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袁紹當初失敗的原因,都有哪些
有以下原因:
戰前廟算,先輸後贏。
早在雙方開戰之前,曹操和袁紹就對戰前的廟堂進行了計算。這是古代戰爭中很常見的步驟,主要是分析敵我形勢,完成戰略計劃,從而對戰爭的走向有一個大致的估計。曹操在廟算中顯示了他的勇氣,而郭嘉的 "十勝十敗 "理論也鼓勵了曹操的群臣。由此可見,曹操這邊可謂是摩拳擦掌,充滿了必勝的鬥志。曹操的人馬不如袁紹,但他的勝利之一是所有的部隊都統一成一個聲音。
但事實上,袁紹此人有大家族的通病。雖然他很順從,雖然他很厚道,但袁紹卻很驕傲。他看不起董卓、曹操,甚至看不起漢獻帝,決定宣布自己為天子。這些跡象表明,袁紹不是一個善於進諫的人。而且他對朱元璋和其他人總是有一種戒心。
有一個叫郭圖的參謀,智慧不高,但他很了解袁紹的心思,所以一些袁紹不容易開口的事情都是由他提出來的。從袁紹的表現來看,他剛愎自用,目標高遠,一副 "自取滅亡,自取滅亡 "的樣子。雎鳩、田豐足智多謀,袁紹不是不知道,但他總是硬撐著自己的臉。正是出於這種可笑的自卑心理,他寧可損失慘重,也不聽從主人的勸告。
⑵ 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失敗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
有獎勵寫回答共19個回答
狠倍兒爽
LV.12
聊聊關注成為第29位粉絲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有以下七點:
其一,袁紹狂傲自大,求勝心切。在與曹操決戰之前,袁紹曾多次與公孫瓚交戰,使得百姓疲憊不堪,倉庫積蓄不足。
其二,袁紹剛愎自用,不納忠言。袁紹剛決定親征曹操的時候,沮授就曾建議他先休養生息,待時機成熟後,再行出兵。袁紹不聽,執意要攻打曹操,促成了官渡慘敗的發生。
其三,袁紹志大才疏,心胸狹窄,缺乏帥才。袁紹雖有一統天下之志,卻無領兵作戰之才。
其四,袁軍內部不團結,窩里斗。袁紹這個人喜歡聽奉承話,不樂意別人提出與他相反的意見。
其五,袁紹在軍事上指揮不當。曹操駐扎在白馬的時候,他不守白馬而去救延津,中了曹操的調虎離山之計。許攸讓他出奇兵攻佔許都,劫持天子,挾天子討伐曹操,他不屑一顧。曹操偷襲烏巢,他棄全軍將士的輜重供給於不顧,卻執意要偷襲曹軍大營。
其六,袁紹在政治與道義上的失利。
其七,曹軍兵雖少,但精;將雖少,但勇;謀士雖少,但智;曹操雖矮,但聰明。
⑶ 當時袁紹的官渡之戰,都有什麼原因導致的失敗
袁紹失敗的原因:袁紹優柔寡斷。戰爭開始時,曹操想消滅駐扎在徐州的劉備。曹操的很多手下都提醒說。"是袁紹在與陛下作戰。現在你和袁紹打起來了。曹操說:"陛下把袁紹扔在一邊,要去東邊攻打劉備。曹操說:"劉備是個大人物。如果不趁此機會消滅他,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危險人物。"郭嘉同意曹操的看法,說:"袁紹是個有大志的人",但行動遲緩,處理問題優柔寡斷。田豐聽到這個消息,對袁紹說:"現在曹操正率領軍隊向東進攻劉備。我們應該趁此機會圍攻曹操。""我兒子生病了,我沒有心情考慮這個問題,"袁紹說。曹操打敗了劉備,回到了官渡,但袁紹並沒有任何動作。對此,袁紹參謀田豐用手杖在地上捅了捅說。"這么好的機會,不料因孩子的病而失去了!"
袁紹沒有寬容。戰爭開始時,袁紹的顧問田豐向他建議:"曹操善於用兵,但他的實力不如我們。我們應該有長期作戰的想法,繼續派兵騷擾河南的曹操。如果曹操向左移動,我們就從右邊攻擊他。曹操要救援右邊,我們就攻擊他的左邊。這樣下去,兩年內我們就能把曹操耗死。"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大敗,怕田豐笑話他,就把田豐殺了。戰爭開始時,許多曹人擔心戰敗,相繼寫信給袁紹,尋找出路。戰後,曹操從袁紹那裡發現了這些來自曹操內部的密信。曹操連看都沒看就把它們丟了。有些人認為,這些人應該被追究責任。曹操說 "在戰爭開始時,連我都不懷疑,更不用說其他人了。"綜上所述,曹操雖然沒有當時的袁紹那麼厲害,但從長遠來看,他一定能轉敗為勝的!
⑷ 作為三國最窩囊的軍閥,袁紹是怎麼失敗的
袁紹本來勢力就十分的強大,是汝南的一個大家族,從他的祖父開始家裡每一代人都有人在朝中為官,家族的學生、門生更是遍布天下,無論是政治基礎還是經濟基礎都高於其他的宗族。於是袁紹憑借著這獨一無二的優勢起兵,在漢末時群雄爭斗時脫穎而出。
時間長了有能力的人都走了,剩下的這些人又內部矛盾不斷,導致總是不能團結一致延誤戰機,這才進入了消耗戰。加上袁紹聽不進去直臣諫言聽信奸臣,剛愎自用草率的發動戰爭,師出無名百姓哀聲哉道,於是很快集團內部就出現斷銀斷糧的事件。
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以一個軍事家的身份贏了袁紹這樣一個剛愎自用、毫無軍事戰略的白痴是十分簡單的一件事情。
⑸ 袁紹當初失敗的原因都有哪些
官渡之戰是漢末年間最知名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在歷史上最知名的一個以弱勝強的典型案例。雙方的主力袁紹軍和曹操軍,兩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地區)進行戰略決戰,結果卻是本不佔上風的曹操軍一舉獲得勝利。因此 ,優點極大的袁紹,為何最後會不成功呢?
就那時候的牌面來講,基本上是一邊倒的認為袁紹會贏,終究曹操那時候的部隊比不上袁紹軍隊的一半,乃至是三分之一。袁紹的屬下也有像徐攸那樣的軍師,也有顏良、文丑那樣的大將。而袁紹那時候也沒有顧慮,地廣人眾,而曹操卻處在四戰之地,可以說周邊都是威脅,壓力非常大。
對於那樣一位聽不進去一切提議的頭領而言,不成功也是難以避免的。
因此,你覺得袁紹的失敗可惜嗎?可以在下方可以評論出你的觀點。
⑹ 三國袁紹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袁紹表面上外表寬容,內心猜忌,喜好謀略而不能決斷,有人才而不能用,聽到好的計謀而不能採納,正如孟德所言:「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即使得到人才又能怎麼樣呢!門下的謀士們互相嫉妒、互相謀害,不能齊心協力共事袁紹。
廢長子而立幼子,這是袁紹又一大錯誤之舉,而這件事的關鍵又在於得袁紹之寵的正妻劉氏夫人。劉氏夫人出身名門,是袁熙和袁尚的生母。袁紹在她的慫恿下立袁尚為嫡。她生性好妒,其他姬妾不為其所容。據說袁紹死後,姬妾們都紛紛被劉夫人誅殺。
袁氏最終的滅亡,非不夠聰明,而是團結不易。團結有團結之道,必須同時站在合情合理的平等基礎上,你讓一寸,我讓一尺,或我讓一寸,你讓一尺。如果非要對手徹頭徹尾投降屈膝,才算團結,恐怕是團結不了。袁尚坐上他不該坐的座位,已先破壞了團結的基礎。在擊敗大哥之餘,還要趕盡殺絕,不肯懷之柔之,逼他走上絕路,更杜絕了團結的唯一契機。
⑺ 袁紹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袁紹是三國歷史舞台上很早就出場的人物,然而袁紹最終還是沒能成為大時代主角,卻是在北方霸權的角逐中以絕對的優勢輸給了他的對手,被淘汰出了問鼎天下的總決賽中。袁紹的黯然退出,標志著深刻影響漢代政局變化的的家族政治勢力中落,軍人統治及三分天下歷史的開始。
曹操在很多方面確實高袁紹一籌,從謀誅宦官和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二人的水平了,每次的行動袁紹所起的作用負面大於正面,而曹操提出的建議多半是切實可行的,這就足以證明,兩人不是同一重量級別的選手,誰勝誰敗,毫無懸念了!
袁紹死後他的兒子們還在自相殘殺,這當然也是袁紹沒有處理好家庭矛盾及和繼承問題留下的後遺症,所以袁紹此人也是綉花枕頭一類的人物,表面花里胡哨,裡面也是一包草!
⑻ 袁紹是怎麼失敗的背後有哪些原因
說到袁紹,想必大家對他都不陌生,東漢末年,各路英雄豪傑紛紛起兵,袁紹也不例外,當時的袁紹擁有著四世三公頭銜,袁紹廣納人才,他門下有很多文臣武將,但是當他在攻打曹操的時候,卻失敗了,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這里有人不禁會有疑問,擁有著絕對優勢的袁紹,為什麼會失敗呢?背後有哪些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⑼ 袁紹怎麼敗得
官渡之戰被曹操以奇兵擊敗,之後就一蹶不振,慢慢滅亡了。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發布討伐曹操檄文,指控曹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撓折棟梁,孤弱漢室,除忠害良,專為梟雄」。
他派顏良包圍白馬,自己率領大軍抵黎陽。四月,曹操聲東擊西,北救白馬之圍,斬殺顏良,遷徙民眾撤向官渡。
曹軍退還官渡後,袁軍集結在陽武,謀士許攸則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的建議。然而,袁紹因之前韓荀和劉備襲擊許都失敗,不想再分兵冒險。
事有湊巧,在鄴城的許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審配抓進監獄,許攸大為不滿,於是投奔曹操。在許攸的謀劃下,曹操親自領兵赴烏巢,襲擊淳於瓊。
烏巢大敗的消息已經傳來了,二將無心戀戰,竟自向曹軍投降。袁紹全軍大亂,一下子全垮了。
回到冀州後,袁紹陸續平定了各處的叛亂不久,袁紹發病,死於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
由於袁紹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時,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裡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審配等矯袁紹遺命,奉袁尚為嗣。袁譚、袁尚為了爭權相攻,被曹操各個擊破。
(9)歷史上袁紹怎麼失敗的擴展閱讀:
官渡之戰介紹: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
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
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於禁率步騎二千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
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
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
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
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曹,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備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系,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
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
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
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
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沖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而還,袁軍潰敗。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 。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六百,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
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文丑為亂軍所殺,並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顏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將,卻被一戰而斬,袁紹軍隊的銳氣被挫傷。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 。九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退回營壘堅守。
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
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雙方相持三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
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說:「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沖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
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十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
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
期間,汝南郡黃巾軍劉辟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鈔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 。
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
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
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
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於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於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
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 。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說是八萬人。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紹
⑽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是怎麼失敗的
從公元199年到公元200年,北方最大的兩個公爵在官渡進行了激烈的戰斗。袁紹有10萬軍隊,曹操有2萬軍隊。在袁紹一方,有許多將軍和充足的食物。而曹操這邊,將軍少,糧食少。袁紹佔領了河北的所有地區,並確保了後方的安全。曹操位於四戰之地的中原地區,後方一直受到其他王公的騷擾。戰前,從各方面看,袁紹都是占優勢的一方,應該獲勝。
說袁紹無能是不對的。劉裕、韓馥、公孫瓚等人在河北都不是吃干飯的,袁紹成為最後的贏家,說明袁紹有一定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袁紹就能一統天下。袁紹統一河北時,沒有對手,但剩下的皇子們卻很難對付。即使袁紹在官渡打敗了曹操,他也未必能在一次戰斗中完全打敗曹操。除了曹操,還有孫策(孫權)、劉表、劉備、馬超、韓遂、張魯、劉璋等等。這些人都不好對付,除了劉璋比較弱,特別是劉備和孫策(孫權)。曹操不可能以20多萬軍隊的絕對優勢打敗孫劉聯軍,袁紹對勝利有很大把握。如果袁紹不能渡過長江,他怎麼能統一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