣林甘肅省正寧縣行政區劃圖科場、劉家林場。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比較廣闊,總面積1319.5平方公里,其中東部的子午嶺林區,系成片的天然次生林區,共387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29.3%,全為林草覆蓋,植被狀況優越,是該縣涵養水分,調節雨量的天然水庫。占我縣林地總面積的80%。 耕地多分布於比較平整、肥沃的宮河、永和、山嘉,月明四條原面,土地平整,土層深厚,熟化程度高,多為較肥沃的黑壚土壤,共23.66萬畝,佔耕地43%。縱穿縣境的三條河川有川台地2.3萬畝,佔耕地4.6%。構成我縣農作物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 山地多分布於原面兩側和溝谷四周和東部的梁、峁、塌撐等地類地形。一般小塊、小片居多,坡度較大,小氣候表現明顯,海拔高差懸殊,對林木草種選擇性強。 資源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土流失嚴重。溝壑面積較大,約占總面積的82%。全縣有大小不等溝壑1200多條。溝壑密度平均達0.67公里/平方公里,溝切嘗試在150-200米之間。這些溝壑浸蝕十分嚴重,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 經濟發展 2008年生產總值完成10.2億元,增長17.7%;農業增加值完成4.07億元,增長1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513萬元,增長24.1%;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5.04億元,增長22.3%; ——財政大、小口徑收入分別完成15038萬元、14039萬元,剔除煤田采礦權出讓金收入後完成5038萬元、4039萬元,增長23%、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28億元,增長68.6%,其中5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完成17.2億元,增長49.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300元,增長27.5%,凈增17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576元,增長18.3%,凈增399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6億元,增長29.5%;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6‰;萬元GDP能耗降低4.61%; 氣候資源 正寧縣位於大陸腹地,氣候受季風影響明顯,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濕潤半濕潤氣候。由於地勢較平緩,加之夏季季風的影響,氣候要素反映也較平緩。子午嶺林區氣候陰濕,溫度較低,雨霧多,日照少,霜期長。環繞林區形成特殊的多雨圍帶。因季風強弱和進退遲早不同,降雨量年、月分布不穩定,一般七、八、九月降水偏多,春旱較頻繁。 全縣年平均日照時數2447.4小時。日較差條件較好,有利於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無霜期限較長,氣溫較高,日照充裕,降雨量充足。太陽輻射問題和日照時數較同緯度的華北平原為高,屬我國輻射能源高值區之一,光能利用潛力很大。由於氣溫日差大,積溫高,利於光合作用和干物質形成以及糖分積累。雨熱功當量基本同步,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 水資源 全縣年平均降水量623.5毫米,年降水總量為8.51億億立方米。 五條河流,均屬涇河水系,自產水三條河流中四朗河為最大河流,全長83公里,流域面積644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47%,年平均流量0.91秒立米,徑流量2880萬立方米。支黨河41公里,嘉峪川河在正寧縣境內長25.5公里,還有無日天溝,和左家川兩條河。 我縣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鬆散層潛水,和下白堊系碎碎潛水及承壓水,地下水總徑流量為2746.46萬立方米。 全縣總徑流量8786.46萬立方米,人均516.7立方米,耕地畝均200立方米。資源十分貧乏。本縣地形地貌特點是水低地高,發展灌溉農業有很大困難。 礦產資源 據初步探明,縣內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礦產資源,其中煤炭儲量超過16億噸,有望近年開采。 林木資源 東北部子午嶺林區植被較好,有次生林分布,約佔全縣總面積的28.4%。全縣共有森林面積76.77萬畝,其中人工造林70.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8.8%,是甘肅省宜林荒山綠化達標縣。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前21世紀前) 正寧縣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及有熊氏氏族部落繁衍生息地之一。 夏代(前2070——前1600)。 天下分為九州,正寧屬於雍州西戎之地。夏代孔甲年間(約前17世紀),周先祖不窋奔慶陽,建立北豳之邦,正寧屬北豳邦國。夏桀(履癸)時,周先祖公劉從北豳遷都公劉邑,正式建立豳國,正寧屬豳國之域。 商代(前1600——前1046) 正寧仍屬豳國管轄。商末,周族南遷岐山周原,豳地被義渠戎族佔領,正寧屬義渠戎國之地。 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 義渠戎國屬周王朝管轄下的方國,正寧仍屬之。 春秋戰國時代(前770——前221) 前期仍襲舊制。前400年,魏國佔領西河郡和上郡,並在正寧境內修築魏長城。此後,長城東部(即今正寧永正、山河、湫頭、三嘉之東)土地歸魏國上郡管轄,長城西部(榆林子、羅川之西)土地歸義渠戎國管轄。前352年,秦國出兵攻打魏國,一舉佔領西河、上郡,從此,正寧東部歸秦國上郡管轄,西部仍屬義渠戎國管轄。前270年,秦滅義渠戎國,建立北地郡,郡址義渠。此後,正寧西部劃北地郡,東部仍屬上郡。 秦代(前221——前206)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建立郡縣制。秦在北地郡設郁郅(今慶城縣)、泥陽(今寧縣)、朝那(今鎮原縣西北)3縣。正寧西部劃歸泥陽縣管轄,東部仍屬上郡。 西漢時期(前206——公元25) 仍襲秦制,並先後在正寧境內東南部設三水(屬安定郡)、獨樂、陽周(屬上郡)3縣。西部今宮河、周家地區歸弋居縣(縣治在今寧縣政平),屬北地郡。 三水縣:西漢初年因羅川穀三水匯流而得名,治址羅川。轄今正寧縣羅川、永和和陝西省旬邑縣、彬縣廣大地區。數年後,縣治遷至今慶陽市鎮原縣境內。原轄地今正寧縣永和、羅川,今彬縣永樂、底廟地區劃歸獨樂縣管轄。 獨樂縣:西漢初年置,治址在今榆林子鎮樂興村,轄今榆林子等地。後又將羅川、永和等地劃歸上郡管轄。 陽周縣:西漢初年置,治址在今永正鄉上官莊附近的秦馳武城,轄今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頭、五頃原、三嘉及寧縣平子等地,歸上郡管轄。 東漢時期(25——220) 建元六年(30),陽周、獨樂兩縣皆廢,地域劃歸泥陽管轄。惟宮河、周家仍歸弋居管轄。東漢末年廢弋居,地域並入泥陽。建安元年(196),因慶陽地區北部被匈奴和西涼馬超屢次佔領,在今正寧縣永和塬設西川縣,屬安定郡。因子午嶺水向西流而得名西川。縣治具體地址不清。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 三國時,正寧歸魏管轄。晉建興四年(316),匈奴首領劉聰攻破長安,建立漢國,正寧屬漢,末置縣。319年,漢國更名前趙,正寧屬前趙安定郡,未置縣。 東晉咸和二年(327),後趙打敗前趙,正寧歸後趙,屬安定郡,未置縣,以駐軍代政。永和七年(351),前秦立國於長安,在今鎮原縣置雍州,以軍代政,正寧歸雍州。太元九年(384),後秦趕走前秦,在今慶陽市置泥源軍,以軍代政,正寧屬泥源軍。 北朝時期(386——581)。太平真君二年(441),北魏在今寧縣城置定安縣,兼置趙興郡;在羅川重置陽周縣,轄今正寧東部、南部地區和寧縣平子鎮;在榆林子樂興重置獨樂縣,轄今榆林子和長樂地區。以上2縣均屬趙興郡管轄。今正寧縣的宮河和周家歸定安縣轄。皇興二年(468),改趙興郡為華州,陽周、獨樂2縣屬華州。太和十一年(487),華州更名班州,陽周、獨樂2縣屬班州。太和十四年,更班州為豳州。陽周、獨樂2縣均屬之。 西魏大統元年(535),在陽周縣增設泥陽、惠涉二護軍。泥陽軍設在今寧縣平子境內,惠涉軍駐羅川城。此2軍均為駐軍機構,非政府機構。大統十六年(550),西魏在陽周縣置顯州,陽周、獨樂二縣屬之。廢泥陽、惠涉二護軍。廢帝二年(553),改豳州為寧州。 北周元年(557),廢顯州,陽周、獨樂2縣改屬寧州趙興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581——960) 隋開皇三年(583),廢趙興郡和獨樂縣,獨樂地域劃歸陽周縣。開皇十八年,改陽周縣為羅川縣。大業元年(605),改寧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次年,改北地郡為豳州,羅川縣屬之。大業八年,改豳州為北地郡,羅川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為寧州。並從寧州析置豳州(治在今陝西省彬縣),羅川縣屬寧州。次年,從寧州轄定安縣析置定平縣(縣治在今寧縣政平),屬豳州,今正寧宮河、周家地域劃歸定平縣轄。天寶元年(742),改寧州為彭原郡。因在羅川發現27軀玉真人像,故改羅川縣為真寧縣,屬彭原郡。乾元元年(758),改彭原郡為寧州。元和三年(808),定平縣劃歸寧州。大中三年(849),設邠寧節度使,真寧縣、定平縣均屬之。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慶陽地區慶、寧、原、衍、環五州並存,真寧縣屬寧州,定平屬衍州。後周顯德五年(958),廢衍州,定平縣劃歸豳州。後周末年又劃歸寧州。從此,宮河、周家兩地久歸寧州轄。 宋金元明清時期(960——1911) 北宋時期(960——1127),真寧歸屬未變。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寧州歸屬慶陽府,真寧縣為慶陽府寧州所轄。 金代(1115——1234),真寧屬寧州。山河及今寧縣太昌、早社3鎮歸寧州管轄。 元代(1206——1368),真寧仍屬寧州。山河、太昌、早社3鎮及定平、襄樂2城歸寧州直轄。 明代(1368——1644),前期仍襲舊制,直至萬曆二十九年(1601),經邑人趙邦清提請,朝廷改真寧縣直屬慶陽府,寧州不再領真寧縣。真寧縣轄郭下、長樂、望仙、文樂、樂興、平子、西峪、路上、香廟、中廟、長城、移豐、山河、新莊、萬益、萬盈、安夫、要冊、勾仁、安興、煙村21里。 清代(1616——1911)。初期沿襲明制。順治五年(1648),真寧知縣焦象賢申請,並21里為7里,即:與新、光化、挈炬、和恆、金湯、靈湫、永綏7里,共編為68甲。康熙八年(1669),析陝西行省甘肅布政使司置甘肅行省,真寧屬甘肅行省慶陽府。雍正元年(1723),因避清世宗「胤礻真 」諱,更名真寧縣為正寧縣。

Ⅲ 甘肅省,慶陽縣,石碳城是漢代的古城嗎

甘肅省慶陽縣有八大古城,沒有石碳城。

甘肅慶陽八大古城
一、不窋城
不窋城,位於慶城縣城南三里。夏孔甲末期(約前17世紀),不窋由於對以孔甲為代表的夏王朝的政治腐敗、國力衰弱不滿和發展周部族的需要,率本部族逃奔距夏朝統治區域較遠的戎狄之間(慶城),團結各戎族,發展農業生產,修築城池,名不窋城,距今約有3700年的歷史,是省內最早的古城池,也是國內建立較早的古城池之一。

不窋城地處城南山灣半山台地,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兩河抱城,地勢險峻,雄偉壯觀,可謂匠心獨具。周先祖不窋以此城為基地,教民稼穡,樹藝百穀,使不窋城成為農耕文化的奠基城。所以,周人稱其為「我先王」建築之北豳城。因不窋城在豳國(今寧縣)之北,故稱北豳。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孫公劉立。公劉到夏甲子年(前16世紀)帝發時,遷都於豳(今寧縣城西之廟坪),在慶陽境內約百年時間。可惜不窋城的形制史無記載。

二、公劉邑城

周先祖不窋之孫公劉,是慶陽農耕文化的開拓者,《史記》載公劉「遂奔戎狄之間,復修後稷(農官)之業,務耕種,行地宜」,從而使「周道之興自此始」。公劉為了使農耕文化向更廣闊的范圍發展,尋找並擴展適宜於農耕的地域,由慶陽向南發展。正如《詩經》所說「公劉南遷」、「公劉遷豳」和「乃陟南崗,乃覯於京」,就是講的公劉由慶陽不窋城南遷於寧縣城西一里廟嘴坪所建之(即稱公劉邑)。公劉南遷建邑,年22年,系夏甲子年,距今3600餘年,是省內建立最早的第二座古城池,也是全國建立較早的古城池之一。都城三面臨水,一面靠山,利用地形斬削和板築而成。與慶陽不窋城所不同的是在城北面塬頭,建一形勢險要的關城,作為都城的屏障,這是今慶陽市建立最早的關,城、關結合,是公邑獨具匠心之處,為後來的建城設關開了先例。公劉邑自公劉開始到商康丁年(前12世紀)周祖古公亶父遷岐(今陝西岐山)為止,整整沿用了十代人,約400年,今遺址尚存,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義渠國城

義渠戎族屬於西方姜戎後裔的一支少數民族,原居寧夏固原和六盤山、隴山一帶。戎代,義渠戎已是一個有君主的部落方國。乘周部落力弱,逐漸向隴東地區遷移,佔領了慶陽大部分地區,按定居的地名取名,分布在慶城縣的叫郁郅戎,鎮原縣的叫大原戎,鎮原與慶陽之間的叫彭戎,寧縣的叫義渠戎。義渠戎發展最快,吞並了其他戎族方國之後,成為強大的部落方國。強勝時,管轄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內蒙河套以南地區。義渠族有著農牧兼營的經濟,手工業生產亦有一定的發展,能築城以自守。且以其國都義渠城為基地,參與了中原諸國合縱連橫之爭,是西北少數民族中能與強秦抗衡的主要力量,也是最早融入漢族的少數民族之一。義渠國在同其他諸國競爭中,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它在中國的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義渠民族從商代武乙年間建部落方國算起,至秦昭王滅義渠戎國為止,共800餘年,其中在慶陽市建立奴隸制君國(前772年至前272年)達500年之久。

四、赫連城

赫連古城,位於鎮原縣城東10千米茹河北岸的祁家坪。古城規模宏偉,城垣堅固,峰環水繞,地形開闊險要,古稱赫連城。當地盛傳這里曾「立過王位」,是皇帝居住過的地方,茹河水繞城而過時,也不敢咆哮喧嚷;山坡上生長的酸棗刺也自避鋒芒,而向內彎曲,足見這位皇帝之神明威嚴。赫連勃勃是羌人姚萇所建立的後秦政權將領,手握重兵,地位顯赫,雄踞朔方(今內蒙杭錦旗北)。公元417年正月,赫以游獵為名,率眾2萬人安定郡高平川,殺高平守將高平公沒弈干,據安定(今鎮原),建立夏國,自稱大夏王,在臨涇城東築赫連城,不久赫率兵攻下長安,繼而又揮師北上廊延,在陝北橫山築城建郡,名曰統萬城。赫連勃勃性格強悍殘暴,製造兵器的工匠所造之弓箭不能穿甲都,斬工匠;甲胄為弓箭射穿者,甲匠處以死刑。對抓來築城的民夫更是任意殺戮,夯過的城牆,用鐵杴刺入寸許,夯築者的性命就難保。

赫連勃勃兇殘空前絕後,他妄想「統萬」,但事實上只傳兩代三帝,歷時23年。死後葬於他當初發跡之地——安定洪河側畔枕頭山(今鎮原南川鄉鎮)。

五、寧州府城

寧州府城,即今寧縣縣城,位於縣域中西部,海拔950米。

北朝(420-581年)的北魏為豳州治,轄3郡9縣;隋(581-618年)改為北地郡,轄8縣,在區內轄4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寧州,在州城置都督府,轄6縣;唐大中三年(849年),在寧州城設邠寧節度使;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均為寧州;金初,寧州曾一度改為興寧軍節度;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寧州由相當於省府降為州府,歸慶陽府管轄;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

寧州府城坐落於黃土高原的殘原河谷地帶,梁峁輻輳,川流歸集,四山圍屏,三水奔匯。城垣盤亘的東山,為春榮原西端,後有東山大峴和安定古城,為城之憑依。城北部城北河切城而南。其西為廟嘴長坪,即公劉古邑。其後為安定古關。上為南義原端,謂之北山,是府城右翼。城南為南山,九龍河拍城而西,彼岸原端梁峁並出,而南山突聳,上有元代平章邠國公李思齊屯兵之處,直對郭內,府瞰南關,是府城之左翼。城西,川河開闊,水屏山蔽,馬蓮河自北而下,與城北、九龍兩水相匯而南。西岸即董志塬側,峁梁列峙,連綿不斷。府城雄踞於山河之中樞。

六、慶陽府城

慶陽府城,即今慶城縣城,位於縣城東部。西漢在此城置郁郅縣,屬北地郡轄;東漢廢縣;隋置弘化郡,轄7縣;唐置慶州,轄10縣;五代仍為慶州,轄9縣;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置慶州團練,隸屬陝西路。乾德元年(963年)復置慶州。慶歷元年(1041年)置慶環路。政和七年(1117年)改為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1125年)改慶州為慶陽府,轄4縣;金、元、明、清均置慶陽府;金在此城置慶原路總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慶陽府復置安化縣,並置慶陽衛;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寧州不再領縣,隸屬慶陽府。至此,慶陽府轄1州(寧州)、4縣(安化、環縣、合水、真寧)、1所(安邊護衛所)。清代慶陽府轄1州4縣和董志分縣。北宋以來至1934年,慶陽府城是隴東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交通要沖,是歷史上一座有名的府城。

慶陽府城地處環江和柔遠河匯流之階地,沿川順河呈帶狀形,南北長,東西窄、西北高、東南低、依山傍水,城周群山環繞,城下二水匯流。城內原為一崗阜,因勢削建,其形似鳳,故稱鳳城。城周七里十三步,南北長三里,東西高十三丈,南北高九丈。築女兒牆二千九百丈。設五門,東曰「安定」,西曰「嘉會」,北曰「德勝」,南曰「平定」,東南「永春」。東、北、東南三門建有城樓、月城,並有重門,磚石砌築。明憲宗成化初(1466年前後)參政朱英修築城垣,副使曹洗復修。同期修築小南門外的南關城,周長三里,後被水毀,遂以永春門外為南關。皇城(亦稱北關城)周長七里,東北高十丈,西南高六丈,開設四門,南門括於鳳城之內,故鳳城北門有三城門洞。皇城北門外有田家城,傳為古教場,城垣已毀。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和三十五年(1556年),參政汪尚寧、知府梁明翰先後修復郭城。明末兵燹,城牆、城門樓大部被毀。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分守河西道張元璘、慶陽知府楊藻鳳重修府城,建門樓4座、敵樓8座、窩鋪24座、女兒牆79堵。清乾隆初年又進行修復。光緒十五年(1889年)知府胡礪鐸再行修復。宣統三年修補女兒牆,建警房34座。民國十年略事修復。民國十六年增建石箍窩警房64座,磚砌女兒牆。如今舊城遺址城垣周十餘里,殘缺不全。

城內古代建築較多,自唐、宋以來,城內廣建廟宇、祠堂、亭台、樓閣、廨署和牌坊等。較大的廟宇有12座、寺院4座、磚塔3座、宮和觀各1座。廟宇有馬王廟、呂祖廟、風神廟、隍廟、西關廟、玉泉廟、關帝廟、八臘廟、菩薩廟、玄帝廟、太白廟、慶陽府文廟。寺院有普照寺、善慶寺、慈雲寺、覺照寺。樓閣有鎮觀樓、魁星樓、陞官樓、鍾樓、小關樓和嘉會閣。磚塔有普照寺磚塔、文筆峰磚塔、興教寺磚塔。宮、觀即王母宮、古德觀。還建有慶陽府署、府教授署、訓導署、鳳城書院、孝院和表彰忠、孝、義達官司顯貴的各類牌坊95座。

七、彭州府城

唐肅宗皇帝曾駐蹕過的彭州府城,坐落在今慶陽市彭原鄉政府以東二公里處的塔底下村、慶陽民航機場的東北側,南距慶陽市10公里,是董志塬上修建最早、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州、郡、縣古城。

據史料載,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安祿山攻克潼關,京師大駭,玄宗奔蜀,留守太子李亨率軍平定「安史之亂」,從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境內)回軍北上,渡渭水、經永壽,夜馳300里,士卒失亡過半,沿路斬殺棄郡而走的新平太守薛羽和安定太守徐瑴國。太子至彭原,彭原郡太守李遵出迎,獻衣物糧食,並召募士數百人。又在涇州、原州等地召諸監牧馬,募甲士5000餘,軍勢振。七月,太子即位於靈武城(今環縣城東北靈武台城)南樓,尊玄宗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是為肅宗。十二月「上發順化(即弘化),癸末,至彭原」。這是肅宗二至彭原,並在彭原處理了許多軍政要務。次年,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肅宗在彭原受朝賀,各路兵馬雲集隴東等地,謀求復國討賊事宜。唐大歷年間(776-779年),大將郭子儀、李懷光曾屯兵於此,抗擊吐蕃入侵。郭、李當年的點台至今猶存。

彭原在古代曾是北方邊陲的軍事重鎮,也是邠、寧等州通往北地的交通要沖,遠在先周時代(即夏商時期),彭原就是諸候國彭國的都城,距今約有3600餘年,是省內建立最早的古城之一。商代後期,彭國參加周武五伐商的戰爭。後彭國戰勝了盧國,改國號為彭盧國,國都遷往彭陽(今鎮原縣彭陽)。西周末年,義渠戎國佔領了整個董志塬地區。東漢建武六年(30年)在彭原置富平縣,屬北地郡管轄;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置趙興郡、西北地郡,西北地郡治所在富平縣域;隋置彭原縣;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彭州,領彭原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廢彭州,彭原縣劃歸寧州管轄;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彭原縣劃歸慶陽府管轄;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廢縣。

據考,府城址西接原面,東、南、北皆環溝,城依地形而就,不拘泥於規矩方圓,斷斷續續的城牆依然存在,古城的輪廓仍可辨認。城址東西長800米,南北寬600米,呈長方形,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現存城牆高9米,寬2米,基部寬4.2米,系夯土板築,夯層厚分別為6、8、9、14厘米不等,夯窩直徑8厘米。城牆外圍有寬30米、深3米的護城壕,易守難功,有關隘要塞之雄偉。今地表上散布有殘磚碎瓦和陶瓷碎片。唐元和初年(806年),城內建起一座規模宏大的浮圖寺。寺內除了有大雄寶殿、羅漢堂等建築外,還特別建了一座高大的浮圖寶塔。塔凡十三級,高十三丈,一色青磚砌就,拔地參天,高聳凌霄,頗為壯觀。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寶塔經過修葺,又以琉璃瓦蓋頂,更平添了一番風韻。據傳,每當夕陽西墜之際,你若站在蕭關古道上眺望,眼前便出現一幅奇景:廣闊無垠的田野上,樹木參天;一條古道,直指朔方;古道兩旁的林木叢中,閃露出三三兩兩的茅房草舍,茅房項上,炊煙裊裊,遠處古城古寺,在煙霞在忽隱忽現。那高大的浮圖寶塔,傲然不群,昂首挺立,把一切拋在腳下。塔頂上的琉璃瓦在夕陽余輝的映照下,光芒四射,燦爛奪目。這便是後人稱道的「彭原晚照」。明人楊立程曾有詩贊美其勝狀曰:

野曠天低眼界空,彭原道上夕陽紅。

晚煙影起平疇外,樵唱聲歸遠樹中。

路指蕭關通驛馬,暉余塔頂送征鴻。

肅宗即位來靈武,曾向荒城駐玉驄。

隨著時光的流逝、歷史的變遷,荒城石寺早已塌毀,浮圖寶塔在清同治年間的大地震中坍塌,剩下四層在「文化大革命」中誤當「四舊」被毀,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八、環州府城

環州府城即今環縣縣城。位於縣城中南部、環江東岸川台階地。是古代關中通往寧夏的要道,今國道211線穿城而過。

環州戰國時期歸秦北地郡轄;西漢置方渠縣;東漢屬北地郡三水縣轄;三國、兩晉屬羌胡轄;隋開皇十九年(599年)置環州,大業三年(607)廢環州,並入慶州;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方渠縣,第二年升為會州,貞觀六年(632年)復置環州;五代改環州為威州,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為避郭威偉,改威州為環州,顯德四年(957年)改環州為通遠軍;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環州領通遠縣;金、元均為環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環州降為縣。

環州府城,何時由何人所築,無史可考。真正有史可考的是唐代修築之唐城,在今城北一里許,為唐貞元十三年(797年)邠寧節度使楊朝晟軍隊所築。元末,李思齊部將楊黑哥重建,城南北長1里271步,東西寬1里93步,周長5里350步,高5丈5尺,城壕深2丈,開三門,南曰「崇義」,西曰「安定」,北曰「朝天」。城上建有大角樓4座,巡捕房89座。

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縣王鑒、千戶曹鈺重修。二十八年(1549年),推官攔雲復修。三十五年(1556年),知縣劉宗舜又修。時城內東南有正亭、後亭二重,大門、儀門二重。正亭東有幕官、典史署一所,南有戎萬亭一座,六房左右分列;儀門東南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公廨一所;正亭西南有吏舍20間;儀門外西南有監獄一所;大門外旌善申請亭東西分列。明末,遭戰火焚劫,盪為丘墟。

清順治五年(1648年),知縣滑侖赴任後暫住南城樓,召集流亡,恢復歸治。康熙末年,知縣申瑋於舊城東北建二堂3間,三堂5間,儀門、宅門各一;二堂南建六房,左右分列;其他房舍25間。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縣高觀鯉捐建大堂5間,東西科房12間、儀門3間、東西角門2座、大門3間、左右角門2間、二堂左右廳6間、宅門一座、書房3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縣魯克寬於老城南修築新城,周長4里97步,牆高3丈,寬7-8尺不等。牆基厚3丈,頂寬1丈5尺,內外女牆2609丈。建城門樓3座,南曰銀夏孔塗,北曰蕭關古道,西曰臨威嚴疆。咸豐四年(1845年)五月,知縣延齡、訓導沈發恆、典史周樂復修。內建戲樓1座(3間),鍾、鼓樓各1座,過亭3間,土地廟三間,昭忠寺3間,東西兩廂各建閻君殿5間。另有卷棚式城隍廟正殿3間,書匾「鍾靈毓秀」,殿後有寢宮3間。古城西側曾築有城郭,北接古城,南連翁城。宋代磚塔建在城北福景寺院內。

Ⅳ 寫關於導游介紹慶城周祖陵的詞應該怎麼寫

周祖陵森林公園位於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城東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因山頂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窋(bu zhu)陵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周人先祖不窋失農官之後,西徙定居今之慶陽慶城一帶,從事農業耕作,在隴東慶陽一帶創建了華夏文明的農耕文化。成為有確切歷史記載的第一個周人首領,由於他功績卓著,死後人們把他葬於此山,氣勢磅礴,河水環繞,自古歷代帝王均往此地祭奠,成為周朝第一個明確記載的首領。周祖陵歷史悠久,鍾靈毓秀,自古為游覽勝地。首先從風城過大橋,到周祖陵山下,經過茂密的林帶和蜿蜓崎嶇的簡易公路可達停車場,停車場上面的建築群用822個石台階連接在一起。山頂周祖文化區,總體布局嚴謹規范,錯落有致。
以周祖大殿、周王殿、肇周聖祖牌坊、姜嫄殿、後稷殿、碑亭、八卦亭、鑒亭、棲鳳亭以及鍾鼓樓為主的周祖文化景區。農耕文化體驗園景區。周祖農耕文化體驗園在建設上主要突出了五穀、五果、五菜、五花、五葯為主的五福臨門,以田間小道、循環利用的潺潺流水,以因地制宜的樹種大全,以多彩多姿的隴東民俗,以體驗享樂的農家樂園五大特色。現已建成了主幹道路、盤旋路、祭壇、祭祀廣場、二十四節氣柱、岐黃中醫博物館、作坊街、展覽館、風情廣場等主要建築,已成為集祭祀、體驗、感受、觀光、娛樂於一體的旅遊景區。首先是肇周聖祖牌坊,正面有楊成武上將題寫的「肇周聖祖」四個剛勁大字,字的兩邊四個柱子上刻有兩副對聯,正聯為「望天門三皇五帝周祖名峰群仙聚會,思慶洲岐傅李米人傑地靈萬眾來朝」。次聯是「絕頂始知世外境,憑欄一望古今天」。牌坊的背面有「鍾靈毓秀」四個大字。穿過牌坊,正面就是周祖大殿,大殿建於平台之上。殿內正面有周先祖不窋、兒子鞠陶、孫子公劉三尊雕塑神像,像高2.8米,體態逼真,栩栩如生。殿內兩側還有慶節、皇仆等十尊畫像,整個大殿顯得典雅、肅穆。

周祖大殿的西北角為周祖不窋的陵亭。亭後是周祖碑亭,石碑正面有「周祖陵」三個大字。八卦亭位於周祖大殿東南側,八卦亭的南面為三十八王廟,廟為五間歇山前廊殿,建築面積174.41平方米,共22個明柱,內有從文王姬昌到赧王姬延共三十八尊塑像和畫像,設計典雅,形象逼真。八卦亭的東側則為簪(zan)尖式碑廊。西面為覽風亭,是觀看游覽風景之地。亭台樓閣,交相輝映,花草樹木,相互襯托。每當勝春新夏,杏嵌芳蕊而柳葉青煙,花香襲人,林韻醉客,游者遣懷寄興。時至暮秋初冬,紅葉未退而白雪初降,雁鳴山莽,風撼林梢,更覺天高地闊,宇宙無窮。

Ⅳ 慶城縣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醫學鼻祖岐伯
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
大書法家米萬鍾

Ⅵ 慶城縣周懶王的歷史 -

周赧王姬延(?-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稱王赧,周慎靚王之子,東周第26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公元前314-前255年在位,共59年。周赧王在位時期,東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雒邑。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對於挽救危亡的周國都沒有什麼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城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於西周國。前256年,周赧王崩,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公國。

Ⅶ 慶陽慶城縣有什麼自然資源呢

由於它存在了豐富的煤炭資源,而且開發的成本不是很高,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對它之後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可以有效提高經濟總量,還有希望可以撤縣立市。另外它的交通也在不斷完善之中,如今已經有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穿過,前往慶陽以及其它城市都很方便,當交通變好之後,就能更好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也能讓發展越來越好。對於慶陽有望「撤縣立市」的縣,煤炭儲量達10億噸,發展前景一片光明,不知你怎麼看?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慶城縣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