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清朝八阿哥的真實情況
八阿哥,本名愛新覺羅·胤禩,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
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岳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
但是康熙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導致胤禩在他心裡的形象大損。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但胤禩本人並不肯認輸,康熙朝的最後十年裡,他都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的胤禩,見胤禛嗣位如五雷轟頂,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
雍正上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禩。為穩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
(1)歷史上胤祀是什麼樣的人擴展閱讀:
胤禩生平大事:
1、斃鷹事件
「斃鷹事件」又稱「海東青事件」,發生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胤禩(八阿哥)原該隨侍在旁。
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皇父一同回京。
後來胤禩挑選了兩只上等的海東青派人送予康熙,卻不想等到了康熙手裡時卻變成了兩只奄奄一息的死鷹。
康熙大怒,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2、受父壓制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於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
誰想事態的發展並沒有按照他的預想進行。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
次日,康熙復召諸王及大臣,屢言於夢中見孝庄文皇後及孝誠仁皇後「顏色殊不樂」,令其備感不安。而廢太子胤礽經多日調治,瘋疾已除,本性痊復。言下之意,可復立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胤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斃鷹事件
2. 歷史上真實的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胤禩各方面的情況足以表明,他絕非是一「柔懦」、「軟善」「易於挾制」之人,而是頗有領導才力,善於討好眾心。他在大多數場合下,具有較強的剋制力,比較冷靜。胤禩的待人處事作風,具有靈活圓滑,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的實用色彩。這種非正統性,是他不同於其他皇子的另一突出特點,也是他在眾臣中很有人緣,受到擁護的原因之一。
3. 愛新覺羅·胤禩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么
胤禩為人非常親切,全無阿哥的驕縱之氣,因此廣有善緣。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歡。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卒於康熙四十二年)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贊揚胤禩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 胤禩不僅親近同宗貴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極好的口碑。他的侍讀何焯系當時著名的學者、藏書家、書法家,嘗學於錢謙益、方苞等人,以擅長八股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貢生,但因為人「生性率直」、「經常當面責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後屢試不弟,四十一年李光地薦其博雅,康熙召試,命直南書房。次年賜舉人,復賜進土,選庶吉士。後尋命侍讀胤禩於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在貝勒府期間,與胤禩甚篤。康熙四十五年何焯父死,他將身邊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晉照看,便奔喪回里了。胤禩還曾托由何焯為其在江南購書,頗得當地人的好評,稱他「實為賢王」。
他應該是斗爭的犧牲品,雖然無從考證,但是大量的研究證明,雍正銷毀了即位前史書商記載的所有關於胤禩事跡,以及一些史書的蛛絲馬跡都可以證明,胤禩身受群臣愛戴,康熙也是十分喜歡。可見並不是正式歷史所說的那種人
4. 歷史上的八阿哥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一部清宮穿越大戲《宮·鎖心玉》,將我們帶回那個九龍奪嫡的緊張年代,那個時代的爭斗糾纏,使得這一段歷史懸念橫生、跌宕起伏……在這場奪嫡風波中,勢力最強大的莫過於以八阿哥胤禩為首,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支持的「八爺黨」。有人說:如果雍正是曹丕,那麼胤禩就是曹植。那麼,歷史上的胤禩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想必是個美男子 清宮穿越小說里的胤禩是「風流倜儻,衣袂飄飄,宛如鏑仙」的美男子。真實的情況很難考證了,清代繁雜沉重的官服掩蓋了人身的線條。康熙本人中等身材,臉上因出天花留下了幾粒麻子。胤禩的生母良妃是康熙從辛者庫發現的美女。「辛者庫」是滿語「辛者庫特勒阿哈」的簡稱,意為「管領下食口糧人」,即內務府管轄下的奴僕。清代八旗官員得罪後,他們本人及其家屬被編入辛者庫,成為戴罪奴僕,以示懲處。良妃的先人當有類似經歷,才成為辛者庫罪籍。就現有材料看,她不僅是康熙朝,而且是清代所有受封妃嬪中,母家地位最為卑下者。以此出身,本來僅能充當宮女,在宮內幹些粗活,與皇帝接觸的機會,大大少於其他宮人。但她竟被玄燁看中,並生育皇子,表明她自身條件很好,溫柔聰慧,美麗出眾。因此從遺傳學上作推斷,我們願意相信他是遺傳的精品——美男子。康熙說他「柔奸成性」,而他在當時的皇親貴胄文人臣子中都有極好的口碑,一致贊他「八賢王」。想必胤禩是平易近人的,而平易近人的外在前提就要求「面部表情和緩」,那麼我有理由說他是愛笑的美男子。應該是有著杏核眼兒的淡雅如蘭的美男子,笑起來的時候傾國傾城。 出身影響一生 但是「美」在那個不能換功名不能掙錢不能賺人氣的年代,就大打折扣了。更何況皇帝的兒子培養的目標是如何成為明君賢臣,而不是詩酒風流的才子帥哥。所以說胤禩的悲劇是天生註定的,就像人出生時的胎記附著在身體上一般,永遠褪不掉,褪掉了你也不是你了。 他不幸出生在宮里,不幸碰到一個全能冠軍老爸,更不幸在這個母以子貴、子借母勢的宮里,投胎在一個低賤的婢女的肚子里。於是胤禩開始了因母妃地位卑賤而布滿艱辛的一生。 出身的影響對胤禩至關重要。他過早地從太監宮女的冷嘲熱諷里學會隱忍不發、自強不息。他知道自己要什麼沒什麼,沒有大阿哥不可小視的支持者明珠的幫助,沒有十四阿哥生來的驕寵。母親指望不上,父親的愛大半給了國事,剩下的被眾多的兄弟瓜分殆盡。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爭取。 因而他練就了內外兼修的人格,開始了為第一步「被人賞識」做預備。被人賞識就要主動靠近,示好。他的笑也許真的是「刻意為之」,而後便成了「自然而然」。其實胤禩的「微笑策略」很成功。他成功地得到了父親和臣子的喜愛和支持。只是這盛大繁華的表象背後有著太多的隱憂。父皇的慈愛背後是試探,兄弟的友愛背後是猜忌,臣子的恭敬背後是東張西望。第一次廢太子之後,胤禩發現他的努力有了實現的可能性。許是壓抑太久,笑得面部僵硬了,他決定「不笑了」。他忘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古訓,張狂地行事給了為皇位防範任何人的康熙一個惡劣而清楚的印象。他在父親那裡是無論如何也取不到即位的詔書了。 他後面的事跡,讓人心酸。康熙罵他「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真是令人吃驚。總之胤禩再也受不了這來自父親的正面嘲諷,他以為憑借自己的努力可以忽略出身的傷口總是在他剛剛忘記時被人揭開。說到這里,很多人都感嘆,他要是安心做個富貴閑人就好了。但人的慾望不是一天成長起來的,最初胤禩也許不過是要在弱肉強食的兄弟們中間求得生存和最起碼的尊重,有了初步的資本他便開始想要他和母親得到尊重和認可。而後才是乾清宮里的那把尊貴的椅子。生在帝王家,他天天面對的是勾心鬥角,學的是玩弄權術。這些發自本心的慾望正是對一個皇子的最好註解。人可以選擇的有很多,但就是不能選擇出身。出身決定了胤禩的性格,他的性格放在封建專制的社會背景下決定了他悲慘的命運。 說到雍正對他如何如何,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既是感情冷漠的兄弟又是政敵,迫害嚴重也能想到。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並削宗籍,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的意思)。同年,病亡於獄中,享年45歲。 他的愛情是一個謎 提及胤禩的福晉,有必要在此介紹一下。其為安親王岳樂之外孫女,父姓郭絡羅氏。岳樂為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鎮國公,因在戰事上屢有建樹,於順治十四年晉為安親王,卒於康熙二十八年。安親王一家可算得上是朝中顯貴,因之胤禩與郭絡羅氏的結姻,亦在無形中拔高了他的身價,削弱了因母家地位卑微而產生的影響,為其在宗室中奠定了廣泛的人緣基礎。他的婚姻絕對是政治婚姻,當時16歲的胤禩根本出不起浪漫的資本。再說當時的人們可不時興戀愛自由什麼的,就是有愛也是婚後戀愛。歷史上的她潑辣有餘,漂亮不足,只是在胤禩被雍正加封和碩廉親王的時候,面對來道賀的娘家人她說了一句,有什麼興奮的,還不知道哪天死呢。他們的愛情是個謎,胤禩的真情更是個謎。 童花/文
5. 歷史上的八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康熙第八子即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
歷史上的胤禩是一個能力出眾,但是城府極深之人,表面上看與人為善,實際上醉心皇位,關於胤禩的記載,大多出自《清史稿》和《清世宗實錄》以及部分野史。
愛新覺羅·胤禩,在康熙序齒的皇子中排行第八,生母良妃衛氏,是康熙朝中前期的五妃之一,野史記載良妃「容貌嬌艷,體有異香」,不過由於衛氏生育胤禩時位份比較低,年幼的胤禩曾由惠妃(大阿哥生母)代為撫養。
胤禩年少聰慧,頗得康熙寵愛,十一歲時就隨康熙出塞巡獵,騎術,射術都很精湛小小年紀竟和他哥哥們捕獲的獵物相當,也因此得到了康熙的褒獎。
(5)歷史上胤祀是什麼樣的人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1、皇子懼妻
胤禩妻為安親王岳樂之外孫女,父姓郭絡羅氏(註:《清史稿》記為烏雅氏應為誤記)。八福晉很可能相貌出眾, 因為後來雍正命廉親王休妻時曾用「狐媚」二字形容八福晉,擔當得起「狐媚」二字的女人,必定是長相美麗,風情萬種的。
野史與小說都說八阿哥依靠八福晉而得到安親王家的支持,這個說法是大錯特錯的。
康熙曾於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初四日有言:「胤禩素受制於妻……任其嫉妒行惡,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然而,根據《雍正朝起居注冊》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二十八日諭旨:「令爾等前去將朕諭旨降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逐回外家。
降旨於伊外家人等,另給房屋數間居住,嚴加看守,不可令其往來潛通信息,若有互相傳信之事,必將通信之人正法,伊外家亦一人不赦。爾等回來後,再將此旨降與胤禩。嗣後,伊若痛改其惡,實心效力,朕自有加恩之處。
若因逐回伊妻,懷怨於心,故意託病不肯行走,必將伊妻處死,伊子亦必治與重罪。」從這可看出八阿哥確實和八福晉夫妻感情甚好,平時交流甚多,否則不會嚴禁兩人分開之後互通信息和通信,並以八福晉的性命威脅胤禩。
2、術士相面
明德細細端詳,給胤禩相了一面,神秘地說:八阿哥豐神清逸,仁誼敦厚,福壽綿長,誠貴相也!他還說:「皇太子暴戾,若遇我,當刺殺之。」同時,自詡有十六個功夫過人的江湖朋友,只需招來其中一二人,就可神不知鬼不覺地搬掉皇太子胤礽的腦袋。
胤禩對張明德一語道破玄機又驚又喜。以他的城府,自然拉下臉來將張明德膽大妄為之說斥罵一通,但心裡禁不住暗暗高興:天意如此,何等快事!他很快把張明德之語密告交情很深的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
3、王上加白
十皇子胤禩我請了江湖道士張德明給胤禩算命。由王鴻緒陪同,張德明來到胤禩的府上。張德明說,八爺的氣,白氣融於紫光之中,鬱郁不絕,如絲如縷,流光溢彩,令人目眩。與九爺、十爺從皇宮中帶出來的紫氣大不相同。
八爺若能封王,您頭上的命氣就是天子之氣!」 張德明說:「八爺若有緣封王,就有天子之分。請問,王上加白是個什麼字?」胤禩坐不住了,他把桌子一拍,怒聲喝道:「如今聖明天子在位,皇太子輔佐朝政,父慈子孝,君嚴臣恭;太子賢德仁厚,天下皆知,你難道要離間皇室嗎?」
張德明又說:「先說這個『佳』字。乃一人執圭之象;再說『美』字,美拆開了是八王大。」 胤禩不言聲了。他內心十分激動,表面上卻鎮靜自若。他城府極深,不像老九那樣說話沒有一點遮攔,更不像老十那樣狂妄、粗莽。他心中一直在琢磨著張德明的預言,也一直在想著如何才能實現這個預言。
4、斃鷹事件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胤禩(八阿哥)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皇父一同回京。
後來胤禩挑選了兩只上等的海東青派人送予康熙,卻不想等到了康熙手裡時卻變成了兩只奄奄一息的死鷹。這令他極為憤怒,認為這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責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胤禩遭此一舉,大受打擊,到處潛行,不願見人,並於翌年病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胤禩
6. 胤禩是個怎麼樣的人大家都是怎麼評價他的
愛新覺羅·胤禩 (1681-1726) 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異母弟,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時,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母良妃衛氏。康熙自然喜愛,17歲,即被封為貝勒。後署內務府總管事。雍正即位,為穩定其情緒,命總理事務,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四年,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並削宗籍,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同年,亡。
雍正評
「允祀若肯實心辦事,部務皆所優為。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而其心術之險詐,諸大臣亦無與之比者。」[註:《清世宗實錄》卷31,雍正三年四月癸未] 「允祀較朕諸弟,頗有辦事之才」[《清世宗實錄》卷18,雍正二年四月庚 戌] 「允祀為人聰明強干,謙潔自矢,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註:《清世宗實錄》卷30,雍正三年三月乙丑] 「頗有識量」 《雍正朝起居注》二年四月初七日條。 《上諭內閣》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諭雲:"從前眾皆保廉親王為皇太子,視為奇人"。 《雍正朝起居注》聞舊記作:"從前眾皆奇異廉王,保為皇太子"。 甚至承認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與相當」[註:《上諭內閣》,雍正三年四月十六日]。 註:《起居注》記載雍正帝在二年四月初七日對諸王大臣論說胤禩為人:朕之此弟較諸弟頗有識量,可資於理,朕甚愛惜,非允禟、允誐等可比。是說允禩有才有識,《上諭》和《實錄》則雲:允禩較諸弟頗有辦事之才,朕甚愛惜之,非允禟、允誐等可比。 蓋起《起居注》時允禩尚在人世,還未徹底搞臭,皇帝對他的美言可以照實記錄,迨至編輯《上諭》和《實錄》時,允禩早已被定為結黨奪嫡的惡人,不能過多講他好話了。而有見識,是人的大關節處,給了這個評價,如何又去非法搞朋黨?史官就只好把這個意思去掉了。
眾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
允禩在康熙朝眾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始終是諸皇子內最好的一位。人們稱贊他「朴實」、「極正氣」,特別是深為康熙帝所摯愛、與之感情篤深的皇兄福全,曾在康熙帝前「力薦允祀有才有德」,說他「心性好,不務矜誇」
諸母妃的看法
雍正帝說:「迄今三年來,諸母妃未曾遣人至朕前一問起居,伊等居府中,一切皆諸王主持,此必允禩從中阻撓,諸王亦遂觀望不前耳。」這些未亡人是康熙帝妃嬪 中資格最老者,對於自幼看視長大的諸皇子,了解甚深,又因在宮中生活近一生,對宮規禮節知之最詳,因而未曾派人向雍正帝請安,絕非疏忽所致。他們對新帝的冷漠態度,反映出內心對胤禛繼位的看法,也間接表明對允禩的同情與支持。
易中天《品人錄》
實際上,允禩對雍正的威脅,倒不一定是有暗殺或政變的陰謀(當然也不一定就沒有),更主要的還是威望太高。二年(公元1724年)十一月,雍正就曾說他每次申斥允時,「審察眾人神色,未嘗盡以廉親王為非」。次年四月,又說「視諸王大臣之意,頗有以允禩為屈抑者」。 顯然,在雍正與允禩的斗爭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諸王大臣的心都向著允禩,只不過敢怒不敢言。敏感的雍正哪能感覺不出來?二年四月,登基才一年半的雍正滿腹委屈地下了一道聖旨:「爾諸大臣內,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謂允禩賢於朕躬,為人足重,能有益於社稷國家,朕即讓以此位,不少遲疑!」不難想見,如果不是被逼無奈,雍正不會說出這樣賭氣的話。他的威望人緣遠不如允禩,已是不爭之事實。 平心而論,雍正和允禩都夠格當皇帝。 他們都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執政十三年的政績可以為證。這些政績證明,他至少是一個有才幹有作為的皇帝,這才使康熙創造的盛世得以延續,以後又在他兒子乾隆手上延續了六十年。允禩的能力,則可以在雍正那裡得到證明。雍正即位以後,曾多次說過:「允禩較諸弟頗有辦事之材,朕甚愛惜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其實不用聽他說,只要看看他為了整垮允禩費了多大的勁,就知道允禩不是等閑人物。 但我們還是要同情允禩,因為他實在太冤。 允禩究竟犯了什麼滔天大罪,該受康熙、雍正父子兩代皇帝的一再打擊和壓制?殺人放火?貪污受賄?謀財害命?弒君篡權?都沒有。他唯一的罪過,是德才兼備,以致老王誇贊,群臣擁戴,諸多阿哥愛護,成了皇子中出頭的椽子,這才被康熙視為肉中刺,雍正視為眼中釘。因此,允禩的罪,無妨叫做「有才有德罪」,或曰「德才出眾罪」。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只是這風來自父兄,便不免讓人傷心;而這一父一兄又都是皇帝,就不但讓人寒心,更讓人驚心了。實際上,無論在康熙晚年,還是在雍正早期,允禩做人都很難,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動輒得咎。比方說一個案子,雍正交給允禩辦,他是嚴一點好呢, 還是寬一點好呢,就很為難.寬一點,是出賣原則,收買人心;嚴一點,則是居心不良,妄圖讓人主背上苛察,忌刻的惡名,總之都是別有用心.在康熙手下也是一樣.工作賣力一點,是好勝逞能,沽名釣譽;消極一點,則又是心懷不滿,懶惰怠工.也許,他應該一開始就表現的傻乎乎的.但這也未必能讓康熙滿意.康熙會說:我怎麼養了這么個蠢兒子!(此為摘錄內容)
楊珍《清朝皇位繼承製度》
允禩在皇子中有一批擁護者,允禟、允俄、允禵等皇子,「俱奉允禩如師」,「俱聽允禩指示」[註:雍正朝起居注冊》第1冊,第211頁;《清世宗實錄》卷18,雍正二年四月辛亥]。 允禩各方面的情況足以表明,他絕非是一「柔懦」、「軟善」「易於挾制」之人,而是頗有領導才力,善於博取眾心。事實上,允禩也有極殘忍的一面。他不遵皇父 「誡酒之訓」,在家常常酗酒,「醉後要亂打人」,曾將同其乳公、乳母結怨的御史永(雍)泰痛打[註:《文獻叢編》第3輯,《允祀允礻唐案?秦道然口供》, 另參見《清聖祖實錄》卷235,康熙四十一年十月癸卯]。雍正三年(1725年),護軍九十六因「不遵伊之指使」而被「立斃杖下」,王府長史胡什吞「以直言觸怒,(允祀)痛加{上竹下垂}楚,推入冰內,幾致殞命。」如此兇悍之態,與其平日的作風舉止,大相徑庭,真實地反映出允禩本性中的另一面。同時,也表明他在大多數場合下,具有較強的剋制力,比較冷靜,能夠將性格與傷風中的暇疵與弱點,盡可能地藏而不露。 允禩的待人處事作風,具有靈活周全,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的實用色彩。這種非正統性,是他不同於其他皇子的另一突出特點,也是他在眾臣中很有人緣,受到擁護的原因之一。 胤禛繼位後所定允祀的部分罪狀未免有誇大處,但無不體現了允禩在辦理政務中所奉行的一個基本方針,即改革以往治理帝喪時縻費錢糧過多,興師動眾,禮儀過繁的做法,盡量節約錢糧,就簡務實。這些改易舊制,講求實效的舉措,透露出允禩思想中對於部分儒家禮法的蔑視,同時也必然加重其已有的罪責。它顯然了一種革新精神,以及不為自身計的勇氣與魄力。然而允禩建議的上述節約措施,被認為是「不忠不敬」之舉,雍正帝一概拒絕採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況出允禩與胤禛兩人的政策分歧,尤其是對於封建禮法所抱的不同態度。 據允禩的老師何焯家人說,一次允禩正在與老師談話,「福晉從門外望見,就大笑起來,笑聲聞之於外」,而允禩見此,並未生氣。足見,允禩雖然從小在康熙帝的嚴格督教下,學習儒家經典,但對於儒家倫理綱常觀念的接受,還只是停留在表層,他本人及其福晉的部分言行,仍不自覺地表現出滿族傳統習尚。康熙帝曾批量斥允禩「素受制於妻」,這並不排除後者想通過福晉籠絡妻家戚屬,以擴充其影響與實力。不過,允祀對嫡福晉「不守婦道」之舉熟視無睹,並不怪罪,是否也反映也他與儒家正統倫理觀念有所相悖的處事態度,以及不務虛名的作風特點呢?(註:未錄全)
7. 清朝歷史上的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是怎麼樣的
愛新覺羅·胤祀,康熙帝第八子,生母良妃(辛者庫罪籍),因生母地位低下,小時為大阿哥之母惠妃納蘭氏撫養。妻郭絡羅氏,乃安親王岳樂外孫女。在九王奪嫡中一直處於優勢地位,但可以說他正是因為過於明顯的優勢——威望高又知書達理、精通騎射,到了最後成為康熙皇位的威脅(怕他逼宮),而被康熙漸漸冷落。他因嘔病死於雍正四年,享年四十五歲。
胤祀是一個有才乾的人,但是他和雍正是政敵,我們只能為他惋惜,不可否認的是,雍正真的是一個好皇帝。
8. 康熙的八阿哥史書上記載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愛新覺羅胤禩,系清朝聖祖仁皇帝康熙第八子,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末時,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生母確實是良妃,系辛者庫罪籍,所以他一出生就被送到康熙的惠妃那,由惠妃撫育長大。因為卑微的出身、溫和的性格,讓他在小時候受盡兄弟嘲笑、看低。即便這樣,多年後,他依然是那個溫文爾雅,眼中如沐春風的皇子,只是少了些許野心。面對兄弟的打壓,他依然是那樣淡淡的微笑,就算形銷骨立,也依稀是當年的風華卓然。然而他天資聰穎,德才兼備,17歲便被封為貝勒,在朝中、江南一帶都有極好的聲望。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贊揚胤禩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復立太子次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八阿哥胤禩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皇父一同回京。後來胤禩挑選了兩只上等的海東青派人送予康熙,卻不想等到了康熙手裡時卻變成了兩只奄奄一息的死鷹。因此導致康熙勃然大怒,對他惡言相向。 康熙在位時,八阿哥在太子一度被廢的期間,聲望是極高的,康熙在考慮新立誰為太子時,朝堂上多舉薦八阿哥。然,康熙對太子依然有父子之情,且極度討厭結黨營私,所以在眾人舉薦胤禩為皇位繼承人之後,康熙不僅大怒,還下令圈禁胤禩,藉此打擊"八爺黨"。不過,沒過多久,他就被釋放出來了。太子復立後,中間出現一些事使得康熙對八阿哥的意見愈發加深,甚至口出惡言,並稱與他父子之情已絕。後來,八阿哥病重,康熙對他亦甚是無情。但此時,八阿哥在朝臣中仍有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學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認為「目下諸王,八王最賢」,可見他仍是大臣中聲譽最高的皇子,卻始終沒再受康熙重用。新君登位後,更是將他改名「阿其那」,將九阿哥改名「塞思黑」,將十阿哥,十四阿哥調往偏僻處不得返京。八阿哥及九阿哥先後在牢獄中被折磨死。其嫡福晉郭絡羅氏亦被雍正下令被休歸家,其後被挫骨揚灰,將胤禩開除宗籍。 八阿哥胤禩的愛情在那個時代是個異類,也是一段傳奇。在所有皇子三妻四妾的同時,他卻僅有郭絡羅氏一個嫡福晉,即使是妾也少的可憐。可能就像納蘭性德所說的,「一生一代一雙人」。他為了她背負「懼內」的屈辱,而她也甘心被兩代君王指責為「天下第一妒婦」。就算是最終被雍正賜為「挫骨揚灰」,她也無怨無悔。為了他,驕傲如斯的她甘於承擔一切,即使代價是生命。(郭絡羅氏是安親王的外孫女)這段另類的愛情成就了胤禩的真,但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催化了他註定要退出九龍奪鏑的舞台。
9. 歷史上的八阿哥胤禩是什麼樣的人
心性好,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
10. 八阿哥胤禩是因太優秀而觸怒了康熙嗎真實的「八賢王」到底如何
我們先來看看《雍正王朝》裡面八阿哥胤禩的人物設定,這個與太子還有四阿哥形成了一個很明顯的對比,太子是一個沒有能力,四阿哥是個冷麵王,而八阿哥是個八賢王。
太子被廢之後,康熙要三品以上的官員來推薦新太子的人選的時候,可以說有十分之九的人選了八阿哥,因為在大家看來,八賢王是一個德才兼備之人,人緣又好,是新太子的不二人選。
而康熙之所以討厭胤禩,也完全是被大阿哥胤禔給坑的,胤禔先是提出自己可以替康熙殺胤礽,被康熙訓斥之後,又說算命之人張明德說過胤禩能大貴,同樣也引起康熙的反感。
雍正勝在哪裡呢?就是為人低調,爭是不爭,不爭是爭,最後反而是他搶了先。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胤禩的生母的地位比較低,是包衣出身。雍正為什麼對胤禩比較堤防,也正是因為胤禩最為優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