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是哪裡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我國的廣州和泉州,也叫「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
㈡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哪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
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 。
㈢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是哪裡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泉州。
泉州市是福建省東南沿海的一座城市,它位於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面積為11220.5平方千米。共管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區,石獅、晉江、南安3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5縣。人口654.62萬(未含金門縣),那裡通行閩南方言。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市是經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朝時期,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國的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宋元時期,它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中國輸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貨物,從絲綢到瓷器與茶葉,形成一股持續吹向全球的東方文明之風。
尤其是在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升了商船遠航能力,私人海上貿易也得到發展。這一時期,中國同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往來。
㈣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什麼時候起點在哪裡
其實,雖然說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在海上交易的通道,但是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概念最先提出之時並不是由中國人提出來的。而是在1913年由當時的法國東方學家沙畹所提出來的。除了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名字以外,這條路線也有著其他的名字,比如說海上陶瓷之路以及海上香料之路。這也從一方面反映出這條路線是當時的中國與外國在文化以及貿易上交流的重要通道。
不過,在新時代背景之下,我們提倡的是與世界交流,提倡的是多方合作。對於21世紀的中國而言,海上絲綢之路是尤為重要的。
㈤ 近代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開辟於兩漢時期,其出發地是從哪裡開始
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發是從《漢書地理志》里所看到的,記載他記載了我們西漢時期徐聞出海的遠洋航行。當時我們的國家是處於漢武帝劉徹的統治時期,而為了聯合西域抗擊匈奴,在河西走廊長期被匈奴控制的情況下,漢武帝非常渴望找到新的通道去往西域。
在第一次出使西域失敗的張騫回國之後,帶來了一個非常有用的信息,在大夏國張騫發現來自四川的絲綢竹杖等已經先於他抵達到了那裡,而通過打聽才得知他們是從大夏國的東南方向的印度輾轉貿易而來。
而當時我們是從南漳塞,隸屬於西漢,但是現在是越南的峴港出發前往斯里蘭卡的。從那之後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點開始走向了輝煌的歷程。雖然我們在書中看到記載的出海港口只有三個,但是從地理上看,徐聞,合浦的內河行船與陸路交通並不方便。但是我們還是找到了許多適合於出發的港口,作為外港。
㈥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在秦漢時期便已存在,已知有關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載來自《漢書·地理志》,當時中國就與南海諸國接觸,而有遺跡實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於漢代。
清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其間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海上絲綢大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
而這在清代的外貿史上也是重要的轉折點。進口商品中,鴉片逐漸占據了首位,並從原來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海權喪失,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開放,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掠奪中國資源和壟斷中國絲、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貿易。從此,海上絲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
㈦ 海上絲綢之路從哪裡出發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兩條主線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中國國內運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於是海上絲綢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葯之路之稱。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國境內主要有泉州、廣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從貿易對象、內涵、性質上,明清時期中西方的貿易和以往的海上絲綢之路已屬不同范疇。
㈧ 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哪裡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於西漢都城長安(東漢延伸至洛陽)。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2014年6月18日,從西安出發的絲綢之路「長安號」豪華專列旅遊線開始運行,預計2015年,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在內的全線絲綢之路線路也將與遊客見面。
㈨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分別在哪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與外國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與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極為漫長的發展過程,具體而言,它在先秦商周時期開始萌芽起源,在秦漢時期初具雛形,在唐朝宋朝時期達到鼎盛階段。
中國有著長達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東南沿海地區瀕臨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線長,大小港口星羅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南海之濱的嶺南先民就已經使用簡陋小舟,從事海上漁業生產。由於中國古代的陶瓷生產技術和絲綢製造生產技術的突飛猛進,領先世界,中國出產的陶瓷製品和絲織品,在世界范圍范圍內都廣受歡迎,以此為契機,催生出多條遠跨重洋的航線和極為興盛的跨國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由此一步步形成。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成為東西方經貿文化交流往來的重要歷史途徑,動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