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是否有中山國
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叫中山國。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中山國包括今河北石家莊地區,是嵌在燕趙之內的一個小蠻夷之國,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同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魏滅中山和趙滅中山的階段
㈡ 中山國都城遺址在哪
中山國是嵌在燕趙之內(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一個由華夏人建立的國家,因城中有山得國名。由西周桓公之子建立,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
中山國的都城先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後復興在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上三汲鄉附近)。
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天,晉國拒絕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備專心對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㈢ 古中山國現在在何方
歷史上的中山國也叫琉球國,位於中國大陸東方(台灣島的東北方)、日本九州島西南方的大海中,為一群島。同古代日本一樣,關於其國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中國古史
㈣ 古代時候的中山國是哪為何這么說呢
古中山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大致為今太行山脈以東、拒馬江以南、河北冀州以西、邢台以北。 包括河北省石家莊市及其下屬縣市,以及保定市的大部分下屬縣市。中山國是公元前414年由白狄中山武公建立的國家,分布在今石家莊市、靈壽、平山、晉州一帶山區,因城中有山而名中山國。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滅中山國,將尚王遷至伏施。 中山國始建於春秋末期,歷經350多年,宣告滅亡。
㈤ 中山國的都城到底在哪
中山國,建立者出自西周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的事件。後晉國魏文侯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中文名稱
中山國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靈壽(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三汲鄉)
主要城市
靈壽
春秋中後期,鮮虞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採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後消滅鮮虞的戰略。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未滅掉鼓。當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第二年冬,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大軍進,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率軍攻鼓,俘國君鳶鞮,使鼓成為晉的屬國。六年後,鼓被徹底毀滅。
公元前5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報了晉滅肥、鼓,佔領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天,晉國拒絕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備專心對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
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將之列入中山國版圖。前491年,晉大夫荀寅因晉內亂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為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為報復中山國,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這次進攻對鮮虞中山國的打擊極為沉重,以至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其後,晉國又把矛頭指向中山國的最後一個屬國仇由,晉國的智伯(名荀瑤)詭計多端,唯恐仇由國路險難行,遂新鑄大鍾一口,詭稱送給仇由國君,使仇由國「斬岸堙溪」以迎鍾。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瑤的詭計,多次勸說國君,但仇由國君得鍾心切,不聽勸阻,七天之後仇由被滅。
外圍掃清後,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國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
㈥ 中山國的歷史是怎樣的,人們怎樣確定中山國的真實存在的
中山國是春秋戰國時代位於太行山東側的一個小國,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白狄族的一支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分布在河北境內,以正定為中心。而至戰國時期,發展成為北方「千乘之國」,在戰國時期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王璺執政時期,中山國國富兵強,曾與戰國七雄中魏、韓、趙、燕五國共同稱王,以抵禦秦、齊、楚等強國的侵略。繼後伐燕也取得大勝,國勢達到空前鼎盛時期,使中山國躋身於強國之林,歷史地位更顯重要。那時,中山國和趙國世代為仇,經常發生戰爭。歷史上著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強兵富國消滅中山。中山國自建國至滅亡,歷時400多年,但由於史書缺載,有關中山國的資料只靠零碎的推斷。而中山國王璺的陵墓則證明了中山國的真實存在,他36歲去世,他生前耗費巨資為自己營建陵寢,製作玩物。
㈦ 古代的中山是哪裡
中山國,前身為北方狄族鮮虞部落,姬姓,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的事件。後被魏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從此一蹶不振,為趙徹底擊潰。
春秋末至戰國初年,中山國開始擴張領土。戰國中期,中山桓公復國後,領土進一步擴張。中山國強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區南部、石家莊地區大部、邢台地區北部及衡水地區西部,南北從鄗至鴟之塞約200公里,東西從井陘到扶柳約150公里,按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圖》上所標的長度比例推算,中山國疆土合戰國時長度單位為南北距離606里,東西距離454里,總面積與《戰國策.秦策》中「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之說吻合。
㈧ 中山國的歷史
歷史上的中山國也叫琉球國,位於中國大陸東方(台灣島的東北方)、日本九州島西南方的大海中,為一群島。同古代日本一樣,關於其國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中國古史。《隋書》中即有《琉求傳》。據1650年成書的該國用漢語自撰的第一部國史《中山世鑒》稱:「蓋我朝開辟,天神阿摩美久築之。」「當初,未[有]琉球之名。數萬年後,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虯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虯也。」這就是說,中國隋朝時(581~617),該國始被稱為琉虯。查中國典籍,虯是龍的一種。以琉球群島散布在大洋中的狀態而言,謂之琉虯,實在非常形象。然而可能因為古代中國都將龍作為華夏帝王的象徵,史官寫史多有忌諱,所以《隋書》就將它改為同音的「琉求」了吧。
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詔書中稱其為琉球。從此乃成為正式名稱。可見,連琉球國的國名也是中國取的。據《殊域周咨錄》載,該詔書說:「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這份詔書除了以華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國歷代皇帝慣用的「蠻夷」之類詞以外,毫無威脅恐嚇的意思,是一種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國中山王察度首先領詔,並立刻派遣王弟泰期,與楊載一同來中國,奉表稱臣。「由是,琉球始通中國,以開人文維新之基。」(見1725年琉球國用漢語自撰的第二部正史《中山世譜》)繼中山王後,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繼於翌年向中國皇帝稱臣入貢。當時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戰。明太祖知悉後,又去詔雲:「使者自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爭,廢棄農業,傷殘人命。朕聞之不堪憫憐。」因此要求他們「能體朕意,息兵養民,以綿國祚」。後三王果然罷戰息兵。足見此時中國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權威,當時的琉球實是中國的屬國。
據琉球國史及各種史料記載,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正式確定君臣關系。這種關系延續了整整五個世紀,即使是日本慶長十四年(1609)發生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縣)島津氏入侵琉球,琉球國在受到薩摩制約的情況下,也始終未變。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人琉。這批中國移民主要是向琉球傳授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琉球王國也曾主動請求賜人,如1606年,尚寧王受冊封時,便請賜明人歸化。如從中國去的蔡氏為蔡襄的後人,林氏為林和靖家族的後人。與此同時,琉球王還經常選派子弟到中國留學。
從明洪武五年(1372)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直至清朝光緒五年(1879),日本強行「廢琉置縣」為止)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連它的國都首里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琉球人也與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國冊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寬永通寶,改穿唐服。琉球還配合中國抗倭,《明史》就有記載,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先是,倭寇自浙江敗還,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擊,大殲之,獲中國被掠者六人,至是送還。」
1609年,薩摩「以勁兵三千入其國,擄其王,遷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當時琉球王侍從寫的《喜安日記》記載:「有如家家日記,代代文書,七珍萬寶,盡失無遺!」薩軍將琉球王尚寧等百餘人俘至鹿兒島,達三年五個月,逼迫尚寧王屈辱地承認向其「進貢」。同時還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變中琉關系。如據《明史》記載,萬曆十四年(1616),「日本有取雞籠山之謀(其地名台灣)」,當時忍辱負重的尚寧王在國家殘破的情況下,依然不忘「遣使以聞」,通報中國防備日本侵略。清朝入主中原後,中琉冊封關系繼續保持,貿易和文化交流還更為擴大了。
然而,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原來薩摩對琉球的侵略掠奪,還只是日本西南某個島藩的強盜行為;現在,日本則要進行整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擴張了。明治初年的「征韓論」中,就提到了要侵佔琉球。明治五年(1872),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訪日本之際,突然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並列入所謂「華族」。這是明治政府強行改變日琉關系的第一步。而這些行徑,當時都是暗中進行,對中國隱瞞的。從此,琉球便成為了所謂「日清兩屬」。而後,日本政府不斷施加政治、軍事壓力,進一步脅迫琉球斷絕與中國的宗屬關系,但每次均遭拒絕。如1875年8月5日琉球王尚泰答復日方的信中,便說不能「忘卻中國累世之厚恩,失卻信義」。還提到所謂「兩屬」之事,「以往對中國隱匿,懇請對中國說明,採取明確處置」,並表示「願對兩國奉公,永久勤勉」。但日本還是不肯罷休。
面對日本政府的百般逼迫,琉球國在不斷向日本「請願」要求保持中琉關系、不變琉球國體政體的同時,還向西方各國公使發出外交求援信。日本惱羞成怒,1879年1月10日日本《朝野新聞》竟稱「琉奴蔑視我日本帝國甚哉」!於是,日本決定不顧國際公法,不顧琉球國臣民的意願,加快吞並琉球。1879年3月,日本向琉球秘密派出軍警人員,採取突然行動,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歸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權。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即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隨即大肆搶掠中琉往來的文書、文物和寶印,以及琉球國的政府檔案,企圖銷毀和隱匿歷史見證。並強迫尚泰王等前去日本。這時,琉球王國仍拚死反抗,發出血淚抗議,並曾秘密派官員赴天津謁見李鴻章,請求中國「盡逐日兵出境」。清政府也據理與日本力爭過,但終究未能派兵援助琉球。這當然也是與清朝政府腐敗、實力衰落有關的。當時,琉球國陳情通事林世功還在北京壯烈自殺,以死抗議日本侵略,以死請求中國出兵。然而「自為一國」的琉球還是生生被日本滅絕了社稷!但反抗運動繼續進行,大概到甲午戰爭結束後才漸息。
㈨ 漢朝的定陶和中山分別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漢朝的定陶和中山,指的是漢朝的兩個封國「定陶國」和「中山國」。
定陶國國都定陶,即現在山東省菏澤市的定陶區,位於菏澤市中部,山東省西南部。漢朝時的定陶國基本相當於現在的菏澤市。
(9)歷史上的中山國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定陶區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定陶縣。
據《史記》載: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 輾轉至陶,「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祖,死後葬於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改濟陰郡,後又改為定陶國,東漢時又改為濟陰郡。
唐代,定陶為鎮,治左城,即今馬集鎮左山寺附近。該城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被淹。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縣城遷至今地。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修築土城。
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定陶抗日縣政府成立。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中共定陶縣委建立。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定陶縣屬平原省菏澤專區。
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定陶縣隨菏澤專區劃屬山東省。
1958年11月,定陶析入菏澤、成武兩縣,改屬濟寧專區。
1961年6月,恢復定陶縣,屬菏澤專區。
1978年3月,菏澤地區行政公署成立,定陶縣屬菏澤地區。
2000年6月,菏澤地區改菏澤市,定陶縣屬菏澤市。
2016年1月7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定陶縣,設立菏澤市定陶區,以原定陶縣的行政區域為定陶區的行政區域、定陶區人民政府駐天中街道陶朱公大街939號。
2016年4月29日,定陶撤縣設區。
漢朝的定陶國隸屬山東省菏澤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
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定陶縣,設立菏澤市定陶區,以原定陶縣的行政區域為定陶區的行政區域、定陶區人民政府駐天中街道陶朱公大街939號。
中山國,於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封庶子劉勝為中山王而立,割常山郡北部諸縣所置,漢昭四年(前35),中山王修薨,死而無後中山國廢除。國都盧奴位於今河北定州市區。
二、中山國歷史沿革
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的封庶子劉勝為中山王,中山國傳六世:靖王劉勝-哀王劉昌-康王劉昆侈-頃王劉輔-憲王劉福-懷王劉修,五鳳四年(前54年)劉修死,無子中山國除。中山國國都盧奴(在今河北定州市區)。
漢初元二年(前47)宣帝劉詢子劉竟被立為清河王。三年(前46),徙封中山王,建昭四年(前35),薨,無後中山國廢除。中山國國都盧奴(在今河北定州市區)。
漢建昭二年(前37年)六月,漢元帝立子劉興為信都王。陽朔二年(前23年),改封信都王劉興為中山王。綏和元年(前8年)八月初九,中山王劉興去世,子劉箕子嗣位。
七年,漢哀帝劉欣死後無子,王莽擁立劉箕子即位,是為漢平帝。太皇太後王政君立東平思王孫、桃鄉頃侯子劉成都為中山王。新朝建立(9年),王莽廢除中山王國。中山國國都盧奴(在今河北定州市區)。
㈩ 中山國在現在的哪裡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叫中山國。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