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為什麼耶穌的歷史記錄那麼少

為什麼耶穌的歷史記錄那麼少

發布時間:2022-06-21 08:37:52

1. 基督教的歷史有多少年

誕生於公元一世紀左右,至今也不過兩千年吧?不過,基督教的前身是猶太教,這萌芽於公元前2300年。就算把這全部算進去,也不到6000年吧?所以,那個荷蘭人肯定弄錯了。

2. 耶穌在歷史上究竟存在過沒有

1、應該有這個人,但他的行為和能力被無限誇大。通常提這個問題的人,把視線投向「聖經以外」的范圍。我們不想給人一種印象:聖經不能作為耶穌存在的證據;新約中提供了成百個關於耶穌基督的參考。

2、那些福音書的作者註明寫作的時間在公元二世紀,即耶穌死後的一百多年。就古代證據而言,事件發生之後兩百年之內的文字記載就可以當成可靠的證據。再進一步,大多數學者(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認為保羅的書信(至少其中一些)是公元一世紀中期由保羅寫的,那離耶穌死後還不到四十年。就古代書面證據而言,這是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公元一世紀初有一個叫耶穌的人在以色列。

3、認識另外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公元70年,羅馬人入侵並摧毀了耶路撒冷和大部分以色列,屠殺當地居民。幾乎所有城池都燃為灰燼!如果大部分耶穌存在的證據被毀的話,我們也不感到意外。許多見過耶穌的人可能遭殺戮。這些事實減少了為耶穌提供見證的目擊者。

4、考慮到耶穌的工作大部分被限制在羅馬帝國中一個相對不起眼的鄉間小角落,讓人驚訝的是居然能從世俗的史料中找出相當數量的關於耶穌的信息。

3. 基督教有多少年歷史

嗯,這個問題其實不好回答你。
基督教的前身是猶太教,其著作就是《聖經》記錄了從太初,上帝創造天地,然後揀選了希伯來民族,也就是現在的猶太人。
而基督教是在耶穌死後才出現的

4. 基督教的歷史發展概況,急!

1. 剛開始,基督教是猶太人的宗教,教會是猶太人私下聚會,因為羅馬人迫害嚴重。
2. 猶太人為了生存,與羅馬人妥協,迫害很多猶太先知,耶穌是其中之一。
3. 從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大帝支持基督教到狄奧多西大帝立基督教為國教開始,基督教就不再是猶太人自己的宗教,而是羅馬大家的宗教。這時期的教會已經由羅馬人為主導,教會協助政府制定製度。
4. 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蠻族佔領而滅亡,各地基督教會協助協調當地貴族與日耳曼蠻族的關系。
5. 基督教會協助日耳曼蠻族制定製度,並由此保存下來了古希臘及羅馬學術文化。
6. 日耳曼蠻族開始信奉基督教,教會權力再度擴張,教皇另成體系,權力甚至於比國王還大。
7. 基督教會開始不斷地將古希臘及羅馬的學術融合進基督教的教義中而形成其神學體系。
8. 15世紀的文藝復興開始,厭惡教會的腐敗......
9. 16世紀的宗教改革,各種新教派成立......
10. 17世紀的科學革命......
11. 18世紀的啟蒙運動......
12. 19世紀的浪漫主義......
一直到現在的理性、科學,現在的教會已經轉型成一種救助、教育、佈道(宣揚正道)的組織。

5. 基督教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請盡量詳細。

展開基督教革新運動的旗幟
摘自:《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文選 1950-1992》 作者:吳耀宗

引 言

「中國基督教革新」是解放以後一個新鮮的口號。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的基督教曾經提出過好幾個口號。最初的一個口號是「國內佈道」,這是西方差會在中國宣教的全盛時期中--1918年,由中國信徒提出來的一個口號。提倡這個口號的人們都是熱心的基督徒,他們覺得外國宣教師到中國來替我們作工,中國的基督徒也應當在自己的園地里為那些沒有信主的人作工。他們最初的工區是雲南、西康那些偏僻的地方,後來在一個短時期中,也曾推廣到別的地方去,但這個運動不久就消沉下去。其次,是「中華歸主」和「本色教會」這兩個口號,這是1922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基督教大會所提出來的口號。所謂「中華歸主」,就是要使全中國的人都相信基督教。那時候,中國基督教的領袖們,像軍隊作戰一樣,把基督教已「佔領」和還沒有「佔領」的地區,都在地圖上清楚地表現出來。這是一個宏願,但也只是一個宏願而已。所謂「本色教會」,就是「一方面求使中國信徒擔負責任,一方面發揚東方固有的文明;使基督教消除洋教的丑號」(已故誠靜怡先生的話),跟著這個口號同時被提出來的,是另一個口號,就是「自治、自養、自傳」。「自治」也有人寫作「自立」或「自理」。這兩個口號的提出,是在當時反基督教運動發出以後,它們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基督教裡面「洋」字的涵義洗刷掉,因為當時的反教運動最主要的口號是「基督教是帝國主義的走狗」。但是,時代是不許可這個運動得到多大成功的。一方面基督教的領袖們對這個運動的認識還不深刻,另一方面在不久以後,所謂「國民革命」就叛變了革命,同帝國主義妥協,而基督教也就可以很舒服地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環境里。再其次,是基督教協進會在1931年所提倡的「五年奮進運動」。這是「九·一八」的前夕,國事蜩螗,民氣消沉,而基督教也受到一般情緒的影響。並且,「中華歸主」的口號喊了十年,還沒有什麼重大的進展,這就使基督教的領袖們深深地感覺到基督教本身的弱點。當時的口號是「求主奮興我的教會,先奮興我」。最近又重復提倡一個「奮進運動」。這個運動是四年前由基督教協進會發起的,解放後在名義上還存在著。

現在我們所提倡的基督教革新運動,在意義上雖然和過去的幾個運動是一致的,但在內容和本質上卻是和它們不同的。解放以前的中國,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下的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過去基督教的幾個運動,都是在這個社會意識形態下發動的,也沒有超過這個意識形態的范圍。解放後的中國,是打倒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以後的新中國,是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是朝著社會主義道路邁進的中國。基督教革新運動是在這樣一個新環境、新意識下提出來的口號。它的目標不只是清算過去基督教個別的弱點,而也是要把中國的基督教基本地、全盤地改造,使它脫離了西方社會傳統的影響,脫離了中國舊社會思想的羈絆,恢復了耶穌福音本來的面貌,使基督教變成新中國建設中一個積極的力量。

動盪的時代中的基督教

解放前後的基督教呈現著混亂的、苦悶的情況。這一種情況的所以產生,是很容易了解的。在過去一百四十多年當中,基督教在中國所過的日子,比較是一帆風順的。庚子的義和團運動,和以後的幾次反教運動,都不過是樹葉上的微風,沒有震撼到基督教的骨幹。這個時期的基督教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是不可能有什麼基本沖突的,因為它的本身就是這樣的一個社會所孕育而成的。中國的解放,卻給基督教帶來了一個不容易了解,而卻又非應付不可的現實。中國的解放是由共產黨領導著的,而共產黨是唯物的、無神的。這似乎是一個思想上的問題,但實際上它主要的是一個利害上的問題,因為共產黨要推翻現行的制度,而現行的制度,也就是基督教在裡面寄生著,受著它蔭庇的制度。反動派和帝國主義的宣傳,更加深了這一個懼怕和成見。現在,這一個革命的運動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翻了舊的統治,建立了新的政權。怎麼辦呢?有的人是彷徨的,有的是消極的,有的是等著看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將要來臨的是什麼。

忽然,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舉行了,《共同綱領》通過了。在政協會議裡面,有五位基督教民主人士的代表。共同綱領清楚地規定了宗教信仰的自由。這一個事實,在基督教裡面普遍地鼓起了樂觀、希望的情緒。許多基督徒鬆了一口氣,他們曉得他們過去的憂慮是過分的、是多餘的。

但是,過了不久,許多基督徒樂觀的眼光,又被一陣黑雲遮蔽住了。從舊解放區和新解放區里不斷地傳來苦悶的聲音。教堂被借用或徵用了,《聖經》被沒收了,教會的許多工作受到阻礙了。這樣的情形並不是普遍地發生的;有些地方--尤其是大城市,是幾乎沒有問題的。也有些地方,經過相互了解以後,問題就解決了。然而問題既然發生,它們就常常會被強調、被誇大、被歪曲。於是,許多基督徒又陷在懷疑和苦悶的深淵里。

基督教為什麼會遭遇到困難

關於基督教所發生的困難,主要的責任是應當由基督教本身來擔負的。基督教同時代脫了節;基督教不但同時代脫了節,基督教並且發生了反時代的作用——這就是基督教所以遭遇困難的主要原因。為什麼說基督教同時代脫了節呢?基督教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上是同一時代的產物;目前基督教的信仰內容和儀式制度,大部分是受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中國的基督教除了這種影響以外,當然更受了一百年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影響。這一個復雜的情況,就使中國的基督教在中國的社會里,呈現了兩種不同的現象。由於原始基督教的積極性與革命性,基督教對中國的社會曾經有過相當的貢獻。這個貢獻不只表現在基督教的教育、醫葯、慈善等社會事業上,也表現在基督教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影響。孫中山先生是一個基督徒;參加五四運動、救國運動,和其他的革命運動,也有不少的基督徒。為什麼基督教的積極性與革命性,在中國的社會里更有發揮的機會呢?那就是因為中國的基督徒同樣是中國的人民,而中國的人民,都受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的壓迫與剝削,因此,或多或少地,都有革命的要求。

然而,這只是事實的一面;事實的另一面,就是造成目前基督教所遭遇困難的原因。在基督教裡面,有許多言行不符、吃教貪污、門戶水火的弊病。有不少的基督徒不能在言行上為耶穌救人救世的福音做見證;相反地,他們生活的表現,常常使教外的人輕視基督教,甚至厭惡基督教。其次,是一些基督徒的「關門」主義。他們手捧《聖經》,虔心祈禱,以為天下的大事,都可藉此而得到解決。他們害怕「政治」;他們一口咬定基督教不應當同政治發生關系。其實,他們並不是害怕政治;他們所害怕的,主要的是他們所認為是「左傾」的政治。對維持現狀的任何東西,他們的顧慮是比較少的。由於他們的「關門」主義,他們對現實就不了解,而他們就同時代脫了節,變成保守的、甚至是反動的力量。再其次,是基督教同帝國主義的關系。基督教和帝國主義有沒有發生關系?基督教有沒有受到帝國主義的影響?關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在下面做一個說明。在這里,我們只要指出:基督教同帝國主義的關系的問題,是目前基督教對外關系的最主要的問題,也是基督教在解放後所以遭遇困難的最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在個別的事件中,可能被誇張,被歪曲了,但這個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認的。

除了基督教本身應當負起的責任以外,一般人對基督教的成見,和地方幹部處理宗教問題的偏差,當然也是使基督教遭遇困難的原因。基督教是「洋教」,是帝國主義的工具;基督教是迷信的,反科學的,是人民的鴉片。這是一般人,尤其是受過唯物思想訓練的人,對於基督教的看法。基督教當然並不是完全如此的。然而,基督教普遍地給人這樣一個印象,卻是事實。更不幸的,是一般人把基督教同天主教裡面的某些成分混合起來看,也把基督教同迷信反動的「會門」混合起來看。這就是使基督教除了它本身的弱點以外,更在一些與它不相乾的事上,代人受過。

怎樣應付困難

基督教在新時代中發生困難,這並不是一件特殊的事。中國的社會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階段。轉入新民主主義的階段,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在這個轉變中,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需要一番徹底的調整與改造,基督教自然也不能例外。這個調整與改造,不可避免地會引起許多問題。基督教所遭遇的困難,就是這些問題的一部分。雖然每一個問題都有它的特殊性,但是,在一個轉變中的時代,一切問題的一般性是不應當被忽視的。

問題發生了,怎麼應付呢?在一個短的時期中,許多基督徒都為這一件事苦思著、焦慮著。他們幾乎不能想到基督教其他方面的問題;在華北五省,我們曾匯集了一百六十多件關於基督教的案件,送給有關當局處理。還有許多個別的案件,在可能范圍內,我們都送請地方或中央的當局處理。有些案件是迅速地滿意地解決了。有些案件,因為情形復雜,或公文來往費時,就拖延下去,或竟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地方和中央人民政府也會為這些問題發出若乾的指示。1949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為了貫徹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護教堂的政策,特向所屬各級政府發布通令。1950年1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發出「機關部隊借用教會房屋,應采協議方式」的指示。同年1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主管機關對平原省人民政府所詢問關於城市地產房屋問題,予以詳細答復,其中數項是關於教會房屋的。同年2月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據內務部的指示,再向所屬機關發出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證教會教堂的通知。這些文件都證明了人民政府對這件事是關心的。然而,因為許多問題不是能在一個短時期內解決的,有些人便以為這件事沒有獲得應有的注意,其實事實並不如此。

1950年4月,基督教訪問團到北京去訪問,這個訪問團是由政協宗教界民主人士代表、中華全國基督教協會、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等五個單位的代表組織而成的。當他們訪問基督教團體工作完畢以後,他們就去拜訪若干政府首長和人民團體的負責人。他們也參加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宗教事務組的兩三次座談會。在他們的拜訪中,最重要的是他們同周總理的三次談話。參加談話的除了訪問團團員——鄧裕志、劉良模、塗羽卿、崔憲詳、艾年三和本文作者——之外,還有趙紫宸、陸志韋、江長川、王梓仲、高鳳山、龐輝亭、趙復三、凌俞秀靄、陳文潤、劉維誠、楊肖彭、鄧錫三、霍培修等京津方面基督教領袖,全體共十九人。我們拜訪周總理的目的,主要的是給他報告解放後基督教一般的情況,並請他幫助我們解決、目前基督教所遭遇的困難。周總理對我們的報告,表示非常的關切。在聽取了我們的報告以後,他便表示他自己對基督教的意見。他承認了基督教過去對中國社會的貢獻;他認為:在新民主主義的階段中,唯心與唯物可以並存,那就是說,相信宗教的,和不相信宗教的,可以在《共同綱領》的基礎上長期合作;就是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中,只要基督教是人民所需要的,它還是可以存在的。當我們把基督教二十幾年來所提倡的自治、自養、自傳的理想告訴周總理的時候,他不但表示贊同,也表示嘉許,認為這是基督教今後必須遵循的途徑。但周總理談話的中心,卻在指出基督教同帝國主義在歷史上的聯系,和帝國主義在目前國際形勢中利用基督教去進行反革命工作的事實與可能。基督教同帝國主義的關系這個題目,在參加談話的基督教人士當中,並不是完全新鮮的。然而,周總理所做的清楚的分析,卻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印象和鮮明的啟示。這個啟示是什麼呢?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這個啟示就是:「基督教應當自動地肅清帝國主義在它裡面的力量和影響。」一個沒有參加談話的讀者,是不容易了解這句話的涵義的。為什麼基督教要肅清帝國主義的力量和影響呢?這一件事同基督教的許多問題,又有什麼關系呢?讓我們在下面對這些疑問做—個簡單的解答。

基督教與帝國主義

基督教的本身就是一個宣教運動。使徒保羅就是基督教的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宣教師。一個相信了基督教,被耶穌的福音所逮住了、變化了的人,是不能不把他所感受到的東西宣揚出去的。保羅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就是這個意思。基督教最初傳到中國來,除了少數別有用心的以外,是完全出於這種純潔的動機的。一直到現在,大多數從外國到中國來的宣教師,至少在他們主觀的意圖上,也是抱著一種純潔的目標的。但是,盡管基督教是一個崇高的宗教,是救人救世的福音;盡管多數的宣教師和其他基督教的負責人士,主觀上是要服務中國人民,沒有宗教以外的企圖;基督教是可能被人歪曲,被人利用的。任何一種宗教,任何一種主義,任何一種學說,都是可以被人歪曲利用的。基督教的歷史和世界文化思想的歷史,都可以充分證明這個事實。基督教是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西方的國家都是資本主義的國家;從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這些國家大多數都變成了帝國主義的國家。在這些國家裡培養出來、傳播出來的基督教,是不可能不深深地受到這些國家的文化的影響的。如果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文化當然就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社會物質生活。在這種情形之下,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基督教,是不可能不受到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影響的。

基督教傳到中國不久以後,帝國主義便開始在中國活動。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是依靠了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特權,而不平等條約的訂立,有不少是由於教案的糾紛。在這樣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基督教,就必然地被一般人看做「洋教」。外國的宣教師,受了不平等條約的蔭庇,住在高樓大廈,養尊處優;有的時候,他們還會依勢凌人,作威作福。基督教學校里的教育,甚至教會醫院里的服務,都帶了洋氣。如果這一種洋氣,不過是單純外國的氣氛,那還不是太壞的;但所謂洋氣,是同帝國主義分不開的。過去基督教學校教育的奴化成分,就是一個例子。

外國宣教師所宣傳的宗教又怎樣呢?似乎宗教是宗教,宗教裡面不可能羼雜其他的成分。但事實並不如此,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它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宗教所追求的是絕對的真理,然而,任何時代的宗教,都不是絕對的真理,甚至不是相對的真理。歷史上許多的罪惡,是借宗教的名義而行的;而帝國主義,就是這些罪惡中最毒辣的一種。

但是,帝國主義同基督教的關系,究竟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認識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日本侵華戰爭--這是帝國主義,這是大家所能看得見的。但是,基督教裡面的帝國主義,卻往往是看不見的。基督教同帝國主義究竟怎樣發生了關系呢?帝國主義並不只是飛機和大炮,也不只是間諜和其他秘密的工作,這都是可以看得見的。還有一種無形的帝國主義,那就是帝國主義通過文化、思想、教育甚至神學所發生的影響。舉一個眼前的例來說吧。美國侵略朝鮮、台灣,這是帝國主義,那是沒有人能否認的。在中國的基督徒裡面,有許多人曾經對美國的物質文明,對美國的所謂自由、民主,對美國式的生活,表示無限的嚮往。他們從這個嚮往中產生一種對美國文化的錯覺與幻想。現在呢?這個錯覺與幻想是部分地被打破了。在過去的兩個月中,基督徒的團體和個人,在上海、南京、鎮江、廣州、韶關、北京、西安、太原、蘭州等地都曾發表宣言,反對美帝侵略台灣、朝鮮,反對美機大量屠殺朝鮮和平居民,反對美機侵略我領空及其暴行。這是一種鮮明的表示,這個表示證明了中國的基督徒們,已經開始認識美帝國主義的真面目。

但是,這個帝國主義又怎樣在基督教裡面發生了它的作用呢?讓我們說得具體一點,坦白一點吧。絕大多數的美國宣教師是反蘇反共的;絕大多數的美國宣教師對中國革命的態度,是反對的或懷疑的。即使他們表示同情,這個同情也是有限度的。他們對於美國又怎樣呢?無疑地,他們不承認美國的社會制度有什麼基本上的毛病,即使他們承認它有些毛病,他們認為這些毛病是可以改善的。他們當然不承認美國是帝國主義的國家。至於美國一般的國策呢,他們即使不能完全同意,他們至少是基本上同意的。他們認為美國式的生活是最寶貴的;他們認為實行美國式的生活的,就是一個「自由世界」;他們不惜用任何的代價,去保證這個「自由世界」的存在與發展。

6. 歷史上真有耶穌其人嗎

有,下面是他的一生
耶穌(也稱為基督(在教會中意為品為至尊貴者),意思是王、彌賽亞、教會中稱為默西亞為救世主之意)2000年前生於巴勒斯坦地區。現代文明把時間分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紀年方式來紀念耶穌的誕生。耶穌在30歲以前是個木匠,過著猶太人的傳統生活。當時以色列全境都處於羅馬皇帝愷撒的獨裁統治之下,包括耶穌出生的伯利恆和成長的拿撒勒。
耶穌三十歲以後開始教導眾人,行神跡,並被記載下來。但他從來都沒有遠行到距離出生地200英里(大約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穌在三年的時間里一直盡力保持低調,但他的名聲還是傳遍了全國,引起了設在以色列各省執政掌權的羅馬官員和猶太領袖(宗教律法師)的注意。耶穌傳講的信息主要有:上帝愛你並與你同在,彼此相愛,每個人都極其寶貴(福音:上帝的國度已經臨到地上;關乎天堂或地獄的審判的實際情況;若求告上帝,上帝就必赦免)。
耶穌最受爭議的就是他一直聲稱自己就是上帝,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領袖要求羅馬政府處死他。羅馬當局幾次審訊都沒發現耶穌觸犯了羅馬的法律。就連猶太人的領袖也承認,耶穌除了自稱為上帝之外,完好地遵行了猶太人的律法。但他們還是以對政府不利為由,說服以色列南省的羅馬總督彼拉多下令將耶穌處決。
耶穌殘忍地遭到嚴刑拷打,然後雙手被人掛起來,釘在一根水平的木樑(十字架)上。這種行刑方法使得空氣無法吸入肺部,三小時以後他就死了。然而,有500多人卻見證說,他三天以後復活了,而且此後的40天里在以色列的南北兩省走動。很多人認為這就足以證明耶穌自稱為上帝是真實的。後來,耶穌返回了自己不久前遇害的城市耶路撒冷,見證人說他從那裡離開了地球,升到天國去了。
因為這些神奇的事件,跟隨耶穌的人數大大增加了。根據史料記載,僅僅幾個月之後,也是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內就增添了大約3000跟隨者。宗教領袖執意鎮壓跟隨耶穌的人,但他們當中許許多多的人寧願去死,也不肯否認耶穌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100年的時間,羅馬全境(小亞細亞、歐洲)到處都有人跟隨了耶穌。公元325年,跟隨耶穌的信仰(基督教)被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確立為合法宗教。公元391年羅馬皇帝宣布基督宗教為帝國的國教。500年以後,希臘境內希臘諸神的廟宇也都改造成了教會,成為跟隨耶穌的人聚會的場所。雖然耶穌傳講的部分信息在宗教機構擴張的過程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人錯誤地傳播,但耶穌的原話以及他的生命本身仍然萬古長存。

古蘭經稱為爾薩,是伊斯蘭教六大先知之一,被稱為「真主的靈氣」,僅次於至聖先知、封印使者穆罕默德,承認他肉身升天,但不認為他是真主的獨生子,也不認為他曾經死而復活;新約聖經稱為基督,是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和上帝。

耶穌是基督教信仰的救世主,基督教的創始人。其稱號基督為希伯來文彌賽亞(意為受膏者,原指上帝派來拯救以色列的救世主)之希臘文譯音。根據《新約》四福音書的記載,耶穌是上帝之子,由童貞女瑪麗亞受聖靈感孕,生於伯利恆城客店的馬廄之中。耶穌成年後從施洗約翰受洗,並經受了40天的考驗,後開始在猶太各地和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傳教。他率領其12個門徒一方面宣傳天國將臨、悔改得救的福音,一方面治病救人,扶危助困。其教義宣揚「愛上帝愛鄰人」、「愛人如己」,並抨擊了當時的當權者和猶太教的某些戒規,因而遭到猶太教上層分子的忌恨。在逾越節前夕,被其門徒之一猶大所出賣,以「誘惑國民」和「僭稱猶太人之王」的罪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日復活,並顯現於眾門徒中,第40日升天。關於耶穌其人的歷史性問題,曾經引起學術界的爭議。歷史實證主義者力圖剔除早期教會傳說的信仰成分,要求返回有關耶穌的原始事實。而許多神學家如利奇爾等則認為不能把歷史上的耶穌與信仰中的基督分開。從公元1世紀猶太史學家約瑟弗斯的《猶太古史》和古羅馬史學家塔西陀的《編年史》中,都可以找到關於耶穌的一些資料,這些資料間接地說明了歷史上的確出現過耶穌其人。研究基督教起源的人,總是遇到這樣一個問題: 歷史上的耶穌是否實有其人? 否認耶穌實有其人的學者大約持有下列幾種觀點: (1)認為耶穌只是基督教神話中的偶像;(2)耶穌是錯誤傳說中的人物;(3)基督教中的耶穌實際上是歷史上同名者的捏合雜揉; (4)在同時代的歷史著作和考古發掘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據;另外,教會中同樣有一部分人否認耶穌有血肉之軀,他們認為耶穌基督是神,作為歷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的耶穌只是一種"幻影",或者說是人的幻像。
主張耶穌實有其人的既有護教人士,也有非基督徒的學者, 各種看法之間往往大相徑庭,大致可分為如下幾種:(1)全盤接受聖經的記載, 維護教會傳統,認為耶穌就是道成肉體的基督;(2)耶穌是當時猶太人"叛亂的首領";(3)耶穌是一場革命運動的領導人;(4)耶穌是個大騙子; (5)耶穌是至死不悟的預言家;(6)耶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後來的人們將他神化了。學術界對聖經中"拿撒勒人耶穌"這個名稱展開過討論。《新約》頭5卷稱耶穌為"拿撒勒人(Nazarene)或"拿佐拉派。(Nazoraean);而在猶太教文獻中,耶穌及其門徒被稱作"拿撒利姆"(Notarim)。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些詞都與加利利一個叫做"拿撒勒"(Nazareth)的城市有關,但也有少數學者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在《舊約》中找不到這個拿撒勒城的名字,可能它是一個小村莊名字。近人羅伯遜(Archibald Robertson)引述4世紀約有關獻後指出:公元前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境內就有一個教派叫"拿撒利派"(Nasaraens),並說:"另一樁奇事是,一個叫做曼達安派的教派,他們崇奉施洗者約翰為真先知,而斥責耶穌是說謊者和騙子,但是依然稱他們的主要成員為拿撒拉(Nasoraye)也就是"拿佐拉派"。他因此得出結論說:"約翰和耶穌的信徒們被稱為拿佐拉派。但是這個稱號並不是源於拿撒勒的村名,卻是源於希伯來語Natzar一詞,原是'守'的意思 即指守秘密者或嚴守猶太律法者。" 國內也有人認為基督教是由上述拿撒勒派發展而來。 似乎更多的學者堅持拿撒勒派是基督教中的一個派別的觀點,認為該派出現的時間應為1、2世紀。
"耶穌"在希臘文作lesous,是希伯來文Jeshua(耶書亞)。Jehoshua (約書亞),Joshua(約書亞)等詞的譯音,原意為"耶和華(是)拯救"。羅伯遜認為希臘文中"基督??耶穌"就是"彌賽亞??約書亞",同《舊約》中的先知約書亞有內在聯系。但這種一家之言忽略了"約書亞"這詞本身的含義,也撇開了《馬太福音》第1章第21節的解釋,所以不能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即使非常肯定耶穌實有其人的論者,對耶穌的生平仍存有種種疑點,比如耶穌的生卒年代,照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生年就是公元紀年的開始,但是歷史學家指出: 《路加福音》第2章第2節所載"°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應在公元6 - 7年,然而按《馬太福音》第2章第1節的記載"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的佰利恆"來看,生年應定於公元前4年。 不僅生年仍為懸案,卒年亦誰以確定。
《聖經》中記載耶穌生平事跡寥寥無幾,童年的事幾乎末提到,只在《路加福音》第2章講到他12歲時跟父母去耶路撒冷,在聖殿里坐在教師中間聽講發問的情景。然後就是第3章第23節說:"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有30歲。"此外,福音書記載的都是他傳道以後的言行。所以黑格爾也覺得不無遺憾地說:"關於耶穌[思想]發展的成熟過程這一有趣的問題,我們沒有得到任何消息。他最初出現時已經是在成年時期,那時他已經從猶太人傳統舊俗念意識中解放出來了。"
綜合現有的資料和研究成果來看,關於耶穌生平有下列幾點我們可加以肯定: 1. 耶穌是猶太人; 2.生活在公元1世紀初; 3. 30歲左右在加利利和猶太各地傳教; 4. 曾收12個人為大弟子; 5. 遭到猶太教上層分子的嫉妒; 6. 後以"謀反羅馬"罪被釘死於十字架。
"基督"一詞在希臘文作"Christos",意為"受膏者",即希伯來文"彌賽亞"的對應詞。在《新約》聖經中,常同耶穌連用或換用。但近代研究者常將耶穌同基督分開。有的還將"歷史的耶穌"和"信仰的基督"加以區分

7. 基督教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2000多年。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在中國,因為歷史翻譯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稱為基督教,為了說明「基督教」的確切概念,本詞條稱「新教」為「基督新教」,而不是慣稱的「基督教」。

8. 基督教只存在3500年,而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這是為什麼基督教在中國還這么興起

這個你就理解錯了
基督教最原始的由來是從猶太教延伸出來的。
猶太教存在的時間是超過5000年的。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不同之處就是聖經的新舊約區分。
基督教聖經是有舊約和新約兩個部分組成。猶太教就只接受舊約。
猶太教早期是不傳外族人。但是聖經舊約預言的神子耶穌彌賽亞降生後受死復活後,耶穌的眾門徒就開始傳道。當時羅馬帝國後來就把信耶穌當成國教。後來羅馬分裂後分為東西羅馬,東羅馬就是東正教。西羅馬就是天主教。現在的基督教就是馬丁路德從天主教改教而來的新教。
所以基督教可以作為統稱包括(天主教 東正教 新教)猶太教就特殊一點。
至於基督教為什麼在中國興起。原因恐怕是耶穌確實是真神子。

9. 基督歷史

基督教,是以新舊約全書為聖經,信仰人類有原罪,相信耶穌為神子並被釘十字架從而洗清人類原罪、拯救人類的一神論宗教。基督教發源於猶太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估計現在全球共有15億至21億的人信仰基督教,佔世界總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個教會,但在基督教的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譯為公教、羅馬公教)、東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稱為基督教)三大派別,以及其他一些影響較小的派別。在中國流行於農村婦女之中。

10. 現在主流的歷史學家認為耶酥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么

耶穌是歷史真實存在史學界應該沒有爭議,除了耶穌的門徒所記載的耶穌生平,聖經中新約的四福音書以外,還有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對耶穌的描述
科尼利厄斯塔西佗是羅馬歷史學家,生活在大約公元56-120年間。他出生在法國或高盧的一個貴族家庭,後來先後當上了羅馬元老院議員、執政官,最後成為小亞細亞的總督。塔西佗著有至少四部歷史文集。大約於公元115年,塔西佗發表了著作《編年史》,在這部作品中,他明確地記載了,尼祿為轉移民眾對其65年在羅馬所放的焚城大火的注意力,而迫害基督徒。書中,他還提到基督在彼拉多手下被處以死刑。

還有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對耶穌的描述 -
約瑟夫斯是猶太歷史學家,生活在大約公元37-100年間。他的希伯來名為約瑟夫、本、瑪他提亞(Joseph Ben Mattathias),他在耶路撒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一次領導猶太人反抗羅馬的起義失敗後,他被俘虜而成為羅馬公民並作為隨從服侍了幾位弗萊文(Flavian)王朝的羅馬皇帝,他在羅馬時的名字弗萊維厄斯、;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更廣為人知。約公元93年,約瑟夫斯發表了《猶太戰爭史》,一部包含20卷書的猶太人歷史書。在這部書中,他提到了施洗約翰、拿撒勒人耶穌和耶穌的兄弟雅各,盡管這些人物並不是此書著重講述的主題,但這部書卻是一位歷史學家所著的對耶穌的最早歷史記錄。

雅各,耶穌的兄弟:《猶太戰爭史》20.9.1
「所以,他召集了最高法院的法官,將耶穌基督的兄弟雅各和其他人帶到那些法官面前;在指控他們犯法的罪狀後,將他們押下去用石頭打死了。」

耶穌,智者和教師:《猶太戰爭史》18.3.3
「那時,有個叫『耶穌』的智者(如果可以稱他為『人』的話),他行了很多奇事,又能教導人明白許多道理,他不但吸引了猶太人,還吸引了外邦人到他那裡去。(他就是基督)彼拉多在我們一些領袖的建議下,將他釘了十字架,那些愛他的人並沒有離棄他(因為第三天他復活了並向他們顯現),這些正應驗了先知的預言,還有其他關於他的上萬個預言也都應驗了。那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督徒至今也沒有滅絕。」註:括弧中話可能是其他人添加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086099/(這是另一種說法自己看看吧)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耶穌的歷史記錄那麼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