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山廟會的馬山由來
馬山是長清境內堪與靈岩、五峰並駕齊驅的名山,其旅遊資源內容之豐富、底蘊之深厚,即便在整個濟南地區尚未開發的名山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僅就馬山的人文旅遊資源進行一番鉤沉發微的工作,作為馬山開發的依據。
馬山本名格馬山,訛為隔馬山。《左傳》記載,魯襄公十八年(前555年)十一月初一日,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攻克齊國的防門重地(今長清區孝里鎮廣里村西北)而進占平陰邑(故扯在今孝里鎮東張一帶),然後沿著現今孝里經義合、土屋至崮頭的山澗谷地尾追潰退的齊軍。當時,齊軍負責殿後的閹人夙沙衛,為了阻擋追兵,他將戰車拴成一排堵塞道路。大夫殖綽、郭最曰:「子殿國師,齊之辱也。子姑先乎!」懷恨在心的夙沙衛為了報復,就在小路的狹隘處殺掉幾匹戰馬,堵住隘口,將殖綽、郭最擋在後面,晉國人追來,輕而易舉就把他倆俘虜了。
夙沙衛殺馬塞路的隘口即今馬山與歸德兩鎮交境上的石門。嘉慶《平陰縣志》卷二:「周魯襄公十八年,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登巫山以望晉師,遂由石門道夜遁。按,巫山即今孝里鋪之孝堂山,尚有碑記可考。其東山內有赴濟南古路,兩山對峙,曰石門。」石門,又名大石門。民國《長清縣志》卷十六:「漢盧區土屋庄之東南雲頭山西有土屋至崮頭之要路,名曰大石門。此地東西石崖,削壁千尺,有峽道寬丈余,長約里許。」
與石門隔河相望者即馬山,近在咫尺,因此後人遂稱此山為「格馬山」。「格馬」者,殺馬也。《魏書·地形志(三)》「山茌,有咸山、祗山、格馬山。」按,北魏山茌縣治在今長清張夏,其轄地大致相當於今馬山以東的長清東南區域。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注》雲:「(漢賓谷)水出南格馬山賓溪谷,北經盧縣故城北、陳敦戍南,西北流,與中川水合,謂之格馬口。」是知格馬山之名至遲北魏時就已出現。而也正在這個時候,格馬山或省作「馬山」。《水經注·汶水注》雲:「汶水又西,溝水注之,水出東北馬山,西南流經棘亭南……。」按,所謂溝水,即今肥城北境之康王河。
迨及唐宋,格馬山訛為「隔馬山」。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李吉甫著《郡縣圖志》,其卷十「齊州·長清縣」條雲:「隔馬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左傳》曰,晉侯伐齊,齊師遁,夙沙衛殺馬於隘以塞道,後因為隔馬山。」北宋徽宗大觀三年東平陳彥元《隔馬神君廟記》雲:「盧城圯澗中,得唐中和二年義昌軍節度押衙。國子祭酒兼御史大夫李公瞻作廟縣中時石刻,載齊師為晉所敗,殺馬隘道,晉師不得過,謂以是得名(隔馬山)。字當為格,而今謂隔馬,疑與《左傳》不合。」(《元好問全集》卷三十四《東游略記》引)此後,隔馬山以「殺馬山隔道」而得名,遂成定說,如元於欽《齊乘》(卷雲)、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三)以及道光《長清縣志》、卷一引《舊志》等皆主此說。
由上可見,格馬山雖訛為「隔馬山」,但仍以《左傳》夙沙衛殺馬於隘為本事,倒也算是尊重客觀之歷史事實。然而陳彥元《隔馬神君廟記》又雲:「里俗相傳,景德中,契丹寇兗、鄆,山之神陰障戎馬,使不得南,以是得名。」這說明北宋時,「隔馬山」之得名又出一新說,然而因為此說帶有明顯的民族感情,且荒誕不經,故不能傳遠。不過由這個後起的傳說,使人們在解釋隔馬山的得名時,開始拋棄《左傳》的本事,而只就「隔馬」的字面上做文章了——「謂山勢高峻,馬不能過,故有隔馬之稱」)(民國《長清縣志》卷一庸敬子《游馬山記》引時人說。)
前引《水經注·汶水注》,知北魏時格馬山已經開始省作馬山,由此也可以推測,唐宋以後,隔馬山也可省作馬山。
馬山之得名還有一說,民國《縣志》雲:「因此山形勢似馬山,故又稱曰馬山。」並引晚清光緒年間邑人庸敬子《游馬山記》雲:「蓋山之大勢,入山之處如馬尾,修廟之處如馬脊,車轍峰如馬項,南首西向者如馬頭,因知山之命名以此,而峰高隔馬、殺馬塞道之說,皆不足信矣。」就現在文獻看,以山體的形狀來解釋馬山的得名,應當不會早於清朝中葉,道光《縣志》尚無是說。但是我們推測,民間此說恐怕起源甚早。由於此說直白形象,對於普通的鄉間百姓來說 ,更容易認同和接受,於是後來尤其百餘年來大為流行,乃至馬山得名之真義幾乎湮沒不彰了。
但是,「形勢似馬」一說,畢竟是根據山勢想像出來的,事實上總有不似馬匹之處,比如有馬耳、馬鬃、馬脊、馬尾,而馬腿何在呢?為著彌縫這個缺憾,民間遂有馬山被泰山奶奶壓趴在地、馬腿被壓在馬肚子下的傳說。另外,馬山得名之真義畢竟在民間還有些影像,於是便有車轍峰的傳說。民國《縣志》卷一雲:「馬耳峰北有車轍峰,俗傳殖綽、郭最至山麓,道塞,車莫能前,回視追兵漸近,正躊躇間,旋見雲生足下,高與山齊。既逾山,見山頂上有二車溝,故名車轍峰。」這可算作馬山得名本義的孑遺了。
以上就是馬山一名緣起及嬗變大致過程,概言之:本名格馬山,訛為隔馬山,省作馬山。其間過程甚為復雜,與史實、傳說、神話、宗教、迷信以及山的形狀皆有關系,本身就是民俗志和地名志研究的一個頗具典型意義的個例,同時也是開展馬山旅遊的一項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因此不避繁冗之嫌,專作一節文字予以考證。
㈡ 馬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馬山好玩的地方
1、馬山縣靈陽寺
倫洞位於馬山縣古零鎮新揚村敢花屯金倫山下,近靠大明山。距縣城21公里,距南寧87公里,距210國道公路僅300米。因傳說中的壯族英雄人物韋金倫曾在洞內讀書遇仙獲寶而得名。1987年12月27日,經過對該洞進行了27天考察後的「中英聯合洞穴考察團」稱,金倫洞是世界第一流的岩洞,是世界十大名洞。 岩洞穿過12座山腹,洞口高約5米,寬10米,可以從洞口乘坐小汽車穿過洞中長廊,直達數公里深處。總遊程達9公里多。洞內有一條長流河水,可在洞里逆水行舟,瀏覽洞景。它共有7個進出口,有的通山腳,成為「地門」,有的通山頂,形成「天窗」。洞道有的很直,有的很彎,如九曲迴廊,還有可容上萬人的大洞廳。 洞中乳石千姿百態。各種石柱、石花、石幔、石布、石燈、石盞、石瓜、石果、石禽、石獸難以勝數。由乳石組成的一組組洞景使人眼花繚亂,有反映現實生活的如「婦盼郎歸」、「老翁垂釣」,也有富於神話傳說的如「觀音探海」、「玉柱擎天」,還有風光浩渺的「海底田園」等等。洞內空氣新鮮,冬暖夏涼,常溫保持在20℃左右。 金倫洞外也是青峰秀水,樹木蔥籠,芳草如茵,環境幽美。
㈢ 馬山的歷史由來
馬山縣歷史悠久,其行政區域由原那馬縣和隆山縣合並而成。古屬南荒服地,秦屬桂林郡地,漢屬交州刺吏部鬱林郡領方縣和增食縣,唐屬嶺南西道邕管羈縻思恩州,宋屬廣南西路邕州右江道羈縻思恩土州地,元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廣西行中書省田州路思恩州地,明屬廣西布政使司右江道思恩軍民府。明洪熙元年(1425年)全縣設置白山、古零、喬利、興隆、那馬、定羅6個堡。正統7年(1442年)思恩軍民府府署從寨成山(今廣西平果縣舊城)遷至喬利堡,歷時86年。嘉靖7年(1528年)6個堡改置為白山、古零、興隆、那馬、定羅5個土巡司。清同治6年(1867年)廢那馬土司改置那馬廳,其餘定羅、興隆、白山、古零土司依舊。民國元年(1912年)那馬廳和定羅土司合並為那馬縣。民國4年(1915年)興隆、白山、古零三個土司合並為隆山縣。民國16年,兩縣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隸屬賓陽民團區。民國23年隸屬武鳴行政監督區。
解放後,隆山、那馬兩縣隸屬武鳴專區。1951年2月撤銷武鳴專區,改隸南寧專區。1951年6月,廣西省人民政府政令,隆山與那馬兩縣全並為馬山縣,縣治設在原隆山縣城廂鎮(今白山鎮),於7月1日正式辦公。1952年7月賓陽與崇左兩專區合並為邕寧專區,1958年元月設立邕寧專署,馬山縣屬邕寧專署領導,同年11月改為南寧專員公署。1971年11月,南寧專區改為南寧地區後,馬山縣隸屬南寧地區。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決定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調整南寧市行政區劃,原南寧地區的馬山縣於2003年6月27日正式劃歸南寧市管轄。
㈣ 馬山鎮的基本概況
馬山街道歷史文化悠久。這里出土了新石器時期的石斧、石鋤等崧澤文化遺物。這里留有吳王闔閭王城、聚馬灣、戰鼓墩、伍子盟頂、龍山石長城、龍山石冢等大量春秋時期的文化遺存。唐代名僧玄奘大弟子窺基在馬山靈山庵首開慈恩宗。這里還有東漢葛玄、東晉葛洪煉丹著述的雲居道院,宋代名醫進士許叔微的梅梁小隱,清代著名史學家、詩人趙翼的桃塢墓冢等一批歷史文化遺跡。馬山還是太湖地區著名的抗日根據地,建有馬山革命烈士陵園。
無錫馬山街道經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測定屬一級空氣、二級水質。綠化覆蓋率46%,植物460餘種,動物百餘種,是個天然公園。無錫馬山自古以來以盛產楊梅出名。果農種植楊梅樹從不使用化肥與農葯,太湖的綠藻污染也沒有對楊梅產地產生任何影響,因此完全是純生態、天然,沒有污染。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得無錫馬山的楊梅具有色澤鮮艷,果大,汁液多,甜酸適口,營養價值高的特點。區位交通
無錫馬山位於國際大都市上海、六朝古都南京與浙江省省會杭州構成的「等邊三角形」城市圈中心,連接錫宜、滬寧、寧杭等高速公路的陸馬快速通道直達無錫馬山,使得無錫馬山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擁有高速公路直達條件的開發區之一,從馬山驅車到達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均只需90分鍾的路程。總投資達14.5億元的環太湖公路已建成通車,從無錫市區乘車到達馬山僅需10多分鍾的路程。另外,中國黃金大通道312國道、滬寧鐵路、無錫碩放機場、京杭大運河等華東地區主要的陸上、空中、水上的交通網路與無錫馬山都近在咫尺。近幾年,無錫馬山先後投資10多億元人民幣完善了轄區內的基礎交通設施,2006年將繼續加大對區內道橋路網的建設,最終使無錫馬山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形成快捷、便利、安全和通暢的交通聯系。
㈤ 一畝茶園是不是鍾哥的
是。
一畝茶園是鍾總栽的,中旦集團一畝茶園總裁鍾總,劉總送愛心到上海市普陀區甘泉敬老院開展以播種夢想,讓愛飛翔為主題的愛心公益活動,為孤寡殘障老人們送去關懷與愛心。
一畝茶園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福鼎白茶為核心,以建立核心原生態產區,提供高品質茗茶為目標,集茶葉種植,產品研發,私人定製,經營,出口貿易和白茶文化傳播於一體的全產業鏈運營多元化綜合性企業,一畝茶園有限公司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選址福建福鼎七大生態茶園基地,包括福鼎糧倉店下馬山有機茶基地,三十六館,白琳牛堤下荒野茶基地,白茶黃金核心帶白琳翠郊綠色生態白茶基地,中國白茶黃金茶區點頭大崗綠色生態白茶基地,福鼎大白大毫發祥地點頭上宅綠色生態白茶基地,太姥山下的一顆綠色明珠磕溪湖林綠色生態白茶基地,中國白茶第一村點頭柏柳綠色生態白茶基地,堅持基地生態化管理,科技化監管。
㈥ 有誰知道福鼎的歷史嗎
福鼎地域,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唐屬長溪縣,元屬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寧州改設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福寧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升州為府,設霞浦縣,福鼎屬霞浦縣地。乾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縣勸儒鄉之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置福鼎縣,屬福寧府。據《讀史方輿紀要》,因縣有福鼎山而得名。 民國元年(1912年),福鼎屬東路觀察使;民國3年,改東路觀察使置閩海道;民國14年,廢道,直屬省轄。民國23年,屬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區署駐福安);次年,第二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第一行政督察區改為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第八行政督察區復改為第一行政督察區,福鼎均屬其管轄。 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屬浙江省溫州地區。同年10月,福鼎改屬福建省福安專區。1970年7月,福安專區革委會機關遷址寧德,福鼎屬寧德地區。 1995年10月13日,民政部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福鼎撤縣設市(縣級)。同年12月27日,福鼎市正式掛牌成立。
㈦ 馬山的景觀
馬山除了4個相連的山包外,還另有一個小山丘,當地人習稱「小土山」,在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之前,這座小山丘是當地人建房石料的來源,所產石料質地優良,當地人稱為「馬山石」,如今的「馬山石林」景觀,便是這個小山丘的截面。
馬山雖小,最高海拔不過200餘米,在當地的名氣卻不小。當地有民謠雲「泰山雲雖高,不及東海嶗。嶗山雲雖高,只及馬山腰。」馬山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其實離其不足百里的嶗山,無論是知名度還是高度,都在馬山之上。之所以會出現「嶗山不及馬山高」的民謠,是因為當地人曾以嶗山的山頂發現海蠣子的化石,而馬山上也有海蠣子化石,卻是在馬山的半山腰處。由此當地的人們推斷,很久以前嶗山地區曾經是一片海,而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只不過歲月變遷滄海變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那「嶗山只及馬山腰」的傳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馬山周圍還埋藏著豐富的木化石。若干萬年前,馬山地區是一片茫茫林海,受地質作用影響,大批樹木湮沒於地下,年深日久形成化石。此種木化石,學名「硅化木」,直徑數幾十厘米不等,高者10餘米,其形狀、紋理與樹木無異,但已石化。這類木化石,以馬山地區埋藏最多,數量、規模均為國內罕見,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馬山歷史悠久,從前山上廟宇宏偉,香火旺盛。經過修建的馬山古跡已基本恢復原貌,又增添了許多新景點,每到春暖花開季節,慕名前來觀光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馬山上有胡仙居,馬山現已免進山費,但是胡仙居門票10元,內供有胡家仙人、觀音等塑像 栩栩如生 一年四季前來馬山參觀拜祭的各地遊客、信徒絡繹不絕 。馬山半山腰還有千佛洞,洞內冬暖夏涼長達500米。從狐仙居胡三太爺殿的位置向東看,可以鳥瞰整個即墨縣城猶如一幅寫意畫作。美不勝收。 馬山也是鍛煉身體的好去處,在馬山石林西側有個小水庫,從入春到深秋都有來游泳的人。
交通 青島大巴----即墨 然後坐2路環城公交或即墨至七級鎮、蘭村鎮小公共 馬山路口下即可。打車到目的地可以直接到山腳下,價格在20元左右。
馬山 位於即墨城西約7公里,由4個相連的山包組成,形如馬鞍,故又稱「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山上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為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 山之西南部呈現四方柱狀節理,株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柱狀節理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稜柱狀,而馬山石林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質學中較為罕見。 馬山一帶地質藏有豐富的木化石,學名「硅化木」,直徑數十厘米不等,高者10餘米,其形狀、紋理與樹木無異。馬山地區木化石數量、規模均為國內罕見,最著名的是1983年發現的一塊重約2噸、長6米、粗端直徑70厘米、細端直徑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屬白堊紀,為中國發現的木化石中的一個新種類。該化石樹干整體有橫斷紋理,斷為12段,紋理明顯,年輪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慕名觀光遊客絡繹不絕。 馬山古為宗教聖地,山前明代光宗皇帝賜號「慧覺禪師」劉仙姑為第一代主持的白雲庵現已修復,山上玉皇殿正在重修,山後曾有無成殿、聖母殿、雷神殿等寺廟。馬山民間故事、傳說頗多。 1993年馬山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翌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㈧ 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人文景觀
馬山不僅有寶貴的自然地質遺跡,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有玉皇殿、白雲庵、千佛洞、狐仙居、即墨大夫等景點。此外,民間還流傳著諸如紅點狐仙、濟公井、將軍橋等許多神秘而美麗的傳說。
玉皇廟
亦稱「聚仙宮」,俗稱「養老宮」。位於馬山之陽西側的半山腰中,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興盛時期一度成為道教龍門派的第二祖庭(第一祖庭是北京白雲觀),後毀於戰亂。1991年,中國科學院中華古建築研究所建築師李明、沈聿之來即墨設計繪制玉皇廟圖紙,1992年重新修建。佔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殿宇由正殿「玉皇殿」、東殿「三官殿」、西殿「雷神殿」組成,殿內供有玉皇大帝、真武大帝、雷祖大帝、洞陽大帝等幾十餘尊塑像。
白雲庵
位於馬山東南山腳下,佔地10餘畝,殿宇座北向南,分東、西二殿,系道佛合一之宗教形式。東殿為「觀音殿」,內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西殿為「仙姑殿」,內供被明代光宗皇帝賜號「慧覺禪師」的劉仙姑及送生娘娘、撒痘娘娘等。
狐仙居
位於馬山主峰前,佔地約2000平方米,與玉皇殿、白雲庵相對而視,遙相互應。該廟依山而建,巧借山勢,東臨斷壁,建築風格獨特,周圍景緻壯觀,堪稱馬山諸景觀中之勝景。
千佛洞
洞體寬、高各為3米以上,有呈「丫」字形的三個出入口,全長350餘米,內設燈光設施。隧洞兩側掘有12個如房間狀的支洞,洞內塑有由青島市園林局雕塑師刁雲波等工程技術人員設計、雕塑的古典名著中的歷史人物、神話故事人物及國內名山石窟中的大佛等72尊塑像。洞內有一水井,水質甘冽,終年不涸。
丹泉井
位於馬山之陽半腰中的玉皇廟東側谷中。丹泉井之所以聞名,在於它深不可測的深度及其久傳不衰的神話傳說。早在清朝初年,古人就有「丹泉井,何代穿,三百尺,與海連,神工鬼斧誰曾見」之詩篇。相傳,當年泥丸大師李常明在馬山建廟時,所需的木材就是從外地用神力從此井中運來的,因此,時人又將該井譽為「濟公井」。「丹泉井」雖貌不驚人,但水質甘冽,終年不涸。
即墨大夫雕像
位於馬山前坡山腳下,雕像高約10米,佔地面積600平方米,系巨形花崗岩雕琢而成。史載,戰國時,大夫治即墨,廉潔勤政,政績卓著,使即墨境內田地廣闊,人民生活富裕,社會秩序安寧,因而受齊威王褒獎,「封之萬家」。
南進山門
山門跨度十餘米,由代表馬山自然保護區內重點保護對象的柱狀節理石柱與硅化木圖案組成,東側硅化木,高近10米,用鋼筋混凝土配以赭色水泥仿製而成;西側柱狀節理石柱,則就地取材拼接而成。
天成殿遺址
位於馬山後坡西北隅,俗稱馬山院子,建於清順治五年(1648年)。該廟規模宏大,為即墨境內道教全真教龍門派的中心,所轄境內20多個廟頭,原廟內有殿堂九幢,及開山道人王真成墓塔一座,興盛時,該廟道士達140多人。1945年底,廟內道士被遣散出山還俗,道教活動遂被停止,繼之,殿宇毀於戰亂。
戰場遺址
解放戰爭時,馬山作為解放青島的一座軍事要地,國民黨派重軍把守,在各個山頭修碉堡、壘圍牆、設關卡,在山內大王溝處曾題有「固若金湯」的字樣,妄想在此抵擋人民解放軍的進攻。1949年5月在我軍的強大攻勢下,駐馬山國民黨軍倉皇而逃,至此,馬山地區同即墨城宣告解放。
宗教活動
馬山宗教活動歷史悠久,據考證,馬山宗教活動始於唐代,至明朝起,馬山就成為即墨境內宗教活動聖地。其中每年規模比較大的宗教活動有四次。一是,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五日為馬山道士過年日,這天分布於境內的各廟頭的道士都要趕回馬山過年,並舉行「接大駕」儀式,規模非常宏大。二是,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為大王之神「誕辰」(即大王廟廟會)。三是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天齊王「誕辰」(即天齊廟廟會)。屆時,廟中道士舉行齋醮,設壇誦經。周圍善男信女紛至踏來進香還願,亦有行商坐賈設攤叫賣,亦有當地藝人搭台唱戲。這一活動,一直沿續至今,並加之科學管理,其規模日漸增大。四是,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八日,為劉仙姑「得道日」。
㈨ 中國黑山羊之鄉!「馬山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一. 馬山縣隸屬:
馬山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是南寧市七區五縣之一。
二. 馬山縣地理位置:
(一)馬山縣東與南寧市上林縣、來賓市忻城縣相鄰;
(二)南與南寧市武鳴區交界;
(三)西與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百色市平果縣接壤;
(四)北與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隔河(紅水河)相望。
三. 馬山縣——「中國黑山羊之鄉!」
(一)馬山縣黑山羊馳名區內外!馬山縣黑山羊主要銷往北上深廣、港澳等區域、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二)馬山縣黑山羊放養在大石山區,食百草樹葉,飲山泉溪水。其肉質非常細嫩鮮美,維生素含量較高,蛋白質較為豐盛,脂肪含量非常低,而且膽固醇含量遠遠低於別的禽肉。馬山縣黑山羊被人們稱為品質優良的補養綠色食品。
五.今天「馬山縣」的行政區域:
截至2018年,馬山縣下轄7個鎮、2個鄉、2個民族鄉。
(一)7個鎮:白山鎮、百龍灘鎮、林圩鎮、古零鎮、金釵鎮、周鹿鎮、永州鎮;
(二)2個鄉:喬利鄉、加方鄉;
(三)2個民族鄉古寨瑤族鄉、里當瑤族鄉。
六.結語:
馬山縣這7個鎮、2個鄉、2個民族鄉.,會不會有你的家鄉呢?這就是中國黑山羊之鄉!——「馬山縣」的歷史由來!文章如若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指正、討論。
㈩ 馬山縣的歷史
馬山縣歷史悠久,行政區域由原來的那馬縣和隆山縣合並而成。古屬南荒地,秦屬桂林郡地,漢屬交州刺史部鬱林郡領方縣和增食縣,唐屬嶺南西道邕管思恩羈縻州,元屬湖廣行省廣西右江道思恩土州,明屬廣西布政使司右江道思恩軍民府。明洪熙元年(1425年)全縣設白山、古零、喬利、興隆、那馬、定羅等6個堡。正統七年(1442年)思恩軍民府府署從寨城山(今廣西平果縣舊城)遷至喬利堡,歷時86年。嘉靖七年(1528年)6個堡改署為白山、古零、興隆、那馬、定羅等5個土巡檢司。清同治6年(1867年)改那馬土司為那馬廳,其餘定羅、興隆、白山、古零土司依舊。
民國元年(1912年)那馬廳和定羅土司合並為那馬縣。民國4年(1915年)興隆、白山、古零三個土司合並為隆山縣。民國16年,兩縣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隸屬賓陽民團區。民國23年,隸屬武鳴行政監督區。
解放後,隆山、那馬兩縣隸屬武鳴專區。1951年2月撤銷武鳴專區,改隸南寧專區。1951年6月,廣西省人民政府政令,隆山與那馬兩縣全並為馬山縣,縣治設在原隆山縣城廂鎮(今白山鎮),於7月1日正式辦公。1952年7月賓陽與崇左兩專區合並為邕寧專區,1958年元月設立邕寧專署,馬山縣屬邕寧專署領導,同年11月改為南寧專員公署。1971年11月,南寧專區改為南寧地區後,馬山縣隸屬南寧地區。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決定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調整南寧市行政區劃,原南寧地區的馬山縣於2003年6月27日正式劃歸南寧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