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劍門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劍門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見大小劍山之間有閣道三十里,又見大劍山中斷處壁高千刃,天開一線,便在此壘石為關,以為屏障,稱劍閣,又稱劍閣關。後來諸葛亮五齣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
然而這里畢竟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歷史上烽火狼煙、江山易主的事情經常在這里發生。1700多年以來劍門關樓屢建屢敗,又屢毀屢建。
唐朝以後,開始改稱為劍門關。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這座歷經千餘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
1992年在關口川陝公路東側崖底修建了關樓。2006年2月,關樓被大火燒成灰燼。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關樓,是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
地名由來: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治今漢陽鎮)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
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
2. 劍門關在什麼地方介紹一下劍門關的典故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
劍門山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在侏羅紀時期(距今約2-1.4億年),四川周圍隆起成山,盆地積水成湖,因受強烈風化侵蝕作用,山地為湖盆提供了豐富的沉積物。形成南北巴湖和蜀湖。
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 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 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
公元263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
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奪劍門,入劍州,平定作亂的西川節度使劉辟。咸通末年(公元874年),南詔犯成都,唐軍出劍門,而敵退卻。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西川節度使王建攻東川,隴右節度使李茂貞遣部將李繼昭援救,留偏將守劍門關。
劍門關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聞名。它集蜀道文化、三國文化、戰爭文化、紅色文化於一體。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治今漢陽鎮)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民間稱大木樹),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
3. 劍門關的歷史有誰知道
廣元劍閣劍門關歷史: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
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自隋朝以後,陝甘入蜀改道由葭萌縣越牛頭山,經達摩戍,直抵劍門關口,小劍至大劍關口的棧閣道漸廢,劍閣之名亦由劍閣道的簡稱成為劍門關的別稱。
(3)劍門關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廣元劍門雄關前山雄奇古勁,石梯依山傍崖步入雲端,懸崖峭壁亂石嶙峋。後山卻是松翠蓊鬱、幽靜雅緻,古松漫山遍野,蒼翠綿延,翠屏峰秀美幽深,山路曲折蜿蜒,盪舟湖間,別有韻味情趣。
劍門關主峰大劍山,海拔1200米,山頂有建於宋代的古廟――梁山寺,沿途可飽覽劍門關、石筍峰、穿洞粱、仙女橋,捨生崖等景觀。
劍門蜀道翠雲廊是世界罕見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樹群體,分布在300餘里的古驛道上,以劍門關為中心,東南到閬中,西南到梓潼。
北向昭化、廣元,從南向北,從東向西,八千餘株千年古柏如一條莽莽蒼蒼的巨龍逶迤於崇山峻嶺之間。
翠雲廊,蒼煙護,苔花陰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無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
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門路。因而得翠雲廊之雅名,這條古驛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驛道,比古羅馬大道還早30年。
4. 北京故宮和劍門關哪個歷史最悠久。
劍門關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治今漢陽鎮)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地「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謂之劍閣,成為軍事要隘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
劍門關早1000多年
5. 劍門關在哪裡
劍門關在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關位於劍閣縣城南15千米處,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劍門關是劍門關風景區的標志性景點,1982年以此為核心景點設立劍門蜀道首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見大小劍山之間有閣道三十里,又見大劍山中斷處壁高千刃,天開一線,便在此壘石為關,以為屏障,稱劍閣,又稱劍閣關。後來諸葛亮五齣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劍門關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歷史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700多年以來劍門關樓屢建屢毀,又屢毀屢建。
劍門關隘口屬嘉陵江水系清江河小支流大劍溪流域。河流特徵是源近流短,流域面積不大,河道平均坡降陡,徑流隨雨季變化,陡漲陡落。大劍溪發源於劍門關鎮南部的黑山觀,由南向北逆流,流流溪谷淺,到劍門關陡然深切,降落50米,形成顯著的劍門關隘,北流出劍門關隘口至水會渡(大石咀)與小劍溪匯合後隨即注入清江河。
劍門關城樓高19.34米,基座長19.16米,寬13.6米。關樓採取三層歇山式屋頂的構造,四面軒窗、環廊通透、檐下使用斗拱,檐柱、角柱採用側腳,角柱採用「生起」等明代傳統手法營造成「敵樓高踞、堞垛森嚴」的明代建築風格。充分展示古關樓那種「一石臨空天府狀,兩山如壁劍門雄」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渾而壯觀的本色。
6. 劍門關在四川的什麼地方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劍門關鎮。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千米處,劍門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
劍門關隘口形成於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劍門關是劍門關風景區的標志性景點,1982年以此為核心景點設立劍門蜀道首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相關信息
劍門關位於大劍山中斷處,為東峰營盤嘴,西峰金城山斷崖之間的狹谷隘口。兩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平地拔高150多米,長500多米,頂部寬 100 余米,底 部 寬 50 多米。「兩崖對峙倚霄漢,昂首隻見一線天」。大劍溪水繞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瀉而下,地勢異常險峻。
蜀漢諸葛亮在此修築關樓成為軍事要塞。劍門關樓歷史上屢遭破壞,又多次修復。明代重建的劍門關樓,為飛檐三重,甚為雄壯。清朝修復後的關樓,仍為三層,底層以石條砌成拱形關門。有兩扇鐵皮乳釘大門。門正中,鑲嵌「劍閣」二字。上築堞垛,居高臨下,供瞭望射擊。
向北兩邊石牆,刻有楹聯。古道穿過關門通向峽谷。二層關樓,高大宏敞,四周通廊。正中懸掛「天下雄關」木匾。頂樓閣檐正中,懸「雄關天塹」匾額。樓閣中空,四面窗欞。關門內置傍壁級道,可登頂閣。民國24年冬,修築川陝公路時,將關樓拆毀,改成通道。
7. 劍門關風景區的歷史發展
劍門蜀道劍門關旅遊景區從1992年開發建設,由劍閣縣風景名勝管理局和縣林業局翠雲廊管理站共同進行開發、保護、經營、管理。
1993年8月對遊客開放。2003年,成立了劍門關景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和劍門關景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劍閣旅遊開發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新機制。2006年,翠雲廊景區創建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對景區造成嚴重破壞,劍閣縣整合、籌集資金3.5億元,按照國家4A級景區標准進行開發建設,突出「關、道、人」,完成了規劃、拆亂、修關、建道、作文、配套、綠化、治污等工程。重建後的景區游覽面積擴大了50倍,新增景點90多處,建設了4D電影院、地質博物館、高空滑索、射箭場、八卦園、觀光電瓶車、滑竿等體驗性項目和設施。2010年,劍門關景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11年實施了翠雲廊景區改擴建工程,完成了遊人中心、停車場、步游道及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景區的游線由以前的800米增加到3800米,景區面積增加近5倍,工程總投資3500萬元。翠雲廊景區更新了各類標識標牌和垃圾桶,新增遊客休息設施30餘處,安裝了監控系統。2011年劍門關景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調整為劍門關景區管理局,負責景區的經營管理。
2013年,劍門關景區啟動創5A智慧景區建設,依照國家5A景區建設標准及要求,結合劍門關旅遊資源的特點,把劍門關(4A)、翠雲廊(4A)2個景區打造成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國家級5A級風景名勝區。
2015年7月被列為國家級5A級風景名勝區,對景區軟硬體設施進行了全面升級和改造。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及服務提升先後投入資金6.9億元。
8. 劍門關風景區的歷史文化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文學家張載在《劍閣銘》贊道:「岩岩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逾嵩華。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李德裕在《銘》中寫道:「群山西來,波積雲屯。地險所會,斯為蜀門。層岑峻壁,森若戈戟。萬壑奔東,雙飛高闕。翠嶺中橫,黯然黛色。樹若雄屏,以衛王國。」
三國蜀漢重臣鄧芝曾說: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重險者,謂外有褒斜、子午之險,內有劍閣之隘也。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賦》雲:阻以劍閣。東晉末年重要將領、大臣殷仲堪曰:劍閣之隘,蜀之關鍵。唐劉鳳雲:梁山之險,蜀恃為外戶,其山峭壁中斷,兩崖相 ,如門之辟,如劍之植,故名劍門。《益州圖經》雲:小劍山截野橫天,奔峰倒地,挾楚包漢,呀秦擁蜀。大劍雖號天險,有扼塞可守,崇墉之間,徑路頗坦。小劍則鑿石架梁,飛閣成道,聳峭不容飛越,李白所雲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也。雖然,劉禪、蕭紀之徒,其如地利何哉?
秦漢三國時期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滅蜀,即由此道。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 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隸校尉楊厥重修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 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 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公元263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 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
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元康八年(公元298年),成漢政權奠基人、氐族人李特率領關中流民就食巴蜀,過劍閣,嘆息曰:「劉禪有如此地,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東晉昇平三年(公元359年),梁州刺史司馬勛叛亂,引兵入劍閣,攻涪(今綿陽),進圍益州(今成都),丞相桓溫遣東晉名將朱序等討平之。東晉寧康元年(公元373年),前秦皇帝苻堅使部將徐成攻克劍閣,進而奪取梁、益二州。
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南齊大將崔慧景於劍閣擊敗引氐族來犯梁州的李烏奴。南朝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北魏名將邢巒遣統軍王足入劍閣,圍涪城。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北魏遣甄琛出劍閣。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張齊與北魏爭葭萌關失敗,劍門守軍棄城而去。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益州刺史蕭淵猷遣其將樊文熾圍劍門關,失敗遁走。大同元年(546年),劍閣復入於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氐族酋長楊法琛據利州(今廣元)歸附北魏,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遣楊乾運討伐於劍門關。承聖二年(公元553年),蕭紀叛亂,東侵荊州,西魏尉遲迥乘虛南下潼州(今綿陽),楊乾運等密以劍閣送款於魏,迥入劍閣,蜀遂瓦解。後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益州總管王謙舉兵響應相州總管尉遲迥,討伐楊堅,楊堅使隋朝名將梁睿討之,自劍閣進逼成都。
隋唐五代時期
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奪劍門,入劍州,平定作亂的西川節度使劉辟。咸通末年(公元874年),南詔犯成都,唐軍出劍門,而敵退卻。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西川節度使王建攻東川,隴右節度使李茂貞遣部將李繼昭援救,留偏將守劍門關。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後唐滅前蜀,李紹琛(康延孝)在劍州擁兵自稱西川節度使,魏王李繼岌遣任圜追擊之,任圜先遣別將下劍門關守之,遂進敗紹琛於漢州。長興元年(公元930年),東川節度使董璋、西川節度使孟知祥謀據兩川,董璋遣兵築七寨於劍門關,又於劍門關北置永定關,布列烽火,大將石敬瑭受命討伐董璋,偷襲劍門關。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遣軍伐後蜀,取秦、階諸州,蜀人聚兵糧於劍門關、白帝城。
宋時期
宋乾德三年(965年),王全斌伐後蜀,有降卒進言:「由昭化縣江東越大山數重,有狹徑,名來蘇,蜀人於江西置柵守之,對岸有渡,路出劍門南二十里,至青韁店與官道合,由此進兵則劍門之險不足恃也。」康延澤曰:「蜀人並力守劍門,若令諸帥協力攻取,而命別將取來蘇,達青韁,北擊劍閣,與大兵夾攻,破之必矣。」王全斌從之,遂奪劍門關。
9. 劍門關的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見大小劍山之間有閣道三十里,又見大劍山中斷處壁高千刃,天開一線,便在此壘石為關,以為屏障,稱劍閣,又稱劍閣關。後來諸葛亮五齣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
然而這里畢竟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歷史上烽火狼煙、江山易主的事情經常在這里發生。1700多年以來劍門關樓屢建屢敗,又屢毀屢建。
唐朝以後,開始改稱為劍門關。
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這座歷經千餘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
1992年在關口川陝公路東側崖底修建了關樓。2006年2月,關樓被大火燒成灰燼。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關樓,是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
10. 歷史上紅軍攻克劍門關,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紅軍攻克劍門關是採用從南往北打的方式,一個點一個點地攻克,最後集中火力對戰主峰,後來一舉拿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