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把握四川發展歷史定位

如何把握四川發展歷史定位

發布時間:2022-06-21 01:41:36

㈠ 四川省現階段的發展定位 誰能幫我解決下,本人萬分感謝!

發展定位?這個面是不是有點廣了···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吧···簡單說就是西部大開發··
以勞動力為主要優勢,以成德綿工業為中心,宜賓、南充、資陽、瀘州等為輔,全面發展。中部和東部發展迅速,西部受限於交通與環境(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了),人煙稀少一些。南部氣候可與廣東相比了,夏日酷熱。

㈡ 求四川在歷史上重要地位

草,又被和諧!

㈢ 如何把握五大發展行動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引領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是必須牢牢把握並長期堅持的重要遵循。堅定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四川未來發展,積極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必須肩負的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深入落實新發展理念,要緊緊抓住「十三五」時期重要戰略機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立足四川、放眼全國,既要為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兩個跨越」開新局,又要為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探新路,奮力開拓發展新境界。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要突出打造國家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示範區。抓住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突破制約融合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加強基礎、產業、科教、社會服務等重點領域統籌,打通科技與經濟融合通道,構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做強創新創造平台支撐,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要注重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

㈣ 四川不過是一處盆地,為何在歷史上卻一直都是戰略地區

因為四川是盆地,是重要的戰略備份地區,四川盆地四面環山、遠離海洋,可以組成較為完善的軍事防禦體系,利用有利地形採取有效戰術可以達到1:8甚至是以上的防禦:進攻比;四川盆地內部相對比較富庶,如果包含重慶,至少是一個中等強國的戰爭能力;四川盆地內部工業體系健全,從核工業、航空工業到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業都有,物產豐富沒有明顯缺陷。

這些種種因素加起來,決定了在戰爭時期,四川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四川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戰略地區。

㈤ 影響天下大勢的走向,古代四川的戰略位置為何如此重要

四川在中國古史傳說里佔有重要地位。據中國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30世紀,華夏始祖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陽,便是名揚中華、跡遍海內的帝顓頊。

造成歷史輪番割據的原因除了彪悍的民風之外,便是川地的富庶。天下的糧倉絕對不是鬧著玩的,養個百萬兵甲,自給自足根本不成問題。四川的地理環境屬於盆地,北面依託於秦嶺,東面依託於長江三峽,完完全全的是天然屏障保護著四川。

㈥ 對四川歷史文化的認識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景區位於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卧佛等組成,游覽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屬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范圍。 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早在隋唐時就是著名的風景區和佛教勝地。當遊客們觀賞大佛時,同時也就游覽了凌雲山的勝景。凌雲山並不高,它共有9個山峰,最高峰也不過平地拔起140米。但是,由於它峰巒錯落,臨木蔥蘢,俯視浩瀚三江,氣勢磅礴;遠望峨嵋三峰, 歷歷在目,再加上合峰上建有寺廟,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們的稱贊。宋代文人邵博曾贊美說: 「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凌雲。」嘉州就是樂山。凌雲山各峰上現在還保存的有棲巒峰的凌雲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 凌雲寺規模頗大,大佛就鑿於離寺不遠的崖上。在這里憑欄看佛,可以仔細觀賞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之處。從這里可以沿一條鑿於懸崖邊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腳邊。大佛通高71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由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創建,歷時90年完成。大佛為一尊彌勒座像, 雍容大度,氣魄雄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因為大佛鑿於凌雲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稱為凌雲大佛。而凌雲寺也因有了這尊大佛,而被人們稱為大佛寺。佛像鑿塑於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鸞峰臨江一面的崖壁上,和樂山城隔江相望。體態雍容,神情自若。初到樂山的人,看到這尊佛像,都會不約而同地喊出:啊,好大的佛像呀!這尊雄偉的佛像高71米,數十里外都可以看到。它的頭長14.7米,寬10米。頭頂上每一個螺髻都可以放入一張大圓桌。耳朵長7米,耳朵眼裡可以鑽進兩個人。腳背寬8.5米,可以圍坐100多人。樂山大佛真是大的驚人。它比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最高的大佛要高出三倍,過去認為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巴史安大立佛,高53米,而樂山大佛比它要高出18米。遊人們在瞻仰它的時候,莫不對我國古代的雕塑師們在設計和塑造這尊佛像時所表現出來的偉大魄力和高度的智慧,表示贊嘆和欽佩。 凌雲山周圍還有東坡樓、競秀亭等亭台樓閣。東坡樓也叫東坡讀書樓。山上還有很多漢崖墓,有的懸崖深達十多米,周圍有精細的雕塑,裡面還有陶佣之類的陪葬品,這是四川特有的古跡。 和凌雲寺毗鄰有一座烏尤山,兩山之間隔一水,有吊橋相通,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如一堆碧玉浮於江水之中。山上有烏尤寺,建築順山勢設計,曲折高低,玲瓏雅緻,別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還有曠怡亭、聽濤軒、爾雅閣等精巧建築。 麻浩岩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墓壁上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和動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築雕刻、民俗、宗教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近年,發現了以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卧於三江之上,卧佛直線長1300多米。巨型卧佛的發現,為大佛景區更添魅力。

稻城

香格里拉意為「世外桃園」。稻城亞丁沉睡在歲月的冰河,方圓7323平方公里的土地存留著大地最古老的記憶和大自然最真最純的心靈。它被時光遺忘,千萬年來,日升日落,默默地守著自己曠世的美景。 最早發現稻城亞丁的是美國傳教士瑟夫.洛克,1928年, 他從雲南麗江出發,經四川木里縣到達稻城,並把所拍到的照片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引起了巨大轟動,但他當時並未發現他到的是稻城,而一直認為是雲南中甸。直到1996年, 有關專家才確認洛克所到之地「香格里拉」乃稻城亞丁。 它的北部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遺跡(稻城古冰帽)——海子山自然保護區,自然景觀曠遠、原始、混沌。它的中部是開闊的河谷、草原、牧草豐茂,鮮花飄香。它的南部是連綿不斷、千姿百態的山峰,深谷幽堅,湍流飛瀑。尤為著名的是馳名藏區的念青貢嘎日松布露峰和它神秘的傳說。 最重要的是這里擁有最純的生靈,傲視天穹的神鷹,自由生活的各種野生動物,草場林間婉轉歌唱的鳥兒,靜靜地放牧著自己的牧人…… 稻城,有你能夠想到的一切,也有你想像之外的一切。 旅遊指南:1. 5月——10月為最佳旅遊季節。 2. 旅遊最佳天數為12天。 3. 旅遊方式一般為成團旅遊,10人以上成團,也可散客旅遊,但是費用較高。 4. 交通可乘坐空調旅遊車,路況一般。 5. 住宿條件不夠好,一些地方無衛生間。 注意事項: 1. 因景區內海拔較高,條件艱苦,患有心臟病、高血壓者不宜前往。2. 要尊重當地民風民俗,聽從導遊人員安排。 3. 因氣候原因,請備毛衣、小手電筒、太陽鏡、旅遊鞋、雨具、防曬霜、常用葯、膠卷等物品。

海螺溝風景區

貢嘎山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城南55公里。"貢嘎"在藏語里是白色一片的冰雪。貢嘎山是大雪山的主峰,最高峰海拔7590米,是四川省最高峰,有"蜀山之冠"之稱,常年為冰雪覆蓋。位於貢嘎雪峰腳下的海螺溝風景區,以低海拔現代冰川著稱於世(世界上的冰川大多位於高海拔地區),有諸多特色吸引著旅遊愛好者。海螺溝的特色之一是身處山腳,遠望終年積雪不化的貢嘎雪山,氣勢恢宏,令人"肅然起敬"。當陽光照在金山銀山之上,光芒萬丈,瑰麗輝煌。特色之二是世界上冰川大都位於海拔較高處,然在海螺溝海拔較低處就能望見冰川從高峻的峽谷鋪瀉而下。晶瑩的現代冰川從高峻的山谷鋪瀉而下,飛起玉龍三百萬,將寂靜的山谷妝點成玉潔冰清的瓊樓玉宇。巨大的冰洞、險峻的冰橋、使人如入神話中的水晶宮。特別是舉世無雙的大冰瀑布,高達1000多米,寬約1100米,比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大出10餘 倍,瑰麗非凡,晴天月夜,景象萬千,令人一見之後,終生不忘。特色之三因地理位置特殊,還保留了許多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在徹寒逼人的冰川附近,存有水溫高達90℃的沸泉和熱氣蒸騰的溫泉瀑布,冷熱同時,溫差懸絕,實為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是在這冰天雪地的冰川世界裡,竟有一股水溫高達90℃的沸泉!遊人可在冰川上洗溫泉浴,可稱得上是世界奇觀。 氣候特徵:海螺溝地區因垂直高差大、氣候類型特殊,山下長春無夏,植被豐美,氣候宜人,年平均溫度在15℃左右。山頂則終年積雪,年平均溫度為-9℃。外地遊客若要領略海螺溝特有的低海拔現代冰川(海拔2850米)的風采,宜早作禦寒准備。 注意事項: 海螺溝地區因地形復雜,遊客應特別注意安全。一般遊客及老弱者以在低山區參觀游覽為佳。但當地旅遊常須騎馬,也應早有準備,不宜貿然前往。體力強健者登臨中、高山區時應注意: a防寒;b防雪崩、泥石流和冰裂縫;c注意高山缺氧的危險。 主要住宿地:一號營地:位於達干煙溝口,距磨西約11公里。 二號營地:位於熱水溝瀑布附近,距一號營地6公里。周圍景點較多,可就近游覽森林、溫泉。 三號營地:位於冰川源頭,距二號營地5公里,到冰川觀景台約2公里。交通指南:鐵路:乘成昆線上各次列車,烏斯河站下車,然後換乘汽車至溝口磨西。 公路:從成都客運中心或成都汽車站乘坐至瀘定班車,食宿瀘定,次日晨乘每日7時至溝口磨西的公共汽車。

劍門蜀道

秦嶺巴山連綿起伏,峭拔險峻,構成了川陝交通的一大屏障,自古即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著稱於世。 兩千多年來進出川陝的唯一通道---蜀道,位於川北,南起梓潼石牛鋪,北至廣元七盤關,素以山高谷深和豐富多採的名勝古跡吸引遊客,數百里古蜀道上,峰巒疊嶂,峭壁摩雲,雄奇險峻,壯麗多姿,沿途主要古跡名勝有劍門關、古棧道、三國古戰場遺跡、翠雲廊、武則天廟皇澤寺、七盤關、千佛岩、李白故里等。 皇澤寺原名烏奴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因唐代女皇武則天生於廣元,此廟作為武則天的祀廟,才改名為皇澤寺。寺內尚存南北朝、隋、唐、宋時期的摩崖造像一千餘身。 千佛崖在嘉陵江東岸,離城4公里,是我國著名石窟群之一。石刻南北綿亘200餘米,現存龕窟400餘個,造像7000餘,頗有敦煌莫高窟的氣勢。原先千佛崖有造像17000,可惜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炸掉大半,否則,千佛崖的名聲要更大一些。即使這樣,尚存的石窟造像仍很精彩。劍門關在廣元市南45公里處。此處山脈東西橫亘百餘公里,72峰綿延起伏,高入雲霄,陡壁斷處兩山相峙如門,形勢險要,是以得名。這里易守難攻。三國時,蜀將姜維據守此關,魏國大將領十萬精銳之師被阻擋在劍門關外,一籌莫展。關口岩壁間仍有"第一關"、"天下雄關"的碑。人們到此仍可遠眺劍閣72峰的雄偉氣勢,想像當年關隘的險峻。新建的劍門關樓,雄踞關口,氣勢恢宏。附近山巒綿亘,植被蔥籠,景色秀麗。 翠雲廊,指劍門蜀道上兩側濃蔭蔽日的行道樹,是古蜀道上從劍門關到劍閣縣城一段的美稱。古稱「皇柏」、「張飛柏」,曾有「三百餘里官道,數千萬株古柏」的壯觀景象。現存古柏8000餘株,主要分布在劍門關到劍閣縣城一段,有的穿插在川陝公路兩側,枝幹參天,濃蔭蔽日,繁茂蒼翠,遠遠望去,蔚然如雲,故而得名。保留了原來「驛道」的舊貌,古風盎然。歷經千餘年的雨雪風霜,更顯雄渾蒼涼,古道夕陽之中,令人橫生昔人已去,天地悠悠的無盡感觸。 梓潼縣以「東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是古蜀道南端的一顆耀眼明珠。全縣景點眾多,尤以七曲山為勝。七曲山大廟相傳為晉人張亞子的祀廟。歷經一千餘載,今存樓閣寺殿集元、明、清三代建築之精華。景區古柏蒼翠,遮天蔽日,一派蕭然之意。七曲山大廟的「應夢仙台」,相傳是唐明皇得夢之所。此外,卧龍山千佛岩、漢闕上亭驛劍泉、司馬長卿石室等處均為難得一見的古跡。 劍門蜀道縱貫成都以北的德陽、綿陽、廣元三市之間,是一條著名的「三國蜀漢文化尋蹤之旅」。三國蜀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劉備、諸葛亮、關羽 、張飛、趙雲等傳奇人物如群星閃爍,影響深遠。蜀道沿途名勝或天然使成,或人所為之,妙斧神工,千姿百態。這里有三國蜀漢遺址龐統祠、富樂山、劍門關、古棧道、昭化古城、翠雲廊、閬中張飛廟、南充萬卷樓等,以及唐代詩人李白故里---江油青蓮鄉、廣元皇澤寺、千佛崖摩崖石刻、德陽藝術牆、廣漢三星堆、江油竇團山、梓潼七曲山大廟、平武報恩寺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可領略到可歌可泣的三國蜀漢時期的英雄傳奇和足跡,欣賞劍門蜀道大自然神奇雄秀的山川美景和興味盎然的風情民俗。有「踏遍劍門蜀道,勝讀半部三國」之說。 劍門蜀道是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瀘沽湖

瀘沽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西南川、滇兩省交界處,海拔2685米,平均水深40米,清澈見底。距縣城約170公里,海拔2700米。景區面積238平方公里,湖面面積58平方公里,與雲南省共有,其中位於四川境內33平方公里。整個湖長955公里,寬6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深處達73米,屬橫斷山 脈中段的大型高原淡水湖泊。瀘沽湖區生態環境良好,湖周群山環抱,湖水清澈透明,湖面似一彎新月,恬靜秀麗 。湖中分布著6個形態各異的島嶼,島上多為石灰岩,怪石嶙峋,灌木、藤蔓叢生。當地群眾敬奉的神山——獅子山聳立在湖邊,雄偉壯麗,山上分布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由於景區地曠人稀,交通閉塞,生態環境未受大的破壞,整個景區保持了原始的、粗獷的格調,是藏在深山裡的一顆旅遊資源明珠。 瀘湖湖地區居住著蒙古、藏、彝、普米、納西、白等少數民族,民風民俗多樣,尤以土著摩梭人(蒙古族的分支)至今保存著母系家庭和「走婚」習俗最為獨特

㈦ 四川在中國歷史上地位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長苰化碧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時期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干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凋敝。其中明末滿清入川,幾乎把全四川的人屠殺殆盡。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至今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1912年,四川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省。之後四川卻陷入了長達21年的軍閥混戰時期,直到1933年劉湘邀蔣介石入川平叛。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㈧ 如何認為成都市在國家新發展格局構建中的整體定位與中心任務

摘要 一、國家中心城市既是成都的歷史榮耀也是成都的不斷追求

㈨ 如何論述四川地方史與中國通史的關系

中國在歷史上管轄疆域的變化非常大。四川地區曾經出現過很多的地方政權。四川地方和中國通史,是應該是相互交錯相互印證的關系。

㈩ 四川歷史的文化

四川文化的主體是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區為依託,北及天水、漢中區域,南涉滇東、黔西,生存和發展於長江上游流域。
巴蜀文化輝煌燦爛、源遠流長,早在人類起源時代,就有巫山人和資陽人的先後出現,這是傳說的「巴蜀同囿,肇於人皇」的時代;隨著華夏文明發展與進步,巴蜀文化在歷史各個時期都煥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輝,直至今日,川文化仍是中華文化中一支厚重而充滿活力的重要組成。
文明起源
到新石器時代,巴蜀經歷了獨特的灰陶文化時代、玉器文化時代和青銅文明時代。距今4500年前以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寶墩文化,昭示著部落的集聚終於誕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衍變起來的以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為代表的殷商西周時期古蜀文化,展示了玉器時代的獨放異彩和青銅文明的不同凡響。成都商業街戰國早期船棺葬和新都馬家大墓的發現,證實了古蜀開明王氏的存在不再是子虛烏有。古蜀國傳說五祖從蠶叢、柏灌、魚鳧到杜宇、開明,這些不同時代的蜀族的生息和發展,就植根在考古發現的這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成都平原是當時長江上游古文明發展的中心,是長江文明的結穴處和生長點,這就是整個先秦時期巴蜀文化的歷史定位。
鼎盛蓬勃
秦漢時期,巴蜀以「水利殖國」為特徵的農耕文明發展起來,到漢唐時期一直保持著「天府之國,秀冠華夏」的記錄。直到宋代,天府農業文明尚達於鼎盛。兩漢和唐宋時期,是巴蜀生態和文化發展 均居於全國乃至世界前列的時期,出現了巴蜀文化的兩次鼎盛。當時的巴蜀人創造了世界漆器製造中心、世界天然氣發現始源地、雕版印刷術、世界紙幣「交子」等幾十項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歷史文化紀錄,對大一統的中華民族文化作出了值得驕傲的奉獻。
群星璀璨
巴蜀文化創造者向以善於體認超越自我、貢獻新質文化因素著稱,「英曜炳靈」的文化巨人秀冠全國。從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到蘇軾、張問陶、李調元和郭沫若,都是「文章冠天下」的網路全書式文化巨人。在他們身上,淵源於三星堆青銅文明奇詭浪漫思維背景的巴蜀人球型思維和發散型思維特徵最為鮮明。直到「五四」時期,第一個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是四川新繁人吳虞,體現了蜀人勇於開拓、不畏權勢和習慣勢力的精神 。

閱讀全文

與如何把握四川發展歷史定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