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為青年學生如何正視南屠的歷史
1、提高民族團結意識,居安思危,增強國家安全意識。銘記歷史並不意味著銘記仇恨,但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尋找先人的蹤跡,並以此作為一個警告,用羞恥和勇氣,使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和強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沒有人敢以任何方式侵略我們。
2、南京大屠殺以歷史為教訓,告訴現代人只有正義才是世界的主題。不可能想像邪惡統治的想法,並將受到歷史的懲罰。伴隨著正義的力量,中國在世界上逐漸崛起,這是對正義斗爭的一個完美評價。
3、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民的一個教訓。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東亞狼」的存在,並提醒我們要小心它隨時會咬人的危險。我們不會入侵,但我們不會讓這樣一個雄心勃勃的國家再這樣做!
日本多地反省南京大屠殺罪行: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1周年,也是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近日,為悼念大屠殺死難者並揭露侵華日軍殘忍罪行,日本有識之士於廣島、大阪、名古屋等多地舉辦紀念活動,呼籲人們銘記歷史、開創兩國和平友好的未來。
受主辦方邀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常志強之女常小梅來到日本,通過講述自己父親的證言,向日本民眾揭露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當時,整個南京城慘遭日軍血洗。大量無辜生命被屠殺,有多少家庭為死去的親人流盡淚水。」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連紅也受主辦方邀請,向日本民眾介紹了西方記者、傳教士、外交人員等所記錄的南京大屠殺相關報道、影片、史料等,通過當年國際社會的視角揭露了侵華日軍大規模屠殺手無寸鐵民眾及強奸婦女、掠奪財物等殘酷行徑。
很多前來參加活動的民眾表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血淋淋的親身經歷以及當時的影片、報道等如山鐵證所揭露的殘忍真相令人感到非常震撼。
B. 應該怎樣對待歷史
通常人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只能說明過去,所以沒有必要糾纏於歷史,把歷史問題看得太嚴重了。這十分不妥。
歷史所載都是舊東西,但怎樣記載、怎樣看待舊問題,卻反映著當代人們的思想與立場。不同的人,將運用不同的手段,選取不同的題材去述說歷史、編寫歷史。歷史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活動,也影響著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同時,必須正視,正如那位影響深遠的義大利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言:「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才能使人類研究過去的事實」(轉引自《人心中的歷史》第143頁)。所以,他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研究歷史總是現實現刻的思想活動;二、歷史研究是由現時的興趣引起的;三、歷史是按現時的興趣來思考和理解的」(見《人心中的歷史》第144頁)。既然如此,就不難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了。
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歷史影響著我們,也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當前,為什麼日本國內會從上至下颳起一股歷史的「翻案風」呢?為什麼政府同意修改歷史教科書、公然同意篡改歷史呢?為什麼極右勢力瘋狂叫囂,要為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鳴不平呢?為什麼不少人熱衷於參拜,熱衷於「戰敗日」的祭鬼活動呢?說穿了,他們不只想改寫歷史,立足點是要改變現實。怎樣對待歷史,將決定其未來的走向。弄得不好,歷史將在現實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歷史的老路。這並非危言聳聽。
應當承認:很多日本人參與以上活動是出於無知,出於湊熱鬧,出於認識不清,甚至是懷有善良的意願,或是僅僅出於對親人的緬懷。這次日本政府為了體現善意,花費巨資邀請千名中國學生去日參觀,從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關系,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須指出:若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仍將誤導國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系,改變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對歷史認識的不一致,只能導致人們現實活動的不一致,並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對立和沖突的方向發展。
作為國家政府,應當想方設法凝聚人心、保護積極因素、振奮民族精神、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上去做,才站得住腳,才是對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許多優點和長處。這些優點和長處,值得他國人民、當然包括中國人民去學習和借鑒。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為什麼能在二戰中發揮出那麼巨大的威力與能量?為什麼在歷史上能外拒強敵入侵,並在近代多次打敗中國甚至打敗俄國等大國?為什麼二戰之後不長時間,就能在一座廢墟之上創造出經濟奇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於日本人的優點與長處。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處是:講團結而忽視理智,頑強奮斗有餘但容易走上極端。從而使得日本人成於斯亦困於斯,命乖運蹇。
其實,不管對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別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無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謂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變應變。筆者看過不少日本小說和電視劇,發現一個問題,不少日本人就顯得不夠懂事。只要是上級說的,就盲目服從、不折不扣地照辦;只要對集體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確、是否合乎情理,去堅決維護;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奮斗;甚至於只聽親友等「圈內人」的意見,對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無理……這怎麼行呢?即使有時應該這樣,但效果值得懷疑。中國人為人處事的特點是注重講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強調,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即使是上級的指示,若有不當之處,也應善意指出;當時應該服從,但事後應該提出。這樣的話,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錯誤,避免走向錯誤的深淵。
聯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嗎?那是理智的做法還是在一意孤行?對歷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確的民族意識?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其結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種令人生畏的邪惡力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歷史是一門展示當代人們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動的學問,也是一門揭示人們將會做什麼、怎樣做的行為科學的學問。
日本人必須明白:理智比什麼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對待歷史,才能理智地對待現實;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國民的個性,避免由頑強轉向頑固,再轉向野蠻;唯有弘揚理智,正視歷史,才能寬慰周邊國家,並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歷史。但誰的認識正確,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決定。真理只有一個,事實勝於雄辯。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實,才能統一認識,避免矛盾的對立與沖突,營造出寬松和諧的現實。所以,強調要正確地認識歷史、對待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對待現實,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未來、把握未來。
人類已進入一個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時代,一切都在改變。經濟利益只應也只能用經濟辦法去獲取,爭奪世界霸權或區域霸權將被世界人民反對。是堅決跳出「老一套」的時候了,是改變傳統思維、實行政策轉型的時候了!
有人說,歷史是一門科學,有些牽強。然而,不能不說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歷史不是陳年舊事的簡單堆砌,時間相連的重大歷史事件之間往往具有很強的內在聯系,甚至是因果關系。歷史規律不像自然規律那樣清晰而反復地出現,但人類的歷史,是一部人性不斷完善與提升的歷史。事實上,歷史過程充滿了辯證法,受到對立統一規律的支配。因為已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惡性事件,不少人據此認為人性的發展是個變數,難以預測。然而,那是辯證法在起作用:有了兩次大戰的沉痛教訓,物極必反,矛盾轉化,才為人性的完善與提升打造起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充要條件。人性的完善與提升,最終將促使人類脫離野蠻,促使人民的意志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人民創造了歷史,最終將是歷史的主人。歷史的進程充滿了偶然性,由此為各種各樣的精英人物大顯身手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但是,歷史的進程最終要受必然性的支配,這種必然性,就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當然要注意,這里的人民,非指某團體或某民族,而是指全人類。唯有重視世界人心的走向,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唯有崇尚理智,才能深刻而清晰地洞察此點,從而在國際舞台上演出有聲有色的話劇。
C. 作為青少年,我們如何正視歷史
不忘卻那段歷史,不是為了記錄仇恨,而是為了反思那場悲劇,不讓悲劇重演。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毛澤東說:落後就要挨打……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悲劇告誡今天的我們:只有我們自身強大了,祖國才不會被欺負,中國才有希望。作為青年學生,讓我們努力學習,掌握本領,為中國的富強而奮斗!
D. 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事件
通常人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只能說明過去,所以沒有必要糾纏於歷史,把歷史問題看得太嚴重了。這十分不妥。
歷史所載都是舊東西,但怎樣記載、怎樣看待舊問題,卻反映著當代人們的思想與立場。不同的人,將運用不同的手段,選取不同的題材去述說歷史、編寫歷史。歷史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活動,也影響著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同時,必須正視,正如那位影響深遠的義大利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言:「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才能使人類研究過去的事實」(轉引自《人心中的歷史》第143頁)。所以,他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研究歷史總是現實現刻的思想活動;二、歷史研究是由現時的興趣引起的;三、歷史是按現時的興趣來思考和理解的」(見《人心中的歷史》第144頁)。既然如此,就不難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了。
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歷史影響著我們,也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當前,為什麼日本國內會從上至下颳起一股歷史的「翻案風」呢?為什麼政府同意修改歷史教科書、公然同意篡改歷史呢?為什麼極右勢力瘋狂叫囂,要為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鳴不平呢?為什麼不少人熱衷於參拜,熱衷於「戰敗日」的祭鬼活動呢?說穿了,他們不只想改寫歷史,立足點是要改變現實。怎樣對待歷史,將決定其未來的走向。弄得不好,歷史將在現實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歷史的老路。這並非危言聳聽。
應當承認:很多日本人參與以上活動是出於無知,出於湊熱鬧,出於認識不清,甚至是懷有善良的意願,或是僅僅出於對親人的緬懷。這次日本政府為了體現善意,花費巨資邀請千名中國學生去日參觀,從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關系,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須指出:若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仍將誤導國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系,改變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對歷史認識的不一致,只能導致人們現實活動的不一致,並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對立和沖突的方向發展。
作為國家政府,應當想方設法凝聚人心、保護積極因素、振奮民族精神、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上去做,才站得住腳,才是對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許多優點和長處。這些優點和長處,值得他國人民、當然包括中國人民去學習和借鑒。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為什麼能在二戰中發揮出那麼巨大的威力與能量?為什麼在歷史上能外拒強敵入侵,並在近代多次打敗中國甚至打敗俄國等大國?為什麼二戰之後不長時間,就能在一座廢墟之上創造出經濟奇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於日本人的優點與長處。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處是:講團結而忽視理智,頑強奮斗有餘但容易走上極端。從而使得日本人成於斯亦困於斯,命乖運蹇。
其實,不管對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別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無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謂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變應變。筆者看過不少日本小說和電視劇,發現一個問題,不少日本人就顯得不夠懂事。只要是上級說的,就盲目服從、不折不扣地照辦;只要對集體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確、是否合乎情理,去堅決維護;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奮斗;甚至於只聽親友等「圈內人」的意見,對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無理……這怎麼行呢?即使有時應該這樣,但效果值得懷疑。中國人為人處事的特點是注重講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強調,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即使是上級的指示,若有不當之處,也應善意指出;當時應該服從,但事後應該提出。這樣的話,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錯誤,避免走向錯誤的深淵。
聯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嗎?那是理智的做法還是在一意孤行?對歷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確的民族意識?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奮民族精神,其結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種令人生畏的邪惡力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歷史是一門展示當代人們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動的學問,也是一門揭示人們將會做什麼、怎樣做的行為科學的學問。
日本人必須明白:理智比什麼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對待歷史,才能理智地對待現實;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國民的個性,避免由頑強轉向頑固,再轉向野蠻;唯有弘揚理智,正視歷史,才能寬慰周邊國家,並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歷史。但誰的認識正確,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決定。真理只有一個,事實勝於雄辯。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實,才能統一認識,避免矛盾的對立與沖突,營造出寬松和諧的現實。所以,強調要正確地認識歷史、對待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對待現實,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未來、把握未來。
E. 中國人該怎樣看待歷史
考試范圍內的重點看,不在考試范圍內的想看就看
F. 如何正確對待歷史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首先表明,歷史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代人接續奮斗的歷程,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繼承前人的事業繼續前進,因此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歷史責任;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還表明,「接續奮斗」的歷程是一個在自覺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展開的歷史過程,前人的成就和不足實際上都是今人繼續前進的資源。因此,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要求我們必須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
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辯證發展的認識論運用到歷史認識當中
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就意味著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辯證發展的認識論運用到歷史認識當中去。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首先就需要我們把中華民族5000年以來的歷史過程,整體地看作是內在於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生命,把個人的生命與中華民族整體的歷史相互融合在一起。歷史是不能任意選擇的,因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祖先,正是在這種個體與民族、文明歷史的整體連帶當中,促使每個中國人在自己5000年的文明和歷史面前,產生一種具有崇高感情的歷史命運感,從而自覺樹立一種全中華民族的歷史共同體的認同,以一種文明的榮耀感和民族的自豪感,克服個人主義視野下的歷史虛無主義。
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就需要我們實事求是地面對民族歷史中遭遇的曲折與苦難,能夠用一種辯證發展的認識論,合情合理地把這些曲折和苦難理解為發展中的曲折,理解為歷史進步中不得已的代價,從而從根本上糾正自近代以來,在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霸權之下,長期彌漫於知識和思想領域中的自暴自棄式的歷史觀。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祖先和歷史充滿溫情和敬意。因為正是他們一次次突破歷史困境的努力,才得以延續中國的文明和歷史,因此,我們也必須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像歷代祖先一樣努力,而不是埋怨古人,否定歷史。這正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G. 為何現在的中國人總用今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來看待歷史
首先想問你是否是一個中國人,其次再想問你為什麼不過古代的衣服的來過今天的生活……最後想跟你說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到中國來,他就能用中國的觀念來理解中國么?設身處地的思考不是你想或者你要就立即可以得到的,這需要你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它,不然怎麼有歷史學家……不要輕易的說「現在的中國人」這句話,除非你排除在個范圍外。
H. 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名中國當代青年,應該怎樣對待這段慘痛的歷史
請你告訴我是那一段慘痛的歷史....如果是抗日的話,我只能說,勿忘國恥,銘記於心,但對待外國友人年的時候,應當發揚我中華禮儀之邦的文明,再說,日本雖然有一個縣改了歷史書,但是目前大多數的日本人對中國其實是有好的,反對戰爭的人也有很多,我們能做的,是不要人雲亦雲,就好像當年的韓國注冊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一樣,人家申報遺產的申請第一句就是「端午節原是中國的節日,傳入我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不要老當個憤青,其實人家都把你當傻子看
I. 中國人的基本歷史觀是什麼
歷史是為尊者諱,是幾姓家譜,就是為勝利者說好話,詆毀失敗者。試圖用失敗者的過失來證因明成功者的XXXXXXXX(這些詞大家都懂),偷換概念變相證明的人心著的天下,也就是說;現在的政府是得民心的狗屁,所有歷史書都充斥著這一種思想,都沒有純粹的歷史了。其實,民心是最不可靠的,得天下者得民心,是否失民心跟勝敗關系根本就不大!都說三國時漢朝失掉了民心,但是那個諸侯起兵時候不是打著重整漢朝的口號,說明當時『失民心』的漢朝民意高的很!!別看歷史輸在哪忽悠人,有思想的人完全可以把這些書批判的一無是處,即使不是真的很了解這段歷史。虧了那些專家在哪裡搞研究,就得出這些沒腦子的結論,一群SB.
J. 中國人為什麼對歷史如此看重
因為這個可以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起源
如何一步步走到如今
以歷史為鏡,可以明得失,避免走彎路
況且,有歷史才能重歷史,像美國建國不過幾百年,人家照樣看重自己的歷史
歷史是你曾經走過的路。這條路可能走彎了,但你不能否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