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宋朝有段歷史怎麼沒有

宋朝有段歷史怎麼沒有

發布時間:2022-06-22 07:03:16

⑴ 宋朝歷史~!

宋朝(960年—1279年)

分為兩個階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
【國號釋義】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北宋歷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雖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北方鄰國,先於1127年使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戰中亡於蒙元。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立國之初
[編輯本段]
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開國皇帝是趙匡胤,廟號太祖。他本來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由於戰功卓著,成為了後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後,繼位的恭帝年幼,趙匡胤於是有了稱帝的野心。顯德七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製造遼國進攻的假情報,當時的宰相范質急令趙匡胤率軍北上御敵。正月初三,趙匡胤抵達陳橋驛,當日夜裡他酣睡之時,被手下黃袍加身,三呼萬歲,擁戴為天子。後周官僚得知後已知無力回天,只得面對現實。周恭帝被迫遜位。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與開寶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前後兩次「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地方資源狹少,最終讓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敗。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其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宋太祖弟趙光義即位,廟號太宗。太宗穩固統治地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滿,下令進攻燕京。結果在高粱河遭遇慘敗。此役之後,宋朝的戰略便轉為被動。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結果又敗,著名的大將楊業也在此役中陣亡。之後宋朝在對黨項的戰爭中也多失敗,四川又爆發民變。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太宗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太宗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太宗親題。

太宗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後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金匱之盟起源於杜太後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後稱要趙匡胤死後先傳光義,再傳光美(後改名為廷美),再傳德昭(趙匡胤長子)。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雖然有金匱之盟的說法,但是太宗卻先後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貶黜廷美到房州,兩年後廷美就死於謫所。太宗長子元佐也因為同情廷美而被廢,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後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駕崩,李皇後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步入盛世
[編輯本段]
宋真宗趙恆

太宗死後,真宗趙恆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自從雍熙北伐之後,遼朝就經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寇準力主抗戰,結果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後來,寇準漸漸失寵,最終被罷相。真宗開始信用一佞臣王欽若。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真宗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於是極力鼓吹真宗封禪。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製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結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後三次封禪。這嚴重損耗了民力。

真宗與皇後劉氏無子。一次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結果李氏與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仁宗。後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並改名為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後被尊為皇太後,在仁宗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後十六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仁宗執政早期一直處在劉氏的陰影之下,直到劉氏死後他才得以施展抱負。仁宗皇後雖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別寵愛一名張貴妃。但張氏出身低賤,一直未能成為皇後。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張氏去世。仁宗竟以皇後之禮處理喪事,並追封為溫成皇後,結果出現的一生一死兩皇後,可謂曠古未見。

西夏李元昊於大慶三年(1038年)稱帝後,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爾後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歷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伙,互相吹捧,是朋黨。由於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就此結束。在邊疆上,仁宗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

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趙曙。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嘉佑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後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後,英宗才開始親政。但是英宗親政半個月後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時間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於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為應稱英宗生父濮王為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稱為皇考。最終曹太後下旨,稱英宗之父為皇考。才平息了這場爭論。但總體來說,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資治通鑒》的寫作就是英宗所提出發起的。

熙寧變法與新舊黨爭
[編輯本段]
有「願為五陵輕薄兒,生當開元天寶時」之嘆的王安石英宗死後,他的長子神宗趙頊即位。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夏又虎視眈眈。神宗因此銳意改革。神宗啟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盡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後得到恢復,但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後來變法派中的官員呂惠卿肆意妄為。王安石因此回京復職,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借機堅決求退,神宗於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後王安石便不問世事。

盡管後人對熙寧新法的評價非常兩極,但無庸質疑,新法的推行效果遠不如王安石預想。新法的實行雖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耕地面積,但是卻嚴重增加了平民的負擔。熙寧新法在軍事上的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軍隊戰鬥力無明顯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過急,將需要很長時間社會演進才能完成的十餘項改革在短短數年內全盤推行,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而且,新法實施到了後期,條文與執行效果相差越來越大,一些措施從利民變成擾民。新法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也是最後失去民心的原因,變法派中如呂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當有爭議的人物。有的更被視為小人。對於這次改革,以「大歷史」著稱的史學家黃仁宇評論這次變法:「早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范圍與深度不曾在世界裡其他地方提出。但現代金融是一種無所不至的全能性組織力量,它之統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與它類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禮。」

王安石被罷後,神宗繼續改革事業,號為「元豐改制」。元豐改制雖與熙寧變法並稱為「熙豐新法」,但改革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並論。伴隨著國力的增強,神宗將焦點轉移到外患上。他決心消滅西夏。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開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勝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神宗藉此再次征討西夏。結果卻遭到慘敗。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趙佣為太子。而神宗頒布的新法雖然曾短暫被其母高太後廢,但不久又陸續恢復,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時期。

神宗駕崩後,太後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哲宗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後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並冷落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是為元佑黨爭。哲宗親政後,貶斥舊黨,信用新黨,變法事業因此得到了持續。
靖康之恥
[編輯本段]
宋徽宗 是一位天才藝術家,卻也是亡國之君。

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後由他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徽宗專好享樂,對朝政毫無興趣。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等。趙佶的生活糜爛,喜好逛青樓。還大興土木,聽信道士所言,在開封東北角修建萬歲山,後改名為艮岳。艮岳方圓十餘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勝地。裡面亭台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徽宗還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專門在東南搜刮奇石,是為花石綱,引得民怨沸騰。

徽宗不理朝政,政務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賊。蔡京以恢復新法為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達了一個禁止元佑法的詔書。此即謂元佑奸黨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徽宗本人好大喜功,當他看到遼國被金國進攻後,便於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節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雙方商議兩國共同攻遼,北宋負責攻打遼的南京和西京。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過去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改繳金國。此即為海上之盟。但宋朝軍隊卻被打得大敗。最後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並剋扣營、平、灤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攻宋。趙佶嚇得立刻傳位其子欽宗趙桓。欽宗患得患失,在戰和之間舉棋不定。後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啟用李綱來保衛東京。雖然一度取得了勝利,但是金朝並未死心,二度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淪陷。十一月,開封外城淪陷,金軍逼迫欽宗前去議和。閏十一月卅日,欽宗被迫前去金營議和,三日後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銀。欽宗因此大肆搜刮開封城內財物。開封城被金軍圍困,城內疫病流行,餓死病死者不在少數。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徽、欽二帝被廢,貶為庶人。七日,徽宗被迫前往金營。金朝另立張邦昌,建立一個名為「大楚」的傀儡政權。徽欽二宗被金人掠到五國城,史稱靖康之恥或靖康之禍。徽宗被封為昏德公,欽宗被封為重昏侯。最後兩人客死異鄉五國城。

盡管徽宗在朝政上毫無建樹,但無庸質疑,他在書畫上的造詣無與倫比。徽宗的書法和繪畫都在中國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獨創瘦金體,並重視書畫事業。翰林書畫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其提拔。就連其子趙構也受到薰陶,成為傑出書法家。

建炎南渡
[編輯本段]
金朝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後,趙構一路從淮河、長江,到杭州恢復宋朝,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臨安,名為「行在」(陪都),實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臨安,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術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斷掉後路,結果被逼入黃天盪。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金軍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再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飛。他通過北伐奪取了金朝扶植的偽齊政權控制的土地。但岳飛功高蓋主,又與高宗意見相左,為他之後被殺埋下伏筆。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再度撕毀和議南侵,由於宋朝軍民抗戰英勇,金軍在川陝、兩淮的進攻皆告失敗。七月,金將兀術轉攻郾城,被岳飛打敗,轉攻潁昌,又敗。岳家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岳飛。以至於金人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並一度打算放棄開封,渡河北逃。但此時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於一旦。最後,岳飛以莫須有之罪名被害。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高宗任用秦檜為相。秦檜在靖康年間曾主張抗金,後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檜南返,由於他奉行投降政策,與高宗之意甚合。秦檜歸朝僅三月就成為副宰相,八月後又成為右丞相。由於秦檜積極培植黨羽,卻對議和不甚熱心,一年後就被高宗罷免。罷相後的秦檜韜光養晦,侍機而動。紹興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又任命秦檜為右丞相。秦檜上台後,迫害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高宗對於秦檜的行為也只是默許。後期由於秦檜權勢太大,引來高宗的警覺。例如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紹興廿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他又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決,不久就一命嗚呼。

秦檜死後,高宗一方面打擊其餘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因此他從太祖的兩名後裔趙瑗和趙璩中選擇繼承人。最後趙瑗勝出。紹興卅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慎。紹興卅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採石擊退。此事讓高宗萌生退意。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慎即位,是為孝宗。他自己則稱太上皇,居德壽宮,高宗成為太上皇後,縱情享樂,花費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偏安江南
[編輯本段]
孝宗即位後,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於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歷時僅廿日就告失敗。之後,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不過由於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後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在內政上,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高宗死後,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後決定讓位於其子趙敦,也就是光宗。然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對自己非常不孝,讓孝宗十分傷感。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後就日漸瘋癲。紹熙五年七月,孝宗病死後,光宗依然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後,太皇太後下詔,光宗被奉為太上皇。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1195年)。六年後,光宗去世。史載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寧宗一朝都被兩名權臣——韓侂胄和史彌遠操控。盡管寧宗智商低下,但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內憂外患
[編輯本段]
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於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後他被罷去相位。但是,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製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胄。韓侂胄藉此將信仰理學的士大夫全部趕出政府。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胄見理學已構不成威脅,便解除黨禁。但是,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藉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後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後勾結,大權獨攬。

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於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的專政,而趙昀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

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理宗終於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同時在北方,金朝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朝,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當朝大臣大多贊同,只有趙范反對。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協定,因此埋下了後患。金哀宗得知後,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厲害,希望聯合抗蒙,但被理宗拒絕。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

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宋將孟琪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滅亡
[編輯本段]
宋端宗趙是和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途經香港九龍半島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岩休息,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台」三個漢字。金朝滅亡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光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後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後,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後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祺為皇儲。由於趙祺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葯,因此趙祺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祺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趙祺即位,是為度宗。

趙祺即位後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於他好鬥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他禁止讓前線戰事讓度宗了解。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後,度宗才得知此事。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准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賈似道借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度宗去世,終年35歲。

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即位。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德佑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德佑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淪陷,元軍舉行大屠殺。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受降儀式,趙?正式退位。但趙?之弟趙是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是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內部斗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蒙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趙是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是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1278年)。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元軍在南宋漢人叛將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斗,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世人不恥張弘范,特於此立碑「宋張弘范滅宋於此」嘲之,宋朝到此宣告徹底滅亡。崖山海戰極為慘烈,戰後,有十萬人自殺殉國,海上都是屍體。身在元營的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雲:「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⑵ 北宋和南宋中間還有一個朝代史書為什麼沒有記載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面就是元宋明清,宋朝因為自己求和的關系分為南北宋。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北宋與南宋之間,其實還存在著一個朝代這就是金人扶持因為宋朝官員張邦昌建立的楚國,可能在這里就有很多人會去問為什麼經常不自己建立朝代而選擇扶持一個傀儡的皇帝,難道控制傀儡比自己掌控天下更有趣嗎?

立馬讓人告訴張邦昌如果他不點頭的話,將來就會進行屠城為了城內百姓的生命張邦昌不得不點頭,於是就建立了大楚王朝,史稱「偽楚」,雖然關於這個朝代在歷史中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但國號卻是人人皆知的,不過這個傀儡政權也沒存在多久的時間,一個月之後就被北宋的遺留皇室建立的南宋給摧毀了,之後這位因為全城百姓的性命而低頭的張邦昌流落到湖南長沙死於了金戈馬蹄之中。

⑶ 聽說唐朝末年與宋朝初年出現過歷史空白,這是不是真的

不是真的,中國是世界上史料記載最嚴密最詳盡、史料延續最完備的國家,2000年史料從未中斷,只因有時候因為戰亂或者政治影響 導致史料不全,而後代歷史學家因年代久遠,產生誤記,導致有時候今人拿來全面同系的時候時間銜接不是很清楚。

(3)宋朝有段歷史怎麼沒有擴展閱讀:

中國西周末年各諸侯國已有歷史記載,如晉國之《乘》、鄭國之《志》、楚國之《檮杌》、魯國之《春秋》等,《墨子》裡面說墨翟曾見過「百國春秋」。

從先秦開始,就有專門的歷史記錄家族,而後有專門的史官,歷代對於修訂前代史籍也是相當重視。撇開歷史記錄的傾向性和歷史細節的真實性不談,在傳承方面看,中華文明的歷史是延續的、清晰的。

夏之前,從考古學來說,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現代人聽到的學到的,都是口口相傳的傳說,或是後代人們對未知神秘事物的想像,因此有夏之前的中國屬於傳說時代,而從夏朝的建立開始,中國進入了半信史時代。

⑷ 歷史上諸侯對各個朝代都有影響,為何到了宋朝卻消失了

諸侯對於宋朝影響小的原因主要是權力的分割。以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開端,為了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鞏固自己“陳橋兵變”好不容易得來的“黃袍加身”的統治,而設立了一系列的政治方面和軍事方面改革的措施。這些措施很有效地分割了權力,使宋朝避免重蹈唐朝藩鎮林立局面的覆轍。

因此,宋朝吸取了前幾朝的教訓,雖然形成了冗官冗兵的局面,卻也有好的一面,不再由著諸侯們興風作浪。

⑸ 中國歷史上的四次大一統為什麼沒有宋朝

因為宋朝根本就不是大一統的朝代,宋朝的版圖相比漢、唐,事情面積要小很多,歷史上歸屬於大一統王朝時期的北方領土被少數民族所成立的王朝統治,而南宋時期更是偏安江南一隅,北方大片領土都被少數民族的王朝所統治,而大一統王朝因為是國家全面統一,不管哪個名族都在一個政權的統治下,而宋朝時期,我國領土具有多個王朝政權,所以宋朝根本算不上大一統的王朝

⑹ 宋朝歷史

概述
宋朝(960年—1276年)
分為兩個階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6)

【宋朝歷史】

宋朝(960年—1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臨安,亡南宋(1279年在崖山海戰中才徹底亡於蒙元)。但宋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國號釋義】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宋朝國祚】

宋朝的國祚對比起中國其他王朝的國祚來說是比較長的,宋朝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而中國其他王朝的國祚一般都比較短。
[編輯本段]立國之初
宋太祖趙匡胤
宋朝開國皇帝是趙匡胤,廟號太祖。他本來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由於戰功卓著,成為了後周世宗的宋太祖趙匡胤左膀右臂。世宗死後,繼位的恭帝年幼,趙匡胤於是有了稱帝的野心。顯德七年春節,趙匡胤的黨羽製造遼國進攻的假情報,當時的宰相范質急令趙匡胤率軍北上御敵。正月初三,趙匡胤抵達陳橋驛,當日夜裡他酣睡之時,被手下黃袍加身,三呼萬歲,擁戴為天子。後周官僚得知後已知無力回天,只得面對現實。周恭帝被迫遜位。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與開寶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收攬兵權,(歷史上流傳處「杯酒釋兵權」的戲劇性學說),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將領所管轄的士兵甚至不認識將領的事情屢見不鮮,宋朝因此得以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宋朝在軍事上長期萎靡不振,讓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失敗。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其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宋太祖弟趙光義即位,廟號太宗。太宗穩固統治地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滿,下令進攻燕京。結果在高粱河遭遇慘敗。此役之後,宋朝的戰略便轉為被動。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結果又敗,著名的大將楊業也在此役中陣亡。之後宋朝在對黨項的戰爭中也多失敗,四川又爆發民變。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太宗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太宗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太宗親題。
太宗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後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金匱之盟起源於杜太後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杜太後稱要趙匡胤死後先傳光義,再傳光美(後改名為廷美),再傳德昭(趙匡胤長子)。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雖然有金匱之盟的說法,但是太宗卻先後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貶黜廷美到房州,兩年後廷美就死於謫所。太宗長子元佐也因為同情廷美而被廢,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後襄王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駕崩,李皇後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編輯本段]步入盛世
宋真宗趙恆
太宗死後,真宗趙恆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自從雍熙北伐之後,遼朝就經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寇準力主宋真宗趙恆抗戰,結果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後來,寇準漸漸失寵,最終被罷相。真宗開始信用一佞臣王欽若。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真宗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於是極力鼓吹真宗封禪。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製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結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後三次封禪。這嚴重損耗了民力。
真宗與皇後劉氏無子。一次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結果李氏與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仁宗。後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並改名為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後被尊為皇太後,在仁宗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後十六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仁宗執政早期一直處在劉氏的陰影之下,直到劉氏死後他才得以施展抱負。仁宗皇後雖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別寵愛一名張貴妃。但張氏出身低賤,一直未能成為皇後。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張氏去世。仁宗竟以皇後之禮處理喪事,並追封為溫成皇後,結果出現的一生一死兩皇後,可謂曠古未見。
西夏李元昊於大慶三年(1038年)稱帝後,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爾後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歷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伙,互相吹捧,是朋黨。由於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就此結束。在邊疆上,仁宗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
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趙曙。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嘉佑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後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後,英宗才開始親政。但是英宗親政半個月後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時間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於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為應稱英宗生父濮王為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稱為皇考。最終曹太後下旨,稱英宗之父為皇考。才平息了這場爭論。但總體來說,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資治通鑒》的寫作就是英宗所提出發起的。
[編輯本段]熙寧變法與新舊黨爭
有「願為五陵輕薄兒,生當開元天寶時」之嘆的王安石英宗死後,他的長子神宗趙頊即位。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夏又虎視眈眈。神宗因王安石此銳意改革。神宗啟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盡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後得到恢復,但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後來變法派中的官員呂惠卿肆意妄為。王安石因此回京復職,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借機堅決求退,神宗於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後王安石便不問世事。
盡管後人對熙寧新法的評價非常兩極,但無庸質疑,新法的推行效果遠不如王安石預想。新法的實行雖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耕地面積,但是卻嚴重增加了平民的負擔。熙寧新法在軍事上的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軍隊戰鬥力無明顯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過急,將需要很長時間社會演進才能完成的十餘項改革在短短數年內全盤推行,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而且,新法實施到了後期,條文與執行效果相差越來越大,一些措施從利民變成擾民。新法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也是最後失去民心的原因,變法派中如呂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當有爭議的人物。有的更被視為小人。對於這次改革,以「大歷史」著稱的史學家黃仁宇評論這次變法:「早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范圍與深度不曾在世界裡其他地方提出。但現代金融是一種無所不至的全能性組織力量,它之統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與它類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禮。」
王安石被罷後,神宗繼續改革事業,號為「元豐改制」。元豐改制雖與熙寧變法並稱為「熙豐新法」,但改革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並論。伴隨著國力的增強,神宗將焦點轉移到外患上。他決心消滅西夏。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開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勝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神宗藉此再次征討西夏。結果卻遭到慘敗。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趙佣為太子。而神宗頒布的新法雖然曾短暫被其母高太後廢,但不久又陸續恢復,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時期。
神宗駕崩後,太後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哲宗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後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並冷落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是為元佑黨爭。哲宗親政後,貶斥舊黨,信用新黨,變法事業因此得到了持續。
[編輯本段]靖康之恥
宋徽宗是一位天才藝術家,卻也是亡國之君。
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後由他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徽宗專好享樂,對朝政毫無興趣。徽宗自幼愛好宋徽宗趙佶筆墨、丹青、騎馬等。趙佶的生活糜爛,喜好逛青樓。還大興土木,聽信道士所言,在開封東北角修建萬歲山,後改名為艮岳。艮岳方圓十餘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勝地。裡面亭台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徽宗還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專門在東南搜刮奇石,是為花石綱,引得民怨沸騰。
徽宗不理朝政,政務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賊。蔡京以恢復新法為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達了一個禁止元佑法的詔書。此即謂元佑奸黨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徽宗本人好大喜功,當他看到遼國被金國進攻後,便於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節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雙方商議兩國共同攻遼,北宋負責攻打遼的南京和西京。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過去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改繳金國。此即為海上之盟。但宋朝軍隊卻被打得大敗。最後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並剋扣營、平、灤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攻宋。趙佶嚇得立刻傳位其子欽宗趙桓。欽宗患得患失,在戰和之間舉棋不定。後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啟用李綱來保衛東京。雖然一度取得了勝利,但是金朝並未死心,二度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淪陷。十一月,開封外城淪陷,金軍逼迫欽宗前去議和。閏十一月卅日,欽宗被迫前去金營議和,三日後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銀。欽宗因此大肆搜刮開封城內財物。開封城被金軍圍困,城內疫病流行,餓死病死者不在少數。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徽、欽二帝被廢,貶為庶人。七日,徽宗被迫前往金營。金朝另立張邦昌,建立一個名為「大楚」的傀儡政權。徽欽二宗被金人掠到五國城,史稱靖康之恥或靖康之禍。徽宗被封為昏德公,欽宗被封為重昏侯。最後兩人客死異鄉五國城。
盡管徽宗在朝政上毫無建樹,但無庸質疑,他在書畫上的造詣無與倫比。徽宗的書法和繪畫都在中國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獨創瘦金體,並重視書畫事業。翰林書畫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其提拔。就連其子趙構也受到薰陶,成為傑出書法家。
[編輯本段]建炎南渡
金朝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後,趙構一路從淮河、長江,到杭州恢復宋朝,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臨安,名為「行在」(陪都),實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臨安,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岳飛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術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斷掉後路,結果被逼入黃天盪。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金軍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再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飛。他通過北伐奪取了金朝扶植的偽齊政權控制的土地。但岳飛功高蓋主,又與高宗意見相左,為他之後被殺埋下伏筆。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再度撕毀和議南侵,由於宋朝軍民抗戰英勇,金軍在川陝、兩淮的進攻皆告失敗。七月,金將兀術轉攻郾城,被岳飛打敗,轉攻潁昌,又敗。岳家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岳飛。以至於金人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並一度打算放棄開封,渡河北逃。但此時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於一旦。最後,岳飛以莫須有之罪名被害。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高宗任用秦檜為相。秦檜在靖康年間曾主張抗金,後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檜南返,由於他奉行投降政策,與高宗之意甚合。秦檜歸朝僅三月就成為副宰相,八月後又成為右丞相。由於秦檜積極培植黨羽,卻對議和不甚熱心,一年後就被高宗罷免。罷相後的秦檜韜光養晦,侍機而動。紹興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又任命秦檜為右丞相。秦檜上台後,迫害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高宗對於秦檜的行為也只是默許。後期由於秦檜權勢太大,引來高宗的警覺。例如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紹興廿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他又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決,不久就一命嗚呼。
秦檜死後,高宗一方面打擊其餘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因此他從太祖的兩名後裔趙瑗和趙璩中選擇繼承人。最後趙瑗勝出。紹興卅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昚。紹興卅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採石擊退。此事讓高宗萌生退意。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昚即位,是為孝宗。他自己則稱太上皇,居德壽宮,高宗成為太上皇後,縱情享樂,花費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去世。
[編輯本段]偏安江南
孝宗即位後,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南宋疆域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於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歷時僅廿日就告失敗。之後,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不過由於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後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在內政上,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高宗死後,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後決定讓位於其子趙敦,也就是光宗。然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對自己非常不孝,讓孝宗十分傷感。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後就日漸瘋癲。紹熙五年七月,孝宗病死後,光宗竟然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後,太皇太後下詔,光宗被奉為太上皇。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1195年)。六年後,光宗去世。史載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寧宗一朝都被兩名權臣——韓侂胄和史彌遠操控。盡管寧宗智商低下,但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編輯本段]內憂外患
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於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後他被罷去相位。但是,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製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胄。韓侂胄藉此將信仰理學的士大夫全部趕出政府。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胄見理學已構不成威脅,便解除黨禁。但是,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藉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後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後勾結,大權獨攬。
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於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的專政,而趙昀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
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理宗終於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同時在北方,金朝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朝,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當朝大臣大多贊同,只有趙范反對。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協定,因此埋下了後患。金哀宗得知後,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厲害,希望聯合抗蒙,但被理宗拒絕。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
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宋將孟琪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編輯本段]滅亡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蒙元軍隊攻佔,標志著南宋王朝的覆滅。
金朝滅亡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光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後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後,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後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禥為皇儲。由於趙禥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葯,因此趙禥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禥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度宗。
趙禥即位後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於他好鬥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他禁止讓前線戰事讓度宗了解。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後,度宗才得知此事。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准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賈似道借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度宗去世,終年35歲。
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顯即位。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德佑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德佑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淪陷,元軍舉行大屠殺。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受降儀式,趙?被俘,宋亡。但趙?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內部斗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蒙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1278年)。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即今天的廣東新會)。元軍在南宋漢人叛將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斗,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世人不恥張弘范,特於此立碑「宋張弘范滅宋於此」嘲之,宋朝到此宣告徹底滅亡。崖山海戰極為慘烈,戰後,有十萬人自殺殉國,海上都是屍體。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雲:「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⑺ 為什麼我們山東臨清從宋朝到明朝的這段歷史幾乎是沒有的啊

宋熙寧五年(1072年),永濟縣廢為鎮復歸臨清。臨清、沙丘初隸毛州。後州廢,臨清、永濟又隸瀛州、貝州。政和元年(1111年),臨清、清平屬河北東路大名府。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臨清屬大名府路恩州,清平為大名府路大名府轄。

元至順元年(1330年),臨清屬中書省濮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臨清屬山東省布政使司東昌府。弘治二年(1489年)臨清升為州,轄館陶、邱縣,屬東昌府。

⑻ 為什麼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

經濟 人文環境所致。
有宋一朝,經濟空前發達,工商農稅收入之高就連乾隆盛世也難望其頸背.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清明上河圖」更描繪了當時世界上唯一過百萬人口城市的繁榮富貴.柳永作《望海潮》,這首寫杭州的詞是很有名的,傳說宋、金對峙時期,金朝的一個荒淫的皇帝聽人唱它,便十分垂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南宋都城臨安(又叫錢塘、杭州),於是起了渡江南侵之心.這個傳說雖不一定可靠,但它還是說明杭州很美,很繁華,很吸引人.

北宋富強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裡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因此在夜晚整個城市都在閃爍.「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遊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少數的宋人而是城裡的廣大的市民、大多數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這樣的生活不知是多少小資美夢寐以求的生活.

⑼ 宋朝時期也有倭寇,為何在歷史上並沒有多少記載

中日之爭,可謂是由來已久,有著很長的歷史淵源。古代,日本的海盜倭寇盛行,給歷朝歷代帶來了很多困擾。宋朝時也有倭寇,歷史上卻沒有過多記載,主要在於當時倭寇規模並不大以及統治者不夠重視兩個方面的原因。

倭寇由來已久,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紛爭尤其是在交界地區。宋代對於倭寇記載較少,一方面源於宋代倭寇規模較小,沒有形成威脅同時也由於統治者的短視,沒有對倭寇足夠重視,以至於養虎為患,讓倭寇勢力逐漸壯大,以至於對後來的統治形成了強大的威脅,貽害無窮。

⑽ 歷史上明清唐都和日本有過交戰,為何宋朝卻沒有

我們看中國和日本的戰爭史,我們會發現,從唐朝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與日本有摩擦有戰爭,只有兩宋三百年間,中日之間沒有戰爭。這是怎麼回事呢?

日本的歷史不算很長,4世紀之前,還主要是原始部落制。4世紀後期,日本大和國崛起,其國王被稱為天皇,這也是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日本國。這個時候的日本,屬於奴隸制國家。

大和國崛起以後,通過四處征伐面積逐漸變大。而在這個階段中,中國文化,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出於對神秘中國的嚮往,日本試圖讓其國土變得更大,乃至到大陸來有所作為。再加上中國處在南北朝的戰亂中,朝鮮半島上出現分裂,因此,日本試圖登陸朝鮮半島。不過,也就在這時候,中國發展到大唐。唐朝通過白江口一戰,給予了日本沉重的打擊。這一仗,也讓日本明白,他們和中國的差距不是一點點,而是全面的差距。同時,也認識到中國古代政治宗藩體系的強大。因此,日本就斷了想往大陸擴張的念想。或者說,他們也有類似的想法,但是認識到實力差距太大,因此不再貿然行動。

不僅如此,他們反而在整個唐宋時期,一直派留學生和留學僧到中國來學習。而通過學習,日本國內在政治經濟各方面也逐漸改變,從奴隸時代,進入了封建時代。再一點,日本在政治上又進入了幕府時代。幕府時代很大的特點,就是政權無法統一。天皇還是那個天皇,可是江山代有幕府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種政權無法統一,也使得他們不可能集中力量,向大陸擴張。這樣的過程,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的主題,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就是擴張和兼並。因此便有了倭寇入侵。後來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野心變大,發動了對朝鮮半島的侵略。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並非日本不侵略宋朝,而是他們還沒「做好准備」。

閱讀全文

與宋朝有段歷史怎麼沒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